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通用13篇)
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方法不对的缘故。一般题目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反向推导到已知;二是由已知想可知,逐步向结论靠拢。将两种思路掌握熟练并运用到解题中,相信大部分的物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学好初中物理的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养成自学的习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6、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完成物理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转换。
一、控制变量法
这是初中物理使用比较多的方法之一, 它是研究三个 (或更多) 物理量之间关系时, 先使另外一个量保持不变, 研究剩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最后得到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比如说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 先保持电压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保持电阻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最后得到电流、电压、电阻间的关系。
例:从高空下落的物体, 速度越来越大, 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运动, 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求: (1) 一质量m=0.3kg的小球在加速下落20m高度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g取10N/kg) 。 (2) 研究发现, 相同环境条件下, 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求出编号为2、3的小球在达到收尾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
(3) 由 (2) 问表格中的数据, 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收尾速度v的关系。 (4) 由 (2) 问表格中的数据, 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半径r的关系。
解:许多同学在实验探究中知道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而在解题时却不能灵活应用, 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解题的典型案例。研究f与v的关系时应分析半径相同的数据, 研究f与r的关系时应分析速度相同的数据。
(1) 重力所做的功W=mgh=0.3kg×10N/kg×20m=60J。
(2) 小球达到收尾速度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球受平衡力f=mg所以编号为2、3的小球在达到收尾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f2/f3=m2g/m3g=m2/m3, 代入数据得:f2/f3=1/9。
(3) 由编号为1、2两个小球的数据分析, 在半径r相同的情况下, 收尾速度之比:V2/V1=2/5空气阻力之比:f1/f2=m1g/m2g得出结论:f与v成正比。
(4) 由编号为2、3的两个小球的数据分析, 在收尾速度相同的情况下, 半径之比:r2/r1=1/3, 空气阻力之比:f2/f1=m2g/m1g=1/9, 得出结论:f与r2成正比。
二、归纳法
它是从所收集的大量物理现象和实验证据中找出共性的结论, “发现”物理现象, “建立”物理概念、规律、原理, 它是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如:我们从大量的物体间推、拉、挤、压、弹等作用的归纳, 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类比法
类比思想的认识依据是事物之间具有的相似性, 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从已知一类的属性, 猜想另一类的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维方法。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因此要确认其正确是否, 还须经过实验证明。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等。
四、转换法
由可以直接感知的宏观的现象来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的微观事物或由可以直接察觉的物理现象判断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如:分子看不见、摸不着, 可以由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五、等效替代法
往往为实现某些测量性研究, 用另一个易测的物理量去完全替代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利用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 可以使问题简单、形象。
六、建立模型法
物理模型方法是指通过建立和研究客观对象的简化模型来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它不仅是处理物理理论问题的一种经典方法, 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概念, 研究光时, 引入“光线”的概念, 研究原子结构时引入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概念。
七、推理法
有些理论不可能由实验直接得出结论, 但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推理, 从而概括出理论。比如牛顿第一定律, 就不可能从实验中直接得出结论, 因为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 它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八、对比法
对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 克服概念上的模糊点, 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初二物理中, 我们讲到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以及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时都使用了此种研究方法。
九、图像法
进入初中,当我们似懂非懂站在物理世界的大门口时,我们可能会踌躇满志地想:我一定要把物理学好。不过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发现,学得很好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学得不好的可能超过了四分之一。初中物理难学吗?从我的角度来看,不难。那为何还有这么多的学生学得很糟糕呢?在教学中,我们曾对同一批学生在初二和初三阶段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的确发现了一些问题:
①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好奇和好玩的层面上。
②初二阶段喜欢物理的学生多于初三阶段的,主要原因是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致。
③初中阶段男生和女生在物理成绩上差不多,女生在学习主动性上好于男生。
④大多数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愿意甚至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⑤大多数学生没有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策略,没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对物理知识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
⑥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反思和总结的习惯,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
⑦绝大部分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不能及时的与老师探讨和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⑧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记忆和做题上。差生上课既不认真听课,也不记忆,做题主要靠抄袭答案。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有一定的拓展和发散思维能力。
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与老师交流多的,学习成绩基本都可以,不喜欢老师的,物理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现在我们再重点分析到初中毕业时,物理学得很糟糕的那部分学生,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①基础太差,有些学生没有哪门学科是考试能考及格的,就连家人和自己都放弃了,所以无论你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②半途而废的,就是开始学得很好,但是中途到某个环节遇到问题了,自己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问题,而是退缩了,从此成绩越来越差。③有些是因为数学没有学好,涉及到计算的就不会,数学底子薄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④与老师交流不足,甚至有隔阂,因为讨厌老师所以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⑤个性比较懒惰,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得过且过的。⑥可能因为家庭不和,交友不善,沉迷网络,早恋等这些外在的不利因素,导致后期自暴自弃的。
搞清了学生的原因,再来研究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就不难总结出学初中物理好的学习方法了。翻开初中物理课本,我们就会发现:首先,初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以人教版课本为例,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学的的是声现象,介绍了声的产生、声速、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控制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很简单,这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入门很快,也给了他们信心。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光现象,第四章的物态变化难度都不大。即使第五章里介绍的电现象有点抽象,但也不是很难。可以说,八年级上册课本没有十分难学的内容。八年级下册课本介绍的是电和磁,由于涉及到电和磁的运用,另外还有计算,所以难度有所增加。九年级物理是全一册课本,涉及到的主要是力学部分知识,总体难度不大,不过像密度、浮力、机械效率部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次,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八年级的声、光、电与物态变化这几章之间基本就没有联系,而九年级的密度和力之间也没有多少联系,至于后面所占篇幅较大的重力、摩擦力、浮力、杠杆和简单机械部分都属于力学内容,也算是独立的系统。虽然八年级的电与热、电与磁,九年级的能与力之间有联系,内容也较为简单。另外,初中物理更注重的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少之又少。例如九年级物理中,讨论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只需说明用什么方法就可以,而不需要具体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最后,初中物理实验比较多,而且大部分以演示实验为主,需要学生去自己探究的不是很多,所以说初中物理主要还是以观察为主,即使要动手探究的也不是很深奥,需要发散和拓展的地方就更少了。
针对初中物理的特点,我们总结一下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
第一,课前预习。只有课前预习了,我们才能知道课本中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还有哪些是自己看不懂的,需要自己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的,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习有了目标。
第二,课堂认真听讲。课堂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而且老师有的时候讲的内容比较快,这就需要我们打起精神,全神贯注的去聆听老师的讲解,如果遇到重点内容,或老师补充的内容,或自己没有听懂的内容,要快速的记录下来,好留到课下解决。
第三,课后复习巩固。新课之后,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复习巩固,该记忆的记忆,不懂的内容抓紧时间问老师,另外还要进行适量的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多观察多动手。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比较多,而且很多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都是很简单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器材去做些探究实验,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认真观察现象,这些都能加深我们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
第五,多和老师交流。首先一定不要害怕老师,其次一定不要瞧不起老师,老师的传授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很重要的一种渠道,不管你多聪明,你总有不知道的东西,老师在自己所带学科上掌握的内容肯定比你多,所以虚心求教,多和老师交流,是你提高成绩的一种好方法。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初二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因些,要积极做实验,不仅课堂上做,课前课后还要反复地做,用“vcm仿真实验”,多做几遍实验,牢牢掌握每个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现象、结果,加深理解和记忆,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二、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物理课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四、学会“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愿你结合自己的特点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但这是走向成功必由之路。
六、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
高中课本对物理知识的宏观性和普遍性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介绍,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不局限于一维和二维空间,而是要发挥立体思维想象,结合教学过程中物理模型的电脑动画演示,构思三维物理模型,并且破除思维定势,以三维物理模型作为思考问题的依据。
同时,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因为考虑到低年龄同学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存在难度,课本中将很多物理现象理想和简单化了,而在高中物理的后续学习中,高中课程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了适当的复杂化和真实化,使之更贴近真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物理思考方式的转变,比如说在力的分解章节,就要巧用坐标系解决数值变量与方向变化问题,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是一种情感体验, 当我们遇到的事物, 能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时, 就会被吸引, 积极关注, 进而产生兴趣。同理,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双边互动, 知识的传授往往被潜在的情感互动而左右。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面的默契配合, 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表明了对学科的喜好。亲其师, 信其道, 这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教师的魅力。如果一个学生对任课教师有好感, 会愿意听讲, 教师就有威信和说服力, 学生在学习上积极性就高, 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沟通顺畅, 情感能产生共鸣, 没有隔阂, 师生之间融洽相处。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抑感, 感到愉悦和放松, 学习是一种享受, 课堂学习效率增强。相反, 如果学生不喜欢任课教师, 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讲的听不进去, 甚至对着干,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再辛苦的教都不能产生作用。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教知识外, 还要与学生培养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 教师要走近学生中去, 与他们交谈, 倾听他们的心声, 拉近彼此的距离, 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困难;在课下和学生一起娱乐, 尤其是男学生, 找共同的话题, 如足球、篮球。大家在体育运动中共同切磋, 学生会把你当成自己人。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 我是乒乓球爱好者, 经常找我的学生一起打球, 久而久之, 学生们不仅喜欢和我打球, 更喜欢我教的课。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 他们正处在心理成长期, 需要我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而不是面对教师严厉的呵斥、冷嘲热讽、体罚。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厌恶教师, 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不能一味打压。
二、加强实验教学, 强化物理教学的实验性
物理学的基础是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物理定律、规律等都是经过实验得出的。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实验可以再现那些规律和定理的生成过程, 从而有利于学生形象地学习知识, 理解现象。初中学生好奇心很重, 动手的欲望很强, 因此, 他们非常喜欢实验。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使思维和各种能力得到很快提高。
对于物理教师来讲, 除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必须全部做以外, 还应想方设法自制教具, 改造实验。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地变成学生实验, 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一些。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很少, 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自然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做好相关实验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课前要求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两张纸条、一个细笔筒 (中通, 可吹气) 。上课时, 首先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 试着完成硬币“跳高”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思考原因, 验证压强与流速有关;然后再让学生分别完成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以及把两本书之间平放一张纸, 用笔筒从纸的下方水平吹气的小试验。在实验的基础上, 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样一来, 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做, 一可加深理解, 二可增强记忆, 三可提高兴趣。
三、恰当使用教学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媒介, 教师教学表现为语言的艺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有听讲的兴趣, 与成功的教学语言是分不开的, 优秀的物理教师除了注重自己的专业能力外, 还要讲究语言的运用艺术, 让教学语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物理学科本身就让学生有畏惧心理, 加上教师教学不得法, 课堂气氛就不活跃, 学生打不起十二分精神, 学习兴趣无从谈起。只能让学生有压力感, 心理负担沉重, 加重厌学心理。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 反映迟钝, 继续讲授的效果不明显。为了缓解这种教学状况, 可以在适当的时机, 恰当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语言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 精神为之一振,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心理,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到“重力势能”时, 可以问学生:“如果有一根鸡毛从天花板上掉下来, 你怕吗?学生肯定回答:“这有什么可怕的。”加问:“若你头上的电风扇掉下来呢?”学生肯定会说, 用手挡、快点跑之类的话。此时, 他们已从中悟出物体的重力势能和质量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 幽默和无聊的插科打诨、耍贫嘴是有区别的, 滥用幽默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教学语言要讲究科学性, 做到精确、简练、规范、有逻辑性。有的教师不注意这一点, 往往因小失大, 学生听得不明不白, 理解误入歧途, 找不到出路, 越往下学, 越出错, 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学习兴趣大减。所以, 教师在讲解抽象内容时, 不能条理混乱, 含糊不清。如要注意不同的词义, 不能混为一谈, 像浸入、浸没与浸在的异同, 垂直与竖直的区别。
教师上课要用规范普通话讲解, 避免用方言来误导学生, 如将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 都应该避免;语言要通俗易懂, 生活化。物理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 单纯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会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 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 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让知识明朗化, 学生听得明白,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指导实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物理学以探索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根本任务,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就是再现、揭示、发现和证明。课堂教学是实现这种作用的场所。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物理的研究方法。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中,先提问:铁球能否自然地浮在液面?然后让学生实验:铁球放入水杯中的情况,再将铁球放入水银杯中的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铁球沉于水中而浮于水银液面?最后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实际生活及大自然中演示实验的物理现象,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让学生观察分析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会变黑?学习大气压时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茶壶盖上都有一个小眼,这个小眼起什么作用呢?使学生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二、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本依据,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初中物理课本文字精炼,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完全适合中学生阅读、理解、探索。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新编教材体系,首先,要阅读课文前问号和课题,了解问题的提出,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其次,阅读小标题、插图,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会看插图,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通过对正文的阅读,帮助学生抓重点,掌握每一个定义和规律的内容、物理意义,明确公式和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靠实验加推理得出的,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定律,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再以文字进行表述,让学生知道物体在什么时候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保持静止状态,它的适用范围是一切物体,条件是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这一定律。同时,在学习一些物理概念时,可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联系,如在学习“比热容”时,让学生回忆密度、热值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它们在公式、单位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揭示它们都是“物体属性”这一本质,从而正确地掌握概念。
三、指导整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复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因此,学完一单元内容后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弄清每一部分知识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将各片断的知识整体化、规律化、系统化。将所学的知识整理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融会贯通。如在复习电学部分知识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并联电路電流、电压、电阻的特点,并应用这些特点和欧姆定律,导出电压分配律和电流分配律,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等。通过复习整理,不但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纠正错误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让学生弄清错在何处,错误的原因何在,找出错误原因后要采取相应的补教措施,使学生把纠正错误的过程作为一次对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研究学生的心理,使学法的指导落到实处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求解同一道比较复杂的物理应用题,智力水平高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分析能力强,能较快地从错综复杂的条件中理清思路,找出最合理、最简单的解法。而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则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顾“两头”带“中间”,注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在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总之,指导学生的学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黎奇.在新课程背景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毓秋,严云堂.现代教育研究,2003(5).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第一步:跟准教材,养成预习习惯
每次上课前,我会让他去读一下物理课本。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他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也使他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并且,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学生去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空余时间去读一读,想一想,会使他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第二步:注重理解物理概念
在物理学习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两方面,一是用物理用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因此,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第三步:善于提出问题,反向思考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
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
第四步:勤实验,会操作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做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找到操作技巧。
一、常见的物理方法
模型法: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如用太阳系模型
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
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
等。
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
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描述法: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用线条等手段来描述各种看不见的现
象。如用光线来描述光,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用力的图示描述力
等。
类比法: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
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叠加法: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起来,测量后
求平均值的方法俗称“叠加法”。
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一、初中物理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虽然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但总体上来讲仍流于形式。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标与任务设计、小组成员的分组、小组合作的效果评价等等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是在形式上让学生分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主宰课堂,少数尖子生当演员、唱主角,绝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授课局面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扭转。这种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真正让全部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课堂上也多是些认知信息的交流,因而很难正真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合作氛围,其效果也就及其差强人意。
2.合作学习内容随意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依据不明确,使得小组成员彼此之间不能够做到积极互赖,优势互补,常有不合作的现象出现,甚至还有些小组成员常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对小组合作内容也欠斟酌。合作学习内容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素质、问题的难度等多种因素制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难度来确定是否要采取合作学习教学。但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简单的教学内容,只需讲授学生就能理解,有的教师也生搬硬套,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取得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3.合作学习资源不足
目前合作学习并没有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教学并没有常态化。大多数教师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班级人数较多,实验设备较少,资源有限,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合作意识溥弱,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效果不明显等等,因而较少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在学校里也很少开展过合作学习技能的观摩课或者是有关合作学的培训课程,领导对合作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对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现状分析,笔者发现合作学习教学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教学考试改革已经试行多年,但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指标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这导致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视不够。为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领导很少过问有关合作学习的事项,很少愿意参与有关合作学习的听课活动。教师也很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组织合作学习教学,学生也不愿为合作学习小组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组在合作学习时质量不高,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
2.教师缺乏合作技能指导技术
目前对初中物理教师在提高合作学习技能方面的培训课程开展得较少,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水平不高,合作技能较低,驾驭合作课堂的能力欠缺。这导致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不能领会合作学习教学内容的目标与要求,不会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不能引导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合作,对合作学习效果不能进行正确评价,使得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合作,且合作时间较短,多为任务驱动型,任务结束小组立即解散,不利于学生人际技能关系的培养,合作学习异质成员间互补性也难以形成。
3.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较差
从目前初中物理合作学习实施状况来看,中学里面每个班级人数偏多,学生活动空间较狭窄。他们学习资料、实验仪器等教学资源比较匮乏,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亲自动手做实验。这也导致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水平不高,缺乏一定地训练与指导,使得他们在合作学习的“积极互赖”、“人人尽责”、“同时互动”、“人际技能”和“小组自治”这五个方面能力比较低。他们的合作学习也大多局限在同一班集体中进行,很少有不同班级或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极大地影响了合作学习效果。
三、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综合的能力。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正确摆放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更多关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活动空间,以展示属于他们特有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式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们更多评价和解释他们活动结果的机会或权利。教师的作用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因此,师生间的交往应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2.学生应增强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参与和交流经验的机会,搭起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拓展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师要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小组合作中要做到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善于去倾听对方的意见;要学会反思,心平气和地、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乐于与其他人合作,愿意与其他人一同分享学习资源。当然这种合作的意识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这就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得到培养,潜移默化。
3.评价应建立多元方式
初中阶段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与知识的培养,也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上注重培养,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义务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笔者从访谈结果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主要以考试为主,把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其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显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是得不到很多的“尊重”和大量使用的,这直接制约了小组合作在教学上的有效实施。评价要考虑技术性,不能过于主观,但也不要过于客观评价。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或者考评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手段。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应把教师的自评和同行评议相结合,且让教师对评价方案直抒己见;对于评价的内容,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要评价学生学的情况;对于教学过程要进行发展性评价,不能单一地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课堂表现和来评价教师的教学。
4.学校应提供物质保障
但是要使合作学习实现常态化,仅仅靠教师与学生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相应的物质保障与经费支持。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需要极力支持教学方式改革,为合作学习有效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同时,社会也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给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物质保障。
关键词:初中物理,本原性规律,指导策略
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和媒介,采用“哺乳式”教法,注重通过教师产生知识,并细化分解,将知识转化为易被学生吸收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教法的弊端不言而喻,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物理学科被磨去棱角,学生体会不到物理的内在,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落实新课改精神,满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此,笔者讨论了物理“本原性规律”的概念及其用法,旨在为构建高效物理教学模式献计献策。
一、物理学习方法本原性规律的概念及其意义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规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物理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仅起到对某一系列学习活动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实践,包括联系生活、探究、分析、实验等。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物理理论是一个从产生到形成再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将教学活动与物理理论被提炼、被完善的过程进行相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这就是物理的本原性规律[1]。
严格来说, 物理理论是物理基本要素与朴素思想的完美呈现,采取物理“本原性规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产生的原始思想, 以及理论中包含的物理本质,从而实现物理理论教学的“实质与形式并重”的教学目标。“本原性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表现的特点在于,知识不仅是从教材或者教案中而来,还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生活互动、与实验互动、与探究互动等。
二、应用本原性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1.运用本原性问题引导学习联系生活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抽象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利用本原性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知识在生活中的客观形态,从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如在教学”浮力“时,首先带领学生提取“浮力”的定义。
以实验创设课堂情境: 将一个空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盆里,此时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而将塑料瓶灌满水,再次放入水盆中,此时塑料瓶会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塑料瓶会漂浮在水面上? 而第二次则沉入水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解答:第一次实验中,空塑料瓶浸入水中后产生压强,而瓶体正起到传递压强的作用,水面对瓶体产生向上的压力,所以塑料瓶才会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实验中塑料瓶里灌满水,增加了它的重量,水面向上的压力减小,则水会外溢,而塑料瓶则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想一想,物体在空气中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实验:将氢气球放在空中,则气球会上浮;而在氢气球底部的绳子上系上重物,则气球会停留在空中。
提出问题:想一想,水中的浮力和空气中的浮力有哪些共同之处? 能否根据实验总结出浮力的定义?
此时浮力的定义提取出来,由此,学生学到关于浮力的知识。然而,知识并不代表技能,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在提取浮力的定义后,笔者再次提问:煮饺子看似简单,其中蕴含深刻的物理原理。怎样才能表明饺子煮熟了呢? 此时很多学生都说“尝一尝”,而笔者告诉学生,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观察饺子在水中的状态,煮熟的饺子会浮上水面,那是因为饺子的密度变小,体积和浮力变大。如此,学会了浮力,学生就学会了“煮饺子”这种简答的家务,知识由此而转化为简单的技能。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探究物理知识的本原
探究性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科尤其适用探究性教学,因为它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物理知识的本原, 从而由此形成物理思想,发现物理的魅力。在实践中,教师可结合不同课题的教学目标,将知识转化为探究性课题,让学生或课前、或课后生活中探索和实验。
如“摩擦力”一课,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之外, 笔者还在课堂最后为学生布置了三个课后探究任务:探究1:溜冰鞋为什么能在冰上快速地移动? 是什么能让我们走路更稳健? 探究2:拖把能将地板上的污垢擦掉,在生活中实验,看它的原理是什么? 探究3:拔河比赛时,胜利的一方是否就表明了他们的力气最大? 为什么?
如此带着与生活相关的课题去生活中探究, 学生发现探究不仅能解决教师布置的课题任务,更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课堂上永远都学不到的。严格来说, 它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技能,更是一种掌握物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而这正是探究性教学的设计目的。
三、结语
第一,多多动手,多多动脑,培养习惯: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电学的学习更不例外,有了学习兴趣就成功了一半。由于电学内容贴近我们生活实际,很多现象学生在小学中已初识,或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见过,有一个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第二,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对于基础知识和概念要背会。
第三,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有的学生感到电学学习困难,有的教师也说电学太难讲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解起题目来方可得心应手。
第四,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第五,加强训练,巩固知识
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练习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电学知识的巩固理解,熟练运用都要加大训练的力度,同时也要注意训练的题型,做题的策略培养。 第六,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推荐阅读:
怎样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11-12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09-20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与心得10-13
初中物理国培学习总结09-08
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报告09-12
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李爱红06-17
初中物理概念10-02
初中物理记忆10-20
初中物理化学05-28
初中物理听课评语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