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推荐4篇)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篇1

摘要: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显得愈发重要,所以本文先解释什么是文化影响力,然后再说明文化的作用。接着再说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其对世界影响力。进而指出中国如果想要让自己在国际上长期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得到他国的尊重,那么只有提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从影响力,从而在指出提升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中国文化和国际的大环境,从而找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路径;对策;提升

正文

一、文化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所产生的认同的深度和广度

(一)文化影响力的内容和文化的重要性 1.何为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对周围国家所产生认同的深度和广度,是一种可以间接调控或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力量。一方面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面貌和整体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在素养的体现。

2.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对人的作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二)中国文化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1.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曾经都拥有着耀眼的文明,可是如今文化仍然蓬勃发展并不断传承的却只有中国,这也充分显

示出了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不少优秀文化,也出现了大批的杰出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2.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对日本的影响:汉文化反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对韩国的影响: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对新加坡的影响: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虽然中国文化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但是中国如果想要让自己在国际上长期地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得到他国的尊重,那么只有提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从影响力。

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对国内的重要性 1.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国内不断地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可以发扬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国的各个民族都能吸收良好的中国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真正实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劲往一处使,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对国际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符交融

文化消费由来越突出,文化产业越来越突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把文化建设作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大力提升中华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要容。大力提升中华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我的反对文化霸权之一的斗争的行。3.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谁掌握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精神武器。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与竞争力。

三、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

(一)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 1.坚持“软硬兼修”,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

发展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是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当今世界,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够广为流传,就能在国际舆论中获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开发先进传播技术的力度,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同时,按照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战略重组,加快建设若干个在国际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话语权的新闻传媒集团,实行跨国、跨区、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实现各种媒体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多重开发、多重利用、高度共享。除了传播技术、传播手段等“硬件”建设,从业者素质等“软件”建设也不可忽视。应积极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功底和宽广国际视野的采编人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且熟悉现代传媒规律的经营策划人才,熟悉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新闻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提高中国文化传播力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2.推动“借船出海”,充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

目前,有大量的海外华文媒体分布在世界各地。数据表明,海外华文媒体在绝对数量和分布广度上并不亚于英文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华文媒体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提供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他们参与到传播中华文化的行列中来。与国内媒体对外宣传的方式相比,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更加贴近当地受众的习惯,不仅在海外华人圈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当地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媒体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华文化

进行解读和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西方媒体和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今天,我们应与更多的海外华文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吸引更多的海外华文媒体来传播中华文化。3.注重运用“外脑”,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合作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播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充分运用“外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之所以能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其在20世纪中期开始着力加强与国外媒体的交流合作密不可分。因此,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积极建设好我国自己的媒体,而且要 不断扩展与境外媒体交流合作的空间。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百家电视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录制了一些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的节目,使大批外国人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应继续学习国外媒体的先进传播理念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学习一些知名传媒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我国传媒的发展水平。同时,可以主动地“请进来”,为那些对中华文化有兴趣和感情的境外媒体或媒体工作人员提供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比如通过国际会议、培训、访问、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其形成对中华文化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积极地传播中华文化。

(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对策 1.理论研讨

近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民众也正一步步迈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巾去。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部可以对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正像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 “全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积极加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保卫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才能平息下来。

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变化在短时期内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的看,唯其不容易彻底改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爿‘会更深远。韩国的“江汉奇迹”,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另一种结果。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

总之,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上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任何民族只有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创造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参考文献: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篇2

一、湘商文化影响力发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

湘商文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实力所形成的文化强势地位,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图冲击、削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需求。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新利己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思想文化领域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对湘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

2. 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干扰

虽然企业家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但是企业价值观又受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员工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中,基层工作人员占多数,中层管理人员次之,高层管理人员更少。相对而言,中层以下员工思想较为落后,容易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农意识和追求安稳的文化心态,抑制创造力生长;二是尊崇家长权威的社会伦理,阻碍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形成和发展;三是泛道德化倾向,影响科学精神的确立。这与《关于加强湖南异地商会建设支持湘商发展的意见》中培育湘商文化,要求“发扬精诚团结、昂扬向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以‘勇于创业、开拓进取、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回报社会’为宗旨”是格格不入的。这些消极因素通过人际传播,将对湘商的价值观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着积极正面的湘商文化的影响力的扩展。

3. 现有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

作为一种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存在,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湘商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湘商整体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在运用百度、Google、维基百科等搜索引擎搜索的基础上,将湘商主要文化产品与晋商主要文化产品的对比,不难发现:影视作品中,晋商题材的有10部,湘商题材的有1部。反映晋商的电视剧《晋昌源票号》、《哥哥你走西口》、《乔家大院》均获得了代表全国电视剧创作最高水平的“飞天奖”,《乔家大院》收视率位居当年五大频道类别中中央级频道电视剧收视率之首。出版书籍中,晋商题材的有39部,湘商题材的有13部。反映晋商的《晋商城宅》获国家图书奖。在话剧舞剧中,晋商题材的有2部,湘商题材的有0部,反映晋商的话剧《立秋》被称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由此可见,湘商文化产品在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对湘商文化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十分不利,这是湘商文化建设短期内面临的一大问题和挑战。

4. 网络信息传播亟待加强

互联网的普及,引发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兼具电视、图书、广播、电影等传统媒介优势,占领了文化传播的制高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在网络社会里,强大的电子通讯系统可以使文化信息在瞬时间内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为湘商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通过对湘商网络信息传播情况的调查,发现有以下缺陷:一是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宣传品牌偏少;二是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存在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三是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造成资源浪费;四是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五是网络传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网络使用水平有待提升。

5. 高校湘商文化教育不足

据调查显示,湖南高校中,大力宣传过湘商文化的不足2成,从未进行过宣传的占4成,并且湖南省高校宣传部门在对湘商文化进行宣传时,尚未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来塑造精神面貌。开设湘商文化课程的仅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校,开设过湘商讲座的不到3成,很多学校从未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对湘商文化教育重视度远远不够,虽然有部分学校大力倡导湘商文化教育,但势单力薄,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影响。湖南高校组织师生参观湘商文化院和湘商遗址的情况并不乐观,湘商文化院除了湖南商务职院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外,省内其他高校来参观的不到3成,各高校组织师生前往洪江古商城等湘商文化遗址参观的亦是很少。这说明部分高校未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学生感受湘商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意识到高校湘商文化教育是传播湘商及湘商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提升湘商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文化传播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吸收借鉴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基本国情而形成的,它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念,也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而湘商文化的集中体现,“责任、创新、和谐、诚信、务实”的湘商精神在彰显当代湘商价值观念的同时,表现出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吻合。所以,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湘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传播理念,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传承和发扬湘商文化,让其真正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有益的存在。

具体而言,一是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开放性与创新性,促使自身强大。新时期弘扬湘商文化和精神,就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发展并传播湘商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逐步形成更为先进的现代商业文化。二是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的包容性与反思性,抵御多元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坚持马克思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就要求湘商文化以一种包容和反思的姿态来面对现代社会,用先进的文化观念和价值需求引领发展。

2. 全面提高湘商企业整体素质

以管理人的思想和观念为重点的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发展,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湘商以企业形态存在于社会,在湘商企业中实施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素质。首先,夯实文化方向。湘商企业领导层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将湘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方向,将湘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企业战略之一。其次,提高员工共享度。通过文化的全方位渗透来实现。在时间渗透上,通过持续对企业经营理念进行湘商文化渗透,把湘商经营理念渗透到员工的心中。在空间渗透上,时时处处把湘商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活动的一切场所及事务中。在行为渗透上,用湘商精神统率经营行为,使湘商企业的经营行为科学化、规范化、模式化。再次,深化员工信守度。构建内部信任网络,通过企业制度的协调,组织结构的匹配和传播体系的实施,推动员工对以湘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和共享,以提高湘商企业的生命力和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

3. 着力提升湘商文化产品竞争力

湘商文化产品的内容方面,创作上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和国际潮流,探索前沿领域和尖端科学,体现知识渴望和理想诉求,以满足社会消费者的文化生活需求。题材上需要湘商的人性化内容故事,文化产品内容的人性化越浓厚,越容易被消费者理解、接受、消化和吸收,就越有可能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同时也需要湘商的现代生活内容故事,现代文化生活、现代文化市场、现代文化产品、现代文化内容呈现一条主线,按照这一主线来构思,把满足现代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制作文化产品内容的主要选择,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湘商文化产品的形式方面,文化产品的外在要素:文化技术、制作方式、产品样式、产品结构等,主要有当代中国人发明创造,有湘商群体的烙印;产品规格、表现方式、制作模式和发行规则等诸多方面,要与现代市场的要求相一致,适合于不同群体的现代文化消费生活。文化产品形式实现了现代化,才可以广泛进入国际国内文化市场,消费者才能欣赏、理解、吸收内在的文化内容。湘商文化产品的运作模式方面,在产品策划创作阶段就面向现代市场,把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进行湘商文化元素的再开发和再创造,同时,在传统营销手法的基础上,借助知名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湘商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并结合当地主流传播媒介使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扩大。

4. 加强网络新媒体下的现代传播

当前,新媒体以无可阻挡地强势嵌入人们的生活,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加强网络新媒体下的现代传播,对提升湘商文化影响力颇为重要。首先,要从自身特色打造、覆盖范围拓展、提高共享程度等方面加强宣传湘商文化的网站建设,给受众提供一个全方位了解湘商文化的平台,同时,通过外引内培,增强网络传播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网站吸引力。其次,要充分利用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媒体、博客等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求在最大范围内对湘商文化进行传播。第三,要促进新兴媒介和传统媒体互相补充,共同为湘商文化的现代传播做贡献。如电视与网络融合,使湘商题材热门电视剧也成为网络热播剧;书籍与网络的融合,使湘商题材电子书成为热门电子书等,利用网络来扩大传播速度和空间,改变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形式,增强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不仅开拓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而且也丰富了网络传播湘商文化的方式,让湘商文化以新的传播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引发受众对湘商文化的关注,从而达到湘商文化现代传播之目的。

5. 切实增强高校湘商文化教育力度

高校宣传部门可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橱窗展览、板报等传统方式,以及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进行立体式宣传,组织以湘商为主题的专题节目和活动,如湘商文化艺术节,定期举行普及性的湘商知识竞赛、湘商励志小短文竞赛等活动,引导高校师生领会湘商文化所蕴含的精髓。学校可以指定部分人文学科的教师幵设关于湘商文化的课程,把湘商文化设立为全校的选修课或部分专业的专业课,同时邀请湘商研究专家开设以湘商研究为主题的大讲坛或专题讲座,宣讲湘商文化的历史、精神内涵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湘商文化院、湘商文物古迹、深入了解湘商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组织学生参观新湘商企业,如参观三一重工、大汉集团等,通过课外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湘商文化在高校的教育效果。

摘要:随着湘商的崛起,湘商文化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提升湘商文化影响力已成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举措,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剖析了湘商文化影响力发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寻出了提升湘商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湘商文化,影响力,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湖南异地商会建设支持湘商发展的意见.湖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hnjx.gov.cn/do/bencandy.php?fid=58&id=676.

[2]雷兴长,李者聪.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战略步骤与战略选择[J].求实,2013,(4).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篇3

内容摘要:自中国21世纪加入WTO以来,国际电信运营商的即将进入,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崛起,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硝烟愈来愈浓。当今经济社会中,服务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传统的服务性行业还是制造业领域,人们都把创造增值性的服务当作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种针对于服务的变革是时代的需要,是自助服务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服务外包、业务网络化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结果。越来越激烈的竟争迫使企业不能仅依赖于单纯靠生产创造出的价值。今日的顾客看重的是服务带来的增值、综合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及其对服务的体验。本文为中国联通分公司面对竞争、开拓市场,从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做起,赢得市场竞争等方面提供了较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联通 提升 服务质量 对策研究

目 录

内容摘要------------------------------1 第一章 引言---------------------------3 第二章 服务质量概述-------------------3

一、服务质量的概念------------------4

二、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4

1、目标顾客-------------------------5

2、连贯性---------------------------5

3、服务质量要素---------------------5 3.1、功能性-------------------------5 3.2、经济性-------------------------5 3.3、安全性-------------------------6 3.4、时间性-------------------------6 3.5、舒适性-------------------------6 3.6、文明性-------------------------6

4、服务质量差距---------------------6

三、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7 第三章 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服务质量的现状分析--------------------------7

一、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概况----------7

二、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服务质量现状分析-----------------------------8

1、中国联通竞争优势-----------------8

2、中国联通竞争劣势----------------10

3、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10

4、中国移动的竞争劣势--------------12

三、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13 第四章 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的对策与措施-------------------13 第五章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第一章 引 言

自中国21世纪加入WTO以来,国际电信运营商即将进入,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崛起,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硝烟将愈来愈浓,中国电信市场也已经步入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竞争时代。从最初的邮电部下属中国电信独我一家,到通过并购优化产业形成目前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3大运营商的局面,中国电信市场变化之大是让人始料未及的。而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服务质量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这种针对于服务的变革是时代的需要,是自助服务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服务外包、业务网络化以及竞争日趋激烈的结果。今日的顾客看重的是服务带来的增值、综合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及其对服务的体验。

联通公司应对这些市场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强化联通服务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新的电信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培育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且可持续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在竞争性市场上,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并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备“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包括更多的客户、更好的服务、更新的产品、更低的价格等等,但竞争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格局、技术手段、客户需求等变化而演变的。

联通公司的本质是服务行业,企业的收入来源于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因此,服务就是联通公司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机遇与挑战并存,联通如何实现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满足消费要求,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是当前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背景,本文以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为视点,选取目前服务质量领域较为成熟的评价模型,以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为实例分析对象,从多角度研究如何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以期为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判断标准与依据。

第二章 服务质量概述

一、服务质量概念

质量概念被引入服务领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格罗鲁斯(Gronroos)等一大批北欧学者撰文对服务质量的内涵和性质等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1982)提出了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概念,并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同时指出内部营销是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他认为质量是顾客感知的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期望与感知的服务绩效之间的比较。若感知的服务绩效大于服务质量,顾客感知的质量是好的,反之则是低下的。顾客的期望由市场沟通、口碑、企业形象和顾客的需要所决定。服务质量包括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同年,瑞典的Lehtinen提出的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与其遥相呼应,从此将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只关心结果质量)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本文将服务质量定义为消费者的主观判断,消费者是由整体的服务来决定其满意程度。质量是一种认知与期望的差距,期望是指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前对服务的预期程度;认知是指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后对服务的实际感受程度。当认知超过期望,产生的差距越大,则越趋向于理想服务质量水平,反之,低于期望,则越趋向于不能接受的质量水平。服务质量可视为一种态度,因此可通过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估而得到衡量值。

二、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从80年代初开始资助一项为期10年的对服务质量的专项研究。研究组的PZB(Parasuraman.Zeithalnl和Berry)对服务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的方法,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1985),并提出了决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高低的10项要素。在这个模型中,他们提出了5种服务质量差距。其中,将Gronroos提出的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与顾客实际体验到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作为最重要的差距,并指出这一差距是由于服务管理过程不完善而造成的,具体由管理者认识上的差距、服务质量规范的差距、服务交互的差距和市场沟通的差距等4种差距共同作用的结果。1988年PZB将其在1985年提出的服务质量评价中的10项评定因素修正为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有形性,并提出了著名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SERVQUAL(即Q=P-E)。在此模型中,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包

括三个层次:超出期望、满足期望以及低于期望。通过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以下指标或方法来评价分析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的服务质量。

1、目标顾客

目标顾客是指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针对对象,是企业产品的直接购买者或使用者。目标顾客要解决得根本问题是,企业准备向哪些市场区间传递价值,企业与市场营销渠道中的各种力量保持密切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向其目标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顾客的需求正是企业营销努力的起点和核心。因此,认真分析目标顾客需求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是企业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市场营销学根据购买者和购买目的来对企业的目标顾客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

每种市场类型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企业的目标顾客可以是以上五种市场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营销对象可以不仅包括广大的消费者,也可以包括各类组织机构。企业必须分别了解不同类型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

2、连贯性

连贯性是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服务提供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保持同样的优良服务水平。服务标准的执行是最难管理的服务质量问题之一。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服务的分销网络越分散,中间环节越多,保持服务水平的一致性就越难。服务质量越依赖于员工的行为,服务水平不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服务质量具有功能性、文明性、舒适性、时间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六个方面的特性,并指出服务质量特性是通过服务输入、服务过程、服务活动结果全方位来体现。

3、服务质量要素

顾客的需求可分为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两部分,评价服务质量时,从被服务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的质量特性:

3.1、功能性

功能性是企业提供的服务所具备的作用和效能的特性,是服务质量特性中最基本的一个。

3.2、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被服务者为得到一定的服务所需要的费用是否合理。这里所说的费用是指在接受服务的全过程中所需的费用,即服务周期费用。经济性是相对于所得到的服务质量而言的,即经济性是与功能性、安全性、及时性、舒适性等密切相关的。

3.3、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企业保证服务过程中顾客、用户的生命不受危害,健康和精神不受到伤害,货物不受到损失。安全性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改善安全性重点在于物质方面。

3.4、时间性

时间性是为了说明服务工作在时间上能否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时间性包含了及时、准时和省时三个方面。

3.5、舒适性

在满足了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时间性等方面的需求情况下,被服务者期望服务过程舒适。

3.6、文明性

文明性属于服务过程中为满足精神需求的质量特性。被服务者期望得到一个自由、亲切、受尊重、友好、自然和谅解的气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来满足被服务者的物质需求,这就是文明性。

4、服务质量差距

测量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之间的差距是那些服务领先的服务企业了解顾客反馈的经常性过程。下图是一个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在图中,顾客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间的差距被定义为差距5,它倚赖于与服务传递过程相关的其他4个差距的大小和方向。

差距1是顾客期望于管理者对这些期望的感知之间的差距。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是管理者对顾客如何形成他们的期望缺乏了解。顾客期望的形成来源于广告、过去的经历、个人需要和朋友介绍。缩小这一差距的战略包括改进市场调查、增进管理者和员工间的交流,减少管理层次,缩短与顾客的距离。

差距2是指管理者没有构造一个能满足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换成切实可行的标准。差距2由下面原因造成:缺乏管理者对服务质量的支

持,认为满足顾客期望是不可实现的。然而,设定目标和将服务传递工作标准化可弥补这一差距。

差距3是指服务绩效的差距,因为实际服务过程不一定能达到管理者制定的要求。许多原因会引起这一差距,如缺乏团队合作、员工招聘问题、训练不足和不合理的工作设计等。顾客对服务的期望来自于媒体广告和与组织的各种交互过程。

差距4是实际传递的服务和对外沟通间的差距。对外沟通中可能提出过度的承诺,而又没有与一线的服务人员很好地沟通

三、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

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消费者感知质量,服务系统缺陷,服务实现差距;外部因素包括消费者期望水平,市场竞争程度,社会文化差异,本文主要是取内部因素来分析,其中运用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概念。

第三章 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服务质量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概况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简称“海南省联通公司”)依托中国联合网络有限公司的雄厚实力,立足海南,致力发展通信业务,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高质量通信、营销、服务网络,服务日臻完善,客户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海南电信市场的重要力量。2008年,在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海南省分公司融合重组以后,公司更是加速向规模、效益并重的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型,完善面向市场和客户的高效支撑运营体系建设,加快各项业务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公司目前主要经营业务为基本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等业务。同时,还承担普遍服务和党政专用通信、应急通信等任务,是承担着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重任的主导通信企业。

“十五”期间,公司不仅为海南省交警、武警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揽子通信解决解决方案,并连续为五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供通信支持,展现了高品质的通信保障技术和服务水准,赢得客户、社会的信赖和认可。先后荣获“全国通信行业用户满意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海南省“消费者满意品牌”、“海南企业30强”、“海南省十大慈善企业”等称号。

展望“十一五”,公司将以积极、务实、理性、有效的发展步伐,显著增强综合实力,以宽带、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捆绑整合为依托,按照总部提出的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宽带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海南省信息化水平、建设海南成为“无线宽带信息岛”而不断努力。

目前,公司的服务、营销和基站网络等遍布全岛各地,下设海口、三亚、儋州等20家分公司,现有员工1500人,取得大中专以上文凭的达60%,拥有各类技术职称的达42.5%,公司业务实现了城乡光缆传输化、交换程序化,并新建和扩建了宽带网、可视电话网、光纤网、无线市话网、SCDMA网络、VSAT通信网、G网移动手机,形成一个现代化通信网络。

分公司经营项目:国内、国际全业务电信网与设施,无线设施业务,基础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既国内、国际长途电话、本地网电话、无线市话业务、智能网等增值业务、各种ADSL宽带服务、IP电话卡业务、磁卡电话业务、网络出租等业务。

二、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服务质量的提高。电信行业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以及消费者消费水平、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新的服务热点和难点必然会不断凸现出来,例如在电话服务领域,随着移动电话使用率的持续增长,针对手机通话质量的投诉问题愈渐突出,在小灵通〔PHS)领域,随着各种增值业务的推广和SP商的参与,许多不法SP商的投机行为使得消费者对SP商的投诉抱怨成为该领域质量问题的焦点,在宽带业务领域,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多以及前期投资的各种设备及线路的使用老化等,服务过程质量和网络质量成为首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1、中国联通的竞争优势

1.1、网络覆盖面广

近十年来,中国联通建成了覆盖全国、联通世界的综合通信网络。1999~2003年,为适应市场需要,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通信网络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亿元,年均投资规模达到400多亿元。截至2010年底,公司建成了覆盖全国、总容量6亿户的移动通信网络,其中,2010年仅用半年多时间,建成开通了覆盖全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其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在世界移动通信发展史上前所未有。2003年3月28日,中国联通又将CDMA网络整体升级到CDMA 1X。目前,公司正在加快CDMA精品网建设步伐。公司建成开通光缆干线57万公里。在国内率先采用统一的基础网络平台技术,建成具有联通特色的全国性长途电话网、数据通信网和互联网,开通了IP电话、互联网、视频会议系统、可视电话系统等业务,真正实现了综合业务的一体化服务。在香港、美国设立了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开展当地业务。1.2、技术更新速度快

当模拟技术盛行时,刚刚成立的中国联通率先采用当时先进的GSM数字蜂窝技术建设移动通信网络。在CDMA建设方面,根据中国用户的习惯,独创了CDMA机卡分离技术。为协调GSM和CDMA两网的发展,中国联通又开创性地开展GSM 1X技术试验,成功地开发出了“G&C移动双模系统”。这一“双模系统”于今年上半年全面建成,并以“世界风”为品牌全面推向市场。该系统建成后,具有三大功用:一是使GSM用户能够享受CDMA 1X的高速数据服务,二是实现CDMA用户的全球漫游,三是弥补G网和C网的覆盖不足。这将极大地方便广大移动用户尤其是目前的双机双卡用户,给他们带来全新的移动通信体验。

利用先进的技术,中国联通通过与高通、SUN以及众多SP/CP合作,开发出了丰富多彩、深受用户喜爱以“联通无限”为总品牌的增值业务。类似的WAP2.0业务、流媒体业务等增值业务,也将很快推向市场。

在统一网络平台上,中国联通采用ATM+IP技术,建立了统一的多业务网络平台(China Uninet)。在朱高峰院士主持的该网络平台项目技术鉴定会上,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CHINA UNINET为向下一代网络过渡走出了一条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这一网络的IP电话、在线通等业务,一推向市场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

在视讯网络方面,中国联通采用世界先进H.323技术,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视讯网络系统,并推出了具有联通特色的“宝视通”业务。

多年来的技术创新,不仅使中国联通的通信能力和生产力不断提高,也大大提升了中国联通的技术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了中国联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2、中国联通的竞争劣势

2.1、联通的4G技术标准WCDMA不成熟,而移动的4G标准TD-SCDMA比较成熟,当然联通的4G标准网路带宽承载能力相对较差;

2.2、联通的数据传输业务很强,但是这个业务只有企业用到,个人很少需要;

2.3、联通的服务现在应该说提升比较快,局部地区比移动好,移动由于一直是老大地位,因此移动的上升空间比联通要小。

3、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

海南地区的电信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移动运营商是中国联通的重要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服务范围覆盖了海南省全境,主要与联通争夺话音通信市场。

海南的中国移动发展迅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海南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于1999年7月在中国电信体制改革时成立,同年10月被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全资收购并在香港与纽约成功上市,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公司下辖海口、三亚等19个市县分公司。海南移动公司全面负责自治区境内“139、138、137、136、135、134”及“159、158”国家公众移动电话网的发展规划、建设维护和经营服务。截止到2010年底,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00万门,基站达到8000多个,与206个国家和地区的271个运营公司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客户规模不断壮大,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移动客户;累计上缴利税100亿元,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1、品牌形象好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与业务创新。几年来,海南移动以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打造出了“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服务品牌,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不断开发推广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短信、彩信、彩铃、语音杂志、飞信等新业务。手机支付、信息查询、音频视频以及音乐俱乐部、手

机报等业务推动手机终端集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正在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3.2、网络信号覆盖较好

海南移动已建成了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领先的综合通信网络,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全区城市、县、乡所在地,高速公路覆盖率达到98%,国道、省道覆盖率为83%,72个A级景区和多个热点旅游景点实现了良好覆盖,实现了 “乡乡通电话”,极大地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投资2.5亿元实施的“村村通电话”工程,更使各市县6000多个无任何通信设施的边远农村告别了不通电话的历史,为广大农民搭起了致富奔小康的信息快车道。优质的网络,使移动通信在多次遇险救援、抗灾抢险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通信保障作用,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3.3、服务好

在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通信需求的同时,海南移动从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方便广大客户办理业务,加大建设力度,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郊区,搭建起了密布全省的服务网络,实现了“一乡一店,一村一人”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开设了10086蒙语热线服务,受到乡镇客户的热烈欢迎,日呼入量超过1000万人次。开展“诚信服务,满意100”、“流程穿越”、“业务办理挑战3分钟”等服务提升工作,有效促进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八项承诺,即:全面启用新版入网协议、资费信息清晰透明、收费误差双倍返还、全面实施服务定制客户确认、48小时首次回复客户投诉、业务办理免填单和一台清自助服务电子化、先提醒后停机、专线受理不良信息举报,营造了公正、透明、便捷的消费环境。此外,还聘请32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客户监督员和梦网服务监督员,定期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效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升

3.4、渠道广泛

海南移动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行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警务通”是海南移动为海南省公安厅组建的“移动警务查询系统”,借助该系统,被授权的公安厅干警可以通过手机对常住人口、在逃人员、车辆、案件等信息实时查询,还实现了内部日常会议通知、信息公告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公安

系统内部信息传递和办案效率。同时,与公路、电力等行业合作,推出了车辆定位、远程无线抄表等业务应用。基于中小企业、校园和农村客户,开发了并推广“企信通”、“校信通”、“农信通”等业务。建成了海南省政府手机办公WAP门户系统、三亚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等一批电子政务项目,先进的移动信息化手段,不仅帮助各个行业、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也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3.5、产品多样化及资费灵活

针对郊区特点,移动推出了神州行大众卡。18元可以包打150分钟。神州行畅听卡,神州行12593新干线等产品。这些产品极大地满足了郊区用户的需求,大大地分流了网通小灵通的话务量,对网通低端用户市场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4、中国移动竞争劣势

4.1、先天不足

缺乏固话网络和互联网资源,这是在以后的竞争中的最大劣势。在以后的业务发展中,总的趋势是打包业务,即在享受一个业务包时,里面既有宽带、电话也有手机业务,这就决定了一个用户基本就选择一个运营商为他提供所有的服务(现在用移动的手机、用电信的电话、用网通的宽带的现象非常普遍,使用了三家运营商的业务),这个劣势就使部分用户离开了中国移动。而且这个劣势在短时间内无法扭转的,这也是中国移动应该重点发展的领域。

4.2、TD-SCDMA 在国际三种4G制式中运用最不理想(可以说是最不成熟的)的就是TD-SCDMA,但是没有办法,现目前只有中国移动才有这个资金来推动TD-SCDMA的发展,由于TD-SCDMA只有在国内才有,先不说TD-SCDMA本身技术的可靠性,就说那些来往于各国之间的绝对高端客户,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多年来的品牌优势也许就会因为TD-SCDMA而逐步丧失。

4.3、国家的不对称管制

这次重组的最终目的就是组建三家实力基本相当的全业务运营商,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所以很有可能国家出台非对称管制,例如:价格不对等管制、限制市场份额、现在新增市场份额、单向携号转网等。这是对中国移动很大的威胁,也许高端客户就会因为单向携号转网而慢慢流失,从而降低ARPU值。

三、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目前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的客户需求满足上与竞争对手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虽然联通的客户服务做的相对较好,但是通讯服务和网络传输相对于竞争对手还需功能强化,同时需要退出更多的新产品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第四章 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对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以及其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的服务质量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现对进一步提升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的服务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1、夯实基础管理,解决服务短板

通信服务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服务工作贯穿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客户认知度和满意度上。融合后对外的产品增多、客户规模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更广了,用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为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制度,使各项服务工作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为切实解决好服务短板的问题,加强对10010客服热线处理客户投诉情况的监督,对经营、服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和改进意见。同时,各级公司通过投诉的处理,进一步梳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资源进行改进,建立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的长效机制,真正体现联通公司的差异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创新服务流程,建立管控机制

服务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市场经营、运行维护、网络建设、业务支撑等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配合不到位都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服务工作,甚至引起用户投诉或媒体危机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要组织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在营业厅现场联合攻关,拆解、分析制约受理时限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优化业务受理流程,缩短用户等待时间,通过大量的业务模拟和测试,找到解决问题有效办法,成功解决制约全业务运营的问题。

为打造联通宽带服务品牌、提升用户感知度做好基础服务准备。

3、强化责任落实,提升服务水平

优质的服务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改进和提升服务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抓好服务基础工作,提升客户感知度和满意度,是一个优秀企业的重要工作。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新公司成立后,服务的流程、规范、制度、体系及全业务的发展,都需要各级服务人员学习和掌握,针对服务能力短板,组织专项评选活动、实施正向激励措施,营造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业务技能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实现窗口人员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效率和服务作风的新突破和新提升。

5、加强业务宣传,树立企业形象

针对当前不少客户对联通业务,尤其是联通新业务使用方法、业务流程缺乏足够认识与深入了解这一状况,加强联通业务的宣传与诱导工作,提高各类联通业务的透明度日显重要。对此应与广电、报刊、广告制作业和印刷业通力协作,面向广大客户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地介绍各类联通业务尤其是联通新业务的功能特点、使用方法及申办程序,使之家喻户晓。实践证明,加强业务宣传与诱导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完善企业经营服务的重要途径。

6、做好后台服务,加强对前台服务的有力支撑

没有后台支撑,服务人员素质再好,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样,没有通信能力的支撑,搞好服务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欲抓好后台服务首先要积极推广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一个后台支撑部门为前台服务,前台窗口为客户服务的闭环有序的科学化服务管理体系。显然,支撑网的不断完善,对于提高运行维护效率及营业受理时限进而改善服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证明:后台服务是前台服务强有力的支撑,是确保联通公司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运营服务有条不紊、有序协作的联系纽带与桥梁。

7、抓好网络服务,体现联通优势

没有优质、高效的传输网络,多层次的信息源就难以体现其时效与价值。网络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内通信服务市

场竞争激烈,为此,服务网络的规划、服务网络的拓展、服务网络的涵盖范围、服务网络的优化与监控手段及服务网络平台上的技术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工作也亟待进一步深化。

8、利用先进通信手段,发展远程支持模式

先进的通信手段为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带来可能,发展远程支持服务是提高快捷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广域网技术的应用,维护中心可以得到足够的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对于软件故障可以通过远程下载的方式进行故障恢复,对于硬件故障可以通过指挥现场维护人员进行硬件更换,因此在时效上远程支持明显高于传统技术支持方式。另外通过资源共享、问题传递、专家会诊等先进手段,使群体智慧在维护应用中共享成为可能。

9、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

选择差异化竞争将成为运营商和运营企业实现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异的有力武器,在差异化竞争当中将不断地会有新业务推出,电信用户将可以享受到更加多样、更加贴心的服务;电信用户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满足。那么电信方面该如何通过差异化竞争来达到提升服务水平?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数十年前曾讲过,若要成功经营企业,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清楚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二是用比竞争者更好的创新方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五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要把握整体市场形势,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抓住用户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推出新的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和探索本地区的竞争策略,才能够保住现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电信市场营销》,李霓虹 惠亚爱 林雯 胥学跃 郭永波 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电信营销管理》,胥学跃 编 ××市邮电大学出版社

3、《市场营销学》(第三版)吕一林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4、晁钢令.《市场营销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第1版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篇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波特在其创新模型(钻石模型)中,把产业基础纳入创新系统,贯穿了深刻的产业创新体系思想。劳斯韦尔在《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提出的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综合创新模型是产业创新体系思想的又一种体现。卡尔森的技术系统理论为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布雷斯齐(Breschi)和马勒尔巴(Malerba)等在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演化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产业创新体系概念,认为“产业创新系统可被定义为开发、制造产业产品和产生、利用产业技术的公司活动的系统(集合)”[1]。马勒尔巴从知识技术领域和产业边界、参与者和网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并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概念。

我国关于产业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1999年。徐作圣等分析了政府政策工具在产业创新体系中的影响方式及成效,并对我国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2]。柳卸林指出产业创新体系的关键是合作创新的网络[3]。赵黎明、冷晓明认为,产业创新体系的行为主体有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其效率和功能除取决于各行为主体自身的运作机制外,还取决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4]。张治河认为,产业创新体系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导向,以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为保障,以创新性技术供给为核心,以实现特定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网络体系;同时还构建了产业创新体系模型,包括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产业创新政策系统、产业创新环境系统和产业创新评价系统四个子系统,并以“中国光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5]。承立平探讨了海峡两岸ICT产业的发展战略,初步建立了基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ICT产业创新系统,这个创新系统是由市场、技术和公共机构构成的三维体系。张治河对产业创新体系模型进一步优化,并据此对钢铁产业创新与发展进行了研究[6]。梁雄健就通信产业创新的界定、内容、模式、过程、创新系统等内容进行了综合论述,引起了业界内外广泛的关注[7]。李春艳和刘力臻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及条件探析了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给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和模型[8]。

二、华为自主创新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全球化、技术含量最高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在1988年成立之初只有6名员工、2万元注册资金。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达185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4.2%。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评比中,华为位居首位。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至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GPRS/GSM,CDMA2000 lx EV-DO/CDMA2000 1x,TD-SCDMA和Wi MAX)、核心圈(IMS,Mobile Softswitch,NGN)、网络(FTTx,x DSL,光网络,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1N,mobile data service,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的自主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技术模仿——产品追随阶段,重点跟进——适度领先阶段,国际同步——部分超越阶段,不同业务的自主创新阶段之间存在重合和交叉。

1. 技术模仿——产品追随阶段

华为成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产品,而是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用户交换机。直到1989年,华为以代销交换机收入为研发经费,开始了数字交换机领域的研发,推出半机械、半数字的入门级产品PBX—JKl000。1990年推出阳春机型,这种机型作为可以连接多个分机的总机,主要面向酒店与小企业;虽其价格便宜、方便实惠,但产品的性能并不理想。1991年又推出了512门用户交换机HJD48和纵横式局用机JKl000。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利润过千万。这时华为的领军人物——任正非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几乎全部的销售额投入到国际市场的主流技术C&C08机的研制,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扩大自主研发规模。1993年初,华为成功研制出2000门大型交换设备C&C08机,并于1994年随即推出万门级C&C08交换机。1995年,华为的C&C08机在市场上获得重大突破,拉开了与国内同类厂商的差距。

创业初期,华为以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使用“人海战术”迅速抢占农村市场,运用“压强原则”来配置资源,利润主要来自于市场份额的增长。

但同时,华为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国外通信产业和国内同类企业快速发展,竞争升级;由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华为技术研发体系却很混乱。同时,华为面临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96年电信部门的设备采购权规定要上报省市一级,并逐渐转向招投标的方式。华为在分析所处情形后,积极采取了跟进并超越的自主创新模式。

2. 重点跟进——适度领先阶段

从1995年开始,尤其是2000之后,华为开始具备了改进并创新的能力,实现了由2G领域的重点跟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壁垒,到3G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领先。

(1)2G领域

1995年,华为启动了GSM移动通信研究。1997年,华为研制出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997年10月,华为的GSM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1999年相继突破湖南、四川、福建、辽宁等,首次打破了欧美移动通信巨头长期垄断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局面;1999年开始研究GSM-R技术,2003年底华为与铁通公司签订大秦铁路的GSM-R工程合作框架;2005年结合3G技术和理念推出的Ener G GSM解决方案,2006年以35万载频、21%的合同份额位列全球GSM市场三甲。

当时CDMA是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在技术成熟度和市场覆盖方面仍处于初步阶段,国内外通信企业基本处在同一起点,还没有形成巨头垄断技术和市场的局面,这为中国通信制造业提供了契机。

(2)3G领域

1995年,华为开始跟踪国际上3G技术的走向。1998年,华为开始商用系统研发,将整个公司1/3的研发力量投入到3G研发上,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分支机构和合资公司、技术研发体系合作研发WCDMA技术。2003年华为研制出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ASIC基带芯片,成为国内第一家能独立开发设计并优化WCDMA ASIC芯片的厂商。2003年,全球率先推出商用R4系统,为阿联酋ETISALAT、SUNDAY等提供R4网络方案。2004年,华为与荷兰移动通信运营商Telfort签署了价值数亿欧元的合同,冲进3G一级市场(欧洲),同年华为已拥有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产品在内的全套移动通信解决方案。2006年华为获得了全球WCDMA新增市场32.9%的份额,名列榜首;2008年,全球市场份额27.1%仅次于爱立信,并继西欧和日本,首次进入全球高端市场北美。欧洲是GSM、WCDMA发源地,美国是CDMA技术发源地,华为的3G产品能成功在欧洲及美国商用推广,标志着华为在3G领域已经进入到领先者行列。

另外,华为积极推进3G标准化,与爱立信、北电、NEC、西门子共同缔造了CPRI联盟,积极参与3G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先后成为3GPP和3GPP2的部门成员,全面参与了中国3G标准化组织CWTS的WCDMA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这些活动标志着华为已经成为全球3G市场重要的参与者。

3. 国际同步——部分超越阶段

2003年起,在下一代网络、高端路由器、光网络等领域的研发上,华为逐渐体现出与国际同步甚至领先的能力。

(1)下一代网络(NGN)

在国内NGN从试验、试商用阶段到商用阶段的过程中,华为充当了开拓者和领路人的角色。2003年10月,华为在日内瓦国际通信展上就推出了全套的基于全球标准的NGN解决方案。2003年11月,华为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U-SYS Work Space企业统一通信解决方案,并和国内所有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了NGN领域的合作。2004年底,华为设备中标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建设,同时与中国移动签署协议开始建设全球最大的NGN。在海外,华为已经为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全球十多个国家、地区部署了超过70个U-SYS商用网络,U-SYS NGN系统全球出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9]。

(2)高端路由器

1995年华为开始研发路由器产品:1997年推出Quidway S 2403以太网交换机;2001年推出Quidway Net Engine 80核心千兆交换路由器、Quidway S全系列智能以太网交通换机,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软件开发管理CMM四级国际认证的企业;2002年,Quidway Net Engine系列高端路由器销售达1600余台,Quidway系列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销售达27万余台,成为业界领先的端到端设备及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并于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华为高端路由器已经成为国内数据通信的主流设备,其应用规模进入60多个国家,承担了l0多个国家的骨干网络建设。

(3)光网络

华为自1996年推出光网络SDH设备,1997年,在业界率先推出能够上下2M的2.5G SDH系统;2001年,推出全系列的城域网Metro系列MSTP设备,并推出1600G DWDM商用系统。2002年,华为成功掌握了40G SDH系统和智能光网络的关键技术。2003年,其STM-64光传输系统获“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4年,STM-16光传输系统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华为成为全球光网络市场增长最快的设备供应商,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2008年,其大容量智能光交换系统OSN9500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光纤网络设备上华为具备了基本与国际同步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层面上,华为的技术储备亦不输于跨国公司。

在重点跟进和国际同步阶段,华为主要采取了技术追赶和超越的自主创新模式,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最终获得了市场地位的提高和领先。

三、华为自主创新国际化的影响机制

由系统科学理论可知,一个系统的稳定存在,取决于系统内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如此。

一方面,在自主创新内生力量的驱动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部门、财务部门、营销部门、技术部门和采购部门等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同的发展周期及发展机制来调配资源,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还要有需求拉动、竞争驱动和市场激励等市场因素的引导,需要有技术更迭、人才流动和技术流动等技术因素的支撑,需要有政府的法律法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和创新奖励等政策因素的支持,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社会因素的帮助。当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发生正向叠加效应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得以建成。通信设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内外因素共同影响机理如图2、图3、图4所示。

1. 内部影响因素

(1)企业家精神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始作俑者,是能够承担风险,善于把握不断变换的环境中的可利用机会,且在创新源泉方面有灵感的人。”企业家不但是创新的发动者,还是创新活动的实施人和管理者。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在商业模式下能够合理组织设计以及配置人力资源的能力,并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准确定位,根据自身条件正确把握未来技术路线。

(1)企业家对技术和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坚实的技术基础

任正非始终坚持,技术自立是强国的根本,没有自己国家的科技体系,工业独立是一句空话。华为诞生之初,任正非就志在将华为打造成世界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每年的研发投入从800万到1000万人民币不等。1991年,在华为第二次战略转型时,曾遇到了较大的资金问题。在银行拒绝贷款的情形下,任正非没有放弃自主研发,而是选择倾其所有,甚至忍受高达20%-30%的年息向大企业拆借,前后筹集1亿元人民币。因为他看到一味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结果只能是以市场换技术,使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劣势中。任正非为华为定下了明确的目标:立足自主创新,发展民族工业,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占领中国市场,开拓海外市场,与国外同行抗衡。

(2)企业家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任正非说过:“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随着大多数交换机代理商的没落,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华为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代理交换机业务还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但并不能长久。在继续代理交换机的同时,华为毅然闯入数字交换机研发领域,学习和仿制交换机。1990年推出阳春机型,1991年推出了512门用户交换机HJD48和纵横式局用机JKl000,并于1992年,销售额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

(2)企业研发投入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规模及研发(R&D)投入,作为产生创新科技成果的第一要素,直接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经费多少、人员配备情况以及设备先进与否是R&D投入的主要内容。企业研发投入越大,就能为研发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研发者掌握的可用资产和可控项目也越多;从资源角度看,资源投入、研发人员素质将更加到位,最终研究成果越有效。表1和图5是华为历年销售收入、研发投入情况。

1988年华为成立以来,持续提升以客户需求为定位的创新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这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研发投入是不多见的。2010年,华为更是加大研发投入,年度研发投入达到人民币174亿元。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31,86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8,892件,海外专利8,279件。已获授权专利17,765件,其中海外授权3,060件。在LTE/EPC领域,华为基本(核心)专利数全球领先。华为历年专利申请情况如表2、图6所示。

(3)创新人才资源

资料来源:华为官方网站及年报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华为官方网站及年报资料整理

Nijhof指出企业人员创新潜能识别、人员相互信任联系、人员职责明确、宽松研发氛围的构建,对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十分重要[10]。Wan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创新同以下5个因素有着显著的正向联系:组织柔性,组织资源的配置,人员创新观念,人员风险偏好和人员思想交流意愿[11]。因此,科技创新人才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

华为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首先,公司基本法指出“追求人才资本的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的增值”。其次,通过富有竞争性的薪酬分配体系给每个员工以激励。在薪酬方面高级技术人才与国际平均水平看齐,并制定个人能力贡献与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相挂钩的期权和股权政策。再次,重视员工培训,针对每类岗位设计了系列课程。最后,华为制定了严格考评制度,将考核标准挂钩各部门、各任务、各流程甚至每个员工。

(4)资源整合能力

如果企业发展完全依靠自主研发,企业的研发效率会低下,不能对市场需求迅速地做出反应。华为具有较强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原则,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华为合作的基本原则是:企业专注于通信网络核心技术的研发,而其他非核心领域可以逐步通过合作方式获得。1998年后,产品从窄带技术向数据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转型,而华为缺乏该方面的技术储备,为顺应市场需求,华为通过合作快速拉近了与国际对手间的差距。1996年开始,华为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合作共同研究以IS95为核心的窄带CDMA技术。产学研的合作,弥补了华为自身技术的不足,加速了新产品的产出速度,也为华为培养和积蓄了技术人才。

华为的合作方式包括建立高校基金(每年大约700万元,高校进行竞标,资助额较小,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研发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利用其资源优势,集中在中等规模的委托研发项目上),专项合作(基于长远考虑)和企业的联合研发。其与大学合作的基本定位是在企业技术的前期研究领域,以发挥大学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联合研发中,华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有效整合国外先进技术。如华为——朗讯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微电子、光电子等领域的全面合作。而华为——SUN联合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组织SUN产品(系统、软/硬件)的应用技术培训和交流、合作研究与开发。此外,2003年3月,华为与3COM成立华为3COM公司,华为利用3COM的国际市场地位和品牌销售华为的数据通信产品,打开美国市场。2003年8月,华为和西门子成立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TD-SCDMA无线系统及终端产品,开拓印度、巴基斯担、孟加拉等潜在市场。华为在合作时坚持依靠企业自身专有技术吸引外界新技术的方式,既发挥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潜力,又通过技术资源互补增强了企业的实力。

(5)企业动态能力

所谓“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通过逐步建立、调整以及不断变换和配置企业内外部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全面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企业可以跳出路径依赖和市场现有位势的禁锢,获取新的竞争地位和比较优势[12]。

(6)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源自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技术研发活动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来看,设计、生产制造、供应和销售等环节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抓好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并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接口工作,技术创新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自主创新不仅是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而且是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及市场效益的实现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体系结构(如图7所示)。

袁庆明[13]指出: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根本性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形成竞争环境的市场制度;重大性制度,包括股份制、企业研究开发制度、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风险投资制度;辅助性制度,包括政府的其他经济政策、政治思想文化制度。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进步是制度变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变革和发展;而创新后的制度又反过来对技术进步以决定性的推动。同时,围绕技术创新华为进行了管理和组织上的创新,包括制定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企业文化(“土狼精神”)建设,从地区公司制到事业部和地区公司相结合的二维组织结构的转变等等。

2. 外部影响因素

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环境,企业这一子系统不停地在社会经济系统整个大系统进行交互。企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影响,正向影响就是企业自主创新国际化的外部形成动力。企业自主创新国际化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需求

创新需求拉动理论将技术创新看作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本能回应。经济学中指出每一种需求的出现都需要相应的供给来满足,市场往往表现为潜在产品价格的上升,生产者为了分享价格上升带来的利润,必然针对新需求开展自主研发。由此可见,企业的自主创新往往产生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闭合环路,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是自主创新的出发点和主要推动力,而创新后的新产品又为新需求的产生提供空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奎斯(D.Marquis)等人分析了500多个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例子,发现有75%的自主创新活动是由市场需求产生的。同时,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自主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必然会使市场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新需求又会推动下一次创新的产生,不断往复,则形成“需求——创新——新需求——新创新”的良性循环。

华为的发展历程再一次验证了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1993年初,华为针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新需求,放弃了电缆这一被市场广为采用的通信介质,创新性地选择更适合远程的光纤作为交换机的连接材料,推出了2000门大型交换设备C&C08机。此前,国外的万门交换机都是使用电缆连接,而电缆的最大弱点是在用户分散的地方铺设成本过高,维护难度大,不适合远端市场。华为在研究新需求后,毅然使用了光纤这一在农村有巨大市场的通信介质,形成了技术和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另外,华为始终贯彻“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的理念,依靠市场需求驱动技术创新。华为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快速反应,关键在于其具备迅速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不易做到的,华为不但从顾客现实需求出发洞察未来需求,同时还在顾客未来需求基础上把握更为长远的需求,使技术创新活动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既能够及时捕捉机会,顺应市场,快速反应,又能够创造机会,引导市场。

(2)市场竞争

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比对手更稳、更准、更及时地满足和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动力,是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是企业不断开发适销对路、价低质优产品的外部促进因素。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高,企业的危机感、紧迫感则越大,创新压力也越大。

在华为发展初期,国家从宏观方面逐渐加大对通信行业的投入力度,国内通信业的巨大发展空间逐渐显现。但是,国内通信技术缺乏,因此国家又采取了“技术换市场”的策略,造成了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长期处在国外通信公司之下。在这种情形下,华为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

首先,是替代产品威胁。替代产品对于做代理业务的华为便是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直销品。虽然80年代中后期国内出现了200多家小型的国营交换机厂,但它们只能生产一些小型交换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且产量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华为合资或进口生产的设备虽价格昂贵却很受欢迎;但同时,华为也意识到,一旦国内厂商实现了技术进步,并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将会对其造成巨大的威胁。其次,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代理业务进入的门槛较低,一旦有更具实力的企业进入,华为的生存空间便会随之被压缩。第三,是竞争对手的威胁。交换机代理业务被外国电信设备的大量进口直接拉动。在高利润率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代理公司出现,过多企业的加入使竞争日益激烈。第四,是供应商的要价能力。当时国内货源相对紧张,代理厂商日益增多,供应商随时有可能收回华为的代理权。最后,是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华为刚成立时,代理的交换机质量稳定,且供给小于需求,虽价格昂贵,但仍有竞争优势。但随着代理商的增多,顾客有了更广的选择范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华为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并将危机化为创新的动力,推动了自主创新国际化的进程。

(3)FDI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是企业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被其他企业无偿获取的现象,即其他非创新企业无偿获得了企业创新者的新成果,是企业获取创新成果的同时没有补偿创造者,或即使补偿了但补偿的价值没有创新成果价值大的情况。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设厂或合作经营往往会产生知识外溢,使本地企业获利,引进外资不仅会带来资本,还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FDI的溢出渠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业间溢出即垂直溢出,它是通过跨国公司和当地厂商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来实现;另一种是行业内溢出也称水平溢出,其途径很多:第一种途径是通过竞争效应,外资的进入加剧行业竞争,促进本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种途径是通过示范效应,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方面对本地企业存在示范作用,本地企业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种途径是通过人员培训流动效应,即在跨国公司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回到国内企业,为国内企业带来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等。

(4)法规政策

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不仅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具体运行机制,并能调动其它相关的环境因素,间接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影响[14]。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企业更容易管理和规范经济活动、预测发展方向、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包括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华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深圳市完善的市场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投融资体系,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圳市政府重视科技情报网络建设,搭建企业和大学及科研单位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重点支持对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有前瞻性的共性技术问题;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引导资金,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方向加以细分,鼓励和引导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5)社会支持系统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科技中介机构技术服务的支持。科技中介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和载体,是联结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纽带与桥梁。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一要强化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扩散和推广,加速自主研发活动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二要完善市场体系,使科技中介服务达到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水平;三要完善服务网络,引导科技人员以企业为主体对象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及培训业务,实现大范围的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应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中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技术中介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辅助。政府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织者,通过制定优惠的科技、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为自主创新打造平台;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培育自身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分别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金融和信息服务支持。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的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创新国际化的进程。

四、结语

华为自主创新经历了从技术模仿(产品追随阶段)、重点跟进(适度领先阶段)到国际同步(部分超越阶段)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七国八制”的落后局面,到“巨大中华”的崛起,再到如今以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多元化跨国经营,经历了产业起步和初步追赶阶段(1995年以前)到快速发展和局部跨越阶段(1996年至今)。通信产业的成长一般遵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解构国外成熟产品——在引进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与开发——适度领先——自主创新,国际同步,部分超越”的过程。

上一篇:如何让简历亮起来下一篇:高考议论文人物故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