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精选8篇)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标题: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并转交给社区。新时期,社区是居民栖息的港湾,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亿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社区,社区管理,城市
正文:
一、前言
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社区和社区管理的研究始于国外,现已积累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社区管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社区管理两大类。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社会学者才开始逐步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理论探讨。这是我国社会整合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且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模式。城市社区基本理论涵盖了城市社区的概述、主体和体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许多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所以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
因此,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梳理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和措施建议。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分析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1、城市社区管理概述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参照西方社会学家的定义,我们将社区定义为: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具体化的区域性社会。在我国,社区内涵具有一定的特性。所谓中国特色社区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构具有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且具有一定认同感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1]此外,学界还有多种解释:
根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解释,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中写到,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3] 雷洁琼(2001)指出城市社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4] 桂勇、崔之余(2001)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5] 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2001)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6]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7亿的城镇居民和2.6亿的流动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其中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都需要纳入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范围。[7]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8.7万城市社区,平均每个社区的居民人数已超过1万人。
同样,对于社区管理以及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也有多种认识和分析: 于显洋(2006)认为所谓“社区管理”,是指政府和社区组织依据相关的法律对社区居民的公共行为和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实施管理;[8] 郭学贤(2010)认为社区管理是以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由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内所有单位和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为;[9] 张兴杰(2007)认为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内的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而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
业进行的自我管理;[10]罗璐瑶(2011)认为城市社区的管理, 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 但这种管理,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 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 而是一种自我管理, 属自治型管理模式;[11] 顾建健、刘中起(2007)认为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与社会居民、社区单位等,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12]陆云飞(2006)认为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过程;[13] 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涵义众说纷纭,但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城市社区管理
是城市中一项基层的管理,是为了推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调控的自我管理模式。
2、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主体包括社区党政管理主体、社区自治管理主体和社区物业管理主体,其中社区党政管理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政府组织,社区自治管理主体主要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党组织主要是社区党支部,它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街道办事处则是城市社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覆盖面最广的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则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业主利益的群众性自治组织。[14]至于物业管理公司的定义,汪大海和魏娜(2009)认为是指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按
照法定程序成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性企业法人。[15]
3、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
社区管理的体制是社区管理是否有效和合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社区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在社区中管理各类组织的关系,其中核心问题是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以及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责任及权利分配,以及各类组织功能定位的问题。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为适应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变迁的需要,解决由此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而开展起来的。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社区管理体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社区居民委员会处于附属地位,负责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实施社区发展规划。这一体制的基本架构是,党委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居民委员会主办,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建设。[16] 正如汪大海、魏娜总结的,城市社区管理的权责体系是各类社区管理组织间的权责的划分,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因此界定和确定社区内部各组织的职责和权力很迫切,若权责不相当会出现“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现象。[15]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17] 社区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对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满足社会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密切社区成员关系、发展社区经济、救助社区中弱势人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8]社区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自治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9]有学者指出,进行社区管理建设,有助于培育社区文明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桥梁纽带的作用。[20]
(三)城市社区的管理方法与模式
1、城市社区的管理方法
城市社区管理方法是一种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实物手段,一般我们对社区管理方法的定义大致趋同于张兴杰(2007)的观点:社区管理主体为了正确贯彻社区管理理念,依法履行社区管理职能,顺利实现社区管理目标和有效提高社区管理功用,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原则的指导下所采用的一系列管理与服务方式、手段、程序和步骤的总称。[10] 城市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头绪多、任务重,因此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方法主要有三个方向:城市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城市社区管理专业方法和城市社区信息化管理方法。娄成武、孙萍(2003)认为城市社区管理行政方法按性质来分类,可划分为定性的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和定性的社区管理行政方法。定性的社区管理方法有四大类方法,即行政指令方法、经济诱导方法、法律规制方法和心理行为方法。定量的社区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数学规划、随即理论、决策分析理论系统理论等。[21]朱眉华、文军(2006)指出城市社区管理专业方法有其特有的理论,即社区工作五阶段划分理论,这理论具体从五大方面来探讨具体的城市社区管理专业方法。这五方面具体指建立工作关系、收集与分析社区资料、制定社区发展计划、采取社区活动和评估社区项目。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有三大具体类型: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小区与家庭信息化。[22]
2、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在以上基础上,为了达到社区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的有机结合体即是社区管理模式。根据目前社区管理的现状,从社区管理活动的主体差异出发,可将社区管理模式分为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社会导向型三种类型。
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核心,在现阶段主要是以城市区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在居委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区主体的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等进行管理,其实质是为强化基层政府的行政职能,通过对政治、社会资源的控制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其社区管理范围一般为原街道行政区域;
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即通常所说的“物业管理模式”。自1981年3月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深圳物业公司成立至今,物业管理行业在中国从无到有,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虽然这一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其结构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它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依托;
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可称为社区居民自治模式,主要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沈阳市社区体制创新——自治性模式为代表。
此外,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就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将城市社区管理分为“政府负责模式”、“居民自治模式”以及“政府与社区分工配合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政府负责模式强调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其行政系统而直接干预各种社区中的社会实践。居民自治模式主要强调更多地体现居民的意愿,发挥居民和社区组织的作用,将政府的干预降低到最低水平。而政府与社区分工配合模式则介于其间,强调政府机构与社区组织的合作。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大部分都遵循第三种模式,即政府与社区组织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并完成社区管理的工作。[8]
三、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举例及相应对策
(一)问题举例
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弊端。例如:王青(2010)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里指出: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 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 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 其特征为行政主导、政府干预过多。[23]方盛举(2005)直接提出: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群众自治
组织、驻地单位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能。[24]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可见,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问题。
2、城市社区管理工作非职业化
城市社区管理工作非职业化包含两方面,一是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二是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许多学者认普遍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低,正如陈晏(2010)在《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服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待业、失业人员以及家庭妇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他们没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并不熟悉,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技能。[25]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主体主要还是社区居民委员会,而且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行政上的服务,例如开证明、开准生证、办理低保等,而对于居民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基本上无法满足。[26]
3、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认为,城市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然而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例如陈洁(2011)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居民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时有个社区居委会。”[27]而学者何海兵(2007)则认为:“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 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28] 因此,公民意识淡薄,对社区的冷漠,也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二)相应对策
1、推进体制改革,发展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
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上,首先要做到“政社分离”,政府应推进体制改革,发展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例如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性,减少政府对于社区管理的直接干预,将居民委员会承担的行政、自治和服务三种功能分化。另外,加强第三部门对社区的支持力度。[29]
2、吸收和培养高素质人员,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 在社区人员培养上,政府应加以引导,并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除此之外,也可以吸收社区居民中高素质的人员参与到社区具体的公共事务中。政府对社区服务管理进行总体规划时, 应明确把握社区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做到制定的政策目标明确、科学合理;引进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理念和方法。[30]
3、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协商民主的决策机制、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意见反馈机制对于扩大社区居民参与、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居民群众通过对公共活动的参与,可以培育起社区公共文化,形成社区公共精神,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推进社区管理,进而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生活的乐园、心灵的港湾。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单位本位体制正逐渐冰释,社会保障的载体从单位过渡到了一个个微型的社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区管理也由此应运而生。城市社区管理的起点在社区,落脚点亦在社区,其最终受益群体仍是在社区,是在生活居住的亿万居民。因此,城市社区管理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起步晚,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但是只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谢建社:《社区工作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1。
[2]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64。
[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4。[4] 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5] 桂勇,崔之余著《行政化进程中的城市居委会体制变迁》,载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1年第一期,38-42。
[6] 张明亮著《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和推进》,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一期,1-3。
[7] 陈圣龙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社区起步》,载《学习月刊》,2011年8期。[8] 于显洋主编《社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10,216。[9] 郭学贤著《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0。[10] 张兴杰主编《社区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5,301。[11] 罗璐瑶著《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载《现代商贸工业》,2011(5)。[12] 顾建健,刘中起主编《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9-20。[13] 陆云飞著《城市社区管理及其问题与对策》,载《社区建设》,2006,(8)。[14] 汪大海主编《社区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63。
[15] 汪大海,魏娜主编《社区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2。[16] 潘小娟著《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65。[17] 徐雪梅著《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探论》,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2)。[18] 陶铁胜主编《社区管理概论》,三联书店,2000。
[19] 张立荣 ,李莉著《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分析与改革探索》,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0] 金竹心著《社区建设的能力、作用和策略》,载《社会》,2001(1)。[21] 娄成武,孙萍主编《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30-232。[22] 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物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117。[23] 王青著《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管理学刊》,2010,23(2)。[24] 方盛举著《对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载《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05,18(2)。
[25] 陈晏著《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5)。
[26] 李春玲著《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城市探索》,2011(3)。[27] 陈洁著《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4)。
[28] 何海兵著《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8(2)。
[29] 马军涛,周剑著《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
1 城市社区管理需要公众积极参与
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日常生活需求日益增多, 与之相对应地, 社区居民也对自己所处的社区环境、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管理者面对这些要求, 不断调整社区管理目标, 创新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效率, 以便应对这不断变化地挑战。
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带来城市社区的巨大变化。社区管理环境日益复杂, 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现, 如社区内部人口结构复杂化和多元化, 管理资源缺乏等。想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实践证明, 公众作为社区中的一员, 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他们可以填补其中管理的空白, 使得社区管理更科学、精细和全面。
公众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社区中的一份子, 因其角色定位, 当他们参与到城市社区管理中, 更能了解公众的需求, 从而满足社区公众的多元化的诉求, 以此推动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发展, 归根究底, 就是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社区管理方式, 满足公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想要获得公众的认可, 满足其多样需求,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满足公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 社区作为生活的地方, 管理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区公众的切身利益。社区居委会面对庞大、复杂的社区成员, 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社区管理者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为核心原则的指导下, 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即坚持自我管理, 自我监督, 自我服务的意识, 协调公众参与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 整合资源, 使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享受社区的无差异服务, 从而共同构建和谐社区。
第二, 为社区公众自我实现提供平台。人是群居动物, 当熟悉了稳定的环境, 就渴望与他人交流。社区公众也是一样, 希望与社区其他居民建立良好关系, 通过参与社区事务, 展现个人能力, 被他人接受和了解, 收获他人的肯定,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值。
第三, 为丰富社区文化和公众归属感建立通道。公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或管理中, 通过面对面互动, 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消除冷漠和隔阂, 为双方建立良好关系建立通道。如社区居民间的象棋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的成功举办, 居民能切身地感受到自己是社区中的一员,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城市社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形式分析
公众参与到社区管理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即社区动员——公众被动式参与、公众自发主动式参与、社区与公众平等合作式参与。
社区动员——公众被动式参与是社区居委会动员公众参与的一种社区管理方式。社区居委会往往是处于关系的主导位置, 它通过政府赋予的权力, 利用当地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社区宣传等多种资源, 来使公众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 属于地方权威式动员。
社区动员——公众被动式参与, 参与者一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希望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认同和回报。他们对参与社区管理的兴趣和目标期望值不高, 为什么参加不是他们参与其中考虑的因素, 他们主要想的是从中能得到什么跟自身相关的利益或不参加将会失去什么权益。这种社区动员——公众被动式参与, 能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 但是对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显著变化, 对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也无法起到黏合剂的作用, 更无法真正拉近他们的关系。
公众自发主动式参与的主体是广大公众, 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 自发组织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公众自发式参与, 更多的是表达出公众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他们参与的动机就是实现某些需求或共同爱好。从动机来看, 这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参与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自发式参与;一类是大家因为共同兴趣爱好的自发式参与。如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管理, 更多的是基于他们本身就是社区的一份子的责任感, 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又如社区居民往往希望在闲暇时间, 能够自发地参与到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中来, 如在社区空地跳广场舞、参加一些球类比赛等, 这些都是社区居民因为想要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参与。这种参与大家有着明确的、共同的社区管理目标, 那就是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提高身体素质。这种形式的参与, 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较强, 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参与者之间因为共同的利益诉求, 形成战略同盟, 认同感较强, 大家的目标也趋于一致, 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参与形式, 不依赖于社区居委会, 自主性较强, 相应的, 资源支持方面只能依靠公众自己解决, 比较贫乏。
社区与公众平等合作式参与, 是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之间在社区管理方面关系平等, 合作式参与。社区居委会通过组织或者物质支持, 与广大的社区居民一起为完善社区管理共同参与。社区居委会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上级, 双方之间更多的是交流和合作, 而非动员和指派。通过这种参与形式, 双方之间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和信任机制, 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纵观上述三种参与形式, 社区与公众平等合作式参与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它可以有效解决另外两种参与形式的弊端, 协调好物质资源和公众参与两者的平衡, 有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实现社区管理目标。
3 公众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公众参与对城市社区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为社区管理增添助力
公众参与社区管理, 使得社区服务的网络覆盖面更加广泛, 从而提供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 同时, 建立起庞大的管理体系, 使每个社区人包括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这种服务。
3.2 协调社区资源配置
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 通过公众与社区管理机构的良好沟通, 建立互惠互利的参与模式,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3 促进社区和谐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社区往往是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自上而下, 比较简单、粗暴。社区公众只需要被动地享受其服务就可, 对于社区管理的做法也许并不理解和认同, 对于社区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公众参与, 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社区管理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理解社区管理者的辛苦, 建立双方良好的互动关系。社区参与既是公民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 也可以被视为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管理, 了解社区工作内容及性质, 实现自我管理, 增强社区归属感, 同时更是改善居民关系, 促进社区和谐的过程。
4 公众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的前景
社区与公众平等合作式参与能够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而推动社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双方建立互相促进关系打下坚实基础。在建立社区与公众平等合作式参与的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摆正社区参与组织的位置, 重视其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它可以整合各类公众力量, 按照社区目标和内容分类, 从而实现社区与公众的对接和合作。居委会作为社区管理的代表, 可以对社区目标进行引导, 而不是横加干预, 保障公众参与的方向性和自主性。
第二, 社区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要根据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和创新。社区管理者通过现有的资源和公众的参与来共同实现管理目标, 公众为了实现管理目标, 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
第三, 倡导互惠互利参与理念。在城市社区管理中, 参与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理念, 共同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通过多种方式, 拓宽参与渠道, 实现社区管理目标。如果公众参与的社区活动以公益的形式出现, 志愿者参加对提升社区形象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而推动社区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在城市社区中, 存在一种最高效的管理方式, 就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到社区管理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即社区动员——公众被动式参与、公众自发主动式参与、社区与公众平等合作式参与。其中合作式参与是符合我国城市社区国情的, 实践证明, 这种参与形式也是城市社区管理的最佳形式。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公众参与,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J].新视野, 2010 (2) .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能力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42
一、基本概念介绍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社区业主自治是全体业主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实现对共有产权资源的有效治理。社区业主自治的本质是全体业主通过集体参与来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物业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中的物业管理指的是狭义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是物业公司接受业主委托,对社区公共环境和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对业主提供服务的行为。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比较:
二、社区建设现存问题
(1)缺乏有效的业主自治组织。首先,在于业主自治组织的设立上,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当,是该组织无法成立的重要原因;其次,在于居民自治管理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低,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社区的整体发展,这样的意识不利于社区自治组织发挥其功效;再次,业主自治组织相关主体,包括业主委员会等,权责不明晰,地位上没有相关法律做保障,因此运行起来举步维艰。(2)物业管理的合同化性质制约了社区的自我发展。有上述内容可知,物业管理是基于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的合同条款之下所作出的管理,其条款是客观的,无法变动的,合同的签订既保障了居民业主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了双方的行为,但是,合同无法规定生活中所有的细节,因此隐藏了很多可能出现的矛盾。(3)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相互独立,降低了社区建设的效率。经过对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比较,二者在运行时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联动促进作用机制,但是,二者的权责分工确实不明确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事情发生时,即牵扯到物业管理范畴又与社区管理相关,二者不一致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社区的稳定发展,对于有的事情,二者又相互推脱,不积极解决,挫伤了业主对社区管理的信心,降低了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了社区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物业管理现存问题
(1)业主委员会过分强调维权,忽视对业主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小区物业管理未真正纳入社区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管理未进行有效整合,有些工作也未到位。(2)开发商遗留问题转嫁给物业管理企业,个别物业管理企业也未按要求提供相应服务。
四、建立有效整合机制的探究
(1)打破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想独立运行的格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行为所代表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多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也是相矛盾的,矛盾产生就会影响社区整体的和谐为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探究有效机制,建立起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相联动的作用机制,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双方权限范围,分工明确,提升办事效率;其次,试图寻求介于二者双方的第三管理组织,与社区管理相比更加规范,而与物业管理相比则更加灵活。(2)在社区内加强宣传,提升业主积极参与自治的意识。由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人们无暇顾及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对于公共资源和公共环境的管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因而参与度不高。为了给社区注入活力,使社区充满生机,应该在社区内多多宣传,宣传业主参与自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业主的积极性。(3)积极开办相关教育和培训,提升业主自治能力。现在的业主自治组织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定时对业主委员会或其它组织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法律意识,提升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4)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多交流沟通,寻求共同发展机制。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其行为宗旨都是为业主服务的,把握好这一点,就可以在二者的差异上下功夫,多举办交流会,互通有无,分享见解,减少中间环节,提升运行效率。建立一个双方共赢的机制,在机制内部明确分工,创立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社区始终把城市管理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坚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原则。为进一步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社区及时调整了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党工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社区分管城管工作的副主任担任,组员由社区城管专干、居委会主任、小区物业、驻社区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按照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实行目标管理,做到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确保了创建文明城市及健康城市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对影响市容、市貌的脏乱差现象和死角卫生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清除,努力营造了优美、舒适、清洁、卫生的人居环境。绿化美化社区环境,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在宣传环保法规,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不断扩大绿地面积,种树种花美化社区环境。经常组织社区“环保志愿队”,在社区维护绿地,派出专人养护绿地。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参与“绿化社区、公益环保、美化家园、节水家庭”的创建活动。让优化美化环境成为社区居民参与“绿色”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居民群众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提高。结合“爱卫月”活动,组织了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开展了为期一月的爱国卫生活动,并利用社区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居民宣传文明祭祀,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
二、加强日常管理,提升市容质量
按照省市区的要求,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首先从摊点整治入手。年初,组织志愿者队员对辖区内主、次干道的各类违法摊点和倚门经营进行了彻底整治和取缔,并清理死角垃圾和净化楼道,实行了严格的拉运和清扫保洁制度。对平房背街小巷、楼道、集贸市场等重点部位的垃圾进行了整治,全年共开展集中整治xx次,清理死角垃圾xx3车次;对影响市容市貌的户外广告进行了定期巡回治理;切实净化了大街小巷环境卫生,摊点摆放有序,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三、加强爱国卫生活动,推进除四害工作
完善爱国卫生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社区及辖区单位都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了年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检查、有小结。除四害工作,是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年初成立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宣传和环境防治的力度,在春季灭鼠和夏季灭蝇工作中,共清理四害孳生地多处,始终坚持室内重点防范,室外统一灭杀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四不漏”,今年共投放灭鼠毒饵6箱,达到预期的效果。继续按照“以块为主,条保块管”的原则,实行了爱国卫生工作责任制,紧紧围绕“清洁城市,从我做起”这个主题加大了宣传。特别在今年4月份的爱国卫生月活动中,举行了大型卫生宣传、义诊、宣讲等系列活动,受教育人数达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份,把爱国卫生月活动推向了高潮。
四、加强违章建筑管理,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
违章搭建是百姓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社区加大了违章建筑管理力度,通过各项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有力地遏制了违章建筑现象的出现和蔓延。实行“门前四包”责任制,签订“门前四包”责任书86份,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义务,使“四包”率达到了xx0%。同时,社区对各签订单位及个体门店定期检查督促落实。坚持每月检查,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社区,基本形成了辖区环境卫生工作大家管,大家治的良好风气。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寻求一个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其中,城市社区的居民对这一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城市社区管理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离不开社区各类组织及其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我国社区管理新模式正处在探索时期,缺乏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使得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现状,以此为突破点,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现状 一.城市社区管理发展概况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市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并依靠社区各类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城市社区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社区行政事务、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物业管理以及社区商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一直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时代背景之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伴生品。
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城市社区经济管理组织、城市社区自治管理组织,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而形成的。政府是城市社区工作的首要倡导者。政府对社区工作作出统一的指导和规划,提出“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充实社会服务设施,方便人民生活”的指导方针。政府主要起指导推动作用,在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制定文明社区指标,开展规范评比和文明创建活动并对城市工作进行监督和激励,使得社区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
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受区人民政府领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辖区内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主要为指导、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其他工作;做好社会救助和其他社会保障工作;负责维护辖区内社会秩序稳定,做好社会综合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向区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事项以及办理区人民政府交办的事项等。
城市社区经济管理组织主要以物业管理公司为代表。物业管理公司是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性企业法人,其主要服务项目为工程维护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车辆道路管理以及其他管理;特点主要在于微利性、区域性、服务性和直接性。
城市社区自治管理组织主要以居民委员会为代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居民委员会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社区管理中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主要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的是业主们的合法利益,实行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保障物业的合理与安全使用,维护本区的公共秩序,创造整洁、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的社区环境。通过业主委员会而实现业主自治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实践形式和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城市社区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社区管理体制单
一、落后;社区组织职能错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一直实实行的是“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单一,分工不明,出现各责任主体之间相互推脱、缺乏协同。在对城市社区的管理中,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没有真正做到各司其职,这三者之间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责任下放的现象,这就导致居民委员会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效率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了。社区里的居民是“社会人”而不是“单位人”,然而,社区没有实现真正自治,存在角色“错位“问题。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特点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压力。
社区服务功能较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偏低。城市社区对城市居民的整体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整体服务功能较弱。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给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施加较大的压力,使得居民委员会工作繁忙,无力组织一些真正有利于居民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当居民委员会与居民没有办法互动起来时,这就导致居民对居委会甚至对社区自治的意识也淡化了。另外,城市社区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没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过分注重自身的管理意识而不是服务意识,这可能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居民与社区之间关系的淡化。
社区管理人员不足、素质偏低和缺乏专业化。社区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包括医疗、文化教育、安全、环境等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客观上对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从事社区管理人员在学历、技能等方面普遍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城市社区有低档小区、中档小区、高档小区的差别,其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也是层次不齐,中低档小区的工作人员明显在综合能力方面弱于高档小区。大多数城市社区存在专业知识缺乏,综合素质偏低、工作方法单一和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社区管理人员未经社区管理专业训练和培训的现象在现实中还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制约着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城市社区工作费用不足、缺乏财力保障。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及其管理人员的各种补贴等均由基层政府规定并拨付;另经过社区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社区居委会的各项经济收入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然而,就目前来看,多数社区没有固定收入,其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生活补贴基本上由街道办事处承担。由于各街道办事处的财政不齐,机制不健全,运转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每年拨付给社区的工作经费就非常少,这种状况普遍存在。由于经费不足,各种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限制,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之间的互动也就较少。这也是居民对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因素。同时,由于缺乏经费,阻碍了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社区安全、环境卫生等的影响也较大,也使得居民对居委会的信任减弱。
三、针对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在社区建设中,政府的责任主要有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这些管理和服务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是推动领导作用,在社区管理中职责和功能是有限的。这也就意味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要和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分工合作。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将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剥离出去,将这部分社会事务转交给专业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去运作和管理,从而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使得政府和各社区组织各司其职。政府转交了部分社会职能后,要着手解决社区建设中职能缺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区生活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社会问题,这些是在传统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暂时没有法律保障的,因此,政府就应该花精力来解决新生的问题,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居委会的关心与帮助,这将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以及归属感。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以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的要求。各级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弱化城市社区自治权的状况制约着社区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必须加大改革现行社区管理体制。一是坚持以社区自治、自我管理为主的基本思路理顺政府、社区、业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二是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各种权力重心下移;三是对街道办事处的规模和组织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加强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以改变许多社区事务上面没人管、下面管不了的被动局面;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积极探索新的社区管理办法,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以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促进城市社区的和谐发展。
加强社区专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树立服务意识。社区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对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起重要作用。因此,首先,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自身素质、文化素养等等。在招募管理人员时,应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在管理人员上岗前,要加强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真正落实到培训,避免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并定期对在岗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考试,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时刻牢记自身的任务。建设一个强力有劲的专职管理人员队伍能够让提高自身的威望和威信,使得居民更加对自身的社区具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也一定程度能够发动居民自治。同时,社区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社区管理人员要成为居民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在入岗培训时就应该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本着一颗服务居民的心去工作。在开展工作中,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避免工作的单向性,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居民互动。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由于根深蒂固的中位意识和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多数居民把社区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宣传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与社区相关的重要消息。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的改革与发展。社会格局的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研究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文献综述
城市物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服务产业,是当前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和经营城市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行业发展初具规模,物业管理在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和构建居民群众和谐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市物业管理起步晚,行业内部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就东城物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现状
我市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始于2005年,随着近几年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小区规模迅速膨胀,物业管理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现实基本情况。目前,东城辖区共有规模以上居民小区79个,常住居民13.6万人,物业公司14家,其中具有2级以上资质的5家,物业管理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规范化的物业公司管理;二是单位自管;还有极少数小区无物业服务。近年来,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
(二)街道已开展的工作。今年以来,针对辖区物业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安居工程居民与物业矛盾突出的现实,街道充分发挥职能,为改善辖区物业管理现状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
1成立街道物业管理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协调、指导、监督物业公司做好服务。二是指导物业矛盾突出的安宁北区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重新选聘物业公司,使小区管理走上正轨。三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帮助安居工程各物业公司修缮小区门岗,并督促其配齐小区公共秩序维护员,切实承担起小区治安维护责任。通过努力,辖区物业管理,特别是安居工程的物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三)存在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目前,东城物业管理中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物业管理公司服务水平不高。由于我市物业管理行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模小且发展不平衡,而近几年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一路飙升,客观上使物业管理企业短时间内就迅速发展起来,结果造成物业企业之间缺乏应有的良性竞争,市场化程度低,同时,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的内部制度不健全,对管理服务的定位不准、把握不好,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的管理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树立,重建设、重销售、轻管理,且从业人员文化层次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学习培训,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用语、服务行为等方面不到位、不规范,直接影响了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二是居民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居民对推行现代物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物业管理属有偿服务的意识淡薄,消费观念还习惯于计划经济福利房的统一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物业管理“花钱买服务”的思维模式,不按时交纳或不愿交纳物业管理费;还有部分居民不了解物业公司的管理职责和工作范围,将房屋前期工程质量问
题的责任算到物业公司身上,甚至以此为由拒不缴纳物业费,最终导致物业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下降。三是物业管理配套制度、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市的物业管理发展时间短,在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管理机制的建设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出台完善的物业管理实施细则,制定明确的公共维修资金筹集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物业管理用房规划、建设、验收的监督机制等相关配套制度。
二、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东城物业管理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物业公司服务评价体系。以全面提升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为目标,建立完善科学的物业管理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督指导,并逐步实行市场准入与末位淘汰制,引导物业公司树立“以客为尊,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理念,摆正自身位臵,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方式,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切实转变服务不规范、专业性不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不够的落后状况。
(二)建立健全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举产生的、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机构。在物业管理工作中,业主委员会作用发挥与否直接影响物业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对尚未组建业主委员会的小区,建议尽快组建完善;对已经组建的,引导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小区内的物业管理工作实现良性循环。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对完美生活质量的贡献超过了许多其他领域[1]。随着社会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社区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呈“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畸形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从社区层面看,我国社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和多样化发展,但社区管理与服务明显滞后,社区文化、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与人们现实需求的矛盾凸显。
社区建设是解决当前迫切社会问题的工具[2]。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是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的政策依据、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管理与服务设施对于建设强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起着重要的作用[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社区生活的日益丰富多样,人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需求日益迫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社区信息化、社区教育,以及新城市主义等有关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引发我国政界和学界的关注,我国对社区建设越来越重视。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强调城市管理与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城乡医疗、教育、治安、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3年9月,国务院部署城市社区年底前须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并要求住建部、国土部、民政部和各省级政府年底前出台具体措施。
国外对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及其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对社区设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社区供水、网络、文化、教育等管理与服务设施完善与否对社区经济社会效益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5~6]。反之,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的复杂和模糊对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是极其不利的[7]。近年来,绿色社区设置是研究的热点[8~9]。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而缺乏对其标准体系的研究,如:公共服务设施的产权归属、社会管理、空间规划[10~11];指标体系[11~12];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论和开发模式[13~14];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和成因[15];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目标、任务和方法[15~16];项目内容、投资主体、建设标准、人员配备[17]等,但对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文研究了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体系的现状,初步提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取得的成就,也发现存在很多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2研究范围和数据
本文收集了我国目前现行的和已经立项但未颁布的有关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30项。其中,现行的标准有19项,已经立项但未颁布的标准11项,现行的标准来自国家标准馆。已经立项但未颁布的标准资料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此外,我国现行标准中有关于“居住区”“居民区”等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的标准59项,本研究选取了其中4项有关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其他55项因其范畴、功能和性质与本研究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有较大区别,因此没有列入本研究标准数据。
本文把我国现有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分成了10类和10个体系类目,对我国社区进行纵向比较,与国外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进行横向比较,并对重点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3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体系
截至2013年8月,包括2011年已经立项尚未完成的11项标准,我国共有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30项。现有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涵盖了我国社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文体活动、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行政管理等等,这些设施标准按照项目类别,我们可以将其分为10个类别,分别是空间设施、商业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安全检测设施、信息管理系统、行政管理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些标准进一步按照专业体系类目分,可以分为民政信息化、市政公共设施管理等10个类目(见表1)。
4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分析
4.1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化取得的成就
4.1.1体现了绿色社区、安全社区、感知社区和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理念
随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单位管理模式转向社区治理模式,基于空间分异,演生了3种不同的社区模式,即:减灾社区模式、感知社区模式与和谐社区模式[18]。与此相适应,我国也制修订了相应的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关于减灾社区模式,其相应标准有: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用于智能建筑和社区节能的远程监测和控制的总体框架(YDCPZZ3714-2010)、安全社区监管信息化技术规范(安监总政法[2009]34号-4);关于感知社区模式,其相应标准有:社区信息化管理流程与数据集成、社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要求、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关于和谐社区,相应标准有:社区建设基本术语(2010)、社区服务实施配置规范(MZ/T-2008)、社区组织办公及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村民选举场地通用要求(MZ2008-Q-001)、社区公共安全设施设置(2010)等。这些设施标准的理念、原则和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绿色社区、安全社区、感知社区和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理念。
4.1.2项目类别和体系类目基本齐全
按照社区居民生产和实践活动的需要,社区居民需要的管理与服务设施主要有空间设施、文化设施、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商业活动、信息管理、市政公用、安全保卫、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10类设施。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除教育设施外,社区基础实施标准基本上涉及了上述10类社区居民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所需的管理与服务设施的类别和项目体系。
4.1.3标准化呈加速发展态势
我国社区标准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社区标准化工作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态势。如:“十五”期间制修订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仅2项,但“十一五”期间制修订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18项,“十二五”期间,其中2011年立项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就有8项。由此可见,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以来,我国加大了对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的力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制修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制修订工作还正处在加速发展期,这从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发展趋势图不难看出(如图1所示)。
4.1.4内容越来越体现民生,趋向于满足人们社区公共服务、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方向发展[18]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也趋向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民生方面的需要。如:2011年,我国立项的8项标准全部是关于社区文化、体育、休闲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
4.2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资料来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内部资料
4.2.1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缺乏顶层设计和完整体系
当前,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理念、原则、管理与服务设施的类别和体系类目、水平和内容等尚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尚无完整体系。例如:目前社区尚无以社区为基本实施单元的社区教育设施相关标准,仅有居住区层面的教育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的相关标准。这从社区层面上来说人们对于越来越注重和需要的儿童教育是很不相适应的。
4.2.2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结构不合理
现有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市政公用和安全保卫设施,这三类占总设施标准的57%,而对于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后,居民更加注重和迫切需要的是教育设施、娱乐休闲设施、文化设施等,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老年大学、广场、绿地、小憩园、图书馆等。目前,社区层面尚无教育设施标准,休闲娱乐和文化设施标准也数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休闲生活需求。当前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数量分布结构与居民的需求趋向是不相符的,也是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重服务发展趋向相背离的(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内部资料
资料来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内部资料
4.2.3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不符合社区建设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社区空间分异的加剧,社区管理主体和居住群体的复杂化,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我国社区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社区类型多样化衍生和社区群体差异性发展,要求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在力求实现均衡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例如:在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当地居民特点应设置除了“应配置”外,还设置“宜配置”项目,体现出管理与服务设施的地方特色和差异。
4.2.4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滞后,不能适应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标准制修订工作仍滞后于社区实践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建设也日新月异,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却明显滞后。如:2004年北京东城区实施社区网格化服务与管理以来,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东城区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实行城市服务管理的典型样板。如今,中国其他城市正借鉴其成功经验,稳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北京其他区计划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19]。2012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已经确定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已经在试点城市普遍开展。但关于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尚无国家标准,仅有地方标准。这对于全国各试点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开展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是很不相适应的。
4.2.5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制修订周期长,更新慢
标准制定周期过长是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据统计,一项国际标准或欧洲标准从立项到标准出版历时长达5年之久。为了缩短标准制修订实施的周期,2000年DIN规定,从提出标准化动议到正式出版标准的整个周期,不得超过36个月[20]。总体上来说,我国往往一项标准从立项制定到发布实施同样周期过长,这样导致我国一项标准发布之日起就已经滞后于现实情况,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例如:城市居住区建筑电话通信设计安装图集自1995年发布以来一直没有进行更新,使用之久接近18年,而这些标准规定对象范围内容在近20年内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5结语
加快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是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起步晚,而社区管理与服务改革步伐快、变化大,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仍然比较落后。
当前,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化工作,一是要继续强化绿色社区、感知社区、安全社区和和谐社区等先进理念,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完善管理与服务设施标准体系建设;二是要实现标准下沉。目前,要实现部分标准从居住区为实施单元到社区为实施单元的下沉,加强对当前社区层面居民迫切需求而又相对缺乏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类别和项目体系标准的制修订,如:教育设施、休闲设施、安全保卫设施等标准的制修订;三是标准要缩短制修订和更新周期,提高标准的实施效用;四是在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配置均衡发展的同时,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和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性,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的配置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8-2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总结
通过本文对中国当下社区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尽管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逐渐完善,社区制度在会不断发展。依托社区的城市发展也将进入新的一页。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推荐阅读: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09-15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09-07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10-28
构建城市社区和谐文明环境事迹材料10-03
街道社区关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总结09-24
中国城市管理的研究10-27
鄂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结情况汇报07-20
城市园林建设与园林管理思路研究论文10-24
发挥社区优势做好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研究11-07
城市色彩设计研究的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