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网络资源(共8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研究性学习资源整合一、缺乏网络信息资源支撑的研究性学习的局限性
(一)难以开展真正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必须有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基础;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这种定义来看,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从历史科目所具有的特点来看,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研究性活动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开展活动的教室、电脑等;二是研究所用的“资料”。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研究非常强调占有研究“资料”。历史研究资料有很多种类,有历史文献、历史档案、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音像资料、研究著作和论文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但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小城市的高中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所需的研究资源只能是主要依靠网络信息资源。现在,各类网上图书馆、专业历史研究网站、历史博物馆等提供了大量的网上电子图书、研究论文、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为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条获取研究资料的便捷途径。
目前,从一些地方开展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来看,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找不到相关资料,因而教师往往自行选一个课题(其实是布置一篇论文),再把自己所拥有的研究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去做。由于研究课题完全由教师决定,同时,由于研究资料的贫乏,学生的独创性、探究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往往东拼西凑一篇论文,教师则随便给学生一个分数,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的研究性学习中相当普通。由此可见,没有广泛的研究资源作为基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研究”意义可言。
(二)选题面窄。许多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往往要求学生以地方历史作为研究的首选的课题,把历史研究性学习同地方史研究等同起来。教师这么做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寄希望于地方史资料容易获得和其相对独有性,期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具有创新性;二是担心教材上的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同时,资料不易获得,不易出“成果”。其实,只要很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即使是根据历史教材选定的课题也可以“创新”。比如朝鲜战争研究,国内外对其研究的很多,相关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网上仍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志华教授利用其从原苏联购回的大批原始档案资料,翻译了大量与朝鲜战争相关的资料并发布在个人网站上,所有研究历史的人都可以免费利用,其中一些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国内首次发布。利用这些资料研究朝鲜战争,仍然可以研究出“新意”。现在,许多历史教师成天沉浸于教材之中,科研素质不高,对历史研究的动态与状况了解甚少,欠缺网络信息资源搜索、整合能力,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选题面非常窄,限制了学生研究性思维的发散。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很好地
用心爱心专心 1
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大大地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使其选题面可以从古至今,得以极大的拓展。
(三)互动性、情境性差。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狭隘,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师生的互动性差。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则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因而不能开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丰富性,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创设新情境,可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空间得以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二、网络信息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整合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重复信息与无用信息多,可利用率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产量迅猛增长,泛滥成灾,导致大量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组织和控制。使缺乏历史专业知识的高中生在搜索、选择相关网络信息时的负担大为增加。其次,网络信息资源的学术水平平均质量比较低。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容易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异化,导致网络上充满虚假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某些图书情报专家尖锐地指出:“Internnet上的信息如果有一英里宽的话,则只有一英寸深”。再次,网络信息的组织处于无序状态。不同网站的信息组织方式,类别的设置各不相同,并且随时发生变化。比如对四大门户站的统计发现,由于时间的变化,分类引擎类名和类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信息瞬息即逝。这种情况常使中学生在检索信息时无所适从。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搜寻的效率与信息的效用,是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必要步骤。所谓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目标的需求,对网络上无序、质量参差不齐的动态变化着的信息资源加以过滤和筛选、归纳,最终整合成高质量的、可供利用的系统研究资源。
(一)对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定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性学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及情报检索知识讲座。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一个网络信息检索的范围。此外,在学生查找一段时间后,可通过校园网师生互动交流系统进行交流,对网络资源的检索进行定位。这一过程对教师的科研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应该牢记指导者的角色定位,不能越厨代庖,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信息资源查找定位,真正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之中来。
(二)建立共享资源库。在正式搜寻网络信息资源前,可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研究性学习资料库。然后学生分工合作,把网上能找到的资源下载到数据库来(不能下载的可以建立链接)。这个数据库应对所有参加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生实行开放式的共享,使研究资料的查找情况对教师与学生都保持高“透明度”,减少重复性劳动。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为研究资料的查找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共享资源库得以最大程度的充实。
(三)进行信息组织筛选。在资源库建立后,就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筛选。首先依据信息的重要程度、知识含量、网站的权威性等情况对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重要等级排序,同时将那些与课题关联性不大的信息删除。其次进行分层。把网上的事实性、数据性、档案性的资源归纳为第一层。此层信息具有原始资料的性质,几乎可以不经二次加工即可使用。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性质的专著、论文等资源。第三个层次是综合性的研究资源。对第二、第三个层次资源的筛选需要比较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开展互动,指导其对信息进行组织筛选和信息重组。
(四)对研究资源进行解读。经过前几个步骤后,所查找的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系统的可利用资源。这时,需要对资源库中的资料进行解读,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对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归纳、分析、概括,论证论点或假说。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技术,以论坛形式
用心爱心专心
2开展对资料的解读。通过这种形式的解读,学生可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内和个人之间充分交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对资源库中的资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一个步骤写成以后,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就基本完成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的设计是与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及网络资源的现状相联系的,其中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对研究资源的查找与搜寻、解读和利用能力,从而实现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目的。
一、引入乡土历史, 激发学生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内容与学生周边生活联系紧密, 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恰当引入乡土 历史资源, 如人物、遗址、传 说或风俗等, 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拓展他们的视野。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内容, 正确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进而使学生更坚定拥护党、跟党走的信念。而这些内容比较枯燥, 离当前生活较远, 难以激起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可这样进行教学:
师: (多媒体展示当地某广场的前身与现在) 这两幅图是我们当地最著名也是最繁华的 商场地段———× ×广场, 那大家知道第一幅图是什么吗?
生:知道, 我去过, 是××广场的前身。
师:非常好, 那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 使××广 场实现华丽转身吗?归结于哪些原因呢? (自由发言)
生1:毛主席的伟大领导。
生2: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
师:不错, 正是由于 改革开放, 才使我们 打开了国门, 接受外来事物, 对国内经济进行改革, 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新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通过学习这节课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二、穿插乡土历史, 增强学生求知欲
学生对自己所成长的家乡、生活环境 尤其熟悉, 只要在教学中涉及关于家乡发展的问题都有一种急切的心情, 希望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家乡解决问题。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在课堂中穿插乡土历史,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进而分析、解决问题。若采用大 量的图片或数据来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经济腾飞的, 可能很多学生不易理解。但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家乡的几组图片或资料, 讲述乡土的人文等。当学生看到熟悉的景物或听到熟悉的故事时, 顿感亲切, 这样可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让其主动思考问题。
师: (利用幻灯片展示材料、图片) 请大家看 这则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 说出这一材料提出的思想路线是怎样的?在毛泽东思想中是否体现了这一思想, 并通过实际例子对其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讨论, 点名回答)
生1:这一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
生2:毛泽东思想中也 体现了这 一思想, 如《论持久战》。
师:同学们表现不错。这一思想也为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那大家通过预习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哪一年开的吗?在这一大会上有什么重大决策呢?对当时的 社会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自由回答)
生1: (积极举手) 1978年召开的, 在思想、经济及政治上都取得较大突破。
生2:政治上抛弃“左”倾 错误, 思想上确 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等。
生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师:都不错, (多媒体展示图片) 请看屏幕, 这是我们现在的××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各种小商品买卖在这一大街复苏, 并且还办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形成大的市场并与国际接轨。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家乡有关的历史)
三、探寻乡史变迁, 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由于乡土历史与学生日常生活较近, 与教材内容相比,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并能够引发学生深入 思考。尤其是家乡辉煌的历史、感人的事迹、独特的文化均能够成为学生的学习材料, 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从而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这一教学方法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 我们已学习完本节内容, 那老师现在向大家布置一个任务, 以“了解××的昨天, 面对××的今天, 展望××的明天”为题。课后从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景区、广场街道、社区等中选择一个具体地点, 通过调查访问, 进而了解当地的发展变化。在下节课前将自己调查的内容或成果与他人分享。
生1: (展示自己的作 业) 主要从沿 江大道的 不同建筑风格, 了解这里曾是外国人眼中的“国中之国”。
生2: (展示近几年的 住房照片) 我主要从 ××区的住房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3: (展示几年前与 最近的交 通照片) 通过照片 可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交通带来进步。
一、依托历史教材,寓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于乡土历史资源中
我在上必修一《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学生对日寇侵华义愤填膺,为国共合作抗日取得胜利而欢欣鼓舞。为了让他们能直接感受到那个烽火岁月,我放映了我们学校在抗战中的历史图片。学校四合院是原抗大九分校旧址,抗战爆发,南通沦陷。1942年5月,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在此成立抗大九分校,亲任校长,宣传抗日真理,许多青年学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奔赴抗战前线,为挽救民族危亡,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通过这样的讲述,以及图片实物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把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有机统一起来,寓爱国之情于历史教材中,也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
二、结合历史教材,注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充分发挥,探究历史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历史课程的要求之一。在上必修一中的《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时,我围绕“宗法制度”这一内容,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历史作业——制作简易家谱,要求调查出曾祖以来的家庭成员的姓名、生卒时间、职业等。学生积极开展了这一活动,通过问询家里老人,最终都交出了满意的答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他们明白了历史就在身边,自己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初步培养了运用历史思维、历史知识去指导历史实践的能力,学生成为历史课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合作探索,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上必修二《古代商业发展》中的“宋代时期对外开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家乡人都知道的地方“老虎尾巴”。北宋时期,启东尚未成陆,有一艘刚出海的货船,被大风刮沉于海中,货主为了打捞失物,筑一泥坝进行打捞。时间长了,捞货的泥坝就成了“老虎尾巴”。学生对家乡的历史知识更熟悉,也感到亲切,乡土历史教学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整合历史教材内容,筛选重点的乡土历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要为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通过访问、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家乡秦潭海边的“挡浪墙”,它由张謇出资聘请外国专家历经多年艰辛修筑而成,并站在遗址前设计了历史活动过程:一是组织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参观、拍照纪念。二是调查询问当地老人。三是回去查阅历史资料。四是写出历史调查报告。最终,学生不仅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所折服,更得出了“一部启东成陆史就是一部启东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与自然抗争的奋斗史”这个结论。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历史教材的内容,而且让学生体验了家乡名人的情怀,培养了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因为每个地区都蕴藏了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引入大量乡土历史资源,可能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分主次,所以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必须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内涵。二是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要求,注重现实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三是要选用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内容,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收效明显。四是课程资源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原则,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没有经过实际调查和进行认真的辨别、筛选,决不能在课堂上使用。
总之,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与高效,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历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爱国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从乡土历史课程教育中做起。只要教师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得当,作为对历史教材的有效补充,善于整合,一定会对中学历史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江苏省启东县志编委会.启东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思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对历史地图的重视。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作为历史老师,在实际历史教学当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以下是笔者对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地图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了10个通商口岸。这10个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容易记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形势示意图》来记忆:首先把这10个地名分为3类,长江沿岸的从东往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沿海的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然后把这10个地名编成口诀:长江镇南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琼台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史读图有两点应予注意:
1.中国古代史教材上历史地图下面的古今地名对照,必须作为重要知识掌握。这个在高考试卷中多有考查。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教材相应章节没有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材料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一般来讲,中国首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的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准确的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和巩固记忆。其方法有: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为例,即可据图复述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的国家组成、参战时间及意图,复述欧洲战场态势(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进程,又可由此回顾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邻土的变化》图还可着重分析一战对欧洲、中东及非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中国近现史下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据图分析
例如,在《第一个一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一五计划建设的一些大型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得益于苏联的帮助)?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再如,在《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建设成就明显比此前时期减少了,说明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四、以图释文
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例如,教材正文在讲百团大战时只提到作战区域在华北,具体涉及哪些抗日根据地并未说明,借助《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即知是指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个抗日根据地。
五、以图补文
就是利用教材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正文内容。例如教材中讲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战,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然而具体的原因教材却并未提及。但通过《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就不难理解。锦州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正是位于“山海关”这个点。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没有地形图的帮助,仍然是不容易理解的。
一、易思善疑、观察联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国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 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国立国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神入历史,理解巧记
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同学们在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世界历史学习建议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国历史范畴。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四、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五、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世界历史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它以对当时及后来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丝,以对人类自身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为珠,并通过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纵横联系,进而形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归纳梳理,将大量零散的历史信息经过选择织网串珠有效运用,就能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一定会有助于我们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的总体架构,进而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我们以本学期学习的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板块为例:世界近代史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萌生、确立、发展和演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的历史。在新航路开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近2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丝线上,就串有达·芬奇、哥伦布、瓦特、马克思、林肯和达尔文等约30多颗交相辉映的明珠。而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
一、对历史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的思考
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是历史课程活动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所谓校本是指基于学校 (school-base) , 这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 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笔者认为, 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要强调学校本位, 这样不但扩大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 更贴近每个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要求, 使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更加高效, 资源的利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有多重意义。首先, 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效率, 帮助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其次,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 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专业成长。再次, 有利于学生发展和达成课程目标。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校、家庭、邻居、社区的角度入手来安排课程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校、爱乡、爱国责任感的培养。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 继承发扬家乡优良传统, 成为热爱和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多样而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要求学生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 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与探究活动等途径, 可以突出学生的探究学习,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最后, 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传承地方和学校的优秀传统。地方文化及地方历史知识一直被排斥在学校的课程之外, 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所处的地方及地方文化传统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因此, 通过校本化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加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以及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关怀, 能够加深他们对地方文化和学校的了解和热爱。
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 范畴:广泛性、地方性和校本化的紧密结合
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关注广泛性和地方性。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物质资源
(1) 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能满足地方课程的学习, 有些还能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资源。绍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 文物保护点78处, 绍兴的许多历史遗址如柯桥石塘、八字桥、鉴湖和三江闸等, 现在还保存完好, 并在发挥着作用。这些是研究绍兴水利建设和绍兴农耕经济非常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用于充实中国古代兴修水利的课程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体会那种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做法。学生通过走访这些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 近距离感受, 更能体会历史遗址所承载的历史内容和内蕴精神。
(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城区和各县市都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城区为例, 拥有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和大通学堂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作为历史课程资源。
(3) 历史街区。绍兴历史街区的一大特点是历史街区就在城区之内, 夹杂在日常街区之间, 它是鲜活的。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八字桥街区这三大历史街区是开发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地点。参观游览这些地方, 能让学生通过鲜活的生活场景感受绍兴的人文气息。
(4) 历史书籍。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书籍, 尤其是地方志, 是研究绍兴历史的重要资源。因为地方志所辑录的资料非常丰富,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生活习俗、自然环境、文物古籍等方面的内容, 包含了许多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是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此外, 涉及绍兴地方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 较典型的有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 如在鲁迅小说中就介绍了“祝福”这个绍兴的民间习俗;还有美丽的“唐诗之路”。这些都是了解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课程资源, 都可以进入历史课程。
2.“非物质”资源
绍兴同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民间文学;戏剧、舞蹈、曲艺;地方方言;传统手工技艺、栽培技艺;民风民俗;地方思想、传统;等等。这些非物质资源深藏于绍兴人的思想精神之中, 贯穿于绍兴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是非常重要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历史课程资源。
3. 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因其近距离往往成为最易被发现, 也最容易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如绍兴市稽山中学因其历史悠久, 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有其独特性, 所以, 除了教师与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外, 学校中还拥有丰富的校内资源, 包括众多有形和无形的历史课程资源:如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历史遗址、文物等, 历史名人、著名校友等人力资源, 还有校训、学校的文化氛围等精神资源, 以及校史陈列室和学校图书馆这种支持性的课程资源 (如表1所示) 。
4. 学生、教师、专业人士等人力资源
校本人力资源涵盖的范围很广, 包括历史教师和其他各课教师、学生本身、社区和家庭中的老人、学生家长、历史事件亲历者、专业人士等, 如绍兴社科院和绍兴文物研究所的专业人士也是重要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5. 社区、家庭资源
社区资源是地方资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区中生活的历史学科专家、专业人士和教育专家, 以及社区负责人、老红军、老革命等, 社区内历史悠久的名人故居、企业工厂、纪念馆、社区图书馆等都是重要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如学校为缅怀抗战时期在日寇枪林弹雨中突围遇难的校友, 组织了部分学生到烈士的遇难地 (现渡东桥一带) 举行了悼念仪式, 邀请曾亲身经历过突围的离休教师董海春讲述那段难忘的经历, 以此告诫学生要牢记历史和自己的责任。
家庭资源也是现在相关研究非常重视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家庭中可以支持历史课程的一些资源, 如家中的老照片、家谱, 家中的账簿, 还有家庭中的藏书、父母的知识储备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可供开发利用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这也为开发利用家庭资源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社区的重要资源还包括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图书馆等。绍兴有收藏了许多从原始社会、春秋到民国的文物的综合性绍兴博物馆, 经常有各种地方文物资料方面的展览, 都是很好的、获悉研究资料的地方。同时, 绍兴也有许多专业博物馆, 如绍兴民俗博物馆。这些对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都是很重要的场所。还有如绍兴安昌的绍兴师爷馆, 是掌握师爷文化资料的第一去处。
6. 其他资源
随着电脑及技术的基本普及, 网络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突破历史课程的狭隘性, 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也可以使思路更开阔, 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能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所以, 我们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如《绍兴台门研究》中, 涉及到的专业网络资源有:
介绍绍兴地名与台门http://www.sxnet.com.cn/lswh/sxzhanggu/dmtm.htm
台门图片http://library.sx.zj.cn/netshow/sx-oldhouse/tmfdyl/1.htm
绍兴台门的前世今生http://life.5fox.com/life/html/1073114286.shtml
音像资料是历史资源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可以搜集的范围, 包括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 如《历史文化名城掠影———绍兴》《教科文行动 (历史篇) :世界文化遗产———仓桥直街》《绍兴历史上的名人》等。搜集的渠道有出版渠道, 如录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资料;社会渠道, 如对绍兴市博物馆、市电教馆、鲁迅纪念馆和高等院校 (绍兴文理学院) 等单位编制、保存的资料片的复制等, 同时, 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是搜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这些内容都可以用于历史教学之中。
(二) 措施: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
课程资源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不同, 所以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化、具体性的特点。面对这些情况, 在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 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但在多样化中还是要体现以校本为主导的特点, 如具体措施和方法可以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多样化。
1. 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历史课程资源
在历史课教学中, 教师在讲授历史课本上的活动课教学内容时, 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关注学生的具体知识储备, 使历史课文内容与其他历史课程资源相结合。
有教师开发了绍兴地区有关历史课程的资源, 如治水英雄、鉴湖、卧薪尝胆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熟悉又感兴趣, 并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提高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以及历史课程资源对课程学习的贡献率, 使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 通过校本课程拓展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
许多历史拓展性课程往往与历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相连。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注重开发历史地方课程资源, 可以共同促进历史课程的学习。稽山中学历史组以绍兴的地理、历史文化和优秀人物为素材, 积极挖掘蕴藏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编写了一本体现绍兴乡土特色的教材, 并作为拓展性课程开设。有的拓展性课程同时讲两个以上的主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广泛收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如研究绍兴稽山中学的历史沿革, 开展府学宫研究等。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学校发展的历史、校园文化环境、师生来源结构均可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资源。
3. 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 关注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利用
我校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从本校出发进行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实践来说, 每位教师都有指导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而许多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基本上都是从稽山中学具体出发来确定的。
可见, 历史课程资源环绕在学生的周围, 学生比较熟悉, 所以, 大量研究性学习都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4. 以学术讲座为指导, 提升资源价值
学校邀请了绍兴市的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内容往往都与绍兴的地方历史有关, 如2005年的报告主题是抗战时期绍兴市稽山中学师生突围、抗战路上坚持教学的内容;2009年邀请了绍兴市社科院的周幼涛院长作有关绍兴市历史街区的报告。这些内容既结合热点问题, 又涉及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报告会后往往还有一个学生与专家自由提问、交流的环节, 学生的兴趣很高。会后学生继续探究, 开展了绍兴市历史街区的调查活动。
5. 依托校园网, 开展网络探究
稽山中学一直比较重视电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配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和电子阅览室, 同时大多数学生家庭配有电脑, 完全具有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环境条件。在利用网络探究进行历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如通过留言版、资源库、论坛等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上传、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绍兴台门研究》的网络探究 (WebQuest)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网络资源, 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探究学习, 能广泛利用网络上存在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6. 以节庆活动为载体, 关注本校历史
校庆活动可以利用校内历史资源和本地区的历史资源, 尤其是重点利用本校的历史资源。绍兴市稽山中学每五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校庆周年活动。校庆活动以回顾学校历史为主, 怀念学校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前辈,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稽山中学在校园活动中突出地方特色, 开展人文周活动, 具体活动内容主要有:精读名著, 学术讨论;品评经典影片, 探索人文主题;邀请专家学者, 作专题讲座;开展文史知识竞赛。
人文周和校庆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附近居民参加, 也可以推广到街道、小区里去, 一方面有丰富的活动内容, 另一方面也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7. 以社会实践为契机, 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学生充分利用假期, 开展假期社区服务, 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工作, 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 去认识家乡。社区服务方面, 在鲁迅故里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售卖绍兴文化纪念品、向市民和游客发放绍兴文化旅游的传单等。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通过这样的社区服务活动, 他们对鲁迅的文章、生平等都能如数家珍。社会实践非常重要的是通过角色转换,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 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很有效的。
8. 借助家庭活动, 利用社区、家庭资源
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的课程资源, 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素材性资源和强大有效的条件性资源。如家长可以带学生外出游览, 在游览过程中给予介绍, 平时给学生讲述家中长辈的事迹, 讲述绍兴历史上的名人事迹;通过实际活动对孩子进行绍兴民俗教育——过年过节的习俗和禁忌等。又如学校中开展的《我看对联的兴衰》活动, 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究春联, 许多学生的调查和研究活动就是从学校和家庭附近开始的。再如绍兴的治水广场, 广场中的许多雕塑和建筑就是纪念绍兴历史上为治水和兴修水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建的。这个广场又靠近住宅区, 许多学生常与家长去散步, 通过参观和家长的讲述, 他们也能进一步熟悉绍兴历史上的治水英雄。
三、结语
一、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历史作为历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以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扬乡土历史的人文底蕴。
例如:廊坊地区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融合的发源地,黄帝时代炎黄联盟战胜蚩尤部落的战争催生了中华各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龙和凤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从北宋年间开始,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继进入廊坊境域,形成汉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同游牧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文化方面,以说唱为特色的北京琴书、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快板书等均兴于廊坊一带,后传入京城。廊坊为京城贡献了李少春、郝寿臣、白云鹏、谷文月、骆玉笙、白玉霜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无疑,廊坊的历史与文化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
二、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近代的中国遇三千年所未有之巨变,列强入侵,百年耻辱洗练着我们的民族。面对民族危机,中华有志之士振臂直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在讲解“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一单元时,重点是要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而在反抗外国侵略取得辉煌胜利的诸多事件中,发生在廊坊地区的莫过于“廊坊大捷”。1900年6月18日,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7人,伤57人。到26日,才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共伤亡300多人。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该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因此,利用乡土资源,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乡土历史,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了解历史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廊坊地区人杰地灵,既有唐代工部尚书张仁宪和辽世宗宰相韩延徽、宋太宗宰相吕端、元朝开国宰相史天泽、明代吏部尚书施礼等历史上的名臣达官,也有革命先烈张采真、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文化艺术界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郝寿臣、张云溪、李少春等。廊坊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天下第一城”“宋辽古战道”“辽代白塔寺”“北坞清真寺”等。
新的历史条件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廊坊作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地理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历史教师应以全新的视野放眼全球,将满腔的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用勤劳与智慧为廊坊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总之,乡土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情感距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历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乡土历史的作用,充分挖掘其价值,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中历史网络资源】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阅读能力05-24
高中历史培训反思05-27
微课程高中历史07-04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07-06
高中历史记忆技巧09-13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06-05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06-19
高中历史试卷答案解析06-21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06-28
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