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笔者都会做这样一个调查:在母母校你是如何预习的? 你的预习作业老师会指导或者批改吗? 如如果老师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你会预习吗? 你觉得预习对你的语语文学习有帮助吗? ……调查得知: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作业让让学生预习,学生们也都觉得上新课前有预习的必要,但多数学学生没有主动预习的意识,预习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于口头预习习作业不够重视;预习内容比较单调,预习程序也是基本一致,缺缺乏新意,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教师很少对预习进行指导导评价、课堂教学也没有与学生的预习紧密相连,学生觉得预习习对语文学习的帮助并不大。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花了力气可是收效甚微,这这无疑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相违背, 预习究竟有无必必要? 如何让预习变得有效起来? 这是让笔者深思的地方。《中学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课前的有效预习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的践行。对于听力正常的儿童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他们运用用语言来思考问题,可是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来说,语言起不到到思维工具的作用,反倒成了需要运用思维去解决的“问题”。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觉障碍儿童能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时时间’是大打折扣的”[1],也正因如此,给予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生对预习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让预习变得有效则尤为重重要。

1改进方法让预习更有效

1.1 设 置目标 ,指导内容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设置预习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没有目标,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如果果仅仅是简单地说:“明天上新课,把课文预习一下。”学生把握不不住重点,自然无从下手,预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在开始培培养学生习惯时,要明确指出预习什么内容,达成什么目标,收到到什么效果。这些要求越具体、越有可操作性,学生预习习惯的养养成也就越快。同时对于听障学生来说预习任务应做到简单明明了,让学生不要在理解预习要求的时候有障碍,让他们在预习习中“跳一跳,就能摘到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预习兴趣,又能培养乐于预习的习惯。

1.2 圈 点勾画 ,批注质疑

“不动笔墨 ,不读书。”这是古人常说的 ,可是学生在预习时时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听觉障碍学生的读书与记忆往往借助于于手语,手指语或手势语虽打出了一个个字,可学生对于完整句子的理解有限,这就更要求听障学生不能仅仅是“读”过一遍,更要用笔在文中用符号来圈点勾画、批注质疑。如:用彩笔画出生字词,并在旁边注音解释;用“.”标出自己觉得关键的词;用波浪线划出重点语句;用横线划下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对不理解的地方写出质疑并打上“? ”等等。如《最后一课》,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提示:可以把描写韩麦尔老师的语言、神态、动作、服饰的句子和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划出来,有的地方还可以打上重点符号, 并在书旁注上自己的理解。沉下心读书,用标注符号来梳理思维,形成习惯以后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预习效果。

1.3 置 身情境 ,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因此要做好有效预习,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笔者今年所教的班级是一个美术特长班,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除了基本的圈点勾画批注质疑外,更指导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如参观、绘画等,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产生的感性经验“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如在教《中国石拱桥》之前的周末,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以预习小组为单位在南京城中找一座桥,为其画图、查找并介绍其特点,上课前各小组评选出介绍得最详细清楚的一组进行课堂展示。在学习了作者抓住中国石拱桥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之后,学生再对各自的预习作业进行修改形成一篇小作文。

1.4 小 组预习 ,分工合作

在预习时,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3人一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开始时由教师根据学习任务而定,之后竞争轮换上岗,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随时调整小组内分工,以保证“小组预习,分工合作”的有效进行。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如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古典名篇名著,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相关资料,走读生回家上网查找, 住校生在学校图书馆搜集, 再进行交流删选。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的合作讨论也提高了质疑的质量,一些问题提出后,小组内就释疑了,这也让学生慢慢问上了路子。

2强调预习结果的评价 、保持学生对预习的持久动力

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同时还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看看谁质疑的最多?”“比比哪一组找到的说明方法最全最准确?”可以同桌互比,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还可以男女生竞赛,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预习,在竞争中发现自己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保持学生对预习的持久动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质疑和预习作业中, 教师发现许多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恰恰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而一些问题的提出,也触发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创新。上《社戏》一课前,笔者在学生的质疑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何怕老旦, 尤其怕他坐下来唱?全班有近一半的学生有这样的疑惑,其实这是学生受听力障碍局限,不了解戏曲方面的知识造成的疑问。于是笔者在网上找了一段老旦的唱段给学生看,由于听不到声音只能通过字幕,不到2分钟学生中就出现坐不住的, 过了一会儿学生们就议论起来,“没意思”“一点都不好看”“我知道了,怕他坐下来唱,是怕他唱个不停”……由此我出示了4个问题:(1)去赵庄看社戏好看吗? 为什么? (2)为什么阿发叫大家偷自己家的豆? (3)为什么我们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豆,他还要送豆给“我”和母亲吃? (4)为什么“我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4个问题皆是学生在预习中质疑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节课上大家的讨论发言异常积极,效果也出奇得好,这节课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与理解都会更深刻。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有诸多的好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终生学习的一种方法,我们的课堂只有坚持“有效预习”先行,才能焕发出智慧光彩,彰显人文情怀。

摘要:聋校语文学习中,预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学生每天都在预习但效果不高,因此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值得探讨。教师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才能让预习变得更有效。

关键词:聋校,初中语文,有效预习

上一篇:舒适护理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观察下一篇:“绿色税法”能否缓解生态环境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