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2022-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中学英语分层教学方案设计探究

【摘要】采用分层教学思想设计中学英语教学方案,首先对分层教学的理论概念进行解读,其次设计了针对英语学习潜能生、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差异化教学方案,该方案凸显了对英语学习潜能生的成就感激发,对中等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对优等生的能力创新拔高锻炼思想,最后提出了“分层循环,上下交替”教学优化实践思路,以期为中学英语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英语;分层教学;方案设计

【作者简介】方清,南昌市第十三中学。

一、分层教学概念界定

关于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外教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一些学者和教师从自身教研实践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苏鸿(2017)认为:分层教学是基于人本主义理念实施的教学模式,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习惯和学习成绩,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唐芳芳(2018)指出:以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为依据设计的教学活动可称为分层教学,通常有分组分层、分技能分层和分学段分层等具体的形式。何剑波(2017)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形式,能够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拓宽教学的面向对象。对现有研究观点的梳理不难发现,“差异化”是不同分层教学概念观点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它体现了分层教学实施的内涵。

二、中学英语分层教学方案

1.潜能生:注重学习成就感激发。潜能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学习的能动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较差,即使有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兴趣激发,学习的效果也并不好,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会由于缺乏学习成就感而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表现出“消极学习”的状态。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对潜能生分层教学的方案,应以注重对他们学习成就感的激发为主,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这部分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活动去体会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为提升潜能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以《This is my sister》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和组织role-play和pairwork的活动学习形式,构建“Describe family members”或“My family”等主题演绎场景,引导潜能生参与到演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表演既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水平,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2.中等生:关注学习积极性引导。中等生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比重最高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学习的能动性、成绩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好,日常学习中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学习任务,但受制于学习方法、学习天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持续性的提升,维持在“原地踏步”的状态,久而久之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因此,针对中等生的英语分层教学方案,应更多地关注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引导,通过创设趣味多元的英语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持续学习英语的动力。以《When is your birthday?》章节的小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和组织歌曲导入、Classifying和Contrasting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询问生日日期、参与线下生日调查访谈或互相参与生日聚会等形式了解生日对人成长的意义,在所有活动的组织中老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沟通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等生:推行能力创新拔高锻炼。优等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比较少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学习能动性、成绩和学习习惯非常好,具有较高的英语学习天分,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对于大多数优等生来说,拘泥于书本英语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他们期望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因此,针对优等生的英语分层教学方案设计应以推行能力创新,崇尚拔高锻炼为原则,教师可通过引入更多的英语课外知识或组织创新实践类的英语教学活动去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内力”。以《It’s raining》章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向优等生出示一幅世界地图,让他们用英语知识描述图中几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天气状况,激发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想象学习意识;或在raining气候的基础上,引導学生使用英语描述其他不同天气情况的表现等,通过引入交叉知识,变换知识渗透情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结语

分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提升了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拓宽了英语优质教学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的受益面,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为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优化分层教学对中学英语课程的效果,建议各级学校采用“分层循环,上下交替”的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建立起动态化的分层模型,即:定期对各层次内的学生学习业绩进行针对性的考核,对于中等和潜能层次的学生,如果他们的考核成绩持续提升,可将他们划分到上一个层次中进行教学,以这种动态分层教学的思想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此外,还应加大对各个层次学生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不断革新分层教学的活动方案,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的粘性,最终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鸿.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7 (18):66.

[2]唐芳芳.农村中学英语分层教学的设计与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8(12):244.

[3]何剑波.分层教学在新时期初中英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7 (20):51.

[4]张瀚文.阅读素养导向下的中学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9):367-368.

作者:方清

第2篇:新高考方案下的高中生物学科分层教学实践

自江苏省2008年实施新的高考方案以来,考试方案中将学科的成绩用等级的方法进行划定。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选修科目中全省排名前5%是A+,前5%-20%是A,前20%-30%是B+,前30%-50%是B,前50%-90%是C,最后的10%是D。高中生物课程本身也强化了能力层次的要求,要求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分层教学就不是口号上的事了,真的要求我们教师进行实实在在的探索和实践。我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体会和想法,尤其是在新的高考方案下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管理。

一、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进行分层研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高中阶段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子与细胞;第二部分是遗传和与进化;第三部分是稳态与环境。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由学生在老师指导正根据自己的志向、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体现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包括三个模块: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课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上选修课教学内容,与必修课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存联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

二、对不同的类型的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对学习的兴趣必然是不同的。将学生依据兴趣的需要分为若干小组,对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在原有层次上逐步提高。在高一阶段可以全面的进行教学观察发现哪些学生对生物更感兴趣,进行分类,有目的的观察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提升他们认识水平,将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修同学,一类是必修同学也就是将来参加高中阶段学业水平层次的学生,对于必修的也要根据学习能力,哪些同学将来是为“冲A”层次的,哪些是只是为了过关“达C”的同学;对于选修的学生也要对他们进行分类,哪一类是能达到A+或是A等级的,哪些是B类等级,以及如何更少的出现C,或是D等级的学生,这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实施管理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我们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课为例,本节课内容是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一个自主学习的学案提前印发到学生手中,另外还为同学们提供了有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学生在上课时,根据自身学习能力首先自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决定学习的进度。如果遇到了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咨询、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层指导,必修的学生对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概念、特征及原因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A类层次的学生考虑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应用问题结合到课堂中来讨论,对于将来可能选修生物学科的学生必须把“重组DNA技术”这一部分内容详细的分析,对于那部分将来要求达A或A+的学生,要分析各种酶所作用的化学键问题前期要做一个铺垫,通过分层设置目标,组织学生主动探究。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秣同,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目的让不同层次学生回答,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组层次学生回答,如生物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简单问题优先C组层次的学生,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组层次的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C组层次的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积极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对训练、辅导、测试进行分层管理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应适当准备一些不同层级的课堂练习进行适时训练,在训练中起到巩固知识、复习方法、启发思维的目的。所以分层训练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环节,这种训练习题要以中等学生水平为主,鼓励低层次同学敢于挑战高层次的训练习题。

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千篇一律的工厂化加工,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江苏的高考方案中对于各学科的层次要求分类明确,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的这一特点,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高中生物教师如果认真研究教材及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实效,培养出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作者:顾海华

第3篇:高职医护类专业分类分层分段式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在扩招背景下,高职医护类专业由于招生途径不同、类别多样,导致入校新生的学习力和前置知识差异较大,同时,社会对医护人员素能需求也逐渐更高更广,传统的同质化、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差别化的学习需求,亟需构建基于生源多样化、需求多元化背景下的“三分”人才培养模式,践行培养对象分类、培养方式分层、培养目标分段,根据不同层次生源的不同特征及类别需求,分类施教、分层培养,建立符合高职自身运行特征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升医护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隨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招生模式也更为自主多样,医护类专业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传统高考统招,高职院校通过对口单招及自主招生而来的应届生普遍存在学情差异明显,入学动机各异,整体学力下降等特征。囿于惯性使然,医护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依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变化。“标准化”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为教而教”的“适教课堂”依然盛行,这种为保证知识传授的规模和效率而强调教师主体作用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能完成知识较为全面的传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学生的个体发展却易被忽视,因不能兼顾因材施教而出现更多学业失败的所谓“差生”。招生多样化、学情复杂化的生源背景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为学而教”,基于不同学情与生源背景,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充分挖掘不同生源的潜力与职业性向,开展“适学课堂”。医护类专业教师更要摈弃传统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按部就班依据培养方案对同一个班级开展同一样内容与进度的班级授课,通过对培养对象分类、培养方式分层、培养目标分段让学生各自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成才路径。

一、高职医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背景

(一)生源的多样化构成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随之社会各界各行业也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从源头开始,在招生保障方面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2013年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要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明确了多样化的招考制度,包括了单招改革、综合评价招生试行、规范中高职贯通等多种招生办法并存。“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重点探索方向。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同年,以扩招为背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教育招生改革力度大,扩招任务重,入校门槛低,生源背景广,这给高职教育尤其是医护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迫切更具挑战性的变革需求。

(二)大众的多层次健康需求

从专业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随着大健康理念的形成发展,大众个性化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疗需求转变为关注生命周期,关注健康过程为中心的大健康需求模式。这也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医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更为精准地把培养目标指向社区健康服务和家庭健康服务,专业设置上也需要从疾病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顾、健康促进、康复理疗、安宁护理等方面延伸。同时,高职院校医护专业的服务型人才培养定位,亦要求高职教育应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比如沟通能力,共情能力,敬业精神等素能。

(三)护理服务的多方位拓延

经济高速发展、老龄化结构严重、二胎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护理行业的发展、护理服务的变革。护理人员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层次进一步深入,涉及大健康板块的方方面面,这对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一方面,护理服务涉及到的领域更广,对于不同类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更为多样,另一方面,不同招生背景而来的生源,其职业去向和专业提升也更有空间,依据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中的六大类型职业,无论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还是事业型、社会型、企业型,护理专业均可在不同职业性向的学生群体中开展针对性培养。

二、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学情特征

学情是指学生在道德、文化、兴趣、能力、倾向性等心理、生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特点。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学情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中,高职单招的比例最高。高职单招是指高职单招的主要来源主要是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及具有高中、高职和中专毕业证的社会人士,此外还有部分一贯五年制的学生。高中生源的特点,这类学生经过高中的系统训练,文化基础的积累明显高于其他生源。而已由于经历了高考的磨砺,他们明显自觉的配合老师,对新知识的学习也相对比较感兴趣。课堂上更为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老师的步伐,相对自觉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高中阶段单一和高强度的训练磨砺出来的依从性。正因为如此,高中生源的学生在学习中抗挫折能力更强,学习持续时间更长,理论思考会更深入些。然而,也因为高中生源在前置知识积累中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所有他们的专业知识缺乏,动手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学习的前期,他们技能操作的学习效果明显没有比其他生源的学生突出,甚至在技能学习上会出现挫败感。

非高中生源中有部分学生为医学类专业背景(同专业背景)非高中生源(简称同非)和非同类专业背景非高中生源(非非)。同非生源的学生专业课程较高中生源好,由于经过了专业课的学习、实操、见习及实习,所有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出了优越感。由于这份优越感,他们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更多的场合展示自己。但是,同非生源学生的文化课比较薄弱,例如英语、大学语文、卫生统计学等。这是因為中职培养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基础知识积累相对薄弱。这部分学生基础课课堂的纪律性和自觉性比较差,学习期间更容易受负面信息影响,学习持续时间较短。同时这类学生会受到前置知识的干扰,需要经过更长的思想挣扎才允许自己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非非”的学生具有与“同非”的学生一样基础文化知识不扎实的状况。如果“非非”的学生的前专业背景与现专业背景的相似度高,会体现专业课程的学习的优势。如前专业与后专业的相似度越低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就越大,同时优越感就越低,这类学生流失率较高。

(二)学习目标认知差异

分别来自社会、中职院校、普通高中的三类学生一同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其共同目标是提升学历,但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导致他们对于职业岗位的认识不同,在具体的求学目标上仍然各有侧重,差异明显。中职起点的生源背景学生对于岗位认识较清晰,但容易满足于具体业务方面的的熟练操作,较多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对于个人的长远职业生涯缺乏系统规划;高中生源背景的学生,大多是基于普通高考失利,被动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的,对于本专业岗位认识不足,实训操作技能方面适应性不强,来源于这一背景的部分学生,依然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上,期望通过专升本或“三支一扶”等考试,改变自己职业方向;那些有着社会工作经历的学生,能够主动回炉深造,一方面是他们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而更加刻苦认真,另一方面,学校较为严格单调的学习生活氛围,也让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同时,他们以往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更加偏向于技术技能操作方面的学习,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和重视度明显不足。当前各高职院校较为统一的教学标准导致学生很难从自身的劣势出发寻找自身知识积累的短板。

(三)自我管理能力差异

个体在校期间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高效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业成绩,也与就业能力显正向关系。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协调、自我激励与自我控制。高中生源的学生由于高中学习中以基础知识为主,很少涉及专业知识与行业信息,因此高中生源学生自我认知比较不清晰,自我规划不明确,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协调能力相对较弱。但是高中生源的学生由于经过高中时段的磨砺,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强,能坚持高强度的学习,持续时间会比其他生源背景的学生长。“同非”学生由于经过三年的专业培养,尽管基础知识培养比例降低了,但是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提前涉及,因此学生自我认识较为清晰,自我规划也相对明确。但是“同非”的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他们需要老师给与更多的指引。同时,缺乏自我探求的精神,学习相对比较被动,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同非”的学生更重视结果,而非结果产生的过程,更重视操作,而非疾病治疗的机理。“非非”学生既有中职背景生源的职业迷茫,规划不清晰,也同时具有“同非”的学生理论不扎实和不求甚解。差异化的生源必然导致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培养。

三、高职教育“三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对“因材施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国内外许多教育机构所重视和推崇的分层次教学,其本质也是因材施教。例如:美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委员会1984年报告《未竟的事业》中强调“要以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差异”[1]。分层次教学、差异化培养,指的是“从学生学习力和学习基础的实际出发,针对差异来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项目,实行有差异的激励制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发展。”[2]在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针对扩招背景下生源多样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研究,例如,蒋玉玲玉李萍等人分别以扩招为背景,针对生源的多样化进行研究,提出了高校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王凤辉立足于教学管理者和改革者的视野提出了扩招下生源多样化的应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构建了高职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置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结构的灵活化;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等分层培养的“四化”原则。李传伟等人进一步把“多样化”培养方案应用于实践并提出了三化模式即“施教对象层次化;施教内容模块化;施教项目任务化”。这些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无疑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有益的尝试与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具体操作层面,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学生的特殊性是“生源的多样化”“结构的复杂化”,为更好地满足多元主体不同利益需求,保障学生享受应受教育的权利,自而引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于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精准施教,确保“三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实施具有重要保障意义。

四、“三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多元协同共建培养方案的“三分”(分类、分段,分层)结构,目的是为了细分服务对象,优化教学服务产出,落实因材施教,构建精细化培养模式,进而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专业化目标实现提供坚实平台。其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三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示意图

(一)分类培养

细分教学实施对象是落实差异化教学的基础,有了细分化的分班,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配合因材施教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大一阶段对学生前置知识进行摸底排查,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认知程度及职业性向进行差异化分班分组。在课程编排、教学实施、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理实比例,实训与见习的安排等方面分类管理。

首先,分类培养是指要对不同招生模式入校的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其身心特征,认知特点,专业起点不同而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考虑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共性,也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征来个性化设计和组织专业课教学活动。

其次,在分类培养过程中,并不是要突出教师如何的“善教”,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引导,教会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自己既定的现实基础上获得成长,取得成绩。比如说,针对学习自制力较差的“三校生”而言,可以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把原先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通过视频录制提前展示给学生,而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展示与学生演示讲解,或者交流互动,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第三,分类培养重在适宜。教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结合信息化网络资源,选取适宜学材,也可以根据医护类专业性质,深入学科内部,结合具体学科设计课堂教学思路与模式,根据不同学生,选择适合的学法、学材和适宜的教法。分类培养的实质是将高职医护类教学过程构建成适合学生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分类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分类的基础上,赋权学生,就近发展,才是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必由路径。

(二)分段培养

1. “共建共享”基础课程资源

开设共享课程,实现师资资源最大化。为了强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学校鼓励临床护理人员、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开设共享课程,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如网络课程、慕课、学会学教学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一套“共享课程”,既是学校上课的教材,也临床带教的标准。“共享课程”以岗位为基础,项目化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共享课程的师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师授课团队的分组,教学模块的选定,取长补短,合力共建,助力共赢。其次,保障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保证组内人员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应在社会和合作企业或医院中选拔部分“师傅”型高技能人员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协助教学团队开展共享课程的改进工作。

2.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多元协同培养

在开展差异化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岗位对接。以理论引导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以实践深化理论认识。一主体为校办企业和校外实习医院,一主体为学校二级学院教学主体,构建以岗位需求为纲的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实习工场”平台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及时了解学生校外实践情况,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护理专业实行学校与企业或医院双主体办学,意味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不再是学校一方的闭门造车,而是双方共同参与制定与修改,双方共同执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校方更多侧重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衔接与策划,企业与医院更多侧重于专业课程的开发和优化,在学生求学的不同阶段,两个主体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三)分层培养

建立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衡量教学产出。基于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产出源于美国学历框架模式(Degree Qualification Profile,DQP)。“學历资格框架(DQP)的主体结构包括五大学习领域(Institution-specific Areas)。五大学习领域即为: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和全球学习。”[3]通过课程项目或者项目课程的形式自主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知识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学历结构中五大学习领域结合了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能够真实且统一反映能力评价标准。三阶段的学历层次包括副学士、学士与硕士三个学历层次。不同学历层次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五大学习领域学习成果要求参照点的递进关系:所有学士层次的学习成果要求包括副学士的学习成果,所有硕士层次的学习成果也应包括学士、副学士的学习成果。每一层次的学习成果要求展示了学生从一个学历走向更高学历所需进一步应对的挑战与掌握的技能。在医护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依据学生学习力现状与可发展空间,分层次配置实施培养方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个人“最近发展区”获得长足进步。

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与内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应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分析高招扩招背景下生源多样化的影响因素,通过“三分”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医护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放.财税法专业课题的差异化培养模式分析[J].高教学刊,2017(02):70-71.

[2]尹玉军.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6(05):33-35.

[3]黄珊珊.学生学习成果导向下朋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循证护理,2019(05):452-453.

作者:黄珊珊

第4篇: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1]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宗平

(执笔)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学,有一大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英语分层教学是以我校教学现状为背景的教学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它的有效实施能为我校英语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形成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校实验班的老师爱岗敬业,教学基本功扎实,并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分层教学是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能力,依靠现有的条件和已有经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它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的是“大众化”教育。

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策略”的理论,他认为,“世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分层教学的人文性。“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

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学生互帮互助,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原则、分组方法、实施方法、评价方法、实验效果、制约因素等,建立班级分层次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分层?如何实施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在备课中如何针对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分层教学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的优劣体现?

五、研究的思路:

调查了解各个实验班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形成统计表格,给学生分层。

开展宣传发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分层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有效的做法。开展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通过开展实验课、研讨会、反思、案例等收集研究成果,探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分层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为研究提供必须的理论依据。

2.文献借鉴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

构建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

七、研究对象:本校八年级学生和九年级学生。

八、研究的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1年9月至10月)调查及宣传准备阶段。各科任教师对所任教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谈话及思想动员,合理给学生分层。并确定学生的具体目标。

第二阶段:(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实施阶段。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讨论课堂教学中的分层目标、分层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角色不同,给全体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帮助树立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激情。教案和作业的布置体现分层教学效果,形成分层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13年2月至2013月6月)总结阶段。撰写阶段性小结和课题总结,反思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确定完善的方法和途径。完善分层教学模式,总结并推广。

九、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1. 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 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3. 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学习能力。

十、经费预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资料(包括统计、抄录、复印等)费:1000元; 文集编印费:1000元; 研究行动经费:3000元。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负责人:王宗平

核心成员:连琼云 郭永惠 庄月玲 林秋霞 庄能扬 庄清梅 洪冰冰 吴月琴

林友发 庄秀琴

具体分工:王宗平

统筹协调,上传下达,课题实践过程中的大事记录 庄清梅、吴月琴、郭永惠、庄月玲

分层前的调查摸底,为学生分层提供现实依据

连琼云、林友发

前测及后测,用于体现实验的效果 林秋霞

课题研究有关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 洪冰冰

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 庄秀琴

课题组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记录,材料归档 庄能扬

课题研究效益性或影响性成果发表、交流、获奖记录

第5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因此我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水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

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

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是: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估

1、学生分层

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和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即A、B、

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

学生分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是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成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于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

生能够异步达标。

①按课型确定分层,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一般是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能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学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②按教学内容分层,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感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③提问分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点拨。

④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作业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的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

了”的矛盾。

⑤辅导分层,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学习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

4、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和综合题,其中基础题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

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5、分层评估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估,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①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做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

②以分层测试成绩作为分层评价基本依据,把学生每次分层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的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进行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

③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④教师针对阶段教学效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使“教”

适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⑤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与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步(准备阶段2010年3月-4月) (1)、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准备有关资料,制定实验研究的总体方案,准备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3)、建立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每班5-6人分一组,并选举组长;

(4)、建立指导教师组,并在组内按年级进行相对指导分工,对班内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和协调管理。

2、第二步(探索阶段2010年5月-2009年10月) (1)、按计划实施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2)、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

(3)、随时对数学小课题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调控; (4)、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

3、第三步(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2月) (1)、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课题总结;

(2)、参加经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六、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书名:《有效教学方法》「美」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读书计划: 10月:

第一章 有效教师; 第二章 理解你的学生; 第三章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第四章 单元和课时计划; 第五章 直接教学

策略; 第六章 间接教学策略。

11月: 第七章 提问策略; 第八章 自主学习;第九章 合作学习与合作过程; 第十章 课堂管理;第十一章 课堂秩序与纪律。

12月: 第十二章 评估学习者:客观测验和论述测验;第十三章 评估学生:表现和档案评价。

(2)、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完成读书笔记时间安排:2010年11月完成第一篇读书笔记;2011年2月完成第二篇读书笔记。 完成课例分析时间安排: 2010年12月完成第一篇教学案例分析;2011年3月完成第二篇教学案例分析

第6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问题互动模式中分层训练技艺的运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经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因此我们组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水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一)准备阶段

学生分层

把班里的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是数学基础扎实、头脑反映灵活、学习数学兴趣浓厚、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即优生。B组是中等生,这部分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能学懂,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C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即数学基础很差、记忆力和反映力都不够好、再加上学习习惯差。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二)探索阶段

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对于C组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可讨论确定。

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主要的教学过程有: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探索新知、夯实基础;分层练习、差别指导;各述所得、整体感悟这四个环节。

1、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上课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动人的画面,美丽的图片或扣人心弦的事件,或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事情,或班上某同学相关的事情等等作为导入情景。用以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此环节的注意事项是①创设的情景或引入的事例必须和本节课内容紧密相联。②所举事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亲和力。事实上,我们的数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都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教师动动脑筋,要找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是不困难的。

2、探索新知,夯实基础。无论对待什么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个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练习、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于以上过程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进行集体点评,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及交往能力。同时,这一个阶段也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分层练习,差别指导。这一个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照顾每一个层面的学生,体现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提供的习题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知识拓展的习题都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让他们能够仿照教材例题内容,完成教材中基础部分练习就可以。对于中等生,让他们首先完成基础部分练习,然后尽最大努力,做一部分中等难度的习题,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尽量完成中等难度及知识拓展习题。本阶段要求:①每个学生必须各尽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②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同时,也要克服好高骛远的心理,一定要做到力所能及。③对于优生部分,为了节省时间,基础题部分如果有完全把握的,只须看一遍就可以。④对于一题多解的问题,让优生部分的学生尽量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⑤每一个学生必须精练一部分习题,不要只求大概,只求结论而不注重过程。精练习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我确定,并且必须认真地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这一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基础升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各述所获,整体感悟。一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自我小结主要分为两方面:①小结本节课主要学到了哪些知识点。②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会了什么技巧或者解题能力。小结的主要目的是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及知识结构,便于在头脑中存储起来,这对于今后对这些知识的提取是非常重要的。

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 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A组同学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

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A组学生要发展学习品质、数学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让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多演示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重视原理,过好原理方法关。学习中存在着重视知识记忆,忽视知识理解,重视运算结果,忽视运算步骤,重视解题方法,忽视解题原理的现象,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结果对错只是

考查的一部分,对知识、能力、思想、方法、潜质等更多的考查体现在步骤、过程中,不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即使结果正确,也不会得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解题方法、规律,还要领会其原理、策略,做题不仅求会,还要求懂。要求B组学生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过好课本习题关。在课堂上,让这部分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多演示一些难度适中的阶梯性题目。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为交际的初步运用数学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组学生。对C组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不断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消除“要我学”的消极被动心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为B组学生。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多演示一些难度较小的模仿性题目,对回答或演算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获取表扬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使好的不骄,困难的不气馁。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时注意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与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激发他们积极向上。

总之,采用分层教学,教师要用辨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既要喜欢优生,也要喜欢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步骤

由于本课题在2013年9月开始启动本届学生已经进入初三年级,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20

13、9—20

13、10 开题准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当前教改形式和我校情况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理论学习,并将学生进行分层。课题论证,制

定研究方案。根据学习讨论,我组成员认为目标教学——分层教学是当前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的人较多,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同时,做为一个农村学校,在上级不允许分快、慢班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确定了该课题,并制定了研究方案。

2013.11-2014.3实施研究,开始实施分层教学。隔周进行理论学习,写出总结报告。

2014.3-2014。4 进一步调整、修改研究方法,并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组组长:马伶俐

课题组成员:李

王金平

第7篇: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报名及平时的考查产生“层次”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了解情况下,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并产生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小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问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①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③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④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我们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教育,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的易产生优异感以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的易有失落感以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我校的情况

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我校学生们肩负着考大学的重任。虽然学校按课程设置每周都有安排信息课,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的学生们来自我县的各个乡镇,信息能力起点也不一样,对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针对于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全体学生,这体现了课改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的新理念。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英国现代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一些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这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学生的智力存在着个别差异。心理学和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方面在教学的广度、深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尊重个别差异。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面向兴趣小组全体学生,实施适应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关键问题: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前课改精神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教学策略。

3、因地制宜,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其出发和归宿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研究

组织对高一年新生信息素养考察,记录成电子档案,形成分层教学的依据。通过“广撒网”的形式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成立多样兴趣小组活动,包括:①青少年信息学奥赛活动;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③电子作品制作活动;④机器人制作活动。

2、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信息课教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习需要让他们自主选择兴趣小组。课题组老师们相互配合、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兴趣小组。

3、分层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课题组教师可根据课堂效果,修改完善信息课教案。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层教学。对在活动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各得其所。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1、调查研究法。通过这一方法,课题组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有用的材料。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总结规律 ,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个案研究法。通过典型个案的研究,反思成功和不足。

4、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法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研究对象

惠安一中高

一、高二兴趣小组全体同学。 八.研究的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材料,申报、立项。

(2)立课题研究小组,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1)理论学习: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理论的培训。

(2)教师备课:针对兴趣小组开设的科目进行集体备课。熟悉PowerPoint、Flash、Pascal等软件的使用。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运用了恰当的实验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整理优秀实验课例、授课实录、有关信息技术的论文,完成阶段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和写出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报告和其它研究成果的质量。

(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结课题实施以来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

(2)完成各项主体报告和技术文件的准备。

(3)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概括升华,检验是否完全完成预计研究计划,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测。

3、总结汇报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1)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总结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九、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

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不大,大多有5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工作积极性高,学习新事物能力强。各位课题组成员专业知识过硬,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在最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与帮助。

课题组成员学历均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均有强烈的上进心,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管的大量资料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借助网络等手段来进行辅助研究。

我校学生的总体探究水平较高,为课题组成员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使本课题的研究能够顺利的实现各个阶段的任务。我们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外界的帮助,我们的课题一定能顺利开展下去。

十、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何小阳老师完成阶段性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师实行分层教学》。 何小阳老师完成《信息学奥赛培训指导》校本课程。 林国斌老师完成《创新设计》方面校本课程。 陈刚老师完成《网页制作》方面的校本课程。

刘莉燕老师完成《机器人培训》方面的校本课程。

何小阳完成阶段性小结。

张流民老师完成提高课堂有效性论文。 十

一、课题组成员分工 何小阳: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计划、方案,撰写报告。 张流民:工作协调、收集材料,撰写论文。

林国斌:上课、编写校本课程、撰写报告、论文。 陈刚:上课、编写校本课程、撰写报告、论文。 刘莉燕:上课、编写校本课程、撰写报告、论文。

第8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小课题实施方案

长子五中

孔志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从当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是,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加之部分班级人数过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制定目标上课,长期下来势必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等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学校数学组打算摸索一套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数学分层教学,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

(2)课题的现实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学生不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鉴于此,我校决定探索分层教学模式,由数学组牵头开始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为全面铺开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比较实施分层后的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具体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做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分从教学策略,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使之在农村初中教育这块亟待开发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通过合理分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

2、形成的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方法和步骤,即从组建小组、人员分工等方面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形式。

3、从分层内容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学习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

4、从分层时机的把握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研究分层学习安排在什么教学时段最有效;分层学习安排多少时间最有效;初中数学课堂是否都要安排分层学习才有效。

5、从过程评价中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分层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价,探求分层学习有效评价策略。

四、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我校数学分层课题组成员在收集和学习了国内外分层教学的方法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制定出我课题组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办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我校数学分层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估。

1、学生分层

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和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

学生分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是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成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①按课型确定分层,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一般是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能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学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②按教学内容分层,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感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③提问分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④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作业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的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⑤辅导分层,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学习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

4、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和综合题,其中基础题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择性的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完成全部选做题。

5、分层评估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估,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①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做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

②以分层测试成绩作为分层评价基本依据,把学生每次分层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的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进行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

③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④教师针对阶段教学效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使“教”适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⑤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与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明确研究目标,责任到人。

实验阶段:设计具体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全面进行实验研究;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培训,参观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随时对数学子课题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调控;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

总结阶段:在总结试验情况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实验中期评估研讨。对照研究方案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形成实验报告,进行课题总结;参加经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六、研究思路

本课题有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定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调查筛选:调查了解各个实验班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形成统计表格,给学生分层。

课题论证: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分层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有效的做法。

制定方案:开展宣传发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开展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实践研究:通过开展实验课、研讨会、反思、案例等进行分层教学探索。

交流总结:探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分层教学模式。

申请结题:在总结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分层教学模式,收集整理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报告,参加经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进行课题总结。

七、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全校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订改进计划,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文献研究法。通过电脑,借助有关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优秀经验,这样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丰富研究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启迪研究成员的思维。

3、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的经验,为课题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4、调查研究法。召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5、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分层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6、比较研究法:比较实施分层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适时总结和改进课堂教学分层方案。

八、研究预期成果

1、 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3.、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主持人:苏敏

2014年11月17日

第9篇:《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特别是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教育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小学课堂里,平均每个班都有

四、五十个学生,多的达到

七、八十人,在大班额的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我们小学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了“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2、解决现状的要求

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全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

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小学一般都是就近入学,而中心校一般都还有所相应的村小学校。这就决定的学生的生源差异大。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这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实行走班子授课。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新形式、新课改、新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实施分层教学,既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但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 又如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等等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我们的课题将在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课后练习辅导,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的途径。

理论价值:实施分层教学,本质上是实行教育的平等,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

三、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2、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认为,在一个班集体内,一般都有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学生,既包括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及格的学 3

生,又包括掌握某些学科表现很高能力的学生。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及格学生和学习最好的学生,对他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3、现代人才观理论。现代人才观理论认为:优秀人才不一定是少数,在一个班内应该有三十人、四十人,甚至是更多的人成为优秀人才,不能只有几个人才算优秀。优秀人才不是神,是普通人,应该是群众性的。

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原则”。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5、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四、研究内容

1、学生的分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要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2、目标的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

3、教学过程的分层。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作业的分层。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

5、评价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

还有分层备课等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并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吸收有关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 5

化教学,从而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法

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 课件 、课例,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退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他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六、研究步骤及措施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 (1)阅读并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理论,设计好课题内容。成果是资料卡片。

(2)撰写课题方案,并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成果是研究报告。

(3)课题申报,立项。

(4)确定实验对象(每个年级的一班为研究对象)。成果是文字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 (1)各实验教师根据各教学目标、内容创设分层教学实施方案,以公开课,观摩课的形式促进课题实践交流。成果是教案及教学光盘。

(2)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逐步积累案例研究资料,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总结分层教学的途径和策略的探索;对课题实施过程中 6

积累到的有关分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作有效检验与反思,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成果是分层教学案例及论文

(3)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建立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的模式。成果是分层教学的策略方面的论文。

(4)对前期实践研究情况进行自我分析讨论与总结,提出课题方案与实施的修正意见。成果是文字资料。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元月至2015年4月)

(1)收集所有的教学研究资料(论文、案例、心得、反思及随笔),进行分析论证,总结,对研究的教育、教学实践作全面总结,形成《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案例集》,制作优秀课例光盘。

(2)在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以及文献研究和经验研究基础上,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成果报告。

2、研究的措施

(l)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课题组教师订阅期刊杂志,并要写学习笔记,研究人员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同时请专家讲理论讲座,不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4)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加强专家引领和专业支持。 (5)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对教师的实验课、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的论文,坚持每学期一小结,每学年一总结评比。

七、研究人员具体分工

组 长:王代军,全面负责课题保障工作。 副组长:罗广彬,负责课题协调工作。

成 员:杨 瑾,负责课题规划、理论研究、撰写课题方案等工作。 熊 君,负责理论研究、撰写方案等工作。 杨秀兰,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

符 飞,负责资料收集,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 罗小娟,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 覃立丹,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低段)。 罗 丹,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低段)。 吕廷凤,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中段)。 罗富元,负责资料收集,调查师生情况。 杨 恰,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中段)。

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奖励考核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硬实力保障。本课题组成员由省市县骨干教师组成,罗广彬、杨瑾两位研究人员曾研究的市级课题《巴人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获市政府二等奖,研究组成员都有多篇论文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这为课题开展提供了软实力保证。课题组成员都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时间保证。

上一篇:销售代表岗位职责下一篇:中国十大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