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2023-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策略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提出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策略。而青少年作为祖国事业的接班人,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祖国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自然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德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保证。本文阐述了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健康人格 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前提,所以,选择什么方式教育学生,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康的人格,成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康的人格,必须从小学生抓起。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还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思维也比较跳跃,对外界事物没有一个较好的判断能力,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进行有效引导,极易使小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难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一、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引起重视,讲话要怎么讲,做事要怎么做,对人的态度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从小养成的。”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如何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就必须依赖于对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导致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又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让小学生远离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康的人格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息息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健康的人格取决于日常的习惯,决定了日常行为。由此可见,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外显以及自动化的行为特征都来自于日常各种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日常行为,才能使其拥有良好的习惯,塑造其健康人格。

二、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不良因素

1.虚拟网络环境

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愈发普及的今天,网络交流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交流模式,虽然在知识的获取方面更加便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色情网站、网络暴力游戏等,很容易使小学生深陷其中,无法克制自己,这给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双重不利影响。

2.生活水平、社会变化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那些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社会风气,如非主流文化、大街小巷的各类奇装异服等,很容易成为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另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变得微妙起来,欺骗诱拐、敲诈勒索等现象不断干扰人们的生活,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社会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也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3.家庭的过度保护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强烈保护欲、溺爱娇惯以及学生自身独立意识的薄弱,使得他们逐渐滋生了许多坏习惯,对其成长十分不利。比如,轻视学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懂得尊老爱幼等。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学生缺乏环保意识,瓜果皮、纸屑、塑料袋乱丢乱放,却还觉得即使扔掉也会有环卫工去清理,是无所谓的小事。由此可见,家长们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存在缺失,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都不会积极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事,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小学生意志力低下,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降,从而对小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4.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关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应用在实际教学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及教师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规定进行积极宣传、严格要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长期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大多数学生到了高年级,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也将对学生管理的重心放在了学习上,这直接导致许多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甚至成为了一纸空文,无法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策略

1.要求学生远离网络暴力,正确、合理利用网络

由于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差,且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与学習中监督学生、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校规校纪讲解宣传活动,宣传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积极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应当积极纠正,并监督其改正,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养成较强的自律意识。在日常的网络学习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中,什么该看该做,什么不能看不许做。同时,家长要积极监督学生,对于学生的不合理利用网络学习的现象要及时加以纠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抵制不良诱惑。在教师监督、指导,家长监督,学生自己督促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

2.重点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

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及人格教育却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引导过程,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显现教育成果,这其中还离不开小学生自身对于正确行为习惯的认知。

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学习能力较强,很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所以,教师可以在小学生接触的任何事、任何环节中融入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如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指引学生们对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相互学习、讨论、监督及背诵,做到加深记忆与理解,在不断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价值判断。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每周的升旗仪式,选择不同班级成绩较为优秀或者进步比较大的以及日常行为比较规范的小学生作为升旗手,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由于小学生大多具有表现欲望,渴望被表扬,所以在表现欲的驱使下也会逐渐注重自我的日常行为,遵守日常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3.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一直是受人尊敬的形象。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能够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外,其一言一行都無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从语言到行为,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如果教师存在不良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使其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偏激的人格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带动作用,为人师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举止要高雅,行为要合乎教师的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4.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只有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够做好小学生的教育工作。现在,仍然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师的教育之下,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校方。但事实并非如此,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的一些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出父母的行为以及思想观念。因此,家长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明确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重要影响。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在遇到问题时,要细心教导,指导孩子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对于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家长应定期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优秀表现以及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与老师积极配合,帮助学生改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其健康的人格。

5.对于不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每个班级都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有家庭环境因素,也有学生自身性格、习惯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特殊学生要有特殊对待,使其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学生进行积极平等的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与教育,加速学生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小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离不开优秀道德素养的支撑。小学生日常行为的逐步累积构成了生活习惯,教师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关注小学生的各种行为,因材施教,塑造小学生的优良品质,从源头帮助小学生摒弃恶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小学生的行为细节,将正确的人格塑造形式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日常学习的各环节中。

参考文献:

[1] 宋永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第11期。

[2] 唐蛟《家庭是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兼谈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新课程·小学》2016年第9期。

[3] 王国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探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9期。

[4] 王晓忱《试分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方法》,《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年第20期。

[5] 王红《浅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6期。

作者:刘志英

第2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

【摘 要】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本文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行为习惯 健康人格 养成教育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纠正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小学生常因家庭环境或自身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不仅仅是品德和心理健康学科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卫生的习惯,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当代教育专家林格认为: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应注意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生活勤俭朴素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自信的习惯、独立性與坚持性的习惯、勇敢的习惯、自制的习惯、适应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二、科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基本原则

1. 正确认识、形成共识

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懂得了这么做的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按照要求去做。如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学生守则,就要让学生明白这些规定都是从安全角度出发,保障师生安全而制定的,一旦违反其中的某项规定,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威胁大家的生命安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必然会形成遵守纪律的意愿和行为。

2. 树立榜样、示范引导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模仿,同时由于认知能力较差,对事物缺乏判断,好的和不好的行为习惯不加选择地模仿学习,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树立优秀的榜样,让榜样的言行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

3. 积极评价、鼓励引导

小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评价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评价要因人而异,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同学,教师要侧重于寻找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地评价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加强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4.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科学学科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少有反复地训练,更多的是在各种探究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贯穿于整个科学的教学过程始终。

三、科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具体方法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科学学习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从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途径角度来看,包含大量实践性的课程如观察课、实验课、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在观察、实验等有科学课程特色的探究活动中可以渗透培养很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1. 遵守纪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教学活动有利有弊。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兴趣,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各项纪律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做事有计划。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用于指导整个实验探究活动。实验计划制定得全面详细,那在实验中就能做到按部就班、遇到问题时不慌不乱,很容易顺利完成实验;实验计划制定得粗略、不完善,就可能出现实验数据不准确,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等情况;而没有实验计划,想到哪做到哪则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甚至难以完成实验。这样通过一次次实验活动,学生就能很容易将这种行为由课堂内带到课堂外,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3. 团结互助。合作学习是科学课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既要团结一心、群策群力,也要各负其责、各显其能,还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孤僻不合群的同学能够逐渐地融入到集体中,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认真负责的品质。

4. 独立性和坚持性。科学课中有很多长期性的活动,如观察月相、记录天气、种植凤仙花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等等。这些活动很多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且普遍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进行观察和记录,其中部分活动更是要在没有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坚持性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5. 诚实。科学课中进行观察和实验后,都要做好记录,记录的要求是要及时、客观,目的是为了保证记录的真实性。

6. 自信。科学探究获得记录后,要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并进行汇报,这些环节在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易于养成自信的品质。

总而言之,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 王淑霞.浅谈农村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13):23.

[3] 马惠珍.农村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186.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020年度)《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有效养成研究》(立项编号20200157910B)的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刘大伟

第3篇:探析如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高中学生群体因心智发育尚不完善而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影响,容易养成不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不良嗜好与习惯,对自身健康成长发育与升学进修不利,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共同调整心态,对学生精神状态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并为其提供治疗,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矫正其错误行为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我阴暗面与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的不当言行,让学生将兴趣与注意力转移到认识事物本质、感知他人情感积极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本文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特殊效果,并提出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教学模式改进方案。

关键词: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德育教育

前言:任课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应当考虑到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性与道德意识的间接性影响,其实际教学形式应以稳定对等的双向沟通为主,给予学生表达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机会,减轻其心理负担,为高中学生群体提供集体化心理治疗,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中心构建完善心理教育情境,通过为学生讲解各种不良习惯的危害促使其尽快改变对自身行为的认识。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地积累心理教育领域的经验与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较高的共情水平,分析并顺应学生的真实意愿,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一、心理教育对培育学生良好习惯的正面价值研究

(一)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变性格

高中学生的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历练逐步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向高中学生群體灌输能够准确高效地指导实践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对自身性格与习惯的洞察力与分析能力,学生应学会分析评估自我在社会劳动实践与集体活动中的价值,高中学生群体还应主动反思自身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展现的自我意识是否符合主流道德标准,自主矫正影响他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以改变个性、融入集体生活为主要目标[1]。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高中学生重视他人的感受,以集体的需求与社会认同的价值观评价自身的行为举止,以教师所列举的高尚道德榜样为典范,修复自身个性中不完善的一面。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高中学生群体提供精准而系统的行为评价标准,学生有了覆盖方方面面的行为参照系统,即可重塑自身价值观和社会交际网络[2]。

(二)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提高了道德训诫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行路径,心理教育所涉及的心理学知识能够用于精确指导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没有足够的可信性与号召力,教师的劝导说服常常流于形式,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群体无法理解也难以认同,而现阶段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汇的特殊教育体系能够弥补过往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并为心理教育提供可凭依的道德支点,占据道德高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其他形式的心理教育所没有的社会权威性与影响力,能够使高中学生长期集中注意力听讲。现代化心理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进行定性处理,而在教育过程中添加部分道德训诫成分能够提高教育效果,以心理学知识为理论指导的不良行为矫正工作有了更多可用的工具与方法,任课教师能够准确测量学生各方面的变化幅度[3]。

二、开展建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方法研究

(一)营造心理治疗情境,强化学生的身份认同感

部分高中学生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难以融入班集体,任课教师必须为此类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掌控自身生活并使之与集体活动相配合,唤起学生自我的主动性与对班级同学、对各科教师的信任感,形成稳固的身份认同。例如任课教师可为高中学生群体设计能够提高其集体认同感的文娱活动,让高中学生在纸上绘出自己与班上其他同学的肖像,绘出的人物越多越好,在画完后任课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交换绘画并分析画中人物的真实身份与性格,这一教学活动能够帮助缺少集体归属感的学生消除身份认同层面的混乱,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赋予学生创造一个与集体相连接的新身份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作为单一个体的整体性,高中学生群体均可从中可得出肯定性高于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学生改正了对班集体的错误认识,进而彻底改变了自身的行为习惯,避免了学生沉浸于与同学与教师隔绝的封闭心理环境内。

(二)将心理教育与道德品质培育相联系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群体必须接受全面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为个体的高中学生在青春期通过德育教育培育所养成的道德品质决定了在学习、生活活动中个人的心理状态变化路径,任课教师必须通过心理教育促使学生运用道德理念与内在品质指导自身与他人的行动,使学生能够在面临挑战与诱惑时坚持道德理想主义。教师所组织的课上心理教育必须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与思维理解力,使之意识到每种道德品质与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关联,进而理解道德理念的历史性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发展阶段性,理解道德品质对于促进人类发展与自身进步的正面意义,以此促进高中学生群体逐步走向认知成熟,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能够长期保持积极的心理态度,努力构建充满希望的生活环境。高中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坚持有助于保证自身心理认识平衡与心理健康,使高中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自我约束,坚持遵守道德规范。

结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强化高中学生群体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心理适应能力,为其提供可参考的道德价值观坐标系,使学生在培育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与个性。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革新教学手段,引进各类有助于改变学习氛围、能够提高指导效果的特殊活动,并为高中学生讲解道德品质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主动改正错误,矫正对个性发展有害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余谨. 帮助学生度过从初中到高中的心理适应期[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2):59-61.

[2]孙会珉. 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5):61-64.

[3]徐雪梅.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9.

收件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镇金枫路66号,苟汉杰收,13980738093

作者:王彩芳

第4篇: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姓 名:赵冬梅

单 位:胜利油田第一小学

时 间:二00四年三月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如果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就会自然而然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

那何谓习惯呢?习惯就是一种行为,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知不觉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是不必加以思索的,假使到了“邯郸学步”的地步,恐怕连路也走不好了。

那么,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被判处死刑的问题青年作过对比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命运迥异的不是其它,而是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差异,可见习惯关乎人的一生。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研究表明: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拥有健康的人生;如果童年时代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会潜藏着种种危险。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习惯培养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教师要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而习惯培养又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习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存在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比较困难了。例如读写姿势,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从学生一入学,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写字、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大约一拳,握点离笔尖大约一寸;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写完字以后,把铅笔放起来,以免折断笔尖;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同时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由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他们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不难设想,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即使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趣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因此,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若干年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融入他们的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一代。

二、倡导“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

周弘和他自幼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20年来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周婷婷在伟大父爱的精心教育下,三岁半开口说话,8岁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她被评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不平凡的父亲充满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可很多同学还未做好准备。这时,你如果发现并及时表扬了最先坐好的几位同学,“* * 坐得真棒!”“* *今天多精神啊!”不出五分钟,全班同学都会悄悄地、迅速地坐好了。此时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整个教室的氛围一定是令人愉悦的,一堂课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相反如果此时“啪”地把书往讲桌上一甩,指指点点地训斥学生:“你干什么呢?”“上课铃听到没有?”甚至再将这群“屡教不改”的孩子好好惩罚一顿,结果即使也很快安静了,但想必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乃至整节课的气氛都大不一样了吧!

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错误的迁就,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教育专家魏书生一直喜欢与那些所谓的“差生”打交道。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原本是一群整天生活在“惩罚”中的人。但他们在魏老师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中,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还有了大出息。这正说明,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蹲下来,跟孩子在同一视线,站到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世界。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对他们寄以更高的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前只有最优秀学生才能评选的班干部如今换成了在某方面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仅仅是说话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都有机会当选。孩子不敢与家长说的话,可以找老师倾诉。平时调皮的孩子,我除了耐心开导,还让学生每人写出一条优点(如爱劳动、衣服干净之类),汇集成一封信交给他,结果家长通过打骂没有管教好的孩子,如今改掉了坏习惯。起初一些不理解“赏识教育”的家长们也纷纷认可了我的做法。

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而我们长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一句合适的赞赏,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生怕孩子翘尾巴。赏识成了孩子渴望的一件奢侈品,在否定与警告中长大的

孩子在心理上重复着父辈们的悲观心理。”,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关键看教育者怎样绘制。如果在学校和家庭中推进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从爱出发教育孩子,那么赏识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平等”的观念一定会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三、采取分层管理,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然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总有他们共同的基础和需要,而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方式和时间也常因人而异。

因此,我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摸清他们学习底数,掌握他们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后,登记造册,对他们逐个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分层管理,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如对观察力薄弱,感性经验储备少的学生,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要仔细认真;对行动缓慢、反映迟钝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高作业速度,勤于思考;对视觉听力不好的学生,照顾他们坐在合适的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冷静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改进的方法,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压力;对思维能力强但学习不够勤奋的学生,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励差生“自我竞赛”,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培育健康心理。通过分层管理,既转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证大面积质量,又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更扎实、更深刻地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的一句话: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

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

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第5篇: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始建于1972年。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1700人,教职工160余人。学校多年来坚持质量强校,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加大规范办学管理,不断创新管理途径和措施。近年来,在以“家”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明确学校育人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同时,不断深化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形象,社会信誉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单位、辽宁省和谐校园、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集体、辽宁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本溪市先进集体、本溪市绿色学校、本溪市德育先进学校、本溪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本溪市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礼仪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所在;是师生健康成长,实现人生目标的思想基础。因此,学校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学校常规工作中,常抓不懈。

一、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孙士崇、校长刘喜彦为组长,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组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此项工作。具体工作部门——学校纪委:负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德育处: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得到组织保障。

二、 完善制度建设 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家”文化的核心——和谐,责任与爱。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学校提出了师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为学生接续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以师为本,引导教师做一个幸福的职业从教者 育人目标:

培养师生做优秀的社会公仆,具备“五个一”的素质: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一个适用于己的学习方法、一个终身受益的知行习惯、一个品味高雅的艺术爱好。

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如《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好习惯八十条》、《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等。

三、 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一)环境建设工程——“家”一般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走进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厚重而典雅的“五个一”育人目标,师生育人立学的“四道”走廊文化及围绕此核心设计的学校每一处设施设备呈现在眼中,典雅中透露着活力,精致中蕴含着关怀。27中学多年来实践着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对优秀人才的高培养,以“五个一”育人目标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智能与情感态度得到了最好的融合和发挥。这不仅是二十七中学的育人目标,也是二十七中学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二)教师培育工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1、建设一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民主、廉政、务实、高效、创新的领导集体。

2、注重师德建设,建立师德考核机制与考核队伍。

3、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师德意识。制定《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师德规范》,以条例规范的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要求、约束、规范和指导,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形象。

4、开展“读经诵典、润教人生”的读书活动。要求教师每个学期要实现1123目标(即阅读一部教育专著、撰写一篇教育论文、阅读体会两则、撰写3000字读书心得)。

(三)学生培育工程——独具学校特质学生的培养

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德育进程中,我们遵循并采取: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一个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二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二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拓展“四种育人途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五个培养目标”—— 养成人生九种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强健体魄;学会一种特长,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发展。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身体。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由物化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教育是一项以智慧激发智慧,心灵滋养心灵,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其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要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折不扣的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坚持一个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从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目的出发,始终坚持深入研究,研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研究教师工作需求;研究目前德育工作现状;研究德育工作策略。以此为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学校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到学校读书的目的也在逐渐改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对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的家长中有60%以上的就是为了升学,其他的无所谓。还有将近20%的家长可能是虚荣心的驱使,觉得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学有面子,至于学得怎样无所谓。通过学生问卷,了解到学生“重智轻德”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以成绩论英雄”观念左右教师的从教行为。为解决以上问题,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家校合作共建,学校自2012年成立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家长学校以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能够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能够在全体家长全方位的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对学校发展中的决策进行解析,同时学校能够依托致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卡、校讯通、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也可以通过以上平台与学校和老师及时联系和沟通,以便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创建最好的家校教育资源。

二是打造学生的成才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讲文明、树文明形象入手,开展“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宣传文明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利用升旗仪式发出倡议并举行签字仪式,召开班会学习学校印发的《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一日常规》,评选学校文明礼仪师范生等。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行为习惯明显改变,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加深了对人才观的理解,不再把分数看成是唯一的人才标准了。

三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众所周知,二十七中学是全市瞩目的顶尖学校之一,其管理水平、发展态势、尤其是升学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多年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加上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削弱,更让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育人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德育工作思路,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校领导层面确立德育工作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促教,德智兼顾”理念逐渐渗透并扎根教师心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发展观。学校利用教工大会、班主任培训会、橱窗和宣传板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宣传正确的育人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促使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检验德育成果。通过家长会的组织,班会的设计与组织,“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活动的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组织等,我们欣慰的看到,老师们的育人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开始关注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开始主动利用活动为契机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已经初步形成。

保证“两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德育。人的行为受到观念支配,学校德育遵循“形成观念、培养情感、训练行为”的育人规律。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在师生中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认同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投身于德育工作;三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训练行为,养成习惯。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德育。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认知特点合作自控能力都不同,若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应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来进行。我们采取了分实施德育的办法。初一年级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责任意识、抗挫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实施“两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即德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影响(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不必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上鲜活的教材来育人,正面的充分利用;负面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用于警醒自己、教育自己(腐败问题、不正之风等)。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用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升旗仪式、午间阳光校园广播、各类优秀学生评选等宣传身边先进典型、校内发生的新闻、好人好事等)。

立足三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 一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突出三训: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化发展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以师德培训为核心有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训”,同时通过规范、细化、量化教师的评价考核细则,开展多种教学拉练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和业务能力,推优树优学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信誉度高、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重在终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设条件深入挖掘在校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通过深化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改革和中考学科目标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特色活动小组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趣爱好;通过教师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感召下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亲朋、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和国家,使学生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三是德育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建设,保障教育教学安全有序、现代高效的发展。以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

拓展四种渠道——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这一育人契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基本形式,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育人资源,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德育渗透点、利用德育渗透点,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次,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重点,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十二项主题德育活动。

1、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主题为“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的升旗仪式倡议字活动;标语、橱窗、班会等宣传教育活动;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等,培养学生树立文明意识。

2、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培养活动。分年级进行规范教育活动,七年级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学习《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文明礼仪规范二十五条》、《一日常规》、《九种好习惯》、《学会四会》,让七年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能了解学校的规范制度,用规范指导自己的初中生活,开展“好习惯 好人生”,主题活动,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养成决定人生命运的好习惯。

3、旨在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及体育系列活动。每年的11月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创造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活动中还将进行 校园英语口语大赛,校园器乐大赛,书画作品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在活动中唱响青春旋律;新年文艺汇演中师生同台竞技,各领风骚。

4、结合国情、校情,开展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活动。(如培养文明习惯、诚信考试、清明节主题升旗仪式、学雷锋献爱心主题升旗仪式等),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好习惯教育等

5、培育爱家乡、爱祖国情怀的清明节参观活动。主题“追忆历史 传承文明,爱我家乡 共创未来”,学生参观本溪市博物馆,徒步烈士陵园,追忆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6、旨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军训。学生在入学初将军训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让学生接受军事化训练。

7、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潜能的科技教育活动。于宏达同学代表本溪市参加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8、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常年如一,安全疏散演练常态化(每月第二周下第二节课如期进行)。

9、旨在矫正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0、旨在激励先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开学典礼。聘请清华、北大优秀学生为学生做励志报告。(每学期一次)

11、“让践行优秀在我心中扎根”优秀学生励志行主题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获奖学生免费到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沈阳科学宫、辽宁省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等)

12、开展“尚德成才”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美德教师”、“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涌现一批美德教师和美德少年,让雷锋式“美德师生”在学校成长。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家长学校章程》和家长学校相关制度,完善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根据学生家长的申报和全校家长对自愿申报的家长同志进行民意测评、推荐,经学校指导小组研究,确定被推荐人选,征求个人的意见后确定,选取了22名家委会成员,学校颁发了聘书。家长学校的成立使学生家长能够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教育,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家委会成员能够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和支持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二是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每学期聘请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全校学生家长做一次家教报告,并在每月第三周周四或周五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 活动,长年坚持,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三是指导家长率先垂范,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四,不忽视社会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5+2小于0现象)。 一是利用社会鲜活的教材教育学生。

二是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四学:学军、学农、学警、学历史)

1、新生入学第一课——军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

2、社会实践——学农。(组织得力,受到基地领导、员工的高度评价)

3、社区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清除小招贴、爱警日等(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机会)。

4、参观本溪市博物馆——爱国从爱家乡做起(了解本溪历史,激发爱家乡情怀)。

实现五个育人目标

通过三年的教育实践,基本实现培养目标:

1、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

2、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

3、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

5、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努力构建“和谐——责任与爱”的学校家文化,彰显环境育人的特色.学校一直坚持道德教育为首,素质教育为重,培养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空间里体味成功的快乐,营造出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整体奋发向上、斗志昂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蓬勃态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2014年9月

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2012年11月

第6篇: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主讲人: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树人天地教育机构国家级顾问。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孙云晓教授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等。教育代表作有《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等。其中《藏在书包里的玫瑰》2004年出版后引起社会重大反响。

课程简介

本讲座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十三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和“第十五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两百多名学员作的专题报告,题名为《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内容要点有: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自我管理习惯好坏决定人生成败;

三、习惯培养的五大步骤。

录制时间

2008年5月

课程时长

140分钟

提纲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

1.八个问题

2.四个教育误区

3.五条建议

二、自我管理习惯好坏决定人生成败

三、习惯培养的五大步骤

1.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2.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3.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4.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5.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第7篇: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成就美好人生

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参加德育评估检查引发的思考

前言:教育这件事情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它意味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一种特殊的情怀。

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目前,教育如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德育工作更是如履薄冰,很难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令我们欣慰的是,本溪的德育工作正在步入正轨,向着健康的、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方向发展。

从事德育工作许多年,经历了无数德育过程,见证了诸多教育案例,目睹了当今教育形势,引起我对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也有些许迷茫。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随德育部组织的德育评估检查组检查了十所学校,使我对当今本溪的德育工作现状有了新的认识,现将一些思考付诸笔端,与同仁共享。

一、对德育工作地位的思考:德育首要地位始终面临考验,目前,真正重视德育工作的仍只局限于德育工作者,其他人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尤其是社会层面,不重视德育,直接导致家长们的不重视,他们唯成绩说话,品德好坏无关紧要,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阻碍。记得某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对目前德育现状表现出担忧。他说:每天看到家长领着孩子学奥数、学语文、学英语、学美术、学音乐等,没有一位家长领孩子学品德的,也没有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的,此现象实在令人担忧。这种现状不是我们学校可以解决的,是社会问题,但确实是制约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首要问题。如今,德育地位在悄悄提升,家长、社会正在逐步

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期待的,对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对德育常规管理的思考:流于形式,没有德育处同志和值周教师检查,学生不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没有实现自我教育目标——慎独。这是一种缺失。由此,我也想到中、小衔接问题,亟待解决。小学的德育目标是什么?中学如何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现象: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缺失基本的道德水准。中学还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培养习惯,这不符合规律,中学应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培养习惯上(中学在补课)。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小学:抓养成教育,促全面发展;中学:抓规范教育,形成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接受相应的教育。即每个阶段应该有教育的“重心”。

三、对德育特色的思考:对德育特色理解不深,不敢妄言。但我个人认为,特色不应该是刻意追求,有意打造的,学校德育特色不同于产品,可以创品牌,而是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淀出的一种核心文化,或是核心理念。否则,会造成人们为特色而特色,脱离实际,使德育工作时效性难以实现。这次参加评估检查的十所学校,让我眼前一亮,每所学校都有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化特色或特色工作。充分体现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向往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尤其反映出学校一把手想德育、懂德育、做德育的前瞻意识,以及注重德育实效性的务实精神。各校能准确把握本校实际,找准切入点,正确定位学校德育目标和学校特色文化,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和学校

特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德育工作思路的思考:从当代人才观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该遵循:立足“好习惯、好人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夯实基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先育心),实现突破,从而实现人才的高素质。加强科技教育,发现并培养学生特长,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全面发展”,自古以来不是“术业有专攻”吗?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能因人才观的偏差导致教育的不成功。

五、对德育工作实施办法的思考:六个字概括:“发现、培养、引领”。发现:发现优点,发现特长——鼓励创新;发现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培养:培养优良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引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发展观、人生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正确导航。

六、对德育工作过程的思考:基于以上思考,使我对德育工作过程进行思考 ,现摘要如下:

开展德育工作,实施德育教育进程中,应遵循: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一个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二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二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拓展“四种育人途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五个培养目标”—— 养成人生九种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强健体魄;学会一种特

长,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人生目标。简述如下:

一、 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发展。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身体。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由物化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教育是一项以智慧激发智慧,心灵滋养心灵,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其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并具有“个性特点”的人。

回顾德育工作经历,深深体会到,要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折不扣的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二、 坚持一个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从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目的出发,应始终坚持深入研究,研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研究教师工作需求;研究目前德育工作现状;研究德育工作策略。以此为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利用班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教育家长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德——人立身之本”思想。

二是转变学生的成才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克服“重智轻德”思想。

三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众所周知,二十

七中学是全市瞩目的顶尖学校之一,其管理水平、发展态势、尤其是升学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多年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加上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削弱,更让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育人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德育工作思路,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校领导层面确立德育工作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促教,德智兼顾”理念逐渐渗透并扎根教师心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发展观,促使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检验教育成果。

三、保证“两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一)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德育。人的行为受到观念支配,学校德育遵循“形成观念、培养情感、训练行为”的育人规律。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在师生中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认同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投身于德育工作;三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训练行为,养成习惯。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德育。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认知特点合作自控能力都不同,若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应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来进行。我们采取了分按实施德育的办法:初一年级侧

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责任意识、抗挫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四、实施“两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即德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影响(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不必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上鲜活的教材来育人,正面的充分利用(培育民族精神等);负面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用于警醒自己、教育自己(腐败问题、不正之风等)。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用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升旗仪式、午间阳光校园广播等宣传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校内发生的新闻、好人好事等)。

五、立足三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

一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突出三训: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化发展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以师德培训为核心有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训”,同时通过规范、细化、量化教师的评价考核细则,开展多种教学拉练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和业务能力,推优树优学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信誉度高、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重在终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设条件深入挖掘在校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通过深化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改革和中考学科目标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特色活动小组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趣爱好;通过教师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感召下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亲朋、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和国家,使学生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三是德育环境建设。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建设,保障教育教学安全有序、现代高效的发展。以校舍工程安全建设为核心问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

六、拓展四种渠道——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是抓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这一育人契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基本形式,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育人资源,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德育渗透点、利用德育渗透点,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是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重点,

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主题德育活动。如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文明意识;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培养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决定人生命运的九种好习惯;旨在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结合国情、校情,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旨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军训;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活动;旨在矫正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激励先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开学典礼等。

三是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二是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是指导家长率先垂范,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四是不忽视社会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5+2小于0现象)。 一是利用社会鲜活的教材教育学生。二是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学生。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德育工作者付出汗水和智慧。我们所想、所做的工作,也是大家在想在做的。今天在此与大家交流,希望对德育工作者有所启示,以促进我市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取得实效。

培养优良习惯 塑造健全人格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参加德育评估检查引发的思考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高德林 二0一五年四月

第8篇: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

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 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祖国未来公民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对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要求的具体落实。

当今我国的青少年,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来自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爱。由于有相当部分家长爱子不当,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被剥夺,使得青少年事事处于被动地位。严重的“关爱过渡”,使他们对别人给予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不甚珍惜;对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责任心极度缺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帮助青少年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关乎到我国未来公民素质高下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责任的行为构成的,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活动变成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

2、整体性原则:习惯总是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他对行为的认识和情感所支配。我们平时讲的品德,是指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性。

3、一致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原则,一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二是指在三种教育情境中人们之间对学生要求上的一致性,如爸爸与妈妈之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对孩子行为习惯要求上要一致;三是各年级阶段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实践性原则:任何行为习惯总要在实践行为中得以训练和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都不是一天两天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行为习惯训练中,教育者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重视意志力的磨练,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要重视及时强化,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及对行为习惯认识的内化。

5、层次性原则:人们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即形成了习惯。对发展、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某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动。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行为习惯的要求上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6、可持续性原则:今天对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原则,也就是说,要从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促使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榜样性原则: 人们的学习一般总是以模仿学习开始。因此,教育者要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又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的积极行动。因此,应该特别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习惯培养的途径

充分发挥我校努力构建的“群。环。场”育人体系,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学校、班级、少先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专门的行为训练活动之中,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校园网、家长学校、《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作用,努力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协同。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角质的方法与途径。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行为研究法主要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方法。学校总课题组结合

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纳入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

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

达到教育目的:

(1) 情境体验

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实际,设计若干系列活动,

配合思品课,班对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培

养他们的责任感。

(2) 行为训练

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

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按课题课题研究指标体系,

分层次、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

训练。

(3) 榜样激励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

英雄模范、成功人士、优秀学生对他人,对集

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

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原因,找出他们的良

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的方

向。教师、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 案研究法

3、 卷调查法

4、 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的总体实施步骤

本课体初步定为三年规划课题。

第一阶段

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初步启动阶段。

1、 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

行为习惯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1)为全体家长订《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作为我校家长学校指定教材。

(2)特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来校给全体师生及家长作题为《成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报告。

(3)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赴北京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培训。

(4)向全体教师传达《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开题大会的有关精神,宣讲课题实施手册中的相关内容。

(5)充分利用我校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动员。

(6)在家长学校授课中,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等理念灌输给家长,并要求家长与学校紧密配合。

2、 成立育才二小课题组,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向总课题组申

报子课题。

3、 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4、 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有关理论,广泛搜集信息。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会同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调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1、各年级、各班级、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特点确定切入点很小的极有针对性的子课题,并拟订实施方案,交校课题组。

2、校各子课题组按各自实施方案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反复调查、访谈,设计出极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并协同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帮助生主动参与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3、 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4、 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

5、 分别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培养好习惯经验交流。

6、 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开展培养好性格征文活动,将佳作向《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荐。

第三阶段

深入研究,特色创新阶段。

1、 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年级、班级教师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2、 通过对大量观察、记录的整理和研究,将习惯养成方案具体化为一组日常行为规范。

3、 继续举行经验交流会。

4、 举行学校“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讨会。

5、 向总课题组汇报具有我校特色的好习惯养成经验。

第四阶段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

1、 学校各子课题组及各位教师汇总各子课题研究成果,

校课题组总结,向总课题组提供书面报告和相关资料。

2、 学校编出成果专集。

该课题着重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负责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道德责任心的方法及其规律。该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未来国民道德素质,增强我国未来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9篇:语文教学塑造健康人格

永福学校:彭荭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

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自身弱点,健康地成长起来。

2013-01-17

上一篇:中层干部培训班心得下一篇:浅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