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共7篇)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 篇1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及经过 2.难点: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18课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一、学科班长展示(聚焦学科班长)1.重申学习目标; 2.课堂展示小组分配;

二、组内对学、群学准备

2分钟组内准备展示内容、组织展示语言、核对学习内容确认学会、统计出不会。

三、展示

师:聚焦老师,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主要从三部分着手: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革命经过;革命历史意义。

下面请小组展示学习结果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条件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2.《四月提纲》指方向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3.七月流血抛幻想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4.十月革命现曙光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四、课堂拓展 组内

1.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现代化模式三个角度,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影响。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2.从领导力量、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3.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相比,俄国走的是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有什么启示?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五、收官 1.课堂小结

师:聚焦老师,本课主要学习了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进程及其历史意义。请同学们写在学案“课堂小结”中。

(学科班长展示)

2.总结小组得分:评出优秀小组和明星组员。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 篇2

本单元的话题是“Women of Achievement” (取得成就的优秀女性) , 通过介绍几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理想与追求、不同经历的杰出女性, 探讨女性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贡献, 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单元结构包括: 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 e a r n i n g a b o u t L a n g u a g e , U s i n g L a n g u a g e ,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Reading for Fun.

词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意思的展示或用法的讲解, 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使用。只有通过运用, 学生才能掌握所学到的词汇。本节课的整体思路, 就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 不断地认识新词汇, 运用新词汇。笔者特别设计了几个小环节, 包括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单词, 系统地、反复地学习单词, 最后的小作文写作设计等等。所有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所学的词汇, 真正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人抽取的是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离开了词汇, 学生就无法正确地表达思想。黑体词汇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 是教学重点。黑体词汇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 不理解和掌握这部分词汇, 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本单元的两篇阅读话题, 所以黑体词汇的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精确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词汇, 是提高本单元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

学生情况分析: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在普通高中, 虽然是年级的重点班, 但是班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不扎实。主要表现为:学生词汇量不丰富, 不能准确地记住单词并灵活运用, 许多学生对学英语的热情很高, 但是不愿意下功夫花时间去记单词。本节课是词汇课,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单词, 但在词汇的运用和表达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预期在学完本节课后, 学生不仅能正确的读准单词, 记住单词, 还能将单词正确地应用到具体的场景里。

三、教学目标分析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大部分学生能记住所有单词, 会在具体情景下运用这些单词和短语,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汇写小短文。教学指导:将知识直观呈现, 从易入手, 使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掌握;通过看图片说词汇、头脑风暴等游戏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能力;通过设计梯度练习,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和理解词语的能力。这里可以用学过的单词替换文章中出现的新单词, 也可以为了引出新单词的讲解, 用本单元所学新单词去替换旧单词。同时注意该词在句中的用法, 让学生反复用所学词汇造句、模仿, 记住单词;让学生小组合作, 编句子写短文。这样一来, 学生既掌握了单词又学会了应用, 词汇的运用能力比过去有所提高, 一举两得。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认读, 拼读, 逐渐掌握本单元的黑体词汇, 并能在特定的句型下, 准确地选择这些黑体词汇。

look down upon, come across, refer to, deliver, behave, observe, intend, argue…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而灵活地运用这些黑体词汇, 并用这些词汇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1: Leading-in. (2mins)

T: Show a famous beautiful woman’s picture andask who she is?

Ss: Answer the question; “She is a famousactress: Audrey Hepburn.”

T: Introduce Audrey Hepburn’ famous works, andlead in the class: “We are going to know other greatwomen in different fields in this unit. At first, let uslearn about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奥黛丽赫本的图片导入课文, 激起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

Step 2: First impression on the new words. (10mins)

首先让学生给所学的词汇分类, 然后再进行以下活动 :

Classify the words into groups.

n: human being

n&v: campaign, shade, respect, crowd, support

v: 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deliver

phrases: move off, lead a ..life, refer to, lookdown upon/on, by chance, come across

Activity 1: Guess the meaning of each picture.

T : S h o w s t u d e n t s s o m e p i c t u r e s a n d a s kstudents what it is or what they are doing to lead tothe new words.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直观形象地引出新单词:human being, crowd, shade, campaign, respect, argue, observe,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Activity 2: Brainstorming. (系统记忆法)

Dialogue 1:

T: Can you express “respect” using another wordor phrase?

Ss: Look up to.

T: Good, and what is its opposite meaning?

S: Look down upon/on.

T: Well done, can you think of other phrases withthe verb “look”?

Ss: Look at, look for, look into, look through, lookout…

Dialogue 2:

T: I came across Zhang Xue in the street yesterday.That means that I met her unplanned. Do you knowthe meaning of “come across” in this sentence?

Ss: It means“偶然遇见”.

T: Great! You are very clever! Can you think ofmore phrases about “come”?

Ss: come out, come in, come up with, come into, come by…

设计意图:通过已知词汇“respect”, 引出其近义词“look up to”, 又引出新单词“look down upon”。这个动词, 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所有关于这个动词的搭配, 既学了新短语, 又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短语, 扩充了词汇量。

Activity 3: Give the word correct meaning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情境记忆法)

根据语境猜词义:

1. A. 投递, 运送B. 发表 ( 演讲等 ) C. 宣布, 助产, 接生

(1) The mailman delivers the mail twice a day inthis area. ( )

(2) She delivered a healthy baby. ( )

(3) She will deliver a speech about how to studyEnglish tomorrow. ( )

2. A. 参考, 参阅B. 把……称作C. 指…而言

(1) Complete the exercise without referring toyour notes. ( )

(2) When I said someone is stupid I wasn'treferring to you. ( )

(3) Don't refer to your sister as a silly cow.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下灵活运用词汇, 注意一词多义。

Activity 4: Filling in the blanks. (6mins) (重复记忆法)

(1) 过着幸福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2) 过着简朴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3) 过着艰苦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4) 过着凄惨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5) 过着舒适的生活lead a ________ life

设计意图:不同的句子, 相同的短语。通过更改短语前的修辞, 不断地重复, 让学生掌握“lead a…life”这一短语的用法。

Activity 5: Replace the words or phrasesusing new words. (以旧带新法)

(1) The guard waved the f lag and the train got away.

(move off)

(2) It happened quite by accident.

(by chance)

(3) She is in favor of the president’s opinion.

(support)

设计意图:以旧带新, 通过近义词帮助学生学会新单词。既复习旧单词, 又掌握新单词及短语。

Step3: Listen to the tape. (5mins)

T: Play the tape and make students pay attentionto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words.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it to read in awhisper.

Ss: Read for each other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in pronunciation.

设计意图:学生对单词已经有了初步印象, 再放单词录音, 学生更印象深刻。让学生跟着录音读, 同伴互读, 从根本上纠正发音。掌握标准的发音是学习词汇的关键。

Step 4: Some usages of the key words:behave, observe, argue, intend. (8mins)

Group work: Make students look up the usage ofthe following words by referring to their dictionaries.Then ask a speaker of each group to explain a wordto other students. (Each group chose one word toexplain) , students have right to ask questions.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讲解单词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小组合作精神, 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注意力更加集中。有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再加以完善和补充。

Step 5: Have a competition. (5mins)

Activity 1: Filling in the blanks.

(1) They were observed _____ (enter) the bank, so someone dialed 110.

(2) We are always arguing _____ each other_____ money.

(3) The book is intende ____ advanced learners.

(4) No matter what you have achieved, you haveno reasons to look down ____ others in your fi led.

(6) The lecturer move ____ before the audiencecould raise any questions to him.

Activity 2: Translate the phrases in English.

(1) 我知道在学校如何 ( 守规矩 ) 。

I knows how to ______________ in school.

(2) 你可以 ( 在字典里查 ) 这个单词的意思。

You c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 find themeaning of this word.

(3) We sh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常尊敬 ) our English teacher.

(4) You’re to ___________________ ( 把这些花送到 ) before 10.

(5) 我昨天偶然碰到了一个老朋友。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terday.

(6) 我出生的时候, 我的祖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When I was born, my grandpa ______________.

(7) In the old days, his father was not able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______ ( 支撑 ) his family.

设计意图:竞赛的练习题由易到难, 逐步加深。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帮助学生重复记忆所学词汇, 印象更深刻。

Step6: Try to make a short story using thewords we learnt today. (at least 8 words shouldbe included) (10mins)

T: First make students in groups to write one ortwo even more sentences including the words welearnt in the class. Then try to connect the sentencesusing conjunctions.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的翻译、写句子、写短文, 逐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单词的印象, 逐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词汇的能力, 展示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胜利的自豪感。

范文展示: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小组词汇竞赛

2. 小组合作写出的小作文

评价方法: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 篇3

传统——妥协——法治——渐进——感悟

追求

建立

完善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河北衡水中学讲的一节全国公开课,因此从设计到实施都是经过精心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著作、论文和多种版本的教材,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和老教师,这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本课教学设计我感觉成功之处主要有四点:

1、整个教学活动由系统的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有教育理论为支撑。

2、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精致、富有创意和逻辑的整合和设计。

3、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

4、对导入和结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人民出版社,2008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何成刚 张汉林 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杜芳、刘汝明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5.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2012

7.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历史思考】.断头台上的国王们——查理一世[J].《学术中国》,2007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篇4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 思政 张森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第一课讲到,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既然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它的多少就应该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说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大则价格高,反之则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页专家点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一商品有多个生产者,价值大小由谁的劳动量决定?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活动:请看课本P13页的相关链接,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4页名词点击,了解劳动生产率含义。

教师总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价值量越大。结论: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活动:如果某个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从而引起价值量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师总结:不会。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来说是有十分重要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其意义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所将内容,看看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叫做市场形成价格。

(1)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一个基本的公理:商品交换要求价值量对等,否则,交换就不会成功。货币产生后,交换就以价格相等形式进行。只要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是相符的,一切交换必定是等价的,但是,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是经常变化的,这是否违反等价交换原则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由于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不会脱离价值无限上涨或下降。从某一次交换来看,价格与价值可能是不符的,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因此,等价交换作为一种原则、一种趋势和要求,始终被交换双方所遵循。(2)价值规律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一经济原则 4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就叫做价值规律。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要求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2、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市场价格。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课余作业】请分析,同一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为什么有时候赚钱,有时候亏本?

【教学体会】本节学习价格形成的有关知识,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节奏,供求影响价格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可略讲,把时间主要放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等问题上,以免前松后紧。

2.2 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2、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影响。

3、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教学难点】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一节讲到,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商品的价格是经常变动的。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什么影响呢?这是这一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商品价格的高低对你的购物需求是否构成影响?你是如何根据价格变化进行消费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点评: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较高时,人们的购物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等反季节消费现象。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类似消费?为什么这样消费?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点评:这样能节约资金,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教师活动:但生活中也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现象。请看教材15页材料,想想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

教学过渡:请同学们看教材15页的漫画,思考这副漫画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漫画说明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消费需求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6页三个自然段,了解替代品、互补品的含义,以及价格变动对它们的需求量影响情况。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某种商品由于有替代品存在,一旦其价格上涨,就会大量减少需求量,导致对其替代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其价格下降,就会增加它的需求量,引起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减少。

如果两种商品互补,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就会使其需求量减少,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

教师活动: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而价格变化也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引起供求状况的变化。也就是说,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请看看本17页的示意图: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获利减少――――― ↑

↓ ↓ 生产扩大 生产缩小 ↑

―――――-获利增加←―――价格上涨←―――供不应求←――――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这一图表说明,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减少供应量;供应量减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可见,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活动:价格变动还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思考、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就会获得更多利润,就会在 7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价格变化与竞争,会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17页相关链接,谈谈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总结:说明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商品质量。

因为,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到质量好的商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谁生产的商品质量好,谁的商品需求量就大,就能得到更多利润。这就要求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符合消费者需要。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主要知识框架如下:(1)价格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商品价格上涨,人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减少需求量,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其互补品需求量则减少。

(2)价格变化也会影响生产经营,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课余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价格变动为什么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 篇5

[分解课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

2、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

4、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掌握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自主天地]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链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那你了解台湾的历史吗?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5)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6)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7)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一)形成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以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 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5、成为方针: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注解]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问题探究1:为什么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原因:(1)“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3)“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历史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

①物质: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提出方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收回香港;

②签署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把香港交还中国;

③恢复主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2)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的过程: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1)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

(2)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

问题探究2:同是“一国两制”,政府在港澳和台湾的具体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问题探究3: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紧迫性:①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颠覆活动仍然存在,不断插手台湾事务;

②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日益发展,企图分裂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和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是台湾统一的两大障碍。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 2、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

4、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5、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八项主张核心内容: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2002年,中共十六大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

①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仅在恢复对话;

③郑重声明: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注:其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记忆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能大致复述即可。

[各抒己见]依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台湾如何才能顺利回归?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方式:由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强调“一个中国“立场;

2、意义: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时政要闻]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思维拓展]你认为国共两党60年后能够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你从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条件:①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③祖国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④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联系日益密切;

⑤“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认识:①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中国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共同排除外国干涉势力的阻挠,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③台 独势力猖獗,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 篇6

一、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本课根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这一主线安排了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三个子目的内容,承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发展,清晰地呈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把难点确定为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直截了当导入新课

2、课程教学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归纳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于第一个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通过课本 “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宰相和阁臣的权利来源及地位。

对于第二个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让同学们回忆旧知识比较明清内阁和西方内阁在作用和性质上的异同,从而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 篇7

1.明代中书省制度始末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臵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臵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臵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解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纪传体明代史书,文字洗练,叙事严谨,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这条资料主要介绍了明代中书省的设立与撤销,中书省丞相及以下官职的具体设置。

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就参照元朝政权结构设立了中书省。左、右丞相为中书省最高长官,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左右司、郎中等中下级属员。中书省统领各部,丞相位尊权重。洪武九年(1376),取消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之职。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及各级僚属也相应取消,仅存中书舍人。

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①明初设中书省,立丞相,是对元朝制度的沿袭。沿袭前朝制度往往出于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稳定,便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②中书省纲领百司,权力太大,被废是必然的结果。

【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②正一品:明代官员分成十九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十八级,最后还有一个“未入流”,正一品为最高品级。③甲辰:1364年。④吴元年:1367年。1364年正月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吴王位,以1367年为吴元年。⑤命百官礼仪俱尚左:尚左,即以左为尊,左官居上。唐宋尚左,元代尚右,因此,朱元璋先是按照元的习惯,以右为尊,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来又回到唐宋传统,以左为尊,李善长遂为左相国,始终居于徐达之上。⑥平章政事:平章,平理之,章显之;平章政事就是商议国家大事的意思,在唐代演变为官名,宋代的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元代的平章政事仅次于丞相。⑦中书舍人:唐宋时期,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僚属,负责起草诏书。明太祖废中书省后,仍保留负责起草诏敕的中书舍人。

2.胡惟庸其人 ⑦

⑤①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臵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②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

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清]张廷玉《明史》卷三〇八《胡惟庸传》

【解读】胡惟庸因“擅权枉法”被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明代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的导火索。这则史料选自《明史·胡惟庸传》,对了解胡惟庸及胡惟庸一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惟庸从地方小官步步晋升,直至官拜中书省左丞相,深得朱元璋信任。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对朝政大事常常擅自决断,势力日渐膨胀,最后竟有了造反的逆谋。1380年,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延续数年,株连三万多人,连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也被牵入党狱。

胡惟庸被杀及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了以下几点:①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作为皇帝与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综理机务,以皇帝名义发出诏令谕旨,丞相高踞百官之上,权力很大,对皇权的行使造成严重掣肘,对皇帝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②胡惟庸跋扈揽权,致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③废中书省、罢丞相,方便皇帝独揽大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根本上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加强。④胡惟庸集团的获罪,也与明太祖抑制功臣有关。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欺压百姓,侵田占产,加深社会矛盾,危及王朝利益,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关注。

⑥⑤③

①【注释】①左迁:此语出于尚右之时,以右为尊,以左为低,因此左迁即降职。②曲谨:故意装出来的谨慎。③黜陟(chù zhì):黜,贬官免职;陟,升官提拔。④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⑤躁进之徒:急切求取功名利禄的人。⑥阍(hūn)者:看门的人。⑦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瑞,吉祥的预兆。井中出石笋、冢上火光烛天,都被认为是胡惟庸可能篡位称帝的好兆头。

3.严禁复立丞相

①②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臵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解读】《皇明祖训》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之家法,对嗣君个人品格、政务处理办法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告诫,为后代嗣君统治天下提供道德和政务规范。

朱元璋在此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的弊端、本朝废除丞相的优点,并严禁后世子孙复立丞相。这则资料还说明了:①不立丞相,更加符合皇帝集权需要。各个部门分别管理事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部门、部门主官都无法直接操纵朝廷大政,权力只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②严禁议立丞相。是否置丞相,本来不关国家兴亡或王朝兴亡,朱元璋竟规定:今后臣下敢有奏请设立丞相者,凌迟处死,全家抄斩。可见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态度之坚决。经朱元璋的严令禁止,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便从此废除。

【注释】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语出《尚书》,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所谓“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他们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安邦定国,没有专门的职任,是一种只有道德崇重的重臣功臣才能得到的荣誉头衔。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为六卿,所谓“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他们各有专门的职守,领导下属,管理国家具体事务。②不旋踵:很快的意思。③颉颃(xié háng):鸟往上往下飞,引申为不相上下,相抗衡。④凌迟: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执行方式,先分割犯人的肢体,然后割断咽喉,以最大程度地增加犯人的痛苦。

4.升六部之权

③高皇帝下江南,即臵行中书省,自领之。即吴王位,改臵中书省,而于六尚书势不遑

①设。洪武元年(1368)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独户部事烦,设三四科尚书,寻亦罢。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而摄其枢要于兵部,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之征,而独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职官考·尚书总叙》

【解读】《续文献通考》记事与《文献通考》相接,上起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神宗万历初年,于明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沿革尤为详尽。这段史料介绍了明代六部地位的变化以及六部职权的定位。

①升六部与罢中书、广都府并列为朱元璋实行集权统治的三项重大改革。罢中书就是废除中书省;升六部就是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地位;广都府就是改大都督府为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统京师及各地卫所,各设左右都督为长官,他们只管理军籍、军队,而无调兵之权,对军队的调遣权由皇帝控制。②升六部与皇帝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相适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属中书省管辖,归丞相领导。胡惟庸被杀后,罢中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从正三品晋升为正二品,地位提高,职权加重。但六部各司一职,分治其事,在中央政府内部再也出现不了可能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了。六部尚书直接奉行皇帝的命令,只对皇帝负责,确保整个国家机器都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运转。

【注释】①不遑(huǎnɡ):没有闲暇。②品秩:品,官级;秩,官吏的俸禄;品秩,表示官吏的品级等第。③枢要:枢,门上的转轴,引申为事物的关键或中心部分;要,要领,关键。枢要,关键的意思。④名位不极:名位并不是最高的。⑤威福:威,威严,引申为处罚;福,幸福,引申为给好处。威福,作动词解,进行赏罚的意思。⑥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⑦周世六官:根据《周礼》,周代设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后世将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分别作为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的别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⑧征:迹象,样子。⑨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根据《周礼》,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六十三;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七十八。

5.废行省,设三司

材料一

明初,略定地方,臵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大略与中书省同。六部尚书往往出为参知政事,参政入为尚书。洪武九年(1376)六月甲子,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正二品。十三年(1380),改正三品,增设⑦⑧

③左、右布政使各一员。二十二年(1389),定秩从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员。成祖复旧制。

……

①明太祖甲辰十一月辛酉,臵湖广各道提刑按察司。丙午正月,命佥事周浈定按察司事宜条宪纲以进。吴元年十月,臵各道按察司。十三年五月,罢。十四年二月,复臵。二十二年,定按察使为正三品。建文(1399~1402)时,改为十三道肃政按察司。成祖初,复旧。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职官十二》

材料二

洪武三年(1370),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指挥使司,以徐司马、濮英为都指挥使。复臵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指挥使司。都司之名自此始。

③初,太祖臵各都卫指挥使司,节制方面。八年(1375),诏改为都指挥使司。凡都司十有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行都司三:西安、大同、建宁。

……

(永乐)计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有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行都司凡五:陕西、山西、福建、四川、湖广。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二《职官十四》

【解读】龙文彬参照汉唐会要体例,采录明代有关资料,编成《明会要》,是查阅明代典章制度的一部简明工具书。这两则资料合在一起,说明了废行省、设三司的制度变迁过程。

行中书省与三司的更替说明了:①明初的行中书省职权很高。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上的分出机构,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总揽一省军政、刑名等大权。②三司各有职掌,互不统属。布政使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主要官员,掌管一省行政事务;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察事务;都指挥使掌管一省军政。③废除行省,是为了改变行中书省职权过重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司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原来行中书省的职权被一分为三,地方长官的权力大为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注释】①丙午:1366年。②条宪纲:条,作动词解,分列项目、条目;宪,法令;纲,比喻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纲要。条宪纲,整理法令大纲的意思。③节制:指挥管辖。

内阁的出现

6.内阁制度综述

①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臵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唐宰辅,特⑩⑨⑥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解读】这段史料概述了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反映出:①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废丞相后,即便勤奋、精明如明太祖,要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庞大的帝国,也觉得十分困难。于是,先有四辅官之设,但所选儒生忠诚有余,能力不足,发挥不了佐理赞助的作用,不久就取消了。继而又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殿阁大学士品级低微,职权很小,很少参决政事,所起作用相当有限。②明成祖虽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明成祖以杨士奇、解缙、黄淮、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等人入阁,倍加倚重。永乐中开始有内阁之名,并为阁臣参预机务之始。但他们品秩尚低,事权尚微,尚不能与六部尚书相抗衡。③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仁宣之后,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并逐渐制度化。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大学士晋位三孤,兼任尚书。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内阁大学士位尊权重。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注释】①机务:机要事务。②曹官:曹,分科办事的官署,曹官,意思是六部尚书成为中书省下属的办事官员。③一纪:纪,记年单位,十二年为一纪。④表见(xiàn):表现。⑤燮(xiè)理:调和治理的意思。⑥宰执:宰,主宰;执,主持;宰执,引申为主持政事者,即指宰相。⑦迥乎异矣:迥、异,都是差别很大的意思;乎,形容词词尾;矣,语气词,表示感叹。⑧历:表示时间上的过程。⑨宸(chén):帝王住的地方,引申为帝王的代称。⑩保、傅: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都是荣誉头衔。纶言:典出《礼记》,表示皇帝的诏书、制令等。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特:只不过。

偃然:偃,仰卧;偃然,表现出一

繄(yī)宰臣

首揆:揆,管理,引申为宰相。是系:繄,句首语气词;是,文言助词,只起提前宾语“宰臣”的作用;系,联系,联结。

7.阁臣因何渐崇

①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④

③。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

……

⑦⑧⑨……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下看过。

⑤⑥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1522~1566)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岂亦其威权太甚致然耶。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史三》

【解读】《四友斋丛说》为何良俊所作笔记。何良俊生于嘉靖万历之间,以博学多闻著称。此书广博而不专精,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其于人物行实、史实的考证,可供参考。

这段话是何良俊对明代内阁制度的观察。反映了:①内阁权力上升,与票拟权的取得密切相关。票旨专出内阁,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就不得不仰内阁鼻息。②到了嘉靖隆庆之际,内阁权力已经很大,六部俯首听命。③恰恰因为权势太大,给阁臣带来了祸患。

【注释】①胡汪:指胡惟庸、汪广洋。②讲读:翰林院设官有学士、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讲读泛指翰林院文臣。明代阁臣基本上都由翰林出身。洪武十五年(1382)初臵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典籍吴沈为东阁大学士,皆出翰林。明成祖首选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阁,亦皆翰林院官员:解缙翰林学士,黄淮编修,胡广修撰,杨荣侍讲,杨士奇侍读,金幼孜检讨,胡俨检讨。③杨文定:即明前期“三杨”之一的杨溥,谥文定,又因郡望在南,被称为“南杨”。④散官:散官与实职是两种不同系列的官职。实职如布政使,这是承担实际行政职能的官职;散官如特进荣禄大夫,只是一个标志品位高下的阶号,是一种附加性官衔,与实职、俸禄没有必然的联系。明代散官与官品相配,也分为九品十八级,据官授阶,并依职事变动相应调整,如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⑤票旨:即票拟。⑥三杨:指明前期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⑦今:指嘉靖隆庆之际。何良俊生活在嘉靖万历时期,⑩《四友斋丛说》初刻于隆庆三年(1569)。⑧选曹:指代吏部。吏部负责铨选之事。⑨揭帖:便条。⑩注选:铨选。注,做记号,铨选的时候需要随时做上标记,以便根据情况分派官职。

8.阁臣的实质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卷五〇一万历四十年(1609)十一月乙未条

【解读】《明实录》包括太祖至熹宗朝十三部实录,是关于明代历史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叶向高在万历天启中入内阁多年,并有数年时间身任首辅,这段话既有他对以往教训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

叶向高认为:①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②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③因此,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

【注释】①威灵:威福。②六曹:指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③职掌:即职权。④备员:谦虚的说法,凑数的意思,叶向高自称不过在内阁凑数了六年。⑤百凡:全部的意思。

9.张居正生前身后

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

①②当是时,太后以帝冲年,尊礼居正甚至,同列吕调阳莫敢异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时帝顾居正益重,常赐居正札,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

③④及卒……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召还中行、用贤等,迁官有差。刘台赠官,还其产。御史羊可立复追论居正罪,指居正搆辽庶人宪狱。庶人妃因上疏辩冤,且曰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邱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⑥

⑤①

⑤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

……

⑧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

【解读】这段《明史·张居正传》的节选,主要描述了张居正备受倚重,恩宠等到最后身死家破的过程,“赞曰”则是后人对张居正的评价。

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人。1567年以吏部左侍郎入内阁,1572年任首辅。他利用当权机会,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政治上,张居正主张“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借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在其任内,内阁权力大增,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尽反其所为,张居正被削秩夺诰,家产被抄,子弟充军。

张居正的前后遭遇,恰恰为叶向高所言增添了注脚。尽管内阁权力很大,首辅近似于宰相,但其权力的取得是不稳固的,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注释】①冲年:年幼。②甚至:即非常。③上柱国:起于战国时期,封予战功显赫者,后世遂为勋官的最高级。④谥(shì):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往往对其加封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张居正谥“文忠”,因为他出身翰林,所以谥号中有一“文”字,“忠”则是对他的整体评价。⑤搆(gòu):同“构”,把某些事情牵合在一起作为罪状陷害人。⑥籍:登记,引申为抄家。⑦烟瘴地:有烟霭瘴气的地方,即指偏远荒凉的地方。⑧干济才:有办事才能的人。济,成。

10.查继佐论内阁之制

①殿阁学士,明创制,以五品备顾问,而特简升六部。惩于丞相胡惟庸之失,秩卑,法不得专制九卿,九卿亦不得关白。盖洪武中,未尝预平章也。永乐时,开东阁于东角门,乃始任心腹,专典机务,后遂以尚书、都察院兼殿阁,位望犹之丞相。顾以初制,不令督率群僚。是后谏官得恣意抨驳,敢言以为名,互射以为的,大率中无画一,模棱图苟安,为权臣者不得擅其权,为重臣者亦遂失其重。而天子亦遂彼此与波,太平无事,唯诺养优。三杨以往,易见成绩,然能身劳怨,独立不惧,而卒不负其所学者,亦未一二也。间有借喜怒独往,而秉成不归焉,或亦及祸。明末多故,尚有才臣,颇或克任,乃使不职谏议者亦增多口。夫处交啧之中,而欲善乃公事,即周召难之。天下事无全得,一人执其咎,或

⑨⑦

②⑦奋自盖,以收桑榆⑩,而一经瑕摘,百世不赎。是故明党作,而相臣愈难为工矣。宣

!尼政逮大夫之论,痛心国是,而司寇之日,未见廷诤,必裁三家,抑犹以权臣为国倚命哉嗟张江陵得生崇祯之世,犹幸也。

──[清]查继佐《罪惟录》卷十九《直阁志总论》

【解读】《罪惟录》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明代纪传体史书,作者在书中表现出自己鲜明的历史观和对明代历史的见解,此书的体例也有可观之处。

这段资料是查继佐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检讨。他认为:①明代殿阁制度的设计,使殿阁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明太祖初置殿阁之时,因为胡惟庸的教训,对殿阁权力明确加以严格限制。明成祖的时候,虽然阁臣地位提高,职权扩大,但也不能领导文武百官。②阁臣往往成为谏官的靶子,造成无作为的恶劣后果。言官对阁臣指责太多,多数阁臣因此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即便偶尔有勇于任事的,常以身败名裂告终。③阁臣不能为权臣、重臣,直接影响了明代行政体制的运转。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一个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不是那么固定,与以往的宰相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办法在关键时候发挥驾驭全局的作用。

【注释】①惩:因受打击而引起警戒。②关白:报告,陈述。关,古代公文的一种,平行机关互相质询时使用;白,下对上告诉。③犹:如同,好像。④波:鼓动。⑤养优:养,保养;优,优游,悠闲自得。⑥身:作动词解,身任。⑦秉成:与现代汉语的“秉承”不是一个词,秉承是接受(旨意或指示)的意思,秉成是成功的意思。⑧克任:胜任。⑨周召:即西周名臣周公旦、召公爽,他们辅佐周天子,修明政事,提高周王室的威望。⑩盖:遮掩。以收桑榆:典出《后汉书〃冯异传》,现在有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东隅,东方日出处,早晨;桑榆,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

明党作:指明末党争严重。

宣尼政逮大夫之论……为国倚命哉:宣尼指孔子,孔子谥文宣,字仲尼,曾任鲁国司寇。《论语〃季氏》云“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三家指三恒,即鲁国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长期操纵着鲁国政事。孔子对三恒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但也认为权臣对国家很重要。

军机处的设立

11.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

①②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至于八和硕贝勒共理国③

⑤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于国,七人宜共赞成之。如己既无才,又不能赞成人善,而缄默坐视者,即当易此贝勒,更于子弟中择贤者为之。易臵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若八和硕贝勒中或以事他出,告于众,勿私往。若入而见君,勿一二人见,其众人必集,同议谋以治国政,务期斥奸佞举忠直可也。

──《清太祖实录》卷八天命七年三月己亥条

【解读】《清实录》包括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德宗载湉十一朝实录(宣统逊位而实录阙如),是关于清代历史的资料长编,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这段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的安排,是后金政治体制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努尔哈赤决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并对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①努尔哈赤遵从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②这项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满洲贵族的集体智慧,强化统治力量。③这项制度对君权构成极大束缚。国君由八旗旗主共同推举,如所行非善,八旗旗主可以随时将其撤换,另立新君。八旗旗主为首的满洲贵族联合执政,国君没有绝对权力,个人权势受到严重挤压。

【注释】①强梁:强横,强暴。②尚力自恣:尚,崇尚;恣,放纵。③知识:是两个词,知,同智;识,见识。④和硕贝勒:旗主。⑤庶几:表示可能或期望。

12.议政大臣权力的盛衰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解读】昭梿,出身满族亲贵,袭爵礼亲王,交游颇广,经历丰富,所作《啸亭杂录》是了解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典章制度部分价值尤高。

这则资料简要说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从顶尖级的权力机构到最后被撤销的过程。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②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式,与皇帝独揽大权的要求相抵触,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入关以后对广大汉族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③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④到乾隆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取消,权力更加转移到皇帝手中。

③①【注释】①如坐朝仪:像天子坐朝听政的样子,这是批评议政王大臣僭越。②乾隆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③纯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去世以后上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13.内阁变迁

初,天聪二年(1628),建文馆,命儒臣分直。十年(1636),更名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始亦沿承政名,后各臵大学士一人。顺治元年(1644),臵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二年(1645),定为正二品衙门,以翰林官分隶之。三院上并系“内翰林”字。……十五年(1658),更名内阁,别臵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仍兼尚书,学士亦如之。十八年(1661),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仍别臵翰林院,改三院为内阁,臵满、汉大学士四人。雍正九年(1731),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额外大学士。臵协办自此始。厥后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乾隆十三年(1748),始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员额,省中和殿,增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臵。嗣后授保和者止傅恒一人。凡遇岁时庆节朝会,汉员列满员下。自光绪间李鸿章系文华殿衔,而宝时系武英殿,班转居其右。五十八年(1793),停兼尚书衔。宣统三年(1911),改组内阁,别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

①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顾南书房翰林虽典内廷书诏,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志一》

【解读】《清史稿》纂修于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并不是一部成功的纪传体通史,但对于了解清代史事仍有一定价值。这则选自《职官志》的史料说明了两个问题:①清代内阁制度的建立;②清代内阁职权的变化。

1628年,皇太极设立文馆。1636年,皇太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1658年,顺治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后几经变化,到乾隆时期,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殿与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阁为基础的内阁正式形成。

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职权最高。康熙时期,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雍正时期,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职权再次削弱。发展到最后,内阁虽存草拟诏旨之责,但军国大政主要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办理,内阁权力更小。

【注释】①世祖:即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庙号世祖。习惯上也称做顺治皇帝。②本章:指奏章。

14.设立六部

①②太宗天聪五年(1631),设六部,以贝勒掌各部事,设满、蒙、汉承政三员,参政八员,启心郎一员。惟工部省蒙古、汉军参政六员。崇德三年(1638),六部各留承政一员,余皆改参政,有左参政、右参政。理藩院、都察院,亦称承政、参政。顺治元年(1644),改汉官衔,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者库为主事。又初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改为六品、七品、八品及无顶带笔帖式。

──[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一

【解读】吴振棫在清中后期供职翰林院多年,又长期任封疆大吏,见闻广博,熟谙典章制度,《养吉斋丛录》便以记载清代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廷琐事和政务措施。

这段话概括介绍了清初六部的设立。①1631年,皇太极设立六部,作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关。②1644年,六部长官改成尚书、侍郎等头衔。

【注释】①太宗:即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太宗。②贝勒:贝勒是清代皇室的封爵称号。清代的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将军六级。

15.康熙设南书房

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

──《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

【解读】康熙十六年(1677),在宫内设立南书房,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南书房设立之初,侍从者的主要任务只是陪皇帝作诗写字,但后来也秉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发布政令。

南书房的设立对于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有两个意义:①南书房实际上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便于皇帝发号施令。②南书房设立后,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16.军机处

军机处,盖古者知制诰之职。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其属例用内阁中书舍人。舍人改庶吉士则不复入,改六曹、御史、给事中,递迁卿寺,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内阁学士,入直如故,惟擢侍郎亦不复入。间有以赀以荫为郎得预者,率大臣子弟为然。而张公若霭、鄂公容安又以庶子、侍讲入直,蒋公炳、程公焘又以巡抚罢还京入直,皆奉特旨行,非故事也。

先是,雍正七年(1729),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后六年,上即位,改名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机处。时大学士为鄂公尔泰、张公廷玉、徐公本、蒋公廷锡,尚书为海公望。每被旨,各归舍缮拟,明日授所属进之。后大臣避专擅名,乃令所属具草,视定进呈。自是择所属益精慎,至大位者益众。而上赏赐亦异于庶僚,纱缎、饼饵、果时赐,岁暮赐鹿肉诸物率以为常,以至上所游幸无不从。其职掌在恭拟上谕及内外臣工所奏有旨敕议者,各审其可否以闻。又外臣章奏,各书为副以藏之。

盖本朝谕旨、诰命,其别有四:凡批内外臣工题本常事谓之旨,颁将军、总督、巡抚、学政、提督、总兵官、榷税使谓之敕,皆由内阁拟撰以进;凡南、北郊时享、祝版及祭告山川与大臣死事者祭葬之文,与夫后妃、宗室、王公封册,皆由翰林院撰拟以进。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臣自侍郎以上,外臣自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暨晓谕中外,谓之明发;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故所任最为严密繁巨。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二十二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解读】《枢垣记略》是一部关于清代军机处的专书,梁章钜在嘉庆道光之际曾任职军机章京,有机会接触到军机处的档案资料,遂以此为基础撰写成书。书名《枢垣记略》,是因为有人将军机处比作宋代的枢密院或汉代的尚书省。

王昶,乾隆进士,历官至刑部右侍郎,曾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中书舍人入值军机处,此文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昶身处其中,加以咨询前辈,参阅资料,对军机处的渊源、职掌、制度、地位等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这则资料说明了:①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挑选自己宠信的大臣进入军机处。②军机处的设立,侵夺了原来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直接剥夺了诸王议政的权力,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①③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④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有的先下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廷寄主要是重要机密事件。皇帝经由军机处牢固地控制着中央与地方。⑤军机处本身没有独立性,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实权。军机处只有直庐,没有官署;成员又都是兼职,没有专官,具有很大的临时性,难以形成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军机处的印信,也收藏在大内,用时必须例行严格手续,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军机处自身权力的独立行使。军机处这一机构,既便于君主集权,又难以产生与君权相抗衡的政治力量,是皇帝推行专制政治的理想工具。

上一篇:酒店前台接待个人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干部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