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通用9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注重养成教育,俗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同样,不良品质的改正,也需要教师因人施教地纠正和引导,加之幼儿年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更不能千篇一律了。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使人终身受益。
一、摆正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态度
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乘虚而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大脑发育来讲也从学龄前开始,越小越好,甚至从一出生。这绝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常常有家长说,我提倡我们的孩子自由发展,社会都开放了,干吗捆着孩子啊?我们绝不是捆着孩子,是让孩子成为主宰自己的强者。只有在有序的情况下生活,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感。
就睡眠习惯来说,我们班的家长向我们诉说,他的孩子睡眠不好,这种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睡眠习惯。
二、行为习惯是内在的,越小越好抓
我们知道一切胜利,一切进步都要靠人的内心力量,换句话说,要想成功,首先要征服自己。比如说周围有任何干扰的话,做任何事情,不可能周围没有干扰,你要成功,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排除这些干扰最重要的是要征服自己。所以我想,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要从小培养,另外,培养这个习惯是内在的。要把我们外界的要求通过他的内化,变成内在的需要,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晚刷牙,或者有天天洗澡的习惯。如果有偶然一天不洗澡,或者偶然一天不刷牙,你会感觉到别扭,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已经成为内化的东西。孩子小的时这种内化特别容易。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就等于给他们第二条生命。在这点上讲,越小越好抓,越大越难抓。行为习惯,既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行为。行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动力定型的习惯。这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层次。通常人们把道德行为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就是不自觉,人家得教育,得督促。第二个层次,就是自觉行为。他需要一定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这是最佳教育效果。
三、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就从中午的一个睡觉,就看出了孩子的安全感,相当踏实。当然我们绝是 为了大人和老师省事。孩子们睡得很安详,很踏实,身体上获得很好的休息睡 醒以后,就有一种精神充沛的力量投入学习和各种活动,就使得他整个的身是 健康的,有节奏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孩子处在一种有规律、有节的 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家长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很小的时候,特别是一以 前的时候,每天都睡午觉,如果不睡午觉,每天的活动又很多,孩子的大脑累
了,晚上就闹觉,特别是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大人也是这样,比如说今天脑 劳动,很累了,躺下的时候,脑子很乱,眼珠子也是乱转。孩子更是这样,要他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他就有一种安全感,就是说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怎么干。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教师:张俪文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们的这些话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重要性。
那么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 , 并能获得巨大成功。要问电灯的发明者是谁,我们会异口同声说是爱迪生。爱迪生小时候就是一个爱追根问底的孩子。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在爱迪生4岁的时候,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 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从小就对事物的好奇心养成了爱迪生探索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终于使他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相反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他优雅的谈吐,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没想到就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下意识抠了一下鼻孔,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当然, 年轻人到死也不会知道是他“抠鼻孔”的坏习惯毁了他的工作,使到手的饭碗落入了他人之手。
看来,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生活中有人勤奋,他收获成功;有人懒惰,他收获失败;有人认真,他收获喜悦; 有人马虎,他收获沮丧;有人勤俭节约,他收获幸福;有人铺张浪费,他收获痛苦;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空,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真……
可是生活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追求教学质量,一味地希望考个高分,却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这些孩子踏进校门以后,他们就失去童年本拥有的快乐。就拿农村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你走进教室,只见:有的学生带着长长的清鼻涕、满脸污垢、衣服脏得可以赛过人家的抹布;有的倒在桌面上睡大觉,口水直流;有的闲话讲个不停,声音可以盖过老师的;有的坐得东倒西歪……干什么的都有。可是,老师无动于衷,他们的行为丝毫不会影响他,接着他的美妙的说教。一检查,小朋友都会十以内的加减法,生字也认识了不少,此时,老师们沾沾自喜,充满了成就感。可是你有没想过,正由于你没有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有的同学练就了“三寸不烂之舌”,人送外号“鸭婆嘴”;有的同学弯腰驼背的,成了三等废物;有的同学睡完他的整个学习生涯,成为老师心目中永远的“瞌睡虫”……当他们回忆往事的时候, 有的是一次又一次长长地叹息声。
每当此时,我的脑海浮现出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1978年,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 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我想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成就了我的一生”。小时候的鲁迅,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正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了他们辉煌的一生。
很多老师、家长抱怨孩子脑子愚笨的,以致学习搞不好,其实不然,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 20% 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 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所以说学习搞不好,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
老师们、家长们不要抱怨他们的智力低下,同学们你们不要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暗自伤神、自叹不如。从现在开始,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的时候坐得端端端正正; 读书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上课时认真思考问题……为了你的明天更精彩,赶快行动吧!
【关键词】培养习惯 养成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5
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提倡一日生活自主化。所谓的自主化,首先就要有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养成好习惯的前提下,幼儿才能体现生活的自主化。3-6岁的幼儿时期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养成阶段,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因此,形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特别想谈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在卫生习惯上,有乱扔纸屑、不爱惜东西的,有饭前、便后不洗手的;在生活习惯上,有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有爱睡懒觉不按时到园的;在饮食习惯上,有偏食、挑食;在道德行为习惯上,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意搞破坏的,不遵守纪律的,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物品,看见喜欢的物品就想占为已有的,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的等。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发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家长的缺乏意识。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长却都不是很了解,常常违背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只一味的要求孩子去学点有用的知识,比如:认识了多少个字,会做几道数学题等,家长们根本不去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还有祖辈的过于娇宠、纵容、迁就,致使孩子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反而使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
二是幼儿园教师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培养与教育,认为有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去多费口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都让保育员去包办了。这样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会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恶化师幼关系。
教师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与义务来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想法:
一、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通过分析幼儿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不是缺乏锻炼,就是没有通过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正确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小班可以在帮助下穿脱衣裤和鞋袜,能将玩家和图书放回原位。中班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大班能知道根据冷热增添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鼓励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办代替。
二、设置游戏情境,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些幼儿小椅子坐不住,我通过“交朋友”的游戏帮助幼儿能够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再如幼儿乱扔乱放玩具的问题上,我没有机械地去要求幼儿把玩具怎么怎么样放好,而是用拟人的方法和玩具对话:“某某玩具你为什么哭啦?”,“小朋友把我乱扔乱放,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们听见了吗?怎样才能让玩具宝宝不哭了?”幼儿都抢着回答:“不乱仍,把玩具宝宝们放回自己的盒子里”等来引导幼儿,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地方。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养成了将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三、注意方式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批评、指责他,他的情感上会受不了,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有时孩子也想变好,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甚至有时努力做了,老师也没看到。作为老师这就要细微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及时的去表扬他,鼓励他,比如“你真能干,如果能把它们摆放整齐那就更棒了”等,那么就会增强他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使孩子坚持下去,肯定自己。
四、结合儿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也不能光靠几条规矩来执行。这时期在给孩子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逐渐地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告诉他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他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吃手指等,要定期给孩子剪指甲,让孩子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如给孩子洗手时,要教孩子自己来洗手,教他怎样用肥皂,如何洗手。这就可以结合我们的儿歌,即可让孩子熟练的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比如洗手歌:饭前要洗手,拧开水龙头,冲冲小小手,肥皂搓搓手,手心手背搓,小手真干净。生动形象的儿歌让孩子一下就记住怎么去洗小手。
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发挥着独特作用。父母就不断培养着孩子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如厕习惯、睡眠习惯、饮水习惯、交往习惯等。一种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从睡觉到洗脸,从吃饭到喝水,每一种习惯都是父母对孩子耐心、细致、反复教育和督促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结: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园合力一起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 李季湄、肖湘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康得英. 学前教育杂志,2005年版
2、学好区分好的习惯和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区分好坏,慎重选取,务必要明白勤奋学习遵纪守法孝敬父母等是好习惯;做事拖拖拉拉好吃懒做偷鸡摸狗等是坏的习惯。
3、不断完善。好的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趋于完善的,正如有人所言:三天改变观念,三个月改变习惯,三年改变命运。有些农村人刚进城,无论是说话穿戴还是到人家做客等,总是带点农村人的习惯,如吸着烟到处走,吃饭吧嗒嘴,上穿西服下穿牛仔裤等,常被城里人冠以“土包子”“土鳖”之称,但过个十年八年,就没人说了,因为他们完全变成了“城市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完善的过程。
4、注重细节。说话走路吃饭吐痰等生活细节,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注意,一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影响他人,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声望。“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韩国一个公共场所,专门用中文贴“不随地吐痰”,意大利比萨斜塔用中文写“不要随地吐痰”,美国在厕所里用中文写出“便后请冲水”,法国社论:中国不要把痰吐到全球。形象往往透过人的行为习惯体现出来,一个吐痰的细节,就因为我们养成了随地吐的行为习惯,让我们在世人面前丢尽颜面,蒙受羞辱。
5、持之以恒。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是后天积累慢慢构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吸烟是个坏习惯,许多人也明白,也试着戒过,但中国烟民的数量仍很惊人,为什么?习惯养成了,改起来不容易,需要恒心,需要毅力。毛泽东是千古绝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无与伦比,这得益于他的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比。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要拥有它,绝对不能少了“恒”字。
6、自我磨砺。美玉是磨出来的,好的行为习惯也是磨出来的。一粒沙想在蚌的口里成为一颗美丽的珍珠,就务必经受种种痛苦的磨砺。磨砺造就成功人生。韩信忍一时而后统帅雄狮百万,勾践卧薪尝胆而后“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们都从失败中站立了起来,并都以实力争夺了地位和尊重。能有这样的结局,他们都得益于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是凡事都“忍”,“忍”中磨砺自己的意志毅力信念,最后获得成功。
7、慎重选取。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坏的或好的,它有良莠之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分清好坏,慎重选取。要明白勤奋学习是好习惯,知恩图报是好习惯,遵纪守法是好习惯,而凡事拖拖拉拉是坏习惯,偷鸡摸鸭是坏习惯,好吃懒做是坏习惯,好习惯越多越好,坏习惯一个都不要有。
8、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以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镜子,时时照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如,如果你是酗酒成性的人,你的生活肯定是乱七八糟的,那么,你能够以你周围不酗酒者为榜样,反省自己,规劝自己远离酒精;如果你总是习惯于看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幸,那么你不妨上网查查那些名人,看看他们是不是都很幸运,没有烦恼。查了,你就会了解到圣人孔子就有三大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世界巨星迈克杰克逊,身患“白斑症”本已很不幸,却被媒体说成了魔鬼,并人钉上了背叛种族的罪名,和他们相比你是不是很幸运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总结精选(4):
孩子的行为习惯如何去培养
一、首先就应明确孩子有哪些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对生活对学习有哪些重要影响
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的:
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利于孩子自立自信的:
做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父母要给予鼓励和赞同,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潜力而骄傲,这样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能自立自强。
有利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
懂得关心、爱护、帮忙他人。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有同情心并帮忙他人等。在当今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开始。
有利于孩子事业成就的:
集中精力,持之以恒。这个是影响孩子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行为习惯。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要注意力集中,持之以恒。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随便扔垃圾、吐痰,便不能指望孩子会讲究卫生。教师如果打骂学生便不要指望孩子能不跟其他孩子打架、骂人。家长和教师务必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后天构成的,成人要以身作则,示范给孩子好的行为,这样孩子不良行为才能大大减少。
2、多赞扬孩子
比如,父母能够对孩子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再来一个肯定行的。”孩子肯定不会停下来。“宝宝你画得真好,跳舞也肯定很棒,我们来试试。”在家长的鼓励下宝宝会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引起大人们的注意,这些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习惯养成的神秘感。在一些人眼里,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不会养成好习惯的。他们害怕吃苦,害怕受挫,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因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一种错觉,只有成功人士才会有良好的习惯,而一般人不配谈良好习惯的。最近笔者看过韩国人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其实成功并不难。文章说,成功的人在给向往成功的青少年介绍经验时,往往强调他们的成功之路如何曲折,如何艰难,使青少年望而生畏。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感受着成功,如做对了一道数学难题,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如果把这些成功感汇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能成功,成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正是这篇论文,鼓舞了韩国人追求成功的斗志,才有了韩国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我想习惯养成与追求成功具有同样的道理。只要有意识地锻炼,我们每个人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习惯的养成在于多次的重复。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同样的事重复72次就可形成定势。有位教师受魏书生写作文体的影响,开始每天写自命题日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觉得写作象吃饭穿衣一样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偶因外出没有写日记,便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抽空也要补上,还清昨日的欠帐。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完全是习惯使然。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 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
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
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
不可分。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要懂得习惯是养成的,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
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在生活中,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同事有一个正在上小班的女儿蓉蓉,有一次吃饭,她把最喜欢的番茄炒蛋拖到自己的面前,不准别人吃。妈妈告诉她这么做很没礼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本以为打了胜仗的蓉蓉等着妈妈哄她吃饭,没想到妈妈不仅不理她,还把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过了一会儿,她见没有转机,就主动跟妈妈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这时妈妈耐心地跟蓉蓉说:“这样做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很没有礼貌,别人会不喜欢!”然后重新做饭给她吃。这“第一次”的教训不仅让蓉蓉改掉了这个毛病,从那之后,她凡事都会先让着别人。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
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
3、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
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幼儿的行为习惯
除了家园共育,我们应该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可以定期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爱心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去当地的社会福利院,帮助福利院的老人做一些事情,跟他们谈心等。
综上所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最基础工程。孩子的良好行为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只有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010-05-16 15:38:08| 分类: 请您关注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日益增大,许多孩子造成了唯我独尊、骄傲、依赖性强等现象,殊不知,这不但大大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影响甚大。因此,在幼儿期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迫在眉睫,尤为必要的。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联系与配合的重要性从幼儿刚入园接受教育开始。我认为,应把行为习惯的培养延伸到幼儿的家庭,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要多注意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在家一定向亲人打招呼,促进孩子文明礼貌的形成。通过幼儿上幼儿园时,主动向老师问好,幼儿在班里时主动向同伴的家长问好。这样做就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并且了解做坏孩子有哪些不好的行为,让幼儿知道做坏孩子是不好的。从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幼儿学做环境小主人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时期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最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很少认识自己的过失,爱当“官”爱“告状”,认识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使幼儿初步懂得粗浅的道理,在比、看、赛的参与中取长补短,正面强化。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幼儿学有榜样,行有准绳。要求幼儿礼貌待人,教师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早晨入园时,经常有些幼儿忘记向老师打招呼,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先向小朋友问好,我想,这将是你教育幼儿主动向老师问好的最好语言,在活动中我门常常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收拾玩具,用语言指示很难收到实效,但当你亲自俯下身子收拾时,就会发觉有许多幼儿主动跟上来了,和你一起整理玩具。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教育幼儿学会谦让、合作和谅解:在活动中教育幼儿不争抢玩具,爱护公物,不欺负小朋友。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献爱心活动,通过献爱心活动使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别人的快乐,理解别人的痛苦。
总之,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贾老师
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云县县城中心幼儿园 张正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儿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出炉了幼儿培养的新理念。当前,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日常话题,本人认为幼儿的行为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阶段性引导,帮助幼儿快速有效的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1、幼儿课前认真准备、课下整理习惯的培养
幼儿刚从家庭的羽翼下,进入幼儿园的大门,要让他们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学生了,自己要逐渐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增长一些学习与合作的本领,就要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如:每天晚上都要学会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书本、削好的铅笔等学习用品,每一节课前学会把书本摆放整齐等等。初步养成一种认真的习惯,下课后要把暂时学习用具收好。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幼儿在校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教师要多一些指导与要求,让他们慢慢养成习惯,学以致用了,教师就会省了很多日常要求。进而培养了幼儿的成长。
2、幼儿认真听讲习惯的培养
刚入园的孩子,没有懂得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常常打岔他人说话。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既是幼儿得到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具体体现。但刚入园的孩子不懂得认真去聆听别人的讲话,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老师讲,常常走神,想入非非。刚入学的幼儿这方面最为突出。比如我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某些想法时,幼儿往往两个人一起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乱作一团,说的热烈,但谁都不知对方说的是什么。这些都有效的说明幼儿没有养成一种好的聆听习惯,因此,我在课上与课下经常交给他们正确育人交流的方法,随时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幼儿园的孩子小,慢慢地进行引导,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多一些细心,多一些指导,多一些帮助,就会达到育人育德的目标。
幼儿的好奇心强,幼儿都喜欢好动,注意力极其不稳定,同时没有持久性,这些可以说成了每一个幼儿的天性。他们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总是愿意多看看、细瞧瞧、好动、这正是孩子们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特点,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努力培养幼儿认真聆听的习惯,这对幼儿接受信息、吸取知识都有极大的好处,甚至使幼儿终生受益。
3、幼儿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
课堂上幼儿除了学会听课,还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就某个问题或故事,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互相探讨,经过交流发言,让每一位同学都说说自己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要求幼儿学习用普通话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听明白。对于说得、讲得好的,我们加以鼓励,对于说的不成功,我们也要肯定,别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呵护幼儿的成长心灵,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幼儿认真做事习惯的培养
孩子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将终生受益。老师和家长发现很多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马虎。这时我们就要:注重示范作用,教师力求把字写的工整、美观,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活动要提出常规性的要求—-正确、整洁、美观。做好常规性的评价,做完回头看。进行阶段性展示活动。进而让幼儿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
5、幼儿热爱劳动习惯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备受家人青睐,家人照顾体现出无微不至,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多幼儿该懂的,该会的,该掌握的几乎都丧失或缺失。幼儿缺少劳动的机会。尤其在大城市,幼儿表现更为突出,让人值得深思。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其次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培养幼儿劳动习惯主要从班级值日方面进行培养。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一、理论指导———明确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 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叶圣陶认为, 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好学生。我班农村学生及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工作较忙, 导致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 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卫生差、品德习惯也不容乐观。因此, 我认为抓好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才是关键。所有这些问题, 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 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部分家长在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 没有从学习习惯上找原因, 而是从表面、客观上找原因。其实学生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 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 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 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成才,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人, 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的熏陶。为此, 在班级管理中, 我一直注重把“德育为先、快乐成长”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思路, 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 我们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并在搞班级活动时邀请家长参加。从而让家长走进班级, 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 自觉主动地配合学校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训练。
二、讲究方法———追求习惯养成的实效性
有了家校紧密结合这个有利的环境, 学生就有了健康成长的保证。但是,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还要进行反复的历练。
1.行为习惯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之前, 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然后再强调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对于长辈和老师, 要有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 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我要求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 要求人人能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如见到老师问声好, 见到垃圾弯弯腰, 上下楼梯靠右行; 进教学楼轻声慢走, 不大声喧哗, 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利用晨会、班队会、活动课, 通过演讲、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理解、执行, 每周有重点地训练、评比, 督促学生对照《行为规范》认真执行。同时, 通过家校通平台交流、家访等多种形式, 要求家长对照班级《行为规范》内容给予密切配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求一经提出, 硬是要养成, 决不马虎了事。”为保证班级各项规定的权威性, 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 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四年级, 我班学生大部分能自觉遵守班级常规,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卫生习惯
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从一年级开始, 我每天课间都让卫生小组长检查学生的小手、指甲。卫生好的同学就发给小奖品, 以此来激励学生, 长期下来, 他们自觉养成了勤洗手的卫生习惯。另外, 生活在集体中, 除了保持好个人卫生, 还要爱护班级的卫生。要求学生下课自觉捡起自己周围的纸屑, 自己对齐自己的桌椅;要求值日学生要早到校, 打扫室内外卫生, 做到教室、卫生区不留任何卫生死角, 不存任何垃圾物;门窗玻璃要保持清洁, 室内外地面无废纸、饮料盒、塑料袋、卫生纸等垃圾;值日生还要将室内桌椅摆放整齐, 椅子一律放在课桌下,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打扫卫生的习惯。
3.饮食习惯
杜绝学生带零食进校园, 不允许学生在校外小摊上买饮料、面包、鲜奶、糖果、油炸食品等不卫生的“三无”食品, 建议学生吃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品, 建议学生多喝牛奶, 增强营养。
4.学习习惯
(1)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完一课后, 让学生自己预习下一课, 读课文熟悉生字词、查阅资料、收集资料,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 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 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 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为了让整个班级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在班级中设立了评比栏, 奖励那些上课积极动脑、专心听讲的学生, 以激励所有的学生。
(3) 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现在的学生上课写字时总喜欢趴在桌子上, 尽管有提醒, 可还是坚持不了几分钟, 于是我在开学初就强调写字的“三个一”。每节课严格把关, 课堂作业实行等级打分制, 得优记5分, 得良记3分, 合格记2分。每套作业本子用完每人统计出自己的得分, 然后以得分高低奖励学生, 再奖励几名书写进步大的。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好的带动差的, 现在我班学生的书写水平大有进步。
5.文明礼仪习惯
文明礼仪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 但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 很容易出现反常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教育训练, 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经过长期的文明礼仪教育, 我班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得很不错, 在校园里常常会见到同学们礼貌待人的一面, 很少见到我班学生随手扔垃圾、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但是在学校外, 总会听到学生一些不文明的语言,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了不让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发生在我班学生身上, 我在班会课上带领学生再次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 并对学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目的是不让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其次, 召开“文明礼仪伴我行”“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开”等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活动中, 很多同学都能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总结, 达到了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持之以恒———讲求习惯养成的持续性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 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 允许有反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是习惯, 都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学生, 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如要求学生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的好习惯, 一方面树立正面典型教育学生, 另一方面严管那些贪玩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要求他们从不完成到完成, 从马马虎虎完成到认认真真完成, 逐步从教师的督促转为自觉的行为。当然,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生好转了一段时间, 可能又因为外界的各种因素使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夭折”, 我们并不能就此放弃, 认为学生不可救药, 其实这是正常的反复, 只要再次提醒, 再次督促, 好习惯还会回来。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
四、反复巩固———让习惯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
习惯的养成, 必需通过实践和反复的巩固。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必须给学生创设条件, 让学生有机会实践。我在班里一方面安排学生参与班级的卫生管理, 每人有劳动的岗位, 另一方面, 教育学生在家也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 让学生们在实际的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我还充分挖掘校园内的劳动因素, 如草坪维护、花木维护、公共场地打扫等, 既培养了劳动能力, 养成了劳动习惯, 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当然, 也不忘记与家庭的配合, 要求家庭也为孩子提供“用武之地”, 不包办代替, 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关键词】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2
“习惯”是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相当多的心血 !本人在长期的班级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强制性阶段、自制性阶段 、自觉性阶段。
一、强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要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措施”,要求学生遵守之。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备阶段。
首先,在开学之前,班主任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管理办法》。在开学的第一个班会上经全体同学讨论、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进而表决通过。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做到了有章可依,即“依章治班”。
其次,制度公布以后,班主任老师要做到“三到”:走到、看到、说到,紧盯紧管,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次,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要定期进行总结,其方式可分为:学生自结与大家补充相结合;师生相互探讨;班主任评价。注意“以表扬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一个人倘若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一下改正过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个别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对其不能失去信心。
另外,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领导和督查学生进行“相互制约”和“自我制约”。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
首先,培养班级骨干,让其大胆工作,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
其次,班主任要及时捕捉每位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褒扬,帮助他们树立其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再次,以班会、主题班会、讨论会、研讨会、辩论会为阵地,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找出“优胜”的原因并发扬之,至于不足之处要对号至个人,让同学们都来分析其原因,帮助其改正错误。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家访。这既可取得家长的配合又便于找到打开违纪学生的心灵的“金钥匙”!
三、自觉性阶段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大约需2~3月时间)。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良好行为已经养成,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主任绷紧的神经也得以放松之时。本阶段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主人成为学生,班主任的职责就是监督检查。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管理小组,即“学管组”,把班级内的“大小职位”和“大小事务”均按能力大小落实至个人,制定出“周流动值日表”,要求他们按时值日,并根据《班规》做好详细记录。此举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管人的难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其次,班主任要不定期的抽查一下“學管组”的工作。这样一方面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管组”的成员不敢懈怠,另一方面对其管理中的某些难点及时予以指导,从而不断强化、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城幼儿园 王燕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呈现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三、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与思考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这些实录都是来自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反复的存在着每个环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点滴行为,及时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处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实录,我们应该来分析处理呢?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身传言教中。实录四,当看到孩子连同椅子一起摔倒时,老师很多会因为自己教学的正常进展而轻描淡写的忽略了孩子这一行为,而以为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但是,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别的小朋友恶作剧,或许是这个孩子没有好好的坐造成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像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些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足以要求孩子的,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同伴的榜样,以及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逐渐养成的。同样,实录五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正确的幼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07-13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哪些09-24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06-19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07-15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总结05-30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工作交流 (高二)05-24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五06-24
标准化良好行为汇报06-12
浅析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与方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