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精选10篇)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 篇1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编写: 顾娟娟 2017-9-30

一、【学习目标】 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二、【学习重点】 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学习过程】

活动一:研读课本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P4和P9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将相关答案在课本相应位置划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关键词。1.如何理解文化“万花筒”?

2.文化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它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有关吗?精神产品需要物质载体吗?

5.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活动二: 深入情境 合作探究

一、“看”文化、“说”文化 你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你的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二、“问”、“析”文化

文化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化的概念。

1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是: 1)西双版纳植物王国

2)黄山自然风光

3)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 9)军队

10)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11)参加学校运动会

12)参加演讲会

13)某国议员竞选

三、“辨”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四、“议”文化

我们的生活能否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国家有哪些深远意义?

活动三 训练反馈 归纳提升

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号前。)

1、“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和凯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2、人们从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中,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无关 B、参加文化生活一定会陶冶人的情操 C、精神产品是一种纯虚构的东西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 篇2

1、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教学 服务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现如今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渗入是明显不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也只是光靠死板的记忆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流露真情,思考人生。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它能挖掘出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民族气质,语文教学正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学生,还要结合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不断的创新,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师讲授《孔孟论学习》 一课时,绝不能将论语的一些词句只是简单地讲解,要有充分的拓展,要让学生了解到每句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只是简单地掌握了这些概念,并不了解孔子为何有这些个声誉,也不了解孔子怎样宣传自己的思想和在宣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做过哪些努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此进行拓展,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儒家仁的思想,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多角度看待文化,培养学生 独立人格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看待问题时都太过片面和极端,不懂得变通,只是单纯的肯定或者否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偏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稍有欠缺,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独立的新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加以分析,若总是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教学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文化的精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全民的历史文化修养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方式看待传统文化,让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独立性。

例如,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学生都学习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作品和书籍,教师在教授时也极力地夸赞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扬他优秀的个人素养,在国家危难之际为祖国之所需贡献自己的力量,也鼓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身上的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这都是传统教学当中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忽略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的特质,鲁迅先生也具有人性的一面,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开始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持着并不完全支持的态度,是有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他就是许广平, 通过和许广平的交往才使得鲁迅先生选择了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的加入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增加了一股新的力量。因此,学生看待问题要懂得变通,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从多方面去看待他,对待文化也要有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才会形成。

3、挖掘文化的物质形式,培养 学生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 史,经久不衰,这其中的文化情感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但是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中,还有太多的物质没被我们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还要把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讲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物质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强情感的培养,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挖掘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社戏》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拓展“社稷”一词的含义,分别表示土地神和古神对于古代社会的农业做出的贡献,它是人们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其供奉, 用最高的仪式祭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尊重和敬畏,使古时候的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敢轻易浪费。但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大部分人都缺乏这一品质。

识香闻道体味古文化 篇3

香道课学什么

在梵乐弥漫的空间里,穿着考究素雅的衣,优雅庄重地点香、闻香,摆弄各种香道具,听老师言传各种香之道,才知道香道绝不仅是“拜佛烧香”那么简单的,香道的高深之处在于它既有实用香薰功能,更是对精神气质的修炼。

香道课怎么上

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鉴赏和感悟。在一系列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完成庄重优雅的仪式,并从中感怀天地恩赐,享受热爱生命,也让心灵融于大自然的寂静之中。香道起源中国,如今却常见于日本,是一门香气的艺术,也是生活美学。对于香道研习还具有颐养身心、养神养生的功效。

香道也分程式繁复的贵族流派以及重精神修养的武家流派,我们采访的香道老师马老师,多年钻研香道与中国传统文化,是认证中华香艺师,她师从武家流派,因此所用香具较为简朴,程式简中有刚,老师的着装也是古朴素雅。

而这里的环境也十分符合香室的要求,透气却不通风,墙上悬了香道十德,案几上罗列了一并香具,最出挑的是釉面温润如玉香炉。按照香道的规矩,出席香道课时要“静座而不私语”。

香道在哪里学

金刚缘灵修堂

初阶课程:每课时3小时,2个课时/期费用为900元。每月举办“合香三品,禅茶一味”品香会。

皕行艺术会馆

培训费用:8800元、72课时

上课地点:虹口区恒业路368号

品香而知活

来认识这些香

焚香及玩香方式有很多,香道所使用的香料也多达百余种,许多香品甚至可以用作香方,作用于身体的各个经络。老师说合理地运用香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治理微循环及植物神经系统,或是调整睡眠睡眠质量。如果学会了香道之后,便能够自己在家或办公室点上一炉真香,这也是脱离亚健康和心理抑郁状态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檀香、沉香、龙脑香、麝香等。品质较好的香,其香气一般都香味醇和,浓淡适中,这种最高级别的香,一般是深藏闺中人未识,能亲眼一睹是极大的幸运——

檀香:有些乳味,具有净口鼻作用。

菲律宾沉香:把香放到云母片上,香味就立刻散开来,有种水果味或草木的清爽雨林味,具有暖肾的医学功效。

海南沉香:这种沉香是厚实的木味,有些发酸,比菲律宾沉厚重不少,更有端庄稳重的大将气质。

丁香:是由丁香花磨成粉制成的香料,味道与丁香却差距很多,有着甜甜的水果香气。

玩香注意这些礼数

香道看似简单,其内涵却十分繁复。香道老师递给学生们一个道具包,单是道具就有8种之多。跟随着老师的指示,利用这些精巧的道具在香炉里压香灰,放上香粉并气定神闲地打香篆,焚香闻香。

品香炉的传递十分考究,老师用左手传至学生的右手,学生右手接过来,闻香三次之后再用左手传于下一位的学生,仪式感古意盎然。在接过香炉时,要盖住香炉口大半,移至鼻下,闭目凝神,脸向左侧,再将鼻腔内已混浊的余气排出。品香的神奇就在于在半小时内,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气息。

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老师随之问学生们的感受,原来在过去,文人雅士们会将这些感受写成美丽的诗篇,我们的鼻子早已经让世俗之气熏得迟钝,更无法具体地形容出闻香后的感受,然而一堂香道课,也唤醒了我们逐渐沉睡的嗅觉。

从制香到分享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都蕴含了“君臣浊辅”的团队运作之术和用人识人之道,甚而那些玩香礼数都昭示着企业、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微妙联系。在香道研习过程中思考全局,许多解不开的问题或许转瞬间也就顿悟了。同样,香道的学习除了能令人体会到香美,也能感受到香品带来的愉悦生活,获得沉静,以安定生活情绪。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 篇4

体味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探究:P9

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1—2,做

《第二教材》上填空题。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课堂练习: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

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巩固练习:P10相关链接一

思维拓展:P10专家点评二

结论: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不但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特点日益显著。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篇5

沈新强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二)简答题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 篇6

文化与生活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启发式教学,多元互动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

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本课小结:

第一框“体味文化”,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

文化生活1体味文化 篇7

课一贯而下, 层次清晰明了, 似乎十分完美。可细一思考, 总觉得有较大遗憾。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 出自文学大家苏轼之手, 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称道。难道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精巧、写法独特吗?似乎不足以解疑释惑。深入下去, 这篇文章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经世治国的理想受到严重挫败, 既而友朋疏离, 内心孤闷, 一晚看如此皎洁月光, 不禁情难以堪, 寻朋友、赏月光, 人生得失竟然释怀。再追问一下, 是什么让作者释怀的?这个问题就大得多了。文章结尾说:“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原来在这里。中国人的人生建构基本上是由两大哲学思想支撑的, 一是儒学, 二是释、道。达者儒学经世, 退者释、道修身。大多数文人两者兼备, 在一定时期相互转化。如陶渊明,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愤而辞官归隐田园, 这可能是魏晋时尚使然。到了唐代, 代表者是王维, 官做得很好, 后半生几近于半官半隐了。这样的人很多, 不一一列举了。看一下苏州、扬州等地的园林, 就知道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架构了。

这样说来, 苏轼的忧虑排遣方式并不新潮, 他是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一个普遍的表现。那么讲课是不是应该把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闲适”讲出来呢?我看很有必要的。唯有这样, 我们才不仅是为学哪一篇文章而学, 语文课的文化传承功能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我们的语文课才会变得厚重。

如何去讲出这个“闲适”?我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体味、感悟, 老师不要规定很多的定式、框架, 不要讲得太多, 语文课就应该如一杯淡茶, 任它慢慢飘香, 我们只要动员孩子静下心来, 深深呼吸———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急躁的文化、一种模式固定的文化。比如可以由结尾处的一个“闲”字荡开来, 京剧中诸葛亮有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上一散淡人”, 老师可以介绍这种文化现象, 当然, 学生能够说出来更好。因痛生闲, 因闲才孤枕难眠, 才去欣赏月光, 陶醉其间。

由此思考去,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 人为雕琢的痕迹太浓。课堂可能经过精心设计, 大家你一铲、我一琢, 最终会出来一“绝世美人”。可惜, 我们可能错过了许多。

这也不是新观点, 大家都知道。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做, 课堂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供推介, 而不是靠语文老师个人文化功底、教育机智、借机发挥来达到课堂的目标。具体的模式还不是很成熟, 但是语文学科的具体走向倒是可以拿来一说的。

语文课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这个大多数老师可以做到, 但是遇到长篇的文章, 许多老师望而却步, 朗读匆匆而过, 忙不迭地直奔主题。有位老师讲《幽径悲剧》, 让学生反复地读, 耗费了许多时间, 听课的老师昏昏欲睡, 似乎不成功, 可是孩子就是在这种不急不躁的清香四溢的课堂上来体味文本的魅力的。

语文课要抓点带面。课堂上扣住一个点, 让孩子生发开去, 吃透这个点就可以了, 然后再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达成这个目标的方式方法。比如, 上文提到的, 由“闲”字提领课堂, 由文化思考引发作者的方式、方法岂不更好?

再如讲授《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跳开中国文化是万万不行的,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何尝不是广大济世救民的有识之士的理想化的生活?一言概之, 这是儒家的大同世界。有位老师开设公开课, 仅仅讲出了身处乱世的陶渊明对现实的不满, 表达美好的愿望, 这是远远不够的。细读文章, 微言大义, 处处透露出文化气息。比如桃林, 为什么是桃林?桃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说意义非凡, 桃是五果之一, 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关于它的神话传说有很多, 桃是神仙吃的果子, 吃了头等大桃, 可“与天地同寿, 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 可“霞举飞升, 长生不老”。正因为如此, 所以桃又称寿桃。桃还有仙缘, 桃枝可以辟邪, 等等。为什么是“桃花源”而不是“梨花源”, 这是显而易见的。

再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为何重点说桑、竹这两类植物?桑树是为养蚕而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色彩很明显, 栽种竹子的意义更不用说了。

说了老半天, 这篇课文如何去讲?依笔者浅见, 莫如先说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 据此品读课文、理解含义, 一贯而下, 孩子们的收获应该很大。

综上所述, 语文课堂要放慢节奏, 古筝轻抚、檀香氤氲、淡茶四溢、文化浸润。我们都要置身其中, 闭上双眼, 慢慢体味、感悟。那种制定多个目标, 环环相扣, 一贯而下, 行色匆匆似乎天衣无缝的课堂未必是好的。

生活需要用心体味和摸索 篇8

第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则换了个地方作新的尝试。

如此这般,两人工作了很久,终于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巧者虽然不断地更换地点,终究还是一无所获。

年轻人听罢,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说:“我明白,做人就应该持之以恒,不应该朝三暮四,蜻蜓点水,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大师只是笑笑。

第二个故事:

还是这两个人,巧者在经过数次的尝试后,终于在一个地方发现了有水的迹象,于是他在此深挖,最終找到了水源。

而拙者则始终在原来的地方,一如既往,埋头苦干,越挖越深,结果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水源。

“这?”年轻人有些迟疑地说:“我想也许人还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不应该刻板教条,更不应该执迷不悟。”

大师还只是笑笑。

第三个故事:

两个人虽然都竭尽了全力,但无论拙者挖多深,也无论巧者换多少地方,两个人都没有找到水源。

“为什么?”年轻人疑惑起来:“那做人还有准则吗?”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1 篇9

现代文化是指包括当代中西方流行的关于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总和。其外延可以包含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法律、经济、政治及人类意向、观念、情绪等。

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创造中被突破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在这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总会在现代的竞争中被刷新。这种渐进传承的因果关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存在。

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但传统文化毕竟是现代文化的根,我们应该首先立足于弘扬,使现代与传统更好地衔接、结合。

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生活1-8课测试卷 篇10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2分)

一、本卷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红色旅游B.参观历史博物馆

C.看电视、听音乐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A.优秀文化可以推动政治进步B.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3.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决定这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4.2011年10月8日,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56张老照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100年前发生在“首义之城”武汉的那段革命风云,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思。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有评论说,失去正义和道德的看守后,人性的残忍和暴虐,便随时等待机会发泄。这表明人们的文化素养:()

A.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C.完全由社会不良环境决定

D.纯粹受偶然的境遇影响

6.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饮茶习惯不同,中国人喜好喝热茶,美国人则偏爱冰茶。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文化之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风俗习惯

C.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7.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8.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C.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春节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从传统习俗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独树一帜D.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11.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2.受“吃盐防辐射”谣言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的“盛况”。“谣言不可怕,就怕谣言有文化”,这句话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②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③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良好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13.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是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_______

A.传统文艺传统建筑B.传统建筑传统思想

C.传统建筑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14.文化塑造人生主要表现为()

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

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原因

C.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大同”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6.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

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D.公平、公正、合理、正义

17.仲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但中国各地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取决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历史地理等环境的影响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8.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促进不同文化的统一

C.相互尊重、革故鼎新D.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

19.歌手龚琳娜演唱的神曲《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突破传统的民歌唱法,获得广泛好评。这说明:()

A.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

C.创作理念是文化创新的根源D.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0.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从衰微到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造成这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科学技术进步B.教育事业发展

C.社会制度更替D.思想运动产生

2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下列选项最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的是:()

A.学海无涯B.学以致用

C.学之,则难者亦易矣D.温故而知新

22.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图书漂流()

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B.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

C.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D.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

23.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誓言所体现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卫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卫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并要求各大卫视须办道德建设栏目,俗称“限娱令”。据此回答24-25题

2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④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针对我国文化市场上出现的“庸俗、媚俗、低俗”“三俗”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坚持文化选择的多样性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

③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6.文化产业,产业是主体,文化是标志,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作为产业,必须面向市场,讲求经营规模和效益;而作为文化产业,灵魂在文化,缺少“文化”则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产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市场服务

②只有挖掘文化自身的资源和潜力,才能真正以文化来引领产业的发展

③要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的弊端

④在注重经济效益时,不可忽视社会效益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8分)

二、本卷有 4个大题,共48分(请直接答在对应答题区域内)

27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1年11月,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展出了陕西的大型3D网络游戏《黄帝》、台湾“创意时尚汉字”等一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本届文博会创下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263亿元的历史新高;展示了大批体现中华文化内涵、整合现代科技的民族文化产业;展示了大批来自海外的文物珍品;吸引了逾百万海内外游客参观,共享了一场文化盛宴。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北京文博会举办的意义。(14分)

28.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11年9月,我国迎来了第八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根据《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5分)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召开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班会,请你拟出发言提纲。(10分)

(3)请你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一条宣传用语。(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

上一篇:团员组织生活会下一篇:毕业自我鉴定500字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