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共、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社区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通过实践和探索,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从试点到普及,从城市到乡镇,快速推进,逐步深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市现有社区居委会139个,其中城区39个,县(市)所在地和乡
镇社区居委会100个,涉及居民户数21.3万户,70万人。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8345个,社区从业人员15278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856人,职业培训1534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6622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六个到位”,加快建设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
1、领导重视,政策到位。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并在东宝区开展试点,探索社区平台建设的经验和途径。今年5月16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社区建设。为了推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对我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从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2、合理配置,机构到位。为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民主自治作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建设,我市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赋予了社区低保、精神文明建设、居民综合服务等13项职能。根据上级要求,考虑到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十分繁重的特殊情况,我市决定在全市街道和社区新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将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统一命名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定编2-3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统一命名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到目前,我市所有街道和93个社区已先后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
3、择优录用,人员到位。为了确保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素质,我市严把工作人员入口关,由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结合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对地方推荐的候选人员实行严格考核、竞争上岗、择优录用,选拔了一批优秀人员充实到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目前,全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共有干部职工257人,已全部到位并投入工作。
4、财政支持,经费到位,2002年,市政府第四次提高财政拨款标准,使城市每个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经费拨款由过去的6000元增加到10000元,县(市、区)、街道财政分别配套10000元或5000元,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每年也向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在注入货币资金的同时,还辅之以土地、资产、政策等全方位的投入,彻底解决了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5、社会动员,场地到位。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在开办之初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办公场所问题。去年,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由各级政府部门对口帮助有困难的社区建设办公场地,并责成政府督查室及时掌握情况,跟踪督办,确保了全市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场地到位。
6、规范管理,制度到位。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专门印发了《关于规范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流程的通知》,制定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职责和各项工作职责,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流程,有效促进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强化“六项职能”,全面推动社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
1、强化社区劳动力资源管理职能。为加强社区劳动力资源管理,重点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特困人员基本情况和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社区制定了《社区居民调查登记表》、《社区居民失业与再就业状况登记表》、《社区参加社会保障人员登记表》、《社区离退休人员情况登记表》等表格,工作人员挨家逐户登记造册,建成档案台帐,制作光盘输入各社区的微机,为更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各类人员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建机构的社区均完成了建立劳动保障服务基本台帐的工作,其中有22个社区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数据库。
2、强化社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全市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积极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推荐培训、技能鉴定、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劳务派遣等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共中介成功3965人,职业指导近15000人次,提供政策咨询28400余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420人,安置再就业949人,为辖区内居民代理劳动保障事务9100余宗。
3、强化社区就业实体和组织职能。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和社区就业组织,是扩大社区就业容
量,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社区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社区共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和就业组织197个,安置就业2553人。
4、强化社区就业扶持和再就业援助职能。我市各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积极协助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待遇手续,受理需办《
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申报和公示,组织实施了系列的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共有6918名下岗失业人员得到援助,3856人实现再就业,2700多人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帮助下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2377人享受了各项有关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5、强化社区社会保险和社会化管理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数据库,掌握离退休人员生存和流动状况,协助为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等服务;办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性调整,协助离退休人员家属申领丧葬补助和遗属抚恤金;协助有关部门在离退休人员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截止今年五月底,我市已对19564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54.03。同时,为了维护广大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确保社会稳定,社区工作人员走门入户,排查核实,为9.2万名对象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服务。
6、强化社区劳动保障法规政策宣传职能。掌握好、利用好这些法规政策,是执行好、落实好这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法规的关键。我市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采取多种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送到了每个社区居民手中,有力促进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把握“三个特点”,努力开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虽然我市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还存在着整体合力不强、长效机制不全、基础设施滞后、资源整合不够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探索新时期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特点,推动我市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迈向新台阶。
1、把握社区服务社会性特点,在机构建设网络化上下功夫。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向社区延伸,职能与社区结合,不仅是劳动保障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这一时代趋势,进一步加大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网络化建设力度,为劳动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地区经济改革与腾飞夯实基础。我市政府计划在保持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在两年内再拿出200万元,用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
2、把握社区功能多样性特点,在机构管理规范化上下功夫。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职能多,覆盖广。随着形势的发展,其承担的职责将越来越重。要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必须有规可导,有章可循。因此,必须在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上做好文章。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政策,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规章制度,严格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强化队伍素质培训,推动社区劳动保障事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3、把握社区事务繁杂性特点,在机构工作手段现代化上下功夫。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工作人员每天不仅接待量大,而且事务繁琐零杂,办快了,办好了是份内事,办慢了、办错了就会引发不良后果。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的工作手段,是做好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市将把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下一步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重要内容来抓,利用近两年时间,分两步走,首先在城市社区实现社区劳动保障前台服务计算机化,随后全市普及;其次,到2005年,在全市实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机构计算机网络联通,形成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各负其责,随需联动局面。
一、主要经验
1. 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 就业工作方能有序进行。
独立学院领导应深入了解、分析研究, 按照上级要求, 结合学院实际, 建立职责明确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构。同时, 学院还应制定相关的文件, 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小组、学工办及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责权利, 以充分调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更好地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好服务工作。学期开学初, 院领导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明确指出, 学院本学期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开辟就业基地, 学生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风和就业这二条主线, 院领导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 多次研讨就业工作。学工办专门有二名老师分管招生就业工作, 并利用多方渠道, 要求全员参与。
2. 加大就业考核奖励, 促进就业率稳步提升。
学院就业指导应充分发挥兼职班主任队伍和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作用, 紧紧依靠学院全体教职工形成的就业指导网络, 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广大毕业生热情帮助和无私关怀, 对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 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学院先后通过了文件“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毕业班班主任延长一学期业绩分经费使用的办法”, 文件明确了对就业工作作出贡献的教职工的奖励办法。同时, 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毕业班班主任签订了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的目标责任书。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促进就业的积极性。
3. 增进就业服务意识, 发挥学院主渠道作用。
学院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入手, 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与毕业生择业观念结合起来, 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组织有序, 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树立就业信心, 面对现实, 摆正位置, 正确定位就业目标, 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多次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就业指导讲座, 对有关行业内的人才需求和工作情况进行介绍, 对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对应聘过程中的维权和风险防范进行说明。通过讲座, 引导毕业生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就业观。 (2)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先后走访了江苏省内南通、张家港市等多家用人单位, 了解了市场, 巩固了联系, 增加了感情, 并积极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 对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 采取专业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学院与多个城市的多家实训单位联系, 利用寒暑假或专业实习的机会安排学生前往各类实训机构进行项目实训,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职业素养, 又使相关单位考核了学生, 不少学生通过实习留在用人单位就业。 (4) 坚持“创业带动就业”, 南徐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创业示范园”,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虽然刚刚起步, 但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5) 学院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意愿对他们分别进行帮扶, 给贫困生发放简历制作费用补贴和考研复习用书的补助, 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考研复习场地, 为学生的考研之路铺平道路。 (6) 学院建立了需求信息公告平台, 成立班级信息员制度, 构建了QQ平台和飞信平台, 及时公布招聘信息和通知, 真正做到快速、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信息发布。 (7) 及时传达落实各级各部门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 认真做好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的咨询, 努力开拓就业新渠道。
4. 加强教育引导, 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
学院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做到关心到位、服务到位、措施到位和责任到位;加强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 加大督察力度, 通过橱窗、报栏、横幅、展板、广播等形式宣传文明离校, 加强对毕业生安全教育、文明教育和纪律教育。召开了2011届毕业生党员教育大会及毕业班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会议,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力量在文明离校中的积极作用, 教育他们既要当好表率, 又要努力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 毕业生全体党员向全体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 努力营造热烈、轻松、和谐、文明的离校气氛。重视毕业生中特殊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及其他特殊情况学生, 给予热情帮助和关怀, 积极做好谈心、沟通、引导工作。学院积极开展“心的起航”、“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职业教育”、“毕业生征文”等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广大毕业生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留下美好的记忆, 给同学留下集体的温暖, 给母校留下美好的印象, 给低年级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 培养他们的爱校情结, 抒发毕业生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离别之情。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今年南徐学院2011届毕业生全部文明离校, 并且得到宿管办、保卫科等领导和老师的高度称赞。
二、今后的工作方向
1.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意识。
南徐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去, 在“南徐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毕业班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学习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 学习能够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各种理论和实战方法, 加强自身就业指导能力。
2. 加强素质教育, 适应市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 利用各种资源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不同内容的辅导, 强化毕业生的各种咨询辅导, 尽力缩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使毕业生找准定位, 树立现实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加强毕业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进行毕业生临职前的各种心理辅导, 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素质。特别关注拿不到学位和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心理状态,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让毕业生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
3. 加强交流合作, 畅顺就业渠道。
学院在就业工作中要做到全员参与, 多方面开辟就业渠道。要积极主动地与各市各地人事部门、人才市场及各类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络。加大接待和联络用人单位进我院招聘毕业生的工作力度, 诚邀其通过各种方式招聘南徐学院的毕业生, 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职位选择。加强就业信息网的建设, 做好用人单位的注册以及应届毕业生个人电子档案建档工作, 建立更加方便的供需“双选”的平台, 开通就业咨询热线和就业专用邮箱, 畅顺信息传播渠道。鼓励支持学生灵活就业, 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 将充分利用南徐学院学生家境优势, 提供毕业生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的多种途径, 并鼓励学生考研, 参加公务员考试, 以减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 我们还会面临很多新问题, 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和创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以及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的不断变化, 要不断创新就业工作理念, 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利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表征、成因及对策探悉[J].新西部, 2007, (8) :136-137.
[2]龙军, 黄晓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78-79.
【关键词】劳动和保障农民工就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阶层也开始迅速分化和迁徒,农民工以乡镇企业为跳板异军突起,义无反顾、势不可挡、坚忍不拔地行走在城乡之间,并以工人阶级后备军和城市居民预备队的姿态,执著而耐心地等待着社会的认可。农民工,现均称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地方称外来建设者,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具备农业户口的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三农”问题从被提出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央和地方的广泛关注,其中,农民更是“三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农民工本身又就是农民的一部分,理应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而现在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难、讨薪难等问题已摆在全社会的面前,劳动和保障部门应当以破解农民工就业难题为己任,寻找造成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农民工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1、社会大环境大趋势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是农民工就业困难的直接诱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储蓄不足、消费过度的矛盾充分暴露,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目前,大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正常运行,不得不裁减员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形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影响。2、人们的意识存在弊端。一直以来,农民工从事的一直是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差、收入低、时间长的工作,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人称农民工是生活在“流汗,流血,流泪,忍受着衣着华贵者的屈辱”的现实中。3、城镇失业率逐年提升。城镇失业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一定数量的城镇失业人口流入社会,使农民工本来就不多的工作岗位受到他们的冲击,致使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减少,就业难度加大。
二、农民工就业难的自身原因
自身文化条件、文化素质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但是不管他们处于哪个年龄段,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所受教育程度低,大多为初中毕业生,而他们的文化水平与社会岗位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使他们在寻求就业机会时缺乏自信,这就增加了他们在得到就业机会的难度。
三、针对农民工就业难应采取的措施
(一)全方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在当今社会,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是“燃眉之急”。要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应积极建立技能制培训基地,开设业余培训学校,让农民工能自愿积极地加入到学习知识的队伍中来。让农民工学会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对农民工就业的引导与服务。一是加强宣传与就业引导。目前60%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与同乡近邻获得就业信息,信息往往不是很准确。大批农民工是先进城,后找工作。在当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要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避免农民工在没有就业意向的情况下盲目进城。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劳动就业部门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搭建用工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便利。加强针对农民工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法规宣传等服务。三是鼓励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目前养老、医护、家政、物业、废品回收、家庭维修等行业还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劳动保障部门应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原则,大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加强指导,清理限制措施、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为更多的农民工提供转岗的机会。
(三)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完善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也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妥善处理好他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执行贯彻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能够应缴尽缴,全力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劳动和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用我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用信任的眼神、礼貌的话语温暖他们的心灵。断了根的花迟早会枯萎,希望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把温暖送给城市的建设者,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更力和谐。
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力度
切实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自治县残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参加全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经验交流会,下面,我仅代表******自治县残联党组、理事会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力度,切实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现将我县近年来开展工作的几点体会向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进行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请给予批评。
一、基本情况
******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辖3镇12乡,总人口3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18.1万人,占总人口的58.71%。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残疾人9109人,残疾人占总人口的2.8%;其中,听力残疾1578人、视力残疾1674人、智力残疾1388人、肢体残疾2428人、精神残疾62人、多重残疾1979人。全县各类残疾人约95%主要居住分散在15个乡(镇)的村、寨,而且贫困面大。
二、几点做法:
1、每年初由县残联教就部拟定“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方案和使用计划报告”报党组、理事会研究审定,上报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同意,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县实际,并出台县“关于切实做
生活会,切实解决征求到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开展“我们为什么到残联?到残联干什么?的讨论活动”
(3)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
3、建立“三规定四制度”的长效机制。残联党组抓住“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契机,加强团结,认真整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制度建设,健全并完善本单位“三规定四制度”,即:车辆及驾驶员管理规定,后勤财务管理规定,接待就餐规定,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请销假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并规范上墙。
4、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工作力度,严格审批程序,专款专用,切实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1)每年初由残联教就部提出残保金使用计划报告党组、理事会审核;(2)经残联党组、理事会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残工委审批,待同意批复,方能按计划使用;
(3)严格财经管理制度,坚持一道闸门进出水,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规定,定期向县人民政府残工委会汇报工作。
(4)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每周至少撰写编辑一期《工作简报》或《工作动态》,报县委四大办公室、分管领导,送各成员单位,发各乡(镇)残联,使其家喻户晓,不仅使更多人了解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途和使用情况,而且达到自我宣传和自觉接受审计、财政及广大群众的监督的目的。
四、取得的成效
近二年来,在省、市残联的帮助指导,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在社会各界人
农村残疾人。
——2006年4月先后选送4名盲人参加******市残联举办的盲人扫盲培训班;选送罗俊益、陈江华等4名肢体残疾人参加了全市残疾人家电维修、缝纫技能培训班。
——根据省残联、省扶贫办2006全省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要求,为了帮助农村残疾人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职业技能,全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养殖业培训班于5月16日至5月22日在我县大山乡举办,培训残疾学员共60名(含五县区10名残疾人),省、市残联、县人民政府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
——2006年10月,在马厂乡举办一期农村残疾人种养殖培训班,培训110名;在丁旗镇举办一期城镇残疾人技能培训班,培训94名。
——2006年11月,为了提高盲人按摩服务技能,促进县盲人按摩中心服务质量,选送两名中级盲人按摩师参加省举办的盲人高级班培训。
——为整活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发挥其中心作用,县残联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摸底残疾人就业需求登记,并建立健全档案。如:为使通过培训的盲人能就业,县残联经请示省盲人劳动就业指导中心同意,首创全省残联系统自办“盲人按摩服务中心”第一家。“******盲人按摩服务中心”的成立,不仅充分整活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部、康复室等服务功能,而且解决了部分残疾人就业,为社会提供了回报和服务,目前,已安置4名盲人到“县盲人按摩服务中心”就业,计划可安置10名盲人就业,实现盲人朋友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目标。为此,今年全国残联计划财务工作会议在广西桂林召开,省残联推荐我县残联在会议上进行
自治县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波同志担任,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我县城关镇东大街社区建设为省级残疾人社区培育康复示范区,充分利用社区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树立典型,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扶贫解困工作
——在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推动下,我县残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乡(镇),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组织干部职工于2月起分别深入马厂、江龙、朵卜陇、良田、革利、丁旗、城关、打帮等15个乡(镇)现场办公为残疾人免费申请办理《残疾人证》。截止2006年12月共核发《残疾人证》共4789本,两年从残保金中共划拨8万余元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5千余人持证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解决了5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
——继续推进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二年来,除做好2004年彩票公益金6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扫尾工作外,残联党组、理事会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本县实际,经请示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同意,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划拨5万余元,解决15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积极开展“冬衣暖人心”活动。二年来“春节”期间共走访慰问300户贫困残疾人,共送去慰问品价值3万余元;为党建扶贫工作点募役乡木叶村送去380件衣物,解决该村贫困人口210人的合作医疗费用4280元。
协调民政已将600余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救助,每年救助资金约12万余元;城镇58名贫困残疾人也纳入城镇低保对象。
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的真实写照,并分别上报省、市、县和有关领导,送各成员单位、乡(镇),发各股(室)、各乡(镇)残联、社区残协,接受广大干部人民群众的监督;
——每年以5月第三个星期日的“全国助残日”活动为主题,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好“扶残助残”系列活动。
例如:今年5月21日我县成功举办了大型的“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1)为了鼓励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树立身残志坚,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全国助残日”活动上,县残联、团县委、县教育局联合对县城10所中小学的优秀残疾学生及15个乡(镇)中小学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共24名进行表彰,同时,县残工委表彰了优秀特教教师李景秀、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吴明良和即将参加第三届省残运会的5名运动员。
(2)为了帮助贫困残疾人补偿功能,积极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县残联开展了残疾人辅助器具捐赠活动,共无偿捐赠轮椅车10辆,盲杖5副,拐杖5副。
(3)县城10所中、小学近1000名学生参加庆祝第十六个“全国助残日”活动,并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把“全国助残日”活动推向高潮,参加观看的群众达2000余人,使部分残疾人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快乐度过自己的节日,不仅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而且营造了扶残助残,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铁力市作为伊春的一个市辖县级市,在开展“10项利民行动”中,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把就业再就业行动纳入10项利民行动之中,努力搭建和完善高效快捷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健全政策落实体系、岗位开
发体系、就业培训体系、职业介绍体系,较好实现了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完善社区平台,延伸就业工作触角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前沿阵地,抓实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最基层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配备工作人员的素质关。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在乡镇干部中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任用。社区平台的工作人员专科以上学历的占71,中专学历占29。二是把好制度建设关。实行站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月报、就业情况调查走访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站长、协管员、信息员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劳动力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制度,规定街道(乡镇)、社区(林场)社会劳动保障平台要定期跟踪劳动力资源变更情况,对采集的信息及时修改,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逐级上报,保证了在动态变化中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三是把好工作程序关。在多年来形成的劳动保障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每部署社区一项就业工作,都事先进行培训,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范围,制定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案,跟踪指导,以确保平台工作人员有所遵循。在《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上,统一制定了“个人申请、社区调查、街道张榜公示、企业劳资部门认定身份、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审、县区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等六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在办理再就业小额贷款时,明确了“个人申请、社区入户调查、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银行放贷的工作程序。对于涉及林业职工较多的社区,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劳资部门联合指导。组织社区平台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建立了社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夯实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基础。
二、健全政策落实体系,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落实好再就业优惠政策,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为此,成立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专门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保证各项优惠政策公开公平地贯彻落实,收到了群众比较满意的效果。一是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为从事个体经营的22,783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优惠证,工商、税务等部门为950名下岗失业人员减wenmi.net免税费93万多元。二是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资金。开展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业务,为256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472.7万元。通过小额贷款政策的扶持,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家庭种养殖经济注入了启动资金,实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加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
三、健全岗位开发体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是新时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面对“4050”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题,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铁力市公益性岗位设置》方案及公益性岗位安置实名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报名、审核、培训、面试、公示等程序,安置“4050”人员325名,现已全部上岗到位。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既缓解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也使这些大龄下岗职工的生活有了保证。积极发挥社区岗位开发潜力。每个社区都指派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开发社区岗位,做到有机构、有场地、有资金,并且全部实行了微机化管理,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家政服务、保洁、保绿、保安、小餐桌、美容理发等社区岗位370余个。眼睛向内,挖掘市属企业用工岗位。抓住东部工业园区大发展的契机,与有关企业联合开发了近300个市内用工岗位。
四、健全就业培训体系,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本领
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就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的客观要求。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不适应用工单位需要的现状,结合市内外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开展了微机、美容美发、电焊、烹饪、家政服务、皮装护理、保健按摩、酒店服务员、导游员等培训班。现已培训2,149人,其中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69人,培训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向外劳务输出人员全部实行定单式培训,经过定单式培训的1406名下岗失业人员,有810人成功实现了外出务工,280人实现独立创业,其余均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五、健全职业介绍体系,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建立健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大职业介绍工作
力度,也是广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明确要加强整改的一项内容。市委、市政府筹措30万元改扩建劳动力市场,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备、服务快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拥有可同时容纳50人的用工洽谈室,配有电子大屏幕、电子触摸屏等信息超市,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能及时办理用工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请、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代理等7个服务项目,成为用工单位和就业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开辟电视再就业专栏、印招工简章等多种形式,免费为省报业集团、黑天鹅休闲娱乐中心、金谷大厦、蓝莉雅服装有限公司等多家市外企业做用工宣传,利用农场、王杨两个大集进行招聘洽谈宣传。印制1000套车座套进行职业介绍宣传,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深入村屯开展面对面宣传,还将铁力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印制2万盒精制火柴上在全省进行宣传。建立劳务输出激励机制,成功输出1人,市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拿出80元做为职介补贴,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年多来,已奖励320名职业介绍经理人,发出职介补贴25,600元。参加省报业集团发起的蓝天行动,先后输出流动报刊发行人536人。2004年,完成职业介绍4400多人次,向市外成功输出劳务2015人,是劳动就业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历年总和。市内就业22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25人。
不断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一、2013年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基本情况
2013年,在省厅正确指导下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就业和失业保险政策,努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多措并举,多策并施,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各项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4万人,完成任务的319.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完成任务的145%;困难人员再就业4813人,完成任务的152.8%;农村转移劳动力6.8万人,完成任务的111%;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7088万元,其中个人小额担保贷款15683万元,分别完成任务的164.7%和158.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8%;创业培训4064人,完成任务100.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16万人,完成任务100.8%。
(一)加强指导,畅通工作落实通道。一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工作状况等,对就业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目标责任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灵璧等部分县区把就业重要工作指标纳入政府民生工程。二是细化工作部署。制定《2013年就业工作要点》,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争取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并设立奖励资金,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就业资金信息系统操作的通知》,部署就业信息化建设。三是督查通报。对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情况和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情况按月通报到县区政府。对于工作进度慢的项目和县区,分管市长每月在全市重点工作调度会上点评。为推进工作进度,分管局长多次带队对县区各项就业工作进行实地督查,查找问题和原因,研究对策和措施。
(二)强化服务,畅通就业供求通道。一是夯实服务基础。积极开展市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创建工作,评选出31个市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开展“一网五点”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上线运行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等新模块;开展了100家企业和园区春节用工情况、小额担保贷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2012年服务基层公益性岗位大学生工作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及工资变化、全民创业情况等调查调研,及时研判分析就业形势;二是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企业用工宣传发布、培训用工对接、稳定企业用工、目标责任管理五项制度,采取开展专项活动招聘、园区或重点群体专场招聘、日常招聘、乡镇招聘、乡企对接招聘、校园招聘相结合,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制,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供求平台。全年开展600多场次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免费提供各类就业服务80万多人次;全年为3.2万人开展了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累计发放培训补贴近2000万元。三是实施就业援助。把就业援助对象作为重点服务群体,细化帮扶计划内容,优先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认定、就业创业服务、培训、政策享受等服务,健全完善就业援助对象帮扶机制。2013年为符合条件就业援助对象发放了社会保险补贴2000多万,发放组织起来就业补助200多万元,为我市对技工院校在校的435名困难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学生,发放国家免学费金额61.46万元,发放助学金金额12.15万元。四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断健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跟踪服务制度,多形式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全年开发了750个就业见习岗位、327个服务基层公益性岗位、761个特岗教师岗位、招聘15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招募105名高校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工作。为我市两所高校的123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了6.15万求职补贴。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三)优化环境,畅通劳动者创业通道。一是提高创业培训实效。制定《学员守则》、《班级制度》、《班主任职责》、《优秀学员评选制度》、《住宿学员纪律》等规章制度,加强定点创业培训机构内部管理;严把开班审批、学员筛选、教学管理、效果跟踪、资金申报关,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二是加强创业后续服务。优化创业服务指导团队伍,发挥各级创业服务指导机构作用,建立创业培训学员创业档案,通过上门指导、电话指导、专家门诊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推介、政策解答、创业指导、解疑释惑等服务。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小额担保贷款“整贷直发”工作,增加担保基金投入、优化工作流程、加强部门配合。2013年全市新增担保基金1614.5万元,全年贷款发放量同比增长了50.74%,扶持近1987人创业;进一步提高创业孵化基地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创业园建设管理指导,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落实创业孵化政策,减少创业成本,发挥创业孵化作用。2013年全市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入驻经济实体302个,带动就业近万人。
(四)加强失业保险工作,发挥就业稳压器作用。一是做好扩面征缴工作。2013年,我市继续把非公有制企业及其它从业人员作为扩面重点,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同时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全市失业保险基金收入8460.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09.1万元。二是落实失业保险政策。根据新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全年为6747人发放失业金,为6564人代缴基金医疗保险费,为51家重点帮扶企业发放岗位补贴,稳定1.8万人就业。三是加强失业保险基础工作。全面上线金保工程失业保险业务办理系统,聘用具有档案管理丰富经验的档案局退休人员,对失业人员档案分类整理归档。
二、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2013年我市就业与失业保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不足。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软硬件条件均不完善,信息化程度较低,工作人员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等。二是失业保险扩面难度大。由于企业改制破产,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逐年增加,非公有制单位和职工参保意识淡薄,导致失业保险扩面难度大,失业保险欠费现象较严重。
三、2014年工作思路
(一)做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工作。按照省下发的《就业促进工程实施办法》,细化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各环节管理,积极做好就业促进四项工作。
(二)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一是开展企业用工服务活动。围绕全市各类园区用工需求,积极开展用工服务。组织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研、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等相关调研活动。二是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围绕重点人群就业需求,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
(三)强化就业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就业信息化工作进度。实现就业专项资金支出信息化,业务办理网上申报。充实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做实城镇新增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实名制工作。二是加强基层平台队伍建设。三是实施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政策。
(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一是完善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对全市已建成的农民工创业园规范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督查,不断提升农民工创业园管理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认定县(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三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导贷款项目。
四、工作建议
(一)建议省厅在分配就业专项资金中加大对皖北地区倾斜力度。
(二)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社保等其他系统联网,提高业务数据准确性。
日前, 天津市河东区召开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总结表彰会, 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总结2008年工作, 部署2009年任务。
据了解, 河东区自2006年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以来, 有力推动了全区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 目前已有117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占全区社区总数的84%。去年, 全区创造就业岗位2.46万个, 完成全年任务111.8%, 其中安置零就业家庭3324户、3368人, 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当月内即时认定, 即时安置动态为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
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比2010年的630万多3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年年剧增的时代,用人单位也在高呼人才难寻。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在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就已经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于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并不统一,国内学者郑晓明(2002)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国内学者陈微静(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国内学者谢志远(2005)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相关职业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虽然对就业能力的含义没有统一说法,但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通过知识学习和自身素质提高的一种与职业相关联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高校扩招十余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不可避免的带来就业难问题,再加上去年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挑战。虽然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刺激内需,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政策,但严峻的经济形势必然对高校就业工作增添新的压力。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因为形势的严峻有质的突破。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础能力培养欠缺。基础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进入职场的最基本能力要素。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许多还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
2.专业能力掌握不足。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后,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而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功底不扎实,知识积累不足,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的顺利就业。专业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讲,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与不合理性所带来的弊病。部分大学生在学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敷衍了事,直接导致了这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后果,影响了就业能力。同时,原本热门行业经过几年的循环后逐渐变冷,专业不对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都是造成专业能力不足的因素。
3.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多样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是众多企业考虑用人的因素,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
4.创新理念不够。创新能力是指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近些年,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做法
从以上对就业能力现状探讨中,要想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利益人共同负起责任来。按笔者工作的经验,认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培养大学生表达能力,让大学生学习推销自我。通过调查近几年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情况,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有的学生在面试时由于无法准确地传达自己的信息而惨遭淘汰,还有的同学笔试过关后,在复试面试时,也因为和招聘面试者沟通交流不畅未能获得心仪的工作机会。现今的面试更侧重于考查应聘者的综合能力,而如何将自己的综合能力呈现给用人单位,则强烈地依赖于应聘者的表达能力。所以,当社会大众将大学生求职就业难的困境更多地归咎于就业岗位等客观环境时,应试着转换注意的焦点,从表达能力出发,找到制约其求职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针对面试中的不足,可以在本科教育阶段的低年级针对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开设演讲课程,进行学生间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使普通话和肢体语言的训练在课堂上得以发挥和强化。并开设普通话语音形象提升和各种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等课程学习。在本科生高年级阶段,由于之前课程打下的相对牢固的基础,所以高年级的课程应相对更接近社会,内容也应更扩散,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全面发展。此阶段可以开设培养大学生表达能力的课程,如:推销与谈判,职业生涯导航,辩论与表达。
2.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的务实、创新和主动性。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大到国际、国内、社会和家庭就业环境的压力,小到面临多种职业和人生的选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就业期望和价值观的调整、来自用人单位挑剔等多种信息,纷繁复杂的变化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
挖掘大学生的独特性,激发自我存在价值感,增强参与人际竞争的内在动力。个体拥有健康的人格特征,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他人和社会,这就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加强大学生智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强化智力因素在就业能力中的主导作用。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推理力、语言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组成,它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正常人各种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开展“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等活动能训练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控制和管理、兴趣挖掘、价值观等教育,提高非智力因素在人际和就业时的竞争力。
3.积极开拓大学生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深远的影响,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继续,也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方式。
①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其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顶岗实习让学生们提前走入社会,对健全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帮助,让大学生在社会中成长,在逆境中成长。顶岗实习对大学生特别是那些远离家乡的学子们,是一种挑战,使他们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要学会照顾自己,时刻体现出最好的精神风貌。同时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在实践中成长。
②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岗位意识。作为一名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一线工作。要增强岗位责任,就必须深入到生产一线脚踏实地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和增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感,这是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③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经验。顶岗实习不仅仅是一种劳动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工作能力,增加工作中的沟通和适应能力,增强才干。有了适当的顶岗实习经历并顺利拿到一份实习合格证,对今后走向社会、应聘岗位都非常有益。
增强高校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引起政府、学校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有利于学生充分就业的专项政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学生也应从当前的客观现实中深刻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基于市场需求努力提高自己,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6(1).
[2]刘淑霞.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及对策[M].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蔡伟文.试析当前大学生“自我中心观”的心理症结与矫治[M].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
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济宁市市中区劳动就业办公室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十一五”规划期间,市中区经过区划调整,城镇就业人群大量增加,就业任务相当繁重。为妥善化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市中区在集中精力抓发展、以发展带动就业的同时,适应新的形势,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容量,取得较好效果。
一、“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6至2010年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2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90人,困难群体就业174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9人。自主创业9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499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120人;新成长劳动力竞争能力培训1700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778万元。
二、2010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完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五大体系建设,努力开展全民创业服务。
以我市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个体系,重点强化政策落实、调度通报、创业培训、创业融资、创业服务、宣传引导六项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城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济宁市市中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各项体系指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大创业宣传力度,成立了区级创业指导中心,在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创业指导窗口,组建了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努力开展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通创业“绿色通道”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援助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创业 “一站式”服务。全区共确立重点扶持创业企业1家;建立创业就业培训基地7个;建立创业示范园区9个;收集创业项目118个;树立创业典型,培养选拔“创业人才”和“创业小老板”111人;开展创业培训408人,培训合格率达到100%以上;新增创业人数700余人,带动社会就业近6000人。
(二)坚持上下结合三级配套,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在全省开展“2010精细化就业服务年”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济人社办法[2010]14号)精神,结合实际,按照时间节点扎扎实实的开
展了各项专题系列活动,落实《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开展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选活动;春节前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5月至9月会同工商联、民营局等部门,着重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9月至11月,会同教育部门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推动下,大力开展创业助推1+3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年办理求职登记6320人,增长率10%;职业介绍7200人,增长率12%;职业指导7200人,增长率12%。目前,我区各镇、街道办事处均设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员,全区57个社区227个村全都确定了专(兼)职协理员共303人。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全部开展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并且采取以会代训、分散集中的形式,对各镇办所长及部分协理员进行了业务指导和使用“劳动99三版”系统的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安排3人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培训班。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7人,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3人,占工作人员比例的30%。
(三)针对各类就业重点人群,积极推进就业培训。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是由于原来从事的岗位或者所学的专业受限,在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区把加强培训做为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制定了《关于对新型农民和失地群众的培训意见》(济区人
社发[2010]9号)和《济宁市市中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培训能力实施意见》(济区人社发[2010]16号),拓宽思路,创新模式,采用考察招标办法,经上级批准,认定7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12期54个班次的各类培训,培训3668人,培训合格率100%,培训后实现就业3008人,学员就业(含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率82%。依照培训补贴标准按时拨付到培训机构,全年支出培训补贴160.8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4.48万元。
(四)加大财政支出、开展援企稳岗,确保就业资金投入。2010年全年,我区共计投入就业资金315万元,其中区级预算落实135万元,上级转移支付180万元,实际支出245.9万元,支出率78.06%。全年各项补贴支出208.53万元。其中职业介绍补贴8.2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160.8万元,社会保险补贴32.3万元,岗位补贴2.31万元,创业岗位补贴0.2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4.4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0.23万元。另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市中区扩大失业金支出范围实施方案》,扩大失业金支出额度为50万元,用于援企稳岗补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公布2010年市中区享受“五缓、四减、三补贴”优惠政策企业的通知》(济区人社发[2010]23号)文件,对2009年认定的8家困难企业,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对新认定的10家困难企业缓缴或者降低费率,缓缴金额50万元,降低费率减收金额12万元;对8家困难企业支付了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20.75万元。
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开展及人员管理难度大。各镇街、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硬件建设及人员配置虽已基本完成,但兼职人数过多,特别是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由于各村、社区自身发展条件所限,大多数村社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从而造成对业务不能熟练掌握,工作开展不全面,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进展不能很好地做到同步协调。
(二)就业资金投入不足。今年上级根据给各县市区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指标数,测算出每个县市区完成任务需投入的资金总数,做为年终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区财力较弱,资金投入到位困难较大。
四、2011年工作打算
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上级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各项任务指标,紧密结合我区实际,着重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我市开展创业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为契机,协同相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包括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在内的五大体系建设,支持全民兴业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以《济宁市市中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培训能力实施意见》(济区人社发[2010]16号)为准则,拓宽思路、创新模式,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的创业就业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质量,以培训促进创业就业能力提升。
(三)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精细化”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比。以我区开展“擦亮窗口、服务百姓”活动为载体,打造具有中区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四)充分利用我区现有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全面基层社区居民的就业服务,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理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五)努力推进扩大失业金支出援企稳岗和失业动态监控,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就业的作用。
我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认真贯彻国家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根据所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系就业工作会议,围绕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充分就业为宗旨,采取了得力有效的措施,扩大就业渠道,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与特点
我系11届毕业生共计181名。涉及专业三个(会计、经济管理、导游),人数较去年增长88%。但就业岗位反倒减少,就业形势相当不乐观,因此就业工作难度非常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本着管理规范、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通力合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保证了我系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截止到九月底初次就业率达到95.5%(包括考上公务员3人、三支一扶2人、农村信用社13人),目前就业率达到100%,就业数量、质量较去年明显提高。
二、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会计,大家都知道,报我院会计专业的考生,一般都是为了今后的就业而打算的。很多学生在高中里会发现,自己喜欢英语、喜欢化学、喜欢数学等等,但不会有人发现——自己喜欢会计。但为何会计专业热度居高不下?原因在于这个专业有源源不断的社会需求,因此就业形势良好。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
1、源源不断地社会需求
需要会计的地方很多,首先,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各个企业、再其次,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掌握的是一个团体的经济命脉,所以,每一个团体都需要他们。
2、企业中的主导地位
会计部门在企业里绝对是一个核心部门,无论是企业有灰色收入或是要发奖金,都得经过会计的手。
3、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
会计与一般的管理类学科有本质上的区别,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是纵向培养,从初级会计学到中级再到高级财务会计,是浑然天成的一条线。从大学出来后,你就已经具备了这种技能,在任何单位去都能很快的上手。
(二)经济管理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要比其他专业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财会、管理一直处于领先。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此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另外,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大热门职业分别是理财规划师、系统集成工程师、律师、物流师、注册会计师、营销师、环境工程师,精算师、医药销售中西医师、管理咨询师。其中,理财规划师、物流师、注册会计师、营销师、精算师、管理咨询师六个专业都属于经济类行业。
(三)导游专业,毕业生有两种选择,酒店,旅行社。我系师资,硬件方面都不错,就业前景也很好,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两个方面,最近几年这两个方向发展前景都还算可以,学院领导在专业实习方面也很努力的联系南京,北京,济南和当地的酒店,旅行社,创建九曲湾旅游景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习的机会。
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问题。
2、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直接造成了财经类专业就业压力增大。
三、下一步就业工作的对策
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进一步加强我系就业工作与学院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我系的就业工作,离不开学院有关部门的指导教育。希望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给我们以指导,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就业体制,进一步突出服务职能,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就业层次,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为方向,全面推进我系就业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2、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我盟人事、教育、劳动等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在人力、物力等基础上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不断教育、指导毕业生善于识别和选择就业市场,积极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规范的、社会公益性的就业市场活动。争取劳动、人事部门的合作,联办多种形式的就业市场,实现资源共享。
3、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从深层次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对大专学生的培养,不能搞成本科教育的浓缩。要着重培养他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成为实用型人才。
4、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又有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比较普遍。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是当务之急。这就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摆脱传统
就业观念影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生动、扎实、细致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等,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5、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不断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将就业指导工作列为学生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和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合适自己职业特性的工作,减少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积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和省等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总之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就业工作合力,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6、实施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开辟就业新渠道
大学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占有者,而且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尽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但其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的就业教育,实施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自主创业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让更多的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迈向社会。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6-02
随着独立院校的快速发展,如何根据学生特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迫在眉睫。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成为了关乎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此情况,独立学院需及时根据市场和学生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想法和策略。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诱因
1.学生方面。①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家庭普遍比较富裕,且有的父母朋友都是社会成功人士,再加之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来自家长、学校、社会中存在的旧观念和全新就业观之间的矛盾。这表现为占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集中于东部沿海与发达地区以及一些热门行业,造成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极大,而其他地区和行业则呈现出就业不足的态势。同时,这些热门地区和热门行业又不能提供足够岗位给过度集中的就业选择,造成许多毕业生选择性待业,从而对高校的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②毕业生质量。随着上世纪末高校纷纷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呈现出较大的数量增长,用人企业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余地越来越大,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逐渐掌握了就业市场的主动权。他们纷纷从之前的追求招聘大学生的数量转为重视招聘者的各方面能力,也就是毕业生的质量。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与操作能力越强,将来就业的选择余地越大,在就业市场就越有竞争力。反之,则无法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就无从谈起。
2.学校方面。①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也显得更为严峻。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很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择业困难的局面。高校担负着面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所接纳,不被社会所认可,学生就业率低,那么除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外,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了解市场供求关系,联系实际,设置合理、实用性强的相关专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还对学生心理、校风营建等方面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故而,作为独立学院,就应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为社会输送他们所需要的人才。②高校的就业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学校就业处等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就是为毕业生提供企业用人信息,为企业传递人才信息。但学校就业部门并非仅仅是一种桥梁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创造就业机会的职能。也就是说,一方面学校应该主动联系企业,并对市场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企业所需,努力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还应提供给学生高水平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仅是求职方面的指导,从心理到技能的指导都不应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就业效率,增加学生求职成功的几率。除此之外,对于已经谋得职位的毕业生,学校就业部门也不应忽视。校方应该对这部分群体进行跟踪分析,做好调研工作,对学生对工作的认可度,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均做一个详尽的登记,以便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内容,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③学校声誉。不可否认,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也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在同等情况下,用人单位选择声誉较好的学校和毕业生大过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同样,学校声誉越高,就会有越多的用人单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主动来校作专场招聘会和宣讲会,这就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广的就业机会。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面、兴趣爱好、演讲和口才、特长专长等方面并比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学生逊色。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因此,作为独立院校的学生,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①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求职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作为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要克服浮躁、自卑等心理,冷静分析择业失败的原因,调整目标,以争取新的机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积极争取到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建功立业。②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并增强承挫能力。就业观念的陈旧性和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心态及较差的承挫能力。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性,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都较脆弱。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更多的是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往往缺少应对措施,进而影响自己的择业选择。大学生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的择业发展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以调整好就业心态。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成功与否并无多大关系。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普遍要求可以概括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是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二是要有高尚的诚信品质。诚信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因此,德才兼备的人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学校方面。①合理设置专业,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以市场为取向,就业围绕市场转,合理设置专业。以市场为取向的就业模式,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办学,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合理地设置专业。高校应该经常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掌握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招生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的来说,独立院校可以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抓好实践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②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觉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通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充分调动内在积极性,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得到提升,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积极拓宽就业信息,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就业方案;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开拓就业渠道;通过搜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及时让毕业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等;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就业基地建设。③规范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商业思维与创业能力。独立学院要把大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到整个规范的育人流程中来,使社团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深化和拓展专业学习的重要平台、学生科研的重要阵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学校应建立相关机制和部门,聘请威信高、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和顾问,通过教学制度、教学规范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规范社团引导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实现社团建设学术性、文化品位性、科研性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就业工作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独立学院要以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并结合学校德育、专业教学等,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小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7).
[2]鲁长明.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3]南宫鸿.大学生就业与软实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4]吴填.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与路径分析——以南京地区为例[J].学理论,2011.
[5]苏德山,曹文雯.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0.
[6]贺明,籍宇,朱广全.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0).
[7]贺桂欣,宋绍富,赵娟.大学生新农村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索——以河北省为例[J].职业时空,2010.
[8]王文婷.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汇报材料】推荐阅读:
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半年工作总结06-13
就业和社会保障证明11-03
就业创业汇报材料10-14
就业和职业社会调查报告10-23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汇报材料06-18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06-11
我国就业促进政策11-01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05-25
扶持全民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