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党课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面深化改革党课(精选8篇)

全面深化改革党课 篇1

提纲

一、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要始终做到“两个维护”

2.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3.要始终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二、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1.是健全政治监督工作机制

2.是持续强化组织建设

三、强化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1.要持之以恒强化作风建设

2.要深入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整治

四、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做实做细日常监督

1.要落实党风廉政责任

2.要强化廉政风险防控

3.要持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正文:

同志们: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揭示了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和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

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刚才,**同志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了很好的讲话。可以说局党组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各项工作措施抓的细、抓的准、抓的实,工作开展有特点、有亮点,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次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借此机会我就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抓住了主体责任,就抓住了关键,牵住了“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牢牢抓住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的“牛鼻子”,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形成了全党动手一起抓的生动局面。

1.要始终做到“两个维护”

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我们要把牢政治定位,着力打造“讲政治、守纪律、敢担当、有作为”的模范机关,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在前、作表率,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坚持把工作置身于“两个大局”中去谋划、部署、推进,立足职能,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用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情怀责任去推动制度改革发展,用政治统领、党建引领看待问题、谋划工作,将“国之大者”的深刻认识转化为治理实际成效,带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纪律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真正练就与领导职责相匹配的政治能力。当前,“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责无旁贷,要立足职责,认真落实,为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3.要始终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强化自我革命意识,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效,以开展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为途径,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刀刃向内、深挖细究、靶向治疗,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向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不团结将一事无成。要从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当前一些群体、个人在网上发表一些对改革、制度、政策、服务不合实际、不负责任的看法和言论,含沙射影,容易引起群众对改革、政策的误解,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舆情防控的政治敏锐性、政治责任感,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政策宣传,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坚持和加强党对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等职能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每位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意识,把严字长期坚持下去,要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到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

二、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全面从严治党,本质是通过严管严治,确保全体党员信念坚、初心固、作风正、动力足、能力强,确保各级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对加强政治监督提出明确要求。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治监督高度重视,对政治监督的要求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党委既负有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

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主体责任,又负有督促落实的监督责任、监管责任。派驻组是“监督的再监督”,重点监督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落实了没有,着力纠正政治偏差,克服宽松软和依赖心理。

1.是健全政治监督工作机制

要立足工作特点,形成一套职责清晰、运转高效、链条完整、协同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可执行、可监督、可问责。要按照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监督工作方案,细化梳理工作台账,谋划政治监督工作。

2.是持续强化组织建设

树牢“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导向,对照标准化党支部建设要求,做实做细各项工作,积极打造过硬党支部。要大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以党建思维谋划业务发展,树立“业务出问题党建找原因”的思想意识,找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切入点、结合点。各党支部书记要切实负起责任,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业务、转作风,以过硬党建引领业务提升,用业务成效反映党建水平。坚持对党员干部严在日常、管在经常,既要注重“八小时之内”的教育管理,也要注重“八小时之外”的有效监督,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注重结合重大任务历练干部、结合重点工作

磨炼干部、结合重要活动锻炼干部,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创先争优。

三、强化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党委书记作为各单位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部队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持之以恒强化作风建设

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观念,对待工作要严肃,工作标准要严格、工作流程要严谨,坚决克服低标准、过得去,切实将严字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项行动。问题矛盾面前,要敢于较真碰硬,真抓真干下真功,真刀真枪解决真问题,动真格、出真招、见真效。对每项工作都要精细精准,研究要细、谋划要细、政策要细、落实要细,把每个细节做扎实、做到位。任何时候都要说实话、办实事,察实情、谋实策,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严落实“精文简会”要求,不断减轻基层负担。既要廉政更要勤政。懒政惰政是最大的FB。要坚决克服个别干部佛系思想、摸鱼心态、“躺平”想法,安安稳稳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2.要深入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整治

重点围绕落实“两个责任”、整治“四风”、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排查,从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坚持实事求是、务实管用的原则,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和落实,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不断促进工作作风持续好转。要鼓励干部担当作为。进入“十四五”第二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我们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形成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精准问责长效机制,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严查诬告陷害、关爱回访等工作力度,对应该容错的全部容、及时容、大胆容,旗帜鲜明为干部撑腰鼓劲,营造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做实做细日常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保持反FB政治定力,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反FB永远在路上,永远吹冲锋号。只要存在FB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FB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FB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要坚持教育为先。把党纪党规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和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警示教育、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和家风教育。要认真组织开展好廉政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反面典型警示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1.要落实党风廉政责任

持续强化党组统一领导,党组书记、班子成员、机关党委(纪委)、党支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强化严的主基调,不断完善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把廉政建设与干部考核、提拔晋升、职称评聘有效衔接。

2.要强化廉政风险防控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严格公务接待、财务支出等制度的落实。定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深入查找风险点,严肃查处有制度不执行和搞变通、打折扣等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大力支持派驻纪检监察组发挥“探头”作用,严查违纪违法行为,严肃追责问责,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把规矩立起来,纪律严起来。

3.要持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党员领导干部

要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深刻教训,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反躬自省,引以为戒,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加强政治监督,围绕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盯省、市委的发展战略、重点任务,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落地落实。干部既要提当作为,锐意改革、动真碰硬,又要保持定力、守住底线、经住考验,自觉抵制被诱惑、围猎、腐蚀的风险。4.要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注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及时通报纪委查办的重大典型案件,强化警示震慑。持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学习,开展廉政谈话,组织警示教育。要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采取编发廉政短信、下发通知等方式,及时提要求、打招呼、明规矩,做实做细日常监督。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既是我们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希望同志们始终加强自身作风建设,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面深化改革党课 篇2

一、理论创新, 坚持改革话语权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

首先, 《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变为了现在的“决定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首要的重大理论创新, 既指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又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2]。

其次, 《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之一, 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 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最后, 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从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到后来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到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提并列, 放在同等地位上,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

任何长盛不衰的理论, 必定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能够不断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 实现了理论的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国情中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话语权紧密相关, 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理论创新, 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紧紧把握时代话语权。

二、人民至上, 使改革话语内容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过去执政合法性所赖确立的条件和基础发生了变化。面对执政合法性的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从《决定》的起草过程来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是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的。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 “广泛征求意见, 开展专题论证, 进行调查研究, 反复讨论修改。其间,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两次分别审议决定, 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 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5]《决定》的起草充分征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反映了人民最关心的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和愿望, 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和赞成。

从《决定》的内容来看, 全文提到“人民”多达42次, 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条改革主线, 内容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对于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 《决定》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提出了未来改革方向及具体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 一方面从满足人民要求, 改善民生入手, 以深深抓住民心,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举措。另一方面从司法改革、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提高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 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性举措。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 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决定》中的这些措施, 都与作为话语权客体的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这就加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对于巩固党的舆论阵地, 把握时代话语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度建设, 为党的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6]胡锦涛同志通过对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总结, 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并告诫全党“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认真学习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 自觉维护制度。”[7]

由于“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8], 制度建设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突出强调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制度建设, 《决定》全文提到“制度”的次数高达183次, 是所有热点词语中次数最多的。制度建设贯穿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所有领域, 使以前的成功经验制度化, 并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制度路径和制度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要实现物质的现代化, 而且还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决定性措施。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让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为中国共产党掌握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四、党的领导, 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话语权主导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指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5]这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体现, 也是在发挥党领导核心作用下,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从而凝聚全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重要保证。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执政党, 也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党,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9]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兼具的党, 加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才能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权主体的威信, 从而牢牢掌握和引领改革时代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1-78.

[2]许志峰.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N].人民日报, 2013-11-15.

[3]冯建华, 翟江玲.理论创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1-1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3.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3-11-1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7.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12.

全面深化改革再发力 篇3

一、在全面推进前提下突出经济体制改革主轴及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特别强调的是“全面”,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同时,又必须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集中发力,及时拿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硬招实招,确保改革实效。为此,我们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着力抓好省委省政府明确的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重点任务的落实,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和价格等改革;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深化国企国资、重点行业和非公经济等改革;围绕提高经济调节的有效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科技、生态文明等改革;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深化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要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实际情况,优先推出一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力促经济稳中有进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在强化当期改革举措的同时着力构建法治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必须自觉落实法治要求,善于用法治眼光审视改革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改革路径、用法治手段破解改革难题、用法治方式优化改革环境,既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推进改革,在现行法律提供的制度空间和条件下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又要坚持破立结合,深度研究改革深化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与时俱进地分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则及时推动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对需要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先行先试的改革,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取得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提请立法机构予以修改或废止,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三、在推进改革全程充分体现既严又实的工作作风。“三严三实”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的作风保证。我们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既严又实的作风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切实做到:改革方案要实,以专业化的精神,深入开展改革理论研究和基层一线调研,提高方案设计的质量与水准,确保改革措施接地气、有力度、可操作、能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要准,坚持以问题导向改革、以问题倒逼改革,问题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找准穴位,切中要害,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步骤安排要稳,充分考虑改革的宏观背景环境以及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与推进条件,注重把握改革的选择性与节奏时机,看得准的就马上办,重在打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更为重要的是群众对改革措施的获得感要强,善于从社会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发现和把握改革的切入点,使改革成果可触可及,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着力提升改革的社会认同度和群众满意度。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全面深化改革会议讲话 篇4

全面深化改革会议讲话范文二

市委召开这次大会,是对我市改革的再动员、再部署,是落实、推进、操作改革的“开工令”,就是要求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脚踏实地推进各项改革,开创xx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1、敢改。改革进行到现在,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只有敢于担当、奋发有为,才能实现改革的大突破。当前,大家对改革的认识比较统一,有些地方和领域的改革动作也很快,但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一定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改革部署上来,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自我革新的胆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奋力推动各项改革的新突破。

2、善改。当前,改革的历史条件、阶段特征、战略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改革的决心、智慧和力量提出了重大考验。

一要善于学习研究。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革的部署,领会实质、把握趋势和规律,加强对改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分析,增强改革的智慧。

二要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善于学习和借鉴过去与现在、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外的改革经验,树立改革的历史观、全局观、国际观、时代观、实践观。

三要善于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既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又要尊重改革的独特性、差异性、自主性,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推进。

3、先改。先改才能赢得先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有些问题,先改了就能抓住机遇,改慢了贻误时机,拖延下去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先改不是抢跑,先改是方向正确的改革,关键看谁抓得准、出手快,抢占先机,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实现改革破题、破局。我们确定的一些改革重点事项,既符合中央、省委精神,又结合了郴州的实际,完全可以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进。

4、实改。实改就是要真抓实干、取得实效。当前,我市改革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落实、抓推进。市委宽容改革失误,但不允许在落实改革中打折扣,不允许“耍嘴皮子”、“玩花架子”。改革不是比谁口号喊得响,不是比谁表态最坚决,而是要出成果、见真章。要坚决防止假改、空改、虚改的现象,把功夫下在“实改”上,改在关键处,改出新气象,让人民群众真正拥护改革、支持改革。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总部署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把xx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为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四化两型”、“三量齐升”总要求,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争当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区、试验区。

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先行先试;坚持惠及人民。总之,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牵引,以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准确把握改革的六个关系。

一是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二是自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关系。

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

四是统一步调与先行先试的关系。

五是暂时阵痛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六是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2、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要求。

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完善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重点要围绕简政放权、转型发展、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四条主线展开。必须抓好中央决定的336项改革事项、省委部署的320项改革事项的全面落实;继续完善和深化郴州已经推进的各项改革;不断谋划和推进新的领域的改革;立即实施一批方向明、实际急需、见效快、地方有操作空间的改革。2014~2016年为重点突破阶段;2017~2018年为全面深化阶段;2019~2020年为制度完善阶段。

3、准确把握改革的主要任务。

“1+7”文件体系提出了7个重点领域的40项改革措施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首先从深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边界。接着部署开放型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生态文明和转型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改革事项,这是郴州发展的三个重点,也是三张特色牌,同时也是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领域。接下来部署了文化和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这是需要强化政治保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领域。实质上,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政府管制,简政放权,给市场主体松绑,让市场发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句话,就是更好更快地做大“蛋糕”。社会领域的改革,主要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促进社会公平,一句话,就是更多更好地分好“蛋糕”。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主要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严守政治纪律,严肃法纪,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句话,就是更严更实地确保“为官不易”、执政为民。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领域改革。重点推进投资贸易创业便利化、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等6个方面的改革,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形成开放有序、宽松便利、透明法治、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重点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等7个方面的改革,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推进深化区域对接合作、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完善“走出去”机制等5个方面的改革,打造郴州开放型经济的升级版。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加快城镇群建设、做活城乡土地文章、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等5个方面的改革,探索具有xx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重点推进x资桂“两型社会”建设、构建创新驱动机制、推动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生态红线保护的制度机制、建立生态补偿与生态共建机制等5个方面的改革,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上走出一条新路。激发文化和社会发展活力。重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5个方面的改革,做到既公平又有效率地分好“蛋糕”,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郴州建设。重点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司法和信访体制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7个方面的改革,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稳定的和谐社会。推进党的建设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重点在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干部人才保障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4、准确把握改革的特点特色。

在改革的着力点上,主要是做“减法”。包括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简政放权、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转型发展等方面,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都是通过做“减法”实现做“加法”的目标。在改革的时序上,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郴州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比较容易达成共识、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改起,从上级赋予郴州的改革试点抓起,积小胜为大胜。凡是方向明确、地方有操作空间的改革,要优先推进、大胆推进。在改革的动力上,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改革必须拓展视野,广泛学习借鉴外地甚至国外的经验,引入外来要素参与改革。要以开放倒逼改革,按照开放的要求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在改革的推进方式上,建立改革集中区模式。我们在涉及改革事项最密集、力度最大、最能彰显成效的领域,建立了六大改革集中区,即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x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xx大十字城镇群、xx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湘粤(港澳)合作试验区。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改革办的肯定和推介。我们要以六大改革集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求取得改革的示范效应、规模效应。

三、切实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1、领导干部要当好改革的“操盘手”。

推进改革,领导干部肩负着更直接、更重要的责任。要主动当好改革的“操盘手”,用心研究改革、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落实改革。要善于看到问题的症结,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查找改革的风险点,寻求改革利益的平衡点,及时纠错、纠偏,确保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推进。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环境,确保各级领导干部聚焦、聚神、聚力抓好改革。

2、改革的工作班子要高效协调运转。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发挥“总指挥部”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全市改革的统筹谋划、指导协调、督促落实,定期研究、调度重大改革事项和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市委改革办要在市委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对全市改革的研究、组织、协调、督促、考评,建立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与上下级改革办、各改革专项小组、各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发挥改革“参谋部”、“服务部”的作用。七个改革专项小组是落实改革、推进改革的“前沿指挥部”,所涵盖的部门是改革的主战场。要在市委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加强与上级改革专项小组的联系,形成与市委改革办的联动机制,认真抓好中央、省委、市委改革部署的落实。各专项小组的牵头单位,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强化责任分工,及时调度改革事项的推进。要加快建立完善改革的研究宣传机制、申报立项机制、咨询参谋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改革项目库,分层分类推进改革事项。凡各级各部门提出的改革事项、出台的改革措施、总结的改革成果,要及时上报市委改革办归集、备案、立项,重大事项和成果要报市委改革领导小组审定,确保改革扎实有力推进。

3、部门要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部门是改革的基本单元,也是改革成效的直接检验者,要当好改革的主力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的改革事项,主动革自己的命、“割自己的肉”。坚决不允许打着改革的旗号强化部门的权力和利益,也坚决不允许只改别人不改自己。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联动,提高改革的协同性,创造推进改革的部门“气候”、部门环境。

4、全社会要支持和参与改革。

要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郴州精神,高扬改革主旋律,人人都当改革的支持者、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要问计于民,激活民间改革创新的因子。建立全社会参与改革的机制,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要大力宣传改革的人或事,宣传改革的新做法、新成果,激发全社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 篇5

一、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1.健全扩大内需工作机制。注重需求侧改革,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健全抓重大项目激励机制,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实施新基建行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环保生态等方面“短板”。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特色商业区和夜间经济示范区,推进商圈(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精品夜市。(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重大项目共建、公共资源共享、产业配套协作、生态保护协同、社会治理联动。打造区域联动升级版,强化项目布局、要素资源市域统筹,健全跨县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探索创新跨县域联合招商、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平台等合作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探索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设立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定期核查、动态清零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五化”思路,力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x亿元。打造x区域公共品牌,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推进试点示范村和产业薄弱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抓好农产品初加工中心、仓储保鲜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实现生态效益和村级集体增收及林农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过程托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宅基地农转用审批制度建设。探索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牵头单位: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二、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投用x国家实验室,加快x研究中心和x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健全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探索多元化科技创新融资体系和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引导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不断健全创新人才评价、创新激励保障、创新成果分享等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促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立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机制。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建立结对服务龙头企业工作机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效途径,全面推进“数字x”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企业加强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政府定价机制,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改善商贸流通设施,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主动融入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政策体系,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有序放宽市场准入,让民营企业易准入、快准入、真准入。完善减税降费落实工作机制,推行政策“免申即享”。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提高市场化程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联系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落实“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改善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建立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与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协调衔接。稳步推进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零基预算管理,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金融风险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贯彻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研究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规范地方金融监管系统行政行为。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三、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1.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案,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落地运行。(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科学高效完备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依法依规加强面源污染精细管控,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x%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率分别达x%以上、x%。开展“绿盈乡村”建设,实现“绿盈乡村”占比达x%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启动森林城市群建设,打造“三沿一环”绿化彩化森林景观带。深入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总结提升雨污分流改造等治理经验,建立健全中心城区水系维护考核管理机制,实现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x%。(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建立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发展机制。编制x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探索储能上网定价新模式。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合成革等行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深化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推广实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督促企业做好碳排放履约工作。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每个县(市)至少一个乡镇(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完善塑料制品管理制度,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落实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四、打造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一件事”套餐改革,健全“马上就办”常态化机制,开展“小时制”试点,实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提高到x%以上,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到x%以上。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在更大范围推进跨省通办、省内联办、掌上可办、一网好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融入重大开放平台创新发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实行“非禁即入”。鼓励企业参与市场采购,积极推进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并购优质资产。借助港澳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贯彻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发展政策措施。密切与海外重点社团、重点侨胞、华裔新生代及港澳台同胞的联络,引导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投资兴业。(牵头单位:宁台交流和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五、加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1.深化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坚持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市县政协联合调研、联动协商机制。贯彻落实上级统战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健全完善我市统战工作格局。推广“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深化诉源治理,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司法办案责任制改革,建立健全检察官业绩考评制度,落实检察官退出员额制度。深化全市公安机关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开展律师专业水平评价试点,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促进机制。实施增收计划,拓宽居民收入增收渠道。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托育服务,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深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贯彻落实省级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建设“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督导新体制。推进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稳妥推进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改革,改革完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模式,促进育人方式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加快职教园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继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建设。(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深化运行机制,完善考核指标。持续抓好媒体改革发展,推进电视台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推进重点历史文化街区改善提升项目。健全完善文艺精品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扶持机制,出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市、县两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总结提升文化产业模式,发展壮大动漫游戏、短视频、影视等新业态,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理事制度建设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建立完善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创新人才文化激励机制,出台文化产业人才评选办法。(牵头单位: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加强平安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平安建设协调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县(市、区)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平常跟踪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强化行政调解组织培育。加强扫黑除恶长效常态机制建设,探索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全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持续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政法”平台建设与应用,完善24小时自助司法服务区建设,深化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矫正”建设。建立健全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继续发挥金融工作议事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作用,稳妥处置非法集资。修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敏感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构。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能力建设。(牵头单位: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六、健全完善更高质量的党建制度体系

1.完善建设干部队伍的制度机制。结合二十大召开之年,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成果,推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深化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实战化专业化能力培训,完善年轻干部全链条梯次培养机制。(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制度机制。深化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持续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在x个乡镇(街道)、x个左右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确保到2024年实现全市乡村全覆盖。建立村级组织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晋位升级”争创活动,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力争全市x%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x万元。开展近邻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升行动,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小区党支部建设力度,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党组织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党建工作,开展快递物流行业等新业态党组织覆盖。(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持续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推动“人才计划”迭代升级,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海外优秀青年来x学术交流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端人才峰会,建立在外大学生联谊联络的长效机制。建立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网络主播人才等引进培养的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人才驿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完善聚焦“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监督工作机制,一体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贯通协同,探索解决同级监督难题有效途径。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主动融入巡视巡察联动网,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及整改促进机制。强化监督推动“三农”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健全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长效机制。建立“四风”监督举报平台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处理检举控告信息化水平。把基层减负工作纳入监督执纪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联系督导机制。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从机制上解决基层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派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工作。探索运用“制度+科技”手段,推动完善“政府投资小规模建设工程阳光平台”建设。(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党课 篇6

2014年09月09日 08时56分00秒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霍小光、张晓松、华春雨)“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再一次发出动员令。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刚刚过半,随着一批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一场深刻变革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党中央的坚定意志与使命担当——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枢”。

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

“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总书记郑重宣示。

短短8个多月时间,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透过紧锣密鼓的日程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科学稳慎的工作部署清晰可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4年春节前夕,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工作规则,并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会后,各专项小组按照“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调研”的工作要求立即运转行动起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建立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改革工作机制。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保证任务落到实处明确了责任。

时隔1个多月,2月2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以336项重要改革举措为经纬,领导小组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今年要完成的80条重要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

早春3月,全国两会洋溢着改革的春风。会议期间,总书记分别参加5个人大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改革发展大计。

在广东代表团,总书记表示,爬坡迈坎、敢于改革,殷切希望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安徽代表团,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强大动力;在上海代表团,总书记强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讨论中增进;力量,在互动中凝聚。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

6月,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进入半程。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不可避免要涉及利益调整,必须杜绝局部利益以各种理由阻挠、虚化、拖延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防止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仅仅又过两个月,刚刚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回到北京,总书记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改革进展,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强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这次会议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突出关联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成败攸关的一年。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蹄疾而步稳,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矛盾,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海内外舆论称赞中国的改革计划“雄心勃勃”,但也不乏观望怀疑之声。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去年11月18日在报道中说,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果。

半年多来,中国的改革行动之迅速、之果敢令世人惊叹。今年8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书记先后于6月6日、6月12日和6月30日,分别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真研究并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决定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重点推进改革。此前,国务院已就改革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

今年以来,一批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方案摆上改革决策者的案头。

一纸户籍,犹如立在城乡之间的一堵高墙,将中国人的身份牢牢地隔离在城与乡的两面。能否给户口簿松松绑,为农民进城打开一扇“希望之窗”,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之广、人口之多、力度之大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乎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考验着改革决策者的决心与智慧。

同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一样,《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党中央、国务院多道审议程序而获得通过,为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因地制宜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坚冰开始融化,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追梦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司法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重大改革方案的议程清单不难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

6月5日:《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

6月12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7月1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8月28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总书记分别于6月30日和8月29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上述相关改革方案。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舆论普遍认为,半年多来的改革“组合拳”,让人民看到了党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真枪真刀触动利益“奶酪”的坚定决心,令人由衷振奋、充满期待。网民评价说:“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为几十年来所未有。”

一份份实施方案、一张张进度报表从四面八方汇集上来。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

——国务院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取消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改革前的220个减少到目前的150个左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已逾600万户,呈爆发式增长;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继续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民营资本设立银行启动;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重要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扎实推进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机制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着力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改革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建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修订环境保护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专项整治违规用人、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裸官”等问题;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立行立改,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规范中央单位纪检组长分工和兼职,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开展专项巡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持续发力。

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创新的改革举措一经推进,犹如阵阵新风吹拂华夏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智慧的源泉

8月初的安徽合肥烈日炎炎。当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工商窗口前,27岁的刘少辉正认真填写《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

4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少辉一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今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放宽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和出资期限的限制取消了,以前横亘在刘少辉创业路上的“坎儿”消除了。他说:“改革圆了我的创业梦!”

“中国的改革因其人口众多而独特,中国的改革是为了13亿人的改革。”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今年7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旁观者是敏锐的。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鲜明论断,已经明确载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中找准改革切入点——

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反映强烈。为进一步纠风并规范制度,中央在整治违规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的同时,决定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今年7月,在充分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多数部门和各省区市意见的基础上,公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同时,提升了家庭发展能力,增强了家庭养老功能;城乡养老并轨为人们提供了“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发展、科学选才,革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病„„随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一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汇民智、集民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集纳各方意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

院士制度改革启动后,在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不约而同地在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上做了“减法”,在遴选机制上做了“加法”,取消由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院士的途径,增加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改革举措受到科技界广泛赞誉。“减少行政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这个改革方向非常正确。”中国工程院王小谟院士说。

许多重大改革,都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形成方案,在向各地各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凝聚共识。

尊重人民首创,开展试点先行,是中国改革的又一个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司法体制改革剑指司法不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总书记谈到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要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

完善司法责任制,既赋予法官、检察官相应的职权,又落实法官、检察官的办案责任,强化监督制约。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司法职业特点,让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改革试点,就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总体谋划;也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机制改革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全国逐步推开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推进改革中,宣传动员凝聚改革共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巨大热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从江南到塞北,从高原到边陲,研讨班授课、宣讲团宣讲,以及网上宣讲和进基层、进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宣讲活动,广泛播撒、准确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改革涉及切身利益,个人要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也应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力。

近一时期,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拿出重要版面和时段,通过权威访谈、专家解读、典型案例、背景链接等多种体裁,以图文并茂、多媒体呈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改革进行充分报道。

“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上,对户籍制度改革报道得很详细,我关心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改革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四川来京务工的米华英告诉记者。

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

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向着改革总目标奋力前行——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改革再次扬帆起航,“抓落实”、“抓到位”是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总书记要求,各牵头单位加大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改革各项工作抓到位,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

建立督办总台账、落实督办责任制,按任务进展时间节点到有关部委办走访督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改革任务的督办落实,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国务院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开展大督查,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使政策落实成为一场“接力赛”,确保抵达终点。各地区各部门也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坐言起行,善作善成。改革在抓落实中稳步推开,成效在抓落实中逐步显现。放眼神州大地,改革风云再次激荡——

在东北三省,黑龙江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辽宁整合市场监管机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在京津冀,北京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一颗公章管审批”避免“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河北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地已启动通关一体化,正在共同推动以交通、产业、生态环保为重点的区域协同发展;

在长三角,上海自贸区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负面清单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商事登记、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江苏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浙江实施“河长制”推进环境治理改革;

在长江流域,覆盖11省市、促进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航,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开始实施。

聆听时代脉动,改革步伐坚定向前——

在东部,广东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福建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海南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山东探索改进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 在中部,湖北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山西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安徽、河南、湖南加快农村改革;

在西部,四川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庆推动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广西在全区推广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贵州、云南、青海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陕西、甘肃加强党政机关效能建设,宁夏探索农林科学院改革,西藏推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10项措施;

在边塞,新疆加快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内蒙古深化同俄罗斯、蒙古国各领域合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让改革落地,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言犹在耳——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

“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这是党中央的清醒与担当——“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这是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把全面深化改革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改革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图景——改革精神,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8月27日,总书记在中南海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谆谆告诫全党。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里程碑上烙下的鲜明时代印记。

深化改革,剑指作风顽疾; 优良作风,凝聚改革力量。

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正是改革攻坚的宣示。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

当“四菜一汤”不再是新闻,当“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当禁令指向月饼、贺卡、会所,当用制度的笼子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管住“车轮上的铺张”„„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是除顽瘴、克痼疾的实招硬招,是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5月1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在习近平主席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女子仪仗兵首次精彩亮相,接受中外领导人检阅。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三军仪仗队建队62年来首次由女兵参与执行外交司礼任务,有利于全面彰显国威与军威。”

外交礼宾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今年以来,从选拔女仪仗兵,到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换发新式礼宾服装,再到外国领导人访华欢迎仪式上展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处处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改进外事礼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全面深化改革党课 篇7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全面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主导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引起普遍关注, 并多次出现在世界银行随后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的概念, 指“当各经济体从低收入状态进入中等收入状态后, 原有的经济政策和增长机制无法支持其继续发展以达到更高的收入水平, 人均GDP很难突破10000美元, 从而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 刚刚进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 未来十年是决定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中等收入陷阱”的提出带给我们警示, 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一、“中等收入陷阱”源于国际经验, 具体到我国并不意味着历史必然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和跨越问题, 是一国如何克服增长机制转型障碍的问题。世界银行报告曾经解释:“陷阱”的出现源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 低技术含量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 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 在中高端市场又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 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 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 中等收入国家逐步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

根据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 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7%, 自2010年10.4%的高增长率后, 连续三年GDP增长放缓, 经历了近14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虽然此次增速放缓有中央政府放弃过去一直维护的高增长目标, 致力于提高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具有主动调整的成份, 但也表明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 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不断失去, 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压力已经初步突显出来。

从国际经验上看, 既有拉美和东南亚国家深陷“陷阱”的事实, 也有“东亚奇迹”的先例, 历史上东亚一些国家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进入了高收入国家俱乐部。因此“中等收入陷阱”源于国际经验, 具体到我国并不意味着历史必然。据学者估算只要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并不算高的7%左右, 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是可以实现的, 届时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会接近国际高收入水平线。林毅夫认为中国后发优势潜力还很巨大, 从2008年开始, 中国还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目前支持我国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因素还是非常充分的, 刘世锦认为基于充分的国际比较和理论推导, 中国落入拉美国家所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 我国还是个欠发达国家, 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 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说明我国国内总需求是巨大的。而今后改革开放新一阶段的结构性调整还会进一步释放我国国内巨大的需求总量, 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到21世纪中期我国至少还有2亿农民要转移到城市, 城镇化率会持续提高;已经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的人们追求富裕的动力依然强劲, 我国消费结构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生态文明和新一轮现代化要求下也面临着调整和升级;虽然在最近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经济全球化回潮, 但不能否认经济全球化是个长期趋势, 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通过优化外贸结构, 在外需拓展上仍然大有可为。

其次,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还很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我国潜在生产力的激发和攀升仍有巨大空间, 而新一轮的体制改革还会为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扫清制度障碍。我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只要今后我国发展战略和政策不出现较大失误或受到外部冲击, 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仍然是存在的, 较高经济增长的历史阶段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中等收入阶段不是不可跨越的“陷阱”。2013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21世纪理事会成员时也表态: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 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底气和信心源于全面深化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 制度对经济增长起“内生性”作用, 不合理的制度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体制性因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落后国家要启动本国经济增长并不难, 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也不难, 难的是当他们步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后, 怎样及时进行深入改革和系统的制度建设, 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世界银行通过对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的研究分析, 提出高层次的制度发展以及适当的战略转换对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 (地区) 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经验不同, 选择的发展战略不同, 相同的是为了实现经济追赶、顺利跨越经济发展阶段, 这些国家 (地区) 均及时构建了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高品质制度体系。研究表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地区) 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 没有对制度进行相应地的调整, 依然延续原有的低品质制度, 甚至选择了错误的制度, 是导致他们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或低速运行主要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制度约束与制度匹配问题, 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 原有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会逐渐失效, 就需要更高品质的制度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经济依然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 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妨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 “高收入之墙”实质上是“制度质量之墙”,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制度建设的滞后。许成钢认为我国的发展并没有踏上罗斯托所说的起飞坦途,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体制问题。由于制度的约束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经济的华丽转变。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着诸多制度方面的约束, 对经济社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是不能绕路走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突破旧制度的刚性约束, 形成与新阶段相匹配的新的经济增长机制, 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通过了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标志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将迎来更大力度的改革, 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公报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我国深化改革重点和方向做了很好的诠释。

吴敬琏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既有市场经济因素、又有大量旧体制残余的过渡性的经济体制。我国旧的发展策略和依靠要素投入、环境破坏、低价竞争的道路难以为继,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市场信号扭曲, 导向作用不明显, 资源难以做到合理有效配置。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 改变微观资源配置的方式以及宏观调控方式,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微观上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寻求新的动力源;宏观上避免政府对经济过多的不必要的干预, 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通过制度建设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形成政府与企业、居民间的多赢关系, 消除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性障碍。通过改革去除经济发展中的非市场经济的旧体制因素, 促进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 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问题, 因此它不仅涉及经济, 而且涉及社会、政治甚至文化等诸多方面。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需要突破制度约束刚性, 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高品质经济制度, 同时又需要从社会制度建设方面进行调整, 对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 才能扫除种种桎梏和藩篱, 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 夯实中国梦。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国际经验,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战略和增长机制。今后我国要想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必须扩大内需, 走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道路。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越来越小, 2009年降至历史最低, 只有35.26%。虽然我国多年连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 但是消费不足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与消费占比不断下降相对应的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0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越过0.4的警戒线后一路上扬, 2006年达到0.49高点之后虽有所下降, 2013年还高达0.473。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 普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等问题的存在, 导致国内消费需求难以启动, 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

严重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还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一因素。从全世界看, 收入差距过大虽然不是用来判断是否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 但它加剧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社会不平衡, 导致的问题很可能引发这些国家落入“陷阱”。深陷“陷阱”的拉美各国一个重要政治背景就是分配不公导致的两极分化。拉美是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 2000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552, 该地区的巴西基尼系数甚至高达0.64以上,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正是他们不能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重要原因。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转变的同时, 强化社会保护机制建设, 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和最低工资制度使居民的初始财富分配比较平均, 基尼系数保持在0.3左右, 较好地控制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关系, 并形成了中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橄榄型”现代社会结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为在分配格局和税收制度等还没有做出相应调整和变革的情况下,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很难实现以投资拉动为主向以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 进而支撑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矫正分配严重失衡的格局是我国迈进高收入国家门槛前的必修课。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转向正义投入, 以人为本, 把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 重视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而不仅仅是部分少数群体。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说过:“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来自于人们可以平等地拥有财富”。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 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 还会创造均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机制, 完善经济发展成果社会共享制度。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 构建收入分配的公平制度, 围绕社会公平和正义做出制度上的安排, 通过制度建设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初次分配领域:生产和资源配置过程中, 通过实施有效的干预政策或法律手段, 解决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过低问题;少数垄断行业工资、福利分配不规范问题;权力部门寻租, 灰色收入泛滥的问题。通过政府对初次分配领域的恰当干预, 理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 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

在再分配领域:主要是税收和转移支付环节,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制度改革实现收入分配上的限高提低, 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完善税收制度, 对富裕人群的财富进行调节;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建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福利制度, 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 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 减少普通群众的后顾之忧, 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驱动力, 走上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道路。

四、政府主导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性选择

改革开放是我国三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成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改革具有了自发和自我推动的特色, 但勿庸置疑的是我国的改革是政府主导下的改革, 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后起国家的发展不能简单复制早期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 即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 而是必须在政府的强势引导下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后起国家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政府能否制定适当的长期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投资等措施指导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林毅夫认为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 对于转型中国家有为的政府尤其重要, 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上层制度的完善, 必须要由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才行。

在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 政府制订了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 其中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制定的不同产业政策非常著名。一系列产业发展战略、体制及政策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提高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和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在发展中国家或转轨经济中产生, 这些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参与, 而且经济是否成功取决于政府干预的质量。

2020年我们的预计目标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 基本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这个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还有赖于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目前,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解决好改革开放以来遗留的经济、社会问题, 进一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和障碍, 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大推动力, 取决于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能力。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消除“转轨体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扭曲,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必须在保护产权、维持宏观稳定、克服市场失灵等问题上发挥作用;把握时机对技术、产业和制度结构进行阶段性调整, 制定恰当的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篇8

一、关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只有从源头上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行这一改革,核心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林业部门要主动适应改革趋势,深入研究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要认真研究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的所有权、资产产权和确权登记问题,尽快完善用途管制措施,强化监管权。

二、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是为了保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第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明确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的底线,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核心。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是严格落实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国土空间开发的“高压线”。第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林业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家林业局根据法定职责已经划定了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工作走在了前面。下一步,要把划定的红线落实到地图上、地块上,尽快制定最严格的管制原则和管理办法。已经有法律法规保障的生态红线,必须依法保护管理。还没有法律保障的生态红线,要尽快推进立法。

三、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是当今国际社会保护自然资源的主要模式之一,其目的就是保护好自然资源、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国际上的实践证明,这是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要制度和载体。我国具有国家公园性质的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考古遗址公园、海洋公园等。目前,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有2150处,总面积1.2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还有2800多处森林公园、30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这些资源无论从面积、还是从数量上看,都是第一位的,是建立国家公园的重要依托。2006年,云南省林业部门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2008年,国家林业局又将云南省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开展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林业部门一定要抓紧研究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适合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区域,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四、关于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质是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鼓励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将给林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要研究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问题,特别是要针对目前占用林业资源的成本过低问题,研究应对措施。二要研究开征资源税给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三要加强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和差别化补偿政策研究,争取不断提高补偿标准。四要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争取扩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试点范围,提高转移支付用于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比例。五要抓紧研究建立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森林碳汇交易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五、关于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当前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设置是最薄弱的。中央已经明确“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深入研究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有利于保护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第二,研究建立破坏森林、湿地、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三,研究建立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办法,科学鉴定生态损害范围、程度及价值。探索编制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六、关于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核心是理顺三种体制。一是理顺国有林所有权、产权管理体制。我国国有林包括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所有权是全民所有,需尽快厘清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对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国有林区所有权是全民所有,产权在中央政府,管理权和监管权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使用权在地方政府,要尽快理清三者的关系。二是理顺政府管理林区社会的体制,理顺职能和资金渠道。三是改革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权责利相统一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林区发展新体制。

七、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已确权集体林地1.8亿公顷,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7.7%;发证面积1.73亿公顷,占确权林地的96.4%,1亿农户拿到林权证,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近5亿农民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户均获得森林资产约10万元,使广大农民成为林木资产的法人,为他们订立契约、积累资本创造了条件。可以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培育农民市场主体方面,走在了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林权生产要素功能,包括可抵押、可担保、可流转,实现资产到资本的转换。集体林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林业部门的职责主要是监管,确保森林资源总量不减少。二要继续深化林业行政审批项目改革,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要改革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等监督机制和办法,加强林地管理,清理取消不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三要稳定和完善农民的林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林地流转。四要健全财政、金融、森林保险、林权交易等政策,引导农民通过林权要素运用,积极发展林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多种市场经营主体,推动林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使农民在经营林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八、关于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决定》提出,完善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我们要理解其深刻含义。第一,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修复起来十分困难,有的需要上百年甚至几个世纪的努力,生态修复必须依靠制度来保障。当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全球十大生态危机在我国都相应存在,生态修复任务极其繁重,必须依靠制度来加强。第二,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生态修复制度是生态修复的根本保障,完善生态修复制度有利于把生态修复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为生态修复提供行动准则和依据,使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措施更加合理、完善,可以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第三,完善生态修复制度重点是加强生态修复工程的制度建设。《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十大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格局。要研究健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制度保障,从规划制定、法律法规、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等方面,健全各项制度和机制。

九、关于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截至2012年,全国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4.2940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26.7万公顷。经过15年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提出,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这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定下了基调。林业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组织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一要稳定原有的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二要扩大退耕还林实施范围。新一轮退耕还林应重点考虑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点地区的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坡耕地以及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腾退出来的耕地等,做到稳步有序推进。三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对还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不再作限制,对退耕农户丧失的机会成本和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给予综合补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收益,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

上一篇: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报送的材料下一篇:幸福爱情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