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交流 (高二)(精选9篇)
作为一位从教只有两年多的教师,有多少教育经验是谈不上的。但从工作的过程来看,也有许多的感触,借此机会,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些感触在这里简略谈谈:
首先,做到坚持和有耐心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论是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不断地坚持和耐心的教育。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人都可能会认为年轻老师做事有激情。我想这也是有道理的。的确,年轻的老师有激情。但是有时激情也会导致另外一个不理想的结果------灰心丧气。因为自己作为老师很有激情,花很多心思在学生身上,但看看学生的表现------满不在乎的样子,老师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你作为老师看到他们的表现越在乎他们你就越生气。这时,作为年轻老师往往会很迷茫、无奈,以致出现灰心丧气的情况。所以,正确看来,教育学生是需要激情的,但更需要一种平常心态,对任何学生都要持理解的态度。不过,这种心态和理解,绝不是在教师岗位的麻木和习以为常。也就是持理解态度的同时,还要坚持放手去管,想方设法去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对表现不太好的学生,更要坚持去找他们谈话,明确地表明自己作为老师的立场,严肃地说明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集体生活的原则,特别强调不允许他们的种种不良表现,同时提出针对这些同学的改正措施和希望。(举实例:见案例1、案例2)
关于做到坚持和有耐心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坚持一早一晚到班级检查,主要检查班级的出勤与纪律情况。看看有哪些同学缺席、迟到。了解情况,了解原因,缺席是因为生病或是有急事,还是无故缺席、迟到。对于普通班的学生,缺席的普遍原因是他们意志比较薄弱,早自习时往往还赖在寝室睡懒觉。当然,也可能他们在夜晚时出外通宵上网去了。像这些情况在普通班是很常见的。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就应该深入到寝室,督促他们早些起来,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就寝情况。抓典型,给予严肃的批评,但也不能单纯批评,仍要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老师自己要做到稳住阵脚。从理解的角度,对他们批评教育。这种批评教育要上升到一个高度,即不仅要要求这些迟到、缺席的同学早些起床,按时到校到教室,还要要求他们到教室之后要认真读书,大声朗读,让他们明确来到学校就是以学业为中心的。如果班主任坚持一段时间,这些现象能得到一定的遏制。整体班风会有所好转的。
针对睡懒觉的学生,他们起来之后,应给予相应的惩罚。我的做法是------迟到的学生围绕教学楼罚跑6圈,缺席的罚跑10圈。我想,这么冷的天,跑了几圈,也会脸红鼻子耳朵痛的,让他们长长记性。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对我们老师来说,要坚持每天早自习及晚读课来学校,到班级里检查是很累的。也是不太现实的。毕竟,老师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为了上好课,花时间备课,出试卷、练习等等,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白天备课、上课,只有晚上有时间出试卷试题了。这样就往往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也很难早起。所以,每个星期抽出3个早自习(除值日外)到班级检查是可以做到的,不要固定时间。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能抽出3个早自习来检查,睡懒觉的现象是可以减少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直接触动学生早些起来,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二是也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既然老师都这么早来教室,何况是做学生的呢?老师这样做可以达到以身作则的教育效果。
二是普遍老师常用的------多找学生谈话。尤其找有较多不良习惯的学生谈话。谈话时,气氛要弛张有度,讲道理时要严肃,同时举出实在的事例说明道理。谈话时,要有互动和对话,好比是一场辩论赛。师生之间把道理和问题辩清楚。说清楚之后,再讲些轻松的事例,达到和气圆满的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个效果是需要很有耐心的。做班主任以来,我由于不够耐心,曾经比较偏激地体罚学生,造成极为不好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开展后面的工作。由此我认识到做班主任有耐心比有激情更重要。(举实例:见案例3)
案例列举:
案例1:
原高一(20)班何青山同学,男生。高一上学期开始时不太注重仪表形象,蓄长发,还打耳钉。当时,一看到他的这种“打扮”,我感到非常的生气。心里也非常的冲动,好想狠狠骂他一通,把他赶出教室。作为老师,我还是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然后找到他,谈了将近一节课,说了许多。谈话语气和缓而带严肃,主要意思有:作为学生要有学生的样,这种打扮太有损中学生的形象,这种超前的不良打扮也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另外,作为纯消费者,还没有经济能力,学会换位思考,应该体贴父母,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好好谈了之后,他态度诚恳,到星期天时就改变了原来的打扮。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时他仍有蓄长发的毛病,也有上课开小差的习惯,但经过我耐心地劝导,他态度诚恳,基本能做到知错就改。另外,对老师也很尊敬。到了高一下学期,重新组织班委时,由于他的表现和威信以及人缘。我满怀信任地提他作为班长。果然,他认真负责,能起到带头作用,成为我在高一下学期开展班务工作的得力助手。即使有些方面做得仍不足,但经过老师的指导,他在成绩和表现都有较大的进步。
案例2:
曾惠同学,女生。从高二(原(5)班)到现在高三((10)班),都是我作为她的班主任。这位女生比较内向,心地善良,尊重老师,做事认真细致负责。但有一个问题------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理想,所以常有厌学的情绪,无心学业。有时上课会无故缺席,当时我看到这种情况,开始很不高兴的,她回来之后,我也较急噪地批评她,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她的一位好朋友跟我说:“希望老师能好好鼓励曾惠。”我听了之后,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觉得要找到她来,鼓励她,耐心帮助她。作为班主任的我,与她家长的沟通,希望大家一起来帮助她,鼓励她。现在,她对学习的态度有较大的改观,能主动提出一些学习问题请求老师帮助解答,人也更乐观开朗了。
案例3:
饶涛同学,男生。从高一到高三,都在我所带的班级学习,表现不是很好,上课时常常打吵,玩手机,听音乐。高一上学期就开始吸烟等等,有较多的坏习惯。科任老师和我找他了多次,劝导他,希望他诚实,好好学习。但是,有一次,上班会课时,他又随便打杈,我顿时径直走过去煽了他一巴掌。他当时也很嚣张,还到教务处告我体罚学生。当时,我刚刚做老师,的确有些偏激。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是很好,给后面的工作留下负面影响。直到现在,这位学生表现仍然不佳。我也只有每一次找他谈话,让他收敛起来,约束自己,学老实样。
第二,树立威信和做到尊重
作为班主任,树立威信很重要。我想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只有树立威信才更具有力量去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否则道理讲得再动听也苍白无力。很多人认为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期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能做到长久的和谐是很好的。但实际上,要做到这点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普通班。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有的也很叛逆。与学生打成一片,可能会有一时的和气,却可能会因为他们犯错给予一些批评与惩罚,他们就不高兴,翻脸了,赌气了。我想,对这种是非不分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也是很难再与他们和气的。所以,针对具体的学生,严肃地讲明是非,让他们知道是非。老师应树立起威信,宁愿让学生敬畏,敬而远之,这样更有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因此,保持师生间的距离也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原则性。这是为学生好。我想,学生终究会长大成人的,将来会理解的。让他们在中学时代就认识到判断是非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举止文明及具有良好自制能力的行为习惯,这些都需要老师的严肃和原则。
我觉得自己在树立威信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没有树立全面的威信。所谓“威信”,既要有威,又要有信。是“以威取信”呢,还是“以信取威”呢?作为班主任,能严格要求学生,而又因为严格与负责任,能让学生觉得你这位老师是可靠的,值得敬畏的。但由于他们处于青春时期,对事情理解是片面的,对事情的态度是偏激的,也就是认为我们作为老师严格要求是好的,但心理却在逆反,心仍存不服,表里不一啊。所以很多老师能做到就是“以威取信”,而要让学生不逆反而真心钦佩你做老师的,达到“以信取威”,我还须要改善许多工作。
尊重,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当他们有不良表现或犯下错误时,比较合适的处理办法是单独找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好不要当众多同学的面前批评他,给他面子。在单独谈话时,既要严肃又要尊重他们,不要侮辱他们。然而要做到这点,老师是需要有较高境界的。比如在课堂上,某些学生表现太过分,老师盯了他好几眼,他却仍然我行我素,无动于衷。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有些生气的,这样就很可能当众批他一顿,否则,其他学生就会认为你这个老师太好“欺负”了。既要顾及不良表现的学生的面子,又不能自己被“欺负”,怎么办?看来当老师最好要有锐利的眼睛,像鹰一般注视大地的一举一动,发现有动静时,将其遏止在最初阶段。
做老师难啊,难怪有人说“老师这个行当,好汉不愿干,懒汉干不来”。
第三,做到因时制宜与适时而教
高中三年,学生会有许多的变化。每升一个年级,都会有些改变。从整体上看,高一的学生应该是最诚实的,刚进来,很多事情还不熟悉,对学习也还上进。毕竟,觉得时间还长,现在基础弱,有时间把它补上去。高二时,由于学校进一步的分层教学,这时普通班的学生就更多问题了。一方面是学习成绩的分化,另一方面是行为表现的分化,普通班两方面的表现都极不乐观。高二阶段普通班的班主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果能稳住阵脚,镇住班级的歪风邪气,高三的工作就更好做了。到了高三,因为时势的缘故,很多同学会作最后的一搏,风气会有好转。但是,越临近高考,有很多学生又开始放弃,开始“绝望”了。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每个学年每个学期,都要做好应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的准备,即做到因时制宜。
适时而教。当发现某位同学有不良表现时,首先要让他知道老师已经发现了他的行为。但不要急于去批评他。因为我们看到的有时并不全面,所以老师应再继续观察。经过一段时间后,不论他是表现好还是仍有不良表现,在合适的时候都要找到他,做一次师生之间的了解及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两年多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的一些感触。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有一点可以说明的就是原来高一(20)班的学生升上高二、高三之后表现仍还好,表现很差的学生基本没有。即使有表现差的,仍在我现在带的高三(10)班(例如:饶涛等)。但从心里上来讲,感觉到自己仍做得比较失败,没有从心底上感到有多快乐或者说有多少成就感。因此,我还要不断地向工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及各位同仁学习。
-01-07
附:关于学校管理及教育的几点看法
1、采取必要的“特殊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当今的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针对的是芸芸众生。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应该属于凡人,并不具备与生俱来的超能力。即使我们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的名牌大学生,我们仍应该认为他们属于凡人。名牌大学生,多数是属于学习积累与良好习惯养成的结果。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人:在学生时代,有很多的不良表现,但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却做出比那些遵规守纪的学生更有为的成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杰出人物在学生时代却往往面临老师劝退甚至开除的情况。那么,老师对这些少数“怪人”的做法是否合理呢?我们已有的看法就是认为这种学校教育不好,方法不对。我想这种观念我们应该改变了。其实这些怪人,在当时学校里的表现就是出格,就是不良表现,至少学校无法满足他需要的条件。让他离开学校就是对他最好的教育与教训,对他来说是一次激发潜能的教育。所以,他们即使离开学校,今后的人生一样取得很高的.成就。从这点来看,学校的教育应包括“开除”和“勒令退学”。学校是针对大众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基础的行为准则。既然这些些“怪人”有常规教育无法扭转的不良行为习惯,不遵守基础的行为准则,给予开除,就是给予教育与教训。
在会昌中学校园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成绩差,表现差,而且也谈不上“怪”(前面说的“怪人”只是表现有些异常,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位天才),而我们学校内的这些是破坏分子,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从里到外都不像一位学生,既不单纯也不诚实,其行为表现可以用“令人发紫”来形容。我断定,这些人到了社会之后可能会很富有,但他肯定是不诚实、不合格的公民。学校先给予常规的教育劝导,如果没有效果的话,那就开除他,坚决地开除他。既然他如此的不合群,不遵守集体生活的基础准则,给集体造成极坏的影响,开除他吧,否则学校就不像学校了。特别是一些多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更要像送瘟神一样把他送走。学校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和劳动者,既然学校用常规的方法无法扭转这些学生的不良表现,那就采取特殊教育,开除他吧。将其退回给家长,退回给社会,让家庭再重新教育他,让社会来教训他。我们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不是万能,不是一切。学校教育并没有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劳动者的能力,这点我们都清楚。当然,这种做法可能有学校推卸责任的嫌疑。如果这样认为,也是不合理的。还是那句话,学校教育不是万能,仅仅是一个催化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学生越多,说明问题家长也越多;问题学生越多,也反映我们的社会问题也越多越严重。这些家长问题和社会问题对这些学生的影响太深刻了,远远超过了学校给予他们的良好影响,家庭和社会让他们染上很多很多的不良习惯。如果要让这些学生真正洗心革面,除非他们的家长得到良好的改造以及社会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和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否则,单靠学校来教育犹如对牛弹琴,痴人说梦!他们的家长得到良好的改造以及社会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和社会风气得到好转是治疗这些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药方。可是,我们作为学校开得起这个药方吗?显然,是开不起的。既然开不起这个药方,而常规的教育又无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那么学校为何不采取特殊教育呢?为了大众学生的成长利益,为了净化整个校园,为何不采取丢卒保车的做法呢?为何不把少数“毒瘤”割除,以保整体的健康呢?我想,不作为,是领导的问题。当然,这个领导包括所有的领导------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直到学校领导,换句话说凡是有权力的,都是领导。
我们开除学生的结果无非有三种:一则这些学生的确受到特殊教育的影响,接受社会教育,开始醒悟,不断反省,不断改邪归正,最后走向成功,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二则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表现平平,倒无违法犯罪的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三则他们有可能继续滑向深渊,要么犯法,要么自残。对于犯法,有监狱和警察来处理;对于自残,这种犯错而承受不起教训和挫折的学生,不自重的学生,不会成人,更不会成才。所以,他们是不值得我们同情的。
归纳起来,对于前面两种情况,我们应该庆幸学校采取的特殊教育,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不要自责。他们还没有“改邪归正”,说明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家长仍有问题;说明他们已经“病入膏肓”了。
2、教师应多执行
任何部门的决策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句话在拥有众多知识分子的学校也是通用的。承认学校领导的决策未必是高明的,但做教师却不能敷衍了事,而要执行。即使决策是有很多的漏洞,我们作为老师在提不出更好的建议之前,必须严格服从执行,而不是依据自己的主观和自己的立场发表断章取义的言论。如果对现有的决策有意见,我们必须考虑全面,考虑客观的环境,最好是要换位思考,同时所提的意见或建议要有条有理,最好是系统化,不能没有一个所以然。
3、改变一些教育观念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天性,教育学生要顺其自然。这个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有局限性的。社会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的教育之所以很难执行素质教育的方针,是“素质教育”这个理念根本不符合现有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大量化,这个矛盾将长期存在。还有我们本身观念的影响,根本很难执行素质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基于现实的考虑,否则,既素质不起来,又丢下原有好的东西,搞得不伦不类。其实,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恰恰反映我们学生的素质在下降。为什么当代中国缺乏大师,而早些时候我们是从不缺乏大师的,而早些的这些大师哪个又不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磨练意志的教育,面对现实的教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尊重自然与尊重天性是对的。但面对客观现实,更是对自己成长的激励。
2017-01-08
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经验, 在培养良好习惯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明确训练的方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习惯, 什么是坏习惯。这就是说, 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 在十几年的中小学生活中, 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 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所以, 什么样的习惯会对自己有益, 什么样的习惯会造成不良影响, 要让学生能准确把握。
第二, 制定训练的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训练的规范性和长期性。学生, 尤其是中学生, 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 必须靠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因此,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依据“先入为主”的规律养成习惯, 进行长期的、规范的训练。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指南。
第三, 施加必要的约束。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外在约束力, 也就是应当有适当的奖惩措施、规章制度的约束。因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 教育对象既是独立的主体, 又是一个群体, 学生与学生是各不相同又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各不相同, 有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在习惯培养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家长的督促, 离不开学校的管理, 这就需要相应的奖惩措施和规章制度。因为学生之间容易相互影响, 有很多学生有从众心理, 所以作为一种对大多数学生都适用的习惯的培养, 离不开统一的严格管理。外在约束力的存在可以使学生在形成一种习惯的过程中, 自觉地纠正自身的行为偏差,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在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情况予以细致、深入地了解, 注重过程性评价, 适当、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 让学生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使外在驱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在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和谐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第四, 调动内在的驱动力。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内在的驱动力, 也就是主体自身认同并且愿意培养某种习惯。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 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 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 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 不断改变方向, 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 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 当面临各种冲突时, 人们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首先, 学生应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 并且愿意努力去培养这一良好习惯。在这一前提下, 意志品质较好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制订相应的计划, 要求自己去执行, 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这一习惯。对于意志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因为自制力较差, 可能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如果他自身已经认同了, 对于外在的督促他也会乐于接受和积极配合的。相反, 如果学生自身并不认同, 就不能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完全依靠外在力量来强化, 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即使勉强养成某种习惯, 这一教育过程也会是痛苦、困难的, 难以实现教育的和谐。
第五, 坚持一定的时间。良好的习惯养成并非一日之功, 要坚持时日。根据习惯性质的不同, 习惯养成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同样, 坏习惯改变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比如倒时差, 时差是一个地理概念, 在一定时区生活的人, 对当地的时差已经适应, 什么时候起床, 什么时候睡觉有一定规律。如果到不同经度地区去旅游, 就有时差适应的问题。若从中国到美国本土 (时差在10—14个小时之间) , 黑夜与白天是颠倒的, 倒这样的时差起码需要一周的时间。像青少年学生戒除网瘾, 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是不行的。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改变, 都不能求成心切, 更不能用“和你说多少次了, 怎么没记性呢”等训斥语言代替长时间的训练。
关键词:良好的行为习惯;细节;规则;言传身教;以爱育人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會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礼貌诚笃、虚心自强、阅读书写、勤劳操作、求实研索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会陪伴和影响学生整个求学过程。那么,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从细节入手,持之以恒
学生的习惯表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看似无足轻重的鸡毛蒜皮小事上。教师要从学生坐、立、言、行入手,多看、多听、多想、多了解、多发现。同时,要有阶段性和预见性,抓好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及时处理,千万不能拖延处理时间,或者草率批评几句就敷衍了事。只有处理好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也许才会晚一点出现;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第一个坏习惯,第二个、第三个坏习惯一定会接踵而至,以致积累成不可挽回的大错。所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第一周、第一天、第一节课;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最后一节课我们都要绷紧神经,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绝不能给学生犯错误留下可乘之机。
二、制订规则,奖罚分明
规则是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其形成良好习惯的必备条件。要发动老师以及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制订行为规范,制订习惯培养目标。规则的制订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因此适时地对规则进行修改是必要和必须的。上学期我对学生说:“什么叫长大?就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一学期我又说:“什么叫懂事?就是知道什么是能做的,而且应该知道怎么做。”所以上学期班上的规则大多是如“上课不能讲话”之类的,到了这学期则相应地改成了“上课时应该集中精力听讲,好好学习。”使学生变为主动地遵守。
制订规则不要只重罚,不重奖。要做到奖罚分明:错的自然要接受惩罚;做得对的、好的就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其得到发扬。另外,规则不要过于刻板,应为执行留有余地,以区别特殊情况。总之,规则的制订,是为了防微杜渐,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刚开校的时候,班上的清洁工具总是东倒西歪、乱七八糟的。我反复强调,甚至发了几次火,仍然没有明显效果。后来,在一堂数学课的最后几分钟里,学生在埋头做作业,我就在后面整理卫生角。下课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希望学生尽可能地放好清洁工具。”当时,全班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转过头来看。第二天早上,工具摆放得很整齐到位,我及时表扬了当天的值日生。后来,卫生角的整理一直都比较规范,偶尔也有不太好的时候,我就亲自动手捡一捡、理一理。再后来,我一伸手,就会有学生上来帮忙。从这件事我看到,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不仅是一种示范,更是一种提醒,一种要求,一种鞭策。总之,学生就是一面镜子,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映照在他们的心里,外化在行动中。
四、以情动人,以爱育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制和自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情感而非规则。我们追求的效果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对这些规则的被动遵守,而应该是尊重并主动地维护。学生的行为习惯除了需要教育、引导、纠正、完善之外,还有一个因素:“爱”。我们要学生爱惜公物,可是没有“爱”哪来的珍惜?我经常问学生“你们会踢家里的门吗?那为什么要踢教室的门?”他爱自己的家,所以愿意保护好它,他不爱或者说不够爱这个班,所以没有这种意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做这样一个推论:他不愿意向老师问好,是不是不够爱这个老师?他在校园里乱吐乱扔,是不是不够爱这个学校?他对同学不友善,是不是不认同这位同学?唤起学生潜在的爱心,也许会对我们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所帮助。作为班主任,不仅要习惯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也要习惯于启发学生体会科任老师、学校对他们的爱。
五、树立榜样,模仿榜样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又都有争强好胜心理,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胡良秀,左洪光.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1).
文/徐咏梅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岗位平凡,任务艰巨,是一门富有学问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由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班主任责无旁贷。中学时期是少年儿童养成习惯形成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抓好中学生养成教育才能使小学生成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终生的发展。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具体有一下的做法:
一、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如课前学具的准备、课桌上学具的摆放、衣着穿戴得整齐、校徽的佩戴?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校纪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上课时随意喧哗,等等。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确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教师安排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一放假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呢?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学生不会做?是学生的良好养成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的是教师、家长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教育学生不仅在校园内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公共场所、在家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不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其它地方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长辈也要问好?这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养成习惯之上。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更重要的是养成不乱扔乱丢的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关键做起。抓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在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七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小,如同一张最漂亮的白纸,可以画成各式各样的图画。但等画完以后再想改变就是难上加难。如果中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班主任要在关键时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如七年级的孩子刚一入学的时候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学校的一切要求都要学,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到了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培养,学习的方式等等发生了极大地改变,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到了九年级学生课程增多,教学内容加大这是一个关键时期。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初是关键期,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开学初时都是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期待,特别是对班主任充满信任感,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班主任要把握好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对症下药。班主任要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养成的。教师要立足现实,注重过程,既要抓住关键时期的强化培养,又要时时注重平时点点滴的小事。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习惯的重要性。如七年级刚开学我校组织学生进行拉链,让学生进行意志的锻炼,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作为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如刚开学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见到地面上的垃圾要主动捡起,老师首先做到,并能做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有制定约束。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那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对一些差生,班主任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后进生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五、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有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还必须有社会、家庭的配合。如果学生回到家里照旧睡懒觉、不吃正餐、多吃零食、乱扔垃圾、不自觉完成家庭作业,而父母不加以监督,那么在学校做得再好,也将无济于事。因此,可建立家校联系卡,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密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使学生们彻底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1、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2、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3、加强师徳建设,树立行为榜样。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明确要求 注重养成教育 加强师徳建设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关键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块,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的时期。如上课,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不静心;有的听到别人受表扬,心里难过,要流眼泪,感情易外露;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也得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提高正确判断能力,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成为先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充满激情,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幡然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上光明大道,成为不平凡的人。
三、加强师徳建设,树立行为榜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阶段,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尚处于感性阶段,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成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参照坐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用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正确的规范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学生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希望随时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向学生广泛宣传,全面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目标,使他们对正确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认定。
总之,在教育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日积月累的话,就可小中见大,小事情中体现高品质,小事情中成就大事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质的飞跃是量的积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建立于平时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处,每一小节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鹤琴 著《儿童心理之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纪小,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期,可以改变的空间有很大。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然,长大后再进行校正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良好的班风与学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一、从规范抓起,从小处着手,为未来奠基
孩子一入学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大的方面包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指导、能力培养、文体活动等;小的方面诸如怎样正确背书包、怎样学扫地、怎样削铅笔、怎样摆放学习用具等,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一定会十分注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建设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基础。每当接到新的班级,我的做法与别人不太相同,就是不去特别看重学生的分数,也不忙于去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
1、强化认识,严格要求
为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首先抓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活动,接着结合《学校校纪校规》、《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细则》,制定了《班规班约》、《优秀学生评比细则》等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力求每人都要努力做到。
2、细致教育,规范行为
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坐端正,懂规矩,守纪律,坐不好则反复强化训练,直到坐端正为止。学习上要求有了问题不忙于发问,而是先自己认真想一想,想了以后还不懂,再举手问老师。这样,学生不仅提问的质量高,而且也培养了勤思考的好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从书包怎么放,作业怎么交,预备铃后干什么等细节问题一一加以规范训练。
在生活习惯方面,我一直要求学生必须打扫好教室,整理好自己的课桌。可有的老师不一定这么想,认为学习这么紧张,卫生可以随便点。但我坚持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道理,一个生活邋遢,随便的人怎会有大的作为?为了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我要求教室的桌子、椅子都排成一条线,每天早晚拖地擦桌子。每个同学要净化自己脚下的一块地方,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座位下的清洁。
3、制定计划,讲究实效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真正落到实处。学期初,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计划,突出每天、每周、每月的工作重点,具体细化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培养目标。比如:每天打扫卫生,我就要求学生快速地完成地面的清扫、墙壁、栏杆的擦拭、玻璃的擦洗等任务。这样时时抓、日日抓、常抓不懈,学生不仅学会劳动了,回家也乐意做家务,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的好习惯。
4、开展活动,形式多变
每周,学校安排了主题活动。我依据主题,有针对性地细化要求,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养成各方面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生。
5、留心观察,及时表扬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多观察,多走动,多思考,多总 2
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比如课间活动,教师要留心观察,对善于思考、遵守纪律的学生及时当场表扬,对于爱搞恶作剧、追逐打闹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这样不仅提高活动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大大减少了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
二、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老师良好形象。例如:老师带头读书、写好规范字;带头用规范的普通话交流,带头捡起地上的垃圾。处处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养成习惯。
第二,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的一举一动随时影响着学生。有些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良好行为习惯怎样养成?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学校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开展系列活动,一方面可以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又能真实地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科学化管理措施,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更加有效地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三、班主任的耐心、关心和爱心一样都不能少
养成教育要想深入人心,让学生乐于接受,用真心换真情是这一工作的精髓。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讲求沟通的技 3
巧和方法,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真情互动,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班里有位小女生叫刘莲.,分到这个班的成绩就是倒数。还不止是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也非常差。她的作业不但错误特别多,而且书写尤其潦草。多次教育,收效甚微。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又怎么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呢?课余,我单独跟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只要求她的作业要完成,从不管孩子的作业书写情况。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就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给予她更多的关爱。有一次她忘带桌布,要去打公用电话给爷爷,我就把我手机给她打电话;她忘带钱买本子,我就悄悄地送给她几个本子。她作业不会,我就找同学帮助她。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好习惯是很难的,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为了纠正谢巧玲同学的一些坏习惯,我经常仔细地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中发现她一点点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总是加以扩大,及时表扬。终于我的关心和爱心换来了她对我的信任,渐渐地孩子变了,字写得端正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说:“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细致、长期、复杂而又具体的工作,需要有耐心坚持。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幸福,我愿意终生为之努力。
惜身体 有担当 求上进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它准确而又太过宽泛,能评判却没有固定标准。我眼中的好学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惜身体、有担当、求上进”。
惜身体。人常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但世事未必尽如人意,有些孩子天生体弱甚至残疾,终其一生也难以健康强壮。我眼中的好学生不一定有强健的体魄,但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这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未必能理解。但只要他们在父母的培养下,能够养成不挑食、爱运动的良好习惯,那就是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我眼中的好学生。
有担当。其实,担当这个词很重、很大,一个成年人能被大家称作有担当的人,那也足以值得骄傲、自豪。但是,学生也应该由与其年龄、经历相适合的担当。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不依赖老师、家长和别人,当自己犯了错误时,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心甘情愿接受应有的惩罚,这就是他们的担当。担当勇气和责任意识从小养成,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工作、对国家负责任的人。
求上进。花开百样,各有不同。学生开窍早晚不同,学生天分参差不齐。不同的人付出了相同的努力,未必然能取
得一样的成绩。有些学生平时听课认真、学习刻苦,却总是成绩一般,有些孩子看似不太用功,却往往能够名列前茅。我眼中的好学生不一定有优异的成绩,但一定是一个不甘落后、充满自信、追求上进的孩子。只要努力了,最终纸上成绩不必太过认真。养成了好的习惯,有上进的意识,即使学业一般,将来也必定有所作为。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 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 中学生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 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 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 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 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力量。
一、分析反思——正确对待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 不假思索, 不必费什么心思, 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 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 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行为, 坏习惯同样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
作为班主任, 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 都希望获得别人 (尤其是班主任) 的肯定和赞扬, 他们不想犯错, 更不想故意与班主任作对, 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在作祟。作为班主任,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 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少一些批评, 多一些提醒和鼓励, 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一年, 我中途接任初一一个班的班主任, 许多老师就和我讲, 班里的许某很难管教, 经常打架。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 我没有妄下结论。于是刚接班时, 我便在全体学生面前宣布:“从今天开始, 我就要和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你们以前的表现怎么样, 我不看重。你们的表现将从今天开始给我留下印象, 我相信大家都是好样的!”说完这番话, 我有意识地看了看许某, 他的表情分明在告诉我, 他会努力的。
果真, 在周末打扫卫生中, 许某非常卖力气;在学习上, 他也能按时完成课堂及家庭作业, 而且质量较高。他的表现让我看在眼里, 喜在心头, 我在班里表扬了他, 并和同学们商量, 由他暂代卫生委员工作, 他和同学都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每天早上, 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清洁区打扫卫生;每天放学, 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教室后才离开;每天的作业, 他都能认真完成;每天他都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逐渐学会了礼让;更可喜的是, 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他的变化, 所有同学都给予了肯定。在班干部的改选中, 他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卫生委员, 从此, 他的劲头就更足了。这期间他也有过反复, 但经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 他又做得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 学生身上的坏习惯会逐渐改掉, 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 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一定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反复。
二、多彩活动——保障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 我很重视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 在课堂上, 注重教育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 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例如, 采用多种口才历练的形式, 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 强化日常学习中的口才培训和能力锻炼, 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交流、沟通信息能力互为提高。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 以班会课为抓手, 开展“课前五分钟大擂台”和“辩论课”等活动, 促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体内容, 长久坚持下去, 促进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
中学生的精力旺盛, 尤其是刚进初一, 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 他们在奔跑中极易发生突然事件, 学校也将此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 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 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 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学校纪律, 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 服从命令”的思想, 具有自我约束力, 形成习惯, 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对不良行为及时纠正, 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 评一评”的评价表格, 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 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 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为此, 我们开展了“送自己一个好习惯”的活动, 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境, 渗透责任意识, 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 参与行动, 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意识, 形成做事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时刻关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对于中学生来说, 什么是对的、善的, 什么是错的、恶的, 他们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但这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在和他们平时的交流中, 我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说话不是很流利, 第一次回答问题时, 就被其他同学偷偷嘲笑。我不动声色, 等全班安静下来之后, 慢慢地说:“刚刚大家在笑的时候, 老师是怎么做的?”有人回答说:“老师没有笑, 在认真听。”我顺势引导学生:“对啊!老师在认真倾听他说话, 我们其他的同学也应该像老师一样, 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这样, 你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如此几次, 很多孩子都逐渐改掉了嘲笑别人的坏毛病。
我经常抓一些细节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 讲我们要有爱心, 要尊敬长辈, 不要因为爷爷奶奶疼爱我们就乱发脾气。有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坏习惯, 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 还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四、身体力行——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中学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 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 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 所以榜样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平时教师要身体力行。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 扶正课桌等行为, 学生就会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而自觉学习。长期坚持, 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 大道理小行为。”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 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塑造学生。要求学生到校早读, 我必会比学生早到教室;要求学生不在楼道内大声喧哗, 我必会轻声细语对学生说话。总之, 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都会要求自己首先做到。
有一天放学后, 学校要用我班教室搞教研活动。我对值日生说, 我们只有20分钟时间, 大家要抓紧时间值日。可大约5分钟后我来检查, 教室地面还是一片狼藉, 有的学生在清扫, 有的却在玩耍。此时, 我二话没说, 拿起笤帚开始扫地, 这时“奇迹”出现了, 玩耍的学生不玩了, 打闹的学生不闹了, 所有人都加入到劳动的队伍,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很快做完了值日。由此看来, 教师不必声嘶力竭地去训斥学生, 只要你做到了, 一样可以塑造学生, 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五、家校合作——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叶圣陶认为,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目的在于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 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 并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于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 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学生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由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 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同步, 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 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 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孩子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对此, 我经常利用校信通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 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 进行经验交流, 与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和母亲, 如何使父母的良好愿望与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目标有效对接起来。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种教学活动, 把正常的“做人、做事、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到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 自然成习惯。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新阶段, 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因此,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 甚至会影响一生。在学校, 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力量。
一是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衣、食、住、行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有利于健康成长。如,早睡早起,不睡懒觉;自己穿衣服、脱衣服,睡觉时脱下的衣服鞋袜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按时吃饭,不偏食、不挑食、不贪吃零食,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乱花钱,在家里在学校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班有一个叫王×的同学,是二年级的走读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里天天给他的零用钱买零食吃,不吃饭,觉得零食好吃,不到一个月,吃出了病,还营养不良。通过老师的说服教育以及他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这种坏习惯,他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了。不仅是他,而且全班学生都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是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从小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不仅对身心发育有利,而且对社会公德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制定规范,对个人,要求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如按时作息,睡前刷牙;起床后洗脸;定时吃饭,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便后洗手等。对集体,要求学生讲究校园卫生,按规定时间打扫教室、清洁区,时时保洁,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我们的校园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三是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也要从小培养,比如在校园,看到老师、同学问声早,问声好;客人走了,摆摆手说再见;在需要别人帮助时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当自己碰了别人时要说对不起,当别人碰了自己时要说没关系。听别人讲话,不要打岔,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让校园里充满了文明、和谐的氛围。
四是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虚心听讲,眼到、耳到、心到、手到。教师首先起到示范的作用,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专注地听,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这样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班的黎×同学,聪明活泼,成绩较好,但上课总是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我到他家里去家访,家长也向我反映,他在家一刻也闲不住,我和他家长商量,共同想办法来改正他的缺点,在学校,我把他安排坐在讲台旁边,不管哪个老师,只要看到他没有认真听讲,就碰碰他的座位,或者摸摸他的头,就这样,一周过去了,慢慢的,他不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了,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五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做作业前仔细审题,做作业时独立认真、快速、整洁,不懂就虚心请教。我们老师都知道,有一部分学生懒惰,不愿意做作业,我们就先少给他布置一些作业,给他合理安排时间,让他既有时间做作业,又有时间玩耍,督促他把作业做完,然后一次一次增加作业量,直到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每次作业,教师给予书写态度评定。
总之,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天、每一时刻,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孩子们坚持下去,他们各种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 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
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
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
不可分。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要懂得习惯是养成的,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
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在生活中,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同事有一个正在上小班的女儿蓉蓉,有一次吃饭,她把最喜欢的番茄炒蛋拖到自己的面前,不准别人吃。妈妈告诉她这么做很没礼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本以为打了胜仗的蓉蓉等着妈妈哄她吃饭,没想到妈妈不仅不理她,还把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过了一会儿,她见没有转机,就主动跟妈妈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这时妈妈耐心地跟蓉蓉说:“这样做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很没有礼貌,别人会不喜欢!”然后重新做饭给她吃。这“第一次”的教训不仅让蓉蓉改掉了这个毛病,从那之后,她凡事都会先让着别人。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
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
3、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
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除了家园共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可以定期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爱心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去当地的社会福利院,帮助福利院的老人做一些事情,跟他们谈心等。
综上所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最基础工程。孩子的良好行为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只有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010-05-16 15:38:08| 分类: 请您关注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日益增大,许多孩子造成了唯我独尊、骄傲、依赖性强等现象,殊不知,这不但大大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影响甚大。因此,在幼儿期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迫在眉睫,尤为必要的。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联系与配合的重要性从幼儿刚入园接受教育开始。我认为,应把行为习惯的培养延伸到幼儿的家庭,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要多注意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在家一定向亲人打招呼,促进孩子文明礼貌的形成。通过幼儿上幼儿园时,主动向老师问好,幼儿在班里时主动向同伴的家长问好。这样做就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并且了解做坏孩子有哪些不好的行为,让幼儿知道做坏孩子是不好的。从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幼儿学做环境小主人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时期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最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很少认识自己的过失,爱当“官”爱“告状”,认识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使幼儿初步懂得粗浅的道理,在比、看、赛的参与中取长补短,正面强化。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幼儿学有榜样,行有准绳。要求幼儿礼貌待人,教师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早晨入园时,经常有些幼儿忘记向老师打招呼,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先向小朋友问好,我想,这将是你教育幼儿主动向老师问好的最好语言,在活动中我门常常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收拾玩具,用语言指示很难收到实效,但当你亲自俯下身子收拾时,就会发觉有许多幼儿主动跟上来了,和你一起整理玩具。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教育幼儿学会谦让、合作和谅解:在活动中教育幼儿不争抢玩具,爱护公物,不欺负小朋友。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献爱心活动,通过献爱心活动使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别人的快乐,理解别人的痛苦。
总之,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贾老师
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云县县城中心幼儿园 张正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儿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出炉了幼儿培养的新理念。当前,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日常话题,本人认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阶段性引导,帮助幼儿快速有效的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1、幼儿课前认真准备、课下整理习惯的培养
幼儿刚从家庭的羽翼下,进入幼儿园的大门,要让他们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学生了,自己要逐渐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增长一些学习与合作的本领,就要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如:每天晚上都要学会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书本、削好的铅笔等学习用品,每一节课前学会把书本摆放整齐等等。初步养成一种认真的习惯,下课后要把暂时学习用具收好。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幼儿在校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教师要多一些指导与要求,让他们慢慢养成习惯,学以致用了,教师就会省了很多日常要求。进而培养了幼儿的成长。
2、幼儿认真听讲习惯的培养
刚入园的孩子,没有懂得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常常打岔他人说话。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既是幼儿得到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具体体现。但刚入园的孩子不懂得认真去聆听别人的讲话,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老师讲,常常走神,想入非非。刚入学的幼儿这方面最为突出。比如我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某些想法时,幼儿往往两个人一起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乱作一团,说的热烈,但谁都不知对方说的是什么。这些都有效的说明幼儿没有养成一种好的聆听习惯,因此,我在课上与课下经常交给他们正确育人交流的方法,随时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幼儿园的孩子小,慢慢地进行引导,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多一些细心,多一些指导,多一些帮助,就会达到育人育德的目标。
幼儿的好奇心强,幼儿都喜欢好动,注意力极其不稳定,同时没有持久性,这些可以说成了每一个幼儿的天性。他们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总是愿意多看看、细瞧瞧、好动、这正是孩子们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特点,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努力培养幼儿认真聆听的习惯,这对幼儿接受信息、吸取知识都有极大的好处,甚至使幼儿终生受益。
3、幼儿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
课堂上幼儿除了学会听课,还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就某个问题或故事,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互相探讨,经过交流发言,让每一位同学都说说自己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要求幼儿学习用普通话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听明白。对于说得、讲得好的,我们加以鼓励,对于说的不成功,我们也要肯定,别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呵护幼儿的成长心灵,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幼儿认真做事习惯的培养
孩子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将终生受益。老师和家长发现很多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马虎。这时我们就要:注重示范作用,教师力求把字写的工整、美观,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活动要提出常规性的要求—-正确、整洁、美观。做好常规性的评价,做完回头看。进行阶段性展示活动。进而让幼儿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
5、幼儿热爱劳动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备受家人青睐,家人照顾体现出无微不至,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多幼儿该懂的,该会的,该掌握的几乎都丧失或缺失。幼儿缺少劳动的机会。尤其在大城市,幼儿表现更为突出,让人值得深思。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其次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培养幼儿劳动习惯主要从班级值日方面进行培养。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交流 (高二)】推荐阅读: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8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06-07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2-14
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11-30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写字习惯10-07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培养?12-18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07-05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09-18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小学生家长会发言稿12-05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入厕习惯的探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