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推荐9篇)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1

摘 要:人的行为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家园联手才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园联手 幼儿 良好习惯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小时候曾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时时提醒自己,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他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形成了习惯。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人的一生来看,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节奏,这对幼儿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一)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等。

(四)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的原因。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二、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幼儿园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的最直接的方式。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的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以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二)老师在家园合作中起重要作用。

《纲要》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纲要》中还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期的孩子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教师怎么说、怎么做,他们都学的惟妙惟肖。例如: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带幼儿散步、游戏时,帮他们擦鼻子的纸一定要放进垃圾箱,孩子们吃的水果皮、糖纸,我会引导他们放进垃圾箱。并让幼儿知道不应该乱丢垃圾,因为它会把环境弄脏的。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懂得保护环境是好处,初步形成幼儿正确的环保意识观念。

(三)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可见,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只有与幼儿园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现象。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的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怎么样、表现的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园已经把好了幼儿在园那道关。那么,要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一致,家长就应该把好幼儿在家的这道关。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

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

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把好习惯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地环境,在尊重幼儿的好玩、好奇、好赞扬的特点基础上,让幼儿在和谐的家园合作氛围中进行练习和实践,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在你我共同的合作中更加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开封:河南出版社,1990 [2]陈卫东.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02)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2

1. 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 我园组织家长学习《指南》精神, 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树立科学育儿观, 让科学育儿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要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 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 幼儿园教育是暂时性的, 更要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部分家长总认为, 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 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 只关心孩子所学知识的多少, 从不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 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的言行、态度, 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 无原则地迁就, 过分溺爱放纵, 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

2. 建立家长联系薄

要在农村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实施家园共育, 首先必须清楚掌握幼儿家长的“底细”。我们在每个学期初都进行全园性摸底、排查及问卷调查, 分班建立详细的家长联系薄, 登记好幼儿家长的姓名、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庭生活状况。幼儿父母外出务工的要登记好务工的地点、从事的工作、主要托管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资料, 便于教师及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各项要求, 反映幼儿的在园表现, 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保证家园教育的同向同步和沟通渠道的全天候畅通。对于外出务工的幼儿家长, 幼儿园规定班级老师必须定期向其传递幼儿成长记录单, 让远在外地的幼儿家长能够快捷、准确、全面的了解子女在园的学习、生活状况, 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 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 及时化解小朋友在行为养成中的各种迷惑, 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3. 构建信息化的家园联系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速快捷的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幼儿园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该构建信息化的家园联系平台, 将传统交流形式和现代化的信息媒介手段有机融合。首先, 要建立幼儿园自己的网站或BBS, 以特定的网页宣传报道本园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目标、内容和措施, 各班级建立自己的主页, 介绍班级的各项活动和小朋友的表现, 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情况。第二, 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 将移动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三者结合起来, 构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无时空限制的互相沟通网络。幼儿园和家长能够及时就幼儿的在园表现和行为习惯养成交换意见, 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对家教的心得与体会进行相互交流。第三, 设立“家长热线电话”, 倾听家长对幼儿园养成教育的认识、理解和看法, 及时矫正幼儿园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不足。

4. 开办家长学校

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特别是隔代抚养监管的老人更是没有多少文化, 家庭教育意识淡漠, 对幼儿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 很少能够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开发, 只习惯于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幼儿。有时家中农活繁忙, 便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变化。因此, 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 围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培训和讨论, 让幼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明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哪些内容,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在一定层面上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实践表明, 家长学校的以下几种形式效果明显: (1) 园内授课制, 主要是开展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法》、《当学习型家长, 和孩子共同成长》、《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等为主题的讲座, 帮助家长解决子女教育中的困惑和疑难。 (2) 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一日活动, 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向幼儿园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 (3) 召开家长教子座谈会, 让家长在经验的交流中共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4) 组织观看幼儿园行为培养成果展览及幼儿的相关表演, 在亲子互动中分享教育成功的幸福与快乐。

5. 成立家长委员会

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 家长与幼儿园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团队, 家长必须参与到幼儿园的行为养成实践中来。幼儿园应该主导成立家长委员会, 邀请家长一起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农村家庭教育实际研讨、制定并完善幼儿园的行为养成实施方案, 共同研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在幼儿园与家长的群策群力中不断优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 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同步。

家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长是幼儿的启蒙之师。我们要立足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实, 树立“发挥优势、家园共育、双赢共进”的办园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建立起家园合作互动的全方位、立体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网络, 让农村幼儿在生活、卫生、学习、劳动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使幼儿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行为准则要求的时代新人。

摘要:幼儿正处于塑造个性品格的启蒙阶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奠基工程。农村幼儿教师要立足留守儿童多、祖孙隔代抚养监护等农村现状, 潜心探讨家园互动、家园共育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式。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同步、双赢共进, 在家园教育无缝对接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段学红.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金色年华 (下) , 2012年09期.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农村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28-01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决定其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农村幼儿家长文化水平大都不高,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育的方法。特别是相当多的幼儿家长离家在外务工,无暇照顾和教育子女。幼儿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这种隔代抚养监管大多局限于让幼儿吃饱、穿暖、不出事之类的浅层次,而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幼儿放纵溺爱,在行为的养成上缺少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使得许多幼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说脏话粗话、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马路上追玩打闹、不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不良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强化了与幼儿家長的信息沟通和对幼儿家长的育儿指导,进而对家园共育条件下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1.建立家长联系薄

要在农村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实施家园共育,首先必须清楚掌握幼儿家长的“底细”。我们在每个学期初都进行全园性摸底、排查及问卷调查,分班建立详细的家长联系薄,登记好幼儿家长的姓名、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庭生活状况。幼儿父母外出务工的要登记好务工的地点、从事的工作、主要托管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资料,便于教师及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各项要求,反映幼儿的在园表现,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保证家园教育的同向同步和沟通渠道的全天候畅通。对于外出务工的幼儿家长,幼儿园定期向其传递幼儿成长记录单,让远在外地的幼儿家长能够快捷、准确、全面的了解子女在园的学习、生活状况,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及时化解小朋友在行为养成中的各种迷惑,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2.构建信息化的家园联系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快捷的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幼儿园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该构建信息化的家园联系平台,将传统交流形式和现代化的信息媒介手段有机融合。首先,要建立幼儿园自己的网站或BBS,以特定的网页宣传报道本园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目标、内容和措施,各班级建立自己的主页,介绍班级的各项活动和小朋友的表现,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情况。第二,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将移动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三者结合起来,构架起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无时空限制的互相沟通网络。幼儿园和家长能够及时就幼儿的在园表现和行为习惯养成交换意见,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对家教的心得与体会进行相互交流。第三,设立“家长热线电话”,倾听家长对幼儿园养成教育的认识、理解和看法,及时矫正幼儿园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不足。

3.开办家长学校

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隔代抚养监管的老人更是没有多少文化,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对幼儿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很少能够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开发,只习惯于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幼儿。有时家中农活繁忙,便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变化。因此,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围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培训和讨论,让幼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在一定层面上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实践表明,家长学校的以下几种形式效果明显:①园内授课制,主要是开展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法》、《当学习型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等为主题的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子女教育中的困惑和疑难。②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一日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向幼儿园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③召开家长教子座谈会,让家长在经验的交流中共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④组织观看幼儿园行为培养成果展览及幼儿的相关表演,在亲子互动中分享教育成功的幸福与快乐。

4.成立家长委员会

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家长与幼儿园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团队,家长必须参与到幼儿园的行为养成实践中来。幼儿园应该主导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文化素质较高、懂得一定的教育规律、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家长中有较高威信和号召力、乐于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服务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对幼儿的教育。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例会,与幼儿园一起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农村家庭教育实际研讨、制定并完善幼儿园的行为养成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思路与方法,在幼儿园与家长的群策群力中不断优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同步。

家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幼儿的启蒙之师。我们要立足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实,树立“发挥优势、家园共育、双赢共进”的办园思想,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建立起家园合作互动的全方位、立体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网络,让农村幼儿在生活、卫生、学习、劳动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行为准则要求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沈定珍:家园合力 双赢共进——促进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小学时代(教师).2012(06)

[2]段学红: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J].金色年华(下).2012(09)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篇4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中外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那么家长应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呢?

一、家长应走出家教误区。首先,家长应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更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部分家长总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更有其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言行、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对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或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

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匆只重知识,轻个性行为发展。

有部分家长到幼儿园时,只关心孩子的所学知识的多少,却从不过问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对老师反映孩子的不足之处,从不究其原因,只喜欢老师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首先,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任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其次,家长要多到幼儿园与班任教师联系,主动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和纠正。

三、家长要积极参加与幼儿园举办的各种家长开放日活动,重视家园联系手册,注意及时与班任老师联系。这不仅可了解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还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此外,家长也必须用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5

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

牟秀英

【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重要,好的习惯将会使人受用一生。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坏毛病难改,习惯成自然。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釆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养成,在幼儿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呢?

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会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都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被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 1 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

二、营造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由于少数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意志力薄弱,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幼儿在幼儿园遭受挫折、碰到困难时,首先想到求助的是妈妈。例如有个小朋友,因午睡时被紧邻床好动的幼儿用脚压在肚子很不舒服而求助妈妈。与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不愿找教师帮助解决,回家找妈妈……。为什么妈妈们就想不到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再请老师、家长帮助解决。幼儿成长的道路漫长,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只有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才能让孩子在认识上、能力上、心理上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应付自如。

三、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分析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就是缺乏锻炼,事事都是大人帮助,甚至家长、教师代劳造成的。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如:夏天穿衣较少,行动自如可训练小班幼儿擦鼻涕、擦屁股,大小便后会自己提裤子,着装可从脱裤子--穿裤子--穿脱开襟衣服--穿脱套头衣服等,来园离园自己背小书包,完成作业后整理文具。教师和家长也不能因班上孩子多或上班赶时间等客观理由不给孩子实现“我能行”的机会。只有经常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才能使孩子摆脱大人照顾,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 2 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会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会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注重情感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现象: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好多成语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以前我带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为一个玩具你争我抢,谁都不让谁当我发现时,我说:“你们怎么了?”这时两个孩子都一起叽叽喳喳的说,我让他们一个一个的说,当他们都各自说完自己理由的时候都还是有些不服气。我转移了一个地方然后拉着他们的小手,让孩子再复述一遍理由。说完孩子的情绪明显平复了好多,这时我告诉他们要互相谦让,互助互利。然后我问他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回答说:“没有了”。我说:“那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孩子们回答:“嗯”我笑笑的说:“那就握握手吧”。这时我并没有判断他们的对与错,而是用心听他们倾诉,孩子把他们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其实问题也就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过多参与我们的主观意见这样会对另一方有不公正的现象。所以平时我们不能光注重知识的灌输,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对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养中,不要光注重知识,更要注重情感挖掘,我们要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去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等。随着幼儿期的孩子要求独立性的愿望增强,这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的好时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也不能光靠几条规矩来执行。这时期在给孩子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逐渐地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告诉他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他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吃手、不挖鼻孔、不抠耳朵,要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要定期给孩子剪指、趾甲,这时期孩子的手到处乱摸,手指甲一定很赃。在给孩子洗脸、洗手时,要开始教孩子自己来洗手,教他怎样用肥皂,如何洗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孩子吃饭时不专心、喜欢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小话的现象也多起来,作为教师光提醒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

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教师时时刻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不断的熏陶,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我们也要强调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孩子,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爱模仿,他们首先会模仿父母亲。希望孩 4 子讲文明懂礼貌,家长就不能说脏话。要求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家长在生活中就要做到有条有理,东西不能乱扔乱放。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学习生活环境中实践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幼儿刚开始参与生活、从事学习,因此儿童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必须十分注意防止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乖”起来。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学前教育原理》朱宗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3] 《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体会 篇6

莲花新城幼儿园

王芳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也成为测量、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3-6岁是个体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在发展中出现了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幼儿在用餐、入厕、倾听、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以及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都不尽人意。为帮助幼儿实现知、情、意的全面和谐发展,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我们对幼儿进行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获得了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老师和家长要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念,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人性的差异,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温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从而来培养幼儿初步的道德情感。如在活动室内创设关于“水”的墙饰,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水的循环过程、水的用途等。而这个墙饰是可变的、可操作的,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个主题背景,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上面丰富各种有关水的内容。如有些幼儿认为可以把雨水储存起来,有些生活经验丰富的幼儿更是想到了污水处理,于是教师就和幼儿一起“水”的主题加以丰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被观赏者,而主要成为了一个对话者和引导者。幼儿在与它的“对话”交流中感受到了“水”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题活动

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验研究》的教育课题,制定了实验重点、实验目标,并结合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编制适合幼儿活动又易于接受的活动教材,既符合孩子的乐趣,又能使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要求。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可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我是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活动。比如带领幼儿给花草树木浇水,教育幼儿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知道要爱护幼儿园、社区周围的环境。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可运用各种游戏活动进行“我是文明小主人”主题游戏。如,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与来访的客人主动问好,并使用礼貌用语等;小伙伴间要懂得相互礼让、友好相处。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讲文明、懂礼貌,争做文明小标兵”宣传栏,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大班孩子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可通过每日晨间谈话,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不应该有、哪些行为是应该坚持的。在明确了主要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大班孩子还进行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的现场作画活动。通过这样的教材和游戏,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培养良好习惯的作用。

三、注重幼儿随机教育

习惯是一种行为长期重复而形成的结果。俗话说“习惯成然”,孩子的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专门的教育活动,而应该贯穿于幼儿的-日活动中不断地巩固、强化。为此,我们把一些常 用的文明礼仪用语,如您好、再见、请慢走、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等等编成了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幼儿能经常朗读;并编了一套文明礼仪姿态操,孩子们可以一边做操一边说着文明用语。礼仪操强调眼神、动作和表情三者的配合,这对孩子们在生活中使用文明礼仪用语进行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四、家园配合,树立学习榜样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7

【关键词】家园合作;行为习惯;共同观念;家园沟通;家园环境;教育方案

一、家园教育观念、目标、思想趋于一致

家园在教育目标上要想趋于一致首先应当为习惯确立标准,并且把这个标准当成培养孩子的目标,并一起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其次家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目标也要一致。如果,一个严、一个爱,这样做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家园目标一致很重要。

二、家园勤沟通,为家园合作做好保证

传统意义上的家园沟通通常是家长会,都是教师说家长听,会中几乎没有交流和重要的讨论,因此家长没有参与性。很多关于孩子的发展问题也不能解决。除此之外与家长基本就没有其它的沟通方式了,这中间的教育就会出现断层,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被忽略了很多。所以要想家园合作好就要经常进行沟通和讨论,及时的对孩子问题予以解决。

(一)家园反映表。家庭与幼儿园各自对幼儿的每日情况进行相互的反应,并且把情况都记录在各自反映表里。家园可以很容易的针对幼儿的习惯进行讨论研究,从而准确的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培养方案,这样有效的沟通才不会耽误孩子良好发展。

(二)进行家访。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多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老师关心他的健康,也会进行家访。这样家长和孩子心里都很高兴,喜欢上幼儿园。

(三)召开有活力的家长会。开会的时候家长要有主动性和参与性,对于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都认真属实的反应给老师,老师也要详细的回答家长的问题,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把家长会变成一场座谈会。

(四)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到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家园之间互相讨论提些建议,为半日活动做个总结。

三、优质的家园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条件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学习环境 ,家园环境好坏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造就人。”因此创设良好的家园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一)创造完善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创建一个好的家庭环境。首先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其次是让孩子生活在爱的海洋里。除以上两个重要方面还可运用以下方法。

1、家庭要有好的生活规律。家庭中家长在生活作息方面的一些习惯,孩子通常会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做到生活有规律,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来影响孩子。

2、给孩子一个娱乐活动区。良好的现代家庭物质环境应从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方面着眼。做一个幼儿游乐的场所,并且要做到娱乐设施全面。通过这个娱乐天地孩子就有了自由创新的环境。

3、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增添生活情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

4、创造亲切温馨的家庭气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其次是父母要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使其受益终生。

(二)创造健全的幼儿园环境。当一个孩子能够融入环境的时候,他的好习惯养成也会变得简单。所以要实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创建幼儿园环境。

1、关怀的氛围。在集体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主动的调动其积极性,让其与他人成为朋友、伙伴。

2、制定规范的幼儿园规章制度。规范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幼儿的权利和安全,用合理的规章制度去完善幼儿的管理也会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

四、制定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案是关键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习惯也不是由遗传得来的,是后天形成的,只要教育得法,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仍可以改变。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以及未来事业的成功。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定标准立原则。作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所需培养的好习惯确立个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立出一些明确的原则, 并加以检查监督。

(二)开展亲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还增添了乐趣。这样可以进一步陶冶幼兒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使孩子变得更爱集体,更爱他人。

(三)反复练习和强化。通过反复的练习,强化一定的程度,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和累积,使幼儿逐步养成好习惯。

(四)科学引导孩子。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我们园的一个孩子特别的任性,究其原因都是他父母的娇生惯养,我们已经和家长做了沟通,建议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能总是纵容孩子。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幼儿必须掌握的能力,家长老师要早些教会孩子学会自己穿鞋,系扣子等能力。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除此之外家长应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集体中的一员,也能让幼儿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礼貌主要是指待人接物要有礼节。实施时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大小,提出具体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和规范,促使幼儿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

家园合作要研究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具体方法,只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在家园合作的努力下对幼儿认真的教导培养,以使幼儿早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8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议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礼仪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民热情奔放,文明礼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崇尚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之骄傲,作为教师,要教育幼儿继承民族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为幼儿创设条件,吸引幼儿积极主动礼貌用,敢说、爱说、多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一、提高孩子礼仪行为的培养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众是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常常表现为言行不一,爱发脾气,以大欺小,想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因而良好的行为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的重复和习作中形式,他们需要教师的关心,需要家长的临督,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帮助,他们学习某一礼仪的规范,需要经过多次的“反馈—矫正”才能收到一定效果。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求幼儿每天主动与教师,同伴相互问好,问早,每天离别与教师,同伴道再见,争当“礼仪宝宝”。

二、在家庭中宣传,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念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篇9

[ 作者:朱建兵

来源:云峰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3日

点击数: 8441 ]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里,尤其是在农村的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由于“泛化影响”,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要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近期,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调查

我们对36名幼儿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内容着重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自我为中心”现象,按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家长认识到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幼儿在家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总人数的97%,认为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的占总人数的100%。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下列几个要点

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

幼儿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幼儿对待家人或客人没有礼貌,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不爱劳动、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能也不会考虑或关心他人,与同伴经常争抢玩具甚至动手打架等。

2、分析与研究 从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教育方面,早晨看见老师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和老师再见;生活卫生习惯方面,饭前便后洗手,饭后要漱口,保持正确地姿势,安静地入睡;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会独立地穿脱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会系鞋带,会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发碗筷;劳动方面,管理自然角,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椅子等等,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习惯。回到家里,孩子成了掌上珠。家长娇宠惯纵,迁就忍让,或是过分的溺爱,大包大揽,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并作为“评选学园四星”的标准。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王炜嘉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妈妈在备注栏里记下这样一段话:王炜嘉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林娜玲的妈妈也反映原来林娜玲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林娜玲小朋友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打个红五星”孩子连忙低下了头快快地把饭吃完了。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从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双向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放日活动。小班阶段: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家访:保教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对每家每户的幼儿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认识、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召开新生家长会:由家长带幼儿一起来园,认识幼儿园各方面的环境,和保教人员再次接触,做游戏、玩大型玩具、和家长做亲子游戏等,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家园共育,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以此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老师与孩子的距离,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开放半日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在再现孩子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进园2个月的适应期后,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观摩老师是如何组织孩子做游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以了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安排时间让保教人员与家长座谈、交流、探讨,然后每个家庭填写一份《家长参与半日活动的记录表》,最后让家长给幼儿园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园共育。中班阶段: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儿童小社会中的种种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看清孩子在园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自己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我园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请各行各业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医生、导游、照相师、点心店的厨师、汽车驾驶员、交警、农贸市场、百货超市的营业员等等,请他们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表演,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针对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的特点,发扬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家长和幼儿、老师一起制作游戏材料,一起开展游戏,教师积极指导,并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家长处获得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通过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大班阶段: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及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及时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结合日常教学内容,举行“幼小衔接”系列活动。(5)家长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几代同堂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没有与幼儿园及时沟通。而以座谈会的形式,就能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儿怎样在家长指导下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二、五种强化策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目前的家庭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庭银河系”(6 个大人围着 1 个孩子转)现象突出。以我园中班幼儿为例,在 120 户家庭中“,家庭银河系”型的家庭占到了 94%。从家长问卷表中,我们发现: 稍有不称心就发脾气的孩子有 68%、生活上不愿自理的孩子有 91%、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的孩子仅33%。从教师问卷中,我们又发现在日常表现中自主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也不多。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我们认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非常有必要倡导教师在相关的心理学方法——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儿童的一个行为发生后,成人立即予以注意,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责,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如果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愤怒发作或无理取闹,成人可以暂时不予以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强化(尤其是成人对其行为的反应),是他衡量自己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

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策略。

1、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

(1)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对孩子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漠然,那么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4)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正面性来说,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更多地发挥强化的作用。

2、实施策略

(1)注重强化的有效性。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儿童的天性中含有狡猾的成分,不可放纵迁就。在如何对待幼儿的无理取闹的问题上,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强化理论。他们都认为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也要适可而止,止到自然所容纳的范围之内,否则孩子会得寸进尺。

所以,我们在运用强化的手段时,不能滥用,要注意其有效性的体现。必须在孩子达到或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才能给予一定的强化刺激。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老师就心急的给予奖励,孩子就会认为即使做不到老师也会奖励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强化刺激的意义了。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孩子行为形成的过程中,要注重随时的观察、指导、鼓励,使其始终处于为完成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的状态中。这样,不但体现了强化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坚持性。

(2)注重强化的及时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的老师强化手段运用得太多,孩子觉得无所谓;有的老师又运用得太少,孩子会觉得遥不可及。这都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老师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过程的不够关注,致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有的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如果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稍稍出现一点偏差,就认为其没有达到,而取消原先的奖励。一个学期下来,对幼儿的行为表示赞许、鼓励、肯定的言行少之又少。相反,批评、斥责却不少,动不动就对幼儿予以严厉的批评,有些老师甚至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幼儿行为中的闪光点总是因老师的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强化。渐渐地,幼儿对各类活动就会失去兴趣,有的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老师很凶的,在幼儿园不开心。严重者会产生一提上幼儿园就又哭又闹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并捕捉到每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及时地运用积极的激励机制,使孩子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的萌芽得到及时的肯定,逐渐在情感意识上形成习惯。

(3)控制好强化的频率。

我们在运用间隔强化时,间隔时间不要太长,幼儿得到了老师的一次表扬或奖励之后,会有一个兴奋期。虽然,这个兴奋期与其得到的强化的强弱程度有关系,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持久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差,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长久的。因此。当一个强化的兴奋期过去以后,应该有下一个强化。但这下一个强化,幼儿往往很难获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某位幼儿因良好的表现,好不容易获得了教师的一次表扬,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幼儿的表现又不那么好了。这时,教师就会非常失望地对幼儿说:“你看,老师刚刚表扬过你没几天,你的老样子又来了,看来,你这个人是不能表扬的。”其实,这问题不是出在幼儿身上,而是出在教师身上。幼儿在等待教师的第二次表扬,但是,幼儿等啊等,结果没有等到,幼儿的良好行为未能得到应有的强化,不良的行为当然就趁机抬头。这能怪幼儿吗?而许多老师也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评价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决不能辜负孩子: 不能辜负孩子对鼓励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对成功的期待、不能辜负孩子那颗易受伤的心。同时作为老师也不要“吝啬”: 不要吝啬于一丝欣赏的微笑、不要吝啬于一句赞扬的语言、不要吝啬于一次亲切的抚摸。(4)体现强化的差异性。

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都是有个性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适合的强化方式。比如,有的幼儿喜欢在公开的场合得到表扬、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私下的鼓励;有的幼儿喜欢教师的口头表扬,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教师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有的幼儿喜欢物质的奖励,而有的幼儿则喜欢精神的激励,等等。此外,教师在运用强化手段时,除了应考虑幼儿的个性外,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强化物的选择也是有所不同。比如,对小班孩子来说奖励一颗糖果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奖励小红花、五角星、卡通贴纸等可累积的物品更具激励性。而大班幼儿可以铅笔、练习本、橡皮、棋类等实用物品作为奖品,又或者在教室中创设“比比谁的星星多”、“大家来登山”等体现竞争性的环境,可能更能激发大班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因人而异地选择更适合的、更有效的强化手段。(5)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

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是大班学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比如要让幼儿知道必须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才能去玩。那么,在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所谓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具体地说,就是用幼儿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幼儿参与不喜爱的活动。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阅读而喜欢听故事,可以让幼儿先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之后再给幼儿讲故事。又比如,如果幼儿不喜欢写字而喜欢画画,就可以让幼儿先写好字然后再让幼儿去画画等等。由于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比较适合在大班年龄段进行。教师在实践运用中,要注意控制好高频活动和低频活动的时间比例,相应的孩子喜欢的活动时间可稍长一些。关键是不能让幼儿有厌烦低频活动的情绪,否则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了。

三、象征性积分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儿童终生受益,但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令家长在育儿实践中倍感困惑。美国丹佛大学乔尔·莫切特教授提供了一种强化儿童行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象征性积分法”(The token System),家长不妨一试。

乔尔·莫切特“象征性积分方法”的做法是,通过这种方法,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行为,就能够从父母那里“挣得”一定分数,孩子可以用这些分数来“兑换”相应的奖励,其好的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慢慢地就会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行为,并不断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反映方式。具体来说,可 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家长首先根据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成长中的情况,记录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为孩子列一个“行为分值清单”。在清单中,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两类:好的行为(即父母期望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即非父母期望的行为),并根据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完成难度赋以象征性的分值:期望行为赋予正分值,非期望行为赋予负分值。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所期望的良性行为或孩子身上难改的不良行为予以较高的象征性分值。下图 1 为一对父母为孩子所列的“行为分值清单”(见表 1)。表 1 孩子的行为分值清单 期望行为 非期望行为 1.按时就寝 +10 2.完成家庭作业+5(不用督促)+3(督促一次)+1(督促两次)3.自己穿衣服 +2 4.帮助做家务 +2 5.主动帮助小朋友做事情 +8 ……

1.不按时就寝10(督促三次以上)2.没完成家庭作业2 4.不做家务8 ……

第二步,为孩子建立一个“奖赏强化清单”(见表 2)。父母首先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奖赏物(强化物),家长一一予以记录,并根据自己对孩子喜好的把握,予以补充、引导。父母综合孩子列出的和自己开列的奖励物条目,把它们进行整理,分成两类:一类是父母较容易提供的、不需要花费太大成本、时间的强化物;另一类是父母较难提供的、代价较高或需花费一定时间的强化物。然后分别给这些强化物评估分数(孩子得到这些强化物需要正分数值)。这里父母可以根据得到奖赏物的代价(即成本)高低、难易程度予以估定分数。父母在为孩子开列奖赏物清单时,要注意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手段、情感激励相结合,正确引导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不仅关注感官需要(物质需要)的暂时满足,还要促使孩子的需要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表 2 孩子的奖赏强化清单 较容易提供的奖赏物

1.零食(每天最多三次)+6 2.看电视(15至30分钟)+10 3.下棋(每次下一局)+40 4.小玩具 +100 ……

较难提供的奖赏物

1.看电影(每月一次)+300 2.外出野餐 +500 3.跟爸爸钓鱼(每月一次)+300 4.逛儿童乐园 +1000 ……

第三步,操作执行,兑现奖励。待上述两份 “清单”列好(可以列在一张纸上,也可以分列)以后,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家长就可以操作执行了:孩子每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良好行为,就根据“行为分值清单”记录孩子应得的正分值(清单上若没有,可以随时增删、补充和完善);孩子每表现出非期望的不良行为,就扣减相应的分值。随时累积孩子的分数(让孩子也随时了解自己“挣得”的分数),根据情况适时予以兑现奖励。上述方法,家长执行起来要严肃认真,但也要注意灵活掌握。若孩子的正分值没有达到相应等级的奖赏要求而无理取闹,家长一般不应迁就、妥协。若实在无法坚持,则可以退一步,明确告诉孩子:“这次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完成……的任务,以补回所欠缺的分数,且下不为例。”

这种方法实施后就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不用父母督促和提醒,孩子就已经自觉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习惯。

“象征性积分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奖赏、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它可以采取即时强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延迟强化的方式。有时延迟强化较之即时强化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上更有效果。为了得到一个自己所期望的更大的奖励,孩子需要学会克制、抵制眼前既得利益的诱惑,“攒够”所须的分数值,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我克制能力。儿童的这种品质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

上一篇:媒介专员工作下一篇:告别以前的自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