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教学谈深化教学改革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化学教学谈深化教学改革

从化学教学谈深化教学改革 篇1

段广河(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河北省廊坊市,065001)

摘要:本文从当前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做了系统分析,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有效作法,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生源质量下降已成事实,这种局面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如何确保教学质量不下滑,如何锻造合格的毕业生,实现学生人生目标的升华。这两方面的问题关系到每一名从事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同破解。笔者在化学教学中了解、认识和反思了目前状况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在此一同探讨,以期寻求解决办法。1 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1.1 学生入学前化学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明显感到学生基础知识差距太大所带来的教学“梗阻”,有时还要走回头路。但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觉得老师讲得太慢,没有兴趣,正所谓“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了。”

1.2 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有的学生上课疲惫不堪,有的学生看其他闲书,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的积极性。

1.3 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上很少有学生作笔记,很少有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下很少有学生预习,很少有学生复习,很少有学生自主查找一些资料。

1.4 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不同科目学生基本采取同一方法,不是按照课程的特点去安排学习时间、采取适当办法,从而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1.5 部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欠缺,其他文化课也很差,这就造成理解能力下降,用到相关知识时出现障碍。

1.6 教学大纲比较单

一、僵化。有些传统专业的教学大纲近几年没有及时修订,和目前的学生状况和教学要求有些脱轨;有些新开专业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而大纲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基础和纲领。2 化学教学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采取“用哪补哪”的办法,尽快让学生跟上进度。对于基础太差的同学,特别是文科学生,让他们把初高中化学课本找来,自己找时间复习一下基础知识,遇到问题问同学或老师;讲课时,尽量进行追溯、慢讲;辅导时,对这些同学进行个别指导。2.2 采取精讲多练的办法,让学生掌握“精华”。教学中,围绕基本要求和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把对学生的要求突出出来,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尽快掌握重点内容。

2.3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学。为了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课上处于兴奋状态,讲课时尽量把化学与医学联系起来,更多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讨论法、练习法、变换角色法、实验法等),安排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等。

2.4 强化育人意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有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疲于应付。为深入了解其思想根源,课下和他们谈心交流,进行引导和教育,并积极与班主任交流情况,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2.5 指导学习方法,避免走弯路。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复习,如何安排休息和学习时间等,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规划职业。

2.6 增加单元测验次数,循环巩固所学知识。为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查找自身的不足,每隔二、三单元就进行一次测验,以考代练,提高效率,提高成绩。3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尽管在教学中采取了上述措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未能达标。根据教学中遇到的这些切实问题,我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革:

3.1 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学大纲应以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为统领,按照学制设置、课程衔接顺序以及教学规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对不必要的内容大胆删减,以保证必需内容的教学时间。3.2 实行分层次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一是按文理科生源分班;二是按高考成绩分班。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的毕业培养目标要求要统一,只是可以采取不同策略和教学模式,必须确保学校的“产品质量”不下降。

3.3 建立全员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务部门和教师,还取决于学生管理系统和学校其他部门。学校上下都应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培养合格学生当作每一个人的事来做。

3.4 改革考核方法。按照目前的考核方法,单元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这种办法导致学生忽视平时测验,重视期末测试,而期末考试科目集中,复习时间偏短,同时也不利于对各章节的巩固提高。为此建议增加单元测验次数,提高单元成绩所占比例;增加技能操作考核;增加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在考试形式上,按照不同科目和内容可以采取开卷、闭卷或开闭卷相结合的形式;结合职业资格考试,采取标准化测试;大力推进微机化考试等。

3.5改革教学方法。从目前的教学方法来看,我们主要采取讲授法、讲演法、练习法、实验法、示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但我们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我们更多的应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主要是引导作用、策划作用,采取讲练结合、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适应新变化,不断推陈出新,锐意改革,调整教学策略,完成培养任务,享受教学快乐。

作者简介:段广河,男,1966——,汉族,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现任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

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

邮编:065001

电话:03166026665

从化学教学谈深化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发展,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与工具。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以下就谈谈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1. 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新课程中,“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1.1 化学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有探究价值”。

所谓探究价值,是指化学实验问题一定要满足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时主要要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探究的条件。

案例1:下列化学实验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

问题1:食盐能否溶解于水中?

问题2:食盐能否溶解于其他溶剂(如:酒精、汽油、氯仿和苯)中?案例分析。

对问题1: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而对学生来说,这一问题过易,不具有探究价值。

对问题2:这一问题属于扩展性化学实验问题。对于问题中所涉及的溶剂,如酒精、汽油、氯仿、苯等生活中常见物质,对学生有探究价值,而且能为将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当有探究价值的实验问题确定后,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如创设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案例2:在学习氯气性质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配制化学试剂不能用自来水,而要用蒸馏水?为什么不能用自来水来养鱼?自来水厂用氯气消毒,漂白粉、漂粉精等用于漂白消毒,学生往往是有生活经验的,但其中起到漂白和杀菌作用的物质及其原理是学生不知道的。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存漂白粉、怎样使用漂白粉才能使漂白效果更好等新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1.2 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3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的思维过程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时间,避免因担心教学进度而出现的“师演生看”、“师讲生听”。

2. 发展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猜想与假设是实验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假设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初步设想。当所要探究的问题确定以后,学生自然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就要从大脑中回忆或提取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经验和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切入点等进行综合思考,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

案例3:钠、镁、铝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吗?

已有的理论知识: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至3,应表现出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特点。

假设: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实验检验:金属Na、Mg与冷水、热水的反应,Mg、Al与酸的反应,Mg (OH) 2、Al (OH) 3与强酸、强碱的反应等,尽可能多地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体会到猜想与假设是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且具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景,在实验探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 发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

所谓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学生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方法,对化学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操作方法所进行的一种规划。化学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注意:科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对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

案例4: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生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生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发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有如下教学策略:

3.1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机会。

能做学生分组实验的,就不用教师演示实验来代替。对于一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成边讲边实验,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经历制定实验探究活动计划,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进行化学实验设计的机会,使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初步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3.2 增强发展学生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计划性。

增强发展学生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计划性是发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应根据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有目的、分阶段地制定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发展计划。

3.3 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论证、反思与评价。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通常通过实验小组人员讨论的形式来制定,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主动与组内的同学、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样一个化学实验问题,可以设计出多种解决方案。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证据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设计方案和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意见,通过反思和自评,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从化学教学实践中看教材改革 篇3

一、注重实践性,应用社会性

如在九年级化学中,《燃烧及其利用》《化肥、肥料》《化学与生活》等大部分都是应用于身边的事,介绍身边的化学知识,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知识性、使用性,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等。

二、把主要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在很多学科中,像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中,都有体现。其目的在于:其一,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二,改变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却出现了实际操作的问题,存在不能很好适应新教改的问题。在农村中学一般缺少实验室、实验器材,具有的只能称为放置几个柜子的仪器室,大多数仪器陈旧,不能满足于新课标的使用。而对于多个探究实验是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没有活动场所,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不能够在课堂上较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不能达到多样化,难以出现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教学过程,还不能够利用新课程改变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在化学教学中还出现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但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宝贵的生活财富。例如:上海某高校女生在宿舍用电热器烧水时引发了火灾,在灭火、逃生中没有经验而从几层高的楼上跳下,导致身亡。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开展一些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象这样一些重要的安全常识如果介绍给学生,可能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悲剧。在新教材中体现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是需要由课本理论实现到实践的转变,因为很多事情光靠理论是不够的,在实践中可能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灭火器,课本上介绍了原理,而在真正用的时候,学生很多不会用、不敢用。如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实现新课标的目的,也是一线教师在授课中需要探索的。教育是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并不能认为只是学校的事情。

随着新课标全面深入的开展,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加大教育投入,增加资源投入,国家实现了统一配制实验器材。特别是这几年,新实施了“中招实验考试”并计入总分的办法,这对大部分学校为了迎接实验考试,在考前进行实验操作突击性训练,很多老师抓住这次机会把一年中的实验操作器材配齐,以便今后上课用,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富裕,教育也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实现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转变。我国义务教育投资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总有一天会达到每个学校都有实验室,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普及,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

从化学教学谈深化教学改革 篇4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困境?对于这个问题,要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本体去考察 。按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广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言文字。体现国家意志的课 程方案对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本体的这一界定,是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 来的,并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地位在近些年的中学教育中并没 有得到真正的确立,语文教学距离“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的目标还比较远。这里有汉 语文本身的问题,有教学认真、得法的问题,还有应试教育影响的问题。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与考试“对 口径”,语文课教得比较死,知识讲得多,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法也多,通过语言实践语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能力不够。结果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少地区和 学校,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与任务,使语文教学的本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异化,成了“应试 工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走出恶性循环的困境,必须深化教改,回归本体――坚定不 移地确立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地位,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 达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从7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教学第一线涌现出于漪、钱梦龙、欧阳黛娜、宁鸿彬、魏书生、洪镇涛、陆继椿等一大批教育改革家。他们从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序列、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效能(包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体系的革新等层面,向语文教学上的传统偏 见和习惯老例进行冲击,开拓创新,建构起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为语文教育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对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而 大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却呈下降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使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效 率,必须在80年代奠定的基础上,把语文教改的重心自觉地直接推向本体层面,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上 下功夫。80年代末,东西南北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这一探索,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不大也不小的浪潮,其中洪镇 涛关于“学习语言”的理论与实践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经过他的积极探索,和在他指导下武汉市洪山区三年 来富有创造性的语感教学实验,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本体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框架。这个体系以文化上的反省 与自觉为前提,以对语文学科本体的科学认识为逻辑起点,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核心,以 语感训练为贯串线,以语文能力的建构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为归宿,以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为依托,力求将教法 与学法、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先进教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 代感,从而在众多语文教学体系中独树一帜,生气勃勃。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体?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探索者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特别是洪镇涛 构建的新体系中涵括了学习语言的基本原则、训练途径、操作方法,应认真加以总结、宣传和推广,使之不断 得到修正、丰富和完善。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哲学、现代语言 学、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来把握学习语言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为教学与教改提供正确的导向。那么有哪 些规律需要我们去把握呢?

第一,科学性与人文性。语言的构成和语言的组织是有规律的,语言又蕴涵于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产物, 因此,语言是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对人文性的忽视,使活生生的语文被肢解 得七零八落,暗淡了德育的光采和美育的魅力。这是应试教育扭曲语文本体所必然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离开 语言实践语言训练去弘扬人文,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削弱乃至否定语文本体。弘扬人文,首先就要认识到语 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 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 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最大的失落,正是这种最基础、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思想教育 的失落。在主张加强人文性的时候,不要忘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指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序列化 ,做到“目标与目标间的系统完整”[1]。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有规律可寻的。张志公先生认为,“摸清楚这 些规律,运用它,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2]当然,也不能理解得太死,要求一环套一环,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固定。因为“语文教学中有这种现象: 往往一个内容不可能一次学好,而是要反复学,循环学,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这个特点应该考虑到”[3]。 如何从学习语言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内容,安排序列,讲究方法,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那些流行于 世以单纯应试为目标的“训练体系”,很难说是科学的。语文教学要总结历史的经验,立足于现代中国人的需 要,批判借鉴西方语文的科学传统和中国语文的人文传统,建立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第二,语言系统与言语活动。现代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个由关系构成的系统,其结构可区分为“ 语言系统”和“言语活动”;语言系统是隐藏在言语活动之中的语言能力,即作为一般规范的语言,言语活动 则是语言模式得以抽象的语言能力的体现,是最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行为,二者相互依存。从这个基本原理可以 分离出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系统,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进入他周围由每个个体的听说 读写构成的言语世界的同时,构建他自身的言语世界,使他获得作为言谈者显示他对世界的复杂感受和生动经 验,显示他的心理和个性的生活能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语言,而是“言语”,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 力。从这个基本原理还可以分离出每个单词既具有公共语言活动所赋予的那种固定的普遍的意义,又具有因说 话人的个人化使用、解释而作为言语的特定意义。所以,意义是流动的,只存在于语言的应用之中,必须通过 “对话”才能唤醒人对语言的意识。这就决定了不能静止地学习语言,要在运动中、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语 言训练中学习语言。把言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实践、训练作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这非常有利于 学生个性的发展。绑在“应试教育”战车上的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主要表现在言语的一体化或规范化 。纳入“素质教育”轨道的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程度作为个性发展目标的不 可替代的内容。提倡大语文教育、设置语文活动课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们符合在运动中学习语言的规律,符 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能促进学生言语活动的丰富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化学教学谈深化教学改革 篇5

关键词:化学计算 高考 发展 复习策略

化学计算作为经典题型在化学考试中存在已久,它的价值在年复一年的使用中得到体现和升华。纵观近二十多年的全国化学高考试题,考试大纲中有关化学计算部分基本没有做太大的改变,而化学计算的题目年年都有,且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期间既有全国高考大的方针的变动,也有每年的微调,但化学计算也有这类题型自己固有的规律,走过了他自己的成长发展、成熟、衰落、反思等时期。研究外因和内因,利于以后的高考复习。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很多人认为,高考试题的变化主要是围绕着考试大纲的改变而改变,或者说高考指导思想和高考形式的改变才导致了高考试题的改变。其实细分析之,考试大纲、高考的指导思想、高考的形式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除了外界形势变化的需求之外,其实也是高考试题的那种旧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必须做出改变甚至变革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是内、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高考试题的变化反过来又对高中教学、高考复习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纵向研究高考中一类题型的长期演变,从其中发现规律,对今后的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近几十年的化学高考题,化学计算题的地位和作用在其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计算题这种题型完成了自己的兴衰。究其原因还是计算能否满足当时的需要,及计算题自己的那种作用和功能是否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继续理解和接受。当然这些也和命题专家组的认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研究从1952年开始至现在的化学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化学计算题在其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一下,主要可以分成:一枝独秀、中流砥柱、势衰、渗透联合、重新崛起这么五个阶段。其中有些很漫长,也有的很迅速的就完成了新旧交替。

从1993年开始高考科目由原来的文理科各7科,考试时间三天,改为“3+2”,即5科,考试时间两天半,理科高考去掉了政治和生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5科每科150分的格局,无形中使每科的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从1994年开始第三道选择大题,每题变成了4分,6道题共24分,计算的大题还是两道,但计算已经深入到实验、推断等各种题型之中,与其他各种题渗透的已经难以分离。巧解速算更是又上了一个新水平。计算被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至。有的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其中几乎见不到一点化学的影子,完全成了数字游戏,使人怀疑这种所谓的巧解用意到底何在。是想利于化学教学呢,还是想搞乱教学,弄懵学生,还是要让人随时记着找窍门,投机取巧。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急剧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几个先进省份试点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在一部分省份开始使用理科综合考试来代替原来的物理和化学单科考试。不过01年的全国化学单科卷已经成功瘦身,减少了一些选择题,总题数已经变成26道,其中选择题18道,但大计算题还是两道。从02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理综考试取代单科。

起初人们包括命题专家其实也说不清理综考试到底要向哪个方向上去出题,尽量在理化生三科知识交汇处去找题,包括当时的一些辅导资料,所以02年试卷中只得出了23题这样一道以糖类为中心的推断题,这是高考几十年来所没有过的,这被命题中心说成是化学和生物的很好结合,在29题这道实验题中Ⅰ是有关物理的测大气压强题,Ⅱ是化学中与压强有关的喷泉题,由此不难看出当时主要是尽量想体现综合的特点,又极力避免那种拼盘式的做法,但这也确实难坏了命题专家。不过这以后教师发愁,学生也发愁,因为他们在十几年的教学和学习生涯中从来都是分科目的,而没有到结合的高度。以至于一些高考研究机构也一致认为化学复习要来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原来的单科的主干知识已经不再是主要考试重点了,而原来一些不重要的能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成了复习的重点。所以全国上下一直迷茫,但专家们还要说的振振有词,听者心里狐疑,还不敢有什么不满的表示。但即使这样那年的24题依然是一道关于化学计算的题目,看起来无论怎么考谁都不可轻易否决化学计算的重要性,虽说难度稍降。03年正当化学复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所有中国人的平静的生活。从4月份起先是个别省份,月底时基本已经是全国性的学校一律放假,不得集中,而那年还正好赶上全国第一次将高考由7月份提前到6月份。在这么严重的形势下,高考还是如期举行了,但题目肯定几经修改,因为谁也拿不准这些对中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结果是理综题很难,尤以化学的计算为最,那道题到目前为止都是学生和一些老师的梦呓。其中数学知识用到了高深的层次。看起来在那样的情形之下,谁也没有忘了化学计算啊。不过也是因为时间仓促的原因, 02年的综合度下降了很多,有了些拼盘的感觉,也许这样也另辟了一条蹊径,让命题专家也眼前一亮,而从此后的拼盘感越来越强,人们已不再强调综合的感觉。

有了03年的教训,转过来04年的理综考试题目又很容易,中国人的爱走极端又一次得到很好的证明。到目前为止04年的题目都是最容易的,包括最后一道化学计算也是如此,这倒是又一次在证明了化学计算的不可小觑。题目的难易基本由化学计算控制,而化学计算的忽难忽易,也给化学计算这类题目敲响了警钟,高考该怎么办,很多人在思考着,而理综中题目多时间紧的现实,使人意识到,学生做不完,题目再好也失去了她的使用价值,这也成了化学计算销声匿迹的很好注解。而物理试题中必须多考计算题就成了化学计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彻底在理综的第二卷中消失了。化学计算从此不得不进入了她的衰落期。

在化学计算复习的计划安排上,不能再省略,建议三轮复习中各有侧重点。

第一轮复习中结合知识系统穿插有关计算,可适当拓宽,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有关概念和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

第二轮计算专题复习中一定要按考纲要求一条条落实,每一条都以近年高考题为主进行配套练习,并以高考题为基础适当编拟变式习题训练,同时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

第三轮复习中结合模拟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订正、完善,要求解题到位、规范、简洁、准确,以达到练后不忘、答案尽量不失分的目的。同时指导学生对一道题从五个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思考、探索。即①此题怎样做?②为什么这么做?③怎样想到这么做?④此题还有哪些解法?⑤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此题还能变换什么形式?又能出现什么新的题型?从而达到真正有效落实、完善提高的复习目的。总的要求是:

认真审题,挖掘题示信息。

灵活组合,运用基础知识。

充分思维,选择方法思路。

格式规范,数字单位清楚。

参考文献:

[1]《历年高考真题》

[2] 《2009年理综试卷分析》

[3]《高考化学计算复习指导》

上一篇:大班健康教案《好玩的球》下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