新媒体思想政治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媒体思想政治(共8篇)

新媒体思想政治 篇1

芮红磊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深入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突破口。本文结合对新媒体概念的定义以及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做了定义,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思想政治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新媒体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概念 理念

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文化现象之一就是新技术的发明导致新媒体(New Media)的诞生,以及新媒体所引起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1]p4式。数据显示,青年学生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以来的调查表明,学生群体始终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2014年7月发布统计信息显示,学生网民占比为25.5%,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人民日报》曾对当代大学生一天的资讯获得和互动生活做过报道:‚早晨通过手机看当天的新闻早报,通过手机微博关注身边好友的最新动向、午休前登陆QQ、MSN,和同学、好友保持及时联络,下午用微博记录和转发一天的见闻,晚自习后,回到宿舍,或者登陆网络学堂,或者更新自己的网络空

[2]间,把自己的一天制成文字或图片来留存,也给不在身边但关心自己的人分享‛。这些调查和报道很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与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优势,克服其不利影响,与时俱进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

1.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 1.1新媒体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络(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的,随后开始在美国流行并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事实上,就像人并非先知道食物的概念而后才吃东西一样,从人类通过一定的媒介相互传播信息开始,‚新媒体‛就一直存在,其内涵和外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在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产生之初就是新媒体;在文字传播时代,电报、广播产生之初就是新媒体。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只是‚与

[3]p4‘旧媒体’的对照中产生的时间性、历史性概念。‛对于任何时间节点上都有新媒介,或者更加准确地说都有比较新的媒体。

就今天而言,新媒体就是数字媒体,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大大传

[4]p13播、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异的新兴媒体。‛美国《连线》杂志从传播学角度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具体形态上定义,目前学界认可度较高的观点认为:新媒体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第五媒体‛移动媒体和互动性电视媒体。

笔者认为,以PC机为终端的网络媒体,即所谓的‚第四媒体‛已经不能称其为新媒体。首先,从时间上讲,网络媒体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尽管其不断发展,功能日益完善、普及日益广泛,但从时间上说,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是‚新‛的媒体。更重要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看,对大多数用户而言,PC机作为一种信息存储传输工具,其功能正在逐渐发生异化:工具属性日趋显著,而媒体属性日渐削弱。对普通网民而言,只有在日常工作、大规模数据处理、复杂程序操作或者大型网游需要的时候才会考虑使用PC机或者专业计算机来处理,而这时候,PC机更多发挥的是工具作用,而不是媒体作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日常工作需要时常面对PC机的人群在工作的过程中,从PC机上‚意外‛获取或发布信息仍然十分普遍,并且占据这一群体信息获取和发布量的相当大的比重,但在业余和零星时间,手机等移动媒体正逐步成为大部分网民主动(而非‚意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统计数据也显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在逐年增长,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已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可以预期的是,在更新的媒体出现之前,这一数据仍将不断上升,直到无完全普[5]及。尤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生群体而言,手机等移动媒体正逐步成为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或者发布信息主要媒体。历史发展到今天,移动媒体已经取代网络媒体成为新媒体。

基于以上分析,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而言,从技术或者载体上定义,笔者认为,新媒体主要是在3G以及正在兴起的4G通信技术条件下,被称为第五媒体的移动媒体,即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通讯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从传播学角度讲,新媒体是指个人使用的互动媒体,或称自媒体。新媒体容许使用者积极参与,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信息的积极生产者和传播者,具有超媒体、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虚拟化等特征。

1.2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词,目前学界尚未对此进行过任何定义,相关的研究往往以‚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等语句出现,分析特点,提出策略。结合新媒体的定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应该为:适应现代新媒体环境,利用传播学理论和新媒体技术、语言、方式、规律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大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思想问题,充分研究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利于达到教育目的的影响。在这里,‚新媒体‛指代的是一种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以及基于这种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广泛普及而产生的社会舆论场和思想大潮流。二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新媒体作为阵地和技术、方式、手段,通过开发利用研制和推广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收集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和课程中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形式,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和舆论引导,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在这里‚新媒体‛指代的是一种辅助教学和技术手段,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

这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新媒体的传播属性,应建立在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基础之上,[6]淡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者身份和人们受教育的色彩,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渗透来进行。后者则侧重于新媒体的工具属性,应建立在身份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基础上,通过旗臶鲜明的传播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正面解答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来进行。两者共存互补,不可偏废。

1.3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从上世纪90年代网络开始在高校校园兴起开始,网络思想政治就越来越多的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央16号文件‛也就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相关研究日渐丰富。从现有研究情况看,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两种情况:在移动媒体发展壮大之前,它指代的是基于网络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理念创新,其主要形式和策略有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多媒体资源库、博客、微博等;在移动媒体逐渐发展壮大之后,不少学者把网络媒体等同于新媒体,基于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分析挑战、提出理念和策略。笔者认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移动媒体时代的产物,两者在基本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较为一致,但在载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区别,有必要分别开展研究,比如,当前形势下,再过多讨论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思想政治教育BBS论坛建设等以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已经变得意义不大,转而应该更多关注如何更好利用微博、微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等内容上来。

2.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2.1维护稳定

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目标。在新媒体时代,这一最基本目标的实现正变得日趋复杂:新媒体使得学生更加容易获得海量的信息,有更多平等交流思想的机会,有了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但与之对应的是海量的不加甄别的信息和各种群体性的盲目观点极易左右青年人的思维和判断,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和信息的窄播化的传播方式使得群体活动的组织变得更加便捷,也更加隐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要首先从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这一最基本目标入手,创新利用新媒体方式手段,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引导舆论导向、澄清不实信息。

2.2服务先导

开通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部分高校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效果差别很大。新媒体平台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吸引力的强弱,无论是传统的思政门户网站还是微博微信平台,我们都无法强迫学生去注册或者关注浏览,我们需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足够的原因,让其把每天关注学校微博、微信平台作为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把新媒体平台建设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把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首先作为服务平台建设,把事关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服务信息、通知、通告等内容通过学校有关管理服务部门的微博账号发布,还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甚至是专业教学课程引入这一平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交流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布微博等形式,分享工作的心得体会,从正面发布对社会和学校师生中一些现象和问题的看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中出现的较为集中或个别的思想和认识问题进行群体和个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在这一平台上,学生还可以通过私信的形式,同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从而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就在自己身边,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如此一来,学生由于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管理等有关信息而逐步将关注浏览学校思政网络平台成为自己网络生活的一部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由于这一平台的用户身份较为单纯,同学们关心关注的内容和话题较为一致,可以同时受到净化网络环境,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网络互动的双重效果,便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即时监控了解,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苗头性事件的处理,真正发挥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平等互动

查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有关研究成果发现,相关论文多集中在思政网站如何用党的先进理论占领工作阵地、如何充实完善网站教育内容、如何科学合理设臵相关板块、如何做好网站安全管理等方面,但对于如何利用思政网关注倾听受教育者的声音、如何与受教育者实现良性互动、如何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这一根本性问题,却普遍关注度不够。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成了一个信息传输的平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学生思想思潮的正面引导,校园大小事件的宣传报道等等,这些内容在确保正面教育的目标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千方百计建好网络思政平台的背后却是少得可怜的学生关注。这一现象事实上并不奇怪,网络不同于课堂教学,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和集中地点要求学生来接受某种教育,在这里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学生是否关注某一网站或新媒体平台,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对这个网站和平台感兴趣。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充分适应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及时转变方式方法,以更加活泼的形式逐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互动功能,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互动平台,校生、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这一交流平台,真实的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学校和辅导员老师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和避免一些误解和错误,这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确保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和学校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2.4与时俱进 从现实中看,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对新媒体的反应是整体滞后于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速度和程度的:当我们还在研究如何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的时候,QQ群和微博已经在学生中蔚然成风;当各高校纷纷设立官方微博的时候,微信又逐渐成了学生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新媒体发展迅猛和大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是教育决策者对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度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度不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反应快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与政府和不少社会机构一样,高校管理很容易与新媒体对立起来:由于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沟通交流环境较为宽松,交流方式较为平等自由,管理者不愿放下‚架子‛,与网民平等沟通;再者,由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导致阅读浅层面,加之缺乏法律和伦理的强有力约束,偏激的观点甚至是谣言都可能通过新媒体传播,导致管理者容易对新媒体敬而远之,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删帖,删帖不成也不辟谣、不回应、不解释,听之任之,拖延了事。但事实上,这种态度和方式无疑是掩耳盗铃,放任不管必然会丧失重要阵地,而应当坚持学生在哪,阵地就在哪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地使用好新媒体平台,及时根据形势发展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机制,从而有效进行调控和引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5线下延伸

当前学生网络活动的重大问题在于现实中的真实身份与网络中虚拟身份的二元存在,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和课余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在课余生活中,学生除了参加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外,更多的零星的课余时间学生一般会使用手机等工具在网上‚闲逛‛,玩游戏或获取各种信息。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开发类似晒青春照片、班级创意活动比赛、开展各种评选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学生网络互动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将网络平台建设成为学生现实学习生活的延伸。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不应以单纯的教育和信息传输的类似平面媒体的形式出现,应当以服务为先导,以互动为形式,打造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特点的,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需要的立体型服务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深领域和层次发展。

作者简介:芮红磊,男,1980年生,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

新媒体思想政治 篇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指出,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概念而言, 它继电视、广播以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迅速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并且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与娱乐服务。而该书正是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入手, 由浅入深地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 这一特点也为此书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

如前文所述, 新媒体时代的诸多特点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从机遇的角度出发, 书中写道:政治思想教育的平台被新媒体时代发展所拓宽, 其教育手段和方式均得到了丰富。由于互联网具备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 同时便于操作检索, 因此, 思政工作者可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 而新媒体时代的手机网络、论坛、微信、博客等载体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 搭建了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 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主动、快捷地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宣传, 对于大学生来说, 这种方式能够让他们展示真实的自我, 积极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困惑。书中也写道:新媒体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单向主导的限制, 让普通人有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凸显了大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重要位置, 网络的虚拟与平等性众所周知, 大学生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轻松完成了平等的交流, 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防范心理也自然而然地消除, 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从挑战的角度出发, 由于新媒体传播所具备的大众化特点, 容易使价值观尚处于成型阶段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 沉迷于虚幻的互联网世界, 这种状态不仅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甚至会出现人格障碍等问题, 而新媒体的这种交互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 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那么,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有哪些途径呢?该书也给出了答案。首先, 新媒体的兴起使其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便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其思想塑造与传播功能, 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 并且利用新媒体的众多优势, 提升它在校园中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传播效果,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应当促进和谐共赢, 宽容理解, 做到与学生积极平等交流, 塑造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 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塑造其独立人格,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从个人向主体不断转化, 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迅速提升。其次, 搭建拓展大学生教育途径的新平台。新媒体应当从大学生的爱好与需求出发, 开辟新的思想教育阵地,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平台。例如: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这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 同时, 还可打破教育主体、客体的限制, 实现教学关系的平等。再次, 牢记改进教育方式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快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 也要及时革新模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结合起来, 实现立体数字化发展。

新媒体思想政治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的媒体。当前,新媒体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思维和工作方式,做好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新媒体完善了大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接受的知识一般是有限的、单一的,学习的知识结构也是封闭式的、低效用的。但现在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认识大千世界,接受不同的思想、文化、教育理念的熏陶,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开阔视野,提高个人修养与能力。

(2)新媒体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现在大学生习惯于使用网络平台或者手机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从手机到 QQ 聊天软件,再到微信,受到无数人的热捧,表现其极大的便利性与实用性[2]。

(3)新媒体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以课本讲解为主,学生们经常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而现在,新媒体进入校园,成为了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论坛、导师博客等形式的教学形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性,利用简单的软件就可快速传输文字、图片、声音,准确、快捷、方便,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通过这些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们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政治理论中爱国主义以及奉献主义精神,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网络虚拟化的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露自己的心声。所以新媒体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5)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学平台。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数不胜数,形式多样,涵盖面广、信息容量大。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优点,构建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1.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改变了原有的对事物认知的方式,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而在网络的极大方便与诱惑力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缺乏理性和独立意识,失去自我。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原有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及教育制度明显落后,对新事物、新理念缺乏前瞻性和实践探究,似乎有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2)新媒体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耽误学习和前程。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时间较为宽松,学习主动性较强。所以他们习惯于上课玩手机、聊 QQ,下课后上网玩游戏等,可以说,他们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新媒体平台上。这无疑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秩序,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有阻碍作用。

(3)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量外来文化入侵原有校园文化建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民族、语言、传统的障碍。所以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国家甚至通过网络向我国广大学子传播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无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还有些同学借助网络的便利,考试作弊,发布谣言,恶意中伤别人,这都是缺乏良好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

(4)新媒体含有的不良因素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大大加重了工作的任务和压力。在这个盲目追求金钱、追求名利的物质社会,很多黑心媒体为了一己私利,编造低级趣味的新闻,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这不仅严重损坏了媒体的公众形象,还损害了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身心健康。虽然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出现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也缺乏抵制形形色色诱惑的能力。这给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 ,充分发挥

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使新旧媒体能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我们既可以开辟“手机论坛”和“网络访谈”等栏目,也可以利用报纸、杂志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

2.2加强校園网络文化建设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催生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所以,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校园新媒体阵地。

2.3创新手段和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网络技术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政网络平台,及时了解网络思想动态,开展相关调研。此外,还应紧跟潮流,了解学生变化,及时填充内容,改进方式,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3.结论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认清发展形势,理性对待其优缺点,充分利用其优势。对于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海燕.传统大众传媒载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经济.2007-04.

新媒体思想政治 篇4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政工作者需正确认识,合理引导。本文通过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人们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挑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32-02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现阶段,新媒体主要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其对应的终端分别是:电视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及时性和便捷性、虚拟性和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的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巨型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改变了传统媒介主要依靠信息发布方将信息通过载体单向传递给信息接收方的单一形式,形成了信息发布方和接收方之间可以双向传递信息的形式。如此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参与到信息建设中去,促使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个体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最全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地点以及图书馆现有资源等的限制,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随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从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资源库中搜寻出最新的思政理论成果,并以图文并茂结合音视频的形式更大范围及时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又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更加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

(二)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微博、网络论坛、贴吧等正以灵活便捷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异时异地的开展成为了可能,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显现出其全时、灵活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及时获取所需的知识,避免了因知识获取不及时而打击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影响学习效果等情况的发生。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获取的方式,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自主选取需要的信息,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新的信息源补充到信息库中,这样使得信息库资料愈加丰富,为他人的信息获取提供了帮助。这种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资料的建设者,更加提高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积极性,使学习在一种既可以异时异地,又可以实时交互的环境中进行。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期刊等注重信息通过何种途径单向传递,而智能手机、微博、网络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则更加注重如何实现信息的互动交流并不断丰富更新。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灵活,同时交互性又强,有利的改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新的交互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信息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这种虚拟的环境主要借助文字、图形图像、音视频等实时异地传递信息。新媒体的虚拟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交互方式,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可以方便快捷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因具有虚拟性和平等性,使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辩驳而不必过多顾及外界的约束,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通过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围绕热点话题展开探讨,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传统的教育关系中,师生之间因为特殊的师生关系致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更多的倾向于倾听,这样思政工作者要想如实了解学生内心状况是比较困难的。如今,在虚拟环境中,交流双方可以隐蔽彼此的身份,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这样容易消除人际交往间的心理障碍,使得交流更加深入真实,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今,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获取的虚拟化等因素,决定了新媒体在给人类交流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由于大量不良信息的干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的开放性为人们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保障,多元性为人们了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现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认清开放性和多元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进行及时干预,合理引导。一方面,开放的信息来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满足了他们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开放性,很多不良信息在未经过过滤和筛选的情况下便直接进入了大学生的眼帘,外加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对思政工作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外来的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涌入,一些“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奢靡主义”等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他们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些价值观念就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供了平台,为学生与信息之间的随时互动提供了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不受现实伦理道德的约束,也不会过多的留意纪律制度的存在,是他们情绪宣泄的理想场所。对于长期沉迷于虚拟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虽然虚拟性拉近了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实质上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和谐性。也有的大学生过渡依赖新媒体的虚拟性,造成了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无法正常区分,无法自由转换的情况,以至于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这样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即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所以思政工作者应做到面对新媒体采用新方式,理性面对机遇与挑战。笔者对现阶段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首先,高等学校要做好媒介知识和素养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学生一升入高校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教育活动,采用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采用宣传栏、宣传海报的形式使教育进宿舍,进饭堂,也可以采用校园网的形式使教育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其次,高等学校要加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提高校园信息管理能力,在学校范围内对不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进行及时干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质疑能力,避免不良信息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同时要不断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合理获取优质资源的习惯。

(二)拓展教育路径

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丰富了教育途径,高等学校和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首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师主要采用文本和说教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如今,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体,用图文并茂结合音视频的形式传播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更符合大学生的喜好。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地位,进而采用设置不同话题开展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网站内容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内容为依托,通过设立与学生密切的栏目引导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如开展十佳励志青年的评选栏目,在栏目中对历届励志青年的事迹进行报道等。最后,加强对手机和网络新媒体工具的合理使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开展深度交流与指导,这样给平时不愿袒露心声的学生提供了平台。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彼此身份的隐蔽性,要求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其他特性,对学生的现实身份做出大概判断,然后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该学生的特点进行沟通交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新媒体思想政治 篇5

摘 要:新媒体创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向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提出了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与教师角色转换的时代要求,引起了大学生的同一性危机,促发了西方媒体霸权主导下的教育霸权干扰和媒体信息乱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媒体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应把教师队伍的媒体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中强化媒体素养、确立新媒体的责任担当作为突破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挑战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31

中图分类号: G642;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123-04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融入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科技体验和行为效率提升无疑让人激动和兴奋,但伴随产生的新媒体如何为教育服务这一实践课题却被提上议程。新媒体创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此不能视而不见。

一、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存适应与行为特征

作为新科技革命成果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标志,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改变了传统传播格局,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多媒体融合与一定意义上的全媒体覆盖,信息传播效度有了实质性的功能性突破,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与行为特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当前,新媒体促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变革呈现出以下特征:

1.全程参与与全面覆盖

成功引起受众关注是媒体传播的基本前提,传统媒体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基于时空限制存在一些不足。受众的闲散时间,如乘车、候机等大多被浪费掉,成为传统传播行为的“盲区”。新媒体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初步实现与受众生活的无缝衔接、全程参与和全面覆盖,开启了媒体全面参与人们生活的新时代。以移动传媒、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便携性与普及性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全程参与到大学生的生命轨迹中,能有效利用大学生的间歇性、零散性时间,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覆盖。所有大学生的活动场域,新媒体几乎都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向大学生提供全天侯无间断服务。

2.即时传播与适时互动

新媒体基于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最前沿、最鲜活、最及时的信息资源呈现,实现即时传播。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移动性、智能性和虚拟性特征,从而大学生交际的时空阻隔被打破,新媒体提供了大学生无时无刻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支持下,大学生可以更为轻松地获取信息资源,更为便利地开展人际互动,更为迅速地完成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维护虚拟化与便捷化。当前,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流沟通成为常态,人们在这种科技力量面前显得“无处遁形”,从而强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推进了大学生对他人生活的融入。

3.海量资源与个性彰显

相对于传统媒体,在信息量上,新媒体以其内容集成化、运作全民化真正引发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相对于以往而言成倍增长。信息资源总量的不断增长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信息接收负担和信息选择难度,少数大学生甚至被海量信息淹没感到无所适从。新媒体在成倍增长信息资源总量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选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于信息资源总量急速膨胀带来的信息忧虑,使信息资源相对以往而言更具亲和力与契合性,能更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信息需求,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彰显。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毋庸置疑,新媒体已经创生了一个新的教育场域,这一场域虽未被完全纳入正式教育活动范畴,却向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引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与教师角色转换

第一,新媒体如何与教育整合、与教学整合、与课程整合,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逾越的实践课题。在此命题下,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如何利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媒体时代,随时随地随处的非正式学习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常态,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开始突破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动范畴,对现有的教育运行机制产生冲击。如何评估、引导和融合大学生依托于新媒体的实时学习活动,将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优化组合,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而客观事实是,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其形态与内容伴随人类科技发展进步而迅速发展变化,这愈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新媒体发展步伐的难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面临的情景不容乐观,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推进新媒体在教育活动中的融入,对教育手段、方法、内容、评估等进行适时革新,开发出适应大学生需求的学习模块。

第二,当前时代情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着如何利用新媒体创造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的职业要求,这进一步提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时代课题。一定意义上,教师群体是新媒体“移民”阶层,是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基于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才开始接触和使用新媒体。与此相异,学生群体则是新媒体“原住民”阶层,他们一出生就生活于新媒体时代,这种差异决定了教师与学生阶层在对新媒体的认识、体验、使用、需求上存在天然差异。毋庸置疑,作为“原住民”阶层的学生对新媒体的热衷和使用显然优于教师阶层,而时代发展的需要却要求教师使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指引学生,这产生了新媒体适用上的错位现象。不容忽视,虽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变化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媒体适应性而言都提出了同等挑战,但显然学生在保持与新媒体同步发展方面更为敏感,更具优势。教师群体在追随新媒体发展步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新媒体应用及新技术使用中面临更大压力。新媒体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知识质疑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对于大学生而言的信息资源优势被极大削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生质疑,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凸显自主思维和批判探究。传统教学过程中单向传授与硬性灌输已经无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生存空间,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精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知识传授上的优势地位也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受到冲击。

2.新媒体引发的大学生同一性危机

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始终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群体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新媒体所提供的愉悦体验之中。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新媒体逐渐格式化了大学生的生活,导致大学生的同一性危机。

第一,新媒体呈现的巨量信息易于引起大学生的认知疲倦和学习危机。新媒体以其承载的资源丰富、信息量大而深受大学生喜爱,然而这种海量信息承载在赋予大学生选择自由和多彩生活的同时,巨量的信息资源亦增加了大学生信息接收处理的负担,使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一个大学生可能整天都在担心我还有几封邮件没回复、还有几条QQ信息没阅读、还有几个微信没关注,从而带来较大的思想压力,产生“认知超载”危机。大学生往往处于对信息资源的旺盛需求阶段,对新媒体井喷式巨量信息资源的无序呈现,自发处理和整合这些信息资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常态,这种长期的超量式信息处理整合,会让大学生感到身心疲累和力不从心,易于迷失于应接不暇的新媒体信息流中,可能导致学习心理障碍和学习抗拒行为。新媒体虽然让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但应该看到,大学生知识的获得,需要在生活中感受,从实践中获取,新媒体却改变了这一认知路径,使大学生的知识获得转变为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从媒体终端中获取,这增强了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功利性和投机性,使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脆弱,学习质量有所削弱。

第二,新媒体提供的虚拟交际易于导致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绑架”,使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交往行为无论在形式上,抑或效果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行为由过去面对面的“人人联系”,转为“人机联系”,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内涵丰富个性鲜活的社会个体,而是冷冰冰没有生命体征的媒体终端。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大学生的事实社会交际训练,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阻碍。同时,依托于媒体终端的交际行为,使大学生更易于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和事实行为,潜在地诱发他们隐匿本我的不良倾向,促生大学生不良人格的膨胀,催生他们的多面人格,在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之间陷入认知矛盾,产生同一性危机。

第三,新媒体承载的信息资源可能强化大学生的解构倾向和破坏行为。新媒体承载的信息资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使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当前新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少数新媒体放弃了应有的职业操守,把大量背离真善美和法律规范的负面不良信息呈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的侵略性格被激发,诱发了大学生的不当行为,他们变得更具攻击性和破坏性。此外,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泛娱乐化、消费主义、裂变式等信息呈现方式,挑战着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批判精神,新媒体在眼球经济的刺激下,大肆宣扬各种及时行乐的快餐文化价值倾向,主张活在当下,拒绝正统,远离政治,娱乐至死,使大学生开始放弃一切、质疑一切、解构一切,失去学习目标和生活动力。

3.新媒体时代西方媒体霸权主导下的教育霸权干扰和媒体信息乱象

第一,西方媒体霸权开始向国内教育领域渗透,冲击当前中国教育。纵观当前中国的教育实践,不难发现新媒体已经不知不觉中创生了一个新的教育生态环境,“随着媒体扩展成为新的教育环境(信息化教育环境)和新的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或教育软件资源),它们成为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和平台,成为支撑教学过程的重要物质基础”[1]。但值得警惕的是,在这一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地发展网络教育建设,将教育资源全面整合并通过网络向全球传播。美国等国家借以教育的名义不断进行文化输出,教育霸权的倾向日益突显”[2]。新媒体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资源呈现源,奠基于现代通讯科技成果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基于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新媒体发展中处于领先或垄断地位,在全球互联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英文信息资源占据着绝对优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霸权地位暂时难以撼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媒体霸权开始拓展共教育版图,寻求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霸权,这一状况令人忧虑,使在世界新媒体秩序中处于弱势地位国家的学生学习行为变得更不可控,学习风险逐渐增加。在一个中国的大学课堂上,当教师在讲台上费力讲解时,却不知道台下的学生正在使用IPAD观看美国基于技术优势和媒体控制而强势植入互联网的哈佛公开课。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心,虽然知识无国界可以共享,但价值观却天然地具有民族立场、利益趋向和制度方位。在这一时代情势下,如何坚守中国教育的国情特征与民族特色,在新媒体受控于西方媒体霸权的场域中维持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民族操守和文化品格,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变革,提出了和平时期信息安全和传播安全的时代命题。

第二,新媒体信息呈现的混乱局面,成为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新媒体基于对信息资源发布权的掌控,一定意义上左右着学生的视听感受和价值认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在京联合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微博等新媒体日益成为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3],伴随新媒体在信息资源发布上更为全面广泛地占据受众市场,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为凸显。经济属性始终是新媒体的基本属性,在追求利益的动机驱使下,在眼球经济推动下,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注意力,可能会哗众取宠刻意制造舆论场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混淆视听,背离客观事实,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同时,新媒体中潜藏或渗透其中的负面信息、不良信息,总是不遗余力地企图占领大学生的原有认知版图,不停尝试着把大学生由人性的“善”引向人性的“恶”。当前,各种新媒体在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多元多样多向的信息资源呈现乱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指向,甚至可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离预期轨迹,走上原有教育目标反面。

三、化解新媒体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新媒体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实践命题。然而,就当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而言,教师队伍的媒体能力提升、教学内容中强化媒体素养、确立新媒体的责任担当成为亟待突破的重要环节。

1.教师队伍媒体能力地提升迫在眉睫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技术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多媒体综合发展的新时期,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探索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多种教育手段的整合,通过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4],新媒体以不可抗拒的强劲态势入驻教育活动之中,教师面对这一时代潮流只能适应不能逃避,提升教师队伍媒体能力迫在眉睫。简言之,新媒体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必备的教育基础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教师还要具备适应和运作新媒体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不能在跟随新媒体发展步伐上落后于学生,而是要优先于学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新媒体纳为己用,让新媒体为教育服务。一般意义上,教师队伍的媒体能力囊括其媒体信息素养、媒体技术素养两方面内容,简言之,信息时代教师的媒体信息素养、媒体技术素养成为其工作能力中最基础、最前提的构成。在媒体信息素养上,教师应具备获取、选择、呈现新媒体巨量信息资源的能力,具备创造、整合、传播新媒体巨量信息资源的能力;在媒体技术素养上,教师应具备鉴别、筛选、截流新媒体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能力,具备发现、监督、引导大学生使用各种新媒体状况的能力。

2.媒体素养教育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定意义上,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热衷与使用超越了教师群体,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成为决定其信息资源获取效性与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必要内容。媒体素养教育具有丰富内涵,媒体素养教育不能停留于对各种不时涌现的新媒体终端的及时认知上,更应着眼于对新媒体承载的巨量信息资源的学习引导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将大学生从新媒体的巨量信息洪流中解放出来,消解新媒体带给大学生的信息压力和学习危机。媒体素养教育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在面对新媒体巨量信息资源呈现时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工具的使用,对信息价值意义的独立判断能力。同时,还要逐步确立起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律观念,预防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娱乐浪潮中误入歧途,成为各种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牺牲品,沦为一些敌对分子、反动势力的工具。

3.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更加凸显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可能偶然发生,它是基于教育规律经过科学设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提出了融新媒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的时代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传播时代,媒体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是公益体现,更是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对公众的启蒙、发动和组织功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传播时代,公益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属性多元分化,表现为政治性与经济性的博弈以及经济性与公益性的博弈,尽管公益性受到了挑战,但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和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被弱化了”[5],不难发现,让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要任务就是正确定位新媒体的属性问题,进一步强化和充分凸显新媒体应有的公益属性。当前时代条件下,新媒体兼具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而客观现实是,各种新媒体的产业属性被极度彰显,意识形态属性勉强呈现,而教育属性却被过度边缘化。事实上,新媒体的产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并不冲突,在根本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在制度设计和体制运作上凸显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还原新媒体教育属性应有地位,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新媒体与新媒体下广告 篇6

【摘要】当今社会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充斥着广告市场。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显著地特点在于互动性,因此广告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就此,我们需要对新媒体有一定的认识以及了解新媒体下的广告。【关键词】新媒体

新媒体广告

策略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自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一份关于开发EVA商品的计划中。随后,1969年,美国创博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报告书中,多次提到“新媒体”一次。不久后,“新媒体”一词便开始流行起来。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美国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将不再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相关的一组数字信息”。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将其定义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BlogBus.com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从受众角度入手将新媒体定义为“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是新近产生的,在技术上、传播方式上领先于旧的传统的媒体形式。因而,我们可以将当前的新媒体界定为:在20世纪后期在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新型媒体形式。

新媒体广告与“旧”媒体广告

新媒体带来的新的广告营销形式是否正在蚕食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2中国互联网广告核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753.1亿,较去年增长46.8%,正逼近电视广告规模。

但是,电视广告仍然稳坐头把交椅的位置。在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中,央视累计揽金158亿,同比增11.38%,中标企业大多是家电、饮料、食品行业里“不差钱”的大企业,这让不少新媒体广告平台羡慕不已。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曾表示:“在央视投广告我们一直在做,但之前每年是8000万至1亿,今年提高到了4亿,主要是看重央视的权威性。此外,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央视广告性价比较高。” 新浪微博公关部相关人士证实了大企业的这种偏好。“目前新浪微博上企业微博账户数超过26万,品牌广告主大约几千家。绝大多数企业不是原有的品牌广告主。” 可以说,目前传统媒体仍然紧紧咬住“不差钱”的大企业这块“肥肉”不松口。只有门户网站,代表着新媒体,从这块“肥肉”上分得一杯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是相对的概念。电视、广播曾经都是新媒体,现在,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即使是门户网站也有‘退居二线’的趋势。”

新媒体与广告的结合

1、新媒体对于广告的价值

之所以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是因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它们本身的传播方式并不矛盾而且是互补的。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例,“电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接受平台,并且是一种单线平方式的传播;互联网则相对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信息接收方式,是一种多线立体式的传播。”电视有着互联网无法匹敌的广大受众以及“对于提升品牌的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能力。在最近结束的2012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收总额 142.5757亿元,比去年126.6870亿元增加15.8887亿元,增加率12.54%,创18年新高。足可见传统媒体的超高人气。而互联网则拥有电视无法达到的精准和与受众互动的优势。以IPTV为例,传统电视只能通过抽样调查来进行收视评估,而IPTV可以根据用户的收视记录,打电话咨询观众的对于广告的反响。因此,我们看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能说未来我一定就能取代你。

2、互动营销广告与品牌广告

互动营销广告,顾名思义,互动是它最大的特色。相比传统的品牌广告,互动营销广告在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印象以及对于品牌好感方面的确有独到的方面。它通过互动的方式使消费者参与其中投入其中。有句话,要让一个人爱上你必须让Ta为你付出点什么。虽然这句话是用来讲爱情的,但同样适用于广告。消费者对于广告品牌的忠诚是如何形成的,是因为他们买了这个牌子的商品并实实在在的从中得到商家所承诺的各种好处,因此他们才会对商品产生好感,从此对其产生依赖。而互动营销广告将这一过程提前了,通过互动,消费者不仅体验了互动当中的乐趣并且感受了商品的特点,这使得目标消费者很容易对该商品产生好感。况且如今是倡导个性自由的社会,人们不再喜欢被灌输和被传播,他们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进去。因此互动营销广告符合时代的潮流,成为大众的宠儿也将是必然,但这并不是说传统品牌广告就此没落,从本质上看,互动营销广告其内涵仍是品牌广告,可以说互动营销广告就是品牌广告的一个完全的升级版本。

3、互动营销广告效应

以OPPO智能手机的广告作为实例。

OPPO智能手机Find广告可谓是如今互动营销行业的典范,真正达到了“不止看到广告,还能进入广告”。首先,OPPO在电视媒体上大肆播出由国际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有着盗梦般剧情的病毒视频“find 迷局”,依靠巨星魅力以及电影《盗梦空间》的巨大影响力积累人气。随后,“在网友均在为FIND ME百思不解其解的时候,OPPO FIND 快速的抓住处了这股势头,在官方网站及博客上发布了FIND ME 的探索之旅,以游戏的形式,一步步揭开了FIND ME的真相,而游戏则如同广告一样,以连载的形式发布。”共有120万人上过其官网玩过该款游戏,来访者回访率高达30%,微博上关于这次活动的消息共有36万多疑袄,产生了超过12万个探索达人。

互动营销广告的影响力就此可见一斑。其实互动营销广告在国外开展的有段时间了,在2010年纽约广告节的一部获奖广告便将这份影响力拓展至战争了。哥伦比亚某地区反政府武装猖獗,政府借圣诞节这一西方社会与家人团聚的节日,向反政府武装展开了“攻势”。特种部队被空投至反政府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上挂满彩灯,挂上标语并安装红外线装置。在圣诞节那天当有人从树旁边经过时,灯便会打亮,标语上祝福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并呼吁让他们放下武器,回归到他们家人身边,并指明在哪可以向政府投降。这次“战役”震惊了全世界,各大媒体都竞相报道。最后,当圣诞节结束时,共有数百名武装分子放下武器向政府军投降,这比去年投降的人数多出了30%!

从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互动营销广告的前景是光明的,互动营销广告所产生的影响力是目前任何广告形式中最大的。

新媒体广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互联网媒体高速发展,广告产品快速升级,销售模式不断创新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中的龙头老大,持续高速增长。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统计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自2001年开始便呈高速增长的台式,年增长率最高超过100%,其市场规模在整个广告市场的比重也逐年在上升,艾瑞市场咨询数据显示,2012中国互联网广告规模为213.7亿元,同比增长43.8%,环比增长16.1%。

2、商务楼宇液晶电视深度渗透,有效到达都市高收入人群

高档商务楼宇中的液晶电视受到了很多高端商务人群的关注,尼尔森媒介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喜欢楼宇液晶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人数百分比相当高,以北京为例,高达66.5%的目标人群喜爱楼宇液晶广告。毫无疑问,楼宇液晶电视在广告产业中拥有比较良好的发展前景。

3、LED开拓了户外媒体新领域

在繁华的城市商业区,LED彩屏媒体以与众不同的传播介质和地理位置,丰富的色彩生动的表现力,塑造了其独特而时尚的媒介价值。在众多的户外媒体中,其到达率仅次于户外大牌。设置于城市时尚地段的彩屏LED广告拜托了单一无声的静止画面,避免了审美疲劳,与行人停留、浏览习惯相吻合,从而使其接触率和留意度大增。

4、手机媒体,载体优势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手机拥有量已居世界第一。手机作为一种新型媒体,集多媒体、移动性、随身性、私密性、交互性、定向传播、定向记录、即时反馈等特色于一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广告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不啻为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新时代的广告策划者针对这些新型广告受众群体,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尊重广告受众的自主性。由于网络环境下受众的自主性和个性自由的大大提升 ,传统的强迫性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日本电通公司的调查都显示 ,绝大多数网民讨厌“弹出式”广告 ,甚至下载相关的软件自动“关闭”掉弹出式广告。对于新型广告受众,我们应对其自主性予以尊重,对其购买欲望进行有计划的引导。

其次,应该注重广告的娱乐性。传统的广告那些广告单调、呆板的广告表现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海量的信息接触,使得新消费者们越来越追求“时尚”“个性”,热衷于对解构严肃与权威的“恶搞”文化。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更应该主要广告表现的娱乐性。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开始植入广告,甚至某些游戏道具就是采用现实中商品的外形。

再次,注重消费者参于。Web2.0时代的参与式营销,可以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参与性,在只耗费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便可将营销信息有效传递给成千上万的目标人群。可以说,是品牌营销、产品推广的“轻型、新式武器”。比如百事可乐“我要上灌”的活动,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上传个人照片,若投票获胜,可以在百事可乐的罐子上展示自己风采。比如惠普的“我的电脑,我的舞台”的活动,可以让参与者,特别是大学生用户展示自己的创意,在网上创作出绘画等作品,这里满足了年轻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和创意的需求。不仅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且不同的人群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用户群的核心需求设计出良好的互动体验。

第四、关注长尾市场。互联网降低了接触更多人与信息的成本,个人基本需求的满足从而引发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这种趋势使得长尾市场呈现增多、扩大的趋势。当今消费者的“个性化”逐渐变得主流化,企业若想继续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对长尾人群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口碑宣传、建立推荐系统的方式对这些长尾受众进行引导,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这些利基市场并采取有效率的营销策略。

第五、社区化营销。广告主与用户之间信息的互动和反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用户之间的互动。在受众的眼中,自身与企业永远不会处在对等位置。用户之间更容易进行广告信息的交流。社区代表着小众,它把一群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我认知的受众联系在一起,在互联网络等媒体上集结。在社区中,人际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信源也相对真实,信息也更容易被社区其他人接受。此外每一个社区群体都有一个“代言人”,他们是被社区人公认的权威,虽然广告受众兄阿飞行为日趋个性化,但在无意识中仍然会处于一种“权威崇拜“中。

广告主如果能及时地发现社区,找到这些社区代表,从而对其进行有有计划的引导,通过口碑宣传从而可以创造出社区内的病毒式营销。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姜美萍.试析新媒体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16): 155-156

2、张志军 新媒体研究与发展策略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

3、《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年10月刊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篇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策略

0 引言

新媒体即用户通过网络交互、数字传输和移动通讯等,经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获得信息,以及用户与传播者间的媒介的总体,新媒体凭借交互性、高技术支持、数字化等构建了一个多元性、开放性、全面的信息空间。就技术层面而论,新媒体也就是数字化媒体;从哲学方面来论述,其实现了全人类的信息变革,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问题

1.1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表现

正确认知和定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新媒体时代来临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次伟大的社会文明革命。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准确的运用现代化数字传输,网络交互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接触信息,客观的利用信息交互,以多样化的形式,对高校学生实行有目标、有方案、有组织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高校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1.2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变

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的复杂化,改变了以往的旧格局,打破了时空限制。虽然人们在线上信息交互上更加便捷,但线下现实交往能力也随之下降,更加严重的是引发人们的心理问题,如心理信任危机、人格障碍等。高校学生迷恋网络,沦为“网瘾青少年”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新媒体不仅为人们休闲娱乐、信息传递、寻求精神食粮提供便捷,同时也成为网络犯罪的温床。新媒体时代来临,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行和社会文明道德的践行遇到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更加艰巨,教育背景日趋复杂。

1.3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分别体现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社会环境方面,造成社会空间完全敞开化,没有屏障的将海量信息传输给人们;文化环境方面,网络语言泛滥,语言符号化等趋势的发展使表达上更加通俗化、及时化,然而也造成了文化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技术环境方面,新媒体通过网络交互、数据传输等媒介使人际关系虚拟化、教育平台多样化、信息传播海量化。

新媒体时代来临对高校学生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大学生沉迷网络,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高校学生心理也受其影响,新媒体提供了高校学生倾诉和宣泄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无屏障性”也让学生不知所措,产生负面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上,过于单一造成教育出现时效性障碍;话语传播的严重滞后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教育结构不完善造成教育的效果不佳;教育模式过于陈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失去作用。

2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建议

2.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思维方式

为加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有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方式即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突破常规的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必须性、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人的多角度思维扩展性,而且突出强调在实施中要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跨界连接、部门间的跨界合作、教育单位间的跨界交流、学习资源的跨界融合、文化底蕴的跨界联合。

2.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将成为一项教育发展的大工程,需要多角度考虑实施;首先必须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平等对话意识得到加强;其次,要关注生活方面,使大学生现实在生活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用;再次,应灵活运用网络话语,加快发展高校政治教育话语资源;进而,应倡导立体化多维度引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最后,应加强话语的创新拓展,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

2.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式社区建设

建设共享式社区模式将会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实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共享”为基本方式,借助“社区”这个载体实施。共享式社区模式的构建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3 总结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为一种新态,无论在社会发展还是在教育进程上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新媒体时代下应不断努力进取,不断突破,进行有持续性和发展性的研究,并且要将研究成果合理的应用于实践当中去,才可在时代的风雨中掌控航舵,坚定信念,践行使命,方能更好的实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商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0).

[2]段晓蕾.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改革路径[J].理论观察,2014,(11).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篇8

一、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更具开放性,传统的“围墙”已经无法阻碍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多年来,人们对大学校园的印象普遍为一片能够净化人心灵的世外桃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校园中传统的校园“围墙”可谓不复存在了,接踵而来的便是各种思想、言论与文化的诱惑。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满复杂性。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们更容易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在新媒体平台中,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或者文化等同时存在,并且无时无刻都在宣传自己的主张,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这些纷繁复杂信息的感染,从而形成不良的理想信念或者价值取向。最后,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道德容易出现弱化趋势。新媒体平台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法律监管的缺失等,有关信息的宣传存在很大的虚拟性,虚拟世界中的个人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存在,使得信息发布者以及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降低,同时由于犯错成本较低,很可能使得意志力不坚定的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或者违法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其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稳”难度增加

首先,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与以往旧媒体时代相比,做出过度反应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这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所发生的新闻或者事件往往会在一瞬间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网络舆情。由于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理以及从众心理,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舆情吸引。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没有对此展开及时的疏导,学生们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影响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中,学校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了。纵观现代大学生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普遍为“90后”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价值观方面,稳定性都较低。他们在对社会进行评价时,往往无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在高校中一些有关学费争议、后勤服务等问题,经过网络平台的发酵,被无限放大,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质疑,使其情绪出现波动,严重者会出现群体性罢课等事件。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面对新媒体这一新兴事物,我们必须发现其优势,并加以利用,将其主动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舆论与学习阵地,使新媒体最大程度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搭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型载体的功能,不断发现新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以及渗透式等多种方式的运用,把教育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统一起来,使大学生的交流渠道更加宽广。

(二)加强新媒体渗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载体。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开展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中渗透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确保大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与互动性等特征,开通网络投票、微媒体互动等新方式,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营造出一片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学习运用新媒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媒介素养和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才能够满足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此,教育者必须研究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掌握国家有关网络管理的要求,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在掌握新媒体知识以及运用方面,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同步,加强利用新媒体对学生展开有关调研与测评,以便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精神需求等,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上一篇: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讲义【外科护理学】@漳州下一篇:《长不大的小柏树》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