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篇1

宋红梅

长海八中

2012.9.26

本月中旬,县教师进修学校来我校进行学科教学指导,通过交流与学习,我受到很多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一、课堂导入利用的内容要有意义。

比如:初二历史上册第六课《近代工业的兴起》,由提问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而导入新课,它的意义就不大。应该明确口号的提出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样导入就非常能说明实质问题。即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认识到军事落后,国家的国防力量薄弱,为了加强军事和国防而向西方学习军事,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再次失败,有志之士认识到是中国的制度落后,因此要通过改变中国的制度,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活动,以此导入新课。交代清楚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要渗透学科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1、初三历史上册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一课中,新航路的开辟在当时环境下并不是以积极因素带给世界众多的影响,它的开辟最早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黄金的诱惑而引发人们去东方,希望能获得财富。它间接的产生了众多积极的影响,如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使人类的交往扩大了空间。直接的影响却是消极方面,即新航路开辟之后,充斥了血与火的掠夺,开始了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殖民扩张活动。

2、在复习初一上册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造成“千耦其耘”的间接现象是奴隶制度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工

具已经得到改进,牛耕技术也已经广泛推广,但是生产效率还是不高,直接的原因是在于奴隶们消极怠工,甚至是搞破坏,导致生产力低下,生产效率不高,有的贵族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象,就把部分土地分给了奴隶租种,以收取收获物为租金,以此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出现了“分地则速”的现象,使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

3、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最终兼并六国打下基础。为什么变法就能使秦国富强呢?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变法中有一条“承认土地私有”,它不仅使那些得到土地的老百姓更加辛勤努力的耕耘劳作,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可以去开垦荒地,使秦国的土地面积大量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因此国家强盛起来。

作为教师要将课本的知识完整详细的传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将课本内容详细准备,同时,也应该满足部分优等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学科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在课堂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参为依托,以教材为主要内容,认识到要探索教学规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必须转变“中学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的传统观念,不能只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不能只做教书匠。时代越来越需要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加以科学地总结,上升为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真正让人体会到: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篇2

2012年3月9日-10日, 我们组织了由绍兴县全体高中历史教师参加的《启蒙运动》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前阶段活动综述 (2节课) 、专题讲座 (2节课) 、互动辩论 (2节课) 、研究课展示 (2节课) 、说课评课 (3节课) 等内容组成。基本任务是: (1) 正确理解“启蒙运动”。 (2) 构建《启蒙运动》教学框架。 (3) 丰富历史细节, 做活历史概念的推理。 (4) 科学设置问题, 更好地驱动课堂。 (5) 联系现实世界, 提升本课的育人价值。

从开课教师行为来看, 他们先是掌握“启蒙运动”这一知识内容, 然后才是自由地计划自己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史料、史实、史论三个方面来描述教师的行为。在史料方面, 教师首先是完成“丰富历史细节”这个任务, 储备更真实、更丰富、更多元的史料, 然后才选择一些史料进入课堂, 引导学生使史料意义化、理性化和内省化, 实践“求真”的教学观念。在史实方面, 教师首先是完成理解“启蒙运动”概念这个任务, 把握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正当性, 然后才是想办法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 实践“求实”的教学观念。在史论方面, 教师首先是通过对“理性”、“自由”等概念的辨析, 进一步更新历史观念, 努力把握其“实证性”和“解释性”两个维度, 然后才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实践“求是”与“求善”相统一的教学观念。通过对老师的进一步调查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我们发现这实际上即是教师备课的普遍路径, 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 (1) 教师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对知识内容的逻辑梳理和对相关史料的查找, 学生的有效学习就是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2) 教师能构建并使学生接受一个较为新颖的课堂框架, 主要原因是双方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3) 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教学机智和教学幽默, 源自历史本身的生动性, 依赖于师生双方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 只有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谈论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才是有意义的。教师“消费”教育教学理论, 实现教学思想和方式创新, 必须与其学科教育观联系起来。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历史学。

无论出于课程的认识还是教学的认知, 我们所需要的“用教材教”都应该是指在吸纳历史研究学术成果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并努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历史学科以自己的维度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然而, 由于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以及研究力的低下, 许多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领域内还长期处于“蒙昧状态”, 他们没有能力对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教学行为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批判, 而只能因循既定思维习惯, 安之若素而不觉得需要改变什么。据此, 我们认为, 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历史阅读, 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二、教研创新:历史“阅读工程”有效推进的平台

近年来,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逻辑分析, 进一步厘清了我县高中历史教师队伍中真实的、主要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历史教学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的观点。

《启蒙运动》教学研讨活动是诸多探索过程中的一次典型性展示。在此前近两年时间里, 我们已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 在不同层面组织了五次相关的研讨活动; (2) 先后邀请了三位著名教授开设专题讲座; (3) 组织了一次该内容的“阅读论文”评比活动; (4) 先后开展了三次以该内容为载体的命题、评题活动; (5) 鲁迅中学历史教研组开展了该内容的四次学术沙龙。

该活动本身和前期的准备工作, 反映了我县历史学科通过教研创新构筑了有效实施教师历史“阅读工程”的平台。

1. 按照“梯式渐进”思路建立基本队伍。

在绍兴县历史教师队伍中, 有市名师培养班、市高中历史教科研中心组、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等组织的成员5人。我们以这些教师为基础, 建立县高中历史名师班, 并逐步扩大到每个学校的每个年段。这支队伍的建设拟完成三个目标:其一, 通过省、市高中历史研训平台, 促进其自身成长;其二, 成为我县推进高中历史教师“阅读工程”的主干力量;其三, 通过历史“阅读工程”引领相应学校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推动该校的历史学科建设。

2. 按照“差异发展”思路安排研究任务。

教师历史“阅读工程”是以课程知识研究为重点, 以教学实践改进为目标的。但历史教师的差异性规定了研究任务安排的差异性。

3. 按照“专项推进”思路推行教师历史阅读。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研究是环环相通的。近两年来, 我们的大多数教研活动就围绕着“启蒙运动”展开。这一持续的研究, 不但使老师们对西方思想史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而且为理解“西方近代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辛亥革命”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普遍适用的方法, 也为下一轮“专项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按照“兼容并包”思想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教师通过历史阅读进行课程知识研究的初衷就是要发展师生的批判性思维, 不是以发现更多的“史实”来证明教材的观点为目标, 而是提倡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超越教科书。所以在整个教师历史“阅读工程”推进过程中, 我们强调以“兼容并包”营造研究氛围。一是强调自由和独立, 没有教条的束缚或者“权威”的控制;二是强调理性, 要求论证、辩论、写作, 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更充足和清晰的证据, 三是重过程甚于重效果, 以渐进地、正确地改进教学为最终目的。

5. 按照“务实有效”原则落实跟进措施。

我们强调培根的名言, “读书使人丰富, 辩论使人成熟, 写作使人精确”。我们落实的跟进措施主要有: (1) 购置和推荐相关经典著作, 推动教师比较式阅读。要求学员在精读规定经典的基础上, 再选择1-2本著作进行比较式阅读, 实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2) 实现科学的过程管理, 提升教师历史阅读效果。其一, 推荐书籍有阅读提纲, 阅读后需要有成果提交。其二, 组织“教师历史阅读改进历史教学”主题研修活动。围绕每个“专项推进”内容的研修活动一般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的活动任务是相对单一的:着力于解决某个问题, 如“怎样理解牛顿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等;着力于完成某项任务, 如“怎样以卢梭和康德的相关观点材料来命制出一个历史综合题”等。第二阶段则是集中展示活动, 就如本年度3月9日至10日的活动。这一般是放在一个“专项推进”活动的结尾阶段。 (3) 积极参与省、市级有关研修活动, 多次邀请国内一流专家教授作相关的指导,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我县历史“阅读工程”的质量。

三、师生发展:学科教研文化创新的目标定位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已有理由认为教师的历史“阅读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的高中历史学科建设。

首先是表现在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上。下面即是3月10号两节研究课的教学框架:

这两个教学框架可以反映出, 部分历史教师的历史阅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框架 (1) 以正确划分“启蒙”的“反对专制”和“反思理性”两个阶段, 以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框架 (2) 的学术味更为浓厚, 从各个标题即可以反映教师如何在用教材教。该教师还能合理应用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对历史知识进行提纲契领的理解与整合、对历史概念进行合理的区分与解释、对历史语言进行较为科学正确的表达。

其次是从各项指标来看, 教师专业成长瓶颈进一步得到突破。一是“历史教学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的观点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同, 历史阅读圈逐渐扩大。二是在课堂教学评比、原创试题编制、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再次是提升了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我们认为要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必须通过一些载体。而这个突破口必须要从学科内部去找, 这个载体必须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科的理解。具体到历史学科, 一方面是历史课程的时代性特点需要我们通过历史阅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历史教师的新陈代谢, 有必要对新教师进行“本体性知识”培训。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篇3

一、实行“两先两后”法,提高学生掌握双基的能力

“两先两后”是指: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这种学习方法依据互动拓展理论(自主探索引起的互动是积极的)。旨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过程,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即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成为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规范方案。以下是“两先两后”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预习

1.了解课标,明确该课学习重点。

2.以配套教辅材料的知识体系为预习纲要,初步熟悉该课历史知识的背景、事件、经过、结果、影响、评价等基本要素。

(二)听课

1.笔记

尽可能在书本上标注完成,或用贴纸为补充,便利于今后复习,同时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典型例题及错题集的记录,作为高三复习材料。

2.课堂交流

主要解决:疑难问题的提问及师生互动;教师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题型的解题技巧;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等。

(三)复习

1.结合课文导言,自主整理该课基本线索。

2.掌握知识体系的结构以及阶段特征,理解把握关键词,以教师课堂补充内容作为拓展延伸内容。

(四)作业

1.精选作业内容:基础训练题及课后阅读思考题均要求全部完成,提高训练部分依高中不同年段的要求选做,材料题答案注意采用历史专业语言并能规范化答题。

2.批改及评价:当天布置的习题,选择题部分由科代表分小组调查,错误部分以“正”号形式统计,作为下一节课教师讲评依据。

通过“两先两后”的落实,一方面,学生课前、课后有事可做,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也享受到了与同学老师交流碰撞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情况,依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容易抓住重点、定准难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

二、立足本校实际,展开务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个性与共性相长

农村中学教学资源有限,与高校、名校的交流较少,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每一个教师构成较大的挑战,应该发挥教研组的力量,立足本校实际,群策群力,相互学习与促进,通过集体教研,寻找提高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1.高中历史图文史料问题设计

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图文史料丰富多彩,并且图文史料与周围教材内容联系密切,旧教材的问题设计,早已有过研究,但目前新教材新的图文史料较多,因而以之作为校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成为教研组的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以教材中的史料及图片资料进行问题设计依据: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知识与图文材料的联系来设置问题;二是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三是利用反问或假设,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如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文材料“如有可能,我将教导石头飞起来打击世上的暴君”——拜伦。经过研讨,最终确定设计问题如下:

①材料反映作者的什么思想倾向? ——反对封建专制,渴望斗争,富有战斗精神。

②材料体现浪漫主义文学的什么特点?——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教导石头飞起来体现)。

采用图文史料问题设计,对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既是挑战,又是鞭策。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合作精神。而直观明了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相应促进学生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

2.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的“问题设计”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篇4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2008—2009学高中历史教研计划。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

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方式和思想取向。对新课程改革和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5、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历史学科高考水平。全市高中历史教师务必领会高考改革的精神和实质,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确保高考历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思路是:⑴认真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命题理念和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历史学科新学年的备考方案和具体复习计划,教研工作计划《2008—2009学高中历史教研计划》。⑵认真强化落实高三新课教学和第一阶段基础复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把强化基础知识落实,构建知识网络,作为第一阶段复习教学的重点。⑶根据2009年高考的新特点制订出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备考方案。我们历史学科准备把过去的专题、综合复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使专题和综合复习融为一体,以专题复习带动综合复习。为搞好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第二轮复习备考意见。⑷认真抓好教研室组织的大型视导活动。在视导中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和先进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⑸广泛收集整理高考信息,加强与考试中心、兄弟省市有关单位的联系,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理,以最快的方式传递到学校,为各校复习备考提供依据和支撑。⑹重视模拟试题信息含量高的特点,尽快收集整理各地统考、调考模拟试题为后期模拟训练创造条件。

三、主要工作:

1、制定高中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目的:认真分析新学年教学教研的新特点,明确新学年的工作重点和思路,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

方式: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基地学校教研组长、部分学校教师、教研员。

时间:8月下旬。

⒉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

目的:认真分析我市高中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总结基础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经验教训。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复习的途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方式:数据分析、经验总结、校际交流。

对象:全市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研组长。

时间:9月上旬。

地点:待定。

3、市历史学科教学基地调研活动

目的:明确学科基地的职责,制定学科基地的活动计划,发挥学科基地在全市教学、教研中的示范作用。

方式:听课、座谈、分析研究。

对象:校教科室领导、全体历史教师、教研员。

时间:9月中旬地点:仙桃一中。

⒊第二届“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目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总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摸索、探讨新的教学途径。

选题角度和范围:⑴理论探讨: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⑵目的思考:人文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⑶环境与课程:历史知识的选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堂生成、课堂文化、课堂延伸讨论有效历史教学;围绕师生角色、交互关系探求有效历史教学;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例反思讨论有效历史教学;⑷站在学生的角度:追问有效历史教学的根本⑸有效历史教学:和谐个性与社会性的视野;公民素养教育与有效历史教学;知识资源、教材内容与有效历史教学;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与有效历史教学;活动、过程、方法与有效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有效历史教学;教师教育、教师胜任力与有效历史教学;评价机制、考试改革与有效历史教学。(围绕“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主题也可自拟题目。)方式:个人申报、评委评审。

对象:全市高中历史教师。

时间:10月上旬。

地点:市教科院。

4、城区高中基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大比武

目的:发挥城区高中集中的地域优势,加强城区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和推动城区高中历史学科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方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

对象:以基础年级教师为主。

时间:11月上旬。

地点:仙桃八中。

5、高中视导活动

目的:共同分析基础年级和高三年级教学、教研的基本情况,针对各校历史学科实际和历史教师共同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措施。

方式:听课、座谈、召开教研会。

时间:11月。

6、高中历史“什么是有效性历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目的:发挥学科历史学术权威的引领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高全市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

选题角度和范围:重点围绕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交流主讲的主要人员:市历史学科学术组成员。

地点:仙桃一中。

时间12月中旬。

附:2008年秋季学期高中历史教学进度

高中历史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5

本学期我们历史教研组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抓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搞好本期教育工作。“一个中心”即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立足课堂教学和教学后程管理。

通过本期本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实现历史组同仁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分工协作,努力创新,不断摸索与实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开创我校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

鉴于本学期时间比较长(20xx年9月1日——20xx年1月31日),结合本校历史组的实际状况(人少工作任务重),根据学校教研组长会议之精神,经本组教研会本组同仁之讨论、凝聚共识,本期本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首先,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进度、作业)、“六认真”(认真备课、上课、处理作业、考试、命题、辅导)。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努力探索适合我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遵循学校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应立足各年级的具体学情,认真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及教研计划,并按照学校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认真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三)继续加强对课标、课程的学习,深入研究,及时作好本期课改的总结与反思,转变观念,不断调适,与时俱进。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做好各种信息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筛选工作,并切实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常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对教学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而异。要求本组各位教师注意搜求相关文章与信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篇6

宝塔区教育局邀请省历史教研专家杨宗年来我区对全区中学历史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所指导。我参加这次培训后很有感想。虽然,只有一天半时间,但我们都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认真听取了每一堂讲座,并详细的做了笔记。明确了新增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时空线索、更新课程的思路、反复研究中考题捕捉指导课堂教学的信息、研究课标运用于备教案、学案过程;理解历史的纵向和横向发展;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认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课题抓住背景、内容、措施、表现、影响;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联系;认识现代史与近代及古代史联系;构建网络、整合知识向点、线、面、体系统化发展;学会了怎样突破重点的方法。

从而也认识到自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自我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学习多么的重要!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更学到并吸取了很多成功、实用的课标与教材的处理与开发教研和个人素养提升的经验和方法。

杨宗年讲师知识渊博,历史线索条理清楚,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与不足,让我认识到教师要具有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爱的丰富,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驾驭好课堂;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辛勤的耕耘与沉甸甸的收获成正比例关系。用专业的眼光关注课堂,用科学的方法引领教师,体会最深的是教师备课必具的真功夫“五有”即:脑中有标,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腹中有书,胸中有案等。感谢各级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充电、交流提升的机会,促使我不断加强学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更感谢主讲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娓娓道来,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学科教研中自身的责任。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综合素质。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来对待课堂,对待我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 篇7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生命, 为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和教育教研中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中工作的作用,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我校的校本教研也是井然有序、有章可循的。

一、改变教学理念

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促进人人发展为宗旨, 以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 研究和解决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二、以组为单位

组织学科型教研组。明确组长、组长职责、组员组成及其职责任务, 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三、明确教研活动任务

以本校的情况为基点,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总结推广教学经验, 探索教学规律,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

四、具体教研活动时间

星期五下午4:00~5:30

单周:年级历史教研组学习研究

双周:校级历史教研大组学习研究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 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做好笔录, 积累材料, 以便查漏补缺, 积累经验。

五、研究学习形式

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 以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 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程为导向, 灵活运用教学案例、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探究、多方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 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研究学习要求

1. 教研组组长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 按计划组织好教研活动;

2. 做好活动记录, 写好活动总结;

3. 按照教研活动时间把历史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不能流于形式;

4. 教研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反馈;

5. 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务实的教研氛

围, 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 孤立无助的状态, 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6. 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7. 加强自我研究意识, 养成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不断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特色。

高中数学教研听课心得体会 篇8

我有幸参与这次在我们交口一中的支教教研活动,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作为一个县级普通高中数学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受益匪浅。现将听课活动及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是跟以往的课程、教材改革相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

二是进一步强化领导。校领导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学校课改成败的决定因素。实践证明,领导重视,身体力行,学校课改工作就有成效。反之,领导管理过于宏观,只管布置,不重落实,则学校课改工作就很难见成效。

三是切实搞好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参与培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放了课程管理权限,要求学校的课程逐步走向校本,这就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创设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为学校创立品牌,创立特色提供了保证。

四是努力改进教学行为。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关系着学校课改成效。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同课异构,是两位教师同上一节课,我校年轻教师上一节,专家老师上一节,各自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薛红霞老师使用的学案教学法使我很爱启发,当时很想把他的学案借来参考一下。另外任建宝老师的上课,可以看出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亲切大方的教态和灵活的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深感我校的老师包括本人有多方面的东西有待学习和提高。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课堂教学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细致,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

交口一中

赵云鹏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9

一.历史教学风格: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摸索,已经确立自己独特的历史教学风格,形成了轻松、幽默、风趣、亲和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气疯,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承认与喜爱,适应了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心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坚持此风格,努力做到严谨与幽默、严肃与活跃并重;

二.历史知识基础:

作为一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对历史教材的把握不好,历史知识明显匮乏,在课堂教学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在课堂上不能以自己广博的历史知识与较高的专业素养吸引和感动自己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养成每天阅读历史书籍与历史材料的习惯,做到对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典故与故事了如指掌、应用自如。

三.历史课堂效果:

课堂效果不好,备课不充分、上课不专心,课堂没有亮点,课堂各环节比较混乱,不能丝丝入扣、吸引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充分备课(坚持听赵老师的课、认真阅读教材与教参、查阅网络资料、认真书写详案),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历史课件,提高课件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以备以后长期的循环使用,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程序(历史名人堂、历史课件、历史学案、课堂练习四位一体的独特教学方式)。尽全力治疗困扰自己很久的咽炎,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四.成长目标:

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尽快成长为广受学生喜爱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高中是一个对于我们的基础知识体系进一步细化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深刻的意识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作为一名高中的历史老师,我将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改变教育理念,学习教学创新

过去的教学大都是没有工具,也没有教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每一节课都是完成教学的进度为主,照着课本进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坚持自己是对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渐渐禁锢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也使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主动改变我们的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讲多媒体的教学应用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历史记录片,当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时,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快速,同时不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去提点和进行补充,让课堂变得有趣。

二、向课堂要质量,备课有方法

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将教学变得更加有质量,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更加的快。课本使我们必须要熟知的,利用每一个素材制作好资料,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吸收进,而不是在课后就还给老师了。

写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怎么将刻板的文字讲的生动有趣,就要在准备工作上多下功夫。

三、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提问题,老师进行解答。这样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他们自主的学习,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历史学好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0道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每星期三题,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

一、产生兴趣

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我们们息息相关。例如:x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其次,明白历史的用处。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及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做人处世帮助很大,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是历史学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专攻历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为修读文科,尤其是历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在学业上、个人修养上和识见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则包括原因、经过和结果。

(1)时间有先后

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

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高中是一个对于我们的基础知识体系进一步细化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深刻的意识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素质教育和高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作为一名高中的历史老师,我将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改变教育理念,学习教学创新

过去的教学大都是没有工具,也没有教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每一节课都是完成教学的进度为主,照着课本进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坚持自己是对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渐渐禁锢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也使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主动改变我们的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讲多媒体的教学应用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历史记录片,当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时,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快速,同时不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去提点和进行补充,让课堂变得有趣。

二、向课堂要质量,备课有方法

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将教学变得更加有质量,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更加的快。课本使我们必须要熟知的,利用每一个素材制作好资料,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吸收进,而不是在课后就还给老师了。

写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怎么将刻板的文字讲的生动有趣,就要在准备工作上多下功夫。

三、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提问题,老师进行解答。这样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他们自主的学习,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x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x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篇10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思路。合作学习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主动获取教材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这些新课改的尝试中,我得到了很多成功的喜悦,但也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如何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并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新课改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用不少时间进行课堂学习的准备和延伸,而现在学生一天的课程安排相当紧凑,一天九节课,另外还有晚自习,很难有空余时间搜集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几门课老师一齐上阵,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如果能高质量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新课改的目标我觉得较难实现,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并对学生如何安排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性的指导,让他们掌握更适合新课改的主动学习方式。

2、如何有更好的评价体系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想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而一些不愿意思考、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无事可做。因此我觉得应该有更为合理的过程评价体系,才能更好激发所有学生及其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热情。

3、如何更好地做到有始有终。在历史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探究的问题,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结果使得一些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当然,在前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它的经验、误区以及困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教学经验再加上教学反思,才能一天天地在教师的岗位上成长、成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做到把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得失记录下来,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一个合格的研究型的历史教师。

邵XX

上一篇:梅园新村实践活动感受下一篇:2018年北京地区中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