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稿(精选8篇)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二、说教法
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
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
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
分别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走出改革误区,迎来新的光明
1. 学案稿≠练习稿
事实之一,我们现在编写的学案稿,课前学习部分是大量教材内容的填空,课内对话是几个问题的简单陈列,课堂巩固又是几道选择题和材料题。一份学案稿全部都是练习。对学生而言只是增加了作业负担,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应付了事,抄袭,简单机械的重复甚至让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没有“获得感”与“成就感”。
2. 学案稿≠教案稿
事实之二,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案,把教案和学案相混淆,以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而制定出教案,再将教案简单地汇编成电子稿,重新印制就认为是学案,这是一种认知误区。学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怎么学,其本质上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导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案降低学生在疑难问题上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学习铺垫台阶,要体现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所以,学案不等于教案,教案更不能替代学案。需要我们教师走出误区,在学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确定教案,甚至是在课堂中随学情定教学方案。
3. 学案稿教学≠课堂教学
事实之三,学案稿教学堂堂如此,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学案稿牵着教师鼻子走,认为完成学案稿就完成了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课堂,在“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新课程理念下,学案稿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以此作为改革的核心力量。没有学生的支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案稿教学只能成为一种形式,改革将难以为继。所以学案稿只能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辅助手段,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学案中学生存疑问题。
二、学案稿改革,敢问路在何方
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改革的核心目的
历史与社会学科原本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科,但他们对新书的新鲜感却如昙花一现。其原因是新版教材中的彩图与历史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引起学生好奇,但半天左右时间就可以轻而易举阅读完教材,而教师却要花一学期的时间去教这些知识点。如果我们停留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浅显的讲解甚至是搬运的话,学生自然会感到历史课索然无味。
学案稿可以时不时地刺激学生,让学生重新拾起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比如学案稿的课前学习部分,我们可以把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信息补充一下。比如《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课,可以编写孙中山人物介绍,并运用学案设计如下问题:①你能说出孙中山生活的年代发生了哪些大事吗?②你知道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吗?③孙中山为什么会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通过阅读教材与补充材料学生既了解了孙中山的生平,更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了解了孙中山生活的时代背景,体会到孙中山忧国忧民的思想与实践,梳理了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课前探究学习比我们的基础知识讲授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探究翻转了课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内涵的深化提供有力的帮助。
2. 紧扣历史与社会课标,是学案稿改革的学科本质所在
对于《辛亥革命》一课,课标是这样描述的:“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根据这一课标我们在编写课内对话时可以借助年代尺把辛亥革命的事件和人物列举出来,这样不仅脉络清晰,也能引导学生在看书的同时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编写几则史料,比如《临时约法》的条目,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等史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学会透过史料去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历史的真相,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彰显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为鉴。
3. 增强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心,是学案稿改革的当务之急
好的计划要有对的人来执行才能取得好效果。在学案稿编制的过程中,这样的矛盾屡次出现。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等各类课型的学案要求不同,对教师的学科素质与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专题式学案稿的编制上,由于课堂知识容量更大,知识整合要求高,学生理解知识间联系的能力缺乏更加凸显。这样高难度的学案稿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胜任,我们有的教师本身缺乏课堂的驾驭能力,钻研教材的责任心又缺失,因而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心,否则学案稿改革前景堪忧。
4. 建立多级考评监督机制,为学案稿改革保驾护航
任何改革均需要有考评监督机制,不能随意而为。
一是要建立学生考评机制。学案使用者是学生,所以第一级的考评机制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学生对学案最有发言权。学案稿的质量与价值以学生整体性评价为主,一份课后学案整体性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学案稿的价值大小,更有助于学案稿后期整改质量的提升。
二是要建立学生之间的监督机制。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面广,要对学生的学案稿完成情况进行督查事倍功半。学生之间监督机制的建立,却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分析问题能力。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检查反馈学案完成的情况,更可以综合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为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达成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是要建立学校考评机制。学校在学案稿的评价过程中,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尤其要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评价中注重“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少讲),不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不讲。对教师的学案稿监测、评估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当然,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历史与社会学科学案稿改革应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所任教学生的学情,因材、因时进行学案稿的编写与教学。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以生为本,以标为准,全面推进,学案稿改革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摘要:学案稿是近来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载体之一。为了能够让这一载体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学生服务,走出困境,迎来光明,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际,提出“学案稿改革何去何从”这个论题,从改革存在的误区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案,以标定案等方面探索改革的路在何方。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案稿,误区,改革
参考文献
[1]丁玉祥.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技术指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3).
[2]聂柯湘.新课程改革下“学案—教案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0).
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第八轮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强调体验、对话、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学稿正是在此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但在导学稿的设计与使用过程当中,经常可以在一线老师当中听到这样一些声音:
1. 导学稿为何要设置这些栏目,有何依据?
2. 导学稿中的问题为何这样设计,有何依据?
3. 别人设计的导学稿,自己在课堂上该如何使用,效果有保证吗?
有老师说,这就是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没什么依据,只知道这样设计效果不错;有老师说,看到一些好老师这样做,我就依葫芦画瓢,也不知道是否合理;也有老师说,别人设计的导学稿还真是不好把握,总感觉到被缚住手脚,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对于以上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一大批敬业的老师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学有效性追求的体现;教学的境界也从感性追求慢慢过渡到了理性思考;教师的角色也从一个教书匠慢慢向一个研究者的身份靠拢……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也作了一些调查及文献检索,在此稍作叙述.导学稿的基本结构中,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的导学稿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七个部分;国佳(2009)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出导学稿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学习小结、推荐作业等八个部分,但对于导学稿基本结构的设置,均没有作任何的设置说明,停留在经验层面;对于导学稿中的问题设计,山东杜郎口的“336”模式导学稿中问题设计的原则:目标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提升性、衔接性、整合性、生活性、突破性、开放性;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练,当堂训练”模式导学稿贯彻:主导性、主体性、活动性、创新性、问题性、民主性、层次性原则,这些问题设计的原则看起来均有道理,但实践中不好操作,教师得不到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有一种“中听不中用”的感觉;甚至有一些学校或者老师在照搬一些名校的导学稿后,却发现使用效果不尽人意,依此可知,导学稿的设计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之间很好地统一起来.
以上这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
结合我校在“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认识及经验,笔者以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导学稿的设计一定要科学,要符合现代学习理论以及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论和相应的教学设计原理.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保障,才有了科学性基础.
2现代学习理论
2.1学习分类理论
2.1.1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
以安德森为首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符号∈是什么意思”,“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sin30°的值是多少”等问题,都需要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如怎样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去证明线面垂直,怎样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等问题,需要程序性知识.掌握程序性知识不能满足于仅仅能陈述的状态,还必须明确办事的操作步骤.
2.1.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R.M.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过程及条件也不相同.他将人类学习的结图1果分为五种类型:1.言语信息,分三个小类:符号记忆、事实性知识、有组织的整体知识.高中阶段学习的陈述性知识基本上都是有组织的整体知识. 2.智慧技能,分五个小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并且,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层次关系(图1):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5.态度.上述五种学习结果中,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与研究的重点.
2.2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表1),又称“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要么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
依据“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容易知道,“学”与“教”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故笔者以为,学习效果要保证,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从框架上应依据“六步三阶段”模型来构建.其中,导学稿侧重于学与教的一般过程中“学”的文本设计,课堂教学侧重于学与教的一般过程中“教”的方案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学与教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2.3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课型理论
课型即课的类型,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的类别进行划分的结果.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每一种课型都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根据学习分类理论及其基础上的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每一种学科基本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内、外部条件的综合反映,也是对学科特点主动适应的结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基本课型的学习过程和条件是确保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例如,高中数学科可划分为概念课、规则课、解题课、复习课等基本课型.
下面,仅对于学习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基本课型中的概念课从基本任务、知识类型及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数学概念课型
1.基本任务:(一)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具体包括:(1)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2)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3)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如将概念的定义由文字语言表述转换为用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4)分析所学概念的其它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二)辨明新概念与原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情感教育内容.(三)运用概念去办事,即通过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将习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endprint
2.知识类型:高中数学概念课型中蕴含的主要知识类型是定义性概念,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理解问题.
3.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概念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同化,重点是解决概念的理解问题,可用奥苏贝尔的同化论来解释.
(一)概念形成:从辨别概念的例证出发,逐渐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辨别(辨别概念例证的特征)→假设(对概念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作出假设)→检验假设→概括(给概念下定义).
(1)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必须能够辨别正、反例证.
(2)学习的外部条件是:①必须为学生提供概念的正、反例.正例应有变化而且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正例的呈现最好能让学生意识到,不至于看了一个正例却忘了另一个;②学生必须能够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以检验其所做的假设是否正确;③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④提供间隔练习以促进保持和迁移.
(二)概念同化:通过直接下定义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习得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
学习的基本过程为:理解概念的定义→辨别概念的例证.
(1)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或结构),而且这一上位概念(或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就越有利于新的下位概念的同化.如百分数这个定义性概念,如果学生头脑中已有“分数”这个上位概念,那么百分数可以用概念同化的形式学习.其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过程,即百分数的定义特征不必经过学生从例子中发现,可以直接以定义形式呈现.学生利用其原有上位概念“分数”同化“百分数”.在学习时,学生找出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新的百分数被纳入原有分数概念中;同时要找出新知识(百分数)与原有知识(分数)的相异点,这样新旧知识可以分化,不致混淆.
(2)学习的外部条件是:①言语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②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正例和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反例;③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④提供间隔练习以促进保持和迁移.
以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形式习得的概念属于概念的理解,若要运用概念对外办事,则还需给学生提供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变式(概念的正例的变化)练习,变式练习是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途径.例如,2,3,5,7,11等都是“质数”的变式.
3现代学习理论的应用
3.1导学稿栏目的设计
导学稿侧重于“学”的文本设计,依据皮连生教授实证研究的成果,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六步三阶段模型”,缺少任何一步,要么学习不能发生,或者学习虽然发生,但不能转化或持久保持.为此,笔者把“学”的六个步骤从模型中提取出来(图2)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构建导学稿的栏目.
一、课题名称:
二、学习目标(包含重、难点):
三、课时安排:
第2步,激活原有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构建栏目:复习回顾
第3步,选择性知觉;第4步,新知识编入原有命题网络;第5步,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经变式练习,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3、4步合在一起,实质上就是新知识的理解过程,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5步实质上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过程,此阶段要完成新知理解、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问题、并进行反馈及补救,是学习效果的保障,与前两步密不可分.构建栏目:学习新知(在新知理解过程中,应根据相应课型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第6步:根据线索提取知识/一旦条件满足,行动能自动激活,这实质上是知识的提取、迁移或应用阶段,强化知识的熟练程度.构建栏目:课后练习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学习理论下的高中数学导学稿的栏目设计为以下6个:
一、课题名称:
二、学习目标(包含重、难点):
三、课时安排:
四、复习回顾
五、学习新知(根据相应课型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六、课后练习
3.2导学稿的具体设计案例
笔者以选修1-1中的抛物线为例进行导学稿设计及分析.具体如下:
一、课题:抛物线(人教A版数学新课标教材选修2-1,P64—P72)
二、学习目标:
1、能准确回忆抛物线文字表述的定义,并能用符号加以表示,以及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能准确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教材中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自行给出其它形式标准方程的推导;
3、能准确回忆并解释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4、能运用抛物线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其中目标3、4是重点内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复习回顾
(1)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中“标准”的含义:
.
(2)椭圆和双曲线上的点到定点(焦点)与到相应定直线(准线)的距离的比都等于常数(离心率),当时,是椭圆,当时,是双曲线.当时,是抛物线.
五、学习新知
指导语:我们可以类比研究圆锥曲线中椭圆或双曲线的方法来研究抛物线:(1)根据定义建系设点求方程;(2)根据方程、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考察性质;(3)根据方程和性质研究与抛物线有关坐标及最值问题等.在自学中特别注意抛物线与椭圆、双曲线的不同之处:到焦点与到准线的距离相等,这是关键.
设计意图可看成是学习新知的一种先行组织者策略,引导大家明确学习的方法.本质上采用了奥苏贝尔在概念同化过程中的下位学习模式,学生已经懂得了研究圆锥曲线的一般方法,而抛物线也是圆锥曲线的一种,故抛物线的概念容易形成.并且,在此把研究圆锥曲线的一般方法写出来,意在强化学生原有知识结构.endprint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内容(例2,例5先不看),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结合书本的表格完成下面表格序
号标准
方程y2=2px
(p>0)y2=-2px
(p>0)x2=2py
(p>0)x2=-2py
(p>0)1图形2范围3对称
轴4顶点
坐标5焦点
坐标6离心
率7准线
方程8p的几何意义:p恒为数(正 / 负)
问题:你能否由上表四种方程的特点归纳抛物线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以及开口方向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2.抛物线y2=12x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9,则点M到准线距离是 ,点M的横坐标是.
3.求抛物线y-2x2=0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4.求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设计意图提供多个正例2、3、4,以帮助形成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
5.若l不经过点F,则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供反例5,加强对抛物线概念的辨析理解.
强化训练
6.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画图.
(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经过点P(-6,-3) ;
(2)顶点在原点,准线为y=2;
(3)顶点在原点,经过点P(-6,-3).
7.抛物线y2=8x上一点P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这点坐标是().
A. (2,4)B.(2,±4)C. (1,22)D. (1,±22)
8.已知M为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点P(3 ,1),则|MP|+|MF|的最小值为().
A. 3B. 4C. 5D. 6
9.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位置关系为().
A. 相交B. 相离C. 相切D. 不确定
设计意图提供适当练习,并进行矫正反馈,以形成利用概念对外办事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下列练习10—15,可以检验你对抛物线定义是否有深刻的理解、能否灵活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10.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aa>p2,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是,点M的横坐标是.
11.求顶点在原点,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O,并且经过点M(2,y0).若点M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3,则|OM|=().
A. 22B. 23C. 4D. 25
13. 右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 米.
14.已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的距离短2,求点P的轨迹方程.
1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其上的点P(m,-3)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方程.
设计意图提供间隔练习及不同情境的练习,以促进抛物线概念的保持和迁移.
作者简介李伟,男,1976年出生,江西临川人.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2009年被北师大教育出版社聘为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长期致力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深刻钻研教材教法.发表30多篇论文.《试论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endprint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内容(例2,例5先不看),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结合书本的表格完成下面表格序
号标准
方程y2=2px
(p>0)y2=-2px
(p>0)x2=2py
(p>0)x2=-2py
(p>0)1图形2范围3对称
轴4顶点
坐标5焦点
坐标6离心
率7准线
方程8p的几何意义:p恒为数(正 / 负)
问题:你能否由上表四种方程的特点归纳抛物线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以及开口方向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2.抛物线y2=12x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9,则点M到准线距离是 ,点M的横坐标是.
3.求抛物线y-2x2=0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4.求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设计意图提供多个正例2、3、4,以帮助形成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
5.若l不经过点F,则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供反例5,加强对抛物线概念的辨析理解.
强化训练
6.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画图.
(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经过点P(-6,-3) ;
(2)顶点在原点,准线为y=2;
(3)顶点在原点,经过点P(-6,-3).
7.抛物线y2=8x上一点P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这点坐标是().
A. (2,4)B.(2,±4)C. (1,22)D. (1,±22)
8.已知M为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点P(3 ,1),则|MP|+|MF|的最小值为().
A. 3B. 4C. 5D. 6
9.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位置关系为().
A. 相交B. 相离C. 相切D. 不确定
设计意图提供适当练习,并进行矫正反馈,以形成利用概念对外办事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下列练习10—15,可以检验你对抛物线定义是否有深刻的理解、能否灵活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10.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aa>p2,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是,点M的横坐标是.
11.求顶点在原点,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O,并且经过点M(2,y0).若点M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3,则|OM|=().
A. 22B. 23C. 4D. 25
13. 右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 米.
14.已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的距离短2,求点P的轨迹方程.
1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其上的点P(m,-3)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方程.
设计意图提供间隔练习及不同情境的练习,以促进抛物线概念的保持和迁移.
作者简介李伟,男,1976年出生,江西临川人.国家奥林匹克竞赛一级教练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2009年被北师大教育出版社聘为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长期致力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深刻钻研教材教法.发表30多篇论文.《试论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endprint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的内容(例2,例5先不看),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结合书本的表格完成下面表格序
号标准
方程y2=2px
(p>0)y2=-2px
(p>0)x2=2py
(p>0)x2=-2py
(p>0)1图形2范围3对称
轴4顶点
坐标5焦点
坐标6离心
率7准线
方程8p的几何意义:p恒为数(正 / 负)
问题:你能否由上表四种方程的特点归纳抛物线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以及开口方向和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
2.抛物线y2=12x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9,则点M到准线距离是 ,点M的横坐标是.
3.求抛物线y-2x2=0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4.求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为,准线方程为 .
设计意图提供多个正例2、3、4,以帮助形成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
5.若l不经过点F,则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供反例5,加强对抛物线概念的辨析理解.
强化训练
6.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画图.
(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经过点P(-6,-3) ;
(2)顶点在原点,准线为y=2;
(3)顶点在原点,经过点P(-6,-3).
7.抛物线y2=8x上一点P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这点坐标是().
A. (2,4)B.(2,±4)C. (1,22)D. (1,±22)
8.已知M为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点P(3 ,1),则|MP|+|MF|的最小值为().
A. 3B. 4C. 5D. 6
9.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位置关系为().
A. 相交B. 相离C. 相切D. 不确定
设计意图提供适当练习,并进行矫正反馈,以形成利用概念对外办事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下列练习10—15,可以检验你对抛物线定义是否有深刻的理解、能否灵活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10.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aa>p2,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是,点M的横坐标是.
11.求顶点在原点,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O,并且经过点M(2,y0).若点M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3,则|OM|=().
A. 22B. 23C. 4D. 25
13. 右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 米.
14.已知点P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的距离短2,求点P的轨迹方程.
1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其上的点P(m,-3)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方程.
设计意图提供间隔练习及不同情境的练习,以促进抛物线概念的保持和迁移.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3)班的张启舜。在本次期中考试中我的历史成绩为83分。
对于历史学科,我们不可能像数、理、化一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那么效率便是学好历史的关键了。如何提高效率呢?
首先是上课前。在上历史课前三分钟预备时,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将要上的内容大致浏览一下,这就算预习了。不需要花额外的时间的!
然后是上课时。上课才是学好历史的主战场。第一是听课!上历史课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脑子想。要从课本中提出主干: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怎么样了,有什么影响,起什么作用,怎么去评价?我们还要学会比较和联想,比如:我们刚学习的法国和德国的政治制度,我们就应该拿它们和英国、美国的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细细品味。因为考试是综合的,它往往就爱这么考。第二是笔记!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要一味的“复制”老师的板书。记笔记要讲究精简,把主干抓住即可。不要什么都记,只记自己认为重要的,书上没有的,考试很可能要考的。这样听与记相结合,历史课就有事做了,一堂课下来自己学得很充实。
最后是课后。为了防止“消化不良”,当天晚上应及时地巩固一下。注意不是死记硬背,主要是把几个重要概念强化一下,加深印象。这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到了考前复习时,再把书和笔记相结合,着重记诵一些成段的文字,比如:事件的意义、作用、影响、评价等。答题时最好用书中原话解答。
关于答题技巧呢我也有几点想说:一是分点答题,为的是让老师清晰的了解你的答题思路,然后按点给分,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二是在解答4分以上的问答题时要注意从多角度答题,如:问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就要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去回答。三是审题,一定要在落笔前想好答题中心,切不可偏题。最后就是注意书写规范,让老师没有扣分的理由。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经验,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征求意见稿)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是在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经过整合之后形成的新学科,涉及人文地理、历史和政治等有关内容。从课程逻辑体系看,它是围绕“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三大主题来展开的。
为规范历史与社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第2条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知道历史与社会有“生活的时空”、“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发展的选择”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
第3条 依据内容标准,通读全套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与结构,理清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目与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然后精读授课内容,找出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难点。
第4条 了解每个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明确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和需要教师“教”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第5条 综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正确书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全面、具体、明确,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科书内容应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
第7条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什么、怎样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8条
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历史、地理或政治等学科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条
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和配套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
第10条
在充分考虑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的学教案可包括课题名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学情等情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2条
通过文字、图表等书面或口头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体系中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13条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第14条 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或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15条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与辩论,让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暴露出来。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第16条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运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多种方法来清晰解释和梳理有关知识。教学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内容。
第17条 在施教过程中,主要讲授历史与社会学科规律与学习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强化学生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辨析。
第18条
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做出有效反馈。利用课堂生成对预设进行合理调整,同步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第19条 由教师总结或者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与归纳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建议采用开放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评价
第20条 评价目标多元化,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运用,也可以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并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趋向或取向,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1条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第22条 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行为观察、访谈评价(口试)、问卷评价、档案袋评价等。
第23 条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历史与社会试题,注重能力立意,讲求命制规范,体现综合学科特点。编选阶段性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期终测试等)题时,还应事先设置双向细目表,以确保考试的有效性。
第24条
教师应先做下水作业,做到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且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试卷应及时批改。批改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全批、抽批、面批等。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学业中的成就和问题,并及时加以反馈,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控作用。
四、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25 条 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求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与开发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文本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物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
第26条 应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来扩充教学内容;与社区联系组织校外各种有益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
第27条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尽量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就地取材,开发与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
播出时间:2014年2月25日星期二
插(内容提要)音乐
内容提要:
邓:校党委召开全委会会议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
邱:市教委领导、学校领导与寒假留校学子共贺新春
邓:我校服务保障集团开展新春送温暖慰问活动
邓:历史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的世界
邱:下面请听详细报道
插音乐
重师要闻
徐:音乐之后,新闻纵横带您一起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校园新鲜事儿。
校党政办来稿:2014年1月15日,中共重庆师范大学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在行政楼召
开,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参加会议,听取并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会议由校长、党委副书记周泽扬主持。会上,党委书记邓卓明代表常委会作2013工作报告,从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和市委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推进学校四大职能的发挥、谋划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统战与群团工作等五大方面,客观、全面地回顾报告了2013年党委常委会工作,受到委员们的充分肯定。邓:邓书记简要介绍了2014年党委常委会工作思路。2014年,党委常委会将继续坚持“正
方向、抓思想、谋发展、保稳定”的首要职能,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为主线,以落实第二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精神为重要任务,以全面实施学校内涵发展提档升级为核心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扎实推动学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以优良业绩为我校60周年校庆献礼!徐:学生处来稿:1月24日,市教委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周旭,市教委学生处处
长 奚弟超、市教委办公室主任 郭天平一行,在校长周泽扬、校党委副书记龚燕等的陪同下,看望和慰问我校寒假留校学生。周旭主任一行来到大学城校区清风苑A栋108室、B栋124室,同正在自习的藏族学生 嘎玛曲培 和在网上投递简历的大四学生 王林 等亲切交谈,了解同学们假期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并送上新春慰问。周校长和龚书记也叮嘱各位同学在校一定要注意安全,并通过所有在场的同学向全校师生和家长致以春节的问候。
邓:春节前夕,服务保障集团将困难、生病退休员工和假期值班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进一
步落实教育实践活动要求。1月22日,集团张万春总经理、康元洪书记带领班子成员
及各中心负责人,一一走访慰问了七位离退休困难及生病员工,全面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身体及家庭情况,鼓励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心,勇敢面对困难。集团领导也送上了全体员工对他们的新春问候。
徐:1月29日,集团张万春总经理、康元洪书记又带领班子成员,走访慰问了一直坚守一
线的员工,并送上了麦片、汤圆粉等慰问品和新年祝福。据悉,寒假期间,集团下属的餐饮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和宾馆共有110余名员工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坚守工作岗位,为全校师生员工寒假及春节提供放心的后勤保障。
邓:文学院来稿:为创新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师范本科生培养水平,继完
成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第一届和第二届实验班阶段性培养后,文学院提档升级,全面推进“重庆师范大学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建设,第三届实验班于2014年1月16日正式开班。开班典礼在我校集贤楼顺利举行。项目负责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文平,实验班班主任唐旭,指导教师刘中黎以及实验班30名成员参加开班仪式。徐:据悉,为保证实验班成员质量,选拔设立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为文本分析,为
保证成绩公平公正,笔试答卷交由重庆八中的特级语文教师批阅;邀请我校文学院副院长李文平,教师张育仁、刘中黎、唐旭,以及青木关中学副校长曹旋,重庆八中语文特级教师张泽勇担任面试评委,严格把关。来自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并符合遴选条件的80余名同学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30名同学通过两轮考核,顺利进入实验班。
切音乐 背景音乐(历史这一刻 提要)
邓:首先关注历史上今天发生哪些大事
邱:1850年2月25日 清朝道光帝病逝
邓:1903年2月25日 速射武器的发明者 理查·乔登·加特林 去世
邱:1948年2月25日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权
邓:1949年2月25日 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官兵574人在舰长 邓兆祥 率领
下在吴淞口举行起义
邱:1991年2月25日 华沙条约组织宣布从4月1日起全部解散
邓:1994年2月25日 约旦发生 易卜拉欣 大惨案
邱:1990年2月25日 查莫罗夫人当选 尼加拉瓜 第一位女总统
邓:2008年2月25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插音乐 历史这一刻片头
切音乐 背景音乐(历史这一刻活力篇 背景)lín
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邱:嗯,真的是读一句经典胜过行千里长途啊,相信大家早已从这两句名言中听出了我们今
天将要与大家分享的历史人物是谁了吧。邓:没错,他就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后世人称之为圣人的孔子。今天,我们将
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一代至圣的传奇人生。
邱: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到公元前479 年 4 月 11 日,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邓: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邱:嗯,孔子一生专注于教书育人,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颇深,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
私学,广收门徒的人,打破了官学的垄断地位,让读书不再是上层人的专利。他还提倡“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且他不光教育学生们知识,还教育他们要有良好的思想与行为,孔子很重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子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邓:他还修改了《诗》、《书》、《礼》、《乐》,序改了《周易》,撰写《春秋》
作为学生们的教材,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邱:哇,真的很了不起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邓:就是啊,圣人就是圣人,想想那可是在两千多年前啊,没有多媒体,也没有PPT,而我们的圣人就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教育出了这么多的贤良人才,真是了不起。
邱:那是,而且炎莉你知道吗,我们的圣人啊,不仅教育弟子很厉害,自己也特别爱学习爱
思考,不知道你幼时学过一篇古文叫《两小儿辩日》没有?虽然有传言说这是当时孔子的对手编撰出来戏弄他的,但这又何尝不是体现了我们的圣人勤于思考,谦逊近人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邓:对啊,像我们当世社会就是缺少这种诚恳、谦逊的作风,总是抱着专家的称号,这也懂、那也懂,引得社会一阵浮躁与不满。现在我们也是该好好地反省自己,未来的文学路,我们又该怎么做。
邱:是啊,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
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duózōuyì
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邓:其实呢,关于孔子好学的例子真的是数也数不完啊,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
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邱:嗯,孔子一生追逐思想的尽头,从未止步,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走得最远的人。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邓: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
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邱: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愿望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邓:孔子虽然已经逝去千年,但后世人从未忘记他的恩泽,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
不断,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用来纪念祭祀他。缅怀对他的热爱、尊敬之情。其中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庙为本庙,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孔庙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邱:为了将孔子的思想传遍世界,我们在全球各地修建了孔子学院,向世界传播孔子文化。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
邓:目前,我们学校也有三所孔子学院,分别是:卢旺达 基加利教育学院孔子学院;斯里
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英国知山大学孔子学院。从国家汉办获悉,我校英国知山大学孔子学院申请成立汉语师范专业已获批准。在目前英国设立的24所孔子学院中,这是唯一一所被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汉语师范专业的孔子学院。
一、讲究开头, 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 往往能够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 一味地念教材,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必须对历史课的导入引起足够的重视, 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吸引住学生。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了解学生的兴奋点, 精心设计好第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创造良好的氛围, 活跃学生的思维,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然后激励他们去寻求答案, 当他们找到疑问的答案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 这样可以带动学生一整节课的学习激情及今后的学习兴趣。
二、以“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多媒体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 美妙悦耳的声音, 充满视觉冲击的、生动精彩的视频画面, 为安静的课堂增添了一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动与静的结合, 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课堂的生机勃勃, 这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 学生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 光看课文会觉得枯燥乏味, 因此我在上课时为学生播放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 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 真正感受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仓促, 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 学生对撤退对英法的重要性, 战争的残酷性, 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影视情景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 提供了感性材料,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 便于知识的巩固,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生大都喜爱音乐,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的艺术形式, 极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教师能通过对音乐的渲染, 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 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我经常在教学中适时插入一些歌曲以烘托课堂气氛。如讲《红军长征》一课时, 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马上会触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了。而这时教师马上因势利导, 随即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胜利的?”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 陶冶了健康审美情趣, 而且还“学会了生存”, 懂得了怎样做人。
三、用竞争来提升课堂效率
竞争是学生巨大的驱动力。我们在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 当然不能排斥竞争机制的建立。鼓励学生开展竞争, 是不可或缺的增进内驱力的重要策略。历史情趣化教学中的竞争,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比如, 在教学中我采用记忆竞争,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中记住内容, 记住的不写作业。我还鼓励学生寻找记忆的窍门。一些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采用谐音记忆法, 如在讲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 我问学生:“谁能用最好的办法记住这些时间事件呢?”有的学生采取前后对比法, 有的学生采用隔段对比法等等。只要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 他们就可能给你创造出奇迹来!
四、用新知识来吸引学生
陈旧的知识, 只能带给学生厌倦和昏昏欲睡的感觉, 而新鲜的知识好像强有力的兴奋剂。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饥渴心理”, 营造一种和谐、沟通的气氛。历史知识有一些是野史或是传说, 但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恰当的运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文成公主入藏时, 我讲了日月山的传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用新的跨越给学生新惊喜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是让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情趣的重要策略。红烧肉再好吃, 也不能天天吃, 一种方法, 即使最好, 用得多了, 就会使学生感到陈旧、呆板和厌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打破常规, 不按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中的程序去进行。如讲唐太宗的贞观新政的时候, 课本的体系先讲了他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之后才是贞观新政的内容, 但是知识已经在前面讲过了。我在讲此课时打破常规, 直接开门入题:“唐太宗李世民大家听说过吧。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帝王来管理这个盛大的王朝。”先让学生自学看书, 然后扮演帝王采取措施,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六、用幽默来激活课堂
原苏联教育家斯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幽默的课堂语言, 是轻松的语言, 是艺术的语言, 它带给学生以愉悦和轻松, 减轻他们心头积储的沉重和紧张, 还能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历史课堂 管理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有下面以下几点:
1、学生不做作好准备
上课准备铃响了,学生按时进教室并自主拿出教材准备教师上课的少,有的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就不知道课上到那里,要等到教师说翻开到第几页,学生才慢慢的翻到第几页,等到翻到教师已经也不知讲到什么地方,有的学生不知道把书本放什么地方,甚至有的学生要上什么课都不知道。
2、学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在课堂中,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认识到学生重要性,思想到处游荡,有的学生看窗外,有的看课外书籍,有的做小动作,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打瞌睡,有的索性睡觉,有的甚至玩手机; 教师向学生提问,有的学生不站起来回答,站起来后却胡乱回答,随即自行坐下,而其他的学生,有的起哄乱叫,有时教师组织讨论问题,有的学生不按教师安排的去做,把课堂的讨论当成的讲话,甚至有些学生不谈教师安排的问题,谈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事情,相当于闲聊,教师面对学生时,课堂还安静,教师一回头去板书,学生便趁机打闹。教师要求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回答,不要求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却叫喳喳。整个课堂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
3、学生的思维太被动
在课堂中许多学生还是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思维并不活跃,他们只跟教师的讲解,对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更多的不做思考,对教师的提问不能更多回答,有的学生有的时候听不懂教师讲课,思维就停下停下了,课内自己提不出问题,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二、从教师管理层面来分析高中历史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态度
有些教师因种种原因,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缺乏献身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工作责任感不强。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很不认真,没有认真备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接受情况、基础情况,从教几年,却拿不出一个较好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有些教师没有认真备课,也没有教案。这就势必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影响到课堂秩序。
2、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不扎实,许多历史教师虽然是从大专院校历史系科毕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历史专业素质并不扎实,加之参加工作后又不愿意花力气去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提升,因此,在对教材的理解、整合和处理上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新教材,在许多问题上都是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历史教师本身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教学中必然漏洞较多,学生秩序的混乱是在所难免的。
3、课堂管理水平
教师缺乏课堂管理工作的必要知识,不讲究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没找到平衡点,有的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散乱现象,没有认真的去对待、分析和解决,导致学生对教师形成定势,这个教师的课可以那样做,教师不会怎么管,学生也不管理教师讲什么,长期以往,师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4、教学方式
教师没有认真去研究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没有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管理工的效果。有的教师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到科学的安排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自然当然不会是理想,往往是事倍功半。
5、教师形象
教师不注意自己的在课堂中的言谈举止,没有做到为人师表。有些历史教师为一件事就训斥学生,或是与学生开一些毫无意义的玩笑,或是公开地着装怪异,或是背地里大发牢骚,这些行为举止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三、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的管理能力
1、加强教师的责任心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理念,要加强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作。只有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历史教师,才能搞好课堂管理。
2、提高历史教师业务素质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谨虚,勤奋,刻苦学习,不断充实和加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社会在不断发展,教材不断改革,教育形势不断变化,教师要掌握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加上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因而,历史教师仅靠原有的知识去从事教学工作,就难以适应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师必须通过自学、进修等途径加强和充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所谓“学高为师”,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拥有高深广播的学识。如果历史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扎实,讲课时出现错误、漏洞较多,怎么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3、树立良好形象
历史教师要品行端正,情操高尚。中学生长期和教师生活在一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高尚的或是低下的,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可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有些甚至还会留下终生的印象,这种印象又会使学生在课堂里或课堂外,在校内或校外,在公开或背后,在群体或个体的行为中反映出来。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有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就必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情操陶冶,所谓“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的管理水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提升和历史教育功能实现,为了最大限度战胜新教改带来的挑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实质,在课堂管理实践中努力摸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出色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历史教学论》赵克礼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历史教育学》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高中历史课稿】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阅读能力05-24
高中历史培训反思05-27
微课程高中历史07-04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07-06
高中历史记忆技巧09-13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06-05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06-19
高中历史试卷答案解析06-21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06-28
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