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精选13篇)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篇1

(一)通过以下形式实现就业的可计算为就业率

1、毕业生通过学校或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正式接收文件,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定向、委培单位或地区就业。

3、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①毕业生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

②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4、升学: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升入本科、考取第二学士学位、中专升入高校或博士入站进行科学研究。

5、毕业生出国、出境学习就业,并且报到证开回生源地或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机构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就业代理。

6、毕业生与省内外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出具接收函,由于用人单位的因素暂不能开具报到证,并将报到证开回生源地,或者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机构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就业代理。

7、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将报到证开回生源地,或者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人事代理的,同时提供聘用单位所在地人社部门鉴证材料。

8、毕业生参加国家或地方基层项目就业。赴我国西部或本省边远贫困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根据本人志愿,毕业生可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机构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或者将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及志愿服务单位。

9、毕业生回生源地区,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安排或推荐就业,或在城镇社区、农村建制村(含自然村)实现就业,并出具安排或推荐就业的证明信或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证明。

10、科研助理: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被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所承担的民生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重点项目聘用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审核时须提供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签订的服务协议。

11、选调生: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审核时须提供地市级党委组织部门的选调手续。

12、除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以外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正式协议或出具接收手续的就业形式并出具其他就业材料的,视为其他灵活就业。

(二)下列情况不计算为就业率

1、毕业生待就业

指毕业生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委托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或将就业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

2、毕业生暂时不就业

包括无就业愿望、拟升学、出国、出境、身体健康原因及其他原因暂不就业。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委托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或将就业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篇2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问题, 许多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 结论基本一致:高校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者, 而政府主管部门又用这个指标考核高校, 把这个指标与许多利益指标挂钩, 从而必然使得高校产生造假动机[1], 又加上监督检查成本很高, 从而使得造假成为事实。

比较一下, 在美国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机构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 并且有一个与中国不同的明显特点, 就是政府主管部门不能用行政命令要求高校或其他部门向它提供就业信息数据[2]。

可见, 关键的问题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应当强制高校向其报送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本文的目的是论证如下的观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强制高校进行统一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本文论证的逻辑思路是:首先弄清楚高校究竟是生产什么产品的, 学校与学生 (或家长) 想要购买什么, 政府的角色是什么;其次探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强制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对各方行为的影响;最后提出本文观点及相应的政策含义。

2 高校生产什么产品, 学生 (或家长) 购买什么东西

关于高校生产什么产品, 相关文献很少, 不过, 大师们倒是就“大学是什么”讲过一些精辟的话。1917年1月9日,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说:“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此后, 蔡元培又多次强调这一观点。他在《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中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 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0世纪30年代初,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对全体师生讲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抗战胜利后, 他又在《校友通讯》中写道:“他日校友重返故园时, 勿徒注视大树又高几许, 大楼又添几座, 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又添几人, 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而吾清华最应致力者也。”

不过, 本文中的高校, 显然有许多是属于“贩卖知识之所”, 那是所谓“教学型”高校。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大学, 我的理解是所谓的研究型高校了。

可见, 高校的产品是两类:一类是知识, 即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高深学问”;另一类是教学服务——即课程。有的高校两类都提供, 有的只是提供后一种。不管生产的是知识还是课程, 学校都是卖方, 这一点要明确。

有卖方就必然有买方, 否则卖方也不能存在。学生就是买方了。他们通常要首先选择学校, 然后才能选择专业 (打包的课程) , 也选择课程 (非打包的课程) 。

学生支付了学费后, 就轮到学校给学生支付课程了。学校支付课程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面授, 也有函授, 也有只是指明可以去看图书馆里的哪些书, 又或者让学生跟老师搞科学研究或科学试验等。

就业的本质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一个关于劳动力买卖的契约, 本质上就是劳动者出售某一时间的劳动给雇主, 然后雇主支付一定的金钱给劳动者。

学校卖给学生的是课程, 学生一般能从这些课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或者技能, 但学校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否将这些知识或技能卖给别人 (即就业) ,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易契约中一般不含有“保证就业”之类条款的道理。

既然不含有就业的保证, 为什么许多国外高校自愿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就业信息中含有许多关于课程需求的信息, 即社会需要什么内容的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在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上。比如, 如果写作能力强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很高, 则表明社会对写作能力的课程有较高的需求, 因此, 学校就会把相应的资源投放到培养写作能力的课程上。相反, 国内的高校倒鲜有自愿统计学生就业信息的, 原因是国内高校大多是政府包办, 没有倒闭关门之忧, 以至于没有动力研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3 政府在高校中扮演什么角色

纵观全世界的高校与政府, 归结起来, 他们有如下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是政府办高校, 即政府是投资者, 中国的高校大部分是这种关系;第二种是政府购买高校的产品, 比如政府通过资助研究项目的方式资助高校研究经费;第三种是政府依法对高校进行行政管理, 比如高校必须依法到相关政府部门注册登记。

显然, 在法律意义上来说, 第一和第三种关系都使得政府能够要求高校提供就业统计数据:首先, 凭借投资者 (即老板) 的身份, 政府理所当然有资格要求高校提供它所需要的东西;其次, 凭借行政管理者的身份, 政府也可以强制高校提供统计数据。

问题是, 如果从经济学意义上, 政府是否应该要求高校提供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呢?经济学重视“自身利益”, 也就是说, 政府要求高校提供就业率数据, 对政府自身是否有利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需先搞清楚政府究竟是什么。关于政府是什么这个问题, 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并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采纳的观点是, 政府是一个节省协商费用的机制。也就是说,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协商费用。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城市里的居民房子是连在一起的, 一家的房子着了火, 如果邻居们协商请哪一家灭火队, 各家愿意支付多少价钱, 等协商下来, 恐怕整栋楼烧光了——这是协商费用很大的含义。为了要降低协商费用, 人们成立了政府。在这个例子里消防队以及强制机构, 政府规定了他们的职责与权力, 火一起, 消防队必来灭火, 无需邻居们协商, 这就降低了巨大的协商费用。

显然, “学什么专业就业机会多”“学什么专业就业质量好”等信息是学生及其家长们需要的信息, 但取得这些信息显然不需要与别人协商, 也就是说, 取得这些信息的协商费用是零。既然如此, 政府并不需要向学生及其家长们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换言之, 这些就业信息如果由政府来提供, 其效率是比较低的, 而由市场来提供这些信息, 效率则比较高。如果政府强制各高校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就业率数据, 并向社会公布, 以帮助考生家长们了解各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率, 实际上政府做了效率低的事情。

4 强制统计就业率对各方行为的影响

政府强制各高校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就业率数据, 由于违反了经济规律, 必然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这些后果简要归纳如下:

1) 误导公众。各高校各专业的差异很大, 由政府强制的就业率统计, 由于政府官员的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和经费的约束等原因, 所设计出来的统计指标必然是相对单一的, 所提供的信息必然是相对片面的。例如现在的就业率统计只是一个笼统的数据, 就业的质量一概不管, 这种统计指标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的。考生如果依据这种就业率信息来选择就读的专业, 将来可能发现并非是自己的真实意愿。

2) 导致高校一哄而上追求短期内的高就业率专业, 忽视了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忽视了能够提高基本素质的专业;忽视了发展后劲强的专业, 一句话, 高校的个性化发展被抹杀了。

3)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忽视自身的职责。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 即提供协商费用很高以至于无法通过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来取得的服务。而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就读大学, 是个人完全可以独立决策的一种投资行为, 无需与别人协商, 协商费用是零, 所以, 在这个事情上无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这些相关信息一旦有需求, 就会有市场主体想方设法提供, 这就是市场行为, 其效率要比由政府来提供这些信息高得多。如果政府越俎代庖, 要求高校提供这些信息, 而为了防止高校做假, 政府又需要把大量精力放到监督检查高校所报告的信息是否真实, 如此, 很有可能政府丢掉了本应做的事情, 耕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家的地。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政府强制高校按照统一标准上报的就业率, 有误导公众之嫌疑, 又抹杀高校个性化发展, 还造成政府职能的错位, 造成纳税人钱财的滥用, 应该停止。

各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 进行各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研究, 为高校自己的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依据。

各市场主体, 可根据社会上的考生及其家长的需求, 出售各高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薪水、职位等各种信息, 赚取相应的收益。

考生及家长可自主选择购买各种就业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自己投资的盈亏由自己负责, 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建议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机构,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 得出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含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信息, 为政府的宏观决策 (而非为高考考生或者其家长) 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明希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问题的再思考[J].考试周刊, 2007 (35) .

[2]高磊.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评估体系初探[J].江苏高教, 2004 (2) .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篇3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说明 篇4

2011届毕业生离校在即,各系(部)在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等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做好2011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材料的准备,现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有关要求做以说明,望各系(部)提前要求、认真布置,以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状况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毕业生就业有以下六种形式:

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含公务员),到用人单位就业。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到用人单位工作。

3、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或是管理、拥有新企业。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由职业是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其他灵活就业是指有就业岗位,由于种种原因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所有人员。

4、升学:包括专科毕业生升本科,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考取第二学士学位。

5、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或工作等。

6、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如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等。

二、就业率、待就业率的计算方法:

1、就业率的计算方法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

毕业生就业率=—————————×100%

毕业生总人数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六种就业形式之和

毕业生总人数:全部毕业生人数

2、待就业率的计算方法

待就业毕业生人数

毕业生待就业率=—————————×100%

毕业生总人数

待就业毕业生人数为:毕业时尚未落实具体工作的毕业生数(已就业毕业生数之外的其余毕业生数)。

毕业生总人数:全部毕业生人数

三、毕业生就业统计所需材料。

1、毕业生签署正式就业协议书的,在系(部)登记后,由毕业生本人及时将《就业协

议书》交招生就业处。

2、合同就业者,上交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劳动合同上必须填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联系电话。

3、自主创业者需上交材料:

(1)邢台学院2011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附件一);

(2)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创业计划书,出资证明或合伙协议等。

4、自由职业者需上交材料:

(1)邢台学院2011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附件一)。

(2)证明自己具备相关素质的材料、自己的工作设想或足以起到证明作用的其他相关材料。

5、其他灵活就业的需上交材料:

邢台学院2011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附件一)。

6、升学毕业生,需提供专接本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或者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7、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或工作的,需提供国外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或者批准出国、出境的相关手续复印件。

8、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的毕业生(如:“特岗教师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需由各系(部)提供书面说明,并加盖本系(部)公章。

9、师范类毕业生可以选择待就业,毕业生于2011年4月30之前需上交邢台学院2011届师范类毕业生待就业登记表(附件二)。

10、师范类毕业生可以选择暂不就业,毕业生于2011年4月30之前需上交邢台学院2011届师范类毕业生不就业登记表(附件三)。

四、其他说明

1、选择待就业、暂不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毕业时不发放就业报到证,档案在学校存放。毕业生需要时,两年内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和相关材料,一个月内,发放就业报到证,个人学籍档案由本人持毕业证、就业报到证、档案接收函到招生就业处领取。超过两年择业期,不再办理就业报到证。

招生就业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八日

附件:

1、《邢台学院2011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

2、《邢台学院2011届师范类毕业生待就业登记表》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篇5

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中职层次拥有毕业生最多前7类专业分别是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学前教育类、财经类、医药卫生类和商贸与旅游类,中职层次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其中加工制造类毕业生近7000人,就业率达86%,说明该类专业比较适合潍坊企业需求,市场消化能力巨大,而医药卫生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61%,同样反映出一个市场消化能力的问题。就业率特别突出的还有学前教育类专业和交通运输类专业,分别达到99%和98%。学前教育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毕业生有源源不断的需求,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的幼儿园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的职业具有“青春饭”特色,后期改行的较多。目前火爆的汽车消费市场带动了大量汽车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对交通运输类毕业生有巨大的需求。

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试方法范文 篇6

眼下,“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又开始升温。初次就业,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学生是否拥有一份良好的择业心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校园BBS上,就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面临毕业一些学生在在就业问题上,流露出恐慌、焦虑情绪。“一想到找工作的事儿,我就吃不香,睡不踏实”、“每次打开电脑看到一长串的就业信息,就犯晕”„„一些同学,面对就业压力,无不发起牢骚来。

一些高校就业办的老师也指出,大学生找工作,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但完全不必过分焦虑。我也将面临就业的问题,在我没毕业前,我决定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试方面问题进行一番研究。经过我不断的分析与阅读大量文章,就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试方法,我做了如下一些总结:

1、根除依赖心理-----自食其力

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的30年一贯制——“统包统分”,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享受国家下达的分配单位。现在实行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使许多有依赖心理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困境。

在传统就业意识的禁锢下,迷恋“统包统分”,恐惧竞争风险,把就业希望寄托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学校甚至家长身上,是依赖心理的具体表现。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对求职择业不闻不问,从而增加家长的负担。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一旦进入就业竞争的行列,往往无所作为,落聘的风险极大。大学毕业生只有面对实际、着眼基层、积极参与,才有出路。

2、超越自卑心理-----正视现实

许多大学生四年中孜孜以求练就一身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可就在面临毕业即将走向工作单位时,却突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好像缺少点什么。如何超越自卑心理走向成功之路呢?这里提些建议供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参考。

(1)在心中列出自己的成绩单。有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成绩。如演出或比赛成功,甚至自己做的某件事情曾受到老师、长辈或同学们的赞许。细细品味自己,自己有价值和魅力。这样不仅会使你顿觉有“神力相助”,而且便于在求职择业时树立自信。

(2)尽量使自己坦诚、直爽。把自己确实取得的成绩、具备的才学尽量说出来,包括自己的不足甚至缺点。对于坦诚直率承认自己年轻、幼稚、缺乏锻炼,不见得用人单位会讨厌,有时反而会有好感。

(3)正视现实,正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凡事可取而不可夺,此次不成还有下次,要善于解脱自己。要经常看到自身在生活现实中光明的一面,这样无论对求职择业还是对走好人生之路都有积极的作用。

3、摆脱羞怯心理-----相信自己

新时期的大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在校内的熟人圈子里,他们还能应付一下,可一出校门便感到手足无措。

羞怯心理按其成因可归纳出四种:(1)自卑性羞怯;(2)敏感性羞怯;(3)挫折性羞怯;(4)习惯性羞怯。

如何在求职择业活动中抑制并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增强自信心。古代有驼背成为捕蝉能手者,国外有从小口吃的人成为雄辩家。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切不要为自己的短处所禁锢。其次不要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实力。第三,平时就争取机会,迎难而上,多多锻炼。第四,要学会意念控制。遇到陌生场合预感自己可能紧张、羞怯时暗示自己镇静下来,提醒自己别胡思乱想,切忌“自己吓唬自己”。

4、避免攀比心理-----展现自我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这句话用在激励自己积极进取方面,无可厚非。但如果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处处与别人比高下,就不正常了。

事事攀比者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极易受他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你进中专我就要进高校;你去大中城市我就要进经济特区。持这种心理谋职,无异于逼着自己和别人同走独木桥因而难免失足。

两山相比谁为高?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个“仙”就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若想攀比的话,就要憋着一股劲比一比将来谁的贡献大、成绩多。

5、摒弃虚荣心理-----扪心自问

虚荣心理也是妨碍求职择业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虚荣心过强者在择业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这些人不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能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选择职业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

我们建议,同学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扪心自问,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经过冷静思考得出结论并付诸行动,才可能真正丢掉虚荣心理的思想包袱,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

6、丢掉嫉妒心理------开阔心胸

嫉妒心理表现为对他人突出的品质、才能和成就高于自己时所产生的贬低、迫害他人的心理倾向。因此嫉妒心理是求职择业和人才成长的大敌。

嫉妒心理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指向性。即指向比自己“能干”和“幸运”的人。嫉妒的对象大多是

同学、同事或者同龄人,即“平起平坐”或自以为“不如自己者”。在求职择业期间,往往正是嫉妒心发作较为突出的时刻。

(2)发泄性。除了轻微的嫉妒表现为内心怨恨之外,绝大多数的嫉妒都伴随发泄行为,如讥讽、诽谤直至陷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嫉妒者的心理得到平衡。要同嫉妒告别,驱除自私的杂念、开阔心胸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应当让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心胸。在竞争中,要学会进行公平、正常的竞争。同时运用“心理位置互换法”,将心比心,以此调适自己的情绪。

7、排除从众心理------认清形势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

当个体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从众表现才是自愿的,这又叫作遵从。有时候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在个体看来并不合适,但又没勇气加以对抗,这时的从众表现也是我们要克服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而无主见,依赖性大,不能独立思考,一味迷信名人和权威,往往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上,从众心理表现在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其实到大机关、大城市工作并不一定是你最佳的职业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古往今来,大多能成才者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作为大学生,应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8、要学会克服挫折心理------越挫越勇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可能陷入苦闷、焦虑、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之中。因此挫折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由此引起内心世界的严重扭曲,对健康人格造成严重威胁。要正确对待挫折,首先要进行挫折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需要、动机、目的和情绪。其次要进行自我冷化,就是实行“冷处理”,用自己的理智驾驭情感。

为了使自己冷静下来可以试着进行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气功入静等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暗示激励法、自我渲泄与转移目标法等等,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充满自信而又脚踏实地的人,相信你一定能克服择业中的挫折心理。

如果我们大学毕业生能严格按照以上8个方面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树立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篇7

2015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将在认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常态形势下, 进一步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建设, 提升专业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进入新常态

从社会经济状况总体上判断, 2015年就业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以十八大为标志,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进入了“新常态”, 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工作局面。我们要认识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 牢牢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

第一, 就业创业工作处于复杂严峻的转型期。今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不仅描述了社会经济状况, 还会影响包括高等教育在内各方面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 在毕业生总量进一步增大和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基本状态下, 大学生就业工作将由单纯强调就业向就业创业并重、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转变, 由强调初次就业率向追求更加充分就业与更高质量就业的升级版转型。我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基本解决了“量”的问题, 全国初次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 这也是大家多年辛苦工作的成果。进入新的转型期, 我们工作重点应该由“量”过渡到“质”, “稳量提质”, 即提高就业质量。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大学生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加大服务总量, 更要提升服务内涵, 进而促进提高就业质量。

第二, 就业创业工作改革发展进入机遇期。以十八大的召开为标志,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水平也用以衡量着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今年10月, 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 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首次将就业率作为硬指标引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这些, 为我们大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第三, 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进入关键期。在教育部提出就业指导的“三到位”、“四化”之后, 各地就业中心、高校就业中心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相对于转型期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压力来讲, 我们不同程度地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从发展程度上来讲, 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如果了解比较招生考试工作的建设发展进度, 这种差距更为明显。从发展阶段上来讲, 新的转型期要求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要向专业化、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发展。未来, 我们应该把就业创业服务质量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为今后各地、各高校就业中心进一步发展基础和前提。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基层就业引导、大力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二、2015年全国就业中心工作要点

2015年, 中心将主动适应就业创业工作新常态需求, 按照中央精神和部党组有关部署, 将发展思路将聚焦在“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抓手, 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在促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方面迈出新步伐。这也是对省市中心、高校中心的工作建议。

2015年全国中心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根据部年度工作要点的工作部署, 结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坚持综合改革, 坚持提升专业化服务质量, 坚持发挥信息化服务优势, 优化高校学生信息咨询服务, 深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全国中心重点开展11项工作:

1.严肃认真、善始善终地做好就业统计工作。这是重点级、优先级的工作, 为此, 教育部办公厅又专门下发了文件提出要求。接下来, 再提五点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2015年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发展完善的关键一年。要充分认识新系统部署是就业工作新常态阶段的标志性工程, 是实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推手, 也是提升就业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切入口。统计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事关重大。数据不全面, 既是本省的损失, 也是全国的损失, 可以说是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数据不及时, 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实际情况, 影响按时上报国务院;数据不准确, 不仅影响工作, 甚至会误导、影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而影响到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我们肩负着全国性权威数据统计的重任。伴随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特别是“政事分开”的实行, 如何增强事业单位的生存能力, 如何承担起从政府剥离出来的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 是摆在事业单位面前的生存之问、发展之问。对于就业指导服务部门来说, 要重视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 投入更大精力修炼内功, 增强自身竞争力;要看到服务、评价机构的发展空间, 抓住机会, 提前部署、抢占市场, 打造专业化队伍, 培养核心产品及服务。

二是完善报送工作机制。按照教育部新的分工要求, 这次教育部办公厅文件又重申了三级责任, 全国中心负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送管理和统计工作, 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本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送管理和审核工作, 各高校负责通过监测系统报送本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 明确就业统计工作负责人。省级就业中心主任要亲自抓, 主管就业的学生处长要亲自过问, 明确安排专人专岗负责此项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统计工作力量, 高校分管领导要重视, 就业部门要积极推进, 院系要确保专人专责。同时, 要逐步建立就业统计工作通报制度和问责制。

三是认真做好生源信息衔接和审核。全国中心每年9月份通过监测系统提供下一年度的全国普通高校预计毕业生学籍数据, 各地各高校可以及时下载, 提前做好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审核, 由省级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将毕业生生源信息统一导入监测系统或由高校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导入监测系统, 确保考生号、身份证号、姓名、学历、专业等毕业生基本信息与学籍信息一致, 从根本上防止后期数据不完整或不一致。

四是及时更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各地各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管理工作, 切实做好就业数据信息的日常维护。高校要及时审核、录入毕业生就业信息, 不积压到办理就业手续时再录入, 做到数据及时、动态。从每年1月起, 各高校要在每月10、20、30日 (2月底) 通过“监测系统”集中更新本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全国中心已根据省市和高校的意见和建议升级完善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 新版系统优化了数据报送更新流程, 增加了数据汇总统计, 加强了省市管理审核, 增加了院系功能, 增加了毕业生联系方式等扩展字段等。这里想着重强调一点, 为了跟踪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 请各地组织高校尽量报送毕业生手机、电子邮件、QQ号码等联系方式信息, 全国中心将在保障毕业生隐私和权益的前提下, 开展跟踪调查, 进行政策效应分析并反馈给省市和高校, 数据更新要保持到12月底。下一步, 全国中心将不断完善系统, 不断优化数据报送更新流程, 不断加强数据汇总统计, 方便高校报送和更新数据, 方便各地审核管理, 方便就业数据发挥效用。

五是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核查。各地各高校要认真核查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 并告知毕业生在9月1日前通过新职业网或学信网查询核实本人就业去向。全国中心将指定专人核查毕业生反馈的问题, 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发现问题要督促高校及时修正有关数据, 确保上报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各地各高校要公布举报电话或邮箱, 坚决查处任何形式的就业率作假。

2.打造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权威发布平台。一是以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的优化为突破口升级新职业网, 统筹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 深度挖掘企业需求及资源, 加强市场化运营, 为企业提供校园招聘订制服务、人才测

评等多样化深度合作。二是继续保持与中央媒体联合宣传的优势, 联合教育战线形成宣传合力, 在保证每年提供300万岗位信息的基础上, 加大对信息整合利用, 确保每年组织不少于24场网络招聘会。开拓网下服务, 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活动, 为学生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发挥新媒体作用, 扩大“新职业”网站影响力。

3.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是以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主阵地, 网上网下相结合,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程支持与服务。二是积极筹集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适时推出创业相关赛事, 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三是加强创业宣传引导, 做好典型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四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数据调查研究和统计工作。五是联合学生司共同开展“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遴选认定工作, 被认定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省市和高校创业基地届时将由教育部予以授牌。六是深化创业指导培训, 计划举办10-12期高校创业指导培训班, 并积极联系企业开发企业创业人才培训项目, 做好新培训项目工作;还将举办高校创业指导工作研讨会, 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4.积极推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一是筹备开展面向2015届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大赛, 通过简历、模拟面试等环节, 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用人标准的认识,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及求职能力。二是开发完善高校毕业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创业实训系统以及用人单位使用的新职人才测评系统等就业服务产品。

5.启动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平台建设。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平台能充分发挥我中心面向战线和信息服务的工作优势, 是关系到中心专业化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2015年, 我们一是将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学科专业数据库, 并与职业信息库整合, 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 形成三点成面的工作局面, 建成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平台。二是委托高校承担学业与职业发展平台课题专业研究工作, 包括职业研究框架设计、职业能力调查标准、职业测评等内容, 为学生、高校、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三是将开展大学生职业信息库建设课题研究工作, 将成果转化为职业信息库基础部分。

6.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一是争取专项资金, 开展民族地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二是开展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高校就业指导系统培训。三是抓好2014年度特色教材课题收尾工作, 启动2015年度特色教材建设课题, 推出一批具有行业、地方和高校特色的教材。四是会商高教司, 筹备成立全国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五是组织实施“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项目, 与总结宣传工作结合, 分批审核评定示范机构并指导其后期完善。

7.继续配合做好征兵报名工作, 扩大征兵工作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征兵管理服务平台, 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征兵工作效率。

8.加强就业研究工作, 做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一是完成教育部哲学和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工作, 并提交研究成果。二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及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已经通过立项并由全国就业中心领衔研究。我们要在全国范围选择省市、高校专家组成课题组。三是继续开展年度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题目选定、申报及课题资助等环节的办法做进一步调整, 以满足各方面需求。

9.以就业帮扶为重点开展就业创业宣传。一是侧重关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 介绍和宣传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就业创业故事, 提供就业帮扶政策解读等内容。二是通过全国就业中心网站、高校就业中心网站、《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微信等手段, 联系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各类媒体, 整合宣传力量, 丰富宣传手段, 联动推广电视宣传片、企业家演讲光盘和公益广告。三是开展2015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推出新一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并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典型特色经验的推广宣传力度。同时复核抽查第一轮就业典型高校。

10.配合考试招生改革要求, 做好专业化信息服务。优化高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管理的技术服务工作。重点落实《高等教育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规定》要求, 完善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平台, 向高等学校、学生和社会提供更加便捷、客观、权威的学籍、学历信息查询、验证及认证服务, 保护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11.认真落实认证工作持证上岗制度。各合作单位认证人员要认真学习掌握《学历认证服务工作手册》。全国中心将开展认证服务督查工作, 安排专人对各单位的认证服务程序、软硬件配备进行检查, 并且对已出结果的认证材料进行抽查, 从而推动全国学历认证服务工作不断完善, 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 涉及亿万家庭福祉, 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展望2015年乃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上承国家之重托, 下荷民生之厚望, 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希望各位就业战线的同志们, 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力度, 为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 乃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篇8

一、现行中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制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 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欠合理

商务英语应培养一支适应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一定业务处理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队伍。而大多中职学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有其名而无其实,基础英语教学观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受传统英语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活动及教学水平测试均缺乏专业特色。由于教学体系偏离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制约了商务英语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致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常常成为了高职高考的主力军。

2. 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足智多谋且骁勇善战的将领,在军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一支与时俱进高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英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为商务活动的主要原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大多教师毕业于师范类院校,所学专业多为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本身缺少商务背景,缺少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系统全面的了解以及在贸易谈判等商务活动中应用英语的实践经验。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局限性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法老套滞后,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应用的基本功,却无法在实用商务英语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有力指导,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 校企合作制度尚未健全,商务英语实训课程流于形式

在2010年3月18日举行的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他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题。”目前虽然中职学校已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的至关重要性,但上到领导下到一般教师对商务英语实训课模式认识不清,研究不够,尚未构建出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校企合作体系,实训课存在着模式单一,随意性大,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由于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学生只能在校内进行商务模拟训练,完全达不到实地实训的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无法得到有效迅速地提高。

二、 创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 把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

《广东省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明确指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外经贸行业发展需要,掌握商务英语服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主要服务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涉外商务等行业中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应准确把握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上述目标,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应摒弃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导的错误理念,将基础英语与商务知识合理结合,在开设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英语相关课程的同时,更应开设相应的商务知识课程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为将来毕业生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储备丰富理论知识和打下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的应用功底。例如,商务英语专业除了开设精读,口语听力课程外,还应开设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翻译及外贸英语口译等精品课程,将培养学生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作为主线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除此之外,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应把学历证书和岗位技能证书作为目标,毕业生通过学习不仅获得全国英语等级证书,同时也获得国际商务单证员,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等与商务英语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总而言之,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实施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模块相结合,彰显其较强的工具性特征,做到与就业岗位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应与职业标准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

2. 打造一支既懂英语知识教学又懂商务的技能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核心力量。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在职教人才培养中更是决定因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3年12月28-29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对中职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只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是掌握一定商务知识,熟悉商务流程,在商务活动中具有较高英语语言应该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不仅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师,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师,更应是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商务信函,灵活应对各种商务场合, 完成商务谈判等各项实际工作的高级技师。教师应集“师范性”,“专业性”,“技能性”与一身,才能确保所教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稳定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大多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都毕业于师范院校,自身缺乏对商务知识了解和缺少商务实践等局限性,可依靠以下三方面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及相关部门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从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教育教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到高校系统学习商务英语知识,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准,并与区域内知名企业合作,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调研,把握行业标准及行业的发展新趋势。教师应将这些商贸活动的一手资料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确保今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除了用好现有的,另一方面学校还可向企业聘请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业务精英定期到校讲座,深入课堂,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实训进行跟踪指导。

3.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不同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摆脱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涉外企业业务员,涉外文秘员或国际商务单证员的“岗位点”,企业接受毕业实习生岗位有限,因此,各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企业需求,努力寻求校企合作的契机,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学分析 篇9

一.近年就业趋势概述;

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就业体制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国企职工下岗等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的就业问题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而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又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导致每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剧增。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由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而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由于工资差距,地域差距,毕业生普遍流东部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相比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迅猛增加。由专业之间供求不平衡更是使学非所用的矛盾逐渐显现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和低学历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在这基础之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降低,岗位流动的速率趋势加快。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二.就业局势的统计学分析;

2014年各专业类的毕业生人数:

2008年到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

毕业生人数直方图:

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从2008年的1196290人直线上升到了2014年2796229人,每年的毕业生增加人数大致相等,都在20万到30万之间徘徊。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分布为均匀分布说明每年毕业生人数增长量大致相等。而随着本科率的急速升高,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呈现增长趋势,更加剧了竞争就业的压力。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由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而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就业人数迅猛增加。由专业之间供求不平衡更是使学非所用的矛盾逐渐显现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和低学历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在这基础之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降低,岗位流动的速率趋势加快。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的相关分析,如下表所示:

三.就业率回归分析;

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Y与就业率X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选择和说明:被解释变量即因变量:毕业人数Y;解释变量即自变量:就业率X,并用下式表示函数关系:Y=F()Linear Regression。结果如下:

1.相关分析表Model Summary表中看到复相关系数为0.990,判定系数为0.979,由于调整的判定系数(0.976),较接近1,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较高。

2.方差分析表,F=282.219,P 值=0.001<0.05,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即时间与营业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3.因此根据表可得回归方程为:

=10007-126108 来预测在未来几年普通本科生的的就业压力增大。

在实际中,普通本科大学生的就业率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很难准确的对企业今后的毕业生人数进行详细的判断。在实际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很难就分析的结果对毕业生今后进行就业的进行相关预测,但是对于普通本科的培养方向以及如何就业可以提出以个较为系统的建议,并且可以作为一个良性的参考,使大学本科生能得到更好发展。

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普通本科的就业形势明显不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几年有更大的恶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对大学本科生就业构成威胁,所以就大学生提出了等高的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谏言: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尤其是大学生本身就更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认识到自己毕业后能干啥,会干啥?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当中就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动力,之后才会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才能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统计学就业趋势 篇10

统计学10级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他的适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各个领域。

统计学主要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作推断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调整后的统计学一级学科将原属应用经济学和数学下与统计相关的学科进行了整合,并在一级学科下设有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和精算、应用统计等5个二级学科,现在我们现在所就读的专业直接与经济学挂钩。

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查,我了解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将和世界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不断地向细分化与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这样一来,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就更多了,这种社会需求,促使统计学专业的教育发展已迫在眉捷。而且,由于国际化的产生,中国的统计学专业也要和国际接轨,以便于更好地为宏观和微观主体服务。就以上而言,统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将会有三种。

第一、本专业要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的换算体系,逐步与联合国SNA接轨。随着数学的发展,本专业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本专业的新分支或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边缘学科将形成,新分支如抽样理论,非参数统计,多变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边缘学科如经济计量学,工程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等。今后尤其要借助电子计算机,促使本专业的教学逐步完善。

第二、本专业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官方统计与国际接轨教育,首先是统计标准体系的接轨,其次是统计调查方法的国际化,再次是调查表设计的国际化,统计指标计算方法的国际化,再次是统计信息发布的国际化,最后是严格遵循为调查者保密的原则。

第三、本专业要着力于改进有关统计指标体系的教学。包括清理现行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指标的名称、定义、口径及计算方法,使之尽量与国际通用标准一致。计算一些派生指标,以反映我国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三资”统计,了解外资进入我国的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合作度明显增大,风险也随之增加,各个贸易、外资独资、合资伙伴出现得越多,风险就会越大,因而,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将加大力培养人才,尽快建

立健全我国国民经济运作的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尽管这样,由于目前国家人才的增长率较高,已经打破了以往的“统一分配”,而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我们统计学专业也是一样,这种比较灵活的就业政策,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志趣,自主地择业。但这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有人要失业。因而也无形中增加了择业的竞争压力。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社会需求量接近于饱和状态。

由于统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所以我们在就业时需注意的事项也很多。首先,我们要有优秀的专业知识成绩。竞争大,自然而然就要优中选优,而专业知识是衡量你是否优秀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一般单位都认为,好学生是能做好统计工作的,因为统计工作需要认真、耐心、踏踏实实,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因为统计学是对总体资料进行列表、分析、加工、整理、核计。它已经从质性科学中分离出来,统计学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平均数、方差等综合指标,通过这些,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以反映事物现象的特征和数量关系。倘若想找个理想的工作,不具备这些素质是绝对不行的。因而,本专业在就业中除了要注意语言的方式及众多择业注意的内容外,要着重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包括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及研究的基本方法。全面而详实地了解掌握本专业的技巧和应用方法,并在和领导谈话时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就业时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清楚的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估计自己,在经历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要用成熟、稳重、自信的风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另外,现在的我们也不应总拘泥于选择大城市、大单位,总注意个人收入,工作环境,要多考虑一下偏远的地区,多注意一下西部的开发,多关注中国的不发达却需要人才的地方。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对我们专业本科生的主要要求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打好数学基础,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和基本能力。

而我作为统计专业的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3.了解与社会经济统计、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或工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5.对于理学学士,应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对于经济学学士,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熟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统计法律、法规,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

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会计与统计就业前景 篇11

一、会计与统计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与统计专业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特点而设立的专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生命力极强的传统专业,经济越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大。

由于会计与统计工作涉及到几乎所有企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凡是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都需要进行会计与统计工作,尤其是当前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增加,更需要这种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同时又由于其在成本预测、决策,正确选择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岗位提升空间巨大,因此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二、会计与统计专业就业方向

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就业领域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会计、统计岗位。

就业岗位

职业方向

必备职业资格证书

初始就业岗位

出纳

企事业单位

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计

统计员

生产、销售类企业

统计从业资格证

调查分析人员

市场调查咨询公司

数据分析员

企事业单位

发展就业岗位

会计、财务管理

企事业单位

初级会计师证

综合统计

生产、销售类企业

初级统计师证

调查分析师

市场调查咨询公司

初级调查分析师证

数据分析师

企事业单位

职业提升岗位

审计

企事业单位

中级(或高级)会计师证

会计主管

财务总监

统计主管

企事业单位

中级(或高级)统计师证

高级数据分析师

企事业单位

中级(或高级)统计师证

统计学就业前景怎样 篇12

统计专业就业面不宽,但是找工作在很多领域都可以用到,比如可以在会计行业或者在资料管理方面,比如在公司里负责有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整体而言,如果英语比较好,统计分析能力强,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进入跨国公司与大牌咨询公司,薪酬会非常高。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优势,薪酬会比较一般,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普遍薪酬在3000、4000左右。

据江苏省的一份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率100%的专业有地球物理学类、海洋科学类系统科学类、能源动力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冶金工程类、统计学、软件工程、市政工程等,其中就有统计学专业。

在就业中,学校的知名度、专业的实力、导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就业的影响也是比较重要的。从应用经济学整体实力来看,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大、东北师大、厦门大学、上海财大、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实力较强,在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上处于前列,相应的,就业方面也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就业方向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从培养目标上讲,主要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具有能够继续进行博士课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成为统计分析,风险管理和精算方面的高级人才。

主要到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具体来讲,主要有升学(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留学;金融和保险部门;投资、证券及社会保障机构;市场调研、咨询及信息产业部门;国家统计部门;各类公司等就业途径。

就业前景观察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要发展,还是考虑往财税、金融等领域突破,考CPA、精算师等,到银行、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机构工作。因为单纯的统计是没什么工作好做的,需要和其他的工作(专业)相结合。

能力素质训练一般来讲,统计学研究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有必要下足功夫: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2.掌握坚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在研究方向上具备扎实的知识。

3、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4.了解与社会经济统计、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或工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知识,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5.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除此之外,在读研期间尽量多地从事社会实践,对未来就业也是非常关键的。

[统计学就业前景怎样]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力争70% 篇13

要控制在4.6%以内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启动仪式上提出,明年要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6%的目标,重点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等三大群体的就业工作,

尹蔚民说:“针对高校毕业生,主要是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网络大招聘等活动,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系列活动,主要是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援助措施,针对农民工主要是开展免费职业介绍,提供及时的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我们希望,通过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帮助更多的劳动者克服困难,尽快实现就业,

作为新增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加牵动人心,20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的目标,一是力争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二是毕业生登记失业后半年内就业率达到60%以上;三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登记认定制度,登记后半年内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明年一季度

三大活动促就业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共就业服务处明宏处长介绍,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为主旨,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促进各类群体实现就业、稳定就业为任务目标。

上一篇:情书大全写给男生感动下一篇:健身馆会员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