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式教学法研究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激情式教学法研究

激情式教学法研究 篇1

江苏省海安县丁所中学 王纯

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感怀身世,奋笔疾书,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情可泣,其思可敬。

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一群衣食无忧的青年人,同在屋檐下,一齐来颂读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会有什么奇思妙想?师生双方带着充分的准备,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一、师与生对话DD巧用特定的情境引人入胜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生:冷,(生齐声)

师:对,今天特别冷!(顿了顿)冷好啊!冷可以让我们饮水思源,忆苦思甜!

生:(惊讶不语)

师:冷可以让人灵感顿生,产生奇思妙想!比如你现在想想,你坐在温暖的土坑上,那多温暖。(陶醉)

学生:(笑)。

师:那么,在寒冷的夜晚,床上湿漉漉的,那是什么滋味?

生:啊!(许多人叹,有人下意识哆嗦)

师:好,我想,今天大家一起来感受一千多年前一位“寒士”(板书说明)的处境,应该不难了。

二、师生与文本对话DD开启多元化思维全方位挖掘真情

学生分成四大组,分工合作,每组又分四人一小组,各大组各讨论一节文字的翻译,四人小组中一人当记录员,用文字组织语言。

学生讨论反馈:

1、“八月秋高风怒号”

A、八月里秋高气爽,风呼呼吹着

B、八月里的秋天狂风大作

C、八月里的秋天,秋意正浓,风呼呼地号叫着。

D、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

其他同学发表见解--

生1:A的意境很美,但全文来看,感情不一致,这里作者着眼点不在写景美而在景乱,狂风之后是茅草被吹翻,怎么有闲情欣赏秋高气爽呢?B的意思对,但有些单薄,C可以,

生2:(质疑)秋高,该怎么解释?

师:高,可以解释为程度深。

生:(悄悄地)深

师:通俗地说,是秋意正浓的意思。八月嘛,已是深秋,古人通常以农历来记事,王安石《十五望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指农历

2、“唇焦口燥呼不得”

A、我呼喊得唇焦口干,他们也不回头。

B、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效果。

C、我喊得口干舌燥还是得不到我的茅草。

同学们中有人笑,显然对C说法颇感有趣。

师:同学们对“呼不得”怎么看?

生(齐):没有效果

生3:不得,有达不到预想效果的意思。不得,没有效果,可意译,通俗点比较好,

师: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呼而不得,何等伤心,失望。

3、“娇儿恶卧踏里裂。”

娇惯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给蹬裂了。(学生表示赞同)

师:难道“娇儿”就是娇惯的儿子吗?有没有不同见解?

学生开始查字典

生4:娇儿,心爱的儿子,也泛指心爱的幼小的儿女。

师:想想,为什么说心爱的儿子比较合理?

生5:喜欢儿子,有怜爱之意。

师:对,你们可以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再苦再累也要呵护你们,小时候尿床,有哪个父母真让孩子顶在头上晒被子的?

学生(笑)

师:穷人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头肉,过这样的日子,小孩哪能受得了?

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

师:你们知道杜甫的儿子被冻死的故事了!

生:小时候就知道了。

老师:我们的共鸣达成了。

4、“自经丧乱少睡眠。”

A:自从经历了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少睡眠。

B:自从经历了安史之乱以来,我就很睡眠不好。

教师引发学生讨论:

生6:我觉得是睡眠不好,人因为愁思过度而辗转反侧,这些都是睡眠不好。

生7:我觉得很少睡眠也说得通,睡不着,头脑里心思重重,一夜只睡两三个钟头,不就是睡眠少吗?

师:两位同学都很有见地,各执一辞,理直而气壮,在这里,我认为还是“睡眠不好”更贴近诗人当时情怀,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很少睡眠”,也许是杜甫忙于公务,无暇睡眠,或战事紧张,他要去警防来犯之敌,说到底,是他的忧国忧民使得他思绪重重,辗转反侧,睡不着。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学生翻译:A、普遍地遮蔽天下老百姓,让他们都展开笑颜。

B、普遍地遮蔽天下的穷苦人,让他们都展开笑颜。

师:寒士,就是一般的贫穷之士吗?这里可以解释为穷苦的读书人。

杜甫本身就是一个穷苦的读书人,他这里从自身的处境想到天下类似的一群人,因此可翻译成贫苦的读书人

6、“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学生译文:即使我一人独守这破旧的茅草屋受冻至死,我也心满意足,

师:即使我一人独守这破旧的茅草屋受冻至死也值得啊!到底谁更恰当?足,值得,“不足为外为道也”,值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这样的解释。

生8:我觉得用“心满意足”更好,因为这体现了诗人一种胸怀,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而值得,意思固然合适,但情感上太平淡,我们阅读重点上已说得很明确,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对(七嘴八舌地)

三、师生和作者对话DD放眼历史,体悟诗人坦荡胸怀

多媒体显示三个题目让学生分工探究: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一节,在诗人眼里,那些孩子是否真的可恶,想想当时穷人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现象体会诗人的真情。

2、“长夜沾湿何由彻”单纯是那一夜如何挨到天亮吗?有无更深广的意思?

3、品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节,想想诗人纯正的心灵和宽广无私的胸怀,试用100字左右文字谈谈你对诗人的印象。

学生当场构思成稿

学生文字摘录:

1、答(生甲)当时人的思想普遍堕落,抱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心理,诗人对这些现象满怀愤慨。

(生乙)我想,当时的儿童并非因为贪婪而公然为贼。因为孩子是最纯真的,若不是因为当时情境所迫,也不会去当贼,诗人写这些孩子,正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衣食困难,生活难以维持的现状。

(生丙)我认为“群童对面为盗贼“是迫不得已的,当时社会战乱,人们被官兵地主搜刮干净,已经到了没吃没穿的地步,这些孩子知道家里的苦,才“对面为盗贼”,体现了当时社会连年战乱,国家快要灭亡,人们生活艰难的社会现实,诗人的心里充满凄苦。

(生丁)“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百孔千疮的社会,在战火连绵的岁月里,民不聊生,孩童也是不得已公然为贼,其实,作者在这里不是真正塑造一群调皮的孩子和一个无能为力的老人形象,而是借一群孩子为“盗贼”的形象反映当时一个政治腐败的国家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作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诗人。

2、答:(生甲)“长夜沾湿何由彻”表明人们在这种战乱不止,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诗人由衷感慨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痛苦的日子,美好光明的一天何日才能到来,表明诗人对国家,对人民前途的无限担忧之情。

(生乙)“长夜”不仅是指这一夜,而是指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长夜,安史之乱就像这漫漫长夜,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呢?体现出诗人急切的期盼之情。

丙,作者明指漫漫长夜,其实也反映了他内心对美好 未来的期待,“夜”也指社会的黑暗,作者是感叹社会黑暗,盼有尽头,写出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之情。

3、答:(生甲)作者拥有超乎寻常的胸襟,作者在“屋破偏遭连夜雨”的苦境下,不只是哀叹个人悲苦的命运,而是为天下寒士担忧,希望得到能为人们遮风挡雨的高楼,而宁愿自己屋独破受冻而死,我们不禁为作者的舍已为人的纯正心灵和高尚情操而肃然起敬。

(生乙)最后一节,诗人直接抒情,说自己愿以一人之苦换得天下人之乐,他舍已为人的品质是当时社会上少见的,诗人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的心灵是纯正的,高尚的,他超脱世俗,境界高远,值得我们学习,推崇。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一番见解令我瞠目结舌,我们大家都是有情有义之士,对作者的现实遭遇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加以评判,这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分析得比较到位,思考的都有梯度,不是雷同的,而有自己的角度和深度,如果我们能在这多种思维中吸取养分,为我所用则更好。在这里,我想仅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谈一点看法:也许现实中有人仍有这样的认识,但那只是极少数,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社会上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在本诗中见到的孩子,即使是自私的,是可恶的,但那也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诗人批判的是那个腐朽的社会,而不是几个弱小的孩子。

四、师与生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诗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生讨论片刻

生9: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

生10:夏完淳的《别云间》

生11:陈毅的《梅岭三章》

师:同学们在学习中能注意积累,很好。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诗人极写个人“长夜沾湿”的苦痛,但是又不仅仅局限在写个人苦痛,而是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古人的情怀如此高尚,真让人敬佩,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习古贤,塑造完善的人格,在今后的作文中要能体现个人的积极心态,乐观的情怀,要在人生的风雨中自我砥砥,奋发进取。

听课评说:

将对话教学进行到底 顾礼银

王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甘心作绿叶,在课上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倾听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培育出同学们心田里的智慧。作为女教师,王老师的话语饱含激情,也很能煽情,比如在翻译“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句时,为一个“足”的正确理解,老师故意节外生枝,引发大家的思考,也引起同学们情绪上的激动,课堂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另外,王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能加以鼓励和点评,体现了赏识教育的人文内核,同时又不违背教学的客观规律,比如,有同学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王老师给予了及时的修正和解释,让同学们懂得阅读一定要尊重文本思想这个道理,多元化的个人理解不等于都是正确的,我们同学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的发展和健全也需要长者的关心、呵护和真诚的帮助,否则,我们就难免会“少年轻狂”。

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是很多的,让听者也为之动容,大家在讨论中研究,在据理力争中走向融合,课上有大家的发问声音,有讨论的声音,有探究的声音,这也充分说明同学们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已经开始了跟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课上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对话,是平等的。当然,在这里我也诚挚希望我们的老师,同学在课后仍然作一些对话,通过课后作业,师生之间再作一场细致的对话,在作业中查漏补缺,同学们,在作文中进一步张显个性,老师在欣赏作文时再作一次心与心的平等对话,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课后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同事真心交流心得,在对话中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艺术,为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铺就新的道路。

一句话,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对话教学进行到底,直到师生心灵与作者、文本的真正融合。

激情式教学法研究 篇2

一、提前谋划, 精细安排

在安排英语课外活动时, 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 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形式,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为了开展好英语课外活动, 必须以调动全体同学的活动积极性为前提, 因此活动内容不能过难, 要易于不同程度的同学接爱, 而且活动项目要少而精。英语课外小组的活动时间一般是固定的, 基本上每周一次, 每次一节课左右。活动包括一些层次较高的英语游戏、比赛、智力测验等, 借以丰富课外小组活动内容。

二、千变万化, 寓教于乐

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很多, 譬如, 英语演讲比赛, 参加人数不限, 可自愿报名。这种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大有益处。再如, 英语书法比赛, 以中低年级学生为主, 活动先以班级为单位, 人人参加, 从中筛选出较好的一些参加年级比赛。比赛时, 必须统一书写内容, 书写格式及其他要求。让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还有英文小报制作, 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 又可增长学生的见闻, 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此外, 还可以开展“英语游园会”、“英语故事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而且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活动, 可将学生分为几个组, 并邀请其他同学观摩。比如“英语智力竞赛”, 判断是非填空、听力测试等。

三、归纳总结, 积累成果

每次活动开展之后, 首先要算出成绩, 之后排出名次, 公布获奖名单, 以资鼓励。然后再由教师或评委认真总结, 肯定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纠正错误, 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此外, 教师自己还应对本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的小结, 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今后改进办法, 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此类活动, 做到善始善终。

(乐亭县汤家河镇麦港初级中学)

化, 体现思维的多元性和阅读技能的多元性。

3.提高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

(1) 分析: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整合阅读教学, 尽量大胆丢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自身英语能力和不断增强对英语的兴趣。

(2) 策略: (1) 在英语阅读教学前, 向学生提供相关文化背景。首先,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是文化的载体, 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知识, 掌握英语技能, 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 这些和熟悉英语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其次, 建构主义认

“自信激情式教学法”强调以教师的自信激情感染学生的自信激情, 是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和自信的前提下, 将自信教育融入政治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在充满激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索。

自信激发就是用激励手段, 激起学生自信的过程。

现在的高中生很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在家长的溺爱、庇护下长大的, 缺少劳动实践机会, 致使他们缺乏自信, 胆小怯弱, 做什么事都顺口说“我不行”。今天的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他们去努力, 他们有没有自信, 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昌盛, 民族的兴旺。因此, 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 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 是每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如何进行自信教育呢?我们通常采用以下两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充分的自信:

第一, 带着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都有自己成功的时候, 作为教师应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之加以肯定和承认, 这是对学生最大最好的激励, 将使学生获得自信, 充满信心。在学习完“勇于自省”后, 我要求学生认真反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此时, 我发现班上一名女生, 不管我提的问题多么简单, 不管我采用何种激励方式, 她上课从不举手。我点名叫她告诉我她反省的结果, 她站起来后把头低得贴到桌面上, 始终没有说一个字。我请她坐下, 对班上同学讲:“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用她的行动告诉了我她反省的结果, 她的不足之处———太害羞, 不敢举手发言, 这位同学敢于展示自己不足的勇气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学生们回答“是”, “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她改进自己不足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们回答“是”。我用信任鼓励的目光看着那位女生, 对她说:“老师希望你发现自己的不足后能勇敢改正, 下次大声地、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好不好?”学生点头。从那以后那位女生举手的次数多了, 回答问题声音大了, 也自信多了。

第二, 积极的引导学生大声自信地喊出“我定能成功, 我是NO.1”。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积极引导学生大声自信地喊出“我定能成功, 我是NO.1”,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 学生能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喊出这句话, 就突破了自我的羞涩感, 做到了自我的超越, 是一种不小的进步;其次, 喊出这句话, 就在众多的同学面前作出了自信的承诺, 为树立其充分的自信形成了强大的外部促动力;最后, 学生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自信的心理暗示, 以强化自信。因此, 积极地引导学生大声自信地喊出“我定能成功, 我是NO.1”是强化学生自信的有效方法。

(乐亭县汤家河高级中学)

为, 学习者对语言意义的警告实际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2) 英语阅读

教学过程中确认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

注意调动和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阅读教

学中,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

体成就感, 满足其主体成就感。 (3) 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运用语言。语言学

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只记忆而不去动态地运用, 语言的学习终将

陷入机械地记忆中。学生也会因为枯燥的记忆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只有把学到的语言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运用语言的乐趣中, 进而提高学习的生动性、自

觉性, 培养学生的乐趣。

激情式教学法研究 篇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试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努力方向。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纵观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朗读指导的技巧匮乏、朗读时只求形式不重实效,还有一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虽然时间长,次数多,也能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效果,但缺乏入情入境的朗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读的指向性不明,读的方法单一,教师缺乏激情,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虽然读的量足了,质却浅了,朗读没有起到培养语感、激发情感、促进理解的作用。

由此看来,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层层深入文本,披文入情,又以声传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现“读”的深度和广度呢?为此,我校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探索一条新的朗读指导教学途径。在经过不断地研讨和进行朗读指导教学的实践与尝试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并在学校推广,鼓励教师们把这种导读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其不断完善,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内涵和价值

“一唱三叹”最初指一个人歌唱,三个人跟着唱,后用来形容诗词婉转而含义深刻,成为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诗经》中,“一唱三叹”结构被广泛采用,因为这种结构既符合古人的审美习惯,又具有内在与外在的形式美,通过重章叠句、反复渲染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也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读来更有节奏感、音乐感,含蓄蕴藉而余味无穷。小学一年级教材有一首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后五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每句的最后一字有所改动。五个“鱼戏莲叶”的画面叠加给人一种游鱼众多的视觉效果,使人不禁联想到采莲人泛舟来往、歌声应和的情景,读来顿觉唇齿留香,心向往之,这就是“一唱三叹”。

“一唱三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突出了主题,又加重了感情。我们借鉴这样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激情导读,称之为“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唱”的可以是一句诗、整首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需要理解和突破、最值得欣赏和品味的句子或段落。“叹”就是反复多次的激情朗读,可以读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是读全文。为了达到步步深入、荡气回肠的效果,通过教者多次的激情引领,学生回环往复地朗读,谓之“三叹”,目的是层层推进感情,螺旋式升华主题,拓展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最终与文本融为一体。

三、“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读懂课题,加深理解。课文的题目或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或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或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含义隽永、深刻,学生不是很好理解,通过老师的激情引领,“一唱三叹”式地朗读,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2.深化主题,感悟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影响。避开繁琐的分析,在“一唱三叹”式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主题思想会得到升华,在感悟语言文字时,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便根植于学生心底。

3.激活文本,入情入境。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中,教师导读的语言一定是充满激情的,通过朗读,把静态的文字化作生动的形象,可触可感,使学生步入课文的情境,融入课文的意境,创设朗读的佳境,使心灵得以满足,精神得以慰藉,情感得以温润。

四、“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几种策略

“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明确找出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激情训练点,通过“一唱三叹”,使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激动时还它一个激动,热烈时还它一个热烈,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共总结出了六种“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形式。

1.排比设境,一唱三叹,读懂课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题时,不妨通过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修辞手法来铺排造势,对课题进行导读,以达到先声夺人、直抒胸臆的效果,同时为学生学好整篇文章打下基调,营造氛围。我校黎莉老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把目标定为“人文合一”。黎老师恰当地使用了一组激情的排比句式加强朗读的气势,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多次引读课题,通过“一唱三叹”,铺陈渲染,使文字排列具有了诗句的结构特点,再与诗意语言融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文中”,悄然与“生命”相遇,教学效果很好。

2.品词赏句,一唱三叹,升华主题。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时,可以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通过赏词析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通过激情导读,学生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感情。我校符煜莹老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通过抓住本文的一个重点句“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让学生用去掉重点词和增加重点词的方法进行对比,通过“一唱三叹”式的激情导读,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从而升华了主题,达到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目的。

3.启发想象,一唱三叹,激活文本。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配以激情导读,那么学生的理解可以层层深入。我校吴琳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成功运用了启发想象、“一唱三叹”的指导方法。吴老师紧扣文中重要句段,通过拓展、启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阿炳坎坷的一生,化抽象为形象,层层递进,反复诵读此句,“一唱三叹”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入脑、入心的传神朗读,把文本读活了。

4.创设情境,一唱三叹,入情入境。在教学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顿悟”理解语言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进行激情导读,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和朗读水平。我校李丽老师在执教《木兰从军》一课时,巧用图片、音乐、语言渲染气氛,通过穿插《木兰诗》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唱三叹”,化文中的语言文字为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木兰从军路上的艰辛和她的坚强品质,领悟了相同的语句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的朗读方法。

5.适时拓展,一唱三叹,感悟内涵。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因此,教师如果适时的补充,进行激情导读,可以让教材变得丰满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朗读就能情真意切。笔者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感到困难,于是在教学时,我拓展和补充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同时进行“一唱三叹”,激情导读,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重复推进了“现在,在你的眼里,这是怎样的两棵树?”“现在,在你的心目中,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学生每次获得的信息并不是重复的,每次回答对树对人的理解都有所提升,不少学生在交流中说到了宋庆龄有着和樟树一样可贵的品质,樟树有一身香气,宋庆龄有一身正气;樟树不怕虫子,宋庆龄不怕敌人,等等。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引导下,学生读深、读透,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意义,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导读,原本平面单薄的文本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学生由树及人,充分感受到了宋庆龄高贵的品质,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6.学生主导,一唱三叹,师生动情。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唱”,自己“叹”,或者学生“唱”,老师“叹”,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更活跃。我校黄芳老师在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学生找到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等句子。接着黄老师请一些同学当小老师,先谈自己的感受,再用激情的语言引导其他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句子。通过示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师生一道走进肖邦的内心,感受他的痛苦、不舍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学生通过自己的“一唱三叹”,获得了新的体验,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

“导读”就是要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用激情的导语、自主设计的语言、承载了大量信息和丰富内涵的句子来指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情”就是要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一唱三叹”就是回旋往复,步步升华,突出主题,读出美感,释放激情。“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把朗读、品读升华到美读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和艺术性。

海岛教学,激情不减 篇4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一个海岛教育教学工作者即使在学生数日趋下降之时,仍要保持长久的教学激情不衰减,势必有着对海岛教学工作由内而外的亲近感和高度使命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情;热情

我是一名普通的海岛教师,从教近二十年,对于海岛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满腔热情,对于海岛学校的未来发展我充满期待。近几年,学校的学生数骤降,有的年级甚至只剩下一两个。面对这样的状况,到我们学校调研的教师常问我们同样的问题:“你们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这么少,教师上课还能有激情吗?”为什么这些教师都有这样的疑问?难道学生人数少,教师上课就难有激情吗?我陷入了思考,也开始寻找答案。

一、创造激情,课课现生机

有人说:“一位数学老师能在课堂上把数学的形式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并不是真正的美,如果能潜心去追求数学的内在美,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贴近数学的本质,努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内在价值,这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它是一种自我反思和不断求真的精神,它需要一种教学的勇气,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内在能量。”课堂的生命是什么?是情!是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坚信我的数学课能创造强烈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在上“笔算乘法”一课时,为了启发一个刚转学过来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算法,我的眼神里充满期待,对想说又怕说错的学生始终带着笑容,并鼓励他说:“××同学,把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说得不完整也不碍事。”这些语气里暗示他讲出自己的想法,使拘谨的他放下心中包袱,大胆地说:“我是这么想的„„”当他吞吞吐吐时,我还是一直鼓励他,等待他说完。他看到我不急于下结论,也就不再紧张,学习有了兴趣后,也乐于与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能获得我大大的赞扬,从此发言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这一切都让我的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欢乐,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发展。

二、培养激情,堂堂出精彩

我的激情从哪里来,我也寻找了许久,其实那是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记得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迟迟不开学,原因是大陆教师不愿意来海岛工作。为了让我能够正常上学,妈妈只有把我转到下大陈寄宿在外婆家学习。上下大陈同属一个镇,但隔山阻海,每个星期想回家见父母都要坐船。那时没有轮渡船,只有渔民到下大陈买柴油或卖海鲜等才有机会给学生搭乘,遇到风浪大时,船颠簸得让我非常害怕,可是回家的愿望比内心的恐惧更强烈,哪怕闭着眼睛,咬着牙我也会挺过去。可有时我们在码头苦苦等待几个小时,也见不到一艘便船,只有垂头丧气地回去。海岛学生求学的各种艰难我都经历过、体验过,现在的我虽面对一两个学生,也未放弃过对海岛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我将艾青老师的那首诗稍作修改来表达我的情感,那就是:“为什么我的心中激情不减,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教师结构配备不全面,参加工作以来,小学的课程除了英语我都教过,虽说教得不精,但我都会全心全意地去教。这几年我对心育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我上《比赛结束后„„》一课时,评委老师评价我的课最有心理味,特别是课中的设计将刘翔受伤后与伤愈后的事例进行对比,以此启发学生提高抗挫能力的一段,使这节课进入了高潮,让在场的学生和老师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受。这样的评价让我热泪盈眶,也更坚定了我前行的步伐。窦桂梅老师曾说:“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这应成为我们对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对于我来说,不断培养教学激情也是我重要的追求。

三、延续激情,时时有燃点

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关键还是靠自己心态的调整,挖掘和利用有助于点燃激情的因素。

近几年,我的教学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点燃。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开始不断地挑战自我,积极参加区里的公开课,一来利用磨课的机会得到更多老师的指点,二来可以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得更快。于是,我又参加区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优质课评比,并获得了二等奖。从结果可以看出,我正在与外界的老师缩小差距,这让我的内心欣喜不已。我又和几个青年教师开始了工作以来的第一个课题研究,这也是学校十几年来第一次申报课题。我们在没人指导下,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总结教训,这一次我们迈出第一步,是不想让自己永远只有停留在起点,我们相信有付出必有收获。当我们拿到结题证书后,回望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现在我们知道只要把时间利用起来,积累平时的材料,结果就会顺流而下。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对课题研究的信心也增强了,后来我的课题成果参加评比中还获得区一等奖、市二等奖的成绩,这一张张奖状都在不断激发我的教学热情。

这片海是培育我的热土,也是我挥洒热血的地方,我在这里教学激情绵绵不断,它来自于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来自于学生手捧亲自摘来的水仙花在节日里问候你的时候;来自于学生在贝壳上描绘心中梦想与你分享的时候;来自于学生从遥远的家乡来电向你倾诉对你的思念,表达对你深深谢意的时候„„想到这些,我觉得什么苦,什么累都已经不复存在,只有满满的幸福与喜悦长驻心间,不再远去。

参考文献:

】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 篇5

【内容提要】五步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论文对其进行探讨。文章从研讨式教学内涵、特色、意义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评述。【关 键 词】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内涵/特色/意义/评述

【 正 文 】

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流。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正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研讨式教学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汉民教授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从1997年开始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而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效果,它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湖南师大报》先后以《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改园地—奇葩》为题报导了郭教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研究》杂志开辟专栏评介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在湖南师大、湘潭大学、湖南教育学院、湘潭师院、吉首大学、衡阳师院等院校的社会科学学报和中国科技大学《教育与现代化》杂志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特点、意义及作用进行探讨。为了使广大读者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有一个全面了解,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有必要将研讨式教学的研究状况作一个简要的述评。

一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一)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果研讨教学?郭汉民认为,研讨式即研究讨论式,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1]在我国教育的百花园中,“讨论法”和“研究法”是作为两种单独的教学方法长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讨论活动是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

取他人发言,都要准备个人的发言;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法的结构和顺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发展思维能力。郭教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吸收了前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大胆突破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这种模式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法”以及其它一些教学方法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所采用的方法,而研讨式教学,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将研究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二是“讨论法”、“研究法”及其它一些教学方法,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研讨式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互相结合,是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2 ]研讨式教学概念的提出就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实际上,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的结果。但也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研讨式教学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曾宪皆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种定义主要是根据郭教授在教改探索中,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作示范性讲授,平时启发思维,解疑析难等。还有学者对研讨式教学法这一命题提出不同看法。薛其林认为,郭教授的这套教学模式科学丰富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二是知识结构、学术水准的三个梯级;三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研讨诘难;四是教与学的立体交叉。所以可以称这一模式为“五步三级讨式立体教学法”[4]由此看来,研讨式教学的概念究竟如何定义更为准确,更为科学,还值得深入探讨。

(二)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研讨式教学将整个课程分为五个步骤,故又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指导选题:教师用两三周时间先讲导论,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再讲两位思想家作为示范。然后,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位思想家,指导学生分别选择一位作为研讨对象,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第二步,独立探索: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去查找索引,阅读资料,撰写4000字左右的讲稿,要求写出该思想家的生平概况,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步,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

第四步,大班讲评:用若干周时间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每人讲35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作阶段综述。

第五步,总结提高:每位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二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特色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郭汉民从高校总的培养目标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生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文稿,宣讲的全过程就是在学习如何做学问,也可以说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科研地位,以科研活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师生关系比较淡薄。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后,教师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演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时常请教“导演”,“导演”为了“演员”表演到位,也时常加以指导。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距离变近了,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三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在“做”(做事、做学问)中才能得以实现。在大学高年级实行研讨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做”,教师在做学问中教,学生在做学问中学。上述多种能力的培养正是在研讨式教学中得到强化的。[1]陈钧从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认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至少具有下列四个特点:第一,在教学形式上,变“讲授式”为“研讨式。”这是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所在。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问题展开,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以问题解决五个进程为步骤,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第二,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是五步教学法的目的之所在。五步教学法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注重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素质和师范素质。第三,在教学形式上,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不论是研究学术,还是评学议教,都要学生广泛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第四,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师生关系是良师与益友并存的关系。五步研讨式教学法反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作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主张教学过程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5 ]马立鹏主要从突出师范特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出发,认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最突出的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师范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某些原因,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现象。这种绝对分工和不应有的轻“师范性”现象,导致二者长期分立。教专业课的,不管师范技能的学习训练,搞师范技能训练的,一般也不去过问专业课的教学。但这次专门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专家郭汉民教授打破学科壁垒,将学术性课程和师范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二是学生自学为主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互结合。在研讨式教学改革中,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进行。教师只作示范性的讲授,平时主要是启发思维,解答疑难等,并不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6 ]薛其林主要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的特点有四:一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构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三个梯级。本科生是主体,博士生、硕士生是助教,这既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低学历层次可以从高学历层次那里获得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而高学历层次的则反过来从与低学历层次的交往中启发思维,从而深化和升华原有的知识。这种方法,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又双向获益,可谓匠心独具。二是教学方式上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三是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四是变单一平面的教学形式为立体多元的教学形式。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学生完全成了听课笔记的机器;根本不知

道,也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讲,讲的对不对;同样教师也不顾学生实际,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谈不上从学生那里吸收营养。无疑这种讲记授课制显得单

一、平面、枯燥。而郭教授的这一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主导者(教师)总揽全局指导主体者(学生),又有助导者(博士生、硕士生)辅导主体者(本科生)。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课记笔记,而是带着问题,去查阅、比较、甄别、取舍资料并启动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室、图书馆、寝室、成了学生钻研和解决问题的阵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评学议教,关系更为融洽。[4]

彭平一从培养素质教育所需师资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和贡献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上有着重大突破,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能力、教师自学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上。特别是对未来的人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时代需要,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实行提供合格的师资保障。[7]刘冰清从开发学生非智力性因素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非智力性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等要素。研讨式教学一改过去单向的讲授式教学,使之变为研究与讨论结合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题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体现了对学生兴趣各异的尊重。这种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它要求学生象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可激发起高度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全身心投入学习以求达到目标。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迫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紧张活动,告诫自己不要懒惰松懈,从而有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8] 三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意义

研讨式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之一,一开始就深受学生欢迎。对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重大意义,不少文章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陈钧认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而且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多层面的启示。[5]马立鹏认为,研讨式教学对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它为高等师范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其次,它打破了在一个世纪中盛行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

制,而代之以个人自学为主,小组讨论切磋,然后由学生在全班轮流汇报学习成果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新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有着可喜的收获,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6 ]薛其林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对旧模式的突破和全面创新,是充满活力、显示威力的教学模式,其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善学、会学、活学。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视学习为乐事,主动学,积极学。而问题的解决要求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展开理性思维,这样以问题来启动思维,以理论来指导思维,最后以思维来推出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一方法,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善学、会学、活学。第二,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郭教授的这一教学模式,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迫性“要我学”为主动性的“我要学”,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限定时间以及个人钻研,公开讨论等实践训练步骤,压力与动力双向趋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着力培养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第三,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水中学会“游泳”。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的确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它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其独立思考钻研;有助于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其亲自查阅原始资料,收集证据。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可谓是,手脑眼口齐发动,看说写思同提高。[4]易伟新、罗庆康认为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素质教育产生重要影响。[9 ]上述关于研讨式教学意义的探讨主要围绕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来进行,至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改革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涉及不深,特别是这种模式对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基础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所提供的启示等方面还没有涉及。看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探索是大有必要的。四 几个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

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由于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种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特别是有几个重要问题至今还无人涉及或涉及不深。一是如何看待研讨式教学的评价体系。研讨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旨,在具体操作上分为五个步骤依次推行,并且按照学生在每个步骤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计算成绩,改变了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传统评价办法。这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柳斌同志曾经指出“推行素质教育,要形成素质教育的机制涉及很多方面,有教育思想问题,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问题,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10]如果在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不能有一个突破,也就是说新的评价制度如果不能建立起来的话,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也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郭教授在创制研讨式教学模式时对评价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其科学性如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完善,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二是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如何组织的问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个人自学为主,小组切磋交流,然后由学生在全班轮流汇报学习成果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新形式。但这种新形式究竟如何组织,尤其是小组交流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必须给学生提供有讲台,有黑板的教室,这就需要许多小教室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妥善解决,是值得研究的。三是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教材建设以及如何进行教材建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种观点主张应编写相应的教材,这样可帮助学生节省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必要编写教材,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检索文献,阅读资料,虽然时间花得多一点,但对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是有好处的。教材究竟编不编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如果编写,应该如何编写,既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又要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也是有待研究的。诸如此类问题,亟待教育界同仁加以探讨。【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2]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6.

[3]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5). [4]薛其林.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J].现代教育研究,1999,(4).

[5]陈均.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6). [6]马力鹏.试论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与意义[J].教育与现代化,1999,(4). [7]彭平一.专业课程教学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J].教学研究与实践,2000,(1).

[8]刘水清.一种值得在大学推广的教学方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特点: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下,开展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提高创新素质,努力形成创新人格的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本课的话题是“慈善事业”,本课内容充分体现语言的使用功能“谈论疾病和医疗”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教师应恰当地利用本课所提供的语言知识、语言结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巩固以往所学知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特丽萨嬷嬷创立仁爱传教会,参与救助穷人的工作,献身慈爱事业的事迹,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语言的交际功能又给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要求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特丽萨嬷嬷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学会关爱他人。也通过学习和讨论特丽萨嬷嬷的名言,让学生仔细体会其深刻含义,做一个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有用之材。因此,本课也是用英语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材料。

2.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目标:把若干生词和短语融于课文阅读的练习中,通过实际的阅读交流帮助学生掌握生词、短语;(2)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即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使本课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预先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查找有关仁爱传教会和慈善的常用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本课内容,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美德,在学习课文中受到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做慈善事业的常用语以及重要短语。

二、学法、教法与教学手段

1.学法:本着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针对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多渠道地收集、查找资料,互相协作讨论,增强参与意识。

2.教法:从课前布置预习课文、收集资料到课上设置情景留空白点、总结归纳,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置身于具体言环境中学习本节知识。

三、教学过程

1.预习课文,掌握生词、短语及课文基本内容。重点单词的理解:

Afterwards = some time later

Missionaries = persons who are sent to a foreign country to teach and spread theirreligion there

Nowhere = no place

humid = moist or damp

besides = in addition

climate = the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of a place or region throughout the year

dying people = people who are close to death

support = to help with money or thing

change one’s mind = to think something different after looking at the facts

wisdom = wise saying which give comfort and guidance for daily life

2.运用各种方式收集、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课堂探究阶段:

预读问题:What charities are there in China?

Why should people help each other?

Where should we help first?

3.在新课中留空白点:利用提供的内容,教师列举、归纳“慈善”、“赞助”等方面的词汇,charity, extra, willing, give out ,support 利用各种方法既能复习、总结原有的知识,又能给学生一个空间,使他们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实践中,达到“以说促思”的目的。

4.在课堂中心阶段:教师适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画面情景中。边阅读边回答下列问题:

What does Charity begins at home mean ?

When did Mother Teresa go to Calcutta, India?

What was her life like in Calcutta?

Why did she give up her comfortable life?

Why did so many poor people get sick in Calcutta?

How did she help the poor people and sick people?

What did people think of Mother Teresa’s Home for the dying?

Why does Mother Teresa still live in people’s memory throughout the world?

5.课堂小结:首先让学生陈述本节课的重点情节、重点句式并板书,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复述整个故事经过,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帮助总结课文主要短语:

Charity begins at home 慈善起自家中

an English saying英语谚语

start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开办仁爱传教会

be made up of 由……组成take in 接受,接纳

ge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使(劝)某人做某事

change one’s mind改变主意

support one’s work 支持某人工作

win the Nobel Peace Prize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be remembered for…因……被怀念

四、教学反思

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考试形式上,还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英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教师由“教”变为“导”,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通过体验、实践、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课堂内容丰富,模块清晰,所设计的每项任务都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在热身复习之后,我交代了本课的学习任务,任务的明确,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五、巩固与研究性作业

内容:用英语写一篇作文(要求80字以上。)

提示:2008年1月我国南方遭受50多年来罕见的冰雪灾害,全国人民是如何帮助抗灾的,人们是如何伸出友爱之手和献出爱心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的?

特点: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又注重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独立完成作业,增强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达到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

好莱坞式驾驶激情等你体验! 篇7

“2010MINI中国任务”

一场激昂亢奋的车技挑战赛,一个好莱坞式的中国任务,MlNI邀请全国MINI“知道分子”前来挑战,上演一部充满悬念、高潮迭起的动作大片。

“2010 MINl中国任务”分三个阶段选拔赛、区域决赛、全国总决赛,全程历时4个月。选拔赛将于4月下旬在中国四个区域四路齐发,覆盖全国32个城市,获胜选手晋级7月到8月份的区域决赛。而四个区域将各有9名优胜者组成3支车队晋级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冠军车队的每位成员将各赢得一辆MlNl John Cooper Works一年不限里程使用权的终极大奖,这也是John Cooper Works车型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亮相。

JOhn CooDer Works是MINl极限驾驶乐趣的代表。一直以来吸引着那些执著于汽车运动、极富热情的MINI爱好者。这款原本为赛车——MINI JOhn Cooper WOrksCHALLENGE——研制并生产的1.6升排量的高性能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55千瓦/211马力,最大扭矩为260牛米,在高增压模式下可达280牛米,MlNIJOhn Cooper Works 0至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仅为6.5秒。

TIPS:

上一篇:水痘防治知识讲稿下一篇:09毕业生空白个人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