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整合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格局与适应过程研究

摘要:作为影响人类21世纪进程的大事,中国城镇化引发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迁移,其进程逐步由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由产业化向市民化转变,发展理念由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向,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劳动力市场、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城镇化战略转型、劳动力迁移新趋势、区域差异化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塑造下,我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趋势与劳动力地理新景观。在各地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乡城迁移劳动力通过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塑造作用,在不断调整个体特征以适应劳动力市场调整与就业关系重构的同时又创造属于群体特有的社会空间,劳动力迁移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元、交互、深刻、动态的转型阶段。而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城迁移劳动力对广泛意义上的生计、居住、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其制度便利性安排的改善需求非常突出。所以如何实现乡城人口的平稳有序迁移与以人为本市民化,促进新移民与城市社会的整合与融合,平衡跨区域间城市转型发展与乡村人口迁移的适应性,让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匹配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管理者与学者共同关心的议题。因此,本研究从跨区域和主观能动性视角下的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转型发展的交互关系及其适应过程入手,分析乡城劳动力迁移所表达出来的劳动力地理景观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适应性与其内在的机制、效应及其背后广泛的政策实践、社群交往、社会文化、制度建设等空间重塑与社会转型因素,审视劳动力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城市社会空间生产、修复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探讨乡城劳动力迁移在我国社会转型、社会治理的能力与体系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以横跨东中西的福州、厦门、武汉和成都为样本城市,利用微观社会调查数据集多维度构建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分析不同城市、行业乡城迁移劳动力的迁移、就业、居住与生活在内的迁移生命历程特征,定量阐述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格局及其组分关系,揭示劳动力地理景观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适应过程及其机制,据此提出促进城市迁移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响应。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城镇化战略人本主义转向背景下,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发展转型趋势明显。其特征突出表现为东部城镇化增速放缓,而中西部加速发展;城市空间发展进入中心提升改造、外围扩建延伸的阶段;城市产业与就业结构向商业与服务业倾斜,消费对经济与就业增长贡献显著;流迁人口增速放缓,人口迁移逐渐从传统的乡城迁移向城城以及城市群内迁移转变,迁移的省内性、近域性与家庭定居等转型特征明显。(2)对乡城劳动力的迁移生命历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已成为乡城迁移劳动力主体,他们迁移积极性与能动性突出,定居意愿强烈,但居住空间分异显著,显著的代际差异表明乡城人口流迁逐渐进入人口结构调整与代际更替的阶段;迁移经历分析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均有迁移到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历,其中东部城市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化、中高学历化的迁移群体,但东部迁移群体回流趋势日渐明显。而中西部城市受访者的迁移距离更短,回流意愿更强烈;基础商业与生活服务是迁移群体的主要就业行业,其就业结构逐步从建筑制造业向基础服务业转变;迁移生命历程各类特征在城市与行业间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差异,这其中就业特征的分异性具有基础性作用。这种分异是行业性质与城市特征差异共同对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关系的分割与调整,由此塑造出地理与社会空间中的职业发展格局,这种格局进一步影响并塑造了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居住与生活特征。(3)本文科学构建了迁移稳定性、就业边缘性、职业发展性、居住边缘性与社会融合性五类综合劳动力地理景观指数。对劳动力地理景观格局及其组分关系的分析发现:工作城市稳定性高于就业稳定性,迁移生命历程中存在一大(18年)一小(4.8年)两个迁移稳定周期,其迁移渐趋性和稳定周期反映出乡城移民个体同城市转型发展的响应—调整—适应的链式过程;工作规制性是最能体现就业市场弹性变化与分割性的景观特征,而职业技能性对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其促进作用波动性较小,确定性更高;职住平衡是缓解乡村移民居住边缘性的关键变量,而住房压力性则是乡城移民居住空间和社区尺度上的社会空间阶层分异的主要塑造力量;在社会融合性方面,家庭迁移可以显著促进社会融合,而社会参与的差异更易造成社会空间分异。通过对景观格局与组分关系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劳动力地理景观在地理与社会空间分异性上的塑造力及其空间表现,阐述了迁移群体在劳动力地理景观中的身体实践与空间生产过程。(4)本文对劳动力地理景观形成过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迁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身体实践性对塑造劳动力地理景观的职业发展性、迁移稳定性和就业边缘性具有主导型作用,而城市转型发展特征对社会融合性与居住边缘性的形成影响较大。行业差异作为乡城迁移劳动力对城市转型发展适应过程的参数化表达,传递映射到劳动力地理景观之中;在劳动力地理景观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适应过程中,城市空间分异塑造了劳动力地理景观的城市空间格局,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职业发展性,而住房成本的增加推动了居住空间分异和边缘化,居住成本也成为居住自选择的首要权衡变量。总之,城市转型为乡城劳动力迁移提供改善性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迁移挑战与风险,并存在一个均衡机制来避免劳动力地理景观的过度集聚或破碎边缘化。最后,本文将城市迁移人口的融合过程分为就业、居住与社会融合三个部分,并认为将经历响应、调整与适应三个阶段。基于转型期的社会融合特征,本文提出了促进城市迁移人口从居住混合到社区整合再到社会融合的策略响应。

关键词:乡城迁移劳动力;劳动力地理景观;转型发展;适应过程;社会融合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镇化战略转型下乡城劳动力迁移特征与新趋势

1.1.2 跨区域视角下劳动力地理新景观与研究挑战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城镇化与乡城劳动力迁移的转型发展特征

1.3.2 乡城劳动力迁移生命历程的特征分析

1.3.3 乡城劳动力迁移的地理景观格局与组分关系

1.3.4 转型期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的适应过程

1.4 研究目标与关键科学问题

1.4.1 乡城劳动力迁移在劳动力地理景观上的表达

1.4.2 转型期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的适应过程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解析

2.1.1.1 劳动力地理学

2.1.1.2 劳动力地理景观

2.1.1.3 迁移生命历程

2.1.1.4 劳动力就业地理格局

2.1.1.5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关系

2.1.1.6 人口与劳动力的流迁

2.1.2 劳动力迁移理论及其发展

2.1.2.1 结构转换理论

2.1.2.2 成本—收益理论

2.1.2.3 收益—风险理论

2.1.2.4 推拉理论

2.1.2.5 环境影响论

2.1.2.6 理论发展趋向

2.1.3 劳动力地理学理论及其发展

2.1.3.1 地理学对劳动力的认识

2.1.3.2 劳动力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1.3.3 地理学视角与理论贡献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际研究热点、动态与趋向

2.2.1.1 弹性劳动力市场理论

2.2.1.2 劳动力市场社会管制理论

2.2.1.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1.4 劳动力迁移理论

2.2.1.5 劳工组织理论

2.2.1.6 国际研究热点与趋向

2.2.2 国内研究热点、动态与趋向

2.2.2.1 劳动力迁移特征、原因及影响

2.2.2.2 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农户行为

2.2.2.3 乡村剩余劳动力与生态环境

2.2.2.4 劳动力迁移与区域发展模式

2.2.2.5 劳动力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2.2.2.6 劳动力迁移与城市空间结构

2.2.2.7 迁移人口的社会空间与融合

2.2.2.8 城镇化战略与城市转型发展

2.2.2.9 国内研究前沿与趋向

2.3 文献述评

2.3.1 选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3.2 国内外研究中的差异性

2.3.3 国内研究中新问题与新挑战

2.4 研究框架

2.4.1 研究框架的提出

2.4.2 理论架构与研究逻辑

第3章 抽样调查、数据与研究方法

3.1 抽样与调查

3.1.1 样本城市选择

3.1.2 样本城市概况

3.1.2.1 福州市

3.1.2.2 厦门市

3.1.2.3 武汉市

3.1.2.4 成都市

3.1.3 问卷设计

3.1.3.1 问卷内容

3.1.3.2 问卷设计原则

3.1.4 微观社会调查

3.1.4.1 调查方式与抽样

3.1.4.2 社会调查对象

3.1.4.3 社会调查方式

3.1.4.4 问卷有效率与信度

3.2 研究数据

3.2.1 微观社会调查数据

3.2.2 宏观社会统计数据

3.2.3 基础地理数据

3.2.4 互联网大数据

3.3 实证方法

3.3.1 多元回归分析

3.3.2 探索性空间分析

3.3.3 地理探测器

3.3.4 地理加权回归

3.3.5 贝叶斯线性回归

3.3.6 傅里叶变换

第4章 城镇化与乡城劳动力迁移的转型发展特征

4.1 中国经济与城镇化时空特征

4.1.1 时间趋势

4.1.2 空间格局

4.2 样本城市转型发展特征

4.2.1 城市人口发展特征

4.2.1.1 福州市

4.2.1.2 厦门市

4.2.1.3 武汉市

4.2.1.4 成都市

4.2.2 城镇化率空间特征

4.2.2.1 福州市

4.2.2.2 厦门市

4.2.2.3 武汉市

4.2.2.4 成都市

4.2.3 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4.2.3.1 福州市

4.2.3.2 厦门市

4.2.3.3 武汉市

4.2.3.4 成都市

4.2.4 城市产业结构特征

4.2.4.1 福州市

4.2.4.2 厦门市

4.2.4.3 武汉市

4.2.4.4 成都市

4.2.5 城市就业结构特征

4.2.5.1 福州市

4.2.5.2 厦门市

4.2.5.3 武汉市

4.2.5.4 成都市

4.2.6 城市经济转型特征

4.2.6.1 福州市

4.2.6.2 厦门市

4.2.6.3 武汉市

4.2.6.4 成都市

4.2.7 城市转型发展特征概述

4.3 全国人口流动时空演变特征

4.3.1 流动人口总量及增速

4.3.2 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

4.3.3 流动人口的迁移路径及其空间格局

4.4 乡城劳动力迁移的时间变化趋势

4.4.1 乡村人口与乡村劳动力

4.4.2 农民工数量与迁移结构

4.4.3 农民工迁移结构

4.4.4 农民工年龄与教育特征

4.4.5 农民工收入状况

4.4.6 农民工就业状况

4.4.7 农民工居住状况

4.5 乡城劳动力迁移的空间转型特征

4.5.1 乡村劳动力的迁移地域分布与变化

4.5.2 乡城劳动力迁移特征的空间格局

4.5.3 乡村劳动力就业行业的空间格局

4.5.4 乡城迁移劳动力年龄结构的空间布局

4.5.5 乡城劳动力迁移地域结构的空间格局

4.5.6 乡城迁移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空间格局

4.5.7 乡城迁移劳动力就业时间的空间格局

4.6 本章小结

4.6.1 本章概述

4.6.2 主要认知

第5章 乡城劳动力迁移生命历程的特征分析

5.1 乡城迁移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

5.1.1 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基础特征

5.1.2 乡城迁移劳动力的代际特征

5.2 乡村劳动力的迁移行为特征

5.2.1 劳动力迁移的区域特征

5.2.2 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

5.2.3 劳动力迁移的决策分析

5.3 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就业关系特征

5.3.1 劳动力就业方式与结构

5.3.2 劳动力就业保障与待遇

5.3.3 劳动力职业发展与挑战

5.4 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居住与生活特征

5.4.1 迁移劳动力的居住选择特征

5.4.1.1 住房条件与居住稳定

5.4.1.2 职住分离与通勤

5.4.2 迁移劳动力的生活家庭特征

5.4.2.1 婚姻与家庭

5.4.2.2 社会保障与参与

5.5 本章小结

5.5.1 本章概述

5.5.2 主要认识

第6章 乡城劳动力迁移的地理景观格局与组分关系

6.1 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指数的构建

6.1.1 劳动力迁移稳定性

6.1.1.1 概念与指数构建

6.1.1.2 景观指数的分布与景观性

6.1.2 劳动力就业边缘性

6.1.2.1 概念与指数构建

6.1.2.2 景观指数的分布与景观性

6.1.3 劳动力职业发展性

6.1.3.1 概念与指数构建

6.1.3.2 景观指数的分布与景观性

6.1.4 劳动力居住边缘性

6.1.4.1 概念与指数构建

6.1.4.2 景观指数的分布与景观性

6.1.5 劳动力社会融合性

6.1.5.1 概念与指数构建

6.1.5.2 景观指数的分布与景观性

6.2 劳动力地理景观的整体结构与格局

6.2.1 劳动力地理景观指数的描述性统计

6.2.2 劳动力地理景观的内在差异与趋势

6.2.2.1 迁移稳定性

6.2.2.2 就业边缘性

6.2.2.3 职业发展性

6.2.2.4 居住边缘性

6.2.2.5 社会融合性

6.2.3 劳动力地理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

6.2.3.1 迁移稳定性

6.2.3.2 就业边缘性

6.2.3.3 职业发展性

6.2.3.4 居住边缘性

6.2.3.5 社会融合性

6.3 乡城迁移劳动力地理景观的组分关系

6.3.1 迁移稳定性与迁移周期

6.3.2 就业弹性与就业边缘化

6.3.2.1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就业弹性

6.3.2.2 工作规制性与劳动关系

6.3.2.3 乡城迁移劳动力的权益保障

6.3.3 劳动力职业发展与成就

6.3.4 居住选择与居住空间

6.3.4.1 住房压力性

6.3.4.2 职住分离性

6.3.5 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

6.3.5.1 家庭迁移性

6.3.5.2 社会参与性

6.4 本章小结

6.4.1 本章概述

6.4.2 主要认识

第7章 转型期劳动力地理景观的适应过程及社会融合

7.1 迁移生命历程下劳动力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

7.1.1 迁移生命历程与劳动力地理景观的关系

7.1.2 迁移生命历程的选择特征变量

7.1.3 迁移生命历程对劳动力地理景观的影响

7.1.4 劳动力地理景观分异格局的形成过程

7.1.4.1 区域差异与景观形成过程

7.1.4.2 行业差异与景观形成过程

7.2 转型期城市迁移人口的居住自选择与权衡过程

7.2.1 居住自选择与居住空间

7.2.1.1 居住自选择与迁移人口

7.2.1.2 居住空间分异理论

7.2.1.3 案例城市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城市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格局

7.2.2.1 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布

7.2.2.2 居住空间分异测度与格局

7.2.3 城市迁移人口的居住自选择与定居意愿

7.2.3.1 变量选择与相关性分析

7.2.3.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7.2.3.3 空间权衡变量分析

7.2.4 迁移人口居住自选择的空间权衡过程

7.2.4.1 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自选择

7.2.4.2 居住自选择的空间权衡过程

7.2.4.3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

7.3 劳动力地理景观对城市转型发展的适应过程

7.3.1 城镇化战略转型与乡城劳动力迁移

7.3.2 城市空间结构与劳动力地理景观

7.3.2.1 福州市

7.3.2.2 厦门市

7.3.2.3 武汉市

7.3.2.4 成都市

7.3.3 经济转型与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就业市场

7.3.3.1 就业市场与乡城迁移劳动力的职业发展性

7.3.3.2 转型期劳动力市场重塑与就业关系变革

7.3.4 城市转型发展与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居住空间

7.3.4.1 住宅价格与乡城迁移劳动力的居住边缘性

7.3.4.2 住房市场改革与居住空间分异

7.3.5 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均衡机制

7.3.5.1 城市转型发展中乡城迁移劳动力的机遇

7.3.5.2 城市转型发展对乡城迁移劳动力的挑战

7.3.5.3 城劳动力迁移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均衡性

7.4 转型期城市迁移人口的发展趋势与社会融合

7.4.1 迁移生命历程下乡村劳动力的迁移趋势

7.4.1.1 乡村劳动的迁移生命历程特征变化

7.4.1.2 迁移生命历程下乡村劳动力的迁移趋势

7.4.2 城市人口迁移结构转型及其演变趋势

7.4.2.1 城市迁移人口的动态变化与结构趋势

7.4.2.2 城市人口迁移结构转型与演变趋势

7.4.3 转型期城市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合特征

7.4.3.1 从就业关系、居住选择到社会融合

7.4.3.2 从响应、调整到适应

7.4.4 促进城市迁移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响应

7.4.4.1 社会管制变革与包容性增长

7.4.4.2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国民化

7.4.4.3 优化城镇体系,实施都市区与城市群战略

7.4.4.4 居住混合、社区整合与社会融合

7.5 本章小结

7.5.1 本章概述

7.5.2 主要认识

第8章 结论、讨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讨论与启示

8.2.1 从身体实践到空间生产:景观中的尺度政治

8.2.2 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管制

8.2.3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社会融合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贝叶斯线性回归代码片段(PYTHON)

附录2 微观社会调查问卷

致谢

上一篇: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论文提纲下一篇: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