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心得

2023-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心得

深化改革创新攻坚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呈现勃勃生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牢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护美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十二五”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目标,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积极探索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全省林业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以“党政主导”为特征的林业工作机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全面实施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意见》,同时把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列入了省对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全省累计参加义务植树1.12亿人次,植树3.3亿株。夏宝龙书记亲自倡导并连续6年主持召开全省平原绿化工作会议,形成了党政主导、依法治林、各方参与的林业工作好氛围。

以“林权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关系的林业改革,大力推广林地股份合作制、林木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家庭林场等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积极推进林业金融、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国有林场等改革。

以“平原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屏障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以组织实施“1818”平原绿化行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平原绿化、“四边”绿化、“三改一拆”拆后绿化、防护林和公益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全省森林面积达907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91%,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14亿立方米,全面完成了中央下达我省的林业“双增”任务。补偿标准达到每亩30元,位居全国前列。

以“兴林富民”为目标的现代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木本油料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扩,种植面积已达 417万亩,产值86.9亿元。大力推广“一竹三笋”、“一亩山万元钱”等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2014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660亿元,带动农户250多万户。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9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5处,2014年全省森林旅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年收入达681亿元。2014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4186.7亿元,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以占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8%的林业产值。

以“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展省、市两级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对淳安等33个县开展林业“双增”考核。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公布了首批32块省重要湿地名录。开展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60%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80%的省重点保护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抓好森林灾害防控,实施《浙江省森林火灾重点整治县管理办法》,年均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分别比上五年下降59.9%和66.5%,松材线虫病防治实现了“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疫点数量”三下降。

以“关注森林”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深入开展“关注森林”活动和“森林系列”创建工作,全省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10个、省级“森林城市”56个、省级“森林城镇”222个、森林村庄6868个。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举办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书记(县市长)访谈”等活动,先后开展“最美森林”、“最美林场人”、“最美古树”等评选活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命名省生态文化基地73个,设立生态道德教育基地32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587个,每年接待参观考察近2000万人次。

加快改革创新继续走在前列

“十三五”时期,全省林业工作要按照“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新要求,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八八战略”,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战略部署,坚持推进工作不放松、深化改革不停步,积极打造“全国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和“全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试验区”,全面提高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思路可概括为“11223”:

第一个“1”,就是明确一个目标,即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以上,平原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0%以上,全省森林保有量达到9000万亩、林地保有量达到99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有量保持4500万亩,湿地保有量达到150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3.9亿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2.8亿吨,林业行业年总产值实现翻一番,达到8000亿元,林区社会实现和谐稳定。

第二个“1”,就是走出一条路子,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准确把握林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依托独特的森林生态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以改善林业生态、增进林农利益为目标,努力把浙江“七山”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

第一个“2”,就是激发两大动力,即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两大动力。一是深化林业改革,围绕解决一个问题、增强三个活力的改革目标,通过林业改革解决树谁来种的问题,通过改革机制增活力、做优金融服务增活力、调整政策增活力,逐步形成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体制机制。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林业科技服务平台、林业种业、碳汇林业、森林食品品牌、智慧林业、现代国有林场等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应用水平,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融合。

第二个“2”,就是强化两个保障,即加强组织领导和强化林业基层基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责任考核,坚持依法治林,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强化基础保障,稳定和加强林业基层队伍建设,提高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机械化水平,保障林业发展需要。

一个“3”,就是构建三大现代林业,即建立现代生态林业、现代富民林业和现代人文林业。一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推进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湿地修复、森林抚育、珍贵树种发展、森林人居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生态林业。二是发展现代林业经济,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质量,构建现代富民林业。三是弘扬森林生态文明,积极挖掘森林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形式,着力构建现代人文林业。

按照以上思路和目标,“十三五”期间,既要统筹推进既定的各项工作,保持林业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大胆创新,增强林业发展动能和活力,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落实林业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实施森林和林地、湿地、物种三条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完善公益林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湿地建设与修复,提升湿地综合效益。

加快推进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实现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以培育珍贵彩色健康森林为重点内容的森林抚育,全省建设珍贵彩色健康森林1000万亩。建好珍贵森林,启动“种植1亿株珍贵树种三年行动”;建好彩色森林,以两路两侧和四边区域等为重点,实行沿线连片整体推进,培育季相分明、景观优美的多彩森林;建好健康森林,从根本上遏制松材线虫病发生。

深化平原绿化与森林城市群建设,美化生活环境。深入实施平原绿化美化行动,每年新建和改造平原绿化10万亩以上,提升平原绿化水平;加强“四边”绿化,打造绿化精品工程;深入开展森林系列创建,争取全省所有城市建成省级森林城市,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向县级延伸。着力打造森林城市群,重点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和金义四大都市区森林城市群。

推进林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强林业经济。以工业化理念提升现代林业园区,建设木本油料、毛竹、花卉苗木等100个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加快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林业精深加工业转型升级;启动林下经济发展“双百”工程,积极发展“一亩山万元钱”的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加快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业,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森林休闲养生福地;开展森林“特色小镇”建设,以林业特色产业为基础,推进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建设。

实施林业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试验基地、重点实验室,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服务载体建设,建设300个林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加快林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特色食用林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程度达到60%以上;加快种业创新,加快重点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智慧林业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互联网+”。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林业体制创新。

强化生态文化建设与古树名木保护,弘扬生态文明。打造一批森林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生态经济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制度先进的森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建立全省古树名木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推进森林灾害防控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强化森林消防工作,全面落实森林消防责任制,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监测和视频监控,深化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推动引水灭火工程建设和航空护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林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森林古道保护,力争修复100条森林古道。

建设现代国有林场,打造示范样板。要立足资源、生态和技术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研究出台《浙江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健全国有林场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利用景观资源,培育精品化的森林休闲养生产品,着力打造一批森林优质高效、资源持续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有力、职工生活富裕的现代国有林场,引领全省林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黄旭明

第2篇:深化职教课程改革,加快专业内涵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任务。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现实要求,而且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由此,“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确立,也必然对课程改革赋予特定的内涵并提出新的具体要求。专业建设要走内涵发展道路,课程改革是核心。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全市率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专业之一。为了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学校遵循以点带面,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原则,以汽修专业为试点,采用更新观念、全面发动,加强领导、制订规划,专家导引、加强研究,整合资源、科学推进的策略,坚持边研究、边开发、边实践、边调整、边优化的方法。以我校的常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中等职教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载体,全面推进汽修专业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这几年的课改实验中,我校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为什么要改

常州市武进区剑湖职业高级中学是与原武进横林职业高级中学于2000年9月合并而成的职业中学,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最早开设于1984年9月。从开办至2000年,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150人左右。2000年两校合并后,当年度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只招了28人,并且持续几年招生形势低迷。学校的主专业面临如此困境,将严重阻碍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当时许多老师认为这主要是两校合并造成的影响。学校专门对汽车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大讨论,大搞调查研究之风。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调研。

(一)常武地区汽修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2006年6月—2008年10月,经我校实训部门调查,常武地区现有340多家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维修行业的人员的数量可以基本适应常武地区维修业务的需求,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汽车维修行业的车源、车种、服务对象,以及维修作业形式已发生新的变化。传统汽修岗位减少,机修、电子电器、钣金、涂漆占82%;智能型、复合型岗位增加,如汽车故障诊断检测占7%;AT、ABS、GRS等新专项维修岗位出现;汽车服务延伸,销售、保险、二手车回收等人员岗位需求增大。因此,进一步提高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群体的素质,是汽车维修行业为消费者提高更加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汽车维修服务的首要任务。另外,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维修及相关行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据各大企业人事部介绍,目前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技术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更少。二、三类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离开土地的农民、初高中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即使是一些大型修理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于千家万户,面对的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物,且种类繁多,技术更新快,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专业能力分析,要适应汽车维修及相关工作的需要,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基础及汽车运行材料,汽车的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等。

2.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

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

3.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主要包括: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等。

通过调研,我校汽车专业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陈旧(主要以货车为主)、繁难、学问化(中专教材),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储备待用,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不关心学生是否能掌握,教学效率很低,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2)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验证,是理论的附属。(在黑板上讲汽车)

二、如何改

从2006年开始我校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上进行了以“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长江三角洲的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改存在以下不足。

1.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2.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

3.与社会、企业对人才提出的培养要求仍有一定距离;

4.专业课没有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5.文化课的社会性、实用性,特别是生活性不够。

为了保证汽修专业课改顺利进行,学校成立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校长李升学任组长,负责对课改的统筹、切调、指导,并成立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为主体的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课改的研究和课程开发的指导工作,并参与任务分析工作。汽修专业还设立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小组,具体负责社会调研、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为了使汽修专业的课程改革一开始就步入正常轨道,学校专门制定了校课程规划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并完善了课程改革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提供10万元作为课程开发经费。为保证项目课程的实施,学校加大了投入,添购、更新了专业设施,改造原汽修实验实训中心,建立了理论实践一体的专门化实训室,对课程改革给予配套支撑,保证课程的科学实施。

在课程开发的实施中,汽修专业确立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理念,在对市场行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建立DACUM委员会,运用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形成DACUM表(即工作任务分析表)。然后进行专项任务分析和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任务(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目前汽修专业已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有三个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以我校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流程是科学规范的,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使他们参与工作任务分析全过程。目前,符合课程新理念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已全部制订完成,部分项目课程的学习包正在编制。学习包的编写,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及情感培养;坚持以实践为主线,用工作任务整合知识、技能;立足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理实一体,部分项目课程学习包编写已完成,正付诸教学实践。

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我校开发小组达成以下共识。

1.课程开发的第一阶段——市场调研是关键。调查汽车行业的数量、规模等都有一定的讲究。数量大不容易操作(也没有必要),数量小又不符合统计学原理(样本数一般要大于20以上)。调研汽车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要按大中小规模企业进行抽样调研,这样调查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在刚开始调研的过程中,适合中等职校毕业生的工作任务很多,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最后我们发现不管大中小规模企业,企业的岗位都是分汽车机电、汽车商务、汽车钣金、汽车装潢与美容等几个岗位。我们按上述岗位分类调查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2.课程转换是难点。要把专项任务表中的任务转化为课程内容,必须在课程开发专家引领下,由一线汽车教师完成。参与者不仅要对汽车专业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结构非常熟悉,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知识,尤其是项目课程的理论知识。

3.正确处理好项目、模块、任务三者的关系。在课改过程中对于项目与模块两者哪个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包括江苏省汽车专业课改实验点的其他兄弟学校。最后我们达成共识:项目与模块两者哪个大的争论没有必要,按课程专家进行分类,即一门项目课程可设计为若干个项目,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模块,其逻辑关系的依据是工作逻辑,并因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分递进式、流程式、并列式,等等。把专项任务中的任务内容通过课程分析转化为课程内容,即模块。

三、如何实施

课程实施不是遵循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路径,而是动态建构和生成的过程。新课程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课程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对学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校在实施新课程之中,预见到了以下几种情况:(1)新课改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2)“穿新鞋,走老路”,举起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评一评,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也完成了,新课程改革就可以暂告一段落。(3)教师教育学生失误后,责任归咎于新课改;(4)课改的超前性与课改评价制度的滞后性。当前,我校汽修专业的课程改革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实施试行阶段。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已经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中心。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教学为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形式为辅助形式进行组织实施,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与学生操作、讨论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项目专门化教室内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从教室情境转向工作情境。我们还重视课程评价的改革,以课程三维目标为依据,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结合方法,实行分层要求,分层考核,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文化课、德育课虽然没有打破学科体系,仍以传授知识为主,但我们已经开始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德育课将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纳入德育课教学内容中,寓教于活动之中,并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尽量摆脱空洞说教,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文化课教学在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前提下,坚持够用、实用为度,适当降低要求,根据文化课基础性和工具性特征,将文化课分为基础部分+为专业教学服务部分,基础部分仍采用省教育厅规定教材,但我们采取删减教学内容、降低要求的方法,为专业教学服务,立足应用,联系专业实际,在文化学习中,巩固学习专业有关知识,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目前我们正在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校本讲义。在文化课教学中,我们注重三个原则:①注重基础,突出应用,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贯彻知能转化原则,着眼学生能力的提高;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探索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考核,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提高,体现职教特色。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完善专业课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加快推进文化课和德育课的改革。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新课程专业设备设施的配置和专业文化的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优劣。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我校十分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对汽车实验实习中心的建设,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体现先进、与企业生产同步、重在使用的原则,近三年来,先后共投入100多万元添置和更新了大量实验实习设备,现已拥有各类电喷发动机50多台,轿车整车3辆,各种检测仪器齐全;建成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自动变速器维修实训室、汽车空调实训室、轿车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气维修实训室、汽车涂装室、汽车商务实训室等19个实训室,设备总价值达308万元。我们还与企业合作,引资入校,共建前厂后校式的实习基地。2011年,我校提供土地、建造厂房,提供汽修设备,苏友达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提供技术、管理及资金,成立了合资型金茂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承担汽车维修、汽车维修培训、车友俱乐部等任务,办成前厂后校的实训基地,形成“请进来”的办学模式,学生按工学结合要求培养。

我校还十分重视汽车文化建设。要使汽修专业的学生“热爱汽修、敬业汽修、奉献汽修”,这与在校期间汽车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从2006年开始,我校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增添了汽车文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接触到与汽车和汽车工业相关的各方面内容,激发专业兴趣和爱好,提高对汽车的鉴赏能力,促进职业意识的形成。同时通过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为汽车文化课程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学校汽车资料室拥有汽车专业藏书达4500多册,定时对学生开放。在专业文化环境布置方面有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工作流程。实训中心每个实训室张贴有关实训制度和操作规则,在学生学习环境周围,布置优秀毕业生风采的宣传资料,国内汽车发展史,以及国内外名车介绍。上述文化建设,体现了职业教育特有的素质教育。

四、展望

(一)以争创省课改实验点为契机,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1.全面推进实践与理论一体化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老师讲授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实施“行动导向,任务引领”,使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际职业工作任务为主线,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实施项目。

2.深化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沟通与衔接的改革,构建以高质量就业为主要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要求,使人才培养直接对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强化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抓住学校迁入新校区的契机,建设汽修实训楼。注意生产实际场景的课程环境建设,打破教室与实训车间的界限和教学环境普教化概念,用“教学工厂”的理念和企业化氛围改造课程环境和教学环境。

五、结语

课程改革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勇气和胆略,要高瞻远瞩,敢于标新立异;在探索和实施过程中,又需要科学决策,持之以恒。我们坚信,只要有决心,课程改革之树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李升学

第3篇:深化改革 务实创新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

2013 年12月27日,“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作了题为《深化改革 务实创新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的工作报告。杨传堂指出,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交通运输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分析形势与任务,立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发展。

行业发展稳中有进

2013年,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主题主线,落实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部署,想方设法改善民生,开创行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推进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配合完成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交通运输部坚持把职能转变作为机构改革的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下放或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交通运输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加强战略谋划,研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加强政策创新,全面部署改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加快物流业发展、推动航运业转型升级、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坚持稳中求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2013年全年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万亿元,同比增长5.56%;新建高速公路8260公里,改建339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2.86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1万公里;建成万吨级泊位110个,新增及改善高等级航道289公里;编制并报国务院批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联网贯通;制定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行动方案;全面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切实加强公路水运工程施工标准化工作。

强化服务民生,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和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平稳实施;加强和改进运输服务;推进国家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互联应用,进一步完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等扶持政策;深化对台交流与合作,两岸直航发展成效明显。

坚持依法行政,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取得新成绩。《航道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制修订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等24件规章的制修订;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和执法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

积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安全监管和应急搜救能力不断提升。深化“平安交通”创建活动;截至2013年11月末,共组织海(水)上搜救行动1971次,协调船舶6947艘次、飞机360架次,搜救成功率达96.7%;制定包车客运管理等10项综合性政策;全面推行桥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和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建设取得新成效。悬索桥建设技术等领域科研攻关取得新进展,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启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十百千”工程;制定国家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纲要,启动北斗海上搜救信息系统工程。

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推进中亚地区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和上合组织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制定工作;连续13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积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加强廉政建设、队伍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行业形象进一步改善。组织开展深化工程治理、清理涉企收费、规范经营活动、严肃财经纪律四个专项治理活动,深化党风党纪和廉政风险防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行业教育培训力度。

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扎实推进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等10件实事;开展公路执法专项整改活动;开展公路建设项目保证金专项清理工作;制定颁布海事系统政风建设“五个禁止”,取消12项涉企收费。

铁路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铁路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机关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地区监管局组建进展顺利,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成效显著;配合有关部门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铁路发展基金、铁路运价改革等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加强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铁路“走出去”迈出新步伐;铁路建设投资实现稳步增长。

民航工作取得新成绩。安全形势持续平稳;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预计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的机场达24个,比2012年增加3个;航线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内航空公司新开国际航线92条,新开支线航线252条,小型支线机场通达性明显增强;基本建设稳步推进,颁证运输机场达193个,新增机场10个。

邮政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行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平稳推进;开展寄递服务信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快递业务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全网运行不瘫痪、重要节点不爆仓”的目标。

加快“四个交通”发展

“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

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要义是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关键是通过综合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优化交通运输主要通道和主要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加快发展智慧交通。要义是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关键是完善全行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创新发展。

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要义是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加快发展平安交通。要义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焊牢企业主体和行业安全监管的责任链,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有章不循、有章不依的问题不放过、严查处,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关键是坚持“常、长”二字,夯实基础、补强短板,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会议强调,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通过“四个交通”的协调发展,更加突出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

推进五方面重点改革

“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强调,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重点改革,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交通运输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围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强化政府部门提供交通公共服务的职责,制定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加强公共交通、邮政普遍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推进交通公共服务管理改革,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围绕促进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

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和促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清除制约影响交通运输公平竞争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深化道路货运管理改革,突出对经营者诚信及遵守安全有关规章能力的考核。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创新监管思路,强化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征信体系。

完成八项重点工作

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加快“四个交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提升运输服务质量,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服务民生改善,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会议提出了2014年交通运输业八项重点工作。

继续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规划的统筹,优化布局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强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落实《国家公路网规划》,做好国家公路线位规划,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建设;按照“强海运、优港口、兴内河”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水运转型升级;扎实做好交通行业扶贫工作,认真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和《“溜索改桥”建设规划》。

保持交通运输运行平稳有序,着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宏观经济运行,加强煤、矿、油、粮等重点物资及抢险救灾物资的运输保障;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继续推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加快国家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公交都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探索城市公交线网延伸服务、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城乡客运线网一体化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配套制度;全面加强路网运行监测、出行服务等工作,提高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制定实施促进邮轮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邮轮运输试点示范工作。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继续抓好行业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的管理工作,抓好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力推进“十二五”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实施道路运输管理、执法综合管理等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动态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管理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四个交通”及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发展战略规划、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考核评价体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活动;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深入推进“车、船、路、港”千企专项行动;加强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加大行业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环境监管力度,加快全国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建设。

深化平安交通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水平。继续开展“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理,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健全国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优化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力量布局,加强内河水域船舶污染防治。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依法行政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综合运输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建设市场监管,全面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运输市场培育和监管,创新海运发展政策和制度,推动出台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和“走出去”战略,推动交通运输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与有关国家的双边交通运输合作;支持交通运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大国际组织事务参与力度,完善多双边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机制,提高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国际话语权。

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加强行业文明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实施宣传思想工作五大工程;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完善交通运输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作者:本刊采编部

第4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解放思想大讨论对照检查材料

按照农场党委统一部署的要求,第三作业站党支部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垦垦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针对黑龙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 省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垦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作业站领导班子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摆自身问题,深刻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排查出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针对农垦改革学习氛围不浓,思想思维方式方面受条条框框束缚太多,按部就班,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敢闯,不敢试,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多;在困难和矛盾面前,心存急燥,缺乏开放性、发散性思维,思想解放仍停留在口头上,真正在用解放思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职工群众的实践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二是学习力度不够。突出表现在学习农垦改革文件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重视程度不高,总是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思想存在,党支部在党员和职工群众中宣传和学习覆盖面有局限性,总是才小范围进行学习和讨论,没有真正做到广泛宣传。

三是改革创新意识不浓,工作不主动靠前。突出表现在开展工作墨守陈规,执行政策经验化、教条化,缺乏灵活性,不善于结合作业站自身实际,特别是有个别工作人员,总是在等改革,工作中推一步干一步,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农垦改革当中,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思想干工作,总是觉得自己置身事外,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

四是争先进精神不足。突出表现在满足于工作说得过去,进步不大年年有,大错不犯,小过不断,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意识不强,目标定位不高,因而表现在工作中缺少敢想敢干的闯劲,缺少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干劲。

二、改进措施

针对作业站领导班子在工作、学习和思想上排查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解决问题的措施是:

1、加强学习,切实解决认识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坚持学习的制度化、正常化,将学习贯穿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改进方式、提升服务的各个方面;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开展深入学习农垦改革文件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2、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垦改革学习氛围,提高作业站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在作业站形成人人都是改革大潮当中的一员的思想意识;在困难和矛盾面前,要沉着稳定,思想解放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用解放思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职工群众。

3、齐心协力,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作业站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员干部凝聚到农垦改革这条主线上来,大家有劲一起使,有力一起出,对并个别党员干部开展交心谈心工作,提高对农垦改革的认识,积极完成作业站党支部交办的各项任务,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作业站职工群众在改革中谋福利,当先锋,真正达到人人拥护改革,人人支持改革的新局面。

第5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研究和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工作简要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市

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教育战线全体同志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检查和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在绥化市教育工作评比中名列第一。其主要标志为:一是“控辍”工作成效显著。出台了《控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辍学的若干规定》和《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和“控辍”工作若干意见》,全年新建分流班58个,动员辍学生返校3863名。二是高中扩招顺利完成。第一中学顺利通过省示范高中评估,第四中学恢复为完全中学,全市高中共招收新生3556人,比上年扩招640人,超额完成扩招任务。三是危房改造和校舍扩建按时完工。全年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扩建总投入3100万元,改造农村D级危房学校28所;新建扩建第六中学、新立小学和第七中学教学楼9000平方米。第一中学新建教学楼1.1万平方米,建设学生食堂和宿舍1万平方米。吸纳社会资金130多万元。四是教师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95%和89%。组织14700多人次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英语等学科的应急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通过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培养国家和省、市骨干教师、科研能手485人。五是扶贫助学力度加大。成立全市扶贫助学基金会,全年共减免学杂费和筹集款物累计446万元,捐献衣物和学习用品24万件,争得上级资金233万元,救助贫困生2.3万人次。六是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3199名考生参加高考,有3065人被录取,升学率达95.8。600分以上48人,重点率和本科率分别达到14.3和36.4,继续保持在绥化市的领先位置。七是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顺畅进行。在前期试点、深入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改革工作方案,基本完成了农村管理体制转换,撤销22个教委办,新组建农村中学24所,中心小学22所。完成了城乡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干部聘任工作,193名同志走上正副校长岗位。八是民办教育管理日益规范。通过专项整顿,综合治理,民办教育呈现出依法办学、健康发展的局面。九是超额完成项目建设指标。以姜家镇为基地,成功引进哈市宏壮牧业公司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300头。客观总结过去一年的教育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教育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二是“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还存在薄弱环节;三是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四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乡差距较大;五是办学体制比较单一,民办教育需加快发展,这些问题仍需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主要工作任务今年我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转变行业作风,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力推进“双高”普九,努力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根据这一总体要求,要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突出“控辍”重点,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我市“两基”工作中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和薄弱环节,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采取强有力措施,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仍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1、积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进程。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把“控辍”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紧紧抓在手上,主动征得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目标责任制,实施“控辍”一把手工程。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继续实行“劝学月”活动。要坚持走村入户,做好家长和学生思想工作,使易辍生打消辍学念头,辍学生重新走回课堂。要继续完善小学升初中交接、班主任校长变动交接、教师家访、联系易辍生、学籍管理、流失生月报告等行之有效的各种制度,严格转入转出手续,防止以休代辍,以病代辍,确保“控辍”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分流教育。要妥善安置返校生,对于能随班就读的要做好文化补习,不能随班就读的要进入分流班学习。各农村中学要设置贴近地方实际的分流专业,要保证有师资、有教材、有基地、有成果,符合乡情、校情和学情,要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切实巩固扫盲和特殊教育成果。要积

极发展农民教育,紧紧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加强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校建设,积极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要进一步突出扫盲工作的实效性,全市青壮年文盲率要控制在0.05%以下。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按照省教育厅的考试要求和选拔标准,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人才。同时,要积极争得各方面支持与赞助,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继续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在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前二年教育迈进,市直在普及学前二年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学前三年教育。

3、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学工作。扶贫助学是“控辍”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各学校要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力,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要高度重视,深入调查,把所有贫困生查清摸准,在公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完善贫困生救助机制,严格按要求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拓宽救助范围,要积极争取和吸纳特困生助学基金,广泛动员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捐助,千方百计扩大助学基金规模,建立学校减免、社会捐献、企业赞助等长期稳定的救助体系。(二)加快扩招步伐,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加快优质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市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保证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的突破。

1、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本着优先发展的原则,为高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契机,深挖潜能,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高中规范化建设层次和办学效益。第一中学要如期完成扩建任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办出品牌和特色,发挥省级示范高中的引带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其它三所高中学校要继续拓宽思路,激发潜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确保完成第二中学电教艺体综合楼和第四中学宿舍楼的新建任务。要提高教师素质,突出质量意识,形成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确保完成高中扩招300人的任务,争取高中阶段入学率提高至80以上。

2、努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开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之路。要认真贯彻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争取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扩大职教中心招生规模,针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专业设置,围绕加快农区牧业化和城区工业化进程培养人才。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教育培训计划,积极培养产业化急需人才,为就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3、积极发展各类民办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国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要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再就业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细则》,完善办学许可证制度,引导民办学校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办学单位实验、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要积极进行社区教育实验,探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突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努力开创我市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

1、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德育工作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规划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要继续深入开展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被学生所接受的各项活动,要通过班团(队)会、读书征文、书画展览、文艺汇演、重大节日纪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加强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抓好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示范作用,系统总结实验经验,做好非实验年级和高中走入新课程的准备工作。要搞好课改实验教师、教科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和全程提高工作,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教科研部门和课改办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服务功能,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研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定期组织专项交流研讨活动,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科研促课改,积极构建具有肇东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狠抓教学质量提高,继续保持高考升学率在绥化市的领先位置。

3、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按大纲要求开全课程,市直学校开课率要达到98,农村要达到95%以上。要坚持体育达标测试,继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每生每天1小时以上活动时间,坚持抓好运动员训练,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市体育运动会。要积极开展校园艺术节和各种文艺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重视学生健康教育,搞好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契机,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今年要坚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省和绥化市关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我市人改工作下一步的重点是教师聘用和落聘人员安置。在教师聘用中,一要通过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坚持骨干相对稳定、面上有序流动、人力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偏远,强校支援弱校”的教师交流制度。市直超编学校的未聘人员可到缺编学校应聘,或到农村学校支教,超编乡镇教师可到缺编乡镇应聘或支教。三要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相应待遇,严格工作业绩考核,从机制上创造条件,保证教师聘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此次改革不能签约的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兼顾社会稳定和教职工切身利益区别对待。不超编学校的未聘人员坚持内部消化,可在原单位待岗、培训,并给予新上岗的机会。要特别注意做好落聘人员的思想工作,不能一刀切和简单化处理,确保上半年顺利完成人改任务。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今年我们要充分利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利契机,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在教师中开展“三爱”、“三让”系列活动,即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和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开展全员性师德评估,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聘任、表彰奖励和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加大对乱补课、乱办班、乱收费的治理力度,严格贯彻执行“六条禁令”,杜绝教师体罚学生,向家长索要财物,找家长办私事等损害教师形象的现象发生。对师德问题严重的,要清除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3、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工作,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和支持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修学习,逐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和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开展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重点抓好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重点培养一批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对有突出贡献和创新成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是促进教育优先和均衡发展的前提。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治理薄弱学校,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1、继续加快危改步伐。今年是省里提出三年消灭危房的最后一年,我市危房面积还很大,工作任务依然很艰巨。要继续多方筹措危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危改资金和省专项补助,加强校舍的维护和管理,确保2006年前完成国家危改项目工程。已经完成危改项目的乡镇和学校,要将建设重点向维护B级和C级危房转移,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的长效保障机制。同时,要注重学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厕所、围墙、天棚的管理和更新,确保校舍及学校设施安全。要继续装备实际实用的“老三室”,增加教学设备和体育器材,提高利用率。

2、大力加快薄弱学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教育在城乡、校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整体提升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入手,实施增优补差工作,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发展。要积极推进“城乡之间”、“乡乡之间”、“校校之间”的教师对口支教和帮扶制度,加强薄弱学校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要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消除无围墙、无旗杆、无绿化、无体育设施的“破大家”现象。要继续实施强校优秀教师支教工程,重点扶持六中和师范附小两所学校整体上水平。

3、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进程。要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加快计算机进校园步伐,力争乡镇所在地中学和中心小学信息技术开课率达到100。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方式。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做到持证上岗。要利用好现有地面卫星接收站,构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体系。要加快基层学校网站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使网站成为学生网上学习的绿色家园,从而全面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树立行业新风,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认真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抓好校园安全,改进学校管理,强化行风建设,树立全社会文明窗口的崭新形象。

1、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要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成果,加强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标准和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要落实责任,增加收费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顶风违纪的乱收费案件严肃查处。要加强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监督,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格禁止挪用、截留、挤占学校经费。要以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定期进行专项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要严格招生考试管理,全力做好试题安全保密和严肃考风考纪工作,加大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考和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平公正。

2、确保学校安全和稳定。安全和稳定是发展的基础。要健全校舍、交通、饮食、卫生、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大型活动审批和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清理整顿不合格办学机构,加强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要加强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要进一步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坚决杜绝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主动服务市域经济发展。按照建设中等发达新肇东的奋斗目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服务项目建设,发挥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人才的优势,把教育变成大项目、大企业培训产业工人的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实用人才。要认真落实好市委下达的任务指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为到我市投资的外埠客商和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提高教育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率。

三、有关要求为确保今年各项任务指标能全面完成,我们必须发扬团结协作、扎实进取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一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思想。权利意味着责任,领导就是服务。在座的各位都是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主动转变思想观念,牢牢把握服务宗旨,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提高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深入实际,靠前指挥,认真调查研究,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讲究工作方法,研究突破招数,敢于和善于解决矛盾,提高领导声望和威信。二要突出责任意识,逐级量化指标。要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工作的高速运转,必须切实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意识。要把全年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砸实落细,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真正实现目标、权利、责任“三位一体”。要做到上情下达,政令畅通,不能出现虎头蛇尾和中梗阻,确保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项项有回音。要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把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真正形成竞争向上的工作态势,确保各项工作完成到位。三要坚持加强学习,勇于开拓创新。加强学习、开拓进取是与时俱进,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大兴学习之风,特别是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精神实质,以饱满的热情和求实的态度投身工作中去。要树立敢为人先、敢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心中时刻想着奋斗目标,想着长远发展。要加强民主,集思广益,勤政廉洁,克己奉公,坚持团队作战,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同志们,新一年的工作已经开始,新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面对全市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乘势而上,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为全面建设中等发达的新肇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6篇:***县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

调 研 报 告

一、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林场是***县仅有的一处国有林场,始建于1959年,位于鲁西南黄泛平原,是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自然灾害较频繁。林场总面积2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5000立方米,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主要是由白榆、刺槐、毛白杨、黑杨等一大批优良树种汇集形成的特种用途林,林场的存在与发展对保证树种遗传改良的可持续性,维护树种和遗传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树种开发,提高绿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截止到2002年底,林场在职职工32人,离退休职工16人,总人口17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后勤人员4人,林业生产职工24人;有技术职称的职工7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初小学历的27人。在职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林场目前有房屋总面积2000平方米,电力设施落后,全场没有柏油路面,农机具严重老化,个别设备已经瘫痪,缺少通讯工具。84年以来,因地方财政紧缺,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自收自支。近几年来,随着公益型特种用途林建设的步伐加快,目前公益林已占全场林地总面积的80%,场内原从事其它经营的土地逐年减少,很难开展多种经营,没有稳定收入,加之实行分类经营后应给予的政策性补贴没有到位,更增加了林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难度。目前,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6万元,实发13万元。林场固定资产现值160万元,债务余额50万元。在林场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各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连续两期完成了部、省下达的良种基地建设任务,取得了13项科研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98年被划定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

二、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林场位于***县西南部,靠近边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又属于黄泛区,立地条件差,林地盐碱低洼,生产力低下,发展门路窄,难以找到合适的经营项目,不能形成规模项目,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由于经济困难,房屋年久失修,无力建造新房,电力设施不能配套,没有林场公路,交通极不便利,下雨天无法进行生产,通讯工具、农机具得不到配备更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林场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2、机制僵化。分配制度不完善,不同岗位间、同岗位间,工作的质和量与职工的收益挂钩不直接,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没有形成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没能充分发挥职工的劳动潜能,过多地强化了壮大国有经济成分,忽视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资产闲置,造成浪费。

3、国有林场的包袱重。林场总面积有214公顷,可用林地有160余公顷,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占130余公顷,多数是汇集的良种基因,基本没有可采伐利用的林地资源,剩余的30余公顷土地,虽然林场配备了有能力、有管理经验的领导集体,但因剩余土地太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多种经营项目,只能进行小面积单一的育苗,来维持林场的生产经营。

加之多年来林场一直负债经营,离退休人员多,成为了林场的一项沉重负担。

4、林业政策发展滞后。***县***林场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政策没有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没有到位,县财政困难,97年以来,也没有资金或具体措施进行脱贫扶持,而且林场在生产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直接影响到对发展其它多种经营的投入,使林场陷入恶性循环中,无法进行有规模、有秩序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林场发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林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聘用专家来单位讲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水平。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姻,引进智力和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和监督考核办法,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2、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投资建设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营林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使国有林场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同时,加大扶持国有林场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项目力度,以此带动林场每家每户的大发展,努力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优化国有林场外部环境。一要切实维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绝不能让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者逍遥法外。二要改善国有林场周边环境。要以政令形式发布通告,严禁周边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巧立名目向国有林场乱摊派、乱集资或卡、拿、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国有林场发展的周边环境。三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国有林场在没有实现脱贫解困之前,建议政府应对其实行免税政策。

4、加快国有林场分类经营和管理。***林场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管理。要尽快落实林场分类经营政策,及时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积极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建立健全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列入公共财政预算。

5、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国有林场不可能实现加快发展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批市场经济意识强、具有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干部和骨干选拔充实到国有林场的班子中去。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振奋精神,爱场如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加快发展。

第7篇:深化改革加快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

海子滩林场副场长xxx

一、林场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概况

海子滩林场始建于1973年,位于县境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海子滩镇北侧,属古浪县东部平原流域区,该区属温带干旱气候,日照充足,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均气温7.6℃,≥10℃的有效积温2985.4℃,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无霜期164天,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霜冻、干热风、低温、沙尘暴等,土壤从南到北呈山地粟钙土——灰钙土——绿洲灌淤土——风沙土的垂直分布,平均厚度>50厘米,主要以风沙土为主,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呈氮少磷缺钾丰富状况。

2、资源存储状况

林场现有经营面积13万亩,其中:耕地1295亩,林地78017亩(有林地1017亩,灌木林地77000亩),苗圃地238亩,其他用地450亩。止目前已累计完成防风固沙造林8000亩,封沙育林(草)4000亩,农田防护林260亩,退耕还林(草)467.3亩,生态公益林59504亩。

3、机构及人员状况

林场下设谭家井、马昌井、西湾子三个生产作业站,谭家井、马昌井、红沙滩三个植被管护站,内设生产管理站、生态管理站、办公室及财务室等四个职能站(室),现有正式职工52名,其中干部6名,工人46名,党员11名,现有职工中管理人员10名,护林人员11名,生产人员10名,内部退休

1人员14人,男职工31名,女职工20名。

3、生产经营情况

自建场以来,林场就始终以绿化苗木引进、驯化及培育为重点,现已建成苗圃基地500亩,建成树木引种园一处,培育圆柏、侧柏、云杉、榆叶梅等各种苗木品种50多个,年产各类苗木300多万株,除场部引种园外,其余三个作业站承包种植各类农作物及经济作物。

4、基础设施情况

林场共有机井10眼,渠道12公里,道路12公里,围墙8公里,办公用房、宿舍及库房89间(3000多平方米),其中场部用房44间,潭家井用房21间,马昌井用房16间,西湾子用房8间。

二、制约林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供水问题急需进一步解决

机井供水不足是目前我场面临的最大、最迫切的问题,虽然共有机井9眼,但都存在水量小、水流间断等现象,据调查:有5眼机井出水量不足3寸,有4眼机井出水量不足2寸,浇水灌溉每亩耕地用时7-8小时,甚至9-10小时左右。严重的缺水一方面导致了弃耕现象的严重发生,三个作业站共有耕地2074亩,现已有680亩耕地被弃耕;另一方面林带树木干枯死亡严重,现有近1000株林带树木已枯死,个别站还存在饮用水取水困难的严重迹象。

2、办公设施需进一步配备

办公设施差也是制约今后我场发展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办公用房破旧,办公设备短缺。除场部用房外,三个作业站用房破旧,马昌井及西湾子两站的部分办公用房已成危房,倒塌、漏水现象时有发生;马昌井站照明

线路不完整,导致断电、停电现象发生;三个作业站办公桌椅、办公设备基本没有,场部办公设施老化。

3、渠道设施需进一步增修

三个作业站普遍存在渠道少,尤其是畅通的水泥渠道少的问题,导致井水灌溉渗漏严重,用1-2眼井灌溉,由于长距离流水,不断渗漏,水流止步不前,浇水困难。

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林场发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林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聘用专家来单位讲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水平。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姻,引进智力和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和监督考核办法,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2、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投资建设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营林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使国有林场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同时,加大扶持国有林场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项目力度,以此带动林场每家每户的大发展,努力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3、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科技含量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林场林木品种、林场经营理念等,积极向外销售苗木,创造品牌,扩大市场。采取请专家引技术的办法,积极采用林业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加大科技应用及推广力度,增加林木种苗及林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以林业科技推动林场的竞争力。

4、加大苗木培育力度,拓展苗木市场

针对近几年苗木价格低、苗木出圃难的实际状况,林场将通过争取育亩任务、借助三叶公司向外销售、对接市场培育适销对路的苗木品种等办法,确保苗木及时销售。

5、争取项目增加动力

在林业局、总场的帮助下,积极争取相关项目,以项目带动林场发展,增强农业发展优势,尤其是在新品种引进及订单农业方面加大争取力度,引导职工发展育苗、特色种植等新型农产品。

6、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

一方面争取大中专林学专业毕业生入场,优化科技队伍;另一方面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提高自身水平;再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讲授,送出去学习”的办法,积极学习外面的先进技术并加以利用;最后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00八年七月七日

第8篇:深化改革 加快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

海子滩林场副场长 xxx

一、林场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概况

海子滩林场始建于1973年,位于县境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海子滩镇北侧,属古浪县东部平原流域区,该区属温带干旱气候,日照充足,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均气温7.6℃,≥10℃的有效积温2985.4℃,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无霜期164天,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霜冻、干热风、低温、沙尘暴等,土壤从南到北呈山地粟钙土——灰钙土——绿洲灌淤土——风沙土的垂直分布,平均厚度>50厘米,主要以风沙土为主,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呈氮少磷缺钾丰富状况。

2、资源存储状况

林场现有经营面积13万亩,其中:耕地1295亩,林地78017亩(有林地1017亩,灌木林地77000亩),苗圃地238亩,其他用地450亩。止目前已累计完成防风固沙造林8000亩,封沙育林(草)4000亩,农田防护林260亩,退耕还林(草)467.3亩,生态公益林59504亩。

3、机构及人员状况

林场下设谭家井、马昌井、西湾子三个生产作业站,谭家井、马昌井、红沙滩三个植被管护站,内设生产管理站、生态管理站、办公室及财务室等四个职能站(室),现有正式职工52名,其中干部6名,工人46名,党员11名,现有职工中管理人员10名,护林人员11名,生产人员10名,内部退休

1 人员14人,男职工31名,女职工20名。

3、生产经营情况

自建场以来,林场就始终以绿化苗木引进、驯化及培育为重点,现已建成苗圃基地500亩,建成树木引种园一处,培育圆柏、侧柏、云杉、榆叶梅等各种苗木品种50多个,年产各类苗木300多万株,除场部引种园外,其余三个作业站承包种植各类农作物及经济作物。

4、基础设施情况

林场共有机井10眼,渠道12公里,道路12公里,围墙8公里,办公用房、宿舍及库房89间(3000多平方米),其中场部用房44间,潭家井用房21间,马昌井用房16间,西湾子用房8间。

二、制约林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供水问题急需进一步解决

机井供水不足是目前我场面临的最大、最迫切的问题,虽然共有机井9眼,但都存在水量小、水流间断等现象,据调查:有5眼机井出水量不足3寸,有4眼机井出水量不足2寸,浇水灌溉每亩耕地用时7-8小时,甚至9-10小时左右。严重的缺水一方面导致了弃耕现象的严重发生,三个作业站共有耕地2074亩,现已有680亩耕地被弃耕;另一方面林带树木干枯死亡严重,现有近1000株林带树木已枯死,个别站还存在饮用水取水困难的严重迹象。

2、办公设施需进一步配备

办公设施差也是制约今后我场发展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办公用房破旧,办公设备短缺。除场部用房外,三个作业站用房破旧,马昌井及西湾子两站的部分办公用房已成危房,倒塌、漏水现象时有发生;马昌井站照明

2 线路不完整,导致断电、停电现象发生;三个作业站办公桌椅、办公设备基本没有,场部办公设施老化。

3、渠道设施需进一步增修

三个作业站普遍存在渠道少,尤其是畅通的水泥渠道少的问题,导致井水灌溉渗漏严重,用1-2眼井灌溉,由于长距离流水,不断渗漏,水流止步不前,浇水困难。

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林场发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林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聘用专家来单位讲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水平。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姻,引进智力和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和监督考核办法,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2、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投资建设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营林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使国有林场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同时,加大扶持国有林场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项目力度,以此带动林场每家每户的大发展,努力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3、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科技含量

3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林场林木品种、林场经营理念等,积极向外销售苗木,创造品牌,扩大市场。采取请专家引技术的办法,积极采用林业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加大科技应用及推广力度,增加林木种苗及林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以林业科技推动林场的竞争力。

4、加大苗木培育力度,拓展苗木市场

针对近几年苗木价格低、苗木出圃难的实际状况,林场将通过争取育亩任务、借助三叶公司向外销售、对接市场培育适销对路的苗木品种等办法,确保苗木及时销售。

5、争取项目增加动力

在林业局、总场的帮助下,积极争取相关项目,以项目带动林场发展,增强农业发展优势,尤其是在新品种引进及订单农业方面加大争取力度,引导职工发展育苗、特色种植等新型农产品。

6、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

一方面争取大中专林学专业毕业生入场,优化科技队伍;另一方面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提高自身水平;再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讲授,送出去学习”的办法,积极学习外面的先进技术并加以利用;最后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00八年七月七日

第9篇: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邮政企业建设发展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处于关键时期时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的改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它使全中国的改革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而中国邮政作为一个既有竞争性服务又有公益性服务的大型中央企业,必须要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深入贯彻,促进改革和创新,使邮政企业能够转型升级,从而达到促进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邮政企业;改革;转型

中图分类号: F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7-2

0 引言

对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一般能够支配其他企业和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我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国民经济的关键,所以国有企业的发展对全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必须保证国有企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向所有国有企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给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了发展道路。下面本文就对邮政企业创新改革及转型升级进行简单探讨,为促进邮政企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1 邮政企业的创新改革

对于国家来说,邮政业是比较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而邮政网络对于国家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公民通信权利的保障当中,邮政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邮政经过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等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增强,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使邮政企业生意盎然[1]。通过对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贯彻落实好社会责任,来实现邮政经济的不断增长,邮政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使邮政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形势。

1.1 服务的深化改革

中国邮政企业自愿承担了普遍服务的义务,同时也对特殊服务的任务进行了比较认真的履行,对于那些没有邮政网点的乡镇,踊跃的促进局所补建工作,同时进行运营,保证能够进行机要通信,不对机要通信产生影响,落实好党报党刊的投递和发行,将政府和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各家各户。中国邮政在近几年来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依靠邮政服务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和邮政服务给社会公众。

1.2 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效果的提升

中国邮政多年来喊着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口号,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彻底落实,对服务“三农”的工作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以此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在中国邮政中,有10.5万个村邮站,还有10万多个“三农”服务站,这些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服务站开发了代缴水电气费、票务代理等五大类便民服务,使广大的农民都能够享受不仅快捷而且方便的服务。中国邮政还建成了12.5万个分销直营店和加盟店,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销和加盟店批销的方式,来使农民能够在田间地头就收到所需要的农机服务和农资产品。还要将城市网点的作用进行完全的发挥,开展农产品进城服务。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当中还要开展新的涉农支付结算服务,例如惠农补贴、福农卡、新农保等,将农村的金融服务难题完全破解。

1.3 现代快递物流的新发展

中国邮政在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时候抓住了重要机会,将邮政整体的优势完全施展了出来,踊跃加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程。根据国内的电商寄送市场来给客户提供结合仓储包装、信息、配送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2]。中国邮政已给两百多家品牌制造企业和两百多家电商企业提供了一百二十万平方米的供应链服务。自从国内的小包业务开展后,一共供应了数亿件寄递服务给数万家中小企业,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网购需求,还满足了乡镇居民的网购需求。对于国际电商寄递市场,邮政企业还给跨境电商专门设置了处理运输网络,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一体化快递物流还制定了专门的解决方案,给一万多家电商企业供应了商品出口寄递服务。

2 邮政企业的转型升级

2.1 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国邮政对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经济转型中,将项目开发视为比较关键的切入点。对于跨境电商项目进行了重点推进,还开通了俄国国际小包航空邮路和国际小包水陆路邮路,保证了在俄向电商小包寄递当中我国邮政企业的重要地位。踊跃加入社会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的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和农业收入的增加[3]。同时在农村也进行了对电子商务的尝试,稳定促进了包裹快递业务的改革,及时适应了快递业务猛烈发展的形势,组织了统一的人员队伍和专业机构,建立了产品服务体系,为达到完全满足所有用户寄递需求的目标,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2.2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对于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邮政企业也在逐步的推进,某一省建立了一万多处不同类型的综合站点,完全体现了能够最大程度贴近用户,将城乡覆盖范围最大化的网络优势,对于邮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对于邮运网的调整和优化要进行贯彻落实,为邮件的处理时限和处理质量为保障,而邮件的全程时限达标率则要在95%以上。对于包裹快递业务改革的需求要尽快适应,开展投递网改革工作。对于信息技术也要能够灵活使用,对资源管理系统进行重点建设和健全,同时启动指挥调度系统和智能投递系统,保证邮政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型升级。

2.3 完善企业体制机制

根据邮政企业的统一部署,有效的促进子改分工作,正式运行了总分体制,而邮政子改分工作也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对于薪酬分配机制,也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施行收入增长差异化调控,对于管理人员的收入增长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生产一线人员的效益工资相比其他员工更有增长余地,使邮政企业的员工薪酬能够有比较合理的增长,将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将货币资金增量、用户欠费率等效益指标的考核力度进行最大程度的增加,同时根据各项效益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来兑现奖励和实行综合对标,让各级单位能够积极推动业务的发展。还要对人工成本预算管理进行创新,颁发人工集中预算管理等办法,对人工成本进行较强的集中管控。另外,对于财务对账管理和薪酬集中发放的审核也要加强力度,对各个单位人工成本预算配置的管理和跟踪指导进行强化。

2.4 加强企业运行的基础

对于全面预算标杆和利润管理要加强重视,并加大力度,对分析和监控进行强化,能够避免偏差的出现,保证能够实现资金和利润的管控目标。对于集中管理,也要进行不断的强化,集中统筹安排所有的资金收支,将全程的管控能力有效的提高。对相关程序要进行严格的履行,并且调整一些单位领导班子,将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效的优化;保证管理人员相关优化配置的工作能够正常顺利的完成,而对于人员的配置不仅会比较科学合理,还会比较有效。

2.5 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

邮政企业对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同时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和相关的其他制度进行健全完善之后,使领导干部的履职行为得到了规范[4]。而对“两个责任”的贯彻落实,则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强,保证了廉洁风险防范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邮政作为中央管理企业,其发展情况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邮政企业必须加强建设,保持稳定顺利的发展。而对于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推进,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需要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促进企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保证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稳定顺利。

参 考 文 献

[1] 刘福义.加快邮政企业转型升级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6(01).

[2] 孙艳.“营改增”对中国邮政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06).

[3] 刘绍权.实践三个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谈中国邮政数字发行之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6(03).

[4] 张亚非.建设统一的邮政企业文化用文化的力量促进邮政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J].中国邮政,2014(12).

上一篇:公司秋季运动会下一篇:小学篮球运动会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