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文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文(精选7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文 篇1

(2)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3)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各项改革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生产决定消费。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4)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5)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6)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3、维权问题

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文 篇2

一、为什么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个人来说, 就业可以使劳动者取得收入, 获得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进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应有的收入, 这不仅可以维持自身生存, 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一过程中, 就业使人民安居乐业,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也可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2.就国家来说, 中国是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 若能使劳动者充分就业, 不仅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问题, 也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 解决民生是国家工作的重点, 而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之一, 就是解决好就业问题。若解决好就业问题, 就能够降低失业率, 增加人民收入, 为人民解决教育、生活、住房、医疗等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同时也促进了人民的消费, 通过促进国家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政府、企业、劳动者多措并举促进劳动者就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具有13亿多人口, 并且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在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采取政策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 必须要把众多人口转变为人力资源充分的经济优势,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发展之路。同时, 中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的双重过程中, 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扩大就业, 解决好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问题, 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一) 政府促进就业措施

1.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前进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研究情况来看,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体带动80万~100万人的就业。因此,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让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对于经济增长, 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还没有取得根本好转, 欧债危机还在蔓延, 出口受到了重挫, 因此拉动经济增长要由原来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中国人口众多, 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因此提高人们的收入, 促进他们的消费, 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的良性循环。第二, 在三大产业中,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面对当前的经济的转型, 我们要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依靠第一产业, 根据当地的实际, 建立生态农业;依靠第三产业, 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缓解就业压力;依靠第二产业, 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第三, 以前我们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的增长, 现在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而促进就业。

2.把“就业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要使政府切实履行起促进就业的职能, 就必须将促进就业纳入政府的考核指标。只有将促进就业与政府政绩的考核挂钩, 政府才会更加注重就业问题, 才会更加积极的制定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就业。从国际上来看, 各国都对政府必须承担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的主要责任已达成共识, 促进就业普遍成为政党竞选和各国政府施政的重要砝码。在中国, 政府促进就业, 提高就业率, 降低失业率, 不仅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实现, 而且也有利于改善民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必须把促进就业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3.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短期内想把中国的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 比较艰巨。由于人口众多, 所以我们面临就业的严峻形势, 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缓解劳动力相对过剩。其中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大, 在吸纳就业上跟第一、二产业比起来具有独特优势。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工成本, 这是中国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有利于把中国的人口众多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也有利于缓解中国的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实际。

(二) 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企业应尊重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国家保障公民就业权有利于促进公平就业。对于企业来说, 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尊重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具体来讲, 企业承担的促进公平就业的义务主要体现在就业前、就业中等各个方面。就业前, 企业对所有劳动者都应当给予平等的就业机会, 不得对劳动者实行歧视, 尤其是性别、身高、外表等歧视;就业中, 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劳动者给予公平的报酬、平等的晋升机会、安全的工作条件等,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公平就业的权利。

2.加强对雇员培训。加强对雇员培训, 对国家, 社会, 企业, 雇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企业来说, 加强对雇员的培训, 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对国家来说,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 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对社会来说, 对防治雇员失业、缓解就业和减轻社会负担具有主要作用。对雇员来说, 有利其提高自身能力, 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更有利于其晋升, 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

3.尽全力保护职工权益。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要注重社会效益, 应该承担企业在社会中的责任, 保护职工的权益。当前, 社会中出现了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 这也是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突出的表现。如果企业是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了, 出现亏损, 实在发不出工资, 那是能让人理解的, 这个时候企业应该团结职工, 大家共同努力, 一起渡过企业的艰难时期。但有些企业是有能力发工资而不发, 严重侵犯了职工的权益, 让职工的生存受到威胁。这种牺牲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企业, 不仅会激化职工与企业的矛盾, 造成两极分化, 而且也破坏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 最终使企业自身和国家都受到损害。因此企业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 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保护职工的权益。

综上所述, 企业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生存和发展, 企业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来发展壮大自己, 从而才获得利润。因此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才能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大众的好评, 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 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

(三) 劳动者应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1.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一, 树立自主择业观。首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 在这个基础上, 自由的选择职业, 找到自己喜欢做又擅长做的工作。第二, 树立竞争就业观。面对激烈的就业的竞争。劳动者为此要努力学习, 提高技能和素质, 积极主动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第三, 树立职业平等观。各个行业的劳动者, 都为创造社会财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各个行业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都能有所作为, 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四,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 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实现社会价值。

2.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自身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就业的过程中, 素质高、能力强的劳动者最有可能被录用。因此, 劳动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养, 切实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另外, 劳动者应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劳动者应该摆正好心态, 坦然面对, 越挫越勇, 敢于克服困难, 同时也要多锻炼自己的身体, 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总之, 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让自己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突出的专业优势, 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3.劳动者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的精神, 并做好充足的创业准备。自主创业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时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之一。劳动者先就业再创业, 是劳动者创业的正确的途径。劳动者可以先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工作, 了解清楚这个行业的运行规则以及行业知识, 等有了一定经验的时候并且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 在这个基础上, 积极了解各项扶持政策, 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对国家来说, 能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对劳动者来说, 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但中国面临就业问题严峻, 因此, 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政府、企业、劳动者必须多措并举, 促进就业:政府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能, 促进就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这基础上, 把握机遇, 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张韵秋.就业:民生之本安国之策[J].上海企业, 2006, (10) .

[2]范文.就业是民生之本[J].求是, 2007, (7) .

[3]王军.保民生扩内需切实支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J].中国财政, 2009, (4) .

全力促进就业 稳固民生之本 篇3

一、就业人口平稳增长,劳动参与率有所下降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2015年广西常住就业人口为2820万人(范围包括城镇和乡村),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197万人,增长7.5%。其中,外来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16.3%,本地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83.7%;城镇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46.0%,乡村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54.0%。作为衡量人口与经济活动状况的劳动力参与率,2015年为69.3%,比2010年下降5.0个百分点。原因是:一方面青年人口接受教育时间更长,推迟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一定程度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二、就业人口随年龄上升,性别比和性别差异百分比逐渐加大

从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分性别构成的数据(见表1),可以看到女性占总的就业人口比例为44.5%,各年龄组男性就业人口数据均大于女性;从性别比看,青壮年龄段(20-49岁)中6个组的就业人口性别比低于其他年龄段,其中,25-34岁这两个年龄组的性别结构最为均衡,55-65岁及以上的这3个年龄组的性别比反映了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这一特征;另外,随着就业人口年龄的上升,性别比和性别差异百分比也逐渐加大。

三、部分行业显现性别适合的就业特征,生产性质和服务性质行业的差异明显

从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分行业性别构成(见表2),可以看到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这4个行业的就业人口性别比相对偏大,分别是596.6%、519.8%、429.1%、254.9%,表明了这4个行业就业人口以男性为主。而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工作这五个行业的就业人口性别比相对偏小(均在100%以下),反映了这些行业以女性就业者居多的现实情况。就业人口趋向表现出建筑、生产和运输等体力性行业更适合男性劳动者,而女性劳动者更适合从事社会服务性质类型工作的基本特征。

四、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低学历就业人口比例依然较大

根据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见表3),可以看到2015年调查的样本就业人口结构占百分比较大的是初中(占比51.4%),其次是小学(占比22.4%)。2015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比2010年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是学历为高中、大学的就业人口占比有所提高,大学学历占百分比(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合计为10.3%,比2010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二是小学及未上过小学的合计就业人口占比有所下降,下降6.6个百分点。五年来,全社会就业人口仍以低学历群体居多,但是高学历就业人口的数量和教育素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五、就业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但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比例相对偏低

根据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医疗、养老保障情况表(见表4),可以看到享受4种基本医疗保险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96.7%,而未参加4种基本医疗保险的就业人口比重仅占3.3%,表明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就业人口享受了全覆盖性的基本医疗保障。另外,享受4种养老保险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66.4%,而未参加4种社会养老保险的就业人口比重占33.6%,反映了就业人口在社会养老保险领域还存在着参保人数比例偏低的现实问题。原因是:一方面群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认为养老是自家的事情,观念仍局限于家庭内,忽略了养老的社会化作用,一些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存在。

六、就业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日趋凸显

根据2015年广西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按职业分类构成(见表5),可以看到按职业分类占百分比最大的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林牧渔业生产辅助人员(占比49.9%),其次是代表第三产业的社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人员(占比22.3%),然后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生产制造有关人员(占比12.1%)。人员职业分类结构比2010年发生一定趋势变化,主要是农林牧渔生产辅助人员明显减少(比重下降17.0个百分点),而社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人员明显增加(比重提高10.0个百分点)。五年来,就业结构伴随经济转型的发展,也相应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减少,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发生转移;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日渐突出,为在经济放缓形势下保持就业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促进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积极培育吸纳就业的新动能

nlc202309090050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加速推进,未来几年一些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将难以发展,直接带来的影响是劳动力需求减少。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阵痛”,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或将增多,如何预防大规模失业风险,更好保障就业稳定,就需要进一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积极培育吸纳就业的新动能。一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重视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新生企业进行培养。二是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加快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挖掘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潜力。

(二)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加大就业岗位技能培训

一个地区往往受教育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广西作为劳动资源大省,低学历就业人口比例依然较大,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加大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对促进就业至关重要。一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需求统筹进行人才培育。高校对专业的设置应放眼未来的就业市场,尽量避免不同高校在学生专业上的培养重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二是要加强劳动资源市场人才岗位技能培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加强对劳动资源市场人才岗位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不断获取和提高职业技能,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水平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常态,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就业服务绩效考核方法,提升公共就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完善就业平台信息资源共享。采取信息化、网格化的管理模式,逐步推进社区就业服务数字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科技手段,逐步完善就业信息的互联共享。

(四)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融入城市的归属感

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已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特定群体,这一群体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要积极倡导社会就业公平,加大对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纠纷中的合法权益保障。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转移人口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保障基础,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外来人口诸如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使转移性就业人口安心投入工作,逐步向市民化转移。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广西区统计局.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口—广西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文 篇4

温家宝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健全了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框架,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加大了工作力度,在劳动力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我们努力保持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持续稳定,是中国就业史上的辉煌篇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我们妥善解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先后有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基本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效保障了社会安定。

——我们稳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坚持实施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比2003年底增加1.39亿人。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

——我们有效化解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的压力。面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高峰期的到来,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现阶段就业工作的首位,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 施,营造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环境。2003年至2011年,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既化解了新一轮就业高峰压力,也很好地发挥了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成功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严重冲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先后帮助100多万灾区劳动者在本地实现就业,近30万劳动者异地转移就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们果断决策、妥善应对,到2009年下半年我国就业状况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68万人,2011年又进一步达到1221万人,创历史新高。持续提高就业水平,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近10年来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只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制度优势,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广大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中国的就业问题。

近10年来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成绩使我们倍受鼓舞。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不断实践,我们深化了对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探索了不少成功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就业发展路子。对这些重要经验和有效做法,要认真总结,继续坚持,不断完善。第一,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的“火车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不断扩大的过程。过去10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1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0.7%,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了居民收入,扩大了国内需求,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有效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相结合。我们彻底改革统包统配为基础的就业制度,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 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鼓励劳动者通过市场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切实履行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鼓励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通过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创造了有利于稳定扩大就业的制度环境。

第三,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发展。我们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取消了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凭证管理制度和相关收费,将农民工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进城落户等问题,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第四,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基本格局。我们着力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目前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每年超过1200万人,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达到一半,高职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比例也接近一半。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工就业、再就业能力。每年参加各种类型培训的超过1.5亿人次。十年来,全国共有9300多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我们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十年来各级财政投入职业培训资金累计达453亿元。2009年开始推行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目前已覆盖城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 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需要强调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不会减弱,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仍然突出;随着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加快,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也会更加尖锐。综合分析判断,今后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就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就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切实把这项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探索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政府公共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促进就业的考核机制。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适应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是就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促进就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经济 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给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的压力。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城乡就业机会。

(三)加大工作和政策力度,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保持较高初次就业率,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支持和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逐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继续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加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就业工作。

(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稳定扩大就业的主力军。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认真落实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完善金融体系结构,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 5 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力度,更好落实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职业教育是直接解决就业的教育,是提高技能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由注重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培养现代农民。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诚信是做人之本 篇5

作者:王宗照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它要求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夸夸其谈,说话要算数;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一个人说话守信用,态度诚恳,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活动形式:

1、主持人主持、演讲;

2、讲故事

准备工作:

1、搜集多个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及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作为班会课的素材;

2、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诚信的事例;

3、提前准备《做个诚信人》的音乐。活动内容及过程:

主持甲: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讨论的班会主题是《诚信是做人之本》。这个主题主要讲什么呢?我想,用两个字就可以慨括,那就是“诚信”。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主持乙:是啊,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继承它,弘扬它,是民族的召唤,祖国的需要。

班主任:讲到的“诚信”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你们搜集来的信息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学生甲: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学生乙: 小里说诚实是不说谎、遵守时间,考试不作弊,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

学生丙: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种品质。主持甲:非常感谢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是啊,诚信是做人的优秀品德,同学之间没有了诚信就没有了友谊,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主持乙: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听故事,悟诚信”。或许听完之后大家会有所触动吧。

故事1:《曾参猪杀》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诚信故事摆在我们面前:古代有孙膑,一诺千金;宋濂,连夜抄书;现代,又有邓颖超,冒雨赴约;周恩来,按时归还图书。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主持甲:听了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曾参猪杀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你怎么看待诚信呢?你觉得同学之间要诚信吗?)

学生甲:听完这么多的事例,这么多的榜样。他们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人们心中永不泯灭的灯光。

班主任:时代进步到今天,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做到“诚信”?在社会上,小商小贩贪小便宜,缺斤少两;小偷小摸,不劳而获,偷取别人财物;虚假广告,谋财害命;有段时间,安徽的“劣质奶粉”就害了多少无辜的幼儿。在学校里,有些同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以虚假成绩,蒙骗父母老师;同学之间不守诺言,答应人家却又随意改变。

故事2:《陶行知教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诚信的人多如繁星,熠熠生辉。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臾骈不负信,赢得世人尊敬,被传为千古佳话。还有陶行知教子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要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学习工作,需要一份资格证书,于是他凭关系弄了一张证明。陶行知知道后非常生气,发电报叫哓光将证明立即退回。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绝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协。”

主持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反复地告诫他的弟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鲁迅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我们也经常说“一言既出,四马难追”。因此我们当代中学生生应该发扬诚信这一传统美德,让诚信伴我们同行。

班主任:是啊,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它要求我们为人处世,不要夸夸其谈,说话要算数;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一个人说话守信用,态度诚恳,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主持甲: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吗? 学生乙:诚信,这个字眼大家肯定很熟悉,但有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个词所含的意义。诚信也就是讲信用。

学生丙:诚信是每个人必备的品德,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诚信,那么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有人和他合作。反之,诚信的人无论谁都愿和他做朋友。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主持乙:人总会长大,都会因为各种问题改变自己.自打我们开始有记忆的那天起,就懂得了诚实的意义.这是父母常常教育我们做人的最底标准,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诚信有多少重要,只知道对自己有帮助的就好了,然而岁月始终不会因为谁停止,越长大些越发现,如果人一生缺少的信用, 就会被瞧不起,甚至是失去最要好的人格.它是对生命的承诺,对身边的人有快乐作用的灵魂,我们不能再丢弃诚信,那也只因为我们不能没有快乐一样。

班主任:我身边的诚信,多得说不完,有诚信也有不诚实的,草草根根一样都是绿色的,但有进取上进心的就是比虚假虚伪的要挺得更高。

(给时间学生自由讨论)

主持甲: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迟早会暴露。人一旦失信,将难以生存下去。诚信二字联系在一起,表达的是两种境界的统一。一种是诚的A境界,一种是信的境界。诚的境界与信的境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总体上二者是一种互促互补的关系。首先,诚是根基,信是枝叶,诚与信互为涵养,诚中有信,信中有诚。诚就是诚实,不自欺。信就是讲究信誉,信守承诺,不欺人。一个人要想做到不欺人,首先必须不自欺。只有忠于自己的本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才能最终取得他人的信任。有信的人,必然言行一致;而言行一致的人,也就是一个诚实的人。

主持乙:诚信可以是对情感而言的。诚信是讲究方方面面的,商业、工作、生活、交友……都要讲究诚信,人们需要诚信维持关系;商业需要诚信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维持与其它公司的合作。诚信可以使他人对自己有好感,诚信也可以让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得到提高。诚信小到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大到可以使自己一举成名。诚信能够帮助自己取得在事业上的成就,也能取得在生活上的快乐。故事3: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太太,一贫如洗。她东拼西凑地开了一家零件批发商店,多年之后竟然腰缠万贯。何以至此?因为她坚信“一毛钱”中有诚信,即每盒零件只赚一毛钱。有一次,买方算错了钱,老太太立即转了几趟车,亲自把钱送还。如今,这位文盲老太太依旧过着多年前的清苦日子,依旧坚持“一毛钱”的诚信,丝毫未因富裕而“昏头”。有人问她为何这样做,她只是说:“我觉得舒坦”,区区“一毛钱”,何足挂齿,但其中包含了多少哲理啊!在当今,物质已越来越富足了,但更应“富足”的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人”字的一撇一捺,是互相支撑的;人人处在社会当中,何不多给彼此一点“诚信”的支持?

班主任: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许是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哪怕它只与“一毛钱”诚实守信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在世上,如果失信,我们会走的很远,金子,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闪闪发光,又有许多用的东西。但是最美的是金子吗?不,最美的是诚信。

主持甲: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无形纽带。主持乙:一个诚实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

学生甲乙丙:一个人的诚信不是表现在他的“丰功伟绩”上,而是表现在他做的每一件小事里。诚信的基础是诚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撒谎,做实实在在的事。

(主持人低声放音乐)全班合唱《做个诚信人》。

诚信,是无形的,它是一个无价之宝,诚信的种子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就看你怎样去灌溉它,怎样令它茁壮成长。经过这件事,它让我扶正了心中那颗已经萌芽的种子,这些金玉良言。

诚信是商业之本 篇6

星期天,我陪着妈妈上街买菜,菜市场那儿可真热闹啊,买主和卖主的讨价还价声,鸡鸭鹅鱼等家禽的叫声,还夹杂着孩子的哭声和大人的聊天声,虽然让人头晕眼花,但我却不以为然,依旧在“人山”中“攀登”,“人海”中“畅游”。

我们在各种菜摊前徘徊,最终标定在一个西瓜摊前,那个摊主长得高高瘦瘦,一双三角眼不时用傲慢的眼神瞅着别的地方,还用脚把他摊子前的瓜皮去踢公路上!我不太乐意地跟着妈妈,走去他的摊前,他一见到我们,便满脸堆笑的捡出一个又一个西瓜供我们挑选,最后,我们看中了一个又大又圆,看起来没有丝毫损伤的大西瓜。那个摊主麻利的把西瓜抱上称,套上了一个东西,我好奇的问妈妈:“妈妈,他得西瓜套上的是什么东西啊?”妈妈笑的.说:“那个叫草环,是为了使西瓜不到处滚动。”话音刚落,那个摊主就用一口不太麻利的普通话说:“七斤,14元。“妈妈吃惊地说:“就这么个西瓜还有七斤!”我的心里也满了疑惑,我走上前,拎起那个草环,“呀!好重,应该有两三斤!“突然,“哗啦”一声,草环带到了地上,一块块石子从里面滚了出来,引来一群围观的人们。我和妈妈气愤的离开了那个摊位。而那个小贩竟亳不脸红地围观的人们喊道:“看什么看,赶快给我滚开!”围观的人们也怀着对这个小贩厌恶之情走开了,而他却坐在板凳上悠闲的吃起了瓜子。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改善民生之本 篇7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科学学习和勤于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对科学发展观又作出了深入的诠释, 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要求全党同志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领会每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 才能把我们的行动落在实处。

二、科学发展保民生重在落实

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增长两极分化, 其货币政策也相背而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依旧疲软, 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复苏强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 近两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7%和2.2%, 而新兴经济体则高达7.1%和6.4%。尽管中国经济复苏强劲, 但我们要看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 也使我们意识到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使全社会对中国社会转型所涉及的启动内需问题、充分就业问题和调整产业结构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笔者认为, “十二五”期间把握落实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工作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要把启动内需作为“保增长”的决定性战略措施。

保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启动内需, 要把启动内需的措施落到实处, 要下大功夫启动内需。可见,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启动内需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措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36%, 这个数据比2003年下降了19%, 而国际平均消费水平一般是在77%~80%左右。2009年2月的统计数据表明, 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了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 市场萎缩现象突然而至, 我们姑且不论金融危机是否就是导致中国经济低迷的直接原因, 重要的是要因势利导, 抓紧机遇, 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解决启动内需、充分就业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社会关注的问题。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的结构, 具体讲, 就是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必须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前, 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必须依靠提高劳动价值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我国在未来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是要否认资本要素在财富增长当中的作用, 而是强调提高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 否则, 扩大内需就是一句空话, 保增长的目标也必然会落空。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意义是让我们认识到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进一步地促进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2. 要认识“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涉及最大的民生, 是科学发展题中之意。

“三农”问题和充分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件伴随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改革开放30年来, 面对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经济发展中的很多社会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了。但是, 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 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但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必然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金融危机爆发之初, 曾导致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尽管各个部门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 但是2009年有近71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 无疑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将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无法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 最终背离我们推动经济改革的目标。

在通过制度供给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同时, 解决充分就业的根本思路是必须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就业模式, 即从依靠以制造业就业为主转向依靠以服务业就业为主的就业模式。目前, 全球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达到68%以上, 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 中低收入的发展国家也达到了43%, 而我国则刚刚到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三年以来, 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10年6月底, 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超过31.17万家, 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10.4%。从产业分布看,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植业占40.4%, 畜牧业占3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流通、旅游、信息等新兴行业与服务领域得到延伸与发展。由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社在当前社会公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合作社联盟将2012年定为国际合作社年。发展中国合作经济必将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值得我们政府管理部门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就业模式的拓展去设计和安排未来中国合作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特别是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农村就业模式方面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学习科学发展观必将促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创新发展思路, 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 今后都有可能得到逐步的改善, 真正作到经济发展以提高民生为本。

3. 要把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富民强国的根本途径。

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有效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第一, 它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 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与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第二, 它正在成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 把农户与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对接, 这种方式是经营体制创新。它不是对某一项产品的推广, 而是推出新的创新形式。第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有它自身的价值, 在整个对接中, 加工运输、储存直到消费, 这整个过程是要升值的。过去没有合作社, 农民分享不到这些价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上有了位置, 农民就可以分享到这些价值, 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就会提高, 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同时, 我们必须指出, 强调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的收入, 不是要限制城市资本、民间资本向农村的流向, 不是否定农业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是要强调要关注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 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倾斜, 提高农民弱势群体的收入, 缓解和部分解决农村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 并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来启动农民的内需, 繁荣农村市场。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科学地学习和思考, 要理解“产业振兴规划”中的治本之策, 即通过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把中国的产业做强, 这是“富民强国”的根本途径。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产业升级将影响产业结构, 不同的产业结构将容纳不同的就业人群, 比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样亟需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创新来实现?为了支持与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合作社事业的发展, 2010年5月中央组织部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 强调注意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这样既缓解了合作社人才缺乏问题, 同时,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好的就业制度安排与制度模式, 是中国未来就业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随着中国教育程度的提高,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 要解决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和近2000万农村适龄青年的就业问题, 就必须创造与大学教育普及化且与新一代劳动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相适应的产业。这也意味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解决新就业群体的重要途径, 同时, 我们也要考虑培养与今后农村产业机构变化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考虑与今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教育与培训体系。这样就可以逐渐提升农业部门就业劳动力的技术含量, 提高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不断地改善民生将促使我们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完善社会收入分配体制, 追求社会发展的公平与公正。可以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将促使社会各界对如何深化改革形成共识, 为中国未来的30年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曙光.天则宏观经济预则—2008-2010[J].搜狐财经, 2010.4.24

[2].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上一篇:2024考研英语推荐信万能写作下一篇:金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