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通用10篇)
内容提要:用好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使微观世界宏观化,使课本知识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多媒体 激发 教学 效果
正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很快进入中小学的课堂,多媒体将成为每个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生物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认真研究的迫切问题。近一年多来,我结合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生物新课程的探索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好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讲“DNA结构和复制”一节,我采取声像点睛的方式,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课外阅读,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DNA为什么能控制性状的遗传,引导学生去探索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然后打开显示器,就可出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代表各种化学分子的图形„„在复制过程中,首先出现一个旋转的DNA空间结构,有一个动态的自动的配对和形成两条DNA分子的过程,这是在其他教学手段中所不能比拟的。在演示DNA分子复制的同时,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也可自学练习。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记忆深刻,课后练习时正确率达到90%。现在的初中学生对自然界的生物缺乏观察和认识。对很多生物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仔细观察了。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现他们没有听说过、没有见到的生物,耳闻目睹这些生物的生活现象,不但增加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好奇心和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兴趣。
2、使用多媒体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并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被子植物是怎样生殖,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及花粉管的生长进入胚珠,其中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结合,一个与极核结合完成双受精,是不可见的,用语言描述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动态的展示被子植物完成双受精过程。变不可见微观现象为可见宏观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印象深刻,理解了双受精有性生殖的概念,对胚乳、果实、种子的形成都有了新的认识。整个的显示过程形象逼真,给同学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解决。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显示,90%的同学都能自己概括胚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
3、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多媒体课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
4、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的生理作用时,过去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陷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片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使其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我还通过暂停放映,教师解释,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当过一段时间测验这一内容时,全班所有学生都准确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现在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过去一节课的内容,用了多媒体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从而为反馈、练习、学生交流提供时间;从而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适度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多媒体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录像片,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多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多媒体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要求,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要防止滥用多媒体教学产生消极效果,以利于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 那么, 他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声像兼备、动静结合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知识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车轮的形状, 再提出一个问题:车轴为什么一定要在轮子的最中央, 能用椭圆形的车轮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将教材中重要的、难懂的知识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来帮助教学
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以逼真、生动的画面, 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重视实践操作, 科学地记忆知识, 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积极思考。
如分割等腰三角形问题: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 过△ABC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m, 把△ABC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如果这两个小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问△ABC的各内角度数可能是多少度?
我曾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先由学生联想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 排除等边三角形,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切入口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先出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即m, 接着此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形为等腰钝角三角形, 学生探讨m的位置时电脑同步配合, 使m运动到学生所述的位置, 这一运动过程直观呈现, 使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体会了数学中的分类方法, 并且印象深刻。 (等腰锐角三角形的探讨类似)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还可以提高练习课、复习课的容量
把一些知识点设计成选择、判断、填空等形式利用计算机制作成幻灯片, 投影出来, 并有效地进行反馈、交流, 这不仅能增大学生的联系量,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紧凑。幻灯片还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 反复使用。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入手, 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 (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 然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在这儿提出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思考, 可知用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 那么, 六边形、七边形呢?适当地提问,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充分发挥 多媒体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多媒体能更快更多更形象生动地提供各种信息,在声光电的作用下,学生接受更多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有利于加深印象,增强学习效果。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它是指教师在进行课程探究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脚本以代替教师完成的教学工作,并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个别交互”的辅助学。其二是微观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在使用环节上表现为“集体交互”的辅助教。
1 多媒体为历史教学插上翅膀
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多媒体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僵化、固定的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历史教学现代化进程。
1.1 跨越时空界,扩大容量
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时光板书和画图就能占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讲完练完这么多内容也需约两课时的时间。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新知识,完成巩固性、检测性练习;用于老师当堂检查学生掌握这节课知识的情况,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有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另一方面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教材,增加课堂容量,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中国现代史“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等的长征行军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对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各路红军的长征行军过程,特别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路经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径地点的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
1.2 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的最佳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提高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四位航海家的行程路线,很多学生会张冠李戴,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书本的插图“新航路的开辟”,教师在讲述这一框题的时候,每讲一位航海家,就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用箭头在图上勾画出每位航海家的路线,这样,就可以清楚的辨别每位航海家航行的方向以及经过的地方。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特点,不同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美国“南北战争”时,先播放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及“南北战争”时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借助历史图片感受“南北战争”,简要了解历史上也曾面临国家分裂的难题。然后导入新课:“20世纪80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建国以来美国40多任总统中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書误导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自然可以激发他们的新区和思维主动性。
1.3 运用多媒体,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联系。对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中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讲古代“万里长城”时,先播放介绍“万里长城”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万里长城像条巨龙盘在崇山峻岭之上,外观宏伟、庄严,整体结构复杂,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万里长城作什么用?在地处高山峻岭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万里长城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2 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确实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从历史教学实际出发,教师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2.1 课件制作要从实际出发
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力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相应的内容,将一些选学材料制成超文本的形式,在课件制作时要给学生留有可发展的接口,应该尽可能地多为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使我们课件的智能化更高,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2 多媒体使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2.3 要围绕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使用。一般而言,像图表、地图、短小历史影片、历史图片等资料,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想象性。对于板书、启发式提问、讨论等,则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多媒体手段,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笔者围绕教学内容准备了下列多媒体课件:日本“明治维新”后先进的军事武器、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和《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投影片等,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精心设计教案,熟练操作技术
[摘 要]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材料。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解释文本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训练语言表达,从而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插图 简笔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32
最近听了三位同事的课,他们共同之处是都运用了简笔画来辅助教学。简笔画是采用最简单的线条来概括地勾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具有概括、形象、幽默、简练,成形迅速等特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教师是如何运用的。
案例呈现
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狼和小羊》一文。课前,教师对黑板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画上一条弯弯的小溪,小溪两侧还画一些花草进行点缀。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教者又相继在小溪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凶猛的狼和温顺的小羊。寥寥几笔,勾画出两者栩栩如生的形象。可在下午评课的时候,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教者把狼和小羊分别画在小溪的两侧,那狼岂不是要跃过小溪才能吃到小羊吗?”教者快速打开课本,插图中的狼和小羊是站在小溪的同一侧。简笔画再精彩也因为小小的失误而适得其反,文中现成而又准确的插图却被束之高阁了。
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画上耸立的大山爷爷,自以为是的小松树,谦逊的大松树和循循善诱的风伯伯。当教者画完简笔画时,一个调皮的小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大声嚷道:“老师,你画的画太好了,跟书上的一样!”我们后面听课的教师都笑了,不知是为这位学生的可爱而高兴,还是为同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喜悦。但静下心来想想,既然书上都有了现成的插图,教者又何必把精力浪费在简笔画上呢?
第三位教师执教的是《詹天佑》一课。课中所涉及的“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人’字形线路”那段文字中包含着好几个方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如果教师只是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来展开教学,反复地读,学生听起来乏味,对重难点还是稀里糊涂地,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违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只见执教者挥动手中的粉笔,在这里以画代讲,边讲边画,与学生共同商议如何画图。最后,只凭借几幅简图,学生便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这几个问题。
教学思考
我是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回想起自己小学语文学习生涯,那时没有课件,甚至连挂图都少见,教师教学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课文中的一些经典插图却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英勇无畏的形象,伏尔加河上纤夫凄惨的生活场景,列宁与养蜂人亲切交谈的场景……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超过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些插图的存在,并没有让它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插图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与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那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呢?在执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我就多次结合课本插图来展开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图激趣
刚开始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插图,说说图中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有的学生注意到了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有的学生关注到一个小孩子高举着捕蝶网追逐着一只蝴蝶,可淘气的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不见了踪影……结合这样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在这里,我充分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表达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表达能力并非通过一两次简单的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才得以逐步提高。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表达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说一段完整的话,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自主是最好的方法,以图释意
在说说诗句意思时,学生们进入了插图所创造的意境中,一个个说得绘声绘色。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品词析句,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当一个女生对“疏疏”一词不理解时,另一个聪明的小男孩立即举手告知她是“稀稀疏疏”的意思。我本来以为他采取的是组词理解词义法,谁知他竟指着插图说:“你看,这篱笆上的洞这么大,不就是稀稀疏疏吗?”对“未成阴”的理解也是本首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没有形成树荫”,可这样的理解太过于抽象。指导孩子观察插图后,他们明白了这是暮春时节,树叶长得还不够茂密。这就是插图辅助功能的作用。当孩子们对“疾走”中“走”的意思是“走”还是“跑”产生分歧时,我让他们观察插图中的孩子,答案便一目了然了。其实,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个开始,我们还可以拓展到利用生活、利用大自然这样的大“插图”来学习语文。
三、投入是最妙的体验,以图悟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要想理解作者的诗,就要走入作者的生活。作者早期的官运还是亨通的,但当被推荐为临安府教授时,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他劝谏孝宗姑且放下不急的政务,专心准备对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宋高宗驾崩,他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的事情,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杨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就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出仕,朝廷几次召他赴京,他都坚决推辞。因为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当我们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便可体会到此时的杨万里不再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是愿意隐居田园,对乡村田园风光充满了喜爱之情。
四、写作是最后的收获,以图练笔
教学至此,本课的插图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因为这首古诗内容浅显,再加上插图的辅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因此,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孩子们将观察课文插图和自身捕捉蝴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文字描绘一幅“儿童捕蝶图”。学生描写的片段如下:
在百花盛开的美好春季,正是蝴蝶们出来采花的时节。这时候孩子们总是想着捕捉它们。我们看到并且常捉的是一些白色的菜粉蝶。瞧,这里有一只正歇在花上的菜粉蝶!哥哥轻踩步伐,以小碎步慢慢走向可怜的蝴蝶,然后趁它不备用两根手指捏住它的白色翅膀。有时,哥哥也在蝴蝶飞舞时捉它们。他或是直接扑上去抓住,或者脱下外套拿去罩住它们……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它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更有实效。
摘要:文章阐述了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举了几个实例。
关键词:演示实验;物理教学;地位和作用;典型实例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往往是一节课能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比较注重严密的理论推导,往往忽视了演示实验;另一方面大学通常是大班教学,教师由于担心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与观察效果,宁愿选择丰富多彩的动画来展示各种实验现象,而很少做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任何其它方式不能取代的。在此,我倡导各位从事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的教师带着实验仪器进课堂,展示演示实验的魅力,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演示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指以具有一定可见度,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物理实验的主要内容。以定性与半定量实验方式为主,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其中包括:
(一)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消除学生在学习物理学中因抽象、枯燥而产生的畏难、厌烦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二)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以期达到对学过的知识加强理解巩固、对未学的知识先奠定一个实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
(三)物理演示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一种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好奇、兴奋,能激发思维,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现状分析
全国各高校对物理演示实验的建设都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室的建设。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建有全国一流的物理演示实验室,其仪器品种、数量、规格齐全。,我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投资20多万建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可以做力、热、电、光的多种演示实验,平时对学生开放,但来做实验的学生很少。我校大学物理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形式上课,教师制作、网上下载了几乎所有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动画,带着实验设备进课堂的教师不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精彩的.动画确实很能说明问题,但是简单明了的实验更具说服力,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典型实例
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演示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越是简单明了的实验,越能引起学生震撼,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示实验的效果是任何精彩的动画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实验条件不够,教师也可因陋就简,随地取材,完成一些经典的实验。下面举几个典型实例。
实验一: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器材:约1米长的金属管和塑料管各一根(要求等长)(可用两种不同材质的水管替代),小磁体和塑料球各一个。
实验过程:①让小磁体分别在金属管和塑料管中从管口开始无初速度下落。
提醒学生观察在不同管中下落所用的时间。
②让塑料球分别在金属管和塑料管中从管口开始无初速度下落。
提醒学生观察在不同管中下落所用的时间。
实验结果:①小磁体在金属管中比在塑料管中下落的慢。
②塑料球在金属管中和在塑料管中下落的同样快。
学生讨论:①为什么小磁体在金属管中下落比在塑料管中下落的慢?
小磁体运动过程中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金属管为导体,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磁场阻碍了小磁体的运动。而塑料管不导电。回路中有感应电动势而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②为什么塑料球在金属管中和在塑料管中下落的同样快?
塑料球下落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磁通量的变化,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塑料球两种情况下都作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这样一个就地取材而完成的简单实验,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导体构成回路及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楞次定律也有了感受。
实验2: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能绕中心轴转动的轮椅一把,哑铃一对。
实验过程:先让学生甲坐在轮椅上,手握哑铃置胸前,再让学生乙转动轮椅,使其获得一定的角速度,学生甲伸开手臂和收拢手臂,让全班同学观察其角速度的变化。
实验结果:伸开手臂角速度变小(转速小);收拢手臂角速度变大(转速快)。
学生讨论:①学生甲伸开手臂和收拢手臂,转动惯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刚体转动惯量的大小不仅和刚体的总质量有关而且和质量相对于转轴的分布有关。伸开手臂转动惯量增大,收拢手臂转动惯量减小。
②伸开手臂轮椅的角速度变小,收拢手臂轮椅的角速度变大说明了什么?
定性说明了角动量守恒。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学生对物体的转动惯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获得了感性认识,对角动量守恒获得了定性认识。
以上实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感觉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首先、学生利用“博客”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转变教学过程。丰富我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其次、“博客”信息丰富,有利于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求解和问题探究中。
再次、利用“博客”,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个别学习、在线交流、小组讨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提供共同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促使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意见,还可以向同学学习。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有好处。
最后、网络让学生体验各种协作的方法,很多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很多活动的效果不理想。但是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后,孩子们可以体验到了新的协作方法,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协作,它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互动,丰富协作方式。
2、你认为如何使用博客(Blog)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
首先、在对班里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来对协作学习的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每个协作小组拥有一个独立的博客空间,并将其它小组的博客空间加为博客组群,这样各协作小组间可以互相访问、留言等。
其次,教师要要据教学目标为各协作小组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的学习内容,以便学习者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学习,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学习进度在博客中给出,每次不宜太多。
再次,根据一定的学习环境,学生具体的学习形式要丰富多样。利用博客中的帖子表述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小组成员间可以互相讨论,统一观点后还可以通过群组博客去别的协作小组中参加进一步的讨论。当然,学习中需要教师的调控和引导,将学生的讨论引入正确的方向。
一、运用多媒体,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于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语文课是相对比较枯燥的。除了听、说、读、写外, 其他的课堂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 学生被动的听。通俗易懂的文章还好理解, 可是对于那些难懂的文章, 尤其是文言文, 学生们就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 让在传统模式下上惯了课的学生们大感新奇, 也大开眼界。对于这一点, 我有深刻的体会。如我在讲《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 为了把这篇抽象的事理说明文讲得更透彻, 让同学们对物候现象有更清晰地认识, 我精选了一些图片, 制作成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多媒体课。导入时, 我播放了四幅图片, 分别是:娇艳欲滴的桃花, 亭亭玉立的荷花, 如火如荼的枫叶, 凌霜傲雪的梅花。这四幅图片一出现, 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他们大声惊叫, 大声赞叹。他们感叹于景物的艳丽, 季节的更迭, 大自然的神奇。然后我不失时机的告诉他们, 这每个图片的景物都是物候现象, 从而引出物候学。同学们兴趣大增, 听的津津有味。
二、运用多媒体, 增强直观性, 更易于理解
学生在初二开始学习说明文。有的事理说明文很抽象, 学生的认识不足, 不能迅速地理解课文。如《桥之美》这篇课文, 它是画家吴冠中站在一个画家的角度来写的有关桥之美的文章。在他看来, 桥的美在于它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以往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因为对生活中桥的印象太少, 对桥的美缺乏认识, 所以往往读完两遍后都一脸的茫然:“桥之美, 到底美在何处?”无论我怎样费尽口舌, 也难以让学生理解桥之美。这回, 有了多媒体教学, 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桥的图片, 有苏州的宝带桥、北京卢沟桥、江南乌镇的桥, 今天现代化的斜拉大桥等, 在欣赏这些图片时, 学生能更直观地欣赏这些桥的美, 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和谐美、整体美。所以说, 同学们很快地理解了这篇课文, 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分不开的。
三、运用多媒体, 实现资源共享, 更好服务于教学
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特性, 可以让教师在备课时,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获取更多的信息, 开阔眼界, 从而筛选出最合适的备课资料、最好的教学方法。另外, 利用网络共享, 还可实现远程教育, 把最新的教育理念, 最好的教学课程及时地传达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 实现教育成果共享。
四、运用多媒体, 强化思维训练, 突破重点, 难点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辅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How to Mak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s a Supporting Role in Language Teaching
Chen Dehua
(Shandong,Ju County Qishan Town Centre,Junior high school,Rizhao276529)
Abstract:The use of multimedia to facilitate teaching,its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but multimedia is not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means,teaching can not be away for multimedia use of multimedia,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s,methods,reasonably comprehensive and the use of instructional media,including traditional media,so learn from each other,can play integrated functions for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to achieve the best results.
Keywords:Multimedia;Language classroom;Auxiliary
近几年,刚接触多媒体教学,这些时间里,经过自我的无数次实践,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巧用多媒体,实现文字与形象的统一
多媒体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能够把头脑中形成的形象真正地由“静”变为“动”。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由于古诗语言精练,含义深奥,富有韵律,有些学生因此很难领会诗文的意境。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学生顺利带入古诗的意境,理解诗句内涵。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视频、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一幅壮丽的风景画:高山渐渐隐去,出现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平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这样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到大自然壮丽的美景中,把古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些精练的语言、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了。实现文字与形象的巧妙结合,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力。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情镜,调动情感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新流畅,有的情意深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空,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内容。
《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三)巧用多媒体,加快记忆,提高效率
中学语文课有许多优美的篇章,有些是需要学生熟读背诵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加快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著名的一首诗,诗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为一体,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音频,一边播放图片。首先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背诵时,利用文本,给学生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学生对照试背,最后,让学生对照图片,加深印象,这样做,短短的几分钟,全班同学都能够将诗背下来,比平时记忆力提高很多,节省了不少时间。
精心设计,实施多媒体可以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成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理解、记忆等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事项
(一)贴近教材。多媒体课件使用上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相结合,切记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撇开多媒体课件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出发,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最大优势。
(二)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现在的教学媒体中,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现代媒体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媒体也有它存在的无法取代的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互动,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也不能替代的,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单纯地操纵机器,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会失去,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应该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三)要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体。我们现在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斜风”,有些教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往往要准备三四天,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灌”入电脑,结果,在课上,教师围着键盘、鼠标转,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看影”,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教师完全忽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应的观察和了解,如果是这样的话,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让他们失去了“课堂主体”的作用。
(四)要化繁为简。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化繁为简,可是,现实中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却要做成三维动画,随手可取也要“放进”电脑。课文里一翻就有,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这才符合教学实际。
磐石市委党校魏松岩
进入新世纪,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越来越重视党校工作,同时也对党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委党校作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作为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阵地,肩负着提高我市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因此,党校一班人要按照新时期对党校工作的要求,围绕“进入全国百强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建成中等城市、赶超一个地级市”的目标,继续发挥好自身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干部培训的“主阵地”、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决策咨询的“参谋部”,为加快富民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坚持党校办学方向,使党校成为干部培训的“主阵地”胡锦涛总书记在研究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市委党校应按照干部培训的办学要求和方向,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全面落实“十一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真正把党校办成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
1首先,创新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在理论教育上,重点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突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点内容,帮助干部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知识培训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在能力建设上,着眼于培养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 强调多样性。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掌握,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实现教育培训与全市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广大学员的需求有机结合。此外,要依托多媒体、远程教学网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个性化、网络化,提高培训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强调实效性。建立领导责任联动机制,实施部门领导培训工作责任制,层层负责,逐级检查,逐级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与评先评优、使用提拔结合起来,把学员学习考评结果作为使用与提拔的重要指标。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跟踪管理机制,把教育培训跟踪管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期,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控管理体系,巩固教育培训成果。
二、要努力把握时代特点,使党校成为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党的理论建设是党建的灵魂。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开辟理论和实践新的境界,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凝聚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新内
容。党校作为我们党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宣传、理论学习的主阵地,要在党的理论建设上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努力成为理论创新的“排头兵”。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党校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让我们的干部“修百家之法”、“应当时之变”,我们自己首先要站在时代前列,准确把握时代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这是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保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事业的主心骨,也是我们党校的主课。“老五门”讲了几十年,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今后还要继续讲下去,但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武装学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使党校成为决策咨询的“参谋部”检验党校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要看是否始终站在理论创新的最前沿,是否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还要看是否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决策服务。也就是说,市委党校不仅要为全市发展提供理论引导和人才保障,更要为全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的“参谋部”和“智囊团”。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科研意识。党校的同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不仅是自身职能和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党校既是培训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又是进行理论宣传和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它需要教师把党校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因此,市委党校全体同志必须切实强化科研服务意识、参与意识和创作意识,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科研力度。要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拿出有新意、有创见、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引领磐石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详细制定科研工作的规划和制度,在责任分解、成果评选、考核奖励等方面制定保障措施,逐步形成与我市实现“四大奋斗目标”相适应的科研创新体系,建立符合县级党校科研发展和队伍建设规律的运行机制,努力推进科研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三是培养科研队伍。要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在职培训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脱岗学习、外出进修,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改变那种“关门搞科研、闭门写文章”的现象,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才,努力为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多行业、多领域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和革命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长期形成、内生演化的”,是一个系统完备、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纵向上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层级的治理,各个层级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且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难点。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治理的状况。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只有基础牢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基层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甚至基石。步入新时代,落实“四个全面”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基层是重点亦是难点。
“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是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典型、样板。从20世纪“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发展到今天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枫桥经验”在各个历史背景下持续探索、优化提升,内涵不断丰富。深入挖掘、研究、实践和发展“枫桥经验”,对于新时代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时代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日趋复杂,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程。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出发,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出发,来认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依法治国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在顶层设计,基础在基层推进。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引领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看来,基层仍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薄弱之处。基层人口文化水平偏低,法治意识淡薄,法治力量不足,社会矛盾多发高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法治中国建设的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在法治方面的创造性实践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丰富和完善,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和落实。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把依法治国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基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这样法治中国建设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坚实有力的支撑。
(二)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是实现转型期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保障
只有基层实现了法治,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层的法治建设,自1986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了六次全国性的普法活动,司法行政机关深入基层“送法下乡”,运用法律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和谐。然而,从需求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复杂,任务加重;从供给侧来说,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既存的问题日益凸显,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滞后。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程序规范、可预期性强、权责清晰。实践告诉我们,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时,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6面对新的形势,要有效解决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法治的手段,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权益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义的需求日益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直接面对群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8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依法治理的最重要目标,把依靠人民有序参与作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根本方式,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依法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
二、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问题与挑战
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整个国家法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继修订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载体不断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城乡自治组织不断涌现。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已经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但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基层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立法方面,地方立法中存在着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不同部门的立法之间相冲突的现象;
部分领域存在立法真空和立法不足,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防止家庭暴力、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立法亟须加快和完善。“城乡二元分治”的法律制度安排给基层社会带来了许多障碍和制约,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成为造成目前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一些立法过多地体现部门和地方利益,为部门和地方谋取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一些地方立法的起草、审查过程中公众参与度很低,未体现立法的民主性。另外,一些地方立法和规范性文件没有及时“立改废”,在一些基本法和单行法之间、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之间、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缺乏配套制度。总之,国家和地方的某些立法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性瓶颈,立法的需求强烈与立法的供给不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张力甚至矛盾。二是在执法方面,随着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政府旧的治理思维与执法方式之间出现了不适应和不相容。
执法基本上仍按照传统的“命令———服从”模式,大多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执法人员普遍水平能力有限,执法队伍有待充实,执法机构权力重叠,执法追责机制缺失,执法程序不规范,存在“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滞后性执法等”,损害了国家法治的权威和尊严。执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化、执法碎片化现象突出。有的执法主体不合法,存在临时聘用人员执法的现象。综合执法、联合执法不够规范,距离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有很大差距。三是在司法方面,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
司法体制不健全、司法职权配置失当、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等,是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四是在基层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方面,我国基层尚未形成完善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人大监督刚性不够、监督方式和手段匮乏、监督效果不显;监察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还有待加强。对行政执法过错和司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具体、落实不到位。五是在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基层公检法力量和行政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政府和政府部门中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满足高效履职的要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部,问题尤为严重。六是在社会法治意识方面,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做决策往往仅凭经验和个人想法,依法办事观念薄弱,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氛围不浓,依法维权意识缺乏,往往“信访不信法”。七是在群众法治获得感层面,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不健全,未能有效满足群众的诉求。
法律服务进村庄、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的普惠性做得不够。法律服务供给不充分,服务产品不丰富,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强,服务质效不高。公共法律服务亟须由政府任务主导向民意需求导向、由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作为、由司法行政机关自我评价向群众评判转变。此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基层民主治理难以真正实现。三、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实现基层依法治理,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在县乡村居各级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各项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
(一)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党的领导示范作用在“枫桥经验”中得到了深化与验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保持正确方向长足发展的政治保障,是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宗旨。
(二)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大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基层依法治理应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和大局,基层政府、组织、行业、部门都必须将局部工作和利益置于这个大局和整体利益之下。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法治领域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基层治理会遇到更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遵从中央顶层设计,整合基层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基层治理必须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自觉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殊化,反对一切形式的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和部门保护,反对立法、行政、司法过程中的地方利益、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导向。
(三)约束和规范公权力,增进人民福祉
基层政府必须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基层监察机关切实履行监察职能,依法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调查和处置;基层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运用法律机制抵制任何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在强化对基层政府公权力行使的制约的同时,推动基层政府在增进人民福祉方面积极作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形成均等化、普惠性、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鼓励公众参与,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基层民主自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基层政府应为社会主体保留充分的自治空间,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协定等在日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构建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顺畅的沟通机制,为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和法治建设提供平台。近些年来,“枫桥经验”中新乡贤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路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对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推陈出新,反映了对基层精英和民众代表的尊重,也是激发基层社会活力、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良好范例。
(五)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文化是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灵魂。在枫桥地区,用文化或文学艺术的载体和形式进行宣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日常治理实践。普法标语口号在此俯拾皆是,内容涉及对“枫桥经验”及其工作方法的整体阐释、枫桥派出所的职业道德要求、信访改造和帮教的经验、调解的要求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送法下乡”、培养法治氛围、培育法治文化的目的。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信仰”,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普遍化、常规化和制度化。
四、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我们的执政党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总结治国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正确抉择。法治国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性保障和基本途径,而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善治则天下善治。我们应通过总结提炼基层实践探索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依靠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观;以人为本、仁爱的人本价值观;不断制度创新、尊重群众智慧的社会发展观”是“枫桥经验”的基本内容。其中,坚持党的领导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基层管理服务,为基层依法治理提供了路径方式。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在理论、政治、组织、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将基层党组织的资源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资源。二是要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关键位置,引导基层党组织围绕基层法治建设确立工作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机制。三是强化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党建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
(二)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枫桥经验”对法治的遵从不仅体现在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国家制定法
(“硬法”)的遵守上,而且体现在对“软法”的重视上。枫桥通过乡规民约
(村规民约)这类群众内部高度认可的软法治理方式促进了基层社会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融合,无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应从三方面着眼:一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会领域法制体系,形成配套完备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按照《立法法》规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修改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二是加强重点领域
(例如土地流转、征收补偿等)的立法,准确回应地方治理的规则需求,提高立法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自治章程、议事决策规则、居民公约等,创新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有效引导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增强村民遵法守法意识。
(三)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决策体系
在决策机制方面,枫桥镇创新了村(居)民公益社会事务“五议一创”机制
(“五议”是指村“两委”负责人建议、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一创”是指民主法治村创建),建立健全了“三上三下”民主决策程序
(“三上三下”是指“一上一下”征集议题、“二上二下”酝酿论证、“三上三下”审议决定),保障村
(居)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了村
(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水平。要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决策体系,一是要建立政府公共决策机构,将其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辅助决策和社情民意收集机构,由基层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专业参考意见;二是要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各领域、各部门的办事公开程序,推进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基层政务、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重点工程项目决策征询公开制度。
(四)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监督体系
要运用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和完善基层监察体系,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形成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强化民主监督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类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推进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群众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五)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
枫桥地区一向重视基层法治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政治优势、组织体系优势、人民群众创新能力优势的资源,有效整合村(居)委员会基层组织、民间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多元力量,创设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为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新时期,要解决法治机构设置不完善、法治机构队伍不稳定和人员配备不足、法治工作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努力提高基层法治机构工作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基层大法治网络。横向整合县一级公检法司力量,纵向在县乡村建立综合综治工作机构,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法治网络。二是加强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治保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社区组织机构。三是建立健全将人、财、物更多投放到基层的长效机制,确保资源下沉到基层。四是人员编制要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强和充实基层法治队伍力量,同时提高基层法治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
(六)建立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枫桥在55年的治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立足基层组织,整合力量资源,就地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民安”的“枫桥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基层法治资源比较匾乏的现实,要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力量下沉到基层,要强化乡村司法所、人民调解站等基层法治单位建设,探索整合基层法治力量的体制机制,健全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同时要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结合起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化解、处置机制,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变治标管理为治本管理,努力掌握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七)健全基层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
枫桥构筑了纵横交叉的防控网络系统,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并举;创建了矛盾分立调解法,根据不同的类型予以区别对待;建立了协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了由单一调解向多元化解调解转型升级。借鉴“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整合政法、综治、维稳、司法行政等力量,完善基层矛盾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解决群众诉求及困难,确保“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社区、难事不出县区、矛盾不上交”。二是要深化联动工作机制,做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联动、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的联动、人民调解与其他行政调解的联动,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刑事和解联动工作机制。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促进社会和谐。
(八)推进公众有序参与
“枫桥经验”作为一种多元、动态、开放的治理模式,有着丰富的民主、参与和协商的内涵。可以说,“枫桥经验”历经55年仍生机勃勃,其核心动力就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枫桥经验”表明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具体而言,要推动公众有序参与:一是基层政府要深化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公众了解政府公共决策信息才能有效参与决策。二是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包括制度化的参与和非制度化的参与。三是加强公众参与的有效互动。公众参与是为了影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以使公共政策更为科学,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并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参与效果的提升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尊重、依靠民众;公众则要发挥主体性,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九)健全基层社会治理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
通过改进考评方式,健全考评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完善基层干部年终述职考核制度。将基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情况列为日常考核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和个人遵守党纪国法的情况纳入述职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励惩处、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坚持对滥政乱政行为问责。依据《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发生责任事故或违法行政案件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十)依托“互联网+”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近年来,枫桥依托乡村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加速推进,成为利用互联网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赢家”。枫桥镇实施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工程,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微博建立了“党员群”“村‘两委’群”“村民代表群”“护村队群”“志愿者调解群”以及“村民群”等多个网络群,形成村
【数学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推荐阅读:
发挥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9-22
巧用插图,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0-21
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09-08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经验交流会05-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论文10-2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9-22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0-18
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西师版综和)06-05
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