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目录(精选8篇)
(2010-10-05 02:07:29)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
上海语文教材 高中篇目 教育
(沪教版)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试用本)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8 16:16: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3942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版)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高一上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三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四 边城(沈从文)五 合欢树(史铁生)
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八 邂逅霍金(葛剑雄)九 一碗阳春面(栗良平)第四单元 诗歌及其欣赏 十 再别康桥(徐志摩)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十二 双桅船(舒婷)
十三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十四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蒹葭(《诗经》)
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十七 病梅馆记(龚自珍)十八 *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十九 促织(蒲松龄)二十 香菱学诗(曹雪芹)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二十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写作
一、调动你的积累:作文材料的准备
二、写出你独特的感受:文章的立意 口语交际
聆听(细节聆听与整体聆听)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优雅的汉语
专题研究: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 附录 文言实词及其活用 高一下
第一单元平民生活 一 老王(杨绛)二 项链(莫泊桑)三 *当炉女(臧克家)第二单元 杰出人物
四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五 小溪巴赫(肖复兴)
六 *春天的故事(叶旭全 蒋开儒)第三单元 为理想而斗争
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八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九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第四单元 小说及其评析 十 哦,香雪(铁凝)
十一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十二 *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奥莱尔)《走出沙漠》(沈宏)
十三 *《药》评点(原作鲁迅 评点 吴中杰)第五单元 亭台楼阁 十四 阿房宫赋(杜牧)
十五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十六 项脊轩志(归有光)十七 *诗词四首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八声甘州(柳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登快阁(黄庭坚)
第六单元 古诗及其赏析
十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十九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二十 律诗三首
终南山(王维)
登高(杜甫)
书愤(陆游)
二十一 *绝句三首
塞下曲(卢纶)
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
二十二 *诗赋论(袁行霈)
写作
一、让思想展翅飞翔:联想与想象
二、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
复述(基础复述与创意复述)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
专题研究: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附录 文言虚词
高二上
第一单元 读书生活
一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
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
三 *幼学纪事(于是之)
第二单元 书话与书评
四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五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
六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第三单元 科学与艺术
七 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八 说数(沈致远)
九 *自然笔记(杨文丰)
第四单元 散文及其赏析
十 想北平(老舍)
十一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十二 *草莓(伊瓦什凯维奇)
十三 *漫谈散文(季羡林)
第五单元 山水情思
十四 诸子喻山水
十五 秋水(节选)(庄子)
十六 前赤壁赋(苏轼)
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六单元 词曲及其赏析 十八 宋词四首 雨霖铃(柳永)踏沙行(秦观)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李清照)
十九 窦娥冤(关汉卿)二十 元曲二首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二十一 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十二 词的起源与特点(夏承焘 吴熊和)写作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
二、“画眼睛”:写出事物的特征 口语交际
单向表达
(一):发言(说明性表达)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 专题研究:楹联的世界 附录 文言中的固定结构 高二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一 故都的秋(郁达夫)二 晨昏诺日朗(赵丽宏)
三 *瓦尔登湖(节选)(梭罗)第二单元 名利内外 四 守财奴(巴尔扎克)
五 关汉卿(节选)(田汉)六 别了,哥哥(殷夫)
七 *告别权力的瞬间(李辉)第三单元 文化的制约与创造 八 拿来主义(鲁迅)九 胡同文化(汪曾祺)
十 *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十一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第四单元 说明文、应用文阅读 十二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十三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
十四 *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第五单元 传统美德
十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十六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十七 《新序》二则(刘向)十八 *训俭示康(司马光)第六单元 古代散文及其赏析 十九 过秦论(贾谊)二十 师说(韩愈)
二十一 石钟山记(苏轼)二十二 *劝学(荀子)
二十三 *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写作
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
二、议论的角度:论证的思路 口语交际
单向表达
(二):演讲(分析性表达)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走进杰出的科学家 附录 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高三上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一 雨巷(戴望舒)二 荷塘月色(朱自清)三 *荷花淀(孙犁)
四 *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第二单元 思想与精神的力量 五 《〈宽容〉序言》(房龙)六 《〈激流〉总序》(巴金)七 *新时期诗歌二首 相信未来(食指)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八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第三单元 品位与格调
九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十 老人与海(海明威)十一 *谈白菜(李锐)
十二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第四单元 论说文及其解读 十三 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十四 简笔与繁笔(周先慎)
十五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十六 *漫谈说理文(朱光潜)第五单元 家园亲情
十七 小雅•采薇(《诗经》)十八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十九 陈情表(李密)
二十 *诗词三首 月夜(杜甫)
夜雨寄北(李商隐)水调歌头(苏轼)
第六单元 史传作品及其赏析 二十一 秦晋殽之战(《左传》)二十二 鸿门宴(司马迁)
二十三 *《苏武传》(节选)(《汉书》)二十四 *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十五 *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郭丹)写作
一 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立论与驳论
二 驳斥谬误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口语交际 多向应对
(一):讨论与采访等(简单的口语应对活动)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附录 常用修辞格 高三下
第一单元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一 阿Q正传(节选)(鲁迅)二 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三 *套中人(契诃夫)四 *典型(傅道彬)第二单元 艺术与审美 五 画说(张大千)
六 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七 *昆剧的故事(刘厚生)八 *音乐短章(纪伯伦)第三单元 走向社会
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十 生命的节日(季栋梁)
十一 *《傅雷家书》两篇(傅雷)第四单元 戏剧及其赏析
十二 《雷雨》(节选)(曹禺)十三 曹操与杨修(陈亚先)十四 *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戏剧文学(谭霈生)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黄会林 陈刚)第五单元 浩然正气
十五 《论语》七则(《论语》)十六 《孟子》二章(《孟子》)十七 *国殇(屈原
十八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十九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第六单元 人生与艺术境界
二十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论语》)二十一 兰亭集序(王羲之)二十二 *琵琶行(白居易)
二十三 *《秋声赋》(欧阳修)二十四 *文论十则
《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写 作
一 让文章鲜活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二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方法 口语交际
多向应对
(二):辩论等(把握交际的语境,训练应对的思路)综合学习
一、利用教材目录, 构筑新的教学导航
第一讲: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史 (教材第1、2单元) , 包括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二讲: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第3、4单元) , 包括西方资本主义与近代中国对新制度的探索;
第三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教材教第5单元)
(1) 苏俄经济三大政策: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 后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四讲:中国近、现代化 (第6、7单元)
(1)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与近代化历程 (多元化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2) 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与创新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讲: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第8单元) ———七个专业化名词
(1) 战后初期三大经济支柱:IMF, GATT, World Bank
(2) 90年代经济区域化:EU, APEC, NAFTA
(3) 全球化:WTO (20世纪世界市场的后续演变)
人类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两大模块:自然经济发展史和自由经济即商品经济发展史。自然经济的典型就是中国古代经济, 它缓慢发展, 自成体系, 为中国的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是决定东方儒家文化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 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种种发展表现的整体意识, 可以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统一, 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告知学生来降低未来教学的难度。如此未来的教学就有规矩可循了, 所谓“纲举目张”也就变得简洁而科学了。
苏俄 (联) 的经济模式从时间和性质而言都是自成一体的, 它是另一种“现代化模式”,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模式”有着明显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化问题, 其发展本身就深受西方世界市场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近代化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半殖民地经济, 是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前提下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形式存在, 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受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合理运用“白猫”“黑猫”的“两手”理论, 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路经。
二、利用教材目录, 建立树形知识结构,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比如,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学习时注意让学生把握有哪些侵略, 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有哪些中国人的反抗, 如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时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在学习前,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目录, 建立一个整体概念, 在学习后, 再看目录, 这样构建知识体系就不难了。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二单元主题是近代化的探索, 第三单元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单元主题是抗日战争。当我们先学习了目录, 在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 就等于是有一棵“大树”叫“中国近现代史”, 长了四个“树枝”, 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它长满“小枝”和“树叶”, 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了, 学起来轻松, 容易掌握。当学生心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时, 他们就会体会一个过程, 享受一份学习的快乐。
三、利用教材目录, 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单元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这一章节中, 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得到了高度的概括, 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 (1) 进行了正确探索, 对前苏联经验的迷信得以破除, 制定了中共八大正确方针政策, 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调整国民经济, 等等。 (2) 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并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生不良影响,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3) 道路尽管曲折, 但总趋势在向前蓬勃发展, 在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其成就显著。因而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
四、利用教材目录,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
如“世界经济专题”下, 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的变革”这一方面可以进行如下整合。
1. 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2.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80年代一系列改革;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91年苏联解体。
3. 中国:1949—1952年的土地改革被认为是“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经济体制变革”;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逐渐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目录是一本书的提纲, 学完一册课本后, 重读目录, 以目录为线索,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 形成连贯、完整、系统的知识, 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如果把目录中的每个题目都变成问题设问, 用来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就可以得知哪些内容已经掌握, 哪些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掌握, 哪些内容还很模糊甚至已经忘记, 然后有针对性地再读有关章节, 加以弥补。这样的复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时, 经过按目录顺序归纳, 该专题历史知识的内容一目了然, 便于学生进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而且有利于回答综合性的材料解析和探究性试题。
关键词:中国小说欣赏 问题 建议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1]来看,对小说的教学首先强调要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小说作品的兴趣,要学会尊重、理解及吸收优秀的多元文化;其次,要求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小说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以小说评论的方式呈现;再次,根据小说的艺术特色,提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体验小说的魅力;最后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尝试小说写作。总之,选修小说教材是让学生有选择性、自主性的学习,是对必修小说在数量与内容范围上的补充和延伸。
鉴于(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处在进一步的摸索与改进阶段,编写与实施过程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旨在与编者、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力求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选修小说教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一、《中国小说欣赏》的编写特点
(一)结构清晰、系统完整
《中国小说欣赏》是按照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顺序呈现的,共十八部作品,每两部作品凝练一个主题并组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前有单元导读,每课结构由“课文前言—课文—赏析—思考—(扩展)—链接”几部分构成。其中“课文前言”介绍的是整部作品的故事梗概及对作品简单的评述;“课文”选择的是整部作品中独立成篇的章节;“赏析”主要是针对选文作出的鉴赏与评析;“思考”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扩展”部分,有些课文中有出现,有些则省略了,这样编写主要考虑的是让学生从课文出发,引导他们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其他相关方面;“链接”则是列出与课文题目相关的书籍,以备学生查阅资料。总之,各单元及各课结构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使学生层层深入对小说的理解与把握。
(二)内容丰富、代表性强
《中国小说欣赏》所选的九个主题十八部作品都是经时间洗涤后的优秀中华文化思想的结晶,代表着中华儿女全体的智慧。其小说雅俗共有,长短不一,分别涉及“历史与英雄、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2]等九个主题,可见所选内容的丰富程度。其中,每部作品在各自的主题下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这里以同一主题下的《家》与《白鹿原》为例,虽说都在“家族记忆”的主题下,但两部作品蕴含的思想不同:《家》叙述的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几世同堂同居共财的官绅大家庭,而《白鹿原》叙述的是虽然分居异财,但还是按血缘关系世代聚居在一起的乡村大家族。总之,由这九个不同主题组成的选修小说教材涵盖了中国小说绝大部分题材范围,且每个主题下两部作品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及拓展视野都有很大帮助。
(三)评价客观、拓展深刻
编者对各小说评价相对准确、客观。最能说明的代表作品是《金瓶梅》,单元导读中说《金瓶梅》“虽然有许多缺点,却在有明一代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奇书”,“这种以主人公名字作书名的方式,被才子佳人小说借鉴”,“‘描摹世态,见其炎凉的传统,更多地被明末以拟话本为主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所吸收”等等,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体现出编者更为尊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除此之外,课外拓展也相对深刻,体现在课文后的“思考”部分,其中有的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选文,分析小说的行文特点及人物形象;有的则是根据选文当中的一些段落,练习作文等。总之,这些问题的设置包含知识在作品中的呈现,怎样呈现,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从哪些角度去探索,在其他作品中又是如何表达的,如果是自己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创作文章等各个角度,从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编者在强调培养学生阅读小说兴趣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本教材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但还有一些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的空间。如第一,选文有学术化倾向:本系列教材编写主力军包括袁行霈、陆俭明、温儒敏、陈平原、曹文轩等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专家或学者,选文介绍和赏析大部分也直接来自于他们的著作。这虽然保证了教科书的权威性,但也从侧面看出教材有学术化倾向,使学业负担重的高中学生理解产生困难;第二,选文介绍对学生思维有限制:以《西游记》为例,前言这样写道:“作者试图用《西游记》这部小说宣扬一种精神境界,要求人们摆脱物的迷惑,收束放纵不羁的‘心以求得‘明心见性,回归到‘良心的自觉境界。”[3]其实编者是想告诉学生,孙悟空的转变史代表了人成熟及心性渐渐安定的过程,这虽然可以体现出一种开放、成熟的心态与见解,但也禁锢了学生个性的解读,有种对学生植入式的思维输入,不利于他们自主深入探究,形成各自独特的见解;第三,选文对作者有忽视:本教材每篇选文标题下都没有标明作者,只有在结尾处标明选文的出处。以《曹操献刀》为例,选文末尾这样写道:“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3]除此之外,大部分选文也只提到“作者”两字,对作者姓名没有注明。编者这样做会造成学生不知道原作者,从而对作品产生常识性的错误认知。
二、《中国小说欣赏》的实施问题
(一)“生本”让位于“考本”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大部分高中学校为了升学率,依旧遵循“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的观念。这就使得选修课既不是以教师研究领域为主导,也不是以学生自由选择为主导,而是彻彻底底地以升学考试为主导。在调查学校使用选修教材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等作为重点选择的对象,而中外小说戏剧几乎没有被提上选择之列。学校解释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它们的内容在高考试题中不会直接出现,就算学了在目前的升学考试中也不会有直接明显的效果,所以出现了将其弃之不学的现象。
总之,在“高考”指挥棒下可以看出教师选择教材时都如此被动,更何况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对选修课毫无选择自由。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对经典名著有望而生畏的心理,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思考、探究的主动性大大的降低。而这些同样与“选修课程必须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以此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4]”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学单一化、形式化
同样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的单一化教学仍在选修课教学中占主流,选修课上成了另外一门必修课。而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依旧沦为空的构想,从而大大影响小说选修课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形式化的教学也是影响小说选修课教学效率的一大因素。虽然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但是在实际调查中许多教师对文本解读仍然有所懈怠。这反映在小说教学课堂上,就是部分教师课下不要求读文本,只在课上蜻蜓点水式地要求学生了解作品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简略的阅读,这种形式不求学生认真读过,更谈不上读懂、读透。基于这种形式化的学习,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思考、探究的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对编写与实施《中国小说欣赏》的建议
(一)编者要避免学术化倾向
对高中语文而言,尤其是选修课,基础性、通识性是重点,而非拔高和加深。如果编写像高校专业教材那样会很大程度上加重语文选修学习的难度,这样会使部分学生对阅读作品的兴趣大大降低,也就更谈不上对小说的自主鉴赏与探究了。当然,也并不是每一本教科书都要求学习,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求研读,更不是每一道习题都要求回答,但如果超出学生理解范畴,那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与兴趣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是否能尽量避免学术化倾向,降低难度这也是编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要在充实知识储备下重构教材
上好选修课需要教师扎实的学术根底与理论底蕴。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正确解读小说。这包括选文的语言、情节、人物、环境、思想、艺术以及小说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其次,教师还要重构教材、拓展文本。教师可以在每个主题两部作品的指导下,以这两部小说为线索,带动对此主题下小说的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与探究此类型小说,从而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如在“历史与英雄”主题下,除教材之外,可以推荐小说《隋唐演义》《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家族小说”主题下,推荐《京华烟云》《丰乳肥臀》《四世同堂》《尘埃落定》等,这些都是不同主题下很好的扩展阅读。另外,为了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指导学生建构新的小说主题,如以韩寒《三重门》、郭敬明《幻城》为代表的校园小说,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校园,以另一种心态去对待学习,这样会引起他们不少的共鸣。
(三)教师教学要灵活多变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及实际水平,重视学生化、自由化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朗诵式、表演式、专题研究式、写作式、论辩式等。这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使学生徜徉在中国小说的世界里。这时,学生通过教师这位使者使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被地挖掘出来,高中选修课的目标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版。
[2]陈平原:《中国小说欣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邓拓:《高中语文选修课小说部分教科书评价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刘明娅:《<中国小说欣赏>教材的解读与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9期。
上海高中语文最新教材-目录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
高一上 学习在于思考、知识在于积累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旷野》、《北方》等。“自由体诗”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
十二 双桅船(舒婷: 朦胧派代表人物(还有北岛、顾城))
十三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女神》、《屈原》)
十四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
学习在于思考、知识在于积累
十九 促织(蒲松龄: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二十 香菱学诗(曹雪芹: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长篇名著《红楼梦》。)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明末元初小说家 号湖海散人)
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
二十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
高一下
第一单元平民生活
一 老王(杨绛: 剧作家、翻译家、散文家,代表作:散文《干校六记》、小说《洗澡》)
二 项链(莫泊桑: 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 *当炉女(臧克家)
第二单元 杰出人物
四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现代小说家,著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五 小溪巴赫(肖复兴:)
六 *春天的故事(叶旭全 蒋开儒)
第三单元 为理想而斗争
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八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九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立论之本:人人生而平等)
第四单元 小说及其评析
十 哦,香雪(铁凝: 不回避苦难,但能看到苦难背后作为底色的善)
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的渐近线 2.3 抛物线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小结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小结
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实习作业 小结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小结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小结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信息技术应用 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 小结
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
2.3 抛物线
yax2bxc(a0)
探究与发现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
2.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2.5 曲线与方程
探究与发现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 小结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小结
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1.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
信息技术应用 曲边梯形的面积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平面与空间中的余弦定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小结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阅读与思考代数基本定理
小结
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部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3 二项式定理 小结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
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信息技术应用µ,б对正态分布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实习作业
小结
4-1几何证明选讲
第一讲 一 二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直线与圆的关系 圆周角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弦切角的性质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平行射影
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讲 一 二 三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一讲 一 二 三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极坐标系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 参数方程
曲线的参数方程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直线的参数方程 渐开线与摆线
4-5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 一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 3 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
绝对值不等式 1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
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三 反证法与放缩法
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一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二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三 排序不等式
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一 数学归纳法
二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框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第二框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第二框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二框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 第二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 生产 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第一框 经营公司 第二框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第一框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二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
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 第二框 征税和纳税
综合探究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目标
第二框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 面向经济全球化 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综合探究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政治生活》必修二
第一单 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第三框 政治生活: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第二框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第三框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四框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二框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综合探究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第三框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框 我国的宗教政策
综合探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第一框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二框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第二框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三框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综合探究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 《文化生活》 必修三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二框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框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框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
《哲学生活》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 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二框 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
力 第二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
题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
法的要
求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
魂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综合探究 坚定理想 铸就
一、正确解读爱情作品,引导学生正视爱情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讲解爱情作品时,往往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欲语还休,忸怩不安,生怕会误导学生,故在教学中更侧重的是对人物的刻画、人物关系的理解,对文章的爱情则言之甚少。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能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责任,这是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解读教材中的爱情作品,并好好利用这些作品,引导学生正视爱情,真正地认识爱情,并懂得爱情的真谛。
《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了人们爱情的向往;《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了人们爱情的追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成为宝黛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成了千古鸳鸯绝唱,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爱情;等等。这些文学作品虽然篇幅有限,但通过教师的教学,足以让学生能够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明白爱情的美好,不仅需要真情去维护,责任去经营,有时候还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甜蜜浪漫的,其中还有无奈、苦涩、心酸、伤感,甚至是面临生离死别。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深入分析爱情作品,慧眼辨识真正的爱情
高中时期爱情给许多学生的感觉是朦胧的、纯纯的,是一种很表浅的感情。但其实,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心理和生理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陷入其中便难以自拔,遇到问题时,总是羞于向教师和家长请教,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中的爱情作品,慧眼识别真正的爱情,明白爱情的真谛。
秦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明了没有爱情能够从头到尾都是轰轰烈烈的,一切都会回归平淡,回归生活,真正的爱情不贪图眼前的享乐,还要能够经受住长久分离的考验;《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暗示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追求爱情的坚贞与自由,告别人间依依不舍之情;《致橡树》中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人共享喜悦,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有难同担。这样,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分析作品中各式各样的爱情,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甚至是一种牺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到爱情真谛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关注人物命运,培养健康高尚的爱情观
在爱情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教材中的爱情,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故事里错综复杂的爱情和卑劣自私的人性,周朴园爱上了仆人,在生了两个孩子后将其赶出家门,其理由竟然是为了迎娶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他的结局让我们明白,没有责任感的爱情让人不齿,毫无爱情基础的双方结合为家庭,只会造成双方的痛苦。一个人在爱情中始乱终弃,不思悔改,那么他注定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因此,真正的爱情是责任与义务共同存在的。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爱情观,明白爱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不是一种施舍和乞求,而是在风风雨雨中,双方携手前进,永不言弃。
一、表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及封建社会的黑暗
高中教材中许多妇女的命运都带有悲情色彩。《氓》中的弃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祝福》中的祥林嫂则更为悲惨。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命运如此悲惨?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扼杀。“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使得女子只能屈从于男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包办婚姻使妇女没有自己的婚姻自由;封建“节烈”观念也在束缚和摧残着中国古代的妇女。通过课文中古代妇女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它就如一条毒蛇缠在中国古代妇女的脖子上,使她们无法喘息,它又如一只吃人的猛兽,蚕食着古代妇女的血肉之躯。刘兰芝、祥林嫂等人都不幸成了封建礼教筵宴上的牺牲品。
二、表现中国古代妇女对命运的抗争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虽然在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统治及压制下,中国妇女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她们也不完全是一味地屈从,在层层重压下也不会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杜十娘偷偷蓄下万金,为的是有朝一日脱离被人蹂躏的烟花场馆,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她想方设法让李甲把自己赎出去,但当李甲忘恩负义要把她出卖时,她就不再向封建势力俯首就范了,她以沉宝投江而亡的方式捍卫着自己人格的尊严。蒙受天大的冤屈的窦娥在临刑前对黑暗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这胆敢对天地神权谴责的语句实际上就是对黑暗的封建统治进行彻底的抗争和否定,她临刑前三桩毒誓更是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即使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祥林嫂,在面对非人的命运时,也会有不自觉的反抗,她以“逃、撞、捐、问”的方式来反抗封建政权、族权、夫权及神权对她的迫害。可以说,课文中的中国古代妇女以其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不倦追求在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三、体现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及崇高人性
首先,体现中国妇女善良、贤惠和坚强的美德。刘兰芝虽然被焦母无理遣归,却还是能够严装并得体有礼地向焦母道别,在与小姑分别时还不忘交代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以自身的善良和坚强回报焦母的凶横,赢得了后人的赞赏。窦娥为了婆婆免遭毒打而被迫屈招。在赴刑场的路上,为了不让婆婆在前街看见而伤心而要求走后街,即使到了临刑时也不忘劝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她坚强而善良的品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千百万的读者感动不已。水生嫂对丈夫的体贴与支持让读者心中充满着暖意,她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坚强与勇敢让我们肃然起敬。课文中的中国妇女以其善良、贤惠和坚强展现了中国女性的魅力与伟大。
第二,表现中国女性的聪明、勤劳与能干。刘兰芝虽然是小家碧玉型的女子,但她从小诵书学艺,多才多艺,有很高的劳动本领。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嫁到焦家后,更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虽然辛劳得不到焦母的认可,但她聪明与勤劳的品德却更能得到读者的同情。祥林嫂也是十分勤劳与能干,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杜十娘凭其聪明才智逃离了任人凌辱的烟花场馆,展现了中国女性坚强与聪明的一面。生活在新时代的水生嫂则更是聪明能干,生产、编席、射击、作战样样来得,为中国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课文中这些女性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和人性的亮点。
四、体现新旧不同时代妇女地位和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受封建家长制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压制,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没有政治及经济权利,甚至没有自己的人身自由。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让妇女只能服从和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封建时代还规定妇有七“去”,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其中的“去”和“出”就是指妇女被休遣回家。这说明古代妇女的婚姻是得不到保障的,她们随时都有被休被遣的可能。
到了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的传播下,国人开始觉醒,妇女的地位有了初步的提高,她们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并能主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了。这一点在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身上就可以看到。
抗战以后,中国妇女终于得到了翻身解放,她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显著的改变。《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们就是这样的妇女,她们不甘落于男人之后,除了生产之外,她们还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一起作战,她们在极其艰苦的战斗中,还能说说笑笑,充满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从刘兰芝、祥林嫂到水生嫂,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及精神面貌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高中语文教材目录】推荐阅读:
沪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07-13
高中语文必修三目录06-29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06-20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目录10-26
绵阳市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材目录06-22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
高中语文篇目09-27
高中语文试卷11-05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06-04
高中语文时评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