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共8篇)
苍南宜山高级中学 薛振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内容提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的冲击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一种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一种令人胆颤惊心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逐步走向堕落、腐化,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现在许多学生能大谈周星驰、小燕子,大写明星的秘史、隐私,而对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竟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却嗤之以鼻唾之以沬,豪无同情可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如何构建我们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为首,但是许多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
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
受害者。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
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
生,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再如有一次,我选一则材料:当大家都在惋惜地感叹雷锋不见了的时候,竟发现美国西点军校挂出了雷锋画像,开展了学雷锋活动,丢失了的便格外感到珍贵,痛心于雷锋出国的同时,神州大地又响起了一片“雷锋回来”的呼唤,这一声声的呼唤激起了你怎样的思绪?请写一篇《有感于雷锋回来》。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对雷锋是知之甚少,做的更是少之又少,学习雷锋觉得是过时了,我在分析材料举了许多社会不文明的现象,要求学生,假设当年的雷锋还在身边,我们社会上许多的不文明的现象还在吗?事实上,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确实也涌现了不少雷锋式的人物,你了解了多少?要弘扬雷锋精神,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只是呼唤能行吗?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理解
了时代需要雷锋,我们不能只是呼唤雷锋回来,而更重要的是唤醒自己,雷锋就是你我他,雷锋就是每个人,只有如此,社会才会进步„„ 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德
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影视作品,高中历史,应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历史影视作品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各种抗日等历史影视作品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多视听资料, 已然成为高中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影视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
一、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兴趣是驱动力。为什么影视作品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究其原因在于影视作品通过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起来, 这样能给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冲击,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我们知道, 高中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 所以, 通过将影视作品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这可以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点, 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2.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已经过去, 历史已经不可能重来, 因此学生不能真切、客观的感受历史现象, 通过影视作品来重现历史, 让学生能进入到影视作品中, 感受历史现象, 把握历史事实。影视作品的应用, 时间、空间这两个因素不会限制学生的认知, 同时影视作品将无声变为有声, 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 学生脑海中的历史形象日益丰满起来, 长此发展下去, 学生的认识、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学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是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课堂文字, 并没有将历史学科所固有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再现历史的面貌, 让学生能通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另外, 影视作品的应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我, 提升自我。
二、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入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丰富历史课程资源。影视作品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历史题材故事, 如历史文献片和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视片。历史文献片中所阐述的事件都是真实的, 其将历史事实还原在观众面前。然而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视片是再加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尽管不是最真实的历史, 但是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认识历史。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反的一部不好的影视作品会给学生灌输一些不良的思想, 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影视作品时, 教师要围绕着教材来进行, 通过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来丰富课程资源。比如: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候, 教师要引入影视作品, 借助影视作品来寻找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们以《抗日战争》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 教师要让学生观看著名的《地雷战》和《地道战》这两部影视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和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 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呈现历史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影视作品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 在问题的带领下,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当然, 高中生也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 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在以前的教学中, 学生一般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不愿意去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差的。为了能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要抓住影视作品的特点, 借助影视作品来创设探究情境, 在此情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以《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例子,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北洋水师》、《甲午风云》等影视作品, 在学生观看完影视作品后, 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谈谈自身的想法, 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北洋水师》中, 刘步蟾的形象是正面的, 并且还是一位英雄, 为什么在《甲午风云》这部影视作品中, 其又变成了反面人物呢?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不要着急回答, 而是要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思考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剪辑典型影视作品,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历史这门学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即:描述性。历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是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 这些人和事都比较复杂, 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如果单纯依靠教材中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是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课堂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再加上枯燥无味的讲解并不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终影响到教学目标。通过将影视作品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学生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历史。所以, 教师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 剪辑典型影视作品, 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 高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 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 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的应运而生导致很多老师开始重新认识教学活动, 他们正努力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 以此来推动教学活动的改革。课堂的改革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李媛, 高峰.影视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S1:178-179.
[2]赵永青.浅析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4, 17:178.
[3]薛雷.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4:148-149.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 历史书籍 学习习惯 脉络 多媒体技术 活动
在教授高中历史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应试教育依然比较盛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重视,采取的学习策略往往是考前临时报佛脚,仅仅生硬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并不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保证短时间的记忆,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每到考试的时候就需要将所有的历史书重新背一遍,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我们常常说:“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尽职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教师无疑是有责任的。其实,学生经由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关键是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在严峻的教学形势前,我愈来愈意识和感受到提升自身教學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本篇文章即主要论述本人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艺术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在河北进行教育实验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强调:“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内涵的重要方式。”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包括规律记忆的习惯、积累错题集的习惯和阅读书籍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具体论述阅读的习惯。纵观我们高中三年的历史课本,涵盖面极其广泛,囊括了中外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因此,由于书本限制等原因,很多的知识点都是被教师一笔带过的。这样流水账似的编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本之外,还应该适当涉猎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历史书籍。但是,学生的年龄和经验毕竟存在着不足,在拣选书籍和把握尺度方面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很多的书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色彩,在编写的时候可能不是特别客观,我们要尽量推荐学生阅读那些观点相对客观的书籍。比如说,林语堂先生所编写的《东坡传》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历史读物,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苏轼和一个相对真实的宋代历史。总之,学生在课外适当地延伸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实现融会贯通,而且对他们的相关人文学科,比如说语文知识的扩充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教学艺术,尽早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有技巧地理清历史脉络
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好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好历史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理清知识的脉络,是学生学习好高中历史这门功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到年代、人物以及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常用的梳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年份、国家或者是相关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的模式。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这些脉络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灵活的模式都是可以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比如说,根据学生兴趣点和擅长领域的不同,他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既定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地区展开相应的脉络归类。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我们就可以参照一定的准则以“李白”为中心点开展有关唐代历史的脉络梳理。再比如说,有的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区域划分不太擅长,总是记不清楚。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以某一个国家为中心点开展相关区域的脉络梳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同的梳理脉络的中心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全面展开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梳理。梳理清楚知识的脉络之后,学生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记忆历史知识,学习起来更加便捷和轻松。总之,记忆知识不仅仅需要一定时间的记忆和背诵,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是这个方法的写照。
三、巧妙地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
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这个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统筹课堂、提升效率。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主要采取讲授模式授课的同时,也应当巧妙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立体的多媒体的展示,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教学技术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高中历史课堂,还需要与传统的教授模式互相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前设计好哪些历史知识适合传统的书本讲授模式,哪些知识更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抑或是两者相结合的讲授模式。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四、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学生之所以对高中历史的学习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除了要记忆众多的历史知识带给他们的压力之外,还因为教师有时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互动,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见解的情感意愿没有得到有效的抒发。因此,我们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组织一些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不同的教师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历史知识辩论赛的活动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自我的意愿,而且对于提升他们的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非常有帮助。学生们在辩论的时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地帮助和指导,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维系,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辩论的时候通过旁征博引,也能意识到学习好历史知识的必要性。总之,不论教师采取的是哪一种活动模式,我们都要精心组织和计划,力求每一次活动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好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史学观。
漫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中学 龚焱 7月24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像姜太公钓鱼那样,“愿者上钩”,绝对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不管你的课讲得如何好,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关闭着,其它的一切是很难注入到学生的心坎的。
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呢?根据本人30余年的教学体会,概括为12个字:即“质疑、引趣、动情、导思、求变、务本”。这里把“质疑”放在第一位,是强调了它的重要,但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导思”才是教学的.目的,才是获得智慧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谈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信心,有毅力,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求战情绪,斗志昂扬地去攻占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座难关。当学生学到关键的地方时,我们就要“钓”学生的学习胃口,把学生的士气鼓起来,使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导在知识的原野上跋山涉水,领导他们去邀游知识的迷宫。下课了,他们还会主动去问,去复习,去回味,去找参考书看,去独立钻研和思考。“设疑”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所谓设疑,就是把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设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一、授前设疑,集中注意力,导入新课。如,我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儿间?”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特别集中。
二、课中设疑,引发思维,培养能力。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性,让学
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课后设疑,温故知新,巩固提高。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
【文章摘要】高中物理学内容严密、复杂,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困难,有畏惧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幽默艺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构成物理教学中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幽默
“幽默”一词,是由英文Humour一词音译而来。《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而现代的“幽默”更多的是一种美学范畴,指的是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林语堂说的很精彩:幽默“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达到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教师教的困难,学生学的痛苦。稍有不慎,物理课堂就会变成死水一潭。这些都不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斯洛特夫讲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幽默艺术,创设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笑声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愉悦,在快乐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幽默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中的幽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学会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物理学家中有很多大师,他们不仅具有高深的物理造诣,而且他们人格品质和魅力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物理学家的幽默小故事,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笑声中得到熏陶和升华。这也充分发挥了物理学内在的教育功能。
案例1:爱因斯坦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超强的幽默天赋,他的一系列故事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可为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1930年,部分德国科学家,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纳粹反犹太人的潮流下,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用以攻击、诋毁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一耸肩,说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就足够了。”学生听了以后,会心一笑。大师不惧权势、勇于坚持真理、豁达的处世态度已铭刻于心了。
二、教学中的幽默可以感染和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思维活跃、敏捷,学习的效率极高。教师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表达,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保持有张力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水平,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完成教学预设。
案例2: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引入新课: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名字叫《吹牛大王历险记》。(看过书的学生马上来精神了。)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吹牛大王骑马外出,不慎落入泥潭。情急之中,用手揪住自己的头发,一把将自己拉了出来。(学生笑成一片。)我及时追问:“难道不行吗?为什么?”。到此,新课的引入已经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新课的讲解作了巧妙的铺垫。
案例3:相对论内容艰深难懂,尤其是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听起来有枯燥之嫌。教师适当类比,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强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时间进程出现差别,时间进程会变慢。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幽默一把,调节一下气氛:哎呀,这个结果在生活中很常见的嘛。(学生惊讶。)班级里,女同学对男同学的吸引力就比较强。因此,男同学在和女同学聊天时,实际时间过去了半小时,可是感觉只过了5分钟。(学生大笑,精神为之一掁。)
三、教学中的幽默,可以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将难点化于无形之中。
幽默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睿智的集中体现。它基于教师对所教内容有着准确的把握,深刻的理解,表现出高屋建瓴、一览无遗的从容境界,折射出教师内在的创造能力。它能把深刻的教学内容和物理本质,用浅显、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降低了认知的难度。学生在微笑之余,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已了然于胸。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案例4:在静电场教学中,有一类静电场中多个物体平衡的问题。例:相距为L的点电荷A、B的带电量分别为+4Q和-Q,将它们固定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C,使C在库仑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试分析C的带电量和放置的位置?若在引入点电荷C的时候,将点电荷A、B也释放,要使三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都能处于平衡状态,试求C电荷的电量和放置的位置?
教师在讲解时经常花了大力气,但由于分析头绪较多,学生往往不能较好的理解。我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正负正,负正负;同种放中间,异种放两边;专往小的靠,求解很方便。通过谐趣的顺口溜,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很快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5:学生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后,往往会将二者混用,左、右手不分。为区别起见,可以用这样的顺口溜:左手力,右手电和磁。学生要是还会混淆,就使出“绝招“:(在黑板上写慢一些。)“判断‘力’,最后一笔向左,用左手;判断‘电’和‘磁’,最后一笔向右,用右手。”然后再补上一句:“大家记住了吧,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了。”
四、教学中的幽默可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的幽默往往富于启发性。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笑声中,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时有灵感的火花闪现。
案例6:在《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教学中,分析人造卫星原理时,我常这样处理:“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平抛一个物体。如果初速度越大„”(学生会答:落地点离抛出点越远。)“对。如果速度达到一定值,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无语,思考。)我故作沉稳,用较慢的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会击中自己。”(学生思考片刻,立刻爆发出一片笑声。)笑声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所感悟,已经在头脑初步构建了人造卫星的物理图景。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完本节后,我感慨说:“发射人造卫星技术复杂,要想进入太空难度太大了。”有学生突然冒了一句:“可以从地面上搭一个通天梯嘛。”(其它学生笑。)我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灵感,说:“是啊。这可是现在一个高科技设想,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探讨一下。有机会请他给大家汇报自己的设想。”
五、教学中的幽默能拉近师生关系,重塑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一个刻板,视自己为权威的教师,是绝对不会放下自己的身段的。他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更无幽默可言,令学生望而生畏。只有真正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用幽默和学生相处。幽默可以让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教师的课堂往往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光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与人格的魅力,有如沐春风之感。
案例7:每次与新学生第一回见面,我都这样自我介绍:个头不高,志存高远;年纪不大,白发不少;视力不佳,思想深邃。一段别开生面的开场白,很容易消弥师生的距离感,为与学生今后的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8:还有一次,在物理必修2教学中,有陈姓学生自行推导出了Ft=mv2-mv1,我在赞赏之余,没有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后要学习的动量定理,而是对学生说:“这个定理是你发现的,根据物理学的规矩,那我们就把它叫做陈氏定理吧。”用这种幽默的方法肯定了学生的工作,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效果极佳。总之,物理教学中的幽默,其目的在于在轻松、愉快中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在实际中要准确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一批被称作“愤怒青年”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称雄文坛。从创作手法上看,“愤怒青年”的作品应属于()A.现实主义作品 B.浪漫主义作品 C.现代主义作品 D.古典主义作品
【解析】选C。从时间和创作手法看,“愤怒青年”的作品应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范畴。现代主义作家往往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表现当时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某种联系,它们都()A.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计了一个明显的理由 B.赞成在作品中表现自我 C.是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反映 D.提倡用意识的延续取代行动的延续
【解析】选B。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崛起于20世纪初,它与传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相比既有很大区别,又有某种联系;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一些作家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产物,故事情节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行动的延续常常被意识的延续所取代,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但是,作品是作家的一面镜子,任何文学流派的作品都不可能不表现自我,只不过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文学的反映现实和表现自我,转向集中表现自我,故B为正确答案。
【拓展延伸】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1)强调集中表现自我;(2)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3)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3.下列关于后现代主义美术流派说法正确的是()①欧普艺术给人一种虚幻超脱、光怪陆离的感觉
②后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主要包括欧普艺术、波普艺术、天空艺术、观念艺术等
③波普艺术发源于英国,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认可 ④观念艺术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装饰艺术品的设计上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②中的“天空艺术”应为“大地艺术”,④“观念艺术”应为“欧普艺术”。
4.某种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歌词简单直白,演奏者身背吉他边歌边舞,装扮奇特,强烈地吸引并影响着战后的新一代青年。这种音乐应当是
()A.摇滚乐
C.蓝调
B.爵士乐
D.比博普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种音乐应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并日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的摇滚乐。
5.(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戏剧、诗歌、舞蹈这几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而成的“第七艺术”。促使电影艺术迅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物质条件是()A.社会剧烈动荡,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迷惘
B.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为电影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支撑 C.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艺术享受产生了新的需求 D.传统艺术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解析】选B。本题关键是题干中“迅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物质条件”,符合此要求的是B,C、D不全面,A不符合题意。
6.(2015·银川高二检测)无声片大师卓别林拍摄讽刺希特勒的影片《大独裁者》时,美国电影管理局曾试图阻止影片的拍摄,纳粹分子则大肆攻击卓别林,而之前对卓别林赞不绝口的好莱坞也改口批评起来,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德国市场对于好莱坞意义重大 B.《大独裁者》是又一部无声片 C.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D.好莱坞影评圈被纳粹分子控制
【解析】选A。依据材料“纳粹分子则大肆攻击卓别林,而之前对卓别林赞不绝口的好莱坞 也改口批评起来”可知好莱坞跟随纳粹分子立场而变化,由此可见德国市场是好莱坞不敢得罪的地方,也就是德国市场对好莱坞意义重大,故A正确。
7.下图是美国拍摄的曾经风靡全球的两部动画片剧照。下列关于这一文化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B.电影艺术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C.好莱坞电影汲取了中国元素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影艺术兴盛起来
【解析】选D。电影艺术的兴盛是在20世纪初,与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和著名演员卓别林有关,所以D不正确。
8.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每当空暇之际我们总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喜欢的节目。你认为电视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①丰富精神生活 ②改变生活方式 ③扩大人们的视野 ④接受“空中课堂”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电视是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大众媒介,可以传播资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推动艺术的平民化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提高了素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故①②③④与题意相符。【补偿训练】
(2016·临沂高二检测)下列哪一个事件最有可能通过电视为民众所了解()A.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
B.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和肯尼迪进行政策辩论 C.贝多芬的音乐演奏会 D.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进行试飞
【解析】选B。解题关键是掌握电视艺术发展历程,根据电视在20世纪20年代末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及,可知B正确。A、C、D的时间不符合。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通过喷气式飞机、计算机、地球卫星以及许多其他发明,比以往更迅捷和安全地跨越空间和时间,传输着人员、商品和观念。
——[美]罗西瑙
材料二 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
——[美]比尔·盖茨
材料三 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1)当前,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究竟应该民族化还是全球化,谈谈你的看法。(8分)(2)根据材料分析现代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点。(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第(2)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来归纳概括。
答案:(1)各民族应该在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完善自己,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一、做好课前准备,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 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 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讲授的内容, 为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常规,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备学情、备教材。对于历史知识来说, 很多内容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 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已了解和熟悉, 那么教师对相关内容就可以简单介绍或让学生自主学习, 抑或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学生陌生的知识或者存在误解的知识, 教师就要多花点精力, 让学生牢固掌握。高中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和学情, 还要备教法和课堂管理策略, 创新教育教学思维, 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能力, 这样就能构建高效课堂。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做到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
比如, 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时, 按照以往的历史教学思维, 教学常规的准备无非是: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鸦片战争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 导出中西方国家的差别和落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等;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这样的常规备课看上去知识点非常齐全, 讲授内容也面面俱到, 但是实际结果却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掌握的知识点非常有限, 并且感受不到历史给予他们的启迪。基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学情出发, 先播放一段电影桥段, 电影是由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鸦片战争》, 先让学生观看, 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 然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 帮助学生掌握本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 依据高中历史教材, 紧扣高中知识点, 在视频播放之前设计这样的疑问: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激发, 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还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历史课堂活动, 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正确把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 还需要历史教师创新思维,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历史课堂活动, 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的“教”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点突出知识的讲授, 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教师的“教”除了知识的传授外, 还需要给学生讲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当然, 学生的学习除了知识的习得之外, 还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 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教学过程也要呈现差异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 做到分层授课, 因材施教。无论是“教”还是“学”, 从学情出发, 做到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前提。例如, 在教学美国的外交政策知识点时, 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学生要全面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 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 一一向学生诠释: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等, 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知识点, 但是不能理解, 自然无法运用知识, 更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 然后再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 学生就不足为奇了, 也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 教师可以清晰明了地诠释任何历史知识。
三、开设历史知识课外辅导, 巩固“教”“学”的效果
对于高中历史来说, 知识的讲授、聆听和理解固然重要, 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后辅导练习的作用。任何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课后练习作为支撑, 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和知识把握情况。历史知识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多元化的, 那么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 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导, 除了常规的练习册之外, 还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历史考古等, 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此外, 课外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外引导学生积累学法, 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 给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与此同时, 教师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 最后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一、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愉快地学习,进而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潜力。所以对学生来说,培养兴趣是学习历史的关键。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往今来大量学有所成者的事迹表明,一个人在学业上能否获得成功不是取决于他的智力高低,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在学校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预习、认真听讲、认真练习、及时复习等。预习是首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相关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他们才能在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认真听讲不仅是指认真听教师的讲授分析,还指认真听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记好课堂学习笔记。认真练习是指独立、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掌握作业中的知识点。复习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平时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而在平时复习中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因而在阶段复习中要对知识进行归类,把握重点,纵横联系,融会贯通;总复习是指对整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巩固,因而在总复习中要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历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等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记牢这些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扩大学生知识面,将理论和史实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理解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四、注意宏观把握教材
要把握教材,就必须理清教材线索,掌握教材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对此,教师要注意教材上以下几方面内容:目录和大事年表、每单元开头的引言、正文内容和阅读内容、原始资料、表格和配图、课后作业和课后测评。例如,在教学“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发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资本主义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为线索,给世界历史建立起基本框架和体系。
另外,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有些规律是通用的,在解题时可以参考使用,如改革的目的多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一个国家内部,阶级利益高于一切;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五、掌握历史记忆方法,增强学习信心
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吃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感到吃力。学习历史的基础是记忆,记忆的东西越多,判断才越准确。历史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如顺口溜法、谐音法、图表法、提纲挈领法、关键词法、同类知识归纳法等。在学习时,只要善加利用这些记忆方法,就一定会在历史学习上获得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推荐阅读: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06-05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11-17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06-12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06-25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09-07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10-25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陈磊10-25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