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摘要]历史教材是老师开展历史教育相关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受到历史教育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载体。想要实施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首先要有优秀教材。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教材有岳麓版(汕头选用)、人教版、大象版、人民版四个版本,呈现出“一标多本”的教材新格局。在此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做个分析。
[关键词]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主要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和基本理念,建立在初中历史的课程基础之上,根据普通高中教学的任务、性质以及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遵循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多样性原则,制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出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比较全面地呈现高中历史课程育人作用,革新课程结构,构建出新的以学习为基础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革新课程内容,使得学习内容相对符合时代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为依据编纂的岳麓版高中歷史新教材与传统中学历史教材相比,有很多的特点。
一、教材的体例和范式
编纂的体例和范式不仅体现出历史学科特点,还反映出历史学科研究新成果。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学的历史教材修改数次,虽然每次都有令人满意之处,但是在体例和范式方面,却没实质性变化。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是在三个模块框架之下,对“内容标准”提出的专题进行重组整合,以体现“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特色,采用专题的形式为师生创造性的教和学留足充分余地,老师和学生可就某一专题进行共同深入探讨,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教材的结构
构建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的新结构,适应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突破传统历史教材的窠臼,不再依照传统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而是通过设计出了学习板块以及学习专题形式,与课程标准紧紧相扣,围绕历史上的重点问题做出重新编排,突破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思路,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等相关内容。
三、教材的内容
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具有学术性、时代性、综合性以及探究性的特点,更具创新精神。传统高中历史教材,主要内容的编纂模式都是史实加上结论,呈现出来的以所谓的历史定论居多。其中有些定论相对高深莫测,教条化、概念化、成人化,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社会阅历以及生活积累较浅的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更不要说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浪费。相对而言,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更有创意些,也具有更明显地挑战性,虽然是在依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在遵循《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前提下,并且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诠释,对其内容进行大胆调整。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情感和价值观、认知特点等都决定其在学习中容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它有别于传统的专业历史教育,不过于追求过于严谨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采用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在认知和情感发展上的实际出发,删除过于深、过于繁、相对偏难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学生感兴趣内容,甚至是一些有助于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范式、结构、内容等方面都具独到之处,能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把教材看作一种教学材料,作为教学参考之一,还要正确地看待教材在教学中的位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用”教材、“优化”教材,做适当的选择、补充和舍取,还可根据实践需要做恰当调整。
参考文献:
[1]郑锐;演讲教学——深化高中历史教改的新思路[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2]曹巧;论高中历史“四环节开放式”教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作者:张海富
摘要:从解答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来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体现出对高考较好的适应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精神,依据《课程标准》,但不刻板僵化;二是以历史学科和史学研究为基础,符合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三是它所构建的学科知识契合高考考试测量的要求。教科书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要建立起合理的修订体制,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也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依据《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从而全面实现课程改革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高考适应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许多学生都反映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部分难度有所增加,题目不好解答,甚至觉得高考考的内容与教科书学的内容关系不大。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差异以及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不同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笔者也发现许多高考题依据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解题的难易程度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些高考题依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知识很难解答,甚至感觉到解题条件不足(笔者所在省份高中全部使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但是依据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什么与高考有较好的适应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命题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就教于方家。
一、基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高考题解答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25题: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该题旨在考查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题干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信息,因此只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人教版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中,谈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土地兼并,并说“面对土地高度集中,政府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但却没有提到政府的“不抑兼并”政策。岳麓版教科书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提到“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另外,岳麓版教科书还提到了地主土地私有以外的自耕农私有土地,并说“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根据岳麓版教科书的基本表述,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D。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见相应高考试卷,在此省略。
图9为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为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该题从汉唐地方管理行政区划变化入手,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正确解答该题,需要有汉唐地方行政区划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此,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没有丝毫的涉及。但是,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课知识链接部分提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另外,必修2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解答该题也就胜券在握。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因此,也就成为历年高考的主干知识之一。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6题: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
图四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图见相应高考试卷,在此省略):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整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关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问题,只有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讲述,其他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均未涉及。因此,使用岳麓版高中教科书的学生解决诸如此类的高考题就容易多了。
另外,岳麓版教科书对《课标》必修部分确立的25个专题,在坚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下,对中外历史的编写顺序做了一定的灵活调整和精心处理,采取了中外混编、中外对应的编写原则,将中外历史放在同一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体现。因此,在解决中西交往和中西比较的问题时,也就更具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观念。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0题第(2)问: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根据岳麓版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中,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比较的论述和第30课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
此外,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吸收史学研究新进展、新观念、新成果,紧跟历史学科研究的趋势。因此,在解读高考题中的一些新材料,评述一些新观点时也就有了史实依据。
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如果注意到岳麓版教科书必修2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关于“14~18世纪,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的局面”的相关论述,特别是课本提到“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这些事实正好可以用以论证“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以上所举仅仅是近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部分试题,而分省命题的高考题中此类情况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适应高考,使用地区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是有力的证明。对此,《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10年8月27日做了相关报道。
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原因探析
从上文分析来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对来说与高考确实有较好的适应性。综合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科书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色主要有两点:
一是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精神,依据《课程标准》,但不刻板僵化。教科书创新体例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科书结构体系。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所提出的的专题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重组。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重视历史发展的共时性和中外交往,对共同的历史专题进行中外比较,从而体现出历史内在的发展、互动关系和逻辑顺序。使全套教科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多视角,多层次”“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面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精神。
二是以历史学科和史学研究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许多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学教授和专家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著工作。如曹大为教授、赵世瑜教授、刘北成教授、曹文柱教授、杨宁一教授、郭小凌教授等。他们有扎实的史学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有丰富的历史著作经验,熟稔历史学科知识,深谙史学研究动态。因此,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史学研究的的新进展、新观念和新成果。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努力用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多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总主编曹大为教授指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纵向由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横向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现代化成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全球文明进程的宏观视野观察历史,特别是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重构现当代史的学科体系,已愈来愈为学术界所认同。”按照史学研究所达成共识的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轴,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就具体知识点来看,教科书引入了大量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一些史学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正好反映了当下史学研究趋势和社会热点,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必修1中监察与谏议制度,五四精神等,必修2租佃关系的发展,司马迁的区域经济思想,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中国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新变化等。必修3中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破解“李约瑟难题”,等等。另外,教科书还以“综合探究”“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进入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让人耳目一新,求知欲激扬。
近几年,高考题大量引入的史学研究新观念、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自然就适应高考。
其次,参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不少专家本身还参与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另外,有多位专家还是国家或省级考试中心特邀研究员。参与教科书编著的杨宁一教授、曹大伟教授和李少兵教授还是近年来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人员。这就有效保障了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契合国家课程标准和高考理念,从而也就保障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还在于它所构建的学科知识契合高考考试测量的要求。近年来,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组负责人杨宁一教授特别强调高考中学科知识的测量,他指出“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它即是考试测量的对象,也是考试测量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等。而“解决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显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具有优势。基本知识点则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了基本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概念等。由于一标多本,一省多本,使得基本知识点的确定非常困难。命题时虽有变通的办法避免基本知识点的确定,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他建议“应该在新课标模块和专题的范围内确定基本知识点,而且必须经过有专家的论证。”很明显,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专家组是有一定分量的。
三、研究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意义考察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关系问题,普遍受到关注。研究教科书与高考的关系,有利于教科书革新、有利于高考命题、也有利于整个新课程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就明确了课程改革中《课标》、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基本关系。高考命题要以《课标》为依据,教科书又是《课标》的具体体现,因此,高考命题自然也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是在“一标多本”局面下,高考命题需要在多个版本高中教科书中做出一定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选择某版本教科书的问题,而是选择各版本教科书中更能体现《课标》精神和史学研究趋势的部分。当然,选择的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具体知识点,也包括能力培养层面的东西。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时要深刻领悟《课标》精神,要更好的适应《课标》。另外,教科书编写者也要研究高考,使教科书适应高考,体现高考测量的要求。试想,一部不适应高考的历史教科书怎么可能得到广大中学生和教师欢迎呢。当然,教科书编写在前,高考命题在后,起初高考命题会迁就教科书,但是如果教科书编写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高考命题自然要弃教科书而去。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要建立起合理的修订体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改进。另外,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也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各个版本教科书要依据《课标》与时俱进,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一方面,要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需要,从而全面实现课程改革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大伟,赵世瑜,李伏媛.积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体系[A].车华玲.改革与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与使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8).
[5]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J].历史教学,200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OL](2006-06-08).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成果;批准号:GS(2010)G0988。
作者:李玉龙 王宇琦
【摘要】课前提示是学生最先看到的新课内容,怎样才能发挥课前提示的最大作用呢?教师怎样利用这个提示进行授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历史 新课程 课前提示
2004年9月,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进行了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岳麓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十六课《辛亥革命》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1.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而且它的问题是紧跟着前面一课的内容而设的,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体系。如《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前提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讲的就是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就是本课的重点,而“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又在武昌发动了起义,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交待清上述知识后,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教师首先问:“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在何时被推翻?”学生回答后,再问:“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有人说它失败了,这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再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以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认识它对国家的推动和影响。从而掌握本课的难点。
3.可作为教学提纲。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段话,这就讲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结果。“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提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这样,本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及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等,都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了,教师可将之作为授课的提纲。
4.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提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通过释题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一课学生刚学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知道了中华民族正在最危险的关头,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而教授第十六课时,利用课前提示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这样的语言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思考,然后教师随即提出:“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必将激起学生很大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展示本小组的讨论成果,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如下正确结论: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看,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些也是它的意义所在。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地提出来,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5.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和“武昌起义”两目,“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它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则可引导学生阅读“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6.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中的不少课前提示都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的课前提示,培养学生树立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课前提示中的问题“辛亥革命在什么意义上获得了成功”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事件实事求是地评价的能力。
7.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在中华民族受到空前危机的时候,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从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看,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总之,新课程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世瑜,等.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历史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陈 军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第 1 页 共 4 页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第25课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必修三
文明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8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一: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第1課 孔子與老子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大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4課 宋明理學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第5課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6課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嶽麓版高中歷史 教材目錄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治律
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第8課 英國的制度創新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
四: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第12課 鴉片戰爭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14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第15課 辛亥革命第16課 五四愛國運動
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第20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六: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22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第2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七單元:複雜多樣的當代世界: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第25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26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第二單元 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第7課 漢字與書法
第8課 筆墨丹青第9課 詩言志歌詠言
第10課 從傳奇到小說第11課 梨園春秋
三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第12課 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
13課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第14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5課 理性之光第16課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第18課 詩歌、小說與戲劇
第19課 音樂與美術第20課 電影與電視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第21課 西學東漸第22課 新文化運動
第23課 孫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24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25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第26課 現代科學革命第27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第 28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第29課 國運興衰,系於教育第30課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張洪山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旧标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三单元总结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
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必修三 文明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8课笔墨丹青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第30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
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选修 重大改革
一、梭伦改革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三、商鞅变法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王安石变法
六、欧洲宗教改革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八、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九、日本明治维新
十、戊戌变法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1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希腊历史的演变: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黑暗时代→城邦国家
二。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 (其他略)
2.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其他略)
三。古希腊城邦:
1.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社。
2.兴起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3.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
4.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地少人多,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从东方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四。古希腊城邦政体
1.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2.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提供宝贵经验。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2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2.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3.民主制的确立:⑴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⑵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⑶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全面繁荣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具体体现在:
公民大会:①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
②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演说家辈出。
五百人议事会: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②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①日常司法机关,终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②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1.得: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B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
2.失: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3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1.罗马共和国:
⑴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
⑵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⑶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服从从多数。
⑷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⑸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2.帝制的确立
⑴原因:古罗马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共和国内部矛盾重重
⑵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罗马法的形成:
1.《十二铜表法》
⑴编著:前452-前451年,在平民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⑵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⑶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C是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法典
⑴形成:3世纪后,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⑵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⑶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3、公元前286年,罗马确立阿奎里亚法,这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4、罗马法的影响:
以 《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是现代资本主义立法的蓝本。(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4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限制王权的开始:《大宪章》的签署;议会的创立
(13世纪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2、17世纪后,英国王权与议会发生尖锐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束标志: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3、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并颁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制定并颁布的目的:限制王权;
内容:A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意义:标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此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从此,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运行机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以后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三、民主化的发展:
1、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2、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
四、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特征:
1.君主的地位:国家的元首是世袭君主英国国王,国王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2.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4.民主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5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1. 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其弊端是:①州权主义的存在,使它无权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英国乘机倾销商品②中央政府无力稳定政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
2.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思想来源: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3. 1787年联邦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组成。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行使立法权;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互相制约。
③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二、联邦制
1.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2.巩固:州权主义与联邦政府的矛盾,1861年南方蓄奴州发生叛乱,美国内战爆发。林肯以联邦政府维护和捍卫宪法为依据,对南部同盟作战;北方取胜统一了联邦后,通过了第13条、第14条宪法修正案:废除黑人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美国长期统一与稳定,是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三、两党制:(民主党共和党)
发展概况: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作用: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政治选举都受两党操纵。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6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法国
(一)曲折共和历程:
政体演变: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波帝王朝复辟1814-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和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其命令需经由他任命的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巩固:共和派取得了议会选举的胜利。议会对宪法做了修正和补充,确立了国歌和国庆日,并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意义: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
(一)德国的统一
1864——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二)帝国的成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
(三)宪法的颁布:187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四)宪法的内容略。
(五)对德国近代政体的评价:
1.德意志帝国实际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2.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帝国的专横统治,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1
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明朝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二单元第五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表现。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能力目标:问题探究,通过问题层层展开,学生合作参与课堂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影响。 情感目标: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教学重点: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特征及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城邦不同政体的差异及对公民政治的分析。 高考考点:古希腊文明的组成,地理环境与城邦形成的关系。 易错点: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目标: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发展历程,影响。理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希腊地缘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重点:古希腊民主制的内涵。
难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 高考考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 易错点:雅典主要民主机构的产生方式、性质及职能。
第二单元第七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目标:掌握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理解罗马法的演变实质。
能力目标: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来全面理解罗马法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罗马法不仅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高考考点: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发展、影响。 易错点: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第三单元第八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知识目标:掌握1688年光荣革命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内容、实质、影响。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其对英国历史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近代社会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国情所致,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理解君主立宪制的与封建君主制的明显区别、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 2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权限、作用。
高考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英国代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单元第九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知识目标: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去广泛的联系、对比分析出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情感目标:三权分立体制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的制度安排,它为美国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 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总统和联邦制。 教学难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高考考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易错点:美国1787年宪法遵循的三大原则。
第三单元第十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知识目标:掌握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解《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1871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了解德国的统一历程。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能力目标:分析材料,通过学习,搭建知识框架;反思历史,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目标:民主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斗争的信念。
教学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
教学难点: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 高考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易错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鸦片战争
知识目标:林则徐禁烟。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 高考考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易错点: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建立、灭亡、特点、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作用及影响。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3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太平天国企图用基督教改造中国,而洪仁玕企图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都因为条件不允许而失败。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失败及意义。《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高考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易错点:区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作用、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结束。
能力目标:利用史料研读、问题探究的方法,广泛联系历史史实,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危害。
情感目标: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894年到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高考考点: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易错点: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特征。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辛亥革命
知识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高考考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易错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五四爱国运动
知识目标:掌握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精神”。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能力目标:联系中外史实,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通过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的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体会民族精神的觉醒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五四精神。
4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影响。
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影响。 易错点:认识五四精神。
第四单元第十七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知识目标: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近平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的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康有为对君权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
高考考点: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时代背景、代表意见及带来影响。 易错点: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历程。
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理解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掌握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剖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和经验教训。
情感目标:通过对国际共运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起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信心。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教学难点: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高考考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及失败原因。 易错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目标: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影响以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
教学重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高考考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易错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第五单元第二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经过及失败,中共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的确立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掌握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日本侵华的开始和国共从对峙转向合作的转变,抗日战争的经过,日军侵华暴行,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内容。了解三大战役和国民政府统治覆灭的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形成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整理历史发展线索。
情感目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体会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体会新中国得以建立的伟大意义。学习抗战历史,正确认识、评价日本侵华,正确认识国共双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为何以和平解决。能准确把握本课中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过程。 高考考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影响。 易错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高考考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易错点:区分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目标:“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 6
识的养成和提高。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高考考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内容、作用及意义。
能力目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
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理解“一国两制”。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目标:理解“冷战”的概念,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了解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理解“冷战”和“热战”的关系。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辨证地看待“冷战”对世界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而形成的遏制和对抗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教学重点:“冷战”兴起的原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高考考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 易错点:区分“冷战”和“热战”。
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知识目标: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背景,并能简述欧共体建立的过程。了解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发展对各国政治外交的作用,理解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创设情境的思考,体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解历史学习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情感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家外交方针的制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走向和平与稳定的需要。 教学重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西欧能走向联合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易错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7
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成果。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易错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第七单元第二十七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知识目标: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波兰剧变、两德统
一、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学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形成与扩展。世界多极化趋势。 教学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和平与动荡出现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易错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高频考点) 版高中历史 理性之光教学反思 岳麓版
如何优化教学, 提高历史复习效果 随着高三到来,,如何备课,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高中一线教师非常期待的境界。也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我认为:优化教学,是推进历史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而这种“优化”的作用与功能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下结合自身对《理性之光》一课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自己看法。
一、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在这一理念引导下,我在编写教案时,并未局限在岳麓版教材框架内。而是通读了岳麓版和人教版教材、配套教参中对启蒙运动内容的阐述。随后翻阅了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这样一来,在比较之中我就明确了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重难点: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以及这些思想的重大影响。同时,这些思想家观点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理性色彩成为我要跟学生一起探讨的难点。正是在充分占有这些资源的基础上,我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我注意到岳麓版对启蒙运动的背景的归纳上相对人教版有归纳不全面的特点。比如,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在岳麓版没有提及。于是我就给学生补充了这一知识点。然后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现实阻碍、思想基础、科技基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启蒙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又如岳麓版对“理性”这一概念没有做具体的解释,我就补充了人教版的说法。使学生对理性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得出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更高表现形式。又比如在归纳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主张时,我也是在综合了两本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和归纳这些著名思想家的观点和主张。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这些人的“启蒙”作用。此外,我还精心挑选和利用了两本教材中的精华资料,比如人教版的“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和岳麓版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内容。作为背景材料给学生展示在课件之中。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和影响。还有,岳麓版对启蒙运动最早发起于哪一国家未曾提及,这样学生在现有教材知识基础上,很容易认为启蒙运动最早发生在法国,对此,我将人教版这一内容做了补充,做了及时引导,使学生对启蒙运动的发起阶段、高潮阶段性特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在备课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特别是三本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是讲一课,备一课。而是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的。关联中外,强调联系,这成为我上课的一种习惯。比如我在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影响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必修一:近代法国的政体;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严复的译著《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等内容,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影响,这样一来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深远影响。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意识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
总之,我觉得高三历史复习,更应该创造性地整合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紧扣考纲,进行大胆取舍。
二、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向各应用学科的普及渗透,,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具有极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在挖掘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我把美国的政体分解为三权分立图示、补充进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时,更具直观性。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一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另外为了突出启蒙思想家的突出贡献,我联系了法国的《人权宣言》的部分内容来做补充。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发现有
- 12 -
推荐阅读: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试题09-24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06-12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提纲 岳麓版07-11
八年级历史上册归类复 习资料岳麓版07-09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10-23
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教案2]06-13
沪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07-13
人教版英语课本目录(小学初中高中)06-02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06-28
游岳麓山有感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