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精选8篇)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篇1

总体概述

成绩的取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

1、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知识:

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

(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

(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

(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4、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 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分例解说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简介

根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

例如: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2004年江苏高考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 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例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动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3.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 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结论。

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2004年广东题)

A.对文学革命的理解不同 B.对中国传统礼教的认识不同

C.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方式不同 D.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同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例如: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2004年广东)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主意识增长

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

D.美国的独立鼓舞人民的斗志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例如: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2004江苏高考题)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一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二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第二,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 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 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 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 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 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 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 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 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 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 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 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 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 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 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 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 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 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 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 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 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 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 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 楚,使人一目了然。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篇2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当中, 物理的学习是其中一大难点. 整个高中的物理学习当中, 解题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好物理的关键. 由此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 应遵循一定的解题规律, 注重解题的过程, 明确解题的思维, 通过掌握相应的解题规律以及基本的物理学习的基础, 帮助学生理清学习以及解题的思路, 从而能达到高效学习、快速准确解题的最终目的.

一、学会审题, 注重题目的审查

学会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以力学为例, 分析物理解题过程中的题目审查技巧. 就力学而言, 习题所研究的基本上为单个的物体. 部分研究两个或者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 而从物理的实际过程来看, 习题所给出的有部分的过程, 也有全部过程.

例摇 (2013全国新课标理综Ⅱ第14题) 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 从某时刻开始, 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 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以a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 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 能正确描述F与a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摇)

解析: 本题考查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图象等基础知识点, 意在考查考生应用相关知识定量分析物理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 μmg = ma

解得:F = ma + μmg

F与a成一次函数关系且斜率大于0, 截距大于0, 故 (A) (B) (D) 错误, (C) 正确.

二、认真思考, 确定解题方式

在审题结束以及形成了相应的抽象的物理概念模型之后, 后续应考虑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的动力学当中, 具有三个基本原理:力学原理, 是使用牛顿定律与运动学结合起来解题的原理;动量原理, 是使用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理进行解题;能量原理, 是使用能量守恒定理以及动能定理进行解题的原理.就高中的学习而言, 力学的观点以及能量的观点为解题的重点. 力学原理一般用于在恒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的解题, 例如直线或者曲线的匀变速运动, 以及变速运动中某点的分析等;而能量的观点则一般适用于变速运动或者多过程的运动物体, 单个物体的分析可使用动能定理, 而物体的系统一般可使用能量守恒定理进行研究. 在计算过程中, 也可使用两种方式的综合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如, 绳拉小球向上以a加速, 此时小球的受力较为简单, 同时将加速度a的方向定为正方向. 确定了所使用的解题方法之后可列出方程. 但大部分学生会将其写为:T = mg + ma. 而当绳拉小球在竖直面上进行圆周运动之时, 小球在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可用方程表示:T = mg + mv2/ r. 这些写法都不规范, 牛二方程在书写过程中等号右边只能写ma. 而圆周部分只能写T= mg + mv2/ r. 在解题过程中注重运用规范的书写方式, 不仅便于思路的展开, 同时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利用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 利用已知条件去转化为解题过程是关键一步. 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了已知条件, 完成了相应的图表分析之后, 则应将解题转化为图表, 图示分析的主要部分为原理分析图以及物理过程的示意图, 例如, 受力分析示意图、等效电路示意图以及运动示意图等. 通过画出相应的图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解题过程的描述, 同时也有助于题目含义的分析, 找到对应的解题方法.

在图示的分析过程中, 最常使用的便是受力分析, 在受力分析示意图的转化过程中, 应按照“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的顺序进行一一对应转化. 同时, 尤其注重在受力分析图的上方标注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 物体是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运动. 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应使用箭头标注出加速度的方向, 标注好了相应的运动状态, 从而能很容易明确使用的是平衡方程或者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同时, 运动示意图的转化过程中, 可画出运动的流程图, 也可画出v - t图象. 而一般而言, 分段运动的物体分析应画出v - t图象. 由此能从图象上求出不同阶段的位移, 而板块模型则可分析出平板车与小木块的位移关系. 在电路图的转化过程中, 电源的位置应标示出电源的E、r参量, 从而确保不忽视电源的内阻数值, 减少出错的概率.

摇摇四、仔细审查, 反思深化

审查与反思是物理解题的最后一步, 也是十分重要的步骤, 许多学生不喜欢审查解题结果, 导致很简单的题目由于粗心做错了. 审查与反思的过程实际是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以及深化, 而并不仅仅是得出一个题目的答案. 答案并不是结尾. 要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自身的思维, 则应在很大程度上重视反思以及深化这一过程. 反思在解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 从而能推动解题思维的逻辑化、理想化以及清晰化. 明确在审题过程中遇到的思维困境, 从而能有效提高物理解题过程中分析以及综合能力.

其次, 还应反思高中物理解题的切入点, 从而推动解题思路的灵活性以及准确性.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由于其思维的影响, 容易想到最先考虑到的方法进行解题, 而这个最先考虑到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最为熟悉的解题方法. 在解题完成之后, 可进行反思, 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 从而能促进新的解题思维的形成. 从而打开解题的思路, 提高题目解法的灵活性.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3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拂多年,而“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几年历史成为文科学生的必选科目,在高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从而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其实。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快乐历史记忆法,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就会很容易地记住那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记忆深刻。虽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是,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区分开来,而且记忆深刻,特别是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造。下面我就为大家粗略的讲解一下在高中历史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解题技巧。

虽说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还是有了一点点的收获。比如说在课堂教学方面,如何与学生的相处融洽,课堂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这几年里,最让我得意的却是历史练习中关于“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分析。在去年的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到学生在原因分析这一部分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容易把这两个原因弄混淆。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只要出现类似的题目,错误率肯定是极高。所以在今年我很注重在这一部分的讲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原因的分析,我先是认真地给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让他们从历史理论的层面理解为什么。等到这次上完复习课后,我就对这些容易错的“原因”进行汇总,并且告诉了他们一点小技巧。比如说“主观原因”,这四个字中的关键字是这个“主”字。“主”我们可以延伸为“主语”的意思,即这个原因是由于主语自身所造成的,所以在做到这类题目的时候一般要从主语的角度去分析。

如:中国共产党能够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 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当正确分析了国情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道题中的“主语”是中国共产党,所以首先就可以排除A 和D这两个,而“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主语自身所造成的,它只是一个客观的条件,所以本道题不难得出是C答案。

再比如: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

B. 蒋介石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

C.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

D. 红军人数少,装备差

这道题的“主语”是红军,所以一下就可以把A和B排除,C和D中只有C是主语的行为产生的后果,D只是一个客观原因,所以这道题正确答案为C。

当然这只是对部分题目适用,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还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更多的可以用排除法。我之所以把“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放在一起分析,主要因为学生大部分会在这两类题目上因混淆而失分。所以在复习课上讲到根本原因的分析时,我给了他们几个关键的字眼:“社会制度”“生产力”“经济”“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如:拜上帝教创立后发展迅速,这从本质上反应了( )

A. 拜上帝教有首创精神 B. 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C. 宗教迷信严重 D. 阶级矛盾尖锐

这是一道关于根本原因分析的典型例题,学生都知道“本质”就是根本原因,在没有给出以上“字眼”的时候,很多人错选 B答案即人民渴望平等平均,在给学生做出理性的解释之前,我先把这些“字眼”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看应该选什么,他们一眼就看出选D,因为里面有“阶级矛盾”这几个字。然后我再给他们从历史理论的角度给他们分析为什么选D答案。

再比如: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B.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C. 新文化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D. 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日益觉醒

这道题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把C和D这两个排除,A和B到底选哪个?熟悉教材的同学一下就选出了答案,但不熟悉教材的同学这时只能靠运气。于是我又把我们现在所学过的教材上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做了个总结。唯一的一个民族矛盾的激化就是抗日战争,而五四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辛亥革命这些都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然后我又进行了大范围的总结:第一二单元出现的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第三单元中所有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在中国获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本单元所有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都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中国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第四单元日本侵华,即抗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日本渴望在中国获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已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与外国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激化,即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之所以能够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全民族的抗战。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教学感悟,或许在理论上讲不通,并且不是对所有的题目都通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还需要具体的分析。我只是想通过这些能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且改变他们思想中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行”的错误认识,希望他们在学历史的时候也用一点脑筋,多一点兴趣。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篇4

一、什么是“说课”——说课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的“说课”:是教师按照说课的课题,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面对教研员、评委或同行教师及其他听众,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系统地阐述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说”——主要是指教师用各种信息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进行阐述,“课”——主要是指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作为说课的特定的教学内容。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1、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上课服务——在主要内容上都是一致的

(2)不同点——内涵不同: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反思方面,说课显然要比备课更深入、透彻、细致。

——对象不同:说课是预想中的“学生”。

——目的不同:说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改进和优化备课,它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的。

——要求不同: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教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2、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1)要求不同: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解答“为什么这样教”。

(2)对象不同(3)时间要求上不同:说课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职称评审时的说课时间一般为10分钟。

(4)灵活性不同:说课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而言,它是一种教学改进和优化活动,对于上课而言,它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过程

三、说课的类型

常见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课前说课:它是一次预测性和预设性的说课活动。

2、课后说课:教师在上课之后向听课者阐述自己教学得失的一种形式。

3、评比性说课——它是一种竞赛性质的说课活动

4、示范性说课——它主要起到一种示范作用的说课方式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研讨性说课——有质疑答辩式、对话式、讨论式、活动说课等等

主题性说课

汇报性说课——这是一种由教师向上级汇报自己教学情况的说课

指导性说课——是由水平较高的教师把自己对某一课题的处理办法、依据说给中青年教师听

评价性说课——是以全面评价教师为目的的一种说课

四、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主要是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说课者在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所选定的某一课题的教学内容在一个教学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去说。

3、说学情(学情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在内的总和。

4、说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

什么是重点——是指教材中集中体现教学目标、反映教材中心思想的那部分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教学重点是指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或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高中历史说课稿

什么是难点——是指教材中头绪较多或较抽象、艰深而教师又难发处理、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注意:在说重点、难点的时候,一定要说出确定的具体依据。

5、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育理论依据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依据教学原则、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 内容、依据学生特点、依据教师特点。——注意:在说教法的时候,一定要说出确定的具体依据。

6、说学法

——所谓的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说学法就是说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要说出其理论依据。

7、说教学程序(教学流程)教学程序就是教一课时或一课书的教学活动的进程,说教学程序就是要说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的教学设计。并要注意说出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新授课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雷等。——可采用列表的形式。

8、说板书设计

——主要是说板书设计的构思(整体结构)及其与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在一般的说课中,我们只要说出板书设计的方式及内容。

——在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板书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 ——要点式板书、结构式板书、图示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年表式板书、地理方位式板书、对比式板书、等等。

另:说多媒体的运用

一般不单独列一条来说,只是贯穿在说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课件或用口头语言进行说明等体现出来。

——竞赛性说课一般要求实际展示,职称评审时说课一般只要求用口头语言进行说明。

五、开展说课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写好说课稿

——写好说课稿,是说课成功的一半,甚至是一大半。

——写好说课稿,有一定的规范格式:首先要写导语,如:“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某某课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接下来就写说课的几项重要内容人,如: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重、难点及依据,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等。

2、充满激情,亲切自然——让评委感到说者说好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呜。

3、时间要把握好——给你多少时间说多少时间,需要你对说课的内容加以锤炼,既要说得完,又要说的全。

六、说课的评价

做文综历史解题技巧 篇5

高中新课改充分吸收当代学习科学的先进理论:强调精简和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改变学习方式,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视历史素养,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还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

二、命题规律

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世界主要国家民主制度确立、发展的背景及各自特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似相近问题的比较。同时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

2.强调历史解释。由于高考命题坚持“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能力的考查主要从阅读理解材料切入,以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整理及运用为基础,向其他各种能力的考查延伸。

3.注重史学思想和方法。从专业高度考查学科内容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历史试题十分重视对历史学科素养尤其是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主要体现“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及“新史学”等理论体系和方法模式的应用,以及运用“比较史学”“概念化史学”等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4.考纲将是高中课标与高校课程的衔接,命题呈现出远离教材的趋势。创新意识突出,求异思维活跃。

三、给学生的备考建议

1.课文知识细梳理。读懂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知识的细节,解读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历史思维和历史语言说话,课文知识只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纲,是考试的“本”,要梳理出“质”的东西,也就是目,做到纲举目张,对历史事件进行阐释、剖析、找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应有的历史地位及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2.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并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是高考最基本的重点题型,同一材料可以变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这要求考生要面对大量的史料,审读材料时首先根据句号分出层次;每个层次找出核心点和关键词,提炼出所有有效信息。

3.领会命题者的意图。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有两个途径:一是全国统一命题以来和各省自主招生高考真题,揣摩命题者心理,从立意到模式,从材料到图表,以现实生活为入手,以时代发展为抓手,从一件小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说时代捕捉影响历史进程的有效信息。

4.掌握答题的要领。第一,按照逻辑思维顺序思考文字的潜在含义,突破思维局限,按提示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挖掘知识背后的历史真实。第二,以关键词为中心,罗列答题提纲,特别提醒不能照抄原材料,表明观点,进行论证。

5.组织答案。(1)注意分值(组织答案)(2)注意审题(问什么答什么)(3)注意简洁(序号化)(4)注意全面(不准照抄原文)(5)注意用语(学科术语或书面语)(6)注意书写(字迹工整)(7)方法上要注意:①结合设问理解材料;②分析层次寻找信息;③联系书本判断分析;④提炼观点转换词语;⑤材料为主结合书本。

四、解题技巧

(1)选择题答题技巧。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依据试题提供的主干知识,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出好选项。

(2)材料题答题技巧。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里面有可能隐含着重要信息。

(3)图表题答题技巧。我们要读懂历史地图反映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图中各种特殊符号所表达的历史含义,综合图中的地图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历史主题。历史图表题要认真审读数据和图表,重点关注图表的标题、图注和数据的变化。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篇6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1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3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分)

22.(1)新航路开辟。(2分)(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3)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2分)(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篇7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部分, 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 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 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材料时, 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 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 也节约时间。如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 (1) 材料—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材料二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概括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正文) 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 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 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精心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

阅读和寻找是为了准确无误地答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大的, 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 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 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第二, 语言要言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 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 分值一般不大, 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 (材料) 出, 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 由此依据而得出。第三, 要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第四,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 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一般来说, 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和开放型材料题。下面就这三种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细致分析。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 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找”“三答”三步来入手即可。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 (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 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 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 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 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 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 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再分析原因, 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 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 尽可能的新颖, 贴近生活, 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 “不限定”范围, 答案也非唯一性, 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 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 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 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 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 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 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 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 一定要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研究 篇8

关键词: 高考历史 解题技巧 选择题 三思三看

一、引言

如何组织2017届高三毕业生开展合理有效的复习是当前所有历史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选择题是历史卷的重要组形成部分之一,很多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客观题做得不好。主观题拉分空间较小,教师必须重视选择题对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重要意义,组织有效的选择题复习工作,为学生总结解题技巧,提升选择题得分率。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要遵循“三看三思”解题方法,逐一排除锁定正确答案。所谓“三看”,指的是一看时间和空间,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搞清历史现象的阶段特征,界定答题范围,明确时限;二看肯定、否定,确定题目是正选题还是反选题;三看关键词语,明确题目的外延内涵。所谓的“三思”,指的是一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二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解答选择题,一定要仔细分析题干,认真阅读题目所给出的相关材料,回忆学过的史实与理论,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注意时间限制

例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问题是( )

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

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

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点拨:一看时间与空间,“新中国”为1949年,划定答题范围;二看肯定、否定,本题为正选题,回忆学过的史实,二战处于反攻阶段、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美苏争霸愈演愈烈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A、C、D不符合题干要求,一一排除可知本题选择B。如果能准确记住美苏冷战始于1947年,本题就可直接锁定正确答案。

2.注意肯定与否

例2: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宪法规定了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力

C.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D.宪法规定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点拨:解答本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看选项,很多学生忽略了“不正确”三个字,将反选题当作正选题去做,导致丢分。反选题是历史卷中很常见的一类题,每次考试至少都会出现一次,但很多学生常常忽略了“不正确”、“错误的是”等关键词,思维定式导致学生一看见一个符合史实的答案就匆忙选择,平白无故丢分,非常可惜。二看肯定、否定,就是要确定题目是正选还是反选,然后还要一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二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本题A、B、C三个选项都符合史实,但并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3.注意外延内涵

例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

点拨:相比较上一题,本题难度较大,题干较为简洁,四个选项看起来好像都可以,学生审题不仔细的话就会满头雾水。历史选择题总体来说难度不大,很多题目都属于初级题,但凡那些丢分严重的题,大多是因为学生没有弄清楚历史概念的外延内涵。命题者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外延、内涵和时代特征上稍做文章,学生就容易犯糊涂。

如果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相互脉络认识不清,就很容易误选C项,认为中央集权跟加强皇权是差不多的意思。遇到考查历史概念的外延、内涵类的题目,一定要吃透关键字词的真正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意义上理解。自秦朝建立至唐朝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使中央机构更完善,中央各部门既可以相互制约又可以相互合作,对于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故本题应当选D。

外延指的是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如果对历史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理解不透彻,考试时就容易混淆选项,不知所云。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教材中重要的历史概念,我们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

选择题只有四个选项,就算猜也有四分之一的机会,为什么很多学生拿不到分数,是因为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是历史卷中最容易拿分数也最容易失分数的题目,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理论为指导进行解题,科学训练,提升正确率。

三、结语

解答选择题要仔细研究设问,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带着问题全面理解材料信息,提高得分率。再好的解题技巧都是建立在对史实的正确把握上的,历史学习有策略和技巧可寻,但绝对没有所谓的捷径。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这样考试时才能一击即中,高效作答。

参考文献:

[1]陈龙,金国华.扎实稳健,有效推进高三历史复习——2016年历史高考试题特点与2017届高三复习建议[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24).

上一篇:创新团队学习的方法整合团队的智慧下一篇:美的中央空调销售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