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高校文化育人新路径理论探析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 在近些年互联网文化大潮的不断冲击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受到新的挑战。近些年西安邮电大学开创“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将主流价值观提倡的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意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角度解析其实践成果的理论价值[1]。

一、“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系列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法的一个完整体现

“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系列活动本身就是说理引导法的实践提供给大学生们对这些内容的思考的平台和机会, 在参与活动中逐步消化思想理论。

实践锻炼法要求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使得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系列活动本身就是实践锻炼法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意义就在于其本身就是马克思实践论的指导。大学生们在活动中明辨是非, 提高觉悟, 将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促使其形成对社会正确的整体认识。

熏陶感染法的优势在于非强制性、愉悦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更易为人所接受。系列活动在学生整个大一、大二的学习生活中贯穿始终, 在课堂内外甚至远离学校的寒暑假生活中都有着使学生主动运用主流价值观去思考问题, 再用主流价值观的正确观点去阐释,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氛围, 同学们之间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辅导员引入主流的价值观后只用通过活动的时间节点自然形成潮流在学生中弥漫, 从而达到全员教育[2]。

系列活动有相当一部分都含有比赛性质, 也就是说自然有良莠之别。判断标准掌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手中, 这样自然就会绕开直接的说教所容易引起青春期青少年们逆反心理的泥淖, 让他们自我选择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所在。而在比较鉴别方法中最主要的意义首先是学生们开始认真地走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非是跟着互联网上某些不正之音人云亦云, 不加思考。

自我教育法要求受教育者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等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自我认知进行提升, 将外因转化为内因。在活动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看似是提升活动参与的能力, 实则是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群体自我教育的方式更是只有在活动进行中才会产生的独特氛围, 人的自我定位往往需要通过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认知来完成, 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活动, 则就是给成长中的大学生一个极佳的群体自我教育的机会[3]。

二、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应有之义

生长在中国文化情境中的青年, 面对千年沉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执政党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所应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 不能生而明了, 却一定有着无限的渴求去了解。太过死板枯燥的灌输会摧毁青年们的耐心和探索心, 而系列活动是在学院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这些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人有针对性的指定主题的基础上, 一点点深入的解读, 在展示的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引领以及自我探索的空间。这自然是符合青年人心理发展阶段的要求。系列活动入手所做的尝试是从学生的参与和情感认同入手, 难度逐步升级, 最终上升至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及相互作用。而之所以选择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作为双主题, 正是符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相统一。

三、“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1) 特色化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中国所特有的, 世界各国都在做, 但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和特征在很多方面上却都体现着明显的中国特色。“红色文化”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特色, 体现着信念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 不断地加入党和国家的新思路, 新要求, 体现出了紧扣时代发展的特征。“传统文化”又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是与中国文化的国情相适应的。这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伦理, 也符合应当保留的民族习惯[4]。

2) 现代化发展趋势。首先在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 引领更多的学生不仅从行为上, 也要从思想上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所在, 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 这是说明系列活动是符合观念上现代化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理念的。其次, 更贴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内容上的现代化则要求紧扣时代特征, 时刻将马克思主义, 将传统文化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比如要求学生落脚在弘扬中国文化, 做饮水思源的当代大学生, 最终落在了学生的个人行为上。这样就能避免假大空, 浮于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还应体现在手段的现代化上, 系列活动中学生记者团、党员工作站的微信平台一直紧跟活动, 形成线上线下的消息传播与互动, 也是活动影响力能够达到全院的重要保证[5]。通过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系列活动背后的理论因素分析, 能够看出, 归根结底是把握好时代发展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相结合。下一步要继续紧紧围绕《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两个中央文件, 继续深入探索文化育人实践途径, 传承好的活动品牌, 全面推广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新途径。

摘要: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全“95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学生, 需要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以应对新形式。通过文化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入心、入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教育者的目标。将文化育人工作落实到位, “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实践系列活动为这方面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新的思路。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内涵与外延、任务理论、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以研究其成功经验的深层次理论, 以期能够发掘出进行文化育人活动的最佳规律, 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推广经验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刘东朝编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张耀灿, 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4] 王爱玲著.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

[5] 樊继福著.孝的现代价值解析.陕西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处理及网络维护方法分析下一篇:关于氟硅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