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共7篇)
截止200*年底,全区共完成或基本完成工业改制企业24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2.7%,实现“双转换”职工人数为11870人,其中离退休人员3920人。商粮贸企业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的共18户,占全部商粮贸企业的*0%,实现“双转换”职工人数413*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034人。这批企业
改制共涉及资产51039万元,负债72114万元。其中绝大部分企业为负资产。尚有24户企业未改制,涉及职工4858人。我区国有企业改革在工业企业上强力推进,商粮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难点企业如造纸厂、油泵厂也有重大突破,但任重而道远,国有企业的改革还远未结束。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我区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采取职工身份“双转换”的办法,以企业资产变现为主,财政资金“兜底”为辅,对国有企业实行破产改制。出售改制等方法,将原有国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进行拍卖,但对于原利税大户企业或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则尽量保持其生产性能不变,只改变所有制的方法,尽量保持企业的生产性,使税收有所归,工人有所劳。如我们的原堆花酒厂改制后成为江西堆花酒业公司、原吉安机床厂改制后成为江西杰克机床厂、原吉安电机厂改制后成为吉安电机有限公司、原吉安水泥厂改制后成为玉华水泥有限公司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一边实现企业改制,职工身份“双转换”,一边又可以注入新的活力,让企业脱胎换骨,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企业的再生崛起。除此之外,我们对像江西电线电缆总厂这样的企业,则剥离优良资产,成立江西联创线缆公司,成为上市企业,从而在税收、技术上改造上更上一个台阶。这样一来,原来濒临死亡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从企业中退出,中小企业民营业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进展。通过落实改制兼并破产等改革措施,使部分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企业利税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而对于企业改制后的剩余资产,则交由国有资产营运中心管理,从而使剩余资产依旧能发挥作用。
三、存在问题
1、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存在“生做国企人,死做国企鬼”的思想,对结构调整、破产兼并、下岗分流等工作阻力很大。几乎每家国有企业改制都会出现职工大规模阻碍的情况。
2、另外政策上,土地资产的过户极其难办,使新成立企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后遗症。
3、在职工参保问题上,在部分原国有企业都欠交职工社保金,而且金额巨大,我区就有9000多万欠交社保金,这个矛盾相当尖锐,如不解决,将会因此出现稳定问题。
4、资金问题,职工的安置成本,企业欠银行的贷款问题,都制约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5、从社会保障环境看,社保体系和社区建设滞后,离退人员医疗问题,分流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问题,党群关系属地化管理问题无法解决。从市场环境看,表现在产权市场不够规范、不够完善,企业产权退出渠道还不够畅通。
四、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对策
初步确定国企改革两个“五年目标”:第一个五年,即2001-200*年,完成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使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国有系列和控股地位;第二个五年,即200*-2010年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比如我们的联创光电吉安分公司拟投资1.*亿元,改组为江西联创科技公司,由上市公司的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加大投入使其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我区国有企业的领头羊,实现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虽然国企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必须切实破除阻碍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种种思想桎梏。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搞好国企改革与发展。
(二)依靠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推进企业改革。
1、要抓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2、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引导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进行重组,形成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
3、要抓好大公司大企业发展,突出支持江西联创吉安公司的企业发展。
(三)抓好企业稳定工作。
1、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已改制和改制中分开”的原则,切实落实稳定工作;
2、要重点解决房产、土地、职工参保和职工安置及解决拖欠职工费用这三个突出问题,积压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破产工作。
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2001年国务院部署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区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加大行政审批清理力度,下放、取消和合并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不断优化审批流程, 行政审批项目逐步“瘦身”,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区已进行了3轮审批项目清理,累计清理了超过1000项的行政审批事项,截至目前,自治区本级共有行政审批事项400项。
各盟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下放取得积极进展。减少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呼和浩特市市级审批事项减少为217项,包头市市级审批事项拟减少为208项,鄂尔多斯市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为258项,乌兰察布市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为95项,乌海市政务服务中心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压缩至100项以内,阿拉善盟保留行政许可事项272项,赤峰市市本级保留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52项,兴安盟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为267项。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鄂尔多斯市已下放审批事项百余项,乌兰察布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8项,2013年赤峰市下放了市本级行政许可审批项目25项。二是审批流程不断优化,审批时限逐步压缩。针对审批环节过繁,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各盟市均对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对办事流程进行清理和优化,剔除了不合理的环节,行政审批时限大幅度压缩。其中,包头市行政审批时间较法定时间缩短近40%,赤峰市项目办理时间要求较法定时间缩短3/4,兴安盟行政审批时间在原有基础上压缩40% 以上。三是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各盟市均已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多数行政部门已入住, 如包头市42个行政审批职能部门中有34个已入住,乌海市37个审批服务职能部门中有28个已入住。
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向市场、向社会充分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快了政府转变职能,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改革红利的最大程度释放。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区行政审批制度还不完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精简不够彻底,部分地区行政审批事项的清权、确权工作尚未落实到位,目前保留下来的审批项目多数是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难度和阻力越来越大。二是部分行政审批制度不够彻底,影响了国家、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部分审批职能在名义上由政府部门下放到了下属学会、协会等单位,但实际仍由部门掌控,审批事项不仅未减少,反而增加了环节和强制性、随意性的事业收费服务。三是行政审批项目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不够彻底,窗口授权不够充分。存在进驻事项不彻底、“含金量”不高,人进事不进、“两头受理”、“体外循环”,进驻人员管理和个别部门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四是联审联办不够彻底,同步审批不够规范。由于进驻大厅的各部门情况各异,存在事项授权不统一、审批流程不衔接的情况,制约了联审联办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不仅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要求不相符,而且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制约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有效发挥。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实质是“自我限权”, 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九届九次全委会议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中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转变。
一是摸清行政审批事项底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必须坚持“放限结合”,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限的事限住限好,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此,要加强对行政审批设定的审查,建立第三方审查机制,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策研究、政务服务、法律、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行政审批事项专家审核组,摸清和核实自治区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底数。除涉及国家秘密等依法不予公开的审批事项外,根据一定原则和权限,编制行政审批事项的自治区目录、各盟市目录。凡经各级政府审核确认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在各级政府门户网、信息公开网和 部门门户网发布,并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严格控制新增行政审批事项, 运用法律手段巩固行政审批改革成果、防止反弹,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审批边减边增的问题。
二是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宗旨,就是把市场和社会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市场和社会,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能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均不应该有行政干预。因此,要破除既得利益的阻碍,敢于啃“硬骨头”,进一步减少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 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质资格许可,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调动市场活力。建立健全功能完善、防控严密、执行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加快推进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采取放宽准入条件、强化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培育、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进入政府退出的管理领域,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提高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产权 股份制
一、引言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在促进经济腾飞、增加就业机会以及科技创新进步等方面,国有企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国有企业资产从3.3万亿增加到22.5万亿,净利润从1622亿增加到9247亿,上缴税收也从2927亿增加到1.9万亿。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严峻考验。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
股权分置改革虽然从形式上解决了同股不同权的问题,但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仍未合理解决,一股独大仍然严重制约着国企配置资源的效率。只有通过引入非国有投资者实现产权混合所有制,继而实现企业的体制變革,才能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混合所有制不是将国资这一部分挤出去,而是通过股权多元化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战略成果,使之在市场化体制下更有效地运行,发挥出积极作用。
除了部分自然垄断和公共服务型国企外,绝大部分国企,只有打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各司其职,各担其责,相互有效制衡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经营目标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不断改革的历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权不明确
国有企业的领导层既是管理者,也是经营者。虽然一些国企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由于产权结构不是股东多元化,形式上仍是原国企的翻版,董事会基本上是原有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这样就无法避免这些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客观上的缺陷。
在这些公司中,董事会一般是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人事安排制度,往往使公司的负责人难于摆脱行政的干预,也很难做出真正科学的决策。
欧美国家公司董事会职权的相对弱化虽也普遍,但其最重要的职能始终切实地履行着,即选聘CEO并制定CEO的考核目标和薪酬计划,这是董事会的最重要的权力,是其不可推卸的义务。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国企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目前大多数国企由于产权主体单一,政企不分的现象严重,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董事会与经理层产生了叠加,将决策权与执行权都混合在一起。
(二)缺乏激励机制和约束力
在国企中,由于长期形成的平均主义理念,导致在激励手法上太过于单调,没有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很好地结合起来,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和宽松的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而企业经营者也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机制。在这种背景下,经营管理者的长远利益并没有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创新乏力
国企内部管理不完善、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以及研发经费占比严重不足,导致了许多国有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显得十分羸弱,效率低下。电信、电力、石油、石化、烟草、金融等垄断央企,由于其垄断性质而缺乏市场竞争压力,也不会像其他企业那样凸显出较强的生存压力,但却拥有丰厚的资本回报。因此,国企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成熟技术和成熟产品,而对于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创新则会采取回避。
(四)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国有资产进行低估、漏估、不评估,低价入股。比如,对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按原价评估,没有将其市场增值部分纳入其中。这样使得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二,在分配红利的时候,国家股与其他个人股、法人股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实行对国家股的歧视政策。第三,将国有资产无偿分配给个人。第四,发生亏损由改制前的单位负担,让国家蒙受债务损失。
三、深化国企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深化国企改革,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都大有裨益,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一)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涉及的范围还不够广,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仍然非常显著,政企不分的现象比比皆是,并没有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身份。需要国家控股的,可以实行相对控股,来改善股权结构。极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的,可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共同持股,由此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的机制。
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以及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国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规范董事会。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应当由股东大会民主投票产生,另外,外部董事在董事会组成人员中的数量应占到一半以上,在重大决策时可以客观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二是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公司的经理人应该按市场机制选拔,用聘任制来取代原有的行政任命制。
(三)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对于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行多元持股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尚未进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邮政、城市公用事业等,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改革。另外,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加强监管,在安全、环保、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并且实行价格管制。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就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由企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形成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相互激励又相互制衡的新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能够促进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及能进能出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企业外部市场的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市场机制,如兼并、收购和接管等。二是建立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出资者真正掌握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法人治理结构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发生的,如果所有者没有到位,委托代理关系就很难确立。
(五)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国有资产立法体系,制定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法规,如《产权交易法》、《国有资产法》等等。通过监事会、审计、银行等部门多管齐下,进行监管。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库,发布产权交易信息,并对国有资产进行全程监控,以防止内幕交易的发生,保证公开、公正、透明。
四、结语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顺利完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我们应该从明晰产权,推进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结构等方面,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劲,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4).
[2]傅子恒.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中国市场,2012(16).
为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结合宁波国有企业和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问卷、座谈会、走访等多种形式,对全市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就下步我市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方向、目标和任务作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我市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市委领导下,在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深化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积极探索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市委管理企业领导人员体制的演变过程来看,近几年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企业行政级别划分管理权限阶段。1987年开始市委直接管理宁波动力机厂等22家(后增加至28家)县团级企业的党政正职,副职委托各口党工委或县委管理。第二阶段是调整下放阶段。1990年开始逐步把县团级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权限下放至各口党工委或县委管理(各口党工委和县委也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权限下放),市委只管理市级资产控股公司和市政府直接投资兴办的少量企业。第三阶段是逐步理顺和探索阶段。1997年初市委印发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重新明确市委管理的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的意见》,主要按照依法办事和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重新明确了市管企业名单。经动态调整,市委管理整套班子的企业14家,此外市委还管理了8家企业的党政正职。与此同时,市直各口和各县(市)区也大都重新明确或调整了管理权限。目前,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体制基本上形成了两条主线:一是以产权关系确定的管理体制。以工业系统为代表,市委管理市级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下属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由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党委管理,较好地做到了管人与管资产的结合;二是党工委管理体制。经委系统之外的各口党工委,管理委属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一定程度上代行了出资者的管理职能,基本上做到了管人与管事的结合(见表1)。
2、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和日常调配,不断优化班子结构
1997年,中组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的通知 》,提出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一次普遍、认真的考核。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市委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的通知》,我市还成立了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组织力量,周密部署,对全市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核。据统计,97—99年累计,全市共派出考核组264个、860人,考核国有企业914家、班子成员2949人,调整班子成员975人,其中降免443人。通过考核调整,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350家国有企业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考核前的44岁下降为42.3岁,大专以上学历的成员比例从44.7%上升为59.2%,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也有较大改善。其中22家市管企业中的71名市管和部管干部中有大学以上学历的38人、大专学历的3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了97%,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70%。通过这几年来的工作,我市国有企业经营 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班子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见表2)。
在考核模式上,基本建立了两年一次全面考核、每年一次班子分析的制度;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对企业经营业绩(国资部门每年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评价;在考核办法中,注意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民意情况。为了把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市委要求,市委组织部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这些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氛围,奠定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
3、逐步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监督和激励
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市花大力气在进一步完善国有 独资、控股的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运作上进行了探索。1999年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市国资、总工会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宁波市国有独资、控股公司董事会工作暂行规定 》、《宁波市国有独资、控股公司监事会工作暂行规定》、《宁波市国有独资、控股公司经理工作暂行规定》和《宁波市国有独资、控股公司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宁波市国有独资、控股公司工会工作暂行规定》。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印发。这5个暂行规定结合我市国有企业实际,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各方的责权作了进一步明确,较之《公司法》、《党章》 等法律法规更具可操作性。结合暂行规定的出台,我市对个别企业进行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试点,积极探索通过对企业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和加强内部权力制衡机制。
为切实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我市各级党组织、资产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主管部门坚持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监督的新途径、新办法。
在监督方面,一是坚持民主评议和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加强职代会和广大职工群众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民主监督。目前全市已有272家国有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二是通过“双向进 入、交叉任职”,从组织上确保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三是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各方的职权完善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四是实施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和财务负责人下派一级的做法。据企业和有关部门反映,财务总监和下派的财务负责人对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起到了比其他监督更为直接、有效的作用,使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处于出资方的直接监督之下(见表
3)。市国资局最近还印发了《宁波市企业国有产权代表报告制度(试行)》,对国有产权代表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要求产权代表必须定期向委派方报告企业的重大事项;五是坚持和不断改进考核办法,并重视加强对企业的审计和任期审计,强化外部监督。
在激励方面,近年来我市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力度也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加大。除传统的精神激励外,物质激励在推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上,出现了年薪制、经营者持股等多种形式的措施(见表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营者付出与回报不相一致的突出矛盾。
4、改革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经营者队伍的市场化、职业化开始起步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用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以组织配置为主的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这种单一的配置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经营者作为高级人才资源理应进入市场,改“伯乐选马”为“赛场选马”。为此,我市于1999年组建了宁波市经营者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作为专门从事为企业搜寻、评价、推荐经营者人才的中介服务机构,以起到推进经营者人才队伍市场化、职业化的“孵化器”作用。评荐中心自去年9月挂牌以来,到目前已成功地推荐了数十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评荐中心还建立了2000余人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库,包括电脑测评在内的较为科学的评价手段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委口也纷纷探索经理人才市场化配置的路子。如余姚市在全市第一家成立了经营者人才评荐机构,其他县(市)区也通过成立市评荐中心工作站等不同途径探索市场化配置之路,市经委今年也专场组织了面向全国的企业经理人才招聘大会,等等。目前,全市正逐步形成经营者人才中介服务网络,从而为我市企业经营者从组织配置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外,我市企业经营者的选配还出现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职工民主选举等多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市委组织部还采取从市级机关选调干部(98年选调5名处级干部)到市属国有企业担任副职、从中科院和浙大等科研院所引进挂职等办法,拓宽了企业经营者的来源渠道,加大了干部交流的力度。
5、加强对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在教育培训方面,这几年已基本形成一个覆盖现职经营者和后备经营人才的包括学历培训,短期轮训、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网络。每年一期的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厂长经理研讨班深受企业欢迎,同时每年还选送一批后备人才到省、市中青班脱产学习。近年来,还积极探索选送优秀人才赴国外培训的路子,去年会同市经委组织20余名优秀后备人才赴新加坡培训,今年又选送了若干名外语基础好的后备人才参加了全市第一批赴美国培训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形式多样的培训,全市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为加强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1998年市委组织部专门印发了《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意见》,对后3年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全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也分级建立了后备人才名单,并根据实际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已陆续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发挥了骨干作用。
二、我市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和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进程探索一些新的思路和做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现行的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突出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政企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仍然由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市属企业中,除经委系统外,其他如交通、城建、外经、财贸等系统企业的资产由这些政府职能部门“代管”,领导班子成员由党 工委管理,真正的出资人难以到位,激励与监督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可见政企不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界限仍然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依然存在,国有资产人格化机制远未形成。
2、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不到位
在监督方面,尽管绝大部分公司制国有企业都建立了法人治理机构,但多数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由于人员构成、观念束缚等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设”的情况,在投资主体一元化的企业中尤为突出。按照《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构,尤其是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还行使股东会的部分权力,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但目前的董事会中,一方面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减少矛盾,往往实行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决策层与执行层没有分离,一把手在企业内部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另一方面,对于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的企业,由于双方在实际操作中的权责难以划清,天天在一起办公,出现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矛盾机制”。这使得企业董事会的职权难以真正到位,客观上造成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先天不足。企业监事会的作用更难以发挥。一方面,全市设立专职监事会主席的企业仅10家,大部分企业的监事会没有专职人员(见表4);另一方面,监事会主席“挂名”的情况普遍存在,或由政府部门领导兼任,无非是一年开一、两次会议而已,工作难以到位;或由企业内部人兼任,监督没有力度。此外,实行财务总监和财务负责人下派一级的企业数也仅占一小部分。这些情况都给企业的内部监督带来了困难。
外部监督方面,考核手段基本上沿用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办法,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只能反映一些表面的情况,而深层次的问题则难以掌握。对企业的审计也同样存在缺陷:一
方面,除离任审计外,审计和重大事项审计往往难以落实;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不够完善,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和经营活动常常也难以通过审计得到全面、准确的反映,这使得上级主管部门寄于厚望的审计监督也常常失准。所以,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对国有企业监督不够到位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与此同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同样也不够到位。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考核基础上普遍加大了对国企经营者的物质激励,年薪制等分配方式正在逐步推广。但总体来看,年薪制执行的力度不够大,期股、期权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主要还是短期激励,企业经营者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捆绑还不够紧密,利益风险机制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企业经营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时”,对企业的长期利益很少顾及,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在任时企业红红火火,一经离任审计,问题 一大堆的现象。
3、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步伐不快,经营者的配置方式仍然比较单一
经营者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尽管已经明确了推进经营者队伍市场化和职业化的总体方向,并组建了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但与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者选配的要求相 比,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的步子还不够快,国有企业经营者选配的主渠道目前仍然是组织配置。一方面,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和全市促进经营者流动的政策措施等与市场化配置相配套的一些改革措施尚未跟上,通过市场配置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良好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经营者评荐中心等中介组织也处在初创阶段,评价手段、搜寻范围等都有待于不断提高和扩大。
随着国有企业转制的不断深入,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而股权多元化的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企业的数量大量增加。这随之对企业经营者的配置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依靠上级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单一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通过市场化方式依法配置经营者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我市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当前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处于两种体制交替时期的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正日益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其间充满了大量的磨合与碰撞,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部门,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就事论事地设计某种模式常常会脱离实际,带来形式主义。因此,只有把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放到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中去,明确方向,循序渐进,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据此,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加快经营者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进程,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激励、监督制度,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总体要求上,一是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人事管理相结合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二是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是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择优录用的竞争上岗机制;四是加强教育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1、理顺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国资管理体系。国有企业与政府由目前行政隶属关系改为产权关系,按产权关系纳入分级管理的范畴,形成“市国资委——市级资产经营公司——下属企业”三级管理体系。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按照党管干部、政企分开和资产管理与人事管理相结合的 原则,同步实行,实现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今后市委原则上管理市国资委授权经营的市级资产经营公司和企业集团的领导班子。其他地方各级党委原则上按照资产由哪一级政府授权,其领导班子就由那一级党委管理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资产经营公司独资、控股企业的领导人员,由资产经营公司按产权关系依照中发〔1997〕4号文件、《公司法》等有关规定行使所有者职能。资产经营公司参股企业的产权代表,由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委派。目前由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管理的企业领导班子,要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以资产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2、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分类分层管理
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要区别于党政干部的管理模式,实行分类管理,取消国有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资产关系和企业规模、利税等指标享受有关培训、收看文件等政治待遇。
在企业内部,按照决策层和经营层分离的要求,实行产权代表委派制和经营管理者的聘任制。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按产权关系进行委派或推荐,出资方重点管好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副主席。经理班子由董事会聘任和管理,保证董事长对总经理、总经理对副总经理和“三总师”的提名权。
3、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认真贯彻执行我市去年出台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工作暂行规定,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要分设,加强相互制约。董事会成员可由产权代表、职工代表和社会专家等人员组成,并结合机构改革逐步设立一定比例的专职董事,要逐步减少经理层人员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重。国有产权代表必须按照委派单位的意见,在董事会中行使表决权和及时向委派单位报告重大事项。加强监事会建设,监事会成员由产权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职工代表等组成,扩大专职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的数量,逐步做到“内外结合、以外 为主,上下结合、以上为主”,真正发挥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理行为的监督作用。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副总经理、“三总师”对总经理负责。
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要求,企业党委成员、工会成员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董事会和监事会都要有职工代表参加。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参与企业重大间题决策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考核任免。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和厂务公开。
4、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积极探索经营者队伍的市场化、职业化按照经营管理者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要求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公开选拔的力度,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及经理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同时强调企业经营者的任期制。
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制度。按不同行业、企业对经营管理者的不同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科学手段,对经营管理者进行资格认定,条件成熟时,发放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作为在企业任职的基本条件,实行持证上岗,逐步推进经营 者的职业化进程。
积极培育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宁波市经营者人才评价推荐中心要加快各项建设,抓紧建立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建立完善经营管理者人才供需信息网络,研究开发对经营管理者人才进行素质测评、业绩评估等评价软件,为推进我市经营管理者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进程发挥积极作用。其他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筹建以搜寻、评价、培训、推荐经营管理者为主要职能的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中介网络,以发挥市场在经营管理者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
5、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激励方面,一要加强年薪制执行的力度,并大胆探索对经营者的期权、期股等新的物质激励方式,建立企业经营者收益与企业经营业绩紧密挂钩的体制;二要重视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精神激励,提高优秀经营管理者的社会知名度和职业荣誉度,形成提倡奉献精神、促进经营管理者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监督方面,一要强化监事会的建设,从组织上保证监事会依法行使职权,真正发挥监督作用;二要加强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和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三要继续推行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和财务负责人下派一级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审计、任期审计和重大事项审计制度,逐步改进审计手段,把企业的技改投入、新产品开发和职工收入、充分就业等也作为权数列入审计指标,加强审计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四要建立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并逐步建立风险抵押制度,对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违法违纪等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要依法追究法律和经济责任,并不得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6、完善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办法
考核是准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手段。必须根据企业特点,改进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成果运用。坚持和完善对企业领导班子的定期考核制度,实行考核和任期考核。一是要根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不同领导岗位的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考核办法。对董事会成员实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重大投资经营决策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并按决策表决情况落实个人责任;对经理层成员实行以经营目标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并按岗位分工落实个人责任;对监事会成员实行以经营活动监管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并按记录落实个人责任;对党委成员实行以企业党建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并按党内分工落实个人责任。二是要突出以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为重点,研究和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强化定量指标。考核工作要在党委领导下,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纪检、国资、审计、工会等部门共同参加,形成“五位一体”的考核办法。三是要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根据考核结果建立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档案,业绩档案跟被考核人走,推进经营者队伍的市场化建设。考核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提高群众参与的热情,加强民主监督。
7、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经营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经营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合法经营、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搞好企业。其次要制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经营管理者原则上每三年要进行一次系统性培训,每年要进行一次短期适应性培训,明确接受培训的时间,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按照“谁主管、谁培训”的原则,明确培训部门和培训对象,避免多头培训。积极开拓培训的多种渠道,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区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委员会
查清未建立组织的原因,研讨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基本状况
全区共登记私营企业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6家)
去年,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市、区、镇三级分别成立了非公党委(现更名为民营经济党委),专门从事非公领域的党建工作。一年来先后进行了社区党支部组建、非公领域和社区党员普查、党内教育、发展党员以及党支部组建工作。这个领域面临的困难是共同的、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非公党建工作在理论认识上还不统一、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还很薄弱,加之宣传尚未形成声势,非公领域党员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更谈不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非公党建的必要条件尚不足,经验缺乏。因此这个领域的党建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下面以布吉镇为例,对党员构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一分析。
1.党员构成情况
一是党员构成情况。企业主以及中层行政管理人员党员是少数,中下层员工、保安人员党员占多数。同时具有“三高”(高科技企业、高素质、高职位)条件的党员数量极少。从知识结构上看,高中学历以下居多,大专以上学历较少;户籍关系在本市的党员文化层次高的占多数,未转入组织关系的文化层次低的占多数。此外,党员年龄层次多为青壮年。
二是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情况。据统计,市外流动党员中,转来正式组织关系的党员只占总数的28%;而组织关系未转入的占总数的71%。
三是党员身份确认情况。明确党员身份和暂不明确党员身份的各占一半。明确党员身份的,主要是持临时组织关系和证明信、以及个人档案记载能证实党员身份的。而不明确党员身份的,暂时交不出任何凭据。
四是党员义务履行情况。据统计,连续6个月未交党费的和连续6个月未过组织生活的分别占未转入组织关系党员总数的49.5%和86.5%。
据了解,还有一些党员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是不愿意承认党员身份,有的是不愿转来组织关系,因此今后动员党员转来组织关系仍然是主要任务。
2.党员不愿转移组织关系原因分析
在普查过程中,经过与党员的交谈,了解到部分党员、特别是在企业岗位上担当重要角色的党员管理技术人员,不愿转来组织关系。主观原因是党员存在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在非公领域工作的党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心理状态,从行为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随时准备跳槽的“观望派”。这些人缺乏长期在非公企业工作的打算,认为转来组织关系对自己在企业的去留是一种约束;或原单位保留有一定的福利待遇,担心转来会受到影响;认为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程序繁琐,花费时间;对加入党组织是否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还在观望;二是怕影响前途的“担忧派”。迫于企业不想涉及政治党派活动的压力,不敢暴露党员身份,担心会受到某种歧视或影响升迁。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中;三是对过去党内活动形式化感到厌倦,而影响到今天加入组织热情的“逍遥派”,有的在心理上对党组织依赖的程度有所减弱,不愿意参加组织活动;有的明确表示不愿意交纳一笔需要补缴的、数额较大的党费;四是抛弃了原来信仰的“离心派”。这部分人中有的入党时就动机不纯,在普查登记时竟然提出“登记了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不登记”的问题;还有的因个人境况不好,迁怒于党组织等。
存在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党建宣传不够。影响到普通党员组织观念不强,不了解办理接转组织关系的程序;二是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花费时间和精力;三是基层党组织缺乏影响力。目前,各村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均为各村组织委员或发展公司经理,他们平时不能抽出时间来组织开展党内生活,且个别支书缺乏党务工作经验,影响了部分党员转来组织关系的热情。四是党内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3.党支部组建困难的原因分析
最近,布吉镇在普查基础上,选择了35家企业进行党支部组建工作,这些企业符合党员多、生产稳定、老板开明的组建条件。组建过程中有关人员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多数企业对组建党支部表示理解,少数企业做老板工作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
认识问题——企业主与中高层管理者对于组建党支部的目的认识有偏差,害怕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拖延或阻挠。
条件问题——有的企业尽管有十多名党员,但不具备成立支部的条件。因为成立支部的条件是,必须具备三名以上正式组织关系的党员,而这些党员只持证明信和临时关系介绍信。
人选问题——缺乏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支部书记候选人在企业中职位低、缺乏号召力,不便和企业高层沟通。
活动时间、方式和场地问题——这也是企业主担心的问题,党支部组建后开展活动如过频过多,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使得企业管理层不得不认真考虑组建的后果。同时企业为党的活动开辟的场所相对紧张。特别是工业区组建党支部,场地更是突出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难点主要集中为三个方面:一是党员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由于工作环境和身份的变化,流动党员的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有较大差距,深层次思想困惑阻碍了党员作用的发挥;二是组织建设问题。在一些未成立党组织的企业里,主要体现在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度问题,包括对党组织代表谁的利益、党组织有多大权威等问题抱怀疑态度,进而影响到入党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流动党员不愿承认党员身份、不愿参加组织活动等;三是工作环境问题。在一些已经成立党组织的企业中,党组织与管理者协调难度较大,主要体现为依附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工作主动和被动的矛盾;工作范围大小的矛盾;对内对外以何种方式开展工作的矛盾等。
二、党组织组建工作须采取的策略
广东省委最近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实施固本强基工程。要求在2005年,50人以上的企业要有党员、100人以上的企业要单独建立党组织。依据这个要求,必须加大组建力度。先组建,后规范。没有一定的覆盖面,其他事项就无法谈起。在组建过程中,针对企业主认识问题、党支部书记人选问题、开展活动的内容、方式及资金支持等方面问题,须采取的策略主要是:
1.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
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让其同意建立党组织,是经过的第一道关。对此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策略开展说服工作。有的企业主本身是国有企业来的,能明白党组织建立起来对企业的好处,所以比较容易组建。有的企业主(特别是外资企业),尽管信仰意识形态不同,同意组建很可能是出于企业的利益考虑,想借助党组织的力量,做好员工的稳定工作,减少员工流失率,减少劳资矛盾和纠纷。或是出于一种人性上的考虑,让党组织出面做些沟通工作。
对那些暂时不理解的企业,要给老板一点考虑的时间,让他们权衡利弊,再做决定。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一步步推进,一步步渗透,丝毫不能急躁。这也是出于企业的性质决定的。事实上,对于那些政见不同的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的企业主,如果同意成立党组织,那就是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促成的,并无意于致力一个政党组织在企业的发展和巩固。这一点任何时候都要清醒。企业主如果允许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可能是考虑“这是大势所趋”;也可能是“作为一个大企业门面的需要”或者说是企业形象的需要,还可能是“便于和地方政府联系”;更可能是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实现“人才本土化”战略等。
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主要宣传建立党组织的意义。实践中应时时注意循循善诱,礼貌为先,有理、有利、有节。在策略上注意先易后难。布吉镇在一些外资企业做组建党组织的工作时,都首先做通了中方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然后请他们再做外方老板的工作,理直气壮地讲明了几个观点:即在基层建立党组织是宪法允许的,是党员员工的意愿,有助于员工业务和技能的提高,可帮助企业与政府沟通等等。经过耐心讲解这些理由,结果都得到了企业主的理解。
2.要选好党支部书记
由于多年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党的基层组织书记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非公企业党的书记人选很重要,选得准不准,直接影响到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要求书记必须具备在政治上和工作能力上都要比较强,一是要有改革意识、创新精神,要贴近企业实际,为生产经营服务。不能沿袭过去形式主义的党务工作套路,满足于制定工作计划、争取专门的工作日、布臵活动室、应付上级检查、同行互访等,事实证明这些做表面文章的做法是不受企业主欢迎的;二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度,要让群众拥护、企业主信任,能为员工争取利益,尊重民主人士,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强;三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带领党员、吸引广大员工。书记人选最好是担任一定管理和技术的人员,太低层次的普通员工对企业管理层影响的力度小。如没有合适人选,也可以从工人党员中挑选,但要加强培养,使其尽快提高工作能力。
现在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民营企业主要求自己担任支部书记。这个意愿可以理解,企业主有可能是想把党组织的活动掌握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反映了企业主对党组织活动有一种防范心理。对于这个问题,上级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企业主不宜担任支部书记。对此要做好解释工作,理由是为了便于企业主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工作。
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主同意成立党组织,但不同意初步提出的支部书记人选。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其中也不乏对书记人选能力问题持怀疑态度,认为不能统领企业党的工作。为此,布吉镇采取了以下步骤:一是立足于本企业,慎重选择合适书记人选;二是在没有合适人选条件下,由村支部书记代企业支部书记;三是提高现有人选的工作能力,手把手地带领开展党的工作。
三、党组织组建后应开展的工作
非公企业员工的状况不同于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员工拥有的资源只有自身的体力和智力,职业安全系数低,普通员工与企业主和管理者之间没有对等的地位,基本上只能被动地接受雇佣。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弱,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所以才更需要党组织的关心。加之这个领域的员工阶级使命感、责任感都相对缺乏,组织化程度很低,公民意识还不高,有待于党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因此,党的工作重点不仅要放在教育党员上、而且要放在引导员工上。
1.党内教育重在思想教育
多年来,因为疏于对非公领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目前党员们普遍的状况是思想涣散、信仰迷失。党组织建立以后,首要的问题是结合非公经济的实际,进行富有说服力的政治教育。布吉镇在开展非公企业党课教育的实践证明,党课教育不仅党员欢迎,企业管理者同样欢迎。
布吉镇在党课教育中涉及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有:在非公有制企业推进党的建设对于巩固执政党地位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在非公有制企业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固本强基的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什么对非公领域党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如何看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剥削?企业主在哪些方面体现对社会的贡献?怎样看待按多种要素分配的原则?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对基层党务干部和普通员工,他们着重以下方面的教育:如何消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劳资矛盾和纠纷?如何消除员工的雇佣观念?如何实现党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如何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如何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
加强理论学习,第一是要加强指导,培训教育者。对各支部的党务干部,要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求他们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加强党建基础知识的指导,如党的基本理论、接转组织关系、发展党员程序、“三会一课”制度,同时创造条件让大家多交流。布吉镇民营经济党委曾对党务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党课教育的内容、形式有什么要求,对具体指导方面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结果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对改进工作很有帮助。第二是各支部的党务干部要对企业管理层党员和劳务工党员进行辅导。
2.党内教育重在调动党员发挥作用
布吉镇在指导开展支部活动时,特别注意指导党员们在关键环节上发挥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几个方面:一是本职工作中的优秀示范作用;二是急难险重中的突击队作用和挑大梁作用;三是反映员工意见、维护员工利益的带头作用;四是沟通业主、建言献策的支持管理作用;五是将员工的重大情绪问题、企业重大负面问题向企业主反映、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的监督报警作用;六是为企业与政府的联系牵线搭桥、协调各方关系的服务作用等等。党支部要了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果人员不安定,就要通过党组织发动党员开展献计献策活动。
3.党内教育要分步骤进行
我认为,对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党员首先要进行的是适应性教育。这是从外资企业的现状出发,帮助管理者稳定员工队伍的需要。这是工作策略。按照以往的工作思路,对于刚成立的党组织,一般是先推进政治教育,但是这样往往欲速则不达。在这个企业,党组织能否获得管理者的好感,能否得到支持,进而能得到长期生存,主要表现在党组织在团结和教育员工方面能否发挥作用,是否有凝聚力。因为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党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内心冲突,雇佣思想比较严重,对自身所处的地位、责任、前途乃至信仰等问题都认识迷茫,党组织必须首先从人的心理需求入手做工作,才能逐步打开工作空间。
有些外资企业管理硬性化。劳资关系比较紧张,管理者重奖罚轻教育、轻视中方员工的人格尊严,中方员工难于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人员离职率很高。由于利益机制等原因,员工没有长期为企业服务的打算。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的党员大学生更是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使之精神上无所寄托。
有的企业党组织成立的党员之家,成了人们心灵放松的场所,党员和工人们自愿经常聚集在这里。每一次支部书记会大家说得最多的话题,不是政治上如何要求进步,而是如何适应工作环境的问题,可见这些党员平时多处于焦虑状态。支部会往往成了劝说人们如何调适心理、适应环境的说服会。有个曾在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多年的支部书记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党组织有感情。他不仅天天趁休息时间来党员活动室,同时在他所在的支部也搞起了党员活动之家,定期开展活动。人们热心过组织生活的内在原因,主要通过交流缓解释放精神压力。
其次,要满足党员和员工们的政治需求。由于非公企业的性质,普通员工无法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他们只有执行的权利。有的企业有工会组织,工人的意愿和要求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得到伸张,而多数非公企业没有工会组织也不可能有普通员工说话的机会。尽管有的企业领导开明,设立了“意见箱”征求员工意见,但员工还是囿于各种利益的考虑不敢建议。党组织的存在为员工壮了胆,使他们有了敢说话的权力。特别是关心政治的员工。有的企业开展的建言活动、学习座谈会给员工创造了一个抒发政治见解的渠道。有的企业多年来对于政治问题讳莫如深,因涉及到企业主的政治立场问题,大家对此三缄其口,不惹麻烦。不少企业除了少有的几份地方报纸外,几乎看不到政治时事类报刊。党组织成立后有计划的订购一些政治时事类报刊,员工们就会争相传看。从一些非公企业党员和普通员工积极看党报、踊跃听党课、热心评论政治这些现象来看,明显感到人们对政治的渴望程度。一些来自国有企业的员工说,我们以前尽管经常学习开会,但一点不感兴趣,总想逃避。到这儿不知怎么对政治学习还这么感兴趣,对自己是个党员感到这么荣耀,感到这么有责任。由此可以看到,人们珍贵的是自己的政治权利,这正是党组织所能给予的。当党员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以后,再逐步灌输权利观念、国家观念、法律观念、政治组织观念等,在不断学习、不断训练中不断强化政治意识。
3.党组织开展活动要循序渐进
对那些已经组建起来的党支部来说,成立只意味着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党务工作者要避免组织发展过于求快,工作局面过于求大。否则事与愿违,容易陷入僵局。最好的办法是把双方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把活动的基点建立在党员需要、老板乐意、群众满意三结合上;兼顾社会效益、企业形象、经济效益三者利益,工作才能持久。一个阶段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不要贪大求快。对于党的活动场地问题,可以采取资源共享的原则,党的活动利用企业原有的阵地,尽量体现多种用途。活动方式尽量小型业余多样,以少花钱、不花钱为原则。资金支持方面,一般经验是如果党组织工作有成效,切实推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会获得企业主的经费支持的。
四、党建工作的设想
1.把党的优势贯穿到企业文化中
把党的优势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现实的可能性。我们党历来就有政治优势、政策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和群众路线优势。非公经济党组织如果充分运用这些优势,就能有效地调动积极因素,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其一,非公有制企业拥护党的政策。因为党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科学、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符合人民大众意愿要求。进入新世纪,党由革命的党转向执政的党,改变了过去过多地注重意识形态的做法,凸显了经济发展的地位。“十六大”召开以后,非公有制企业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再次证明了党推动经济发展的卓越能力,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视和切实保障。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企业员工对党组织有天然的亲切感。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人,是经过党员民主选举出来的,有较好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很好的宣传鼓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和扎实的群众基础,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影响企业主,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企业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靠企业老板做工作,就不如党组织这样有信任感。很多工作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路线的方式去解决,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属于人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靠长期的教育、灌输、引导才能形成。党组织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是有优势的。
其三,党的目标和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党组织通过协助企业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争先创优等活动,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家欢迎。企业文化的目标是“以人为本”,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党组织通过协调企业主,为员工争取利益,有着广阔的空间。
布吉镇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经验表明,把党的优势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发展的广阔空间。有的外资企业主虽然不主张建立党组织,但是他们却热衷于企业文化,在这一点上双方容易形成共识。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作为党的工作渗透的突破口。对比较注重企业文化的企业通过帮助开辟“企业文化长廊”为由,一步步帮助其建立党支部。有的企业主坚决反对建立党组织,对此也计划以企业文化活动去逐步施加影响。
2.以富有成效的工作显示党组织的地位
民营企业党组织不是企业经营领导和决策机构,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处在:一是企业经营的助手;二是企业主的诤友。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企业遵守国家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反映员工意见、维护员工利益;沟通业主、建言献策,支持管理;将员工的重大情绪问题、企业重大负面问题向企业主反映、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为企业与政府的联系牵线搭桥、协调各方关系;三是公正的裁判员。解决各种矛盾,支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四是困难群体的有力支撑者。
3.强化员工的劳动价值现
实践中表明,对非公有制企业强化员工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要教育党员和员工,明确十六大所提倡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客观适用性。要告诉员工,今天的私营企业主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私营工厂有着根本的不同。说明民营企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让民营企业员工明白,企业主来源于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民营企业主阶层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他们的劳动是我国现阶段非常稀缺的劳动。让他们了解到,民营企业是一个可充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其优势是国有企业望尘莫及的。要充分利用这个大舞台,学习创业者的敬业精神、市场意识,以及坚忍不拔的个人品格,学习先进科技知识,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这些教育内容能有效增进劳资双方相互理解与感情,提高员工责任感与大局意识,是受企业主欢迎的,也为企业稳定员工队伍提供了帮助。
4.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党的工作任何时候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协调进行的。党的工作部门应该和政府工作部门联合起来做工作,这样力量就大得多,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民营经济党委联合经济管理部门应共同做好以下工作,树立“亲商服务型”的党委和政府的形象。
一、纵观财务状况,呼请政策扶持
常宁市农村信用社现有24个中心农村信用社,60多个分社、380多名员工,截至9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5678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7580万元,增长19.9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0752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2576万元,增长21.62%,存款、贷款增幅增额居同城同业首位。但是,财务状况堪忧。今年9月底止,财务总收入1515.4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1305.6万元,财务总支出1673.2万元,其中利息总支出712.9万元,税金支出64万元,亏损157.8万元。2003年,财务总收入4410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3486万元,财务总支出4553万元,其中利息支出1499.4万元,亏损93.7万元,历年亏损12331万元。2000年底前待核销应收利息569.2万元。近三年来,缴纳各种税收602.8万元,其中2001年缴纳193万元,2002年底缴纳195.5万元,2003缴纳214.3万元。
为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信用社自身要清产核资,明晰产权,澄清底子,认真分析经营中的问题和矛盾,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以联社为一级法人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同时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对农村信用社税收应出台减免政策,以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一应减免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率。二应减免企业所得税或税前利润弥补前五年亏损延长弥补前十年亏损。三应减免核收抵贷资产产权过户的各项税费。四应减免处理抵贷资产、闲置房产的土地增值税。五应减免户产税土地使用税。六应对2000年底以前待核销利息政府实行专项资金扶持。如果省政府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到位,就常宁市农村信用社2003年底而言,核销2000年底待核销利息125.9万元,缴纳税收214.3万元,缴纳拍卖抵贷资产增值税70万元,那么,2003会实现盈利316.5万元,增效410万元,利润率由-2.16%,提高到7.3%,增幅9.46%,资本金利润由-5.4%,提高到18.2%,增幅23.6%。
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根据调阅有关资料,常宁市农村信用社2002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65.55%,2003年底不良贷款在上年底基础上绝对额压缩6478万元,比例下降11.31%,但仍然占贷款总额的44.24%,农业贷款、其他贷款占比较高,2002年占66%以上,2003年占44%以上。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受市场因素制约,影响正常回笼。常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以种植养殖占为主导地位,由于农户特别是一些大的种植户养殖户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金不足,市场因素一旦出现**,贷款就难以收回,形成呆滞。特别是前几年,常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信用社扶持了一大批上规模的养殖户,搞养殖,由于当时全国牲猪养饲过热,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急剧下跌,所有养殖户亏本,养殖越多亏本越大,致使贷款大量沉淀。
2、行政干预信用社发放贷款,致使贷款形成呆滞。前些年,当地党提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当地经济口号,大规模发展企业,搞岗山地开发,搞形象样板工程,对一项目评估论证不足,盲目上马,通过“协调会”形式,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因盲目开发,盲目上马,企业关停,有的还未建成就宣布倒闭,致使信用社发放的贷款收回无望。如松柏镇朱陂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挂点单位,93年开始筹建冶炼厂,总投入20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多次通过协调形式加压力,从松柏信用社贷款150万元,厂子建成后投资几天时间,亏损严重,被迫关停,信用社贷款长期挂帐,不能偿还。
3、财政困难,党政机关贷款难以收回。截2004年9月底止,常宁市财政局以及各乡镇财政所和其他一些党政机关39个单位在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930万元,其中常宁市财政局在联社营业部贷款595万元发工资,已形成呆滞多年。各乡镇财政所多年来在信用社贷款余额959万元,其用途发工资、上解农业税、修路等。目前乡镇财源紧张,不但老贷还款无望,还不时向信用社要求增加新的贷款。
&n
bsp;
4、企业破产改制,大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1996年当时常宁市形成一股破产风,破掉银行信用社贷款实行所谓的轻装上阵。企业破产后,换一块牌子,原班人马继续经营。2003年以来,新一轮的破产改制风潮对信用社造成严重危害。原来企业生产经营本身不景气,贷款就大部分形成不良贷款,企业破产改制,使信用社贷款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截止2004年9月底止,因企业破产改制,使我市农村信用社4413.41万元贷款本息受损。
5、农村合作基金会归并不良贷款收回无 望,加重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1999年16个基金归并到农村信用社,归并贷款1186万元,已置换的贷款仍有780万元未收回,还有301万元贷款至今仍未置换。
6、党政干部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比重大。一些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自借或帮他人借款,到2004年9月底止,已逾期或形成呆滞的676笔,金额747万元。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社多次催收效果甚微。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降比对策
为了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搞好农村信用社经营,要加大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落实责任到社到人,加强考核。对不良贷款联社确定一个总的降比目标任务和净压缩任务。联社将任务分配到信用社,信用社将任务落实到每个信贷员,按照百分制考核,降比清收任务占大头,按完成任务比例计分计算工资,加大员工工作压力。
2、成立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机构,对不良贷款实施托管。对贷款实施分帐管理。
3、党政机关政法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清欠措施,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法部门要关心信用社的维权工作,要严厉打击恣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对恶意逃债、赖债者,一经起诉到法院要一追到底,执行到位。对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拖欠贷款由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停职、停工、停薪,不调动、不提拔、不评先政策,并视为下岗分流的主要对象,经委、组织部、监察局对其实行诫勉谈话,签订“军令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4、对破产改制企业所欠贷款以及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归并不良贷款实施剥离,由财政予以补贴。
5、对财政、党政机关贷款以及基金会,由上级财政予以拨款解决。
6、责任贷款落实追究制度,加强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清收力度。
三、维权现状与思考
(一)、维权工作现状及面临的种种困难
1、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政府行政行为是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难以突破的一道屏障。2003年10月份常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企业改制办公室,公布改制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整体出售企业一共有12家,共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本金873.7万元,结欠贷款利息523.86万元,共计1397.56万元,企业出售后除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安置职工外,债务清偿成为一句空话。例如常宁市穗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6年6月6日以厂房作抵押,向宜城信用社申请贷款85万元,现已累欠利息47.9万元,共132.9万元。该企业在此次改制中,整体出售给衡阳一个公司,出售价额300万元,安置职工500万元,该厂欠银行贷款1200万元,其他外债500万元,农村信用社向改制办申报债权,但改制办以企业职工安置无法解决,影响社会稳定为由,拒不偿还信用社贷款本息,使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步履艰难。
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深化改革。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国企改革要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一要牢牢把握市场化改革这一方向,按市场规律办企业,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二要牢牢把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关键。解决好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形成运行灵活、约束有效的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要牢牢把握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一核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潜能和干事创业的动力,在“选、用、育、留”四个方面下功夫,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四要牢牢把握以管资本为主这一重点。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方式,尽快实现从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上来,通过加强监管、强化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重大风险事件发生,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这一重大举措多次进行深刻阐述。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带头开展双创工作,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二要大力调整布局结构。切实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要求,在主动减量、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上下功夫。利用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机制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三要大力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压缩多余管理层级、法人层级,减少无效法人单位。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整合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增强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四要大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继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研判国际经济形势、提高品牌品质、严控投资风险、提升国际形象上下功夫。
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从严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加强国企党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坚决抓紧抓实抓好。一要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扛起来。二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创新中央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三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选好配强企业领导班子。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彻落实好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和党内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腐败问题和违纪问题,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五要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化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建筑施工企业深化改革09-27
深化改革 加快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10-03
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09-12
深化改革督查情况报告06-28
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调研报告09-10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公信度调研报告06-16
我区烟草发展状况调研报告09-10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刻思考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