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精选8篇)

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篇1

“教学生成才,助学生成功”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良好习惯使成才、成功落到实处,即所谓: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了。

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时期正是习惯逐步养成的重要时期,从中学一入学抓起,合理地培养教育学生,还不算困难。反之,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改造和矫正就需要下更多功夫,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高的忍耐,而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教师应抓住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为他们的成才、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恒心

良好学习习惯地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靠说几句话,帮助指导几次就能见效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百抓不厌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耐心

这项工作是长久的、反复的,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习惯更难培养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中要有耐心,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体罚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和反复,要允许学生反复,使学生在反复、改正中前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爱心

在教学工作中会碰到许多孩子不尽人意的学习习惯,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不写家庭作业;有的书写不认真;有的课堂上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做小动作„„特别是后进生,也是不良习惯集中的对象,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有恒心、耐心的基础上,还要有爱心。对待他们的缺点是关心帮助,而不是责备,对待他们的反复是分析研究,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指

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总之,只要教师有了爱心,学生就能树立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逐步养成。

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篇2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情感需求,激发行为兴趣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生心理需求的不断满足是习惯养成的不竭动力。学校和老师在进行学生习惯培养之初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者和追求者,充分发挥学生在良好习惯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和教师要建立长效机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迁移,要把学生情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迁移到有利于促进其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诸要素中去。其次,在明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找出优势和不足,制定行动计划,确立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从情感和态度上关注自身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要科学建构学生习惯标准,强化行为训练

“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学生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方式就是习惯的具体体现,学校和老师要从学生的生活方式入手,建构具体的行为准则,以此规范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做到“脑中有习惯,心中有标准,脚下有方向”。学生行为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同时还要体现教育规律和核心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德树人,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务,要统筹兼顾,要可持续,要有利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标准的制定要建立在学生共识的基础之上,要广泛开展讨论和学习活动,让标准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共同愿景和行为准则。标准制定的方法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交替进行,标准的表述不可过空或过大,也不可过高或过低,一定要以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三、要不断完善学生习得评价,导向行为走势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是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指挥棒。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培”的职责,又有“养”的职责,“培”的主体是家长和老师,“养”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唯有适时的进行评价才能提升“培”和“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实现习惯培养的正效能。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建立学生习惯培养的评价体系,在评价领域上要关注学生行为,在评价标准上要关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因素和习惯养成的规律,在评价方法上要关注学生的差异。评价类型既要有教师“培”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养”的评价,而且还必须将其纳入教师工作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和班级绩效评价中去,每学期至少要评价两次,期中期末各一次,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和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以此导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结果要进行梳理与反馈,要从评价中找出优势和进步、劣势和不足,有效促进教师和家长的再“培”以及学生的再“修”。所以,评价后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新的行动计划,明确发展方向,使学生的习惯培养始终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四、要大力营造学生修炼氛围,确保行为持续

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养成 篇3

关键词:细微;习惯养成;语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如果说流利的语言是人外表的体现,那么遒劲有力的字体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良好体现。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与良好的写字习惯,坐姿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同时保持三个一,写字之前,都有5~8分钟的坐姿练习,之后进入写字阶段。其次,交给学生写字方法和技巧。采用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的五步写字法。一看即看字的间架结构,看老师规范的板书;二描即为学生准备字贴进行临摹;三写即对照字帖进行仿写;四评即将自己的习字与同伴交流评比;五改即通过对比交流,改正不足之处。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学生从基础到熟练,最后提笔运用自如。

二、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受益终生。鉴于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衣着打扮到举止言行再到为人处世,处处起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维护秩序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更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上新课前提前预习的习惯

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在学新课文前,必须先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再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使学生解决阅读提示中所问的问题。然后分成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再进行朗读比赛。通过读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如果学生每天都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在今后的阅读中就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好习惯会一辈子受用。

四、培养学生背诵、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

要特别重视学生背诵好句、好段,并在课外让学生专门积累好词好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自然地把学过的好词好句运用到文章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语言流畅,内容充实,具有感召力。我相信这样的好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习惯、教育人才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波及学生的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有计划的引导。只有从细微处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梁德先.如何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J].教育实践与科研, 2012(2).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篇4

1.抓好审题训练。做题时养成认真、细心求解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审题训练能培养学生最初定向能力,增进运算方向的正确性。要做一个运算问题,首先要做到审视性读题、多角度观察、综合性思考,以确定运算方向,过好审题关。

2.优化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优化运算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可以提高运算的合理性。重视数学思想对运算的指导作用。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中最本质、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优化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的指导原则,是解决运算合理性的基本策略的源泉,是数学运算的灵魂。指导数学运算最常用的的是化归思想,即把要解决的运算问题转化为已经具有确定解法和程序的规范的运算问题。

3.加强运算练习选题的典型性。养成良好习惯能力都是训练出来的,提高学生的运算也不例外,必须加强练习,进行严格训练。综合练习可以较好的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练习加以运用。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的美观。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

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一、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地听、说、读、写,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大量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反思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二、严格训练,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一心向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三、家教联合,注重方法。

1、给孩子制订学习规范。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帮助制订具体的家庭学习规范,如设计一个时间表,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复习、预习功课、完成作业等,要求不完成学习任务就先不做其他事情,使孩子在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规律,逐步养成习。

2、多关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父母每天应抽出一定时间询问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应该在家里完成的学习任务,热情帮助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孩子感受到你时刻在关心他的学习。

3、以身作则,给孩子作榜样。模仿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孩子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现。因此孩子学习时,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如读书、看报等,能与孩子一

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则更好。大人不应该一方面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另一方面自己又在起劲地玩扑克、看电视、猜拳行令等。这样既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给孩子的过失留有借口:你都没做好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使习惯培养为空话。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发挥各方面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终会养成。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我们在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学生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为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如今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我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比如一位学生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钟;涮牙洗脸10分钟;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15分钟早读)7:00去上学 中午:12:00——12:30吃午饭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学 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6:00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6:00——7:3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7:30——8:30看书 9:00孩子上床睡觉 说明:作息时间表是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的作息表,双休日不包括在内。星期六(休息日):上午学习和做作业,中午看电视,下午2:00——3:00练毛笔字; 3:00——4:30孩子自由活动; 4:30——6:00自己去体校田径锻炼 晚上休息时写一篇日记。星期日(休息日):上午9:00——11:00去体校田径训练 下午休息,父子俩人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练毛笔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

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例如数学,要求学生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篇6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成绩却不理想,屡受挫折。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①智力没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却相差很大;②有些学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学成绩却迟迟不见起色;③有些学生考试做错的题在考后却总能去独立解答。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通过对这部分学生面批试卷和交流学习心得发现,他们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刚踏入高中的同学们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数学语言上更抽象、思维方法更趋于理性、知识内容在数量上剧增,因此学生若还象初中阶段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坐等上课,被动学习,久而久之成绩必然日趋下降。有效的预习就像赛跑时的“合理”抢跑,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上课时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二、“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一)存在问题。

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感觉高中的数学课听不懂或听不全。表现在:

1、学生认为既然课前已经预习,上课的时候就不再认真听讲,或者利用别人听课的时间做习题;也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

2、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做数学笔记的习惯,所以上课时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补充的内容或是重要的思想方法根本没做记录。还有的学生不会记笔记,盲目追求记得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为了提高成绩,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而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方法多,再沿用这种的方法学习就会感到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

(二)“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

1、教给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课堂交给学生,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获取新知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以“角”的概念为例,高中课本中出现了多少种“角”,如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它们的范围分别是什么?如何求这些角等。在教授定理、公式时,应注意每个定理、公式的运用条件,使用范围及其推广,如用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2、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高中阶段课堂容量大,信息多,仅凭大脑来记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这部分学生课后复习时便没有了依据,困难重重。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当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补记。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

3、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一方面上课时积极思考。当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抢在老师前面思考怎么解?怎么证?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途径和办法,然后和老师讲的去比较,可能有的方法不行;可能老师的方法更好,也许你的解法比老师的还好,而不要等老师一点一点告诉你,自己仅仅是听懂了就认为学会了,否则的话,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原因是自己没有真正去思考,没有变成自已的东西,即没有真正掌握,所以积极思考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上课时要重视结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不能仅满足于对“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而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普遍持听不懂就不听,迫不及待等下文(结论)的心态。这种重结论的表面化学习,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发生“过程”与“结论”的割裂,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记忆负担,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体验“过程”中所蕴涵的思维方法和通性通法,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反思的习惯

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省”等至理名言。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存在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刚上高中的孩子大部分反思的意识淡薄,表现在:

1、自觉复习整理数学知识意识弱。学生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或老师帮他们复习整理所学数学知识。

2、自觉检查数学作业意识差。很多学生数学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认为检查作业对错那是老师的事情,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直到老师批改后才关心做对了没有。

3、数学解题方法单一。大部分学生对解题兴趣不大,像“这道题我是怎么做出来的?还可以怎么解?还有没有更巧妙的解法?”等问题,很少去思考。学生普遍关注的是问题解决了没有,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

4、分析错误原因意识较差。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他们知道题目做错了,会毫不犹豫地很快否定原来的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这个思路到底能否解决?

(二)反思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 通过我们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注重一题多解方法的指导。对一些例题、习题深入挖掘、改造,探索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把握解题规律。一题多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这样解,怎样去解,要利用哪些知识点。比较各种方法差异,进行归纳。同时教师也可适当采取一题多变方法,改变已知条件或改变结论,做到一题多用,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作用,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使学生摆脱题海之苦,促进思维的空间性,深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2、解题反思。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引导学生从六个层次反思: ⑴应用了那些知识点?想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⑵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⑶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⑷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⑸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⑹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纠正错误不仅仅是改正它,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澄清概念。比如知识掌握不完整,对有些定理、概念成立的条件不明确,忘记了特例,如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的q≠1,而导致错误;或者采用的解题方法不好或不合理,导致运算烦琐,计算量大,准确性差;或者审题不准确、不仔细、不深刻,忽视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函数定义域的范围,导致错误;或者思维不开阔,当面对问题苦苦不得其解时,往往不会转换思考角度,寻找新的思路。然后思考怎样避免错误的重犯。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练习题的选择上要有目标性,让学生有机会暴露错误。还可用一些类型题或单元测试进行检查,将纠正错误做得彻底。

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篇7

在日常生活中,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们模仿的重要目标。因此,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需要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 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孩子们。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坚持板书整齐, 确保教室内环境干净。严格要求学生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够随地吐痰, 从而促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感染; (2) 在平常教学和生活中, 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穿着干净的衣服, 让学生们认识到不讲卫生是不好的习惯; (3) 当教师看到垃圾纸屑时, 应该主动将其放置在垃圾桶里。这样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学生们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从而促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激励为主, 肯定学生正确的卫生行为

乡村学生的卫生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养成的, 需要长时间的规范、坚持。因此, 需要教师和家长创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他们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正确的卫生习惯予以肯定,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采取激励机制。如一个班级里学生在打扫教室、值班过程中做得较好的, 教师便可以在全班公开进行表扬。同时, 学校还应该每周卫生情况保持较好的班级或宿舍颁发荣誉证书。反之, 对于那些卫生习惯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对其展开批评, 但是教师也应该采取引导策略, 让他们认识到不讲卫生是不好的习惯, 指导他们向爱讲卫生的学生进行学习。在每学期结束之后, 教师应该展开一次评价, 对卫生方面做得较好的学生应该进行表扬, 让学生们在教师和家长的肯定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三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乡村学生长期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缺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识。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时不能够一步到位, 而应该循序渐进, 逐步展开实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合理的卫生习惯要求。由简单的卫生习惯到复杂的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针对乡村学生所制订的《农村小学营养餐安全管理》条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进餐行为记录表》, 从而帮助学生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规范自己,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这个记录表中应该明确记录着学生们的生活状态, 充分体现规范学生良好习惯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同时, 对于一些自我规范意识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自我评价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 有针对性地选择关注点, 从而引导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四扩大宣传, 增强乡村学生良好的卫生意识

在激励学生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 还应该采取思想教育的形式。通过开班会、讲座等形式不断扩大对学生卫生习惯要求的宣传, 还可以通过播放良好卫生行为的视频,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同时, 还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针对不同学生的卫生习惯, 采取谈话的形式, 帮助学生改正不好的卫生习惯。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起爱卫生的观念, 增强乡村学生良好的卫生意识。

五及时引导, 共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样便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正。如:在日常打扫卫生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没有将死角清理干净;刚打扫干净的地板一会就出现了垃圾, 以及床上出现衣物乱扔乱放的现象。当这些问题出现时, 便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让学生们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 平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 使他们都能够具备较强的卫生责任意识, 共同维护身边的卫生环境。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只要有一个同学不爱护卫生, 那么便会大大地损害学校的卫生校容。如要求学生不留长发, 叠好被子, 学会整理内务, 保持宿舍干净整洁, 养成刷牙、洗澡勤换衣服的习惯;同时要求服装干净整洁, 不随意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学会整理宿舍、教室等,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师和家长必须具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能力, 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良好的卫生行为。但是乡村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形成的, 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规范、家长和老师的有力引导, 才能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 必须持之以恒, 才能够取得成效。

摘要:目前虽然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仍有一部分乡村学校、家庭的健康观较为落后, 对正确的卫生习惯认识不到位, 缺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能力。本文对学生的卫生习惯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卫生习惯,乡村孩子,健康观念

参考文献

[1]张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 (1) :112

[2]汤卫东、王兵、陆天桥.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其自我锻炼能力[J].成才之路, 2014 (3) :22

浅析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8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家庭 学校 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1

作为一名执教三十年的教师,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可否认,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有待提升,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能做到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与同学友好相处,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更有懂事的孩子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但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完成学校的日常事务,更有甚者会打扰他人,滋事打闹,严重破坏班规班纪。一样的环境,一样的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心中的一大疑问。于是,我开始思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事的相关问题。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重要,应引起重视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各方面因素

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社会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孩子可以自行决定的,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意识还不够强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家庭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经商,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是留给公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其孩子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家庭是父母一方在家务农和照看老人、小孩,但农村家庭农活多,也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更何况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多,家长一般都比较溺爱甚至是娇惯、迁就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以上两种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根本不可能教养好下一代的。远在他乡的父母渐渐地跟孩子接触的时间短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少了,和孩子的感情淡薄了,这样,对教育孩子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父母“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因此,孩子一旦接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就不知不觉的误入社会歧途,实际上是父母过早的将孩子推向了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大染缸,在中国,目前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姑且不说城市孩子,单说山区农村的一些孩子,近年来受社会阴暗面、负面因素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而强烈,大有扩展之趋势,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就更深入了。

而作为“众望所归”的学校,由于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的基础和社会背景不一,即使竭尽所能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某一方面单独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

首先,可以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可以通过具体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来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成立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学校成立督察队在小店、食堂和操场三个人流量比较多的公共场地监督学生的卫生习惯,违纪学生的名字和班级将记录在册,并将这个计入到文明班级竞赛计分中,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其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共同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教育的效果。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三种教育形式就像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这三种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就很难实现它的教育目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应当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形成犯错要改正的习惯。总之,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尤其在养成初期需要大力监督和指正。

结语

上一篇:廉政宣传月心得体会下一篇: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