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汇报材料(推荐11篇)
西华社区再就业工作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街道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社区再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环绕“服务居民”这个目标,不辱使命,牢记责任,抓好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强化社区功能,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完善机制。还经常到区、街道劳动保障部门等单位走访沟通,为做好社区再就业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地处镇湖街道中心,居民 1164户,常住人口2486万余人。现有劳动力1210人,就业率达100%。至目前累计为居民办理了《就业登记证》600余人次,为近百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办理了《困难人员认定》,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认定。按照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实施意见,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提供用工信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等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社区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情况汇报如下:
一、更新基础台帐,加强业务指导
掌握全面实行动态管理。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首先社区进行入户调查,从家庭基本信息,人员基本信息,就业状况等全面调查,并将了解到信息一一输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同时,社区组织人员坚持每月深入居民,走访了解社区内单亲及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建立再就业援助登记卡,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台账等基础资料。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了“四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健全了各类台账、名册,并将资料在微机中及时更新,实行了动态管理,走访就业困难对象每季至少一次,走访失业人员每半年至少走访一次。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务实了基础。
二、抓好就业平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1、为做好这次创建工作,我们村制定了工作计划。配备了兼职劳动保障协管员1名,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机等相关办公设备,为“创建充分就业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了“创建社区充分就业”工作机制,实现了工作制度“六到位”,即机构到位、场地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制度到位。并对社区的办公设备和配制电脑进行了检查,保证了网络的畅通。与此同时,社区还在醒目的位置张挂宣传横幅。
2、开辟了专用办公场所,设立了一块橱窗,并指派专职劳务信息员,及时传递培训信息,宣传培训政策,提供报名咨询服务,使社区劳动力能够方便、快捷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就业,量才录用,确保实现全面转移就业。
3、采取了多种措施为居民提供服务,送岗位上门。今年已为农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组织专场招聘会1次,每月中旬和月底各粘贴一次网上职介超市就业招聘信息。掌握居民就业情况、有就业愿望的未就业人员情况、4048就业困难人员等情况,努力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
4、多方筹建就业平台。我们社区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构筑就业平台。已分别与太湖湿地公园,净园商旅,环卫站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合作关系,推荐居民实现就业。
5、开展就业援助,促进困难人员就业。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援助,特别是对那些新增失地就业困难人员,我们落实专人帮扶,实行办理《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以及社保补贴一条龙服务。今年已办理《就业登记证》105本,其中女性47人;《再就业优惠证》2本,其中女性1人。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通过积极、主动地提供援助服务,帮助落实工作岗位等帮扶政策。今年街道开发公益性岗位56人,全部用于安置社区和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和大龄失业人员,西华社区实际安置了3人就业。
三、突出抓好就业培训工作
(一)是引导性培训与转变观念相结合。针对辖区居民“小富即安、怕吃苦、不愿外出”的现状,社区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在联合开展培训过程中着重在转变就业观念上下功夫。我们对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职中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如何正确寻找就业岗位”的引导性培训。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培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了失地农民,提高了他们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融入就业观念,改变农民的“小钱瞧不起,大钱挣不到”的思想。到11月底引导性培训近50人。
(二)是综合素质培训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今年来,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服务企业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民就业安置。采取步步深入的方式,结合我们本街道及社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刺绣、生态旅游等培训项目。截止到目前,完成技能培训培训40人,完成了街道下达任务。
(三)是创业培训与具体项目相结合。针对居民创业难的现状,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创业培训。首先,抓好宣传动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宣传,并通过学员之间互相影响、带动等形式加强宣传。今年已举办2个班,社区有10人参加培训。其次,抓好培训后跟踪服务。对参加培训有创业条件学员进行重点跟踪服务,包括推荐项目,宣传创业优惠政策,有少数学员经过创业培训已顺利实现自主创业。
四、利用优势,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致富之门”,扶持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根据镇湖街道 “自身”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刺绣在镇湖的“位置”,镇湖号称有绣娘八千,刺绣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刺绣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像刺绣外包装、刺绣框架、刺绣托运等
1.因地制宜,拓展就业。鼓励和支持居民,围绕镇湖刺绣及优美环境,重点发展刺绣及刺绣周边产业创业,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优美环境发展生态养殖、旅游业等,不断拓展创业领域,积极培育新的创业增长点。
2.旅游带动发展。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建成,在过去的这几年时间里,这一旅游项目吸引全国各地的刺绣爱好者前来参观,不仅直接推动了刺绣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服务产业,如餐饮业等。目前当地政府已将刺绣艺术馆和全国各地的旅行社挂钩,不断宣传镇湖刺绣文化和推动镇湖旅游的发展,同时给刺绣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
五、推动劳动力充分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灵活就业居多,收入稳定,不愿外出就业 西华社区人员结构分为:市镇老居民、小城镇居民及渔业村三块。老居民和小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对固定,渔业村居民又靠捕鱼为业,收入相对较高。再加上女性又都从事刺绣产业及刺绣周边产业,因此外出就业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力不大。就业区域狭窄,如不是很好的工作,一般人都不太愿意到外地工作,这种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就业难的现象。
(二)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科目较少 失地农民不大愿意参加培训,存在“要他学”的现象,不是“我要学”。农民稳定的收入造成他们安于现状,都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甚至他们认为我们提供的技能培训对他们来说用处不大。同时,有极少数人要培训的科目,我们又无法开办,去苏州培训他们又不愿意,出现了我们提供的培训农民不愿参加,他们想参加的我们暂时无法在本社区开办。
(三)工作时间灵活,走访较困难 社区人口比较分散,进行跟踪服务和政策宣传比较困难,加上现在协管员都是兼职的(今年11月才专职化),本身社区的事务比较麻烦,因此放在劳动保障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少。社区居民工作时间灵活,要想走访了解情况,有时村协管员必须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门走访。
(四)本地岗位稀少,采集岗位困难
企业比较稀少,无空岗位;灵活就业收入可观,推荐工作成功率低。地理位置偏僻,企业比较少,目前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岗位的需要在不断减少。因此采集工作岗位一直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五)文化程度低,政策理解能力差
文化程度低,政策理解困难。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对于要宣传一些政策法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全面实现充分就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我们将继续把创建充分就业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明年争创省级劳动力充分转移社区。
松柏朗村是东莞市大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占地总面积2.25km2, 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位于大朗镇中心区的西南部, 毗邻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生态工业园, 处于东莞市几何中心和穗港经济走廊黄金腹地, 是东莞市政府规划建立的生态旅游开发区和高科技工业园区。该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967户, 居民9135人, 其中本地户籍人口4135人, 非本地户籍人口5000人。改革开放以前, 松柏朗村属于典型的一元化农业生产结构, 广大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水稻和荔枝等农产品维持生活, 每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工业收入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后, 松柏朗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全村现有企业543间, 外商投资企业多达23间, 内资企业12间, 个体户518个 (内资企业中, 没有集体企业, 有2间村民投资企业, 10多个本村个体户) 。据统计, 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800万元, 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值16042万元, 集体总收入1303万元, 纯收入516万元。村民当年人均收入近35000元, 其中集体分配收入4146元, 个人务工收入14400元, 私人物业租赁收入15600元, 农业收入几乎为零。
2 松柏朗村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情况
2.1 创建农民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 松柏朗村的外源性经济和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村里土地绝大部分被征用, 耕地日渐稀少, 广大农民陆续“洗脚上田”, 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 并转向二、三产业。同时, 村委会和村民分别投资兴建了一大批出租厂房、商铺和宿舍, 基本上形成了以出租物业为主导的社区经济结构模式。
伴随着“村改居”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松柏朗村农民彻底蜕变为新型的城市社区居民,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身份告别, 依靠务工创业、出售土地和出租物业等经济活动获取收入。松柏朗村过上了富裕的市民生活, 却有许多主动失地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创业条件和就业技能, 不得不“被失业”在家, 游离于工厂企业大门之外, 不断地分享着村组集体经济福利, 养成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要求集体分红只能增不能减的“搭便车”社会心理, 把农村集体当成“土围子”, 被人戏称为“新农民贵族”。而且村中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村民赌博的恶习也有所抬头。这种状况, 不仅浪费了社区人力资源, 增加了集体经济的负担, 也阻碍了社区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必将影响到东莞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为了让社区农民能够及时转化就业, 走向全面发达富裕道路, 松柏朗村根据2006年5月26日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自主创业, 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实施方案》通知精神, 于2006年正式建立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
2.2 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情况
松柏朗村社区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 建成之后, 村委会指派干部专门负责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管理工作, 履行本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职能, 并为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配备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 提供了150多㎡的办公场所, 划拨专项资金10万余元装修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办公室, 配置了空调、电脑、电话、传真机、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 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村民座谈会或上门访问和电话回访等活动, 向村民们宣传就业政策、接受失业登记、求职登记、招聘登记、培训申请等活动, 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同时,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建立了与市、镇就业管理网络联网的社区局域网站, 健全了就业管理“市-镇—村”三级网络系统, 向广大村民和社区居民定期和不定期地滚动发布就业政策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和劳务市场信息等。专门为40~49岁之间的妇女和50~59岁年龄段的男性开展了“岗位信息进家入户, 重点帮扶的‘4050’”项目计划, 在积极组织他们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和协助申领工资差额补助等。并与镇人力资源分局沟通和辖区内企业的合作, 在本社区内定期和不定期地集中举办企业招聘会, 创建“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 为本村失业者、尤其是失业妇女、待业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岗位和职业训练场所。
针对本社区公益性服务系统的要求设置优抚岗位, 优先招录本社区村民上岗工作, 如做村保洁员、治安员和市场收费员等。配合镇人力资源局在社区内举办“村民职业技术培训班”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学习班”, 聘请相关专业的技师为村民传授实用职业技术, 聘请职业培训师为本村户籍大中专毕业作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扶持村民上项目搞创业, 组织村民申领无息创业贷款, 支持失业青年兴办工厂商店, 帮助本社区村民自主创业。把每月的10日定为“就业服务咨询日”, 由村组干部及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集中作专场劳动就业政策宣传与就业问题咨询服务活动, 同时利用节假日, 如国庆、春节、“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等作专场就业服务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
3 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工作成果
3.1 转变了村民就业观念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在建立初期,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十分困难, 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之后, 村民逐渐由过去被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变为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村民日均咨询访问量也有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2010年几十人, 广大村民的劳动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明显转变, 逐步扭转了依靠村组集体分红的思想,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工作, 依靠自己双手劳动、勇敢投资和智慧创业为家庭创造收入。
3.2 提高了村民职业能力
根据市劳动局和镇劳动局的要求, 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 对本社区的失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 开展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电脑、家电维修、制冷空调、点心制作、粤菜烹饪、保健按摩和创业知识等多个职业技能培训班, 累计培训劳动力和大中专门毕业生达500多人次。仅2009年培训的文员、清洁工、包装工、装配工、保安员等就达300人次。培训合格率均在95%以上。
3.3 解决了村民工作问题
几年来, 通过向村民传递招工信息、举办社区劳务集市、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向辖区内企业推介村民就业、与厂商合作建立“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途径, 直接或间接地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截至2010年5月, 在本劳动力就业平台办理失业登记152人, 推荐和安排就业累计500多人, 其中妇女和“4050”村民均占九成以上。先后解决了102位因政府“禁摩”而失业的摩托车司机的工作问题, 指导和辅助30位本村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就业。目前, 全村户籍劳动力2605人, 已经上岗的有2403人, 就业率已达92.3%, 提前实现社区“充分就业”的目标。
3.4 村民创业带动了就业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青年创业项目支持政策指引下, 本社区服务平台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银行, 先后为吴汉平、刘健华、张敏玲等11位有创业能力但缺乏投资条件的村民, 办理了由市政府提供的无息“创业贷款”, 累计放了贷款达88万元, 指导和帮助村民上项目搞创业, 新办加工厂8间, 商店3间。创业带动劳动力就业达68人, 其中本社区村民23人, 外来工45人。
3.5 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村民通过再就业成了“上班族”之后, 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白天在工厂劳动, 晚上跟同事一起喝茶跳舞, 社会接触面扩大了, 谈话内容改变了, 接收信息量增多了, 眼界大大开阔了, 思想认识水平也提高了, 过上了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 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3.6 落实了政府就业政策
本社区劳动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 每年至少办理了150多位村民的中专毕业生企业岗位津贴、就业困难人员工资差额补助和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补助, 有效地落实了东莞市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和“创业东莞”发展规划。
3.7 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题
辖区内的企业招聘使用本村劳动力, 一个重要优势是村民上班距离近, 工作稳定性强, 职业流失率低。因为村民就近上班工作, 可以在自己家里食住, 企业会节约许多经济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的“民工荒”所造成的招工难问题, 尤其是国际金融海啸期间, 广大在职村民为所在企业做出了非常大的劳动贡献, 真正实现了劳资双方的互利双赢。这也是一件非常出人意料的利好事情。
4 劳动力就业平台面临的工作困境
4.1 不劳而获的思想仍然存在
部分村民,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 贪图闲暇与追求安逸, 不愿意劳动的思想根深蒂固, 长期不学习、不工作、不投资和不创业, 彻底扭转这种社会心理, 工作难度大, 任重而道远。加上农村流行重男轻女思想, 男人在家庭中经常被骄贯, 只在外面做事, 不做家务劳动, 妇女需要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这种情况, 既影响了男人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妇女快速进步, 阻碍了妇女平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和上岗就业, 对开展社区劳动力转化就业工作十分不利。
4.2 工作期望值过高
部分村民就业观念严重滞后, 他们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一直抱有“等、靠、要”的思想, 总是期待社区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安排再就业。尤其是部分刚毕业大中专毕业生, 只愿做公务员不想进企业, 只愿做“白领”职员不想当“蓝领”技工, 没有丰厚薪水待遇宁愿在家待业“啃老”的思想非常顽固, 使社区就业平台的工作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而且, 一些村民自身技能素质虽然比较低下, 但是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要求却很高, 不愿意接受艰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上班经常借故请假, 喜欢挑剔和“跳槽”, 不加班不谦虚不学习, 造成本村劳动力使用费用偏高效益偏低, 许多企业曾拒绝招请聘用本地劳动力, 要做通厂商的思想工作也非常艰难。
4.3 就业技能与合作性都较差
部分村民自傲为“老莞人”阶层, 对外来工有歧视心理, 不愿意与外来工合作劳动, 常与外来工或厂方发生矛盾, 影响其在辖区企业中广泛上岗就业。许多“4050”村民年龄偏大, 文化素质偏低, 家庭负担偏重, 缺乏新兴行业的职业经验, 转行转业跨度高难度大, 成为市场就业竞争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调整过程, 需要投入的时间比较长, 人力物力比较大, 教育转化工作异常复杂, 且很难取得理想的职业训练效果。
4.4 缺乏制度保障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规范, 缺乏系统的政策规划指导, 更没有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 使得现实劳动力转化、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缺少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 依靠经验做事, 主观性、盲目性和风险性时常出现, 故无法保证工作目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 搞好劳动力就业工作的主要对策
5.1 制定符合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需要的法律法规
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明确的法律规范, 给予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及时正确的指导和支持。不定期地邀请各级政府领导为村民做报告, 及时沟通和传达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信息, 并聘请专家学者对村民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 且经常组织在职村民和失业村民的座谈会, 相互交流经验, 彼此取长补短。
5.2 加快对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 应加大对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尤其是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 强化和提高当前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工作力量, 尽快建立和健全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服务网络体系, 劳动力失业登记系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跟踪服务系统和劳动力转化就业跟踪服务系统, 做好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规划计划和监督管理工作。
5.3 增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
各级政府、社区和大众媒体, 大力开展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 提倡劳动创业致富, 提倡男女地位平等, 提倡公平合理竞争, 提供尊重知识爱惜人才, 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倡按劳取酬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等, 关心所辖区域的弱势群体, 积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村民和外来工解决实际问题。
5.4 出台一系列可行的奖罚制度
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约束与激励机制, 严厉打击和处罚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积极鼓励和表彰为劳动力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厂商、企业家、培训教师和社区工作者, 大力宣传和扶植自觉接受职业培训和自谋职业的先进劳动者, 以及通过自主创业吸纳失业村民的带头人和投资者等。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 利益、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 促进了东莞市的大量农用土地改为工业用地, 许多村完成了村改居、村民就地变市民的过程。为了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和再教育问题, 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村委会针对区域内主动失地农民的特点, 积极创建劳动力就业平台, 让这些主动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 接受自我认同的身份转变, 以社区为单位教育主动失地农民丢弃依赖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 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
以人为本,开展就业“跟踪”全程服务
“要是没有社区,那段时间我们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毛塘路社区居民刘新平每每说起自己的再就业经历都会显得有些语无伦次。刘新平和妻子王丽原是广西第一机床厂的职工,2005年5月,该厂破产倒闭,666名职工沦为下岗工人。帮助这666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成了毛塘路社区最紧要的工作任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毛塘路社区迅速成立了就业帮扶小组,想方设法帮助这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而家住毛塘路社区的刘新平和妻子王丽便是社区帮扶对象之一。因夫妻俩同时下岗,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也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喜欢京剧的刘新平,以前每天吃完晚饭,总要到社区娱乐室唱上几段京剧,可自从夫妻俩同时下岗后,就再也没有去过。用他的话说“肚子都填不饱了,哪还有心思去唱啊”。刘新平着急,和他一样着急的是社区里的劳保专员,那段时间为了他们的事情,鞋子都快磨破了,嘴巴也快说干了,终于把夫妻俩同时安排进了辖区凯金大酒店,一个当上了保安,一个做了保洁员。夫妻俩同时下岗,又双双同时上岗,这在毛塘路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工作中也是首例。这几年,毛塘路社区不断探索和创新,对下岗失业人员采取分类管理、先难后易、大龄优先、残疾特困优先的管理模式,做到了辖区内下岗人员底数清、下岗原因清、家庭状况清、就业愿望清、就业结果清、工作表现清等“六个清”,对下岗职工做到关心走访到位、帮助教育到位、培训指导到位、安置就业到位、跟踪走访到位、协调管理到位等“六到位”。随着社区4050人员台帐、优惠证台帐、社区服务网点台帐、离退休人员台帐、公益性岗位台帐、创办微小企业台帐、劳务输出台帐、培训人员台帐等“八种台帐”和再就业走访记录、零就业走访记录、洽谈会记录、典型记录、工作计划记录、培训记录、日常工作记录、会议记录、送岗位记录、政策宣传记录等“十项记录”的建立,毛塘路社区基本实现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实现结合社区实际进行分类管理的就业再就业模式,实现对就业再就业人员的跟踪管理和全程服务。
双向承诺,保障100%的就业推荐率
“只要你有就业愿望,社区100%能帮你推荐就业。”这是社区对辖区居民的承诺。对拥有7000多社区居民的毛塘路社区来说,敢作出这样的承诺,没有过硬的底气是不行的。毛塘路社区这过硬的底气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其推出的社区与用人单位双向承诺的就业安置与管理模式!
2008年底,毛塘路社区在全市91个社区中率先推出社区与用人单位双向承诺的就业安置与管理模式,社区与用人单位制定“双向承诺协议书”。该模式是,用人单位向社区承诺优先录取社区推荐的失业人员,社区向用人单位承诺对推荐人员的思想品质、家庭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保推荐人员服从管理,积极工作,使用人单位对社区推荐的就业人员放心,达到长期聘用,继续接受社区推荐失业人员的目的。
社区的真诚感动了用人单位。2009年4月桂林福达传动有限公司一次性接收社区下岗失业人员45人,2009年7月桂林正菱第二机床公司一次性接收社区下岗失业人员78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桂林国际电线电缆、漓江纸业、福达传动有限公司、正菱第二机床公司等30多家用人单位与毛塘路社区签订了“双向承诺协议书”。截至2010年底,毛塘路社区共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1人次,社区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做到了100%的就业推荐。
挖掘资源,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拓展思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求发展。”七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柳炜林局长如是说。毛塘路社区在再就业安置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社区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拿证、后就业”的工作方针,及时调整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过去以街道为单位统一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模式,改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组织,分小区包干,分小区管理的模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意愿,通过与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协议,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截至2011年3月,社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已达600余人次。通过培训,帮助43名“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在“两江四湖”、市容、交警协管员、计生协管员、图书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上岗,帮助6名下岗失业人员争取到了小区门卫保卫工作,帮助31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内开办理发店、修理部、小卖部、米粉店等社区服务实体。并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援助诚信润滑剂厂、壹参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桂大机械加工厂等企业,帮扶12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扶贫帮困,建立“爱心”求助体系
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社区大龄下岗人员温大龙当时的境遇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女儿因患骨髓瘤半身瘫痪,为给女儿治病,已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以前,家人还能靠温大龙的一点工资和妻子在社区开缝纫店的微薄收入免强度日,温大龙一下岗,生活的重担就全都压在了妻子的身上,那段日子夫妻俩终日以泪洗面。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后,马上在社区上下奔走,仅用1个星期便筹集捐助款2万余元,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他们身边。2009年10月,毛塘路社区正式成立了由社区书记任组长、委员为成员的帮扶领导小组。采取“一帮一”、“一对一”的帮扶措施,社区党支部、社区团支部及辖区部分企业组织党员和团员在社区开展对孤寡老人、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爱心帮扶。“爱心”求助体系建立一年多来,已为社区困难家庭儿童买书包、买学习用具,为特困家庭送生活用品共计6000余元。
搞好建设,打造高效优质服务平台
2010年12月8日,毛塘路社区举行“一网一册一示屏”社区服务揭牌仪式,率先在广西范围内建成数字、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创新再就业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更新服务手段,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迫切要求。为适应新形势需要,由政府投入近15万元,在毛塘路社区率先进行“一网一册一示屏”试点。“一网”指的是毛塘路社区便民服务网,它是融组织、卫生、民政、社会保障、计生、综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事务受理网站。“一册”是指针对不会上网的居民,社区把党建、计生、社会保障、综治等10项服务内容印制成册,方便居民对号入座,寻求服务。“一示屏”则是专门设立户外的LED显示屏,主要播放社区公告、政策法规、招聘、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信息,方便居民学习、培训和娱乐。自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投入运行以来,社区已成功联系60多家用人单位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帮助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居民成功就业23人次。
按照县社保局的统一部署,根据2012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业务知识培训会、奉节县委关于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通知(奉节委办[2012]123号)的精神,红土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开展两干创建培训会,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现将红土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红土乡就业再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红土乡下设1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全乡共2.85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2.2万余人。目前,辖区内有共建单位9个,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营业网点200余家。城镇新增就业69人,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86.25%,其中城镇单位新增就业18人,新增私企及个体户就业50人(其中微企新增就业12人);登记失业人员10人(今年新增登记失业人员1人),其中实现就业1人,困难人员就业1人,退休人员1人,未就业8人;至8月,农民工回引人数44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6.60%,返乡创业就业346人,推荐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22人;第一、二季度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453人。
二、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及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各村(社区)驻村干部和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促进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红土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乡镇的重要工作来抓。
三、摸清底数,建好各种台帐
红土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上月启动,通过会议培训方式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传达给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和专职人员,要求按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日前正处于创建工作的入户调查摸底阶段。根据2012年创建标准和工作计划,各村(社区)成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服务机构,工作任务落实到人,专职人员深入居民家中做好调查摸底,对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再就业调查,利用上门调查,电话联系等形式,重点摸清辖区失业人员的“五清”情况。即:下岗失业原因清、家庭情况清、就业意愿清、技能特长清、安臵去向清。
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自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以来,各村(社区)反映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创建基建设施简陋、单一,大多数村的办公条件艰苦,没有富余的办公设备用于创建工作,即使有,也是比较老旧,无法满足正常办公需要;二是村级劳动社保人才队伍的严重缺乏,担任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的专职人员就是村会计,而村会计也是村级所有工作业务的承担者,全乡村平均人数约2600人,工作量大,加上少数村会计年龄较大,电脑操作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建工作;三是创建工作经费补助的落实不到位,加上补助标准的不确定,导致工作进度慢、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
五、接下来的工作打算
在县就业局和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配合下,在经费给予保障和人才得以配备的情况下,我们将竭尽全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争创充分就业社区。
1、继续保持创建工作“五个清”,对本社区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要求的登记失业人员必须做到:“家庭情况清、就业意愿清、技能特长清、就业培训要求清、创业意愿清
2、积极做好对登记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推荐工作,为帮助失业人员掌握职业技能创造条件。凡愿意参加创业培训的人员推荐给劳动保障所。
3、按月做好“社区(村)就业平台软件”:人员增减、培训项目、就业去向和对登记失业人员每半年走访一次,就业困难人员每季度走访一次等工作的电脑记录。
5、认真做好各项创建活动的文字、照片资料的积累工作,及时做好各类工作台帐。工作中做到主动热情、细致耐心、业务熟悉、方式得当、程序规范。
如果争创成功,将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肯定;我们全体工作人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求实求新求进的工作态度,继续围绕“创建充分业社区(村)”这一目标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推动就业工作向前发展,为充分发挥好社区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而努力工作。
红土乡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各位领导:
今天,省厅检查评估组来我市检查指导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是对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特别是社区就业工作的有力推动,在此我代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检查评估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检查评估组的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创建充分就业
街道、社区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做好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社区就业工作,我市自2001年就提出了“一年试点、两年推开、三年见效”的社区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2005年在社区开展了“创建无双下岗双失业家庭”活动,力争用三年时间分别解决双下岗双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和其他困难群体就业问题。2006年根据省厅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活动。通过几年努力,我市社区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1.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7个辖市区,58个街道(乡镇)、开发区,306个社区。根据我市《城镇社区充分就业工作方案》,在6个辖市区(因丹徒区无城关镇未列入)、13个街道(城关镇)、178个社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活动,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有50以上的街道建成充分就业街道(镇),90以上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社区内85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其中,2006年,全市实现充分就业街道2个,充分就业社区89个,占创建社区总量的50以上。在2006年11月,我们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照省厅和我市创建标准,对所有街道、社区就业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重点对2个创建充分就业街道、89个充分就业社区进行检查、评估。通过检查,全市共有94个社区在社区就业、平台建设、政策落实、社区基础信息管理、社区就业服务和其他工作等6方面达到了标准。同时,为确保评估公平、公正、公开,又在12月21日的《京江晚报》上对全市符合条件的社区进行了公示。
二、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为更有效地完成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任务,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劳动保障局分管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专抓此项工作。各辖市区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制定了方案、明确了任务,确定了专职工作人员,实行专项推进。
2、制订标准,强化考核。
根据创建工作要求,我市及时制订、细化并下发了《**市充分就业街道、社区考核标准》,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标准分为平台建设、就业基础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群体就业情况、就业援助工作、群众评价等5大类、17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分为平台建设、就业基础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群体就业情况、就业援助工作、群众评价、树立就业典型及宣传等6大类、20条。同时将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就业80以上,“4050”等困难人员实现100就业和人员信息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这三项指标设定为硬性指标,占考核总分值的55,且上述三项指标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的一律不得认定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各辖市区也制订了相应细则。2006年10月底,我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充分就业街道、社区检查评估的通知》,要求辖市区按照上报的街道、社区的名单,对照创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的标准,进行逐项检查。在2006年11月份,我们对全市符合创建标准的街道和社区进行了检查、评估,共有94个社区符合以上标准。
3、夯实基础,完善制度。
在制度建设上,根据省厅的考核标准,全市178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跟踪走访制度、岗位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服务承诺制度。
在平台硬件建设上,一是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标牌全部按标准统制作;二是将各项工作制度制成图版,全部上墙张挂;三是将工作内容、服务流程制成图版进行公示;四是所有社区全部制作政策宣传栏和信息发布栏,及时、快捷地发布最新就业再就业政策和求职用工信息;五是为市区所有街道社区全部配备了微机、打印机,还为市区街道配备了电子显示屏,并与市人力资源市场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发布。
在平台软件建设上,重点抓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台帐管理。在建帐过程中,结合各社区的实际,组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登记,做到“一户一卡、一居一帐、一街一册”,全面掌握了各社区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了社区从业人员台帐、下岗失业人员台帐、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台帐等十余种台帐,并将这些基础数据全部录入了微机,实现了微机化、动态化管理。
4、积极指导,狠抓落实
。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一项新工作。为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采取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季检查、月指导,常抓不懈。2006年5月份,全市召开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工作推进会,督查各地创建工作进展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006年11月份,我们和市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2006年
市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工作目标考核的通知》,从12月5日-14日对各街道劳动保障所2006年工作和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工作实施了重点抽查和事后督查,通过检查,查遗补漏,相互提高、相互促进;针对具体情况,就业中心再就业科的同志每月都深入社区,进行业务指导,使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5、政策倾斜,促进就业。
2006年,全市把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手段和评选条件,指导、督促街道、社区抓好政策落实。为确保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名下岗失业人员身上,各社区发挥贴近居民、贴近下岗失业人员的优势,通过“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使下岗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进行调查摸底,对所有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对象建立详实的台帐,深入宣传和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使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对优惠政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是继续实施“建、补、贴、保、奖”的社区就业激励政策。从2002年起,我们就实施了这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即在平台建设“六到位”的基础上,打造一流的面向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我们下发了《关于开展星级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创建活动的通知》,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星级劳动保障服务所创建,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全市的劳动保障服务所全面达到三星级;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用1-2年时间,使平台工作人员100通过劳动保障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鉴定,实现持证上岗,今年我们分两批为全市498名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进行了国家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鉴定,考核合格率97,合格率列全省第四位。“补”,即对特困家庭自谋职业人员给予每人500元的实物补助。“贴”,即对自主创业的失业人员给予全额贴息贷款,同时对社区、街道每发放并回收一笔贷款,分别给予200元和40元的奖励。“保”,即对社区就业人员按低标准准入,接续社保关系,对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给予50的社保补贴。“奖”,即按照“费随事转”原则,对街道、社区每推荐安置一名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分别给予社区200元和街道20元的奖励。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进了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是进一步降低了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门槛。市劳动保障和财政、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补充意见》及《**市市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对申请贷款额度在1万元以下符合条件的人员,免除担保。直接办理小额贷款;1万元以上的,经办理抵押、质押或第三方担保手续后,即可办理小额贷款手续。新政策出台后,已有72人通过了审核,共计发放创业贷款220万元,今年全市共有153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499万元。
三是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市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共同出台了《**市市区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试行办法》,将“4050”人员、享受低保的长期失业人员、双下岗失业人员、单亲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特困职工家庭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等7类人员纳入了政策范围。目前市区已有5409名就业困难群体享受到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60万元,对促进失业人员隐性就业显性化、稳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实施援助,突破难点。
2006年初,我市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度就业困难群体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帮扶“4050”人员再就业的通知》,明确了2006年的社区就业的工作重点是以解决“4050”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为抓手,推进充分就业街道、社区的创建。5月底前,街道、社区全面调查了“4050”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家庭状况、享受就业政策的情况,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重点明确。在此基础上,街道社区开展了帮扶活动,开发了社会管理、家政服务、后勤保障等公益性岗位,街道社区举办了针对推荐安置“4050”人员的“就业超市”,并根据我市出台的一系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4050”人员及其他困难人员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2006年,“4050”人员实现就业4705人。
一是实行承诺服务制度。市区各街道与辖区内的每一户“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和每一位“4050”就业困难群体签订帮扶协议书,承诺提供就业援助的内容、方式、次数、期限和效果。四牌楼与辖区主要用人单位签订优先推荐用工协议书,明确单位优先录用本辖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建立了失业人员—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辖区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互动就业信息网络,大大提高了二次就业的成功率。
二是建立了社区就业援助员队伍。市区各街道社区充分发挥楼片长、积极分子和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协助社区了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就业动态,为就业困难人员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活动,做到帮扶就业有记录,不愿工作有原因。
三是实行上下联动制度。街道社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信息网络体系作用,收集“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的信息,并反馈到市、辖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市、辖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则根据得到的信息,定期向街道社区平台发送有针对性的用工和服务信息,提供相关服务。
四是实施重点援助制度。在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社区就业招聘会,每月举办一次街道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超市”,每季开展一项以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主题的“专题活动”。2006年,市区各街道共举办“就业超市”38场(次),开展各类以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主题的专题活动16期。
7、加大培训力度,以培训促进就业。
技能培训是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各街道社区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就业的适应性不高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坚持以社区就业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举办电脑维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厨师等培训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和就业的稳定性。句容市结合下岗失业人员的自身需求和时间安排,灵活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随到随学,深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四牌楼街道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95人,其中95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同时,大力开展创业培训,2006年,全市创业培训1601人,实现创业931人,并带动了665人实现就业,实现了培训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健康路街道还举办创业者事迹报告会,邀请创业成功者讲述创业经历,激发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三、下一步打算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成果巩固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量质并重提升期。而城乡就业压力呈现出规模总量大、新增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的特点。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并对今后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既明确又具体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理念和方法,以兑现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为抓手,以大力推进“五个充分”为着力点,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提升就业再就业工作新水平。
1、着重抓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贯彻落实。
在用足用好现行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具体配套办法,努力扩大政策覆盖面,尽快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街道、乡镇、企业和受惠人员身上。及时抓好督促检查工作,在2007年一季度,借鉴省政府的方法,由市政府牵头对各辖市、区组织一次政策落实专项检查。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定期通报等制度,促进各地和市有关部门把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2、着力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在春节前开展一次“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帮扶新出现的“双失业”、“零就业家庭”和“4050”等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就业需求,制定专门的援助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专项就业服务,通过采取“社区就业、政府购岗、社保补贴、专场招聘”等办法,帮助他们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再就业。
3、统筹抓好城乡劳动力就业工作。
按照“五个充分”方案制定的目标任务,切实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专项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切实抓好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免费专场招聘会和开展技能岗位对接专项活动,努力为大中专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
4、积极探索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对现有的促进就业政策加以分析梳理,积极探索积极的新一轮就业政策的着力点,把若干适应**实际的有效做法固化为政策和制度,形成我市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如增加对城关镇及社区的投入,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参照市区“建、补、贴、保、奖”政策,激励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下岗失业人员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就业和再就业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根本。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的关心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推动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红旗路社区争创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单行材料
红旗路社区地处天水市麦积区城乡结合部,办公地址在区府路临街的小二楼上面,居民办事非常方便。有常驻居民3038户6748人,是集机关、学校、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社区设有信息服务站、家政服务站、老年活动室、党员电教室等四个站室。有工作人员4人,平均年龄30岁,是一支非常善于学习、实践、创新的团队。社区班子依照平安麦积建设,紧贴时代脉搏和工作实际,以“活动全方位、服务全天候”为主要工作方式,全力打造互动、互爱、互助的大格局,形成了现代化社区所特有的人际关系祥和、生活态度快乐、认知思维健康、互动氛围浓郁的软环境。
该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有专职工作人员4名,社区主任兼任劳动保障事务站站长。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经费有保障,制度健全,办公设备齐全,办公场所宽敞明亮,配有计算机2台,打印机1台。今年4月底,社区为287名下岗失业人员和19户“零就业”家庭登记建卡,摸清他们的失业原因、家庭情况、择业愿望、技能水平和就业去向等;为275人介绍了工作岗位,其中 “4050”人员140人。近年来,该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已连续四年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社区还获得了 “市级先进党组织”、“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科普先进社区”、“区低保工作先进集体”、“办事处先进社区”等光荣称号。其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常抓就业政策的落实工作 社区工作尽管千头万绪,但他们始终把关系民生的劳动保障工作当作首要工作任务来安排部署,为了能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社区把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与促进创业工作结合起来。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各项就业再就业和全民创业政策,提高社区居民对政策的知晓度,让下岗失业人员主动运用就业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积极主动的吸纳辖区内居民就业。2009年社区组织1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区就业培训中心和妇联组织的计算机、家政、美容美发、厨师等9个专业的免费培训,通过培训分别推荐家政就业30人;打字复印行业就业10人;美容美发就业25人;厨师就业7人;缝纫就业9人。二是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耐心细致的扶持辖区内失业人员创业,到目前社区已累计为104人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312万元,仅2009年就为24人贷款95万元,贷款金额206万元。扶持下岗失业职工、长期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残疾人、高校毕业生、进城创业人员等104人创办了自己的小企业,吸纳辖区300多人就业。2005年为辖区内甘棉厂下岗失业人员胡小金申请到小额担保贷款2万元,创办了粮油加工厂,经过这几年的辛勤工作,她的固定资产已达到1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达20万元,是自主创业人员中的成功典范。曹纪鹏在2001年被劳教释放后,一直无工作,他妻子也没有工作,属典型的“零就业”家庭,社区劳动保障事务让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为他申请了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有了,就要选择项目,经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人员几天的市场协助调查,为曹纪鹏出主意,让他开一间儿童鞋店。既投资小、风险也较小还不愁生意冷清。社区人员为他出主意、想办法,曹纪鹏全家感谢,他没想到社区对他这样关怀备至。经过十几天的筹备,曹纪鹏选好了场地,在二马路幸福商城楼下的纪鹏童鞋店2006年9月正式开张了。这不仅缓解了曹纪鹏一家的燃眉之急,也真正解决了他们全家的生活问题。
二、建立建全统计报表,对辖区内就业工作心中有数 2003年成立劳动保障事务站以来,该站共建立就业再就业工作台帐8本,分别是:《麦积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台帐、《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和就业去向》台帐、《再就业援助及“4050”人员求职登记和就业去向》台帐、《办理各种证卡人员花名册》台帐、《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 款情况台帐》、《再就业救助对象基本情况》台帐、《职业培训》台帐、《麦积区持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各类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台帐。每月按时上报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和就业去向》、《再就业救助对象及“4050”人员求职登记和就业去向》、《办理各种证卡人员花名册》、《招聘单位用工信息申报登记》四种台帐报表并按季度上报就业情况分析,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搞好正常统计报表的同时,还及时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就业调查和摸底统计方面的工作任务。
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认真落实就业服务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该社区对辖区人员做到“六清”,即生活状况清、择业意向清、就业能力清、就业状况清、社会保险清、社区退休人员情况清,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奠定了基础。一是分派专人负责与辖区内各用人单位联系,广泛收集辖区内的用工信息,有效地实现了求职、用工信息资源的有效对接。二是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推荐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实现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红旗路社区还自办家政服务站,安臵了15名失业人员,并解决了100多人就近就业的问题,如单亲家庭人员温斌的感受最深,他自2003年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因年龄大,又无一技之 长,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女儿在上学,老父亲常年卧病在床,让他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社区同志在得知他的情况后,上门与他进行交心、谈心,帮助他树立生活信心,联系市总工会给他争取冰柜1台,桌子2张,椅子4把和烧烤车1台,并安臵他在三马路道南小学门口摆摊,解决了他就业难的问题,正如他所说:“是社区给了我重生的希望,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辖区内的夫妻双下岗职工李胜利夫妇,单位破产后,面临生活无着落,儿子复员退役后未安臵,又收养了一个孤儿,社区了解情况后,帮助他们夫妇俩重新定位,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夫妇俩利用自身的特长,在二马路步行街摆了一个小摊点,早上卖豆浆油条,方便过路的行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并且协助他们申请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为辖区群众办理居民医疗保险手续,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按照市区两级医疗保险政策,采取上门入户的形式,共为辖区1936人办理了医疗保险。社区居民苏松娥,多年患有心脏病,需安装心脏起搏器,由于高额费用连想都不敢想,但自社区给办理了医疗保险后,在西安住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医疗保险报销了5万多元医药费,社区又通过区民政局给其申报了二次大病医疗救助,报销了2万多元,大大地解决了她看病的困难。四是规范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红旗路社区有离 退休人员174人,为保证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乐的问题,社区组建了老年活动室,组织老年秧歌队每天开展活动,丰富了老年人文化生活,辖区退休职工陈末丽,60多岁,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活动,他的扇子舞在香港举办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红旗路社区自2003年建立劳动保障事务站后,利用辖区内单位众多的优势,工作人员为解决辖区内失业人员就业问题,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就业政策,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积极协调区内共建单位帮助解决就业问题。近几年来分别在市二院、市四院、区环卫局和区园林处及区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利用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人员86人。通过信息服务站,为287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就业岗位。过去一些要“低保”的居民,例如大学毕业生王伟,毕业后没有工作,多次找政府上访要求安排工作未果后,经过社区的联系介绍,宣传讲解有关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并推荐他参加了区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创业培训后,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在桥南四马路开了一家百岁鱼庄火锅店,并吸纳了30多名失业人员就业。这几年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大力帮助使辖区内许多失业人员转变了就业观念和意识,增强了他们实现再就业的主动性,该社区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由于管理规范、服务热情、工作扎实,社区先 后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也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失业人员常说“社区就是我们的家,靠得住,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我们感到自豪”。
第四步:在“基础信息索引”处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后按回车键不要急等系统跳转至下一页面(注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中间空一格)
第五步:在有*号标注的地方都要填写见我上方圈起来的,其他信息如果知道也要填写,达到信息的完整度,省的以后更新,最后点保存。
XX社区是XX市委、市政府旌南开发,打造西部职教基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用地,由原城区乡XX村三组统征统转后,于XX年5月建立。辖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0余户,13000余人。辖区内现有大专院校1所、医院1家、民营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74户。社区现有失地居民294户,737人,劳动年龄内人口461人。有就业愿望的458人,都实现了再就业,整个社区无一户零就业家庭。
按照市、县、劳动保障部门,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实施意见,以社区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提供用工信息,帮助失地农民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更多的失地农民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社区就业工作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居委会主任任组长,居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社区委员为成员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支部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深入走访、建立台帐、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夯实基础
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社区组织人员坚持每月深入居民区、楼院走访了解社区内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居住场所、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建立优惠证发放台帐、失业人员台帐等基础资料,做到了失业原因清,家庭情况清,择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类台帐、表册,并将资料录入微机,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夯实了基础。
三、完善措施、组织帮扶、促进社区居民实现就业
针对社区内未就业群体,我们根据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进行排查,分析原因、分类排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技能想对策。一是积极提供用工信息,鼓励社区能人带动再就业。发布用工信息78条,为居民自主择业提供信息服务。分流安置了部分失业人员,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社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40余万元 将社区原来的旧危房改造成105间,3603平方米的再就业校园服务区,解决了74户210余名居民的就业再就业问题。三是认真进行空岗调查,积极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共建,学院将后勤岗位和非招投标工程交给社区,安置失地居民123人;四是实施再就业援助服务。帮助失业人员积极联系协调公益性岗位70个。五是帮助160余名居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为他们再就业享受优惠政策提供了方便。通过调查,进行求职登记、发布用工信息、开展职业介绍,促进再就业,切实解决了弱势群体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四、广泛宣传、提供服务、努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广泛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使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深入居民楼院为他们开展政策引导、法律宣讲、观念更新等内容的培训34场,受教育人数达150多人。积极宣传、广泛动员、组织社区居民参加了街道社区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社区居民就业技能,拓展了就业渠道,为进一步开创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创造条件。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帮扶,树立了一批自强不息、自主择业、积极创业的居民再就业先进典型。通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使就业再就业工作逐步形成合力,提高了自身素质、改进了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确保了创建活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五、下一步打算
大力开展空岗调查,积极推荐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就业。
加大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更多居民实现就业再就业。
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协助失业人员选择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申请享受减免税费优惠政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
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工作计划及措施
2011年创建活动工作计划:
我社区要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实施 《就业促进法》 为抓手,以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人员、新增劳动力就 业为重点,夯实基础,创新举措,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深化创建充 分就业社区活动,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2011 年,我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社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总体就业率达到 98%以上,登记失业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参加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
2011 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巩固创建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进一步贯彻落实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我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意见》,要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在开展就业援助服务,促进失业人员充分就业上有新的突破。要对照创建标准,从健全制度、完善台账、规范管理等方面 入手,扎扎实实地做好创建的各项工作,确保创建目标的圆满完成。
二、摸清底数,健全台账,建立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机制摸清底数,健全台账,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建立健全申报登记制度、入户调查制度、访谈制度、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全面了解掌握社区内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及时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特别是 “零就业家庭”状况)。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愿望清、培训意向清、岗位需求清、家庭情况清。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并根据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更新。
三、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重在实效,切切实实解决社区内失业人员 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以创建为载体,全面落实区政府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和引导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中桥社区2007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
中桥社区位于苏锡路东侧,中南路以南,紧邻中南新村,中桥三村,新村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住宅楼80幢,164个门楼,居民2844户,总人口753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约800余人),其中登记失业的人数为313人,大龄失业人员占20%,零就业家庭有2户,就业和再就业任务艰巨。近年来,我们中桥社区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目标,按照市、区劳动保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认真做好解决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居民就业率达到82.1%以上。特别是就业困难对象,大龄就业的人员就业率达到了87.4%,零就业家庭每户再就业比例达到了100%,使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就我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主要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我社区充分认识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这项工作正常开展,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把“创建充分就业”工作作为社区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工程,由社区主要领导直接抓,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具体抓,其他条线配合抓。做到组织领导管理重视到位,建立健全“创建充分就业”工作机制,制订工作职责制度,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电脑台帐和纸质台帐,及时、准确掌握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就业人员情况,我们针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变动性较大,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通过电话联系、不定时走访下岗失业人员,遇到不配合的人员,就通过从邻居、亲戚等摸清情况,及时上报,做好信息更新,及时统计做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电脑台帐资料,及时认真做好登记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
二、宣传政策,促进就业。
我们围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这项中心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利用社区的黑板报、画廊等宣传阵地,进行对充分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发布各种招聘信息,让社区失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就业方面政策和各种就业信息。并利用走家访户的时间,上门为需要就业的居民宣传就业方面政策和 1 就业信息。在广泛宣传劳动就业政策宣传的同时,我们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可行的办法,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切实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目前社区内登记下岗失业人员313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127人,共有111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我们把就业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就业困难人员上,其中大龄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掌握技能薄弱,还有的干脆没有特长,工作比较难找,对于这类对象,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荐失业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另一方面关注收集需要年龄偏大,技术含量不大的岗位的用人单位,积极利用发挥社区综合咨询服务平台,多渠道拓展就业范围,及时为大龄失业人员牵线搭桥介绍工作。如48岁的大龄困难人员宋章云通过社区发布的招聘就业信息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广泛宣传和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社区就业工作新发展。
三、重视培训,推动就业
我们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一方面积极引导社区失业人员参加各种适合自己并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培训,年内完成失业职工就业指导培训 58 人,通过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充分了解了关系其切身利益的劳动政策,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指导。推荐5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职业培训中心举办的技能培训班,使他们掌握了一些技能,为能重新走上新的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政府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推荐 3 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市妇联举办的千名困难妇女就业创业培训班,为他们以后的创业之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自办经营,中桥二村137-302包示巾大学毕业后,因专业不对口,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自办装璜饰品商店。二村116-504号严玛理大学毕业后自办创业一家制造企业,生意红火。失业人员包树铭开办了一家室内装璜商店,现在生意做的非常好,取得了创业的成功,被我社区评为创业先进。并在党总支换届选举中,当选了社区党总支委员。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火车站街道张火路社区
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典型材料
今年56岁的单浩金是张掖市甘州区火车站街道张火路社区居民,母亲双目失明,儿子单涛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23岁了依然需要父亲的照顾。单浩金本人经历了下岗失业和离异的痛苦,家庭收入主要靠社区低保金和打点零工维持,生活非常困难。张火路社区工作人员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为他排忧解难,先后联系多家单位帮助就业,目前单浩金已在新园小区物业公司上班,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不低的收入。单浩金非常珍惜这个岗位,工作踏实勤恳,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今年45岁的陈宏也是张火路社区居民,他和妻子都曾是张掖市农药厂职工。企业改制后,夫妻俩双双下岗,由于没有特长,找工作成了难题。为此,陈宏一家痛苦过、迷茫过,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社区工作人员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进行家访,用真情温暖他们,为这个家庭的再就业出点子想办法。通过就业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社区为陈宏申请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帮助他创办了自己的大弓农化公司。经过几年艰辛发展,陈宏的公司已实现产值3000万元,实现税收60万元,并向社会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陈宏被推荐获得“全国小型创业奖”,受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表彰和奖励。
像单浩金和陈宏这样的居民在张火路社区还有很多,他们都在社区帮助下实现了再就业,成为再就业民生工程的受惠者,不仅使自己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一部分人在创业成功后反哺社会,为其他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个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现有居民3086户8616人的社区,实现了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较充分就业,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达98.5%以上,长期失业现象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部消灭。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省级“未成年思想道德示范点”、“劳动保障监查网格化管理试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示范社区”,区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通过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张火路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就业再就业典型,社区就业再就业做法值得肯定。
一、强建设抓服务,构筑良好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始终把“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创建工作作为一项“惠民生、促发展”的民心工程常抓不懈,将劳动保障与社区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研究,切实推行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主任重点指导,站长、协管员、信息员“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级协调管理体制,形成了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较好的实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众“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去年以来,社区多方筹资65万元,改扩
建办公场所500平米,建成40平米“一站式”服务大厅一个,大厅内设党务政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科教文卫、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农民工服务等8个办事窗口,为居民群众提供70余项便民服务。同时,增设党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医疗卫生室、治安维稳室等4个固定办公服务点,开通便民咨询电话一部,全面推行了“一条龙”服务模式,努力做到服务流程、办事环节、就业信息“三上墙”。三是强化服务建设。社区以争创“群众满意社区”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四入”活动(入心、入理、入情、入法),采取“六心”工作方式(即:接待群众热心、解答问题耐心、办事处事细心、帮助群众尽心、提供援助贴心、服务充满爱心),强化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同时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完善服务制度、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理念,严格办事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和“争当服务标兵”活动,努力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知民情解民意,扎实做好就业摸底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社区在“抓重点、抓难点、抓突破点”上狠下功夫。一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建立了由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用工单位共同组成的三级监察网络,实时采集和监控网络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二是积极开展劳动力
资源摸底调查。将社区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选派2-3名工作人员,对本网格居民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困难原因,辖区单位的用工情况、空岗需求等情况进行详细摸底登记,努力做到“五清”,人口数字清、家庭状况清、就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用人单位需求清。三是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册工作。先后建立完善了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卡、用人单位信息台帐、“4050”人员登记台帐、《就业失业证》发放登记台帐、小额贷款登记台帐和用工信息登记表等“一卡、九帐、十八表”档案资料,并将各类表册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实行数字化动态管理,为全面做好就业安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转观念提素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社区宣传阵地的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散发宣传材料、提供就业咨询等方式,积极开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知识》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合同、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宣传,全面调动居民群众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增强下岗失业人员谋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职能,组织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落实优惠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五送一落实”春风援助行动,走访高校毕业生、城镇复退军人、“4050”失业人员、下岗群众和城市特困家庭365户,及时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和技
术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社区居民王琴,离异后独自抚养女儿。女儿姜欢今年17岁,患脊椎骨弯曲,身体残疾,需要经常进行康复治疗,母女俩生活十分困难。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帮扶,为其申请了低保,并安臵王琴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从事清洁工作,使母女俩的生活有了保障。三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通过联合张掖市职教中心、扶贫技校等市、区就业培训机构,加大了对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先后组织开办手工十字绣、厨师、电脑、家政、餐饮服务、缝纫、美容、保安、电焊工、手机维修、等专业培训班8期,培训高校毕业生、城镇复退军人、“4050”失业人员、下岗群众、特困家庭成员共3256(人)次,实现就业2178(人)次。其中268人实现自主创业。
四、想办法拓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
一是发挥社区党建联席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定期与辖区企业联系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实现未就业居民及时安臵、就近安臵。近年来,辖区145队、水勘院、昆仑公司、河西制药厂等共建企业累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70个,143(人)次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二是坚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在环卫保洁、社区治理、治安防范等公益性岗位上,优先安臵“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大龄就业困难对象上岗就业。三是以“全民创业年”活动为契机,通过召开社区单位连心座谈会议、向就业困难人员推介经验、提供创业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和引导未就业居民大力 5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帮助和支持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开办餐饮、粮油、家电维修等经营店铺。居民刘兴东系征地后农转非性质人口,生活困难,社区了解情况后,积极向他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他自主创业,开办了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积极为其联系业务,确保公司开业后的稳定客源,目前公司经营稳步发展。社区居民刘文燕曾经是一名毕业大学生,多次就业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鼓励她发挥自己幼儿教育的特长,开办了新园幼儿园,现入园幼儿已达200余人,并多次受到劳动和教育部门的表彰。
几年来,张火路社区涌现出一大批创业致富典型人物,为辖区居民自主创业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五、维权益化矛盾,构建稳定和谐劳动关系
社区健全了由劳动关系协调小组、兼职劳动调解联络员、企业单位工会、社区工会为主的四级调解网络,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关系纠纷调解机制和劳动争议的预警制度,制定了“纠纷登记台帐制度”和“及时报送排查调处工作情况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化解了一批劳务用工纠纷案件,切实做到了“小纠纷不出企业、大矛盾不出社区”。按照“一企一档”的要求,每年对辖区各用人单位进行一次集中调查,广泛采集企业在劳动保障方面的信息,通过加强执法监察、推行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妥善处理了各类劳资纠纷,避免了劳资矛盾外部化,切实保障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三年来,辖区用工单位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备案达 6
100%,未发生违法使用童工、重特大伤亡和职业病危害事故,保持了辖区突发性劳动纠纷事件“零”发生。
0一二年四月十日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10-08
创建体育先进社区汇报材料09-16
永康社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申报材料07-07
××县环保局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汇报10-21
栖霞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申报材料10-04
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验交流材料10-29
创建无毒社区11-20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09-26
安全社区创建报告09-28
无邪教社区创建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