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方法·习惯(精选8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兴趣;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93―01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欲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直觉,根据教学需要,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地震情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震的可怕以及地震带来的灾难之大,然后结合一张惨不忍睹的画面讲解:在地震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同时又是坚强的,有一对父子在地震面前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直观的画面,加上教师的激情讲解,把学生的心紧紧地系在地震中的父子身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开展活动,培养兴趣。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经典诵读、演讲赛等,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跟大家交流,可以是个人发言,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读书心得体会。同时,也可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就稳定和保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就是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略读即浏览全文,读书前,要指导学生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理清文章大概内容,借此获得重要有用的信息。只有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既提高阅读的速度,又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2.摘录与随笔相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内化吸收,学以致用。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作好读书笔记,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写读后感。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做到摘抄与练习写作相结合。
3.范读和朗读相结合。教师范读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老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要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朗读前,教师要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能复述出课文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形声的摹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让学生阅读后,结合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基本观点,认真思考获取主要信息;如果是小说,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如果是议论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区分观点,明辨事非;如果是古诗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注意积累特殊字词的含义;如果是现代诗词,要让学生尽可能的背诵。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可见,学生只有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我想读、我会读。
三、培养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制订阅读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读书规划,确立读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
2.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图书角里,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或让学生办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或办一些刊物,出几期学生作品。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良好地读书氛围可使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一、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1.善于观察, 定格“生活小镜头”
许多学生觉得写作时没东西可写。其实, 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不是鼓励他们去虚构, 而是要求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定格“生活小镜头”, 充实自己的生活素材。我们农村的孩子, 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多, 花鸟虫鱼、飞禽走兽, 都可入文;生活中乡亲们的婚丧嫁娶、过节习俗, 学校里同学之间或团结互助、或小打小闹, 目之所及, 不乏习作的素材, 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应鼓励学生注意观察, 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去挖掘材料,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不会空喊口号,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文章才能打动人心。
2.丰富生活, 寻找“源头活水”
教师应多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 如爬山、野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搞一些有关环保的社会调查等,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走入社会, 丰富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记得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我们学校组织了几个班的学生走上街头, 举行“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宣传和募捐活动。回来后, 很多学生把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写了下来, 他们把捐款人的外貌神态、语言、自己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的文章里, 我们可以感受到天灾无情人有情。学生的习作中还写了街上的行人对他们这次开展的募捐活动的支持和由衷的赞许, 字里行间流露出参与此次活动的自豪感。
3.满足自尊的需要, 激发写作欲望
心理学家指出:“人有自尊的需要, 而实现自己的潜能是人的最高需要。”每每看到学生有好的文章, 我都会在班级里大加表扬, 并让作者上讲台把自己的佳作读给同学们听, 接受大家羡慕的目光, 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荣誉成为学生爱写作文的催化剂。我们班有个学生叫余永杰, 平时作文写得不怎么样, 语句也不够通顺, 对写作文有着害怕的心理。一次, 他写了一篇作文, 虽然还是老毛病, 语言表达有点混乱, 但立意不错, 很有真情实感, 我把他的文章稍加修改、润色后, 建议他把这篇文章拿到校办的《红泉小报》上去投稿, 果然发表了。这让他大喜过望, 也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欲望。从此以后, 他经常主动地把他写的文章拿给我看, 让我给他提意见。一段时间后, 他的文笔流畅了, 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作品也屡屡在校报上发表。尤其是这次, 他写的《我给老外当导游》这篇文章, 通过了层层筛选, 获得了第十二届海峡冰心杯“我当海西小主人”征文比赛省级二等奖。其他同学也从他身上得到启示:作文并不可怕, 成功并不遥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他的带动下, 班里学生往校报投稿的热情空前高涨, 多篇文章在校报发表。
二、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
1.注重积累, 建个“好词佳句百宝箱”
我们班有个学生, 父母喜欢旅游, 经常带他到各地玩, 而且他父母也比较注重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 因此, 他的生活阅历相对来说比其他同学更丰富。按说, 写作的素材有了, 表达的愿望也有了,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应该没问题。但是, 他的作文就是写不好, 原因在于语言匮乏, 整篇文章就像在记流水账, 干巴无味。因此, 积累词语也是写好作文重要的一步。而读书, 不仅能使你学到更多的知识, 还能为你提供丰富的词汇。所以, 我积极指导学生办好班级图书角, 让每位学生每周带一本课外书, 放在图书角, 下一周再换一本, 鼓励学生利用中午上课前的时间借阅这些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作好积累工作, 用专门的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 做好读书笔记, 建“好词佳句百宝箱”, 时而诵读, 并在写作时活学活用, 便能使他们写的文章更生动。
2.从名篇佳作中借鉴创作思路和写法
我们学生学习的课文本身都是从无数佳作中精挑细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还有那些中外名著, 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名篇佳作时, 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怎样有序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并把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斟词酌句, 学会修改作文
作文写完后, 总会留下一些瑕疵, 比如写了错别字、用错了词、漏了字、落了标点符号、表达不够生动、描写不够具体、蜻蜓点水情感平淡……也有的在选材、结构上存在较大的毛病。通过检查, 找出不足之处, 进行修改, 才能提高习作的质量。古人常用“为吟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来说明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所以, 学生在写完作文后, 一定要反复修改, 仔细推敲, 最后成文。修改作文时, 可以请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 自己把握思路修改完善, 也可以自己逐句斟酌, 发现问题, 修改订正。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日记的习惯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小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途径。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人物, 推荐优秀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倡导学生拓宽阅读面, 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才能“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2.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必然的,汉字作为一种需要左右脑配合协作才能写好的文字,其书写难度自然就不言而喻了。事实上,写字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才能形成的。这项技能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掌握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收效总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写出一手规范整洁的铅笔字呢?我认为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一、敲门砖: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打开写字大门的有力敲门砖。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然而,写字却又是一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般静心来完成的事情。因此,学生一旦对写字失去兴趣,则永远进不了书法的大门,更不可能写好铅笔字。怎样让低年级的孩子对写字充满兴趣呢?
措施一:设立竞赛机制,营造写字氛围
常言道: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写字氛围,是写好铅笔字的重要基础。放松的环境、轻柔的音乐、整洁的书本都能让人有静心之感。而小伙伴之间的“你追我赶”则会在无形之中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写字之中,兴趣自然就在无意识之中形成了。人,都是在竞争中变得强大。因此,可以在班级中设立这样的竞赛机制:设立一张独特的积星点卡,当天作业书写整洁美观的孩子可以得到一颗星,而每集满五颗星就可以换取一个小礼物,最后十个小礼物可换取一张“写字之星”的奖状。可别小看了这张老师可以自己制作的奖状,奖状在孩子们的心里可是占据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这种竞赛机制的刺激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对“积星”这件事充满了兴趣,也间接地对写好字这件事充满了兴致。
措施二:游戏、动作、生活,多形式养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钟爱游戏的特点,我们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穿插各种小游戏。如在教学完一些生字后,为了巩固记忆,我们可以采取摘果子、猜谜语、找朋友等方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旧知,自然有信心写好所学的生字,对培养写字兴趣有着重大的作用。
同样,做动作学汉字、利用日常生活学汉字也同样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做“标枪”动作时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字形:木头做的,因此都为木字旁。扔出去的速度就像枪的子弹一样快,因此“枪”是手枪的“枪”。就这样,孩子们学得快乐,自然写得开心。
二、小拐杖: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写字技能的形成、字写得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可以说,好习惯是学生写好字的一根小拐杖。
习惯一:提笔即是练字时,写字姿势时时抓
孩子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但决定着孩子的写字质量,更影响着孩子的身体成长。因此,我时常提醒孩子“提笔即是练字时”。每当孩子们拿起铅笔时,我便会与他们一起回忆写字小口诀: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同时,我还会在孩子们练字时走过每一个孩子的身边,摸一摸他们的脊椎是否挺直。“让我看看你有多高!”“你们个个都是小松树!”言语的提醒也应时时萦绕在孩子们的耳边。
习惯二:先看后想再落笔,少用橡皮比整洁
练字时,常常有孩子贪图一时的“速度”而敷衍了事,只瞅一眼变急忙下笔,结果自然是错别字连篇。因此,在写字教学的伊始,我常常带领孩子们一起读贴看字,了然于心后各自思考这个字写好的秘诀,最后再一起落笔。在这样的知道下,写字时大部分学生渐渐不再鲁莽,学会了“先看后想再落笔”。同时,我鼓励学生少用或不用橡皮,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培养责任感。干净的纸面就像我们漂亮的小脸,怎么能乱写乱擦呢?我经常会在写字时间结束后环顾教室,并及时地给予地面上橡皮屑最少的孩子奖励。我的这种小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写字时少用橡皮的好习惯。
三、好工具: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教师不可能教尽天下字。因此,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远比逐字知道来的有用得多。
方法一:间架结构记心中
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字,独体字较少,合体字可分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等几种类型。教师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普遍会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如“结”字:一笔撇折,二笔撇折,三笔提,四笔横,五笔竖,六笔横,七笔竖,八笔横折,九笔横,九笔写成。绞丝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在儿歌中加入帮助孩子了解间架结构的部分,是一种最直接的记忆方法。
方法二:观察分析我能行
在每次写字前,我首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生字,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分析生字的部件,最后请学生记住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准确位置。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们渐渐摸出了一些规律: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比较多,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件要写得窄而长,上中下结构的字各部件要写得扁而宽……渐渐地,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自己的摸索中增强了。
让低年级的学生写出一手规范整洁的铅笔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给予学生写好字的简单方法。在拥有这些“敲门砖”、“小拐杖”、“好工具”的前提下,学生的字一定将“更上一层楼”!
育良好习惯
促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一得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到: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感到头疼的是作文教学,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会“难”呢?我想也许是教师认识有些偏差,教法不大合适,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写,也不会写。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不断研究和探索,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逐渐养成爱写作、会写作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的先行。作文课上,教师要循循善诱,用巧妙的方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如:讲一段相关的故事,放一段录音,看一副图画,观一处景点等,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和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步入习作正题。
作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所以“说”是“写”的前提。每次习作,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列提纲,接着让优生带头“说”文,打开思路,集思广益,并逐步过渡到后进生,让优生的思维感染后进生,使后进生敢说,并力求“说”得有中心、有条理、有详略,这就大大调动了“写”的兴趣,为“写”铺平了道路。
二、多方调动,积累素材
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不愿意写作文,有的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疼。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无话可说,就是没有写作素材;二是不知怎么说,语言表达能力差。那么怎样克服这些现象,让学生喜欢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解决这些问题。
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好的写作素材很多很多,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生活里。之所以你没有发现,导致你作文时无话可写,是因为你没有留心观察。在玩耍中,让好的素材溜走了。要教育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留心周围积极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的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读,二是看,三是听。“读”是“写”的基础,“读”提供“写”的方法,规律和技巧,为“写”提供思路和材料。“写”是在“读”中取得的知识和技巧的运用。“读”和“写”必须结合,阅读是学生领会别人思想,作文是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是吸收过程,一个是表达过程。我多年在教学中组织读书小组,引导学生多读同龄人的文章,了解他们的思想,提高自己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作文作好铺垫;“看”包括自己看和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看。如组织“观看影像资料”和看“校园一角”。学生普遍感觉在两种看之中后者印象深。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后者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而前者没有。其实两种“看”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从而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任何观察都要认真。学生如果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掌握了写作的材料,再写起作文来,就感觉不那么难了,甚至还有了愿意写的动机;“听”是获取素材的又一种形式,有的作文的内容并不是仅凭认真观察就能获得素材,把文章写出来的。记得一次作文竞赛参赛题目是《二十一世纪美丽的家园》,这就需要很强的想象力。一般学生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怎么办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听,听家长和大人们的合理的见解,听思维敏捷、想象力强的同学的见解和合情合理的故事。掌握素材,有了素材,看似难写的作文也就不难了。学生“写”的欲望很浓,写出来的文章也挺有意思。现摘抄其中一名同学的一个片段:“在二十一世纪,我美丽的家园像花园一样,高楼林立、绿荫如画,小伙伴们在草坪上尽情的游戏,鸽子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
三、寓教于乐,培养兴趣
学生不愿作文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怎么写。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体会一是低年级学生做思维体操,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如“中——中国、国——国家、家——家园、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事物的思维,养成好的习惯,提高兴趣。二是中年级学生采取“自言自语”呢?举个例子说吧,妈妈给你买了个新文具盒,这个文具盒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吗?并把文具盒的形状、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有顺序地自己说给自己听。这就是“自言自语”。这方面的素材很多,如吧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自言自语”。同学们初听这件事都觉得有意思,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学生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奇效。不仅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加强了。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逐渐就能做到口说我所见,手写我所想。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这时学生会倍感作文之乐趣无穷。说的欲望、写的兴趣不就会更足了吗?三是高年级学生首先通过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是教师要在充分钻研和利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补写、续写、改写、缩写等。如我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后,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写了《我爱家乡的石榴》这篇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是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如开设“文章病院”,要求学生当医生,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病人,请大家来做医生,给这位病人治病。”学生听了感到十分新鲜,情绪高涨,他们各抒己见,纷纷给“病人”开“药方”,课堂气氛很活跃。有时我还创设了“文章法庭”,对学生说:“今天请大家当法官,来出理一起纠纷。”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个个都在等待案件的下达,这是老师出示病文,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修改病文的活动中去。另外,我还用了“攻难关”的形式引导学生做修改病文的游戏。这样就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体会了作文的乐趣,提升了写作水平。
四、教学相长,提高作文能力
一是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学生往往喜欢哪个教师,就喜欢哪位教师的课程。为了培养师生情谊,我常常和学生在一起互说一些趣事,出一些类似《和老师说悄悄话》、《我把老师请回家》等作文题。这样既让学生练习了写作,有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还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获得了学生的敬佩和信任,还引导他们爱上了写作。
二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大部分作文时,我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充分的“自言自语”地说题目的意思,应怎样选材,采取哪种写作方法。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代表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这样学生毫不拘束,兴趣极浓,自然就会写出很好的文章来。
三是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每次的作文我都及时认真的看,细致的批改,肯定学生作文的有点。即使较差的作文也要找出闪光点对学生加以鼓励,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对文章分类选出,上墙展示,有十分好的我还尽量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为他们尽可能提供展示写作能力的机会。身边同学的作文获了奖,会给全班同学带来欢乐和鞭策,也带来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一、课题的提出
有人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小到一个班集体,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如此。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更是如此。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他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广泛的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体育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参与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为此,我进行了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的具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耐心而细致地训练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同时了解中考体育考试的相关政策导向,加深对中考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体育课中和体育训练中能做到积极参与,努力锻炼,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运动训练习惯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个人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提高文化素养,这是培养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习惯的目标所在。
2、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培养的内容和重点:体育教学过程应当使学生在智、能、情、趣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 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很有影响力的一句话。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老师的言行后,才会对这个老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在实际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想和老师成为一样的人。所以学生要学习好,除了我们老师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外,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②
自我学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导者,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要靠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理解方法,深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更容易的掌握在课中的训练技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长此以往,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后的训练和学习中能充当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
③
十足的信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动力
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重,怀疑自己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学校复核,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望很高,差生也表现非常突出。事实上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爱护、信任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一效应十分有力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是他们得到重视即使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这个方法。具体有三种例子,第一,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气可鼓不可泄,鼓气,就是激励,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一旦发现他们一点进步,就应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荣誉感,自信心。“输氧助燃”,使之成为奋发进取的成功者。学生经常受到鼓励、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对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其学习。第二,让他们多一些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如果课堂提问需要示范,表演时,易答题可让他们先回答,简单动作可让他们先来示范。讨论辩论问题时让他们积极参与,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第三,接近他们,沟通思想,师生心理相容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也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一起打篮球,一起谈笑。如在给初三学生中,有少数学生对田径等部分项目不感兴趣。我发现后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在课后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后来沟通谈心我了解到这位同学是在达标测试中各个项目均不理想,而使其对体育课产生反感和恐惧心理。在交谈中我帮助他们分析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潜能,使他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一有了高度的信心,便会形成一种进攻性、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就会喜欢学习,就会对体育课感兴趣。
④ 利用教材本身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的趣味性,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具有浓厚的兴趣教材内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中学生兴趣广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吸引学生参加身体锻炼。中学体育教材中各项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游戏等都是青春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教师要充分地选好教材,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地区特点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强、竞争性激励,受学生欢饮的教材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一个好的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体育活动中项目很多,涉及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体育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学生实际,选择一些锻炼身体行之有效的内容。如打拳、做操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俯卧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纵跳摸高、仰卧起坐等。同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经过短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容易看到自己的锻炼效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智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⑤ 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性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课,教师要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完成某个练习,仅凭大道理或生硬的强迫命令,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艺术性。首先教师应该穿着整洁的运动服,和蔼面孔,举止端庄大方,给学生建立一个好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喜欢看老师做动作,特别是年青教师干净利落的示范,往往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情,对所学的动作跃跃欲试。教师在讲课的语言要精炼而生动幽默有趣,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兴趣。教师的感情始终融洽在学生的情绪之中,如果能跟学生一块游戏或者比赛,学生的劲头会更大。情绪溶于学生之中,一起鼓掌,欢笑,总之教师的情绪,态度要与学生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学得活泼,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会更加浓。
⑥
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并灵活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因性别、年龄、身体条件、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尽相同。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训练计划,还要考虑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课上,提倡多组织练习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加强个别指导的同时,要有计划的培养体育骨干。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的确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最后,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参与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目的性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正确的轨道持久的巩固下去。
3、课题设计: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与重点将课题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体育课作为一项身体训练和锻炼的运动项目课,其学习的过程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②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怎样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造学习动力,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学习兴趣? ③
怎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及方法 阶段性安排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实验目标:为本课题实验做好思想、人员、组织等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① 酝酿课题 ②
学习实验理论 ③
拟定实验方案 ④
成立实验组织机构 ⑤
确定实验教师、班级 ⑥
做好调查及其他方面的准备 ⑦
申报课题
1、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实验目标:以九年级年级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活动探索研究。主要工作:
①
在本校九年级实验班开展体育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习活动课
②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研讨活动
③
运用研讨、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献课等手段,培训师资 ④
写好阶段性总结,逐步完善操作体系
2、总结推广阶段(2016年3月-------2016年7月)工作目标:对实验的各项工作作出评估,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并进行推广 主要工作:
①
对自主学习实验结果进行终结性测评,写出分析报告 ②
撰写论文 ③
推广经验 ④
完善目标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他一般通过抽样的基本步骤,多以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调查法能收集到难以从直观观察中获得的资料,调查法应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3、访谈法: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访谈以一人对一人为主,但也可以在集体中进行。
4、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人、某一个集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案例研究法。
5、试验法:是指由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四、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课题研究成员及具体的分工情况如下:
代少波,课题组组长,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安排,具体包括课题的申报、开题和结题报告及各个阶段的计划、总结的撰写。
五、研究成果
1、成果:
①
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 ②
撰写研究论文
2、预期效果
①
学生养成最基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②
学生能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 ③
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能够有所转变 ④
李汇洋(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中学高级)
课程标准中对于美术课程的特点论述为: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四个特性的实现,则要着力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养成美术学习的习惯。而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长期的功课。我们必须研究教学,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如何应适合学生接受、符合教学内容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的美术教学模式,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入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们广大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因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它需要广大的美术教师不断付出努力,具备牺牲精神。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反应:现在的学生对于美术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呢?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究竟如何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学段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就各年龄学段的学生对美术(画画)的学习兴趣进行的调查显示,非常喜欢美术(画画)的低年级约占98%,九岁约占65%,十二岁约占20%,十四岁以后约占5%„„这个结果相对客观反映了当前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一个趋势:年龄越小的喜欢美术的人数越多——“越小越多”;年龄越大的喜欢美术的人数越少——“越大越少”。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小学低年级
小学中年级
小学高年级
初中
从以上图表中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
一、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几个原因
(一)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对于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每一天的学习,以至于影响学生对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个主导要从你的备课、从你的精神面貌、从你的语言语气、行为举止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首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准备精美的教学范画,制作的精良的ppt演示文稿等教具,从走入教室的第一步开始,就把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一个眼神,一副笑脸,一个动作,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会调动他的积极地反应。任何一位学生都喜欢轻松愉快地学习,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在有情感因素和积极创新的氛围中去学习,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的情感”这一重要环境因素剥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我们必须重视人际情感环境因素,单一的谈物理方面教学情境是不完全的。学生们学习美术兴趣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学生兴趣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态度。
我们的美术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爱好与自己的职业相结合,这是令多少人羡慕的事情。那么通过你自己的绘画创作,可以把你对美术理论绘画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与孩子们分享,他们可以获得最真实的绘画经验,获得更深刻得绘画体验,学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他们会受益终身。
我认为专家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二)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儿童涂鸦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还显得幼稚,一般都以个人的想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他们喜欢直接用鲜艳强烈的色彩,不会在意客观对象的自身色彩变化,自己认为好看就可以;任由想象,在画面中随意添加景物。他们喜欢大胆夸张地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注重情节性,往往由想象出发进行描绘,在简单的画面中蕴涵丰富的故事内容。
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与比较,只要表现欲望能得到充分的就会非常满足。从总体看来,他们往往把绘画当作了活动,兴趣点主要集中于绘画活动过程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满足。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接收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兴趣爱好取向有了多种选择,还有学校规范化的影响,促使其审美观念逐步趋向整齐、规律、写实等半成人化为标准。在绘画画面上,则是稚拙的儿童画特点减弱了,画面上显得拘束呆板。这个阶段学生的绘画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眼、脑、手还不能协调统一。他们想法很多,就是表现不出来。越画不“像”越不想画,越不想画就越不爱画,想的多画的少,就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他们的表现欲望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成就感逐渐降低,再加上不积极、不恰当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如果再不断地重复,致使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就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
到了第四学段的学生,初一虽然还带有一半的儿童性,但到了初二以及初三则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身体的发育情况,注意点就会随着外在因素的影响,转移到社会化的、趋同性的方向上去,还有许多素质教育之外的诱惑。美术知识与技能和自我意识的表达,得不到相应的统一,绝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学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外部环境和评价的影响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因为这评价关系到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的方向,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一点不论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还是对于第四学段的初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儿童画和学生作品,不少人缺乏正确的观念与态度。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过于娇惯,盲目夸耀,孩子不能受一点儿委屈;等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的时候,又不能够耐心的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往往以自我的欣赏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按照教师的示范完成作品。画画整洁,笔画清楚,造型具象的受到好评;画面奔放凌乱,用笔自由无拘无束、夸张变形的则是不合规范。简单的评价标准和非积极的评价态度对孩子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相信长期包围在这类评价中的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思维创作上的自由,唯一的标准,就是老师的评价。自己的想法不能表达,作品得不到肯定,谁还会对美术有兴趣呢?
学生之间的比较,渐渐的也会影响对绘画创作的热情。他会看同班其他学生的绘画作品画得怎样,像不像,一旦画的不如他人就会自我否定,羞于与他人交流,不敢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一个班里就只剩寥寥无几的喜欢美术的学生了。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如果不受到限制的话,一般都有绘画的意识,都有绘画的能力。而我们的外部环境,没有提供给孩子们更好的条件,使得孩子们能够享受艺术带给他们的享受和快乐。没有给他们炫耀自己的场所和平台。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千姿百态是学生美术作品的特征。但是往往写实具象表现的作品容易被人所接受,而相对带有表现性的作品,例如夸张、抽象、变形的作品,在理解和接受上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就其作品美的价值来说,也各有千秋。从绘画心理看,写实作品倾向于人们的直觉反应,而表现性作品多倾向于思维反应,其实写实与表现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学生的作品往往与年龄同步,到了小学高年级再把圆的物体底部再画成直线,会被说成不认真观察;初中学生再表现性的把人画成正脸歪身子,会被说成太过幼稚。其实绘画作品的意义并不限于画的本身表层的现象,绘画形式的表达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和心愿,带有强烈的表现性,样式和特点千姿百态。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学生们的作品时还应该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阐述,把是否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美术知识和技能,自由地挥洒个性,抒发自己的感受,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儿童美术作品是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大画家研究的对象,他们从孩子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以至于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画面:毕加索以幼儿般的丰富想象将“立体派”艺术呈献给了世界,树立了学生绘画夸张变形的榜样;马蒂斯用儿童画的造型特点完成了一系列变形绘画杰作,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波洛克用孩子涂鸦般的抽象线条,奠定了表现主义艺术的基础,使我们的“糊涂乱抹”有了依据;卢梭的油画,给我们带回了童年,带回到了大森林;夏加尔飞在天空的新娘,把儿童般的幻想,带到了崇高的境界;国画家关良以儿童画的表现方式完成了一系列的戏剧人物作品,让我们的笔墨游戏更加自由自在。这些大师的绘画作品,无不是以儿童般的真诚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类的赞美。
(四)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的设置的确是影响学生绘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对教材必须熟读,加深理解。理解之后要加以再创造。没有重新的设计和理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不会有改变,就不会有新意。凡是绘画课,大家就一人一张小纸临摹;凡是设计课,就发一些资料照抄或稍加改变,对付完事;凡是欣赏课,大家就看书上的图片,你给读读内容介绍,他给念念背景资料,讲个故事,说说趣事,把欣赏课变成了故事会,有“鉴”没有“赏”,没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课堂上缺少互动和交流,不拓展知识,不组织美术参观等等,要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缺少节奏变化;要么课堂节奏拖沓,教学实践没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不清楚,课堂上缺少激情。美术课缺少魅力,就自然没有了影响力。
当然教师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影响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兴趣获得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
美术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主动转换为课堂的主导者;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美术学习的引领者;从学生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转换为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不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必须要以合作的姿态,放低身段,与学生共同探讨创作的立意、创作的构图、创作的方法和手段等等。以学生的理解去判断作品的思想,使得教师的指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也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要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思考,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创意,束缚学生的手脚。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其他教师一样,那如何使得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感悟起到作用,使得你成为学生的榜样,渴望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呢?那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学上认真努力,绘画上笔耕不辍,言谈上幽默风趣,举止上大方得体,装束上高雅和谐,面貌上饱满热情,处事上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优雅风范,尽显作为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课堂上要像一位长者,像一位朋友,像一位伙伴,有着他们一样的欢喜,一样的悲伤,一样的爱憎,一样的得意忘形,一样的深情惆怅。在学生面前你就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用真情去关心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榜样,从而使学生由于亲近教师而亲近美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的责任。教师应通过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以及自己的绘画创作活动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识理解,理解对一件事情,只要是对的就该如何追求,就该付出多大的努力,身行胜于言教,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教师自身的绘画实践是对学生学习美术是最好的教育。美术教师的行为习惯会给学生留下效仿的痕迹,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就是应为教师的影响最终学生选择了与教师一样的职业。
所以我们绝不能忽略教师与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对于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感染作用,教师没有对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的热情,态度冰冷,学生怎敢积极表达自己?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有些如果不清楚,可以说:“我们一起来探讨”,应该说教师也不是什么都懂,要留有倾听的余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岂不是更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应是丰富、生动而又有趣的。从内容的选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必须要创设生动的、有趣的、快乐的、丰富的教学环节,巧妙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学习,那么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美术教师都应该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艺术的真谛。都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活跃,敢于表现,大胆创作,无忧无虑的轻松的学习乐园。
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能够体现教材精神的内容,重新组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科学运用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使得知识更加流畅的通过教学过程在学生中传递。
(四)要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经过认真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因为学生的年龄的不同,根据自身热爱美术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一样的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课堂作业设置要考虑梯次与程度不同的,太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在现有的条件下,学生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还普遍被人们不重视的学科,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
(五)要给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正视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喜欢。
美术作品的美是多样性的,我们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学生的作品。不应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不敢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致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学生的作品不管是夸张、是平淡、是细腻、是粗犷、是热情、是宁静,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美术批评。对待学生的作品要肯定其具创造性的一面。并且具体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不足,与学生交换看法,协商解决的办法,使得学生的作品更加完善。学生就会有兴趣进行再次创造,这样做,同学们就会变得更加大胆、更主动地敢于使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主动的与他人交流。甚至敢于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教师真诚的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将会把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学生们会觉得美术表现的空间是自由和快乐的。
(六)要鼓励学生挖掘生活素材
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接受美术教学。
(七)创造艺术氛围的影响
艺术氛围的形成,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走廊、报亭、橱窗、教室墙壁、食堂餐厅等等许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美术作品的展览场所。都可以营造一个美的、艺术的氛围,耳闻目染,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快乐健康的精神影响的。
到美术馆参观、临摹画家的作品,与艺术家进行对话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在那样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聆听的艺术家的教诲既是学习也是享受。学生的这样经历,会使他们的美术学习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应该说艺术教育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美术馆学习所感受到的艺术氛围,那种美术的崇高精神和艺术的魅力,是任何美术教室所替代不了的。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情景对人接受教学的影响。我们不能仅仅把情景教学局限在教室里,而要将整个校园学区以及社会公共场所,都纳入到教育的情境之中,纳入到教育的范畴,使环境成为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大课堂。
三、要注重学生美术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人的某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在长期的培养训练中形成的,而习惯一旦养成,再想改变又很困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对人的成长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人获得成功的辅助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他把人的习惯看的人的上帝一样,主宰着人的命运。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如果能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人生之基不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会使他的一生发展受益无穷。从小学就说,培养学习习惯。
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养成要特别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要养成做美术课前准备的习惯。按所学内容要求带齐相应的学习用具、教师可以适当要求用具的摆放。具体实施措施:除了教师在事先提出要求外,要充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提醒学生将下一课所带用具记录在作业本中备忘。
我们的教师可以在学期末考虑下学期教学计划,就要考虑下学期教学所需的教学学具,列出条目,给出数量,考虑可能。做到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有备而来。以此养成学生在美术课上带好带齐美术学习用具的习惯。
2.要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美术课要做到宽而不乱、松而不散。采用各种手段,发挥教师的专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喜欢上美术课,继而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没有别的东西超过美术的魅力,他就不会在美术课上玩学习用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围绕着中心学习内容进行。久而久之,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3.在美术学习中练就持之以恒、认真作画的习惯。在美术课上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认识,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诞生,是要经过不懈的努力,细致认真的工作才能成功。持之以恒、认真作画的习惯是所有美术绘画取得成功的保证。美术课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养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学生们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会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要持之以恒认真完成作业。
4.重塑美术学习形象,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以往美术学习会给人一种懒散邋遢的不好印象。例如象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班集体的、个人的卫生,都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特别是学习后,美术学习的废弃材料,要随手放在教师的收纳箱里,课后保持一个好的环境,这体现了学生们的基本素质。绘画过程中,注意不要将颜料涂抹到脸、手上,注意用眼卫生。环境卫生,保持地面、桌上整洁。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循循善诱多多提醒: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要避免絮叨啰嗦,亲切和蔼;对不同的学生,语言语气要有所不同,避免生硬粗暴不耐烦。
2.巧妙诱导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采用不同形式变着花样,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养成。
3.手段多样侧面提醒,自我约束:结合星级评比活动,利用学生自评和互评,讨论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 其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力才会提高, 才会成为未来真正的“体育人口”。体育教学要新颖, 要有趣味性, 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1.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教学中结合体育影片, 看电视、体育录像等方法, 介绍、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
2.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新颖多变, 会使学生有新鲜感, 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跳远是锻炼身体的重点项目, 也是竞技性很强的项目, 它贯穿于各册教材。在学生初步学会动作后, 组织一次小型的跳远比赛, 评出当堂课的“跳远王”, 并不定期地组织“跳远王争霸战”, 在学期结束时决出“跳远总霸主”。从而很好地达到了让学生持久、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 使学生练习有目的, 进一步激发他们练习的兴趣。
3. 改变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学生因先天遗传等因素, 身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 我们可以对学生“不求完美, 认可及格”, 让学生对学习有轻松的感觉,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 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 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 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 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4. 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
体育教学的过程, 不仅是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感情流露, 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加温过程, 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 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 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 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 要有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常教常新, 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 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
在教学中, 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与提高动作难度的要求, 使其兴趣得以回升, 而对基础差的学生, 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耐心辅导、积极鼓励, 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 树立信心, 一旦成功, 他们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感, 从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在轻松愉快、充满自信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养成学生的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 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 因此, 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去培养和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 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 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 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 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因此, 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 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国家教育部修订下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一、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填鸭式”、“告诉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而忽视学生的诵读、积累和感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维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调整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生活奠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也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交流、去展示,去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长期形成的等待老师传授的思维定式,逐渐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惰性思想,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和批判意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感受力。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紧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摸索实践,开展语文单元主题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读书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学习运用语言,在“读”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国家督学李希贵也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都是有限的,即使你有条件行万里路,也依然无法代替阅万卷书带给你的收获。”这些都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优秀的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感到身心愉悦。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不要总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过分追求所读是否有用。我们常见有的家长甚至教师为提高习作水平,让孩子大量阅读作文书,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读书失去兴趣,而且机械模仿,学生也不会写出真正灵动而充满内心感受的习作来。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学校各方筹措经费为学生精选购买经典名著,开展“午间半小时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这样既帮助学生杜绝了垃圾读物,又为学生解决了应该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的问题。同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师生共读发展到亲子共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读书中,学生的知识在丰富,心灵在成长。
三、加强语文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更不是学生在大量做题中“做”出来的,而是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学习得来的。因此,要把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生活聯系起来,和其他学科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听得懂、读得懂、讲得明白、写得清楚。每节语文课前我都坚持开展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讲见闻、讲故事、讲学习体会、讲读书心得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良好书写习惯,做到书写规范质量
汉字的书写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的目标内容中,都强调学生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规范书写的重要性。人常说字如其人,能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是值得骄傲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小学教师总是叹息太忙,忙在什么地方?忙在改不完的作业,尤其是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书写不规范、错字连篇。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另一方面是学生不会写字。试想,如果学生的各样作业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如果学生的作文文从字顺,字字句句发自内心,那么我们改起来不应该是苦恼而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且这样,也给我们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用心书写也是加强记忆的好方法。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学生的练字意识,强调“提笔就是练字时”,随时提醒指导,关注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效果。通过广泛的识字写字教学,既使学生掌握阅读工具和书写技能,又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切实提高审美感受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兴趣·方法·习惯】推荐阅读:
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07-10
提高日记写作兴趣好方法09-21
5个方法提高写作兴趣10-06
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11-05
浅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三种方法12-27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05-31
21天习惯养成的方法06-23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11-09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11-15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