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教案2](精选9篇)
一、什么是历史?
大家从小学到初中都有学过历史课,那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逝去的昨天,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物,这些事情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到宇宙、生物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小至我们我们开原高中也有建立,发展的历史。即使你们个人也有17年成长的历史。
在我国,“历”在古代主要指历法,“史”指“史官”。“历史“广义地讲,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发展史,即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好处)
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英国培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生苦短,不过百年。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样样亲身实践,只有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老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以史为镜,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少走弯路。
2、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九月十八日即将来临,大家知道这一日子有什么深刻意思吗?2006年九一八来临之际,某报社在街头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对九一八事变的认知程度。调查的结果让人汗颜,有90%的人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50%的人将“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相混淆。据此有许多学者忧虑:当参加或经历过这些事件的老一辈逝去时,年轻的也有几个能记得。
近年来一些当红艺人对历史的无知更引人深思? 台湾当红艺人————杨丞琳
在一次直播的电视节目里,在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吴宗宪问她抗日战争打了几年。杨丞琳说,好像11年吧,吴宗宪告诉她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了8年耶!我不知道她她怎能样看8年的,一个人又有几个8年。台湾著名歌星————周杰伦
周杰伦大家都比较熟悉,2007年7月8日,周杰伦做客《鲁豫有约》,据报道当时演播厅的观众创记录坐满了。周杰伦的号召力可想而知。但在谈话中,谈到不同时代偶像对青年的影响,谈到雷锋,周杰伦居然不知道雷锋,还反问“他会不会唱歌”这件事被网友批为“杨丞琳第二” 大陆当红艺人———赵微
靠演《还珠格格》红遍大红南北的小燕子赵微,2004年身穿日本军旗装事件,引起国人愤慨。
可能有些人要说,有些事都已经过去哪么多年了,记不记得有什么意义?总提干吗?这些影星只是一个缩影,代表新一代年青的中国人在渐渐地淡忘、遗忘历史,而这是一个关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些日本的一些情况。
我国和日本关于东海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纷争不断,有言论说日本将有可能采取武力解决;日本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层层设卡限制我对其出口农产品问题;日本修建上海环球金融大厦,几次改变造型,但军刀形状仍然明显。(网友称:设计图有如两把军刀穿破大地托起一轮红日,顶端设计太像日本太阳旗。又是上海第一高楼,建在近500米的高空中,活像一面日本国旗高高飘扬在中国领空。近年来,日本个别领导人不顾我国人民的感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尤其是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职期间六次参拜。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罪行等,再看日本学生的历史考试试题,试题内容更令人忧虑,他们不是和我们一样,侧重于考一些忠于史实的主观题,而主要是一些主观发挥题,而且内容多是类似“假如对中国开战,你该怎么办?等等尖锐的话题。
补充:靖国神社:历史不过百年,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祭祀的土地却变成了供奉二战战犯灵位的地方,而且因为战后日本政府首相和议员等政界要人的参拜,给本来就阴魂不散并且兴风作浪的日本右翼势力作怅,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曾经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广大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引起了无数人的强烈愤慨。
在近代历史上,靖国神社的名字是与战刀和征伐相联系的,折射着日本向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发展,走对外侵略的道路,最后失败的轨迹。靖国神社一直由陆军省和海军省 所以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正视历史。因为记忆历史亦即意味着背叛。
3、为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学会做人。
历史如同生活的教科书,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历史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崇高伟大的,也有卑劣昏庸的,历史事件纷纷攘攘,既有慷慨激昂,也有阴暗污浊的,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让我们明辨善恶美丑,弃恶扬善,从善如流,而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道德品质,个人素养方面的优秀思想,无疑是净化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的精神养料。
4、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热情,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古老悠久,文明辉煌灿烂。人民勤劳智慧,这无不让人为之自豪,翻开古代史,遥遥领先的科技成果,光耀古人的诗坛文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远洋航行的盛况壮举等等,都会感受到伟大祖国的辉煌历史,自信心油然而生。
5、学习历史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也能更好地了解世界。
通过学习中西历史,了解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进而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好迎头赶上,使中国富强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生活中需要历史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名胜古迹,如果你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底蕴,就能更好地领略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收藏——(货币、邮票)
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诗歌、歌曲)
7、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高考/学分)
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对历史学习的价值,江泽民同志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许多人一辈子只有在中学阶段有较为系统地学习历史的机会。中学时代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年华。中学历史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而言。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重要价值。
为了高考:作为文科生,历史是高考必考的一门课程。作为理科生,必须修满学分。
三、怎样学好历史(历史学习方法)
1、读: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广泛地史料阅读。
2、记:动脑动手,横向纵向比较
3、听:先预习,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
4、写:做好课堂笔记,5、讲:上课大胆发言,集中探讨,各抒已见
6、思:要有独立思考的个性,学会思考质疑,对历史问题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
四、认识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三本: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论;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五、认识本册书导读与单元目录 导读:
目录:第一、二单元:讨论古代政治制度(农工文明时代的中西政治制度)
第三、四、五单元:讨论近代政治制度及相关事件(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遭受侵略、反抗、探索的历史)
第六、七单元:讨论现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格局。
六、认识教材的结构:
目录:要对全部内容及线索有一个总体把握
导读:单元导言以及课前导语。分别是对该册书的主题、该单元的内容以及每一节课的内容的概括。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并提示重点,引起思考。正文:大字传述主题内容,小字是对正文的阐述或补充发展。
其他材料:图表、史料、知识栏、思考题等。概括,提示重点,帮助理解、启发思考,开拓视野。
大事年表:把中外史事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同时给纵向展现社会各横切面的互动与流变;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内容都有,是对三门必修课的整合,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发展全貌的认识。而本册书又以政治史为主线,以经济史、文化史等为辅。
教学后记:
这节课是高中生上的第一节历史课,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初、高中历史的衔街,明确初、高中历史的侧重点不同。
2、从网上摘取几个著名影星的事例,吸引学生参加到课堂讨论当中,效果很好。
3、简单了解教材编排体系,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一、教材解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5、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6、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教学方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二)、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 】
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 【 引入新课】
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进入新课 】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点
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3、内容:
(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特点:
(1)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6、意义:
(1)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3)它的颁布极大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954 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内容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产生方式: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3)代表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4)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
3、确立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3)它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4)它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发展(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2)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积极加强立法工作,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
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 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 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活动的原则不同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基础: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2、确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2)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3、内容:
(1)指导思想: 1956 年4月,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作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2)合作形式:政治协商。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5、曲折发展
(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入瘫痪。(2)发展:“文革”结束后,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必要性):(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施行的成果
在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一百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点:
(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点所在。
(2)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4)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小
结 】
请大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板书设计 】
第21课节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召开
2、开国大典
二、法制建设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能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A.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 B.维护平民利益 C.维护贵族利益
D.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答案】C 【解析】此题容易误选A项或者B项,由题目所给的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更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由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必须按律量刑,所以一定程度上是平民斗争的胜利。D项是罗马法的影响。
2.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A.法律意识浓厚
C.经常犯法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很明显地反映了罗马人具有浓厚的法律意识。3.(2013·广州文综)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B.喜欢打官司 D.维护私有财产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释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得罗马有律可依,改变了以前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的情况,体现了成文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题中信息体现了这一意义。
4.“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其内容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权。”材料表明该时期的罗马法()①主要解决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 ②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③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④使境内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境内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既不符合材料,又不符合史实,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A项。
5.《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基础,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重
B.②③④ D.①②④
要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A.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 B.罗马人常以法律为工具对外扩张 C.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
D.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
【答案】D 【解析】罗马贵族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是排斥法律,排除A项;罗马不断修改法律内容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疆域,并不是以法律为工具进行对外扩张,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早期制定的法律,从中不能看出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用成文法取代了习惯法,体现了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故选D项。
6.《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A.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B.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的保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不得超过一分”“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等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体
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的保护。
7. 《十二铜表法》规定:将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交付法庭判决”,“凡故意伤害他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下列选项中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倡导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④提出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 A.①②
C.②③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①“所有人”不对;材料没有契约问题,排除④。
8.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法律体系
C.保障平民利益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罗马制定的这些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权益,其主要目的是缓和贵族和平民之间尖锐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9.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
B.稳定社会秩序 D.实行民主政治 B.①③ D.②④
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A.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B.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答案】C 【解析】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法律的制定从本质上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等级对立森严,不可能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
10.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为什么近代欧洲法律体系比较多的吸收了罗马法而不是时间早得多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西亚古巴比伦王国,世界历史现存第一部成文法典)?”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的是()A.罗马法随罗马军团影响到了广泛地区 B.罗马法体系完整、内容完备
C.罗马法的平等公正理念符合了近代需要 D.文化差异导致东西方法律无法借鉴 【答案】D 【解析】东西方文化之间有差异,但并非不能互相借鉴。11.(2012·广州)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 D.《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答案】B 【解析】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奴隶社会,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其权利得不到任何保障,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排除D项;材料中的规定保护个人的财产不受损失,这体现了B项。
12.(2012·德州)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A.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C.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A 【解析】罗马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刮胡子,奴隶在公共场所理发违背了这一法律,故对被割喉承担责任,这些规范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故选A项。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2012·荆州)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一个缩影,以下是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材料一 “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摘编自《秦律》
材料二
第3表:如债权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和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
第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第一条
第一款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第二条
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
第一款 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
(3)材料三所倡导的政治原则是什么?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4)三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变化趋势? 【答案】(1)制度: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特点: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2)审判和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3)原则: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影响:是近代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成为人类探索民主政治、扼制专制的重要思想准则和运行机制。
(4)人类社会法治逐渐取代了人治,社会政治文明不断进步。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人亦可诉诸处理”;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答案】(1)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
(2)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中蕴含的 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⑵经济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到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工人阶级在一战期间得到壮大。
[讲解]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同学们还记得它是由谁首先发起,提出什么样的口号? [提示]: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解放了国人的思想。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哪些正义的要求?
答: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2)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当时中国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富强的国家。(3)中国的外交失败 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弱国无外交。
代表学生界;还有一个关头写有“商”字,代表商业界。三个拳头结合在一起,狠狠地打击了写有“曹、陆、章”字的三个小丑人物——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作品醒目地号召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反动军阀政府卖国贼曹汝霖、陆宗兴、章宗祥
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直接成果?
2.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初步胜利(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这次拒签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
得的信息是()A.表达了当时爱国青年的强烈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B.“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
C.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D.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解析:选D。正确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其中A、B、C三项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D项符合史实,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之一,不符合题意。
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A、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4.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A.上海是最早的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引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注,并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A.民主和科学精神
B.勇于解放的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准确理解能力。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A、B、C三项虽然属于“五四精神”的内涵之一,但不属于其主旋律。
6.(2011年贵州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下列属于五四运动成果的是()①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③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①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五四运动结束时,中国仍面临着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仍很艰巨,故④的说法错误,排除所有含④的选项。
7.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递交“二十一条”密约的中国政府是()A.清政府
B.袁世凯政府 C.段祺瑞政府
D.蒋介石政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关键信息:时间1915年,当时政府为袁世凯政府。
8.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的武装起义
解析:选B。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9.2011年是五四运动92周年,那么五四运动中,起先锋作用的阶级或阶层是()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青年学生
D.民族资产阶级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重点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的主张及其影响
难点: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
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
(1)概念: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时间:约公元前
世纪
(3)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古希腊城邦的形成,相对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人们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哲学诞生了
(4)希腊最早的哲学——自然哲学
①概念: 希腊最早的哲学,即对
的探讨和解释,与
没有关系。
①代表人物:泰勒斯(其主要观点为万物
生成,被誉为西方“
”)②影响:自然哲学家用
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
,这是
古希腊人开始具有
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
2、发展:智者学派
(1)时间:公元前
世纪
(2)原因:希腊城邦
高度发展,公民
丰富多彩,思想
(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名言:“人是万物的 ”)(4)主要观点:
①讨论的重点从
转移到
,提倡
,反对
,强调人的、人的,这一切构成古希腊
的基本内涵;
②由于民主政治的需要,重视知识;
③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
有关,是由
制定的;好环优劣取决于
,世间没有
;(5)影响:
①积极:强调人作为
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
对社会人生作用,树立了
;
②消极:过分强调
,为
打开了方便之门,被
人称为“诡辩学派”。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主要观点:
①“认识你自己”,其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 这一命题上;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
的作用,把
合二为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
这个概念的认识;
2、影响:
①开创了希腊哲学的,使哲学真正成一门
的学问;
②其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 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1、主要观点: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
”,表明
高于一切
2、最大哲学贡献:创立了
学
4、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
。[预习自测]
1、称古代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主要是因为
A 希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B 希腊涌现了众多的哲学大师 C 希腊先哲最早怀疑宗教神话,强调人的价值
D 希腊人最早研究自然哲学
2、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一千年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实质是
A 专制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理性主义
D人文主义
3、下列思想或观点反映了人文精神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认识你自己③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A ①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4、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判断,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 泰勒斯
B 普罗泰戈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6、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重视
A 对人类社会的研究
B 对自然界的研究 C 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探讨 D 对人性的研究
7、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其中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
A “自由是天赐的”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认识你自己”
D “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8、苏格拉底最大的哲学贡献是
A 把智慧和感觉区别开来
B 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C 开创了精神治疗术
D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课堂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课堂训练] 1.古代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主要原因是()
A.城邦民主制度的高度发达
B.希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奴隶制的高度繁荣
D.普罗泰戈拉等人的推动
2.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期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佛陀关注心灵智慧的觉悟
D.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文意识”觉醒。在当时的中国,突出表现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4.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认为没有人就没有万物
B.强调了人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C.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D.突出了人的尊严和地位 5.智者学派研究的重点是
A. 现实和宗教 B.“人”本身 C.政治和文化 D.城邦民主制度
6.我们把智者运动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②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
③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④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由人制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人是万物的尺度”出自哪位哲人()
A.普罗泰戈拉 B.安提丰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8.古希腊智者学派讨论的重点是
A.认识自然
B.认识社会
C.认识宗教
D.传统神话 9.苏格拉底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下面有关苏格拉底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身这一命题上 B.他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C.认为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D.他使哲学开始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10.苏格拉底最大的哲学贡献是
A.把智慧与感觉区别开来 B.把哲学讨论的重点开始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C.开创了逻辑学的研究方法
D.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11.在希腊哲学思想中,主张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的是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智者学派
12.“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3.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哲学家是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4.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英文资料,发现了一个古代哲学家提出了 “ Know yourself”的哲学命题,那么该哲学家极有可能是
Thales Socrates Plato Aristotole A B C D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2)材料二对材料一有关观点的修正有何重要意义?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答案
[预习自测] 1---5CDDAB 6---8 CCD [课堂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①自然哲学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究自然的奥秘,打破传统的束缚,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②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课堂训练] 1---5 ADAAB
6—10 DABCD 11---14 DBCB 15答案:
(1)根据自然法则,人人平等。人是评判万物的标准。怀疑神的存在。强调人人平等,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肯定人的地位和决定作用,怀疑神的存在,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张扬。但过分强调人的感觉的作用,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赵州桥》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行观察、提炼信息并深入探究。
2、了解隋唐时期文化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3、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一、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同学们,我国有一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石拱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设计并主持修造这座桥的是隋朝一名普通的工匠。想一下,他是谁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座桥的图片。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赵州桥,这个工匠的名字叫李春。那么,李春是如何设计赵州桥的?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一、赵州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再详细观察课本插图“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然后回答问题。赵州桥位于什么地方?因何得名?赵州桥由谁设计并负责修建?赵州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赵州桥在建筑艺术上呈现出怎样的特色?
讲解: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结构坚固,雄伟壮观。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船运行,这种形式被
称为“坦拱”。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称一体,既便于施工,有便于单独修补。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约1.529米,由五层排石垒成。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粘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的小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了四个并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的保证了安济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河之中。
二、雕版印刷术
过渡:同学们,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除建筑之外,还有雕版印刷、医学等方面。现在我想问一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完之后回答问题。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雕版印刷的一段描写:“雕版印刷,是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快快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上纸,轻轻一刷,文字就在纸上了。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刷两千张。”
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便开始使用了。汉朝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刻一方章,只要涂上印泥,可以无数次地试用,很方便。但印章一般都很小,只能刻几个字。石头书的拓片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我国古代的人们,把浸湿的薄纸贴在刻了字的石碑上,轻轻拍打。然后上墨,把纸揭下,成了黑纸白字的“拓片”。隋唐时期,在印章和石刻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出现。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印刷术的发明是长期文化、物质和技艺等积累的结果,有了这些条件,一旦社会需要,就会出现印刷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其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于薄纸上,在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板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现在印刷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隋唐时期,天文学领域里也取得了突出成就。隋唐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天文学,政府有专门机构大史局(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天文台)观察天象。具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是僧一行,是一名高僧,玄宗时被召入长安,从事天文历法研究工作,学识渊博而闻名长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僧一行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四、药王孙思邈
过渡:除了天文学的发展外,医学领域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其掉表示孙思邈和《千金方》。引导:过去我们学过不少名医的事迹,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只是列举出几位古代名医及其事迹。(强调其高尚医德的一面)
同学们,刚才大家列举的名医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医术高明,二是医德高尚。那么唐朝的孙思邈怎么样呢?下面,简单地向大家做一下介绍。
孙思邈幼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但是体弱多病,为治病几乎把家产荡尽。他亲身体会到医学的重要,于是努力学医,20岁时他已经行医于乡里,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强壮,后活到百岁以上。孙思邈学医非常虚心,精益求精。他的医术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召孙思邈入朝为太医,但他不贪图高官厚禄,婉言谢绝,保持自身自由。鉴于当时医术浩杂,他博采众长,删除繁复,择其要者集为一书,名曰《备急千金要方》。书名的意思是:人命集为宝贵,千金难买;紧急时刻,一个处方就可救人一命,因此它的价值超过千金。
五、课堂总结
提出问题:隋唐时期在建筑、印刷、天文、医学等方面的成就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它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制性质及职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及发展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的含义,理解这三者共同构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渠道搜集资料,了解现代中国政治体系的鲜明特色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理解建设民主政治要从国情出发。
预习思考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建国后,我国统一战线是怎样发展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1.建立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
A.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与关系,昭示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十年“”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④恢复完善阶段(1976――今):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加强工作,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确立
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经过
A.1949年召开的,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和的政治制度。
B.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和各民主党派的确立。③组织形式:是党领导下的的主要形式,是的基本组织。一届人大后政协成为、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④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2.发展: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挫折
①1957年的斗争扩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错划成右派,无法参政议政,严重破坏
了制度。
②“”时期,民主党派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4.恢复和发展
①“”结束后,党领导下的与制度得到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
②1982年党提出与各党派“、、、”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
些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实施
①《》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对自治区的类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说明。③
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了大省级自治区,余个自治州,自治县,已经
出具规模。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
《》,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作用: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重难点诠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
①同:都有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
②异:
A.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
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B.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
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C.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当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
度。
D.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共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
制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E.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西方议员由竞选产生,不对选民负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
3.我国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
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二者合作的方针是“十六字方针”。③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
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知识运用
1.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整风运动D.成立全国政协
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底D.1978年底
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力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B.民主党派已经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5.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
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为实行民族平等,党和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A.实行土地改革B.大力的财力支持C.实行民主改革D.实行区域自治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到1990年我国有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 ……
回答:
①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学习目标:
1、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地点、特点及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作用。
3、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学习重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美国罗斯福新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1、阅读教材,找出并记住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间及危机爆发地点
2、看教材,理解掌握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危害
3、能概括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中心措施及特点
4、能总结并分条记住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二、自我检测:(我能行)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
(3)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了吗?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感悟历史)
读材料:罗斯福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留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1、材料反映的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罗斯福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采取了什么措施?
3、罗斯福针对“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采取了什么措施?
4、罗斯福针对“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以上这些措施的采取,结果如何?
五、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______年到______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出现了一时的“繁荣”。
2.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1933年,______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这一局面,他一上台,就宣布实行____。
3.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对 调整。颁布了《 》(解决了由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问题)。
4、罗斯福新政的直接目的是()A消除经济危机 B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C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D为美国夺取世界霸权
5、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B.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C.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程度 D.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6、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美国的崛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陈明同学选取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三: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请回答:
(1)华盛顿和林肯分别领导了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争?它们分别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2)美国充分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请列举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的两项重大发明。
(3)材料三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它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六、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
用心
爱心
【岳麓版政治史导言课[教案2]】推荐阅读: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10-23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06-12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试题09-24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提纲 岳麓版07-11
八年级历史上册归类复 习资料岳麓版07-09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综合测试题12-08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12-12
游岳麓山有感09-18
岳麓书院考察报告09-28
岳麓山的冬天作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