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策略

2022-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充分就业策略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

摘 要: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经济过热 充分就业

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 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起点,没有适当规模的投资,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但是我国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投资需求过旺,规模过大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引起基础产品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加之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瓶颈产业的推波助澜,短缺现象严重,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一旦控制投资增速过度,又极易引起明显的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失业人数增长,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等经济萧条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增长期”和“高成本期”。高增长需要不断的更高的投入,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型的,即以高投入、高消耗换来较高的产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2003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长10%,但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

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高储蓄。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0%,能够保持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靠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来支撑。这是我国经济有强大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

按照通常的规律,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增长,从而对储蓄产生影响,储蓄率会相应走低。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正好相反,经济高增长推动储蓄增长,而且增幅不断扩大,尽管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攀高到40%以上,但国内储蓄增加更快。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07年3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7.5万亿元。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和明证,也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然而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每逢经济高速增长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最终往往要通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缓解通胀的压力。也就是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总是放在降低增长速度上,而往往忽视了我国通货膨胀真正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型、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突出表现在以低下的投资效率、很高的储蓄率或投资额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扩大就业,是中国经济增长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中长期问题。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非常突出。庞大的就业压力要求中国经济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很难避免。但如果经济增长过快,明显超过资源许可的范围,就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宏观调控力度过大,使实际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又会引起通货紧缩,进而导致就业萎缩,影响社会安定。问题是,改革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极不协调。

“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密集向资本与技术密集转变的必然趋势,这在客观上会使经济增长对拉动就业的规模缩减。另一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一是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统筹考虑,比较普遍地存在重增长、轻就业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长期较快增长,但拉动就业能力却明显下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第二产业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具有明显的排斥劳动力倾向。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这也是近年外商投资的重点,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70%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本来资本有机构成就比较高,加上外资的推动,进一步加快了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抑制了就业增长。相反,吸纳就业具有明显优势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影响到全社会就业规模的增长。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逐渐进入新一轮的景气之中,通货膨胀的苗头也已经出现。作为通货膨胀水平参考指标之一的CPI,2007年7月,同比上涨5.6%,1月至7月累计上涨3.5%,央行认为目前我国通胀预期增强,通胀风险趋于上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解决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经济不能不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但中国人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切实处理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就业增长,又要使通货膨胀保持在合理的、可承受水平上。也就是说,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度”。

所谓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技术进步和投资能力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不能以牺牲人民的消费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和阻碍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而通货膨胀的程度不能大到阻碍和破坏经济增长的地位。通货膨胀程度的大小有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其基本原则应是不能降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否则,通货膨胀幅度过大,人民生活承受不了。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总之,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应当尽可能地做到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大的起伏,保证充分就业。而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切实跨出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货币推动的速度型增长方式向实现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是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处理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白津夫.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分析[J].学术交流,2007(1)

2.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新浪财经 http://www.sina.com.cn 2007.04.19

3.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可容忍区间探讨[J].统计研究,2005(5)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责编:吕尚)

作者:杨 涛

第2篇: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成为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在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城乡间、地区间以及不同人群间的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广东省促进充分就业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在回顾成就和分析挑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合理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均等化 充分就业 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政府职责和扩大就业目标的内在要求看,只有通过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就业扶持政策普惠化,帮助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就业,才能达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就业促进法》对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作了详细规定,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有了法律上的保证。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是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直接动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广东省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凭借雄厚的经济和财政基础,广东省建立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均设有就业服务大厅、人力资源市场或职业介绍中心等“一站式”综合就业服务场所,所有市、县(区)和500多个乡镇(街道)劳动力市场信息网与省实现联网,初步实现“一点登陆,全省查询”。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服务和援助制度初步形成。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和省内外统一的就业登记管理制度及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统一的就业援助制度,率先出台《广东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办法》。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在注重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广东也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就业法规政策体系。遵循“公平对待”的原则,把城镇与农村、本地与外地劳动者平等纳入法规调整范围,赋予城乡劳动者平等的权利待遇。颁布实施《广东省流动人员劳动就业管理条例》、《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等20多个地方性法规,涵盖了平等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维权等各个方面。2002年以来,陆续出台了60多个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文件。2008年,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在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广东省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吸纳的外来流动人口约占全国的1/3,多年来一直是吸纳流动人口的第一大省;但是,广东北部山区、粤西、粤东经济发展起步晚,与珠三角发达地带差距较大。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服务和管理难度大、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广东省在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分布不均

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平台建设、人员配置和财政投入等分布不平衡,大量的优质服务资源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以及少数发达的农村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相对匮乏。

(二)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不均

长期以来,政府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的重点放在城镇,城乡间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享受到的公共就业服务较少。不同地区公共就业服务现有的技术、设施条件及服务队伍状况的不同,造成地区及城乡间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的差异,导致人们实际享有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存在差别。

(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制二元化及权益不均

不同地区及城乡间公共就业服务状况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就业安排体制实行城乡二元化,财政投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等政策和制度影响,导致城乡居民各种就业权益及公共就业服务享有的权益失衡。

三、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

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要求区域间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均等化,城乡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体化,各类劳动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权利公平化。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公平与效率并重

公平确保按照基本的社会价值目标配置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效率则保证经济社会整体较高的投入产出比。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公平反过来促进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统筹城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公共就业服务,重点解决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打造城乡一体的优良的就业服务环境,着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劳动力在城乡、区域及产业间灵活转移提供软硬兼优的服务平台。

(三)以政府为主导,有效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

公共就业服务覆盖面广,投入量大,其均等化的实现关系到亿万民众的生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确保均等化顺利实现。

(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

目前,广东存在着常住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同区域及城乡间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均衡以及产业政策调整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求高等实际困难。因此,必须合理规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确保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的可持续性。

四、广东省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的对策思路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体系。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以高供给效能促进服务均等化

一是有效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覆盖更广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服务环境,推动公共就业服务高效供给。在正视区域、城乡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在全省统筹制度安排。保持各地平衡发展。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给予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政策上的倾斜照顾,逐步缩小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

二是逐步提高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成果的比例。积极探索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的方式,以分区域方式培育市场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尽快把某些公益性、服务性、社

会性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转给具备一定条件的非赢利性民间组织。

三是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公众满意度。重点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全省统一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信息平台,改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技术手段。

(二)创新公共财政投入分配方式,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资金保障

一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探索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为均等化的实现提供财政基础。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的要求,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当扩大地方财政的权限和财力,使各级地方政府在均等化的实现过程中拥有与事权对等的财力保证。探索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变本级财政为辖区财政,落实各级政府辖区财政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责任。为实现均等化提供切实的财力支撑。

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的资金保障。改革以税收返还为主要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切实加强县乡政府的财政保障,增强农村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

三是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服务需要,健全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经费保障制度。通过理顺全省的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优化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按地区承担的就业服务工作量合理分配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等各种公共就业资金。多渠道筹措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经费,合理调整经费的支出结构,建立稳步增长的公共就业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对基本公共就业资金的监督监察,保证专款专用。简化拨付使用手续,完善支付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创新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模式,建立积极就业型的失业保险制度

一是创新资金使用模式,扩大失业保险资金促进就业的对象范围。探索将财政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分别投入的“双轨制”模式改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以失业保险基金为主体的“单轨制”模式。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数量较大的珠三角各市,可以将失业保险基金作为政府促进就业资金的主渠道。逐步扩大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资金的受益群体范围。促进就业的对象可以逐步由领取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先扩大到所有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进而覆盖所有登记失业人员,情况允许的地区可进一步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是提高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资金的支出比例,增加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支出项目。在保证失业保险待遇支付的前提下,可探索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资金的支出比例提高到不超过上年度失业保险费征缴总额的30%,结余多的地区还可将比例提高到滚存结余的30%-50%。少数结余不足或收不抵支的地区可以通过财政途径另外拨付资金予以支持。支出项目可由各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在全省统一规定范围内自行选择。珠三角发达地区可以先行一步,标准可以适当提高:东西北和北部欠发达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加适合当地情况的支出项目。

(四)完善服从和服务于产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制度,优化全省人力资源配置和就业结构

一是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制度与产业升级、转移和人口优化互促共进的良性机制。着重研究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背景下的就业服务需求变化趋势,提供适时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服务、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等服务手段,加快建立“双转移”背景下的以城乡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服务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五个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制度。

与既有成熟的规章制度有机衔接。推动失业人员凭《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进行劳动合同备案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就业、教育、居住、卫生(含计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及扶持政策。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逐步完善跨地区信息沟通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用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二是扩大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扶持范围和对象。推行就业援助实名制和承包制。建立并完善就业援助的有效机制,加快制订出台全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规范,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援助工作流程。推动建立公益性岗位申报制度,以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的开发为载体,大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援助载体,提高特困人员托底安置能力。

三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智力扶贫在公共就业服务中的力度,促进全省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和区域结构的改善。对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实现及本省每年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半年至3年的技工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劳动者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公共就业服务补贴资金。

(五)建立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确保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高效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公益性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单项和综合评估。完善评估程序,严格规范目标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以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为中心,以劳动者满意为尺度,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

二是将衡量各类劳动者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的权重,约束和引导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行为。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

三是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从可支配的财力均等化和服务结果均等化两个基点衡量,从投人类、产出类和效果类三个层面分别设立多项评价指标。落实部门和人员责任,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财政绩效评价部门要把各项指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并将其作为部门预算中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劳动部门要在财政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问责操作程序,将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评价指标列入本部门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作者:孙向南

第3篇:实现充分就业,美国民主党必须做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变得更穷了,数百万的工人需要寻找其他生计。但没有经济上的理由认为,疫情危机所导致的萧条会特别漫长。美国在科技和组织能力上都领先世界,也拥有高技能劳动力。问题在于恢复不会自动发生。

美国花了十年才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当时,美国住房建设部门已经恢复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正常规模,这意味着不再需要部门级的结构调整。相反,挑战在于辨别并将资源再配置给此前没有生产、未来会更有价值的商品。此外,金融危机及随后的衰退,没有削弱美国工人的技能或降低现有科技的效率。唯一的长期影响是,投资者对私人部门金融机构创造评级合理的安全金融资产的能力不再信任。这就是美国就业用了十年才从次贷危机中恢复的原因。世界缺少安全资产,政府无法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本应更多地动员额外的私人部门风险承担能力,创造安全公共资产,并支持工人包括用发行货币和采购推动有效需求和就业增长。

没有理由认为美国需要花十年时间才能让就业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但事实很有可能就是如此。未来一个月,美国联邦政府显然不会采取新的政策措施减轻萧条或改善美国失败的公共卫生响应。同样,共和党对于如何实现“V型”复苏没有任何可靠的思路。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民主党必须无条件遵循一个原则,即每一个想工作的美国人都应有能力找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的薪酬必须足以让工人全家脱离贫困线。充分就业的联邦承诺不是新思维。1946年美国《就业法案》提出了这一原则,但随后因为有人抱怨政府无力支持充分就业而不了了之。对这一反对的最佳反驳向来是凯恩斯在1942年的妙语:“只有做不到,没有做不起。”意思是,金融体系的存在是为了支持经济活动,而不是作为独立的经济活动约束。

为想工作的求职者找到有用的工作,绝对是我们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但调整现有支付和金融结构以支持充分就业,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后果。凯恩斯指出,充分就业将“导致更低的利率”,从而起到“食租者安乐死”的效果。

支持充分就业还有可能要求更高、累进性更强的税收,并可能导致公共债务达到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的人都咋舌的水平。如果一飞冲天的债务是中期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那么就是值得的。唯一的危险是,如果经济摆脱了当前的长期停滞,债务高到什么程度才是不合理的。

最后,恢复和保持充分就业可能要求我们让需求从精英消费转向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也有可能要求大规模劳动密集型公共工作项目。现在应该将充分就业列为最重要的工作。一旦我们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切都会回到正轨。

学术观点

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马文涛 张朋

“财政透明度、逆周期调控与政府债务规模”

《世界经济》2020年第5期

本文從信息披露的视角解释了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研究显示,以公共信息披露形式呈现的财政透明度,对政府债务规模具有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抑制效应主要通过宏观层面的逆周期调控与系统性风险两个渠道实现。前者源于公共信息披露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作用,并借助投资率和失业率的变化得以体现,后者则归因于公共信息披露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与塑造作用,并集中展现在系统性风险的形成之中。

分析表明,这种抑制效应在财政透明度提高后逐步增强,在第四年达到最大值,而后开始减弱并在第七年趋于消失,并且在高债务、高财政透明度、低经济增长率的国家更明显。据此,政府要加强信息披露,将信息披露程度与逆周期调控力度有机结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与系统性风险的有序释放。

关注度

上期新媒体关注度排名

(6月22日-7月3日)

1 疫动数字经济

2 提升数字经济,关键在改造传统产业

3 推动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4 医疗数据捕手:游走在医院、患者、政府之间的生意

5 5G:新基建的第一根桩

6 钉钉向左,Slack向右

7 后疫情时代的工业数字化大趋势

8 郑叶来:华为云为什么要变阵

9 被疫情永久改变的小趋势

10 从美国控制产业链看中国产业安全

资料来源:《财经》APP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隆

第4篇: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

什么是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凯恩斯提出的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主张: 刺激私人投资,为扩大个人消费创造条件;促进国家投资,通过公共工程、救济金、教育费用、军事费用等公共投资,抵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政府通过实行累进税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人力资源在任何社会都是第一资源,任何社会发展都首先取决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志就是就业或失业程度,就业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失业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负相关,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和政治学家们把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视为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当人力资源充分就业时,其它一切非人力资源也同时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接近或等于潜在产出,经济产出状态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possibility curve PPC)的最大边缘,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处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由于充分就业状态以及由此表征的整体经济运行状态处在人们期望的最优状态,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政府就有责任有义务在充分就业领域大有作为,充分就业就成为政府职能结构中最重要的构成要件,也是任何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

[编辑]

充分就业的理解

1、充分就业是凡是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得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就业岗位,与之相对应,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得到就业岗位,失业是想得到就业岗位而被动地失去了就业机会,那些有工作能力而又不愿意工作的人不被视为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失业,因而通常叫做自愿失业,那些处在法定劳动年龄段两端(如18岁——60岁)之外的人口也不认为是失业人口。

2、充分就业者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做到有效率的工作,人力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也就是通常说的几个人的工作几个人干,如果两个人的工作三个人干,也被认为是有一个人失业,这就是经济学家通常说的“隐形失业人口”或“潜在过剩人口”。

3、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就业岗位,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即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劳动年龄和需求偏好变化而引起的职业转换过程中的

暂时性失业,这种失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合理性,属于劳动力人口的正常流动,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过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充分就业被认为是人力资源有效率配置的优化状态。

4、充分就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被认为是存在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态,自然失业率是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或充分就业的失业率,这时的经济运行周期处在高涨或繁荣阶段,失业补助、社会救济、福利开支、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心理状况、人口规模、运行质态、社会认同等等,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状态。

5、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自然失业率的具体数值,各国政府可以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本国特定时期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以美国这个现代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为例,20世纪50、6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3.5—4.5%,即95.5—96.5%的劳动力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7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4.5—5.5%,即94.5—95.5%的劳动力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5.5—6.5%,即93.5—94.5%的劳动力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

6、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中实际失业率若大大高于自然失业率,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改进和提升,实际失业率接近或等于零则不可能,至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失业率接近或等于零的情形,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失业人口或过剩人口在非效率性过度就业状态下被“阴形失业人口”或“潜在过剩人口”所掩盖,不仅在事实上没能解决失业人口问题,反而又长期损失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有效率,以此为标志的政治优越性也缺乏可持续性。

[编辑]

充分就业的人本意义和发展价值

充分就业既是微观居民户家庭实现收入最大化所追求的理性预期,也是宏观政府调控的首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的重大工具意义和终极目的价值在于:

1、权利保证。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每个劳动者都找到了他或她所期望找到的就业岗位,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上实在地证明了自身所拥有的自主决策、自愿选择、自由流动、自动就业和自我发展的真实权利,劳动者的可行能力得到了体现、证明和运用,其自身的内在需求偏好获得了满足,有可能实现符合个人意愿的全面发展。

2、经济支撑。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劳动者个人有了可靠的工作保障,找到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居民户家庭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有可能实现个人或居民户家庭在各个方面的最大化发展,劳动者一旦因失去就业机会而处于失业状态,也将同时失去个人和家庭发展的经济支撑。

3、精神满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劳动者在找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归属,自身将不再处于社会游离状态,不再被社会所抛弃和边缘,其心理将不再因失业而被扭曲,原有

的失业心理也会得到及时矫正,对未来将不再徘徊、彷徨和迷惘,就业者有了自己期望的社会定位,证明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其精神需求会得到满足。

4、和谐发展。充分就业状态下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都得到了最优化配置,实际经济产出GDP接近或等于潜在产出,经济运行曲线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的边缘附近,经济周期处在繁荣和高涨阶段,国民经济蛋糕已经做到最大,即使收入分配比例保持不变,个人家庭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也都会获得相应增长,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处在动态和谐的健康运行状态。

5、消解冲突。充分就业状态证明了政府决策和政府政策的公正性及有效性,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政治支持率会得到提高,政府也能够用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支撑社会全面发展,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力人口都各就其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潜藏的某些动荡、冲突、摩擦和骚乱等不稳定因素得到及时消解,既不会出现纵向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剧烈摩擦,也不会出现横向的社会各阶层或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巨大矛盾冲突。

正是由于充分就业状态既满足了微观层面的公众需要,又满足了宏观层面的政府需要,是政府和公众理性预期目标的最佳耦合状态,因此,社会各界持各种不同政见的人们可以反对一切,但惟独没有人反对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最优发展状态,归根结底是首先并最终有利于人的发展,充分就业具有巨大的人本主义发展意义和民本主义发展价值。充分就业首先有利于人口发展,其最大受益者是社会公众,只有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首先获得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中国社会可持续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可持续性的动力支撑。如果只有官僚阶层获得最优发展,城市人口获得次优发展,而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不能获得发展,城乡人口在二元结构状态下割裂“发展”,中国将会出现可持续性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恶增长现象”。

什么是不充分就业

不充分就业的相关定义:

1、不充分就业,就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2、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是我国在1995年就确定了不充分就业的统计定义。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不充分就业也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是指劳动力利用不饱满,而不是完全失去工作岗位。 不充分就业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可以看作是隐性失业。

[编辑]

不充分就业的判断标准

从统计的实际操作来看,判断不充分就业人员的标准有三条:

1、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不到20小时。

2、工作时间短是非个人原因。

3、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

这三条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统计为不充分就业人员。目前,国内外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这种就业应视为不充分就业人员。

第5篇:充分就业创建制度

山阴街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台帐管理健全制度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各社区有关“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台帐,规范台帐管理,夯实创建基础,建立长效就业帮扶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社区要按照“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要求,建立社区劳动者及就业情况台帐和跟踪服务台帐。台帐要求填写规范、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第三条

社区劳动者及就业情况台帐信息以入户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取得,要求真实客观;以电子台帐为基本形式,要求做好台帐备份,防止信息丢失。

第四条跟踪服务台帐的建立对象为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要把联系走访、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就业服务内容及时登记。

第五条 要按照失业人员动态管理的要求,根据劳动者就业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好信息的更新,保证信息的有效。

第六条 鼓励各社区在以上台帐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实际,建立特色台帐,支持在全区推广创新有效的特色台帐。

第七条 台帐信息包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涉及公民隐私,注意保密,防止泄密。

第八条

台帐管理健全制的管理和考核:台帐管理健全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工作由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工作由镇街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负责。台帐的建立健全以及管理情况列入我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标考核内容。

山阴街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服务承诺制度

第一条 为提高社区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的为失业人员服务,推动我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深入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服务承诺制度是各社区根据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将就业服务的内容、程序、时限以及服务标准等事项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承诺事项的落实,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

第三条 服务承诺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供优质服务。承诺项目包括有:失业证和就业援助证的申领审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就业服务。

第四条 服务承诺制度的主要措施:

1、各社区的就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办理程序和具体要求以及办理时限、承办人员等要素,通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信息发布栏、公布栏、社区网站、简报通讯等渠道向社会公示,作出承诺;

2、社区编印就业服务指南以备社区群众索取或分发到失业人员手中;

3、完善监督制度。由社区创建小组主要负责人具体受理群众的投诉。对群众投诉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投诉人。

第五条 服务承诺制度的管理和考核:报务承诺的贯彻与落实工作由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工作由镇街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负责。执行情况列入我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标考核内容。

山阴街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公布公示制度

第一条为保障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规范服务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就业援助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社区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信息发布栏等形式,向辖区内群众和单位公布有关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内容。

第三条下列内容,应当公布公示:

(一)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和岗位职责;

(二) 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宣传和我区就业就业帮扶政策;

(三) 就业援助证申领对象的基本情况;

(四) 主要用于安置本社区失业人员的用工信息;

(五) 有关就业服务的业务流程、申领程序、制度要求;

(六) 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和有半部门的服务电话、地址;

(七) 其他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有帮助的公共信息。

第四条公布公示时间和方式。因根据内容进行动态管理,长期有效的信息应注意维护,过期信息应及时更新,公示时间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公示结果的处理。对公示中没有问题的公示对象,要及时办理就业援助证手续。对反映出问题的,要及时根据就业援助证申领有关文件作出处理。

第六条公布公示制的管理和考核

公布公示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工作由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工作由镇街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负责。执行情况列入我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标考核内容。

山阴街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联系走访制度

第一条为全面、真实、动态地掌握我区失业的基本情况,更好地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走访机构为各镇街劳动者保障站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以社区创建充分就业工作小组成员为主。

第三条走访对象主要是辖区内的登记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以及用人单位。

第四条走访内容主要是:走访失业人员了解基本情况和就业再就业情况,宣传就业邦扶政策,提供岗位信息、培训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帮助解决各种就业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走访用人单位宣传安置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了解和帮助发布用工信息,推荐介绍失业人员,配合做好招工录用备案工作。

第五条走访主要采取主动上门形式,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每季度开展一次走访联系活动。走访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并记好有关台帐。

第六条走访中受理问题的落实处理: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应及时解决;对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应在走访结束后15日内作出反馈。对走访对象提出的有关意见和要求,要认真整理研究解决措施,对超出本职责范围的意见和建议应及时上报。

第七条联系走访制的管理和考核:联系走访制度的贯彻现落实工作由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工作由镇街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负责。执行情况列入我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标考核内容。 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掌握本社区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状况,建立失业人员跟踪服务制度和离退休人员状况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台帐和月报制度。

二、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并为辖区内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提供个人帐户、养老金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查询服务。

三、做好社区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登记、参保政策咨询等有关服务工作。

四、为社区特困就业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五、协助镇、街道劳动保障管理站,做好非正规组织就业的有关服务协调工作。

六、对特困和孤寡退休人员做好慰问工作,开展帮困解难活动。

七、在镇、街道劳动保障管理站的指导下,组织本社区离退休人员开展学习、文化娱乐和社区公益性活动。

八、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等咨询服务。

社区劳动保障站服务规范

优质服务:

办事认真负责;工作及时高效;服务热心周到。

优质作风:

钻研本职业务;廉洁奉公守法;勤奋敬业爱岗。

优美环境:

环境整洁卫生;设施布置合理;场所秩序优良。

社区劳动保障站服务项目

政策咨询

信息查询

职业培训

职业介绍

开发岗位

参保督促

失保发放

健康调查

求职登记

社区就业

失业登记

养老保障

老年活动

培训登记

就业援助

失保申请

医保服务

帮困解忧

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联络员职责

一、协助社区劳动保障站做好本区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

二、掌握本区域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的动态信息,并及时与社区联系。

三、及时传达用工信息,协助社区做好失业人员的就业帮扶工作。

四、配合社区组织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开展学习、文化娱乐和社会公益性活动。

五、协助社区做好特困家庭和孤寡、离退休人员的慰问工作,开展帮困解难活动。

六、协助做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

第6篇: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关于做好申报认定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

和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的通知

人社厅函[2010]1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

自2006年全国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以来,各地紧紧围绕创建工作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进一步推动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巩固扩展,提升创建工作水平,我部研究决定,认定一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认定范围及数量

(一)申报范围:在2006年——2009年底,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的社区中选择申报。申报认定工作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

(二)认定数量:首次认定的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共100个,具体名额数量根据各地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和所辖社区总数占全国社区比例等因素分配;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数量按各地充分就业社区达标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

二、申报认定标准

(一)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认定标准

1.连续三年以上达到省(区、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

2.创建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各项指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3.巩固扩展创建成果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性安排完善,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4.实现服务标准化、就业援助精细化和长效化。

5.工作善于创新,典型性、示范性强。

6.群众满意度高。

(二)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认定标准

1.连续三年以上保持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

2.创建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较好,达到省(区、市)规定要求。

3.形成巩固扩展创建成果的工作机制。

4.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就业援助精细化和长效化。

5.工作善于创新,典型性、示范性较强。

6.群众满意率高。

三、申报认定原则和程序

(一)申报认定工作按照“统一部署、严格标准、分级实施”的原则,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行。

(二)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由我部审核、公示、命名、授牌。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命名、授牌,报我部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切实加强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申报认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严格标准,保证质量水平。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对认定照标准细化指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评定出就业工作任务较重、善于创新、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社区,保证认定工作质量。

(三)实行动态管理,巩固扩展创建成果。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复查,经复查合格的命名继续有效,不合格的取消命名。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在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中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巩固扩展创建成果。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大力宣传创建典型,特别是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省(区、市)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第7篇:对充分就业的认识

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在充分就业情况下,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充分就业与一定的失业率并存。凯恩斯提出的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主张: 刺激私人投资,为扩大个人消费创造条件;促进国家投资,通过公共工程、救济金、教育费用、军事费用等公共投资,抵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政府通过实行累进税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人力资源在任何社会都是第一资源,任何社会发展都首先取决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志就是就业或失业程度,就业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正相关,失业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负相关,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和政治学家们把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视为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当人力资源充分就业时,其它一切非人力资源也同时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接近或等于潜在产出,经济产出状态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 curve PPC)的最大边缘,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处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由于充分就业状态以及由此表征的整体经济运行状态处在人们期望的最优状态,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政府就有责任有义务在充分就业领域大有作为,充分就业就成为政府职能结构中最重要的构成要件,也是任何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

第8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操作

第一步:进入“就业管理系统”点“充分就业社区”见上方1 第二步:点击“电子台账”见上方2 第三步:点击右下方“新增”见上方3

第四步:在“基础信息索引”处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后按回车键不要急等系统跳转至下一页面(注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中间空一格)

第五步:在有*号标注的地方都要填写见我上方圈起来的,其他信息如果知道也要填写,达到信息的完整度,省的以后更新,最后点保存。

保存完后你可以去——电子台账——选择好社区和户口性质——点查询,看看是否有你输入的相关信息。

第9篇:充分就业工作总结

一、坚持抓好“四个结合”,促进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我镇各村(社区)劳动力分布情况,尤其是针对失地农民在年初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在培训过程中坚持把培训工作同群众的就业愿望相结合、同岗位储备及岗位推荐相结合、同农民增收相结合,同法律法规及政策相结合。从3月份起在6个村(社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2期720人。经培训后就业达593人,发放成都市就业培训券720张。

二、认真开展城乡充分就业现场招聘会。

针对今年就业形势及就业压力,在社区举办了城乡充分就业现场招聘会,涉及机械技师、保安、护理、营业员、普工、服务员等20余个工种、1200多个工作岗位,参加招聘企业达37家,共有XX多个群众到现场应聘寻找工作岗位,成功签定意向协议378人。

三、搭建就业平台,抓好劳动力转移输出。

切实抓好群众就业教育,更新择业观念,抓好空岗储备,做好职业推荐,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保障代理等服务, 1—6月份转移输出农民劳动力10052人,针对秦皇苑集中区的群众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对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积极进行培训,推荐工作岗位,就业率达96%以上。灵活就业2600人,从事第一产业6000余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

四、切实抓好“两后招生”工作,派专人采取上门宣传政策,帮组中学毕业生正确选择志愿,为市交通机械技师学院输送学生36人,圆满完成县目督办第二季度过程考核目标。

五、积极抓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登记验证发卡3800人,上门验证30余人次。

六、认真抓好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劳保局安排,今年对涉及我镇2宗征地项目进行了清理,征地农民社会保险5023人,已完成参保群众的个人筹资及向用地单位追缴社保补贴费,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3192人(其中民政参保1207人,残联140人,政府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农村老人购买保险4714人),参保率99·7℅;完成大病互助医疗保险317人,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882人。

七、积极推行“两免四制”下村(社区),高质量完成职业培训基地、官塘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962110”就业援助服务体系,开展打击非法用工2次,上报各类信息11条。

八、进一步抓好全民创业工作,制定了三年创业规划和创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树立创业典型户161户,场镇新增创业50户。

九、积极抓好文化体育工程,完成农民集中区户外天线的调查摸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新增体育实施“1+8”2套、“1+12”套,进一步规范了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管理,做到经常性的对市民开放,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十、下半年工作安排:

1、配合抓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打造各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2、在农安区开展一次充分就业现场招聘会。

3、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基地职能,加强就业和社保中心管理,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推动农安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上一篇:小学健康知识宣传记录下一篇:汽车买卖合同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