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态治理研究探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社区生态治理的意义

生态治理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中,既要强调生态社区设施建设,同时还要结合新时期治理体制改革的视角,对城市社区生态治理进行理念创新,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的价值支撑。社区生态治理可以促进社区各治理主体良性协同合作,有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从而实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治理研究的发展

社区生态治理是社区治理在生态文明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内容之一。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建中(2010)认为“社区治理是全部治理系统的基础”,提出“社区治理就是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多层次复合的社区内,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各种网络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目前围绕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开展的研究,比如王思斌(2015)提出了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四方面主体;肖林(2015)提出社区治理改革的方向是政府转型和社会重建两者协作合力, 并提出社区治理改革应探索自治与共治的结合;丁元竹(2015)提出建立一套机制让居民来考核评价社区事务;李卫华(2015)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应成为社区多元治理体系的有效支撑;另一些学者从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开展了研究(李怀,2017;张艳国和刘小钧,2017)。综上所述,社区生态治理从治理的理论出发,其目前理体制改革的研究趋势包括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治理对象的需求、治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城市多元化时代的开始意味着其社区公共管理范围的扩大。李志强和张娜(2016)认为从政治发展的议题转变来看,绿色发展思维带来的生态现代化背景下的公共政治形态迎合了社区生态治理的基本议题;曹荣湘(2015)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键在于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黄安心(2014)认为“社区和谐幸福”是生态社区治理的首要目标,生态社区治理应基于社区自然生态和谐的环境基础,构建社区社会的和谐,培育居民生态意识。一些学者围绕社区生态治理途径开展相关研究(徐珣,2011;汤雅茹和朱爱,2017)。另外一些学者尝试采用“协同治理”理念开展社区生态治理,丁国和(2014)提出从协同视角探讨区域公共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廖敏(2013)提出社区的生态共同体是协同治理的基础[15];还有学者进一步探讨了社区生态协同治理的路径(陶国根,2014)。

纵观社区治理-社区生态治理-社区生态协同治理这一研究脉络,可以发现社区生态治理逐步朝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方向发展,协同治理正成为社区生态治理的新趋势,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社区生态协同治理尚处于探讨阶段,社区生态协同治理的内容包括诸如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社区环境保护、社区水资源节约、社区能源节约、社区绿色出行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尤以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的治理问题最为突出。

三、中国城市垃圾问题凸显

2019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高城镇化率意味着城市将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提髙的同时,生产消费量也日益增加,城市环境受到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201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7年,全国244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94.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北京市,产生量为901.8万吨,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前10位城市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5685.8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8.2%。消费产生垃圾,而目前中国的人均消费正处于上升时期,因此未来垃圾量还将继续增涨;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导致废品回收需求的下降,垃圾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垃圾产量将达到近三亿多吨。目前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围城窘境之中,有一百六十多个城市无土地来投放垃圾。城市垃圾问题日益严峻,探索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应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四、社区生态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日本横滨市生活垃圾治理

日本也曾经历过垃圾围城的问题,但在短短40年间,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置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几十年间,日本的垃圾产量削减了一半以上,这得益于日本自社区基层层面开展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首先从日本垃圾减量分类协同治理政策来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发现,日本从国家到城市再到社区,设立了垃圾分类的立法保障、指导方针和社区自治的行动计划来推动其垃圾分类协同治理。其中尤以社区层面的包括信息、教育和经济等各种协同治理手段十分值得借鉴。

2002年,横滨市基于日本国家《废弃物处理法》以及《垃圾处理基本计划制定指导方针》,制定了横滨市地方废弃物计划,也称《横滨G30计划》(计划期间:2002年-2010年)。该计划为垃圾分类回收提供政策制度约束和保障,其目的在于通过垃圾减量削减垃圾产出数量,以此降低处理成本、减少环境负荷[18]。

为推动该计划的实施,横滨市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上下层级的社区协同治理体制。该协同治理体制的建立是《横滨G30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横滨市在该体制保障基础上,在计划制定之初,建立了广泛并且多次的公众参与环境听证机制,这也是《横滨G30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

(资料来源:臧志军、樊勇明主编.城市环境治理——东亚的探索与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在市级和区级推进本部的引导下,通过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协同治理,社区各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居民、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当局通过协同治理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共同推进了《横滨G30计划》顺利开展。具体来看,横滨市社区垃圾分类协同治理中各方所分担的责任如表2分析所示。在日本垃圾分类回收高效发展的大背景下,横滨市政当局为促进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垃圾分类和减量活动,在计划制定阶段即让居民参与进来,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居民行为,从而实现了全市垃圾的有效垃圾分类、减量与再利用。

五、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社区生态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研究的必然转型之一。其中多元主体的社区生态协同治理,不仅是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也是社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热点。垃圾分类治理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社区生态治理的重点内容,中国垃圾问题的凸显亟需通过社区层面来开展垃圾分类的协同治理。通过分析日本横滨市社区垃圾分类协同治理可以发现,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社区各分担主体责权明晰的责任分担与协调机制是其社区生态协同治理得以良性运转的关键,这也可为我国社区垃圾分类生态协同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生态治理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本文通过社区生态治理意义入手, 分析社区治理、社区生态治理、社区生态协同治理的研究发展脉络, 提出协同治理是社区生态自治的发展方向。社区垃圾分类是社区生态自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分析了中国垃圾问题, 引入日本横滨市社区垃圾协同治理作为案例, 分析其垃圾分类社区营造策略以期为社区生态协同治理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社区,生态治理,研究探析

参考文献

[1] 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2) :125-130.

[2] 王思斌.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实践[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5 (6) :41-43.

[3] 肖林.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5 (7) :31-32.

[4] 肖林.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体制改革[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6 (5) :43-44.

[5] 丁元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理解社区和社区治理[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5 (6) :43-44.

[6] 李卫华.以发展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建设——建国门街道的探索[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5 (8) :30-32.

[7] 李怀.社会需求治理: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1月6日 (第7版) .

[8] 张艳国、刘小钧.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以江西南昌为例.江西社会科学, 2017 (1) :221-228.

[9] 李志强、张娜.社区生态治理:新政治叙事与公共议题转换[J].探索, 2016 (5) :118-126.

[10] 曹荣湘.生态治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11] 黄安心.生态社区与新型社区治理生态化——兼论推进广州市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生态化变革的策略[J].城市观察, 2014 (4) :135-147.

[12] 徐珣.现代政治社会背景下的社区功能及生态治理.杭州, 2011 (8) :18-19.

[13] 汤雅茹、朱爱.生态治理中“熟人社区”转型的必要性.时代金融, 2017 (3) :286, 289.

[14] 丁国和.基于协同视角的区域生态治理逻辑考量[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4 (5) :40-44.

[15] 廖敏.社区生态文明的协同治理[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6) :275-276.

[16] 陶国根.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 2014 (02) :30-32.

[17] 国家环境保护部, 《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2019.

[18] 臧志军、樊勇明主编.城市环境治理——东亚的探索与智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上一篇:博物馆策划展示探究及其对科技馆的启示分析下一篇:浅析当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