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参考资料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色文化参考资料(精选8篇)

红色文化参考资料 篇1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人们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教材。

●从江西得天独厚的优势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人们探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提供了最佳场地。江西,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后人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地方。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红色文化具有历史印证价值功能,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使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具有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具有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红色,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更是共产党人钟情的色彩。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红色,象征着革命和胜利,寄托着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人民军队的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均为标有不同图案的红旗。红色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

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灵魂。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精神文化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传统,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物质文化则包括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实物、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对激励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当历史车轮驶进21世纪,“红色文化热”再度兴起,红色旅游、红色经典、红歌会等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当代人为何对那久远的“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情?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何在?值得我们去探究。

7月15日-7月20日,学院组织我们这些党务工作者踏上了红色之旅,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之都 ―― 韶山冲、井冈山、南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这些地方,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看到了众多的文物,听见了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

• 为了人民,牺牲“小我”。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短短 5天,却使我们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建立,有无数的热血儿女铺路。

在这些烈士中,许多人就个人出身来说,他们的条件在当时应该说是很优越的,如果只是管“小我”的话,他们个人的生活应该是比较顺利的,是用不着流血牺牲的。毛泽东出身于富农的家庭,家里生活在当地来说应该是比较富裕的;杨开慧烈士出身于教授的家庭,家里有许多的家产;刘少奇家庭财产也是比较丰厚的,共有房屋 21间半,前临碧水,背倚青山,左有参天古树,右为村民农舍。但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危亡,他们都舍弃了这些。这样舍弃小我的事情在当时的革命者当中比比皆是。工农革命军第 11师师长张子清,为掩护八一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被敌军打伤了一只脚。那时,一无先进的医疗设备,二无任何麻醉药品,只能靠盐水消毒。团里的战士去看他,将平时节省下来的一些食盐送给他洗伤口。他再三谢绝,后考虑到战友们的一片心意,只好收下。但他舍不得用,就小心翼翼地用油纸把盐包好。不久,他听说医院里断了盐,有一个多星期没给伤员消毒,导致不少伤员伤口溃烂,病情恶化,张子清赶紧把这包盐找出来,交给护士,要他去给所有的重伤员洗伤口。护士说:“师长,你自己不也是重伤员吗?”“快去,执行命令。” 护士只好含着热泪收下了这包盐。后来,张子清自己却因伤口感染于1930年病逝。

在这些景点,我们了解了当时贫困的生活和险峻的军事环境:我们看到了毛主席挑粮上山的箩筐和扁担,朱老总运用过的枪;来到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的黄洋界,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设壕沟、用毒竹针攻击敌人,好象听到了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 ” ;我们看到了设备简陋的兵工厂和造币厂、红军野战医院的地铺和担架 „„ 那时******对井冈山的人民武装,数次围剿,伤员很多,于是有了我军的一个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我们在医院的药柜里,发现都是中草药,原来******对山区实行经济封锁,根本弄不到西药,只好完全用中医的方式来治疗,真正是“靠山吃山”,伤员的草铺挨着,条件艰苦,吃的食品是红米饭、南瓜汤,这些东西在当时已是上等的饭菜了。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艰苦岁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志,红军就是在这里度过 “ 红米饭、南瓜汤 ” 的日子,忍受严寒酷暑,保卫红色政权。在井冈山诸多历史博物馆中我们见到的诸多面孔,多数人殒命于战场,但的人前仆后继,在挫折、失败、流血面前,革命前辈对胜利仍然充满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如毛泽东所言:“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我们由衷地赞颂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国为****筹帷幄,决胜千里;无所畏惧,敢于胜利!

三,反对教条,实事求是

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曲折。在这个过程上凡是做到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就取得成功,背离了这条原则,革命就面临着困难和失败。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进山当起了 “ 山大王 ”,历史记载的 “ 农村包围城市 ” 等思想均在井冈山时期产生,这些思想含蕴于青山、淬火于实践,指导着工农红军的方向。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它所要解决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而困难的革命任务,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寸步难行。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空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和公式,对中国革命无济于事。从思想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更加迫切的和命运攸关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的曲折经历中,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体系,解决了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所没有解决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的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当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惨遭失败,5000人的队伍仅存1000人,竟出现了枪多人少的局面。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说服教育大多数人,向罗霄山脉中段行军,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初的立足点。从此开创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建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在这些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他们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损失。在同 “ 左 ” 倾错误的艰苦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等著名论断,指导中国革命走出了低谷。

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行于思,思亦行

在一个学期的中国近代史学习后,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班参观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南昌八一起义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地学习了这片红土地上蕴含的革命精神,行于思,思亦行。

1927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不合作,江西南昌则在武汉和南京之间。由于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而发动了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一声枪响,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率领起义军两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和人民军队的诞生,开启了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先河。

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史上这一重大事件,1956年,人民政府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位于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 “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旧址内。

在课堂上了解了南昌八一起义的背景和经过后,我怀着崇敬瞻仰的心情参观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2600余件。经过维修和更新,现在纪念馆共展出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280多张、文物资料60多件,并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南昌起义的全过程及其重大历史意义。那里陈列了许多当年革命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这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辛和形势的紧迫。

馆内详尽的文图介绍,把我带进了那军号嘹亮、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令我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崇敬。看着陈列在展台上的一份份文件,一张张地图,以及一件件简陋的生活、作战用品,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各位革命先烈们在及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任坚持不懈的进行革命活动,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和形势的严峻;而在这么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革命先辈们还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不怕苦不怕累,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为我们这些后辈们做出了好榜样。

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实践出真知,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坚持从胜利走向胜利。

通过这次对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参观,我对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进一步了解南昌起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革命先辈们将革命的火种燃遍了神州大地,点燃了各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在革命的危机关头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在那里我们大家共同回顾了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前辈的不朽事迹,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证明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从此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当我看到当年起义布防图和革命志士们在领袖 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奋勇杀敌,我被先辈们军事思想的先进性和革命热情的高涨所震撼。那时我便思索先辈们的这些都从何而来,历史给予了我答案,那便是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信仰和誓死为受苦受难的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奋斗。

行于思,思亦行。在我看来,南昌起义不仅仅是为后来的革命道路开拓了新的天地和谋取了生的机会,其更大的意义应该是有待后人去发掘,去学习,去借鉴的。南昌起义不同于以往革命活动的特点正是其敢于选择在贫困艰苦的红土地上起身,敢于想常人之不敢想,敢于做常人之不敢做,所以才会得常人之不所得,正如“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寓意的意思一样。更提醒我们这些后人,要时刻谨记,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学习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学习革命前辈那种敢于打破成规,敢于吃苦敢于受难的精神,学习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学习他们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学习他们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红色文化参考资料 篇2

中国的红色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主要特征的大背景下, 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游客传递我国的红色文化信息, 如何应对文化迥异而实现对等翻译, 对红色旅游资料翻译而言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

1生态翻译学理论简介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前身便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理论将翻译置身于生态学背景下进行重新解读, 突出了"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个方面。而译者的适应包括译者对自我需要的适应、对自我能力的适应和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的选择是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不同维度上的交替转换, 即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从生态视角阐释和探讨翻译现象及其成因, 以一种全新的动态的眼光解读翻译行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翻译研究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全新视角迈出了一步。

2生态翻译学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英译的启示

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英译的特殊性, 使其在传递景点信息和红色历史文化的同时, 让外国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生态翻译学在翻译策略和译者适应性选择上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有着导向和启发的作用。

(一) "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移植为另一种语言, 犹如把生物从一个环境移植到另一个环境, 只有适应了新的环境才能够存活, 这就是译作的生态适应。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即"三维", 生态翻译学为使翻译达到最佳状态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能达到多维化的转换。

(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包括语言、语码和风格, 话语构筑要素, 话语和话语束, 话语构筑原则, 选择之间的共同适应关系。在红色旅游资料的翻译中, 译者需要忠实地传递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 并对源语从语言层面上作适应性选择, 不能机械地套用。景点名称的特点决定了翻译仅靠音译是行不通的, 往往采用意译、音译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例如, 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译成"Red Army Martyrs Cemetery of Sichuan Shanxi Soviet Area",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应译成"Site of the August 1st Nanchang Uprising Headquarter"。

(2) 文化维

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对等。文化维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把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放在首要地位, 规避脱离文化的直译。例如, "三友"文化走廊Three-friend Cultural Corridor, "三友"是松、竹、梅三种植物, 而并非孔子笔下的"友直、友凉、友多闻"。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要完整的传递源语文化, 切不可盲目的用直译法来翻译, 而导致读者的困惑不解和源语文化的丢失。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是文化旅游翻译中比较特殊的个体, 译者要做的不但是要逾越语言的障碍, 更要跨越文化的鸿沟。可以通过改写、缩译、减译等方式来规避一些意识形态极强的内容, 否则由于目的语读者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 从而会影响读者对该译文的理解性。

(3) 交际维

交际维要求译者在交际的层面上更多的关注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可以对译文做出预期功能评估, 选择优化整合选择度最高的译文。译者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既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 又传递源语的语言文化色彩, 最终实现源语与目标语交际的目的。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删除或简化一些对译文读者无用或用处不大的源语信息, 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习惯和审美, 实现有效翻译的目的。如"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将军故里欢迎您。译为"Welcome to the Hometown of General Zhang﹗"在已经简明扼要而不失完整地传达了所有信息的同时, 也不失原文的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交流的目的。两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重叠, 但更多彰显地是文化的差异和自己独特的特点。而在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中, 译者要作好"三维转换", 灵活采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使交际顺利, 顺理。

(二) "译者为中心"原则下译者职责的加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是能否对原文正确理解, 还是对译文选词是否出彩, 都必须由译者来选择。所以, 从生态翻译的角度审视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译者的适应与译者的选择的交替循环。译者应学会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感, 不随心, 不随性, 而应是一道桥梁, 架起源语与目标语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3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把翻译置于生态的视角下去研究, 激发了人们对翻译的再度考虑。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 使译者自身职责不断加强, 本能的对环境做出切实的适应与选择;使译文的质量不断完善, 严格的审核校对保障翻译的有效对等。生态翻译使中国的红色文化人文景观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使红色文化精神得到更广的传承与发扬。

摘要:旅游翻译代表着我国的国际形象, 影响着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翻译的好坏对提升我国旅游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探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 不但使翻译的目的一目了然, 而且明确了译者翻译的职责, 而"三维转换"的阐释将使译者对翻译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做出新的选择。

关键词:生态翻译,红色文化,旅游资料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参考资料 篇3

【摘 要】红色资源是我国的重要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现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红色文化中传承了我国优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和信仰,融合了我国人民的勇于斗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品质。本文主要是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基因;精神

1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化基因的传承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保护,有效传承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2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

我国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加强党政工作的建设,通过有效的依托红色资源,能够给党政工作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能够为党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为标杆。我党在开展建设制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人物作为代表,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支柱作为保障,这其中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3.1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

想要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传承作用,需要对红色资源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挖掘,主要包括红色资源的起源、表现以及内涵等方面。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地区较多,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全面有效的发掘,针对革命先辈们遗留下的物品、精神和活动轨迹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相应的可以建设一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对于这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域中存在的各项文化内涵和精神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充分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1]。

3.2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将其中存在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行有效展现,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仪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比如说在每年的“七一、八一和十一”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文化之旅,让现代人们重走当年革命先辈的路途,组织人们积极参观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各个革命先辈纪念馆以及各个重要的根据地等,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兵下队、老兵退伍的时间段中,组织人们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的表演活动,人们在一些红色文化形式的教育之下,能够更加充分的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传承的那种基因和精神。第二,经常性的重温一些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之中积极代表和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说一些《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以及《挺进大别山》、《铁血红安》等影视剧等,通过对这些经典进行经常性的重新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加全面的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第三,积极创作一些红色文化的精品作品和活动。使用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更加调动和吸引人们的兴趣。创办一些红色文艺小分队,在各个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区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通信手段,比如说微信和微博之类,设立一些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定期发送一些红色文化的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各种基因形式[2]。

3.3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有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基因进行全面传承,需要对红色文化的传统进行有效延续,提升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党积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公信力,使用红色文化锤炼战斗精神,使用红色文化涵养我党的坚强性,使用红色文化来提升党内凝聚力。将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向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延展,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比如说在开展抢险救灾等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作用,使用红色文化资源来锤炼共产党的战斗精神。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是老区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出的,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信仰,在开展当今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红色文化作为良好的指导[3]。

4结束语

红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需要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硕伟.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4):142-144.

[2]胡遵远.挖掘党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金寨县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教导切实抓好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J].铁军,2016(6):29.

收藏红色文献资料的乐趣 篇4

英雄模范的辉煌业绩,感天地,泣鬼神,已经并正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这些英模人物故事里,字里行间闪现着爱国爱民,的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勤奋追求,见义勇为的革命传统美德。我想通过收藏,无疑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好事,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英雄辈出的辉煌岁月,我在收藏研究学习中,感悟到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雷锋的“为人民服务而献身”的精神;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冲啊”;江竹筠监牢中绣红旗迎接新中国的曙光;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精神;焦裕禄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的献身精神。这些中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青年,我们为祖国的英雄模范人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历史和英雄文化的遗存,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着中国的历史向前发展,他们是中国革命的螺丝钉。为人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我成长在新中国红旗下,目睹和听到了新中国的英雄事迹,正是在这种英雄们超然感悟和驱使下,我以一颗赤热的挚情,收藏了大量展现共和国世纪风流和拨动心弦的革命史料书籍、画报、报纸、照片近千册,以英雄的事迹,激励自己读书,英雄们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革命的历程,亲身体验了革命胜利喜悦和历史挫折的忧患,他们的英雄事迹真切感人,直抒胸臆,我在收藏过程中,并且用心去读,才能读懂其中的经历,共和国的英雄以革命传统凝结的结晶,以他们奇特群体的情怀和壮举,为共和国的历史献出了一种纯朴高尚的精神。甚至用生命的代价,我们这一代中青年,沐浴着新中国的雨露。阳光下成长,沐浴着新中国的雨露。因此,从小就养成崇拜英雄人物刘胡兰、王杰、邱少云、董存瑞、焦裕禄、雷锋、吴运铎、欧阳海、王进喜、张志新、张海迪等等众多热血英雄,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从小就接受了时代英雄人物精神的洗礼,潜移默化入脑入心,收藏英雄人物的史料成为我心中的一种快感,令人欣慰的是,我记住了这段历史,记住了英雄们的精神。我这十年偶尔翻开收藏的史料,从中看出他们用血与火染成的人生风采时,便会感到一种激越豪迈的时代精神,这种高尚品格激励自己的心胸,荡漾着我的灵魂,从此我开始喜欢收藏英雄人物史料,成为我后来“红色收藏”的基础,翻开中华民族的英雄史,我们便会发现,英雄人物在特色的背景下,传奇的色彩,传奇的一生,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共和国英雄人物,他们铸造辉煌。从心底里,只有两个字:奉献!奉献是中国英雄们的“脊梁”,我在10年收藏中感悟到英雄们以“天下为已任”,以舍生忘死的无畏,以百折不挠的无怨无悔,铸造了人生最崇高的丰碑,他们以沸腾的热血,青春的火焰,生命的光辉为共和国的历史添砖加瓦。我是位大学生,我的收藏,使我从小养成崇拜英雄,为社会做出奉献,认真完成学业,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全心全意投入和完成英雄们的事业。这是青少年一代在新世纪的神圣使命,我收藏英雄人物史料,成为开创世纪伟业和英雄人物的播火者,让自己的收藏人生更加光彩辉煌,通过我的收藏,使学生们了解中国英雄史,这些英雄史料是一种精神财富,我相信对当今的青少年传统革命思想教育和建设是有益处的。这些收藏品最直观最生动活泼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我通过收藏研究英雄人生经历的环境和条件,不仅对他们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有益的启迪弘扬奉献精神。我这10年的收藏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英雄、领袖,红色收藏为主藏方向,近一两年先后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纪念文章多次发表对自己也是个鼓励,英雄们的事迹不仅活在我心中,更重要的通过我收藏使更多的人了解英雄,他们的事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用英雄人物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典范为自己的表率,认真向他们学习,奋发向上,不断追求进步,增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浩然正气,学习“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让英雄精神成为我们的信念和明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为祖国的腾飞富强而努力。

10多年来,我重点收藏福州的红色文献资料,我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今年54岁,从小在福州长在的福州人,对福州历史文化情有独钟,收藏有福州老印章、老印谱、老信封、老证件、老报纸、老书刊、老书画、老土地证、老地图、老照片等种类繁多、品种样多,特别是他收藏的福州地下党工作者为解放福州和民众庆祝福州胜利解放的铅笔画4张,可谓珍贵。该画充分展示那个时期分田地、斗地主、斗恶霸、人民得翻身解放的画面,以及解放军入城接管城市的油印文件,特别珍贵。另还有一张十年以前的庆祝福州解放五十年的老报纸,该报纸详细记录了福州解放的全过程,以及福州五十年的建设成就,具有收藏研究价值,“长缨跃过万寿桥,古城从此获新生”《小火星报》刊载”“解放军所有无敌”“福州正式宣告解放”从旧闽都到新闽都——50个“8·17”的故事。有一张土地所有权状,盖有“福州市人民政府印章”和福州解放后第一任市长韦国清、副市长许亚签发的手迹,对研究福州解放后土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还有数份转业军官证明信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七野战军通令,《对部队中军官腐化随落的处分决定》说明当时人民的军队伍是相当纯结、严肃的队伍,这些资料对研究福州军事史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文献价值。我还收藏清乾隆家谱2本,字迹清秀,文笔流畅,填补了福州文化史、诗歌史、文学史、地理史、书法史、台湾史的空白,从诗句中说明自古台湾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士的一部分。

我这10年收藏的福州各个时期画册书籍,可看出我市历史文化变迁,福州人10多年以来,这是一个光辉灿烂、充满艰辛的历程,现在的福州已经改变的城市落后的面貌,初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社会安定、环境优美、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开放城市。10多年来带给我们的是累累的硕果,是成功的经验,是前进的探索等。从我的收藏品,展示全市各条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辉煌成就,以及福州人民致力于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

作者:福建收藏家协会 福州二中转张祖仁

邮编:350001

红色文化参考资料 篇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短短的16个字却浓缩了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征程。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都阻挡不住战士们坚定的步伐。14根黑铮铮的铁索,凌空飞架,受尽寒风的河流,波涛汹涌,十几个战士手牵手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要学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我们才能从容的藐视困难,乐观的克服困难。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曾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走进21世纪的中国少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的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明天的我们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的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

2021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范文参考【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长律长征》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竖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精神。七十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他们,征服了千难万险,他们,创造了人间神话。

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在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的喜悦之中,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来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的长征?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现在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机枪的威胁,匪徒的追赶,我们没有必要走长征、学长征。

是的,现在我们生活是多么幸福呀!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家长的关心,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关爱,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可曾看过,在升旗仪式上,有的同学站立不到一节课就支持不住;在教室里,有的同学的家长正弯腰在帮自己的孩子扫地;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我们,缺乏的不正是红军战士那种面对困难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吗?长征途中,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急需的正是这种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向上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现代社会不需要娇滴滴的小姐,更不需要不能自理、自立的庸才。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在求实、创新的新长征途中,我们肩上负载着全新的理想,历史的重担。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书写我们新的长征吧!

2021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范文参考【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还记得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它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艰险历程,体现了中国的辉煌与僮景,矗立起长征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的雕像。

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开发区星罗棋布,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好好发扬长征精神。在学校里,我们要帮助、关心身边的小同学,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在家里,我们要尊敬父母……

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曾想到,这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着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我们只有在为远x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我始终牢记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奋发向上。上课了,一双小手写个不停;双休日,在房里看课外书,有时,也画几幅图,写几篇趣文。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正因为这些的努力,我还获得了不少奖项,但这离我的理想还有一大段的距离。

长征给我们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具体到我们学生,就是要学习上高要求,生活上艰苦朴素。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要树立历史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让长征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让长征精神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千古!

2021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范文参考【四】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李志民在《江城子——忆长征》这首词中,生动地描写出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苦。

有人说“红军队伍是地球上一根长长的红飘带。”是啊!红军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足迹。湘江,一条碧绿的河流,如今却被鲜血染红,这血是我们红军所流,它时时提醒着人们保卫自己祖国,为祖国利益所战!

在长征途中,红军需翻过一座座雪山,穿过一片片草地,红军不能因为累而停下脚步,因为此时的每一分钟都可能牵扯到国家的安危。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了著名的八一x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x起义影响下,全国暴发了秋收起义、x起义、x起义等大小武装起义100多次,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中央根据地、陕北根据地等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红军发展到10万人。蒋介石心有不甘,开始“围剿”,但是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胜利粉碎敌人四次“围剿”。

如今,我们提起红军长征我们不会感到羞耻

2021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范文参考【五】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x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红色文化参考资料 篇6

收获在金秋

(励志感言)岁月在流逝中永恒,生活在流动中真实,我在流年中成长。回顾将近三年的大学生活,日落日出冷热温凉,花谢花开雪雨风霜,欢笑与泪水浇灌着自己,终于在金秋时节获得了令人慰藉的果实。

(个人情况介绍)蔡红娇,女,汉族,中共党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040305班团支书,现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团委组织部长,学院理论学习阵地“红旗社”秘书长,学院“学习的革命”研究会副秘书长,学院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

(事迹简介800字左右)人都在不断地追求一次次的成功,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每个人都在企盼鲜花与掌声,做为一名正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我亦不例外,我努力着,奋斗着,期待着与成功每一次邂逅。

“十佳大学生”,是学校授予我校学生的最高荣誉称号。能成为双“十佳”中的一员,是无尚的光荣,给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以莫大的动力。

岁月在流逝中永恒,生活在流动中真实,我在流年中成长。回顾将近三年的大学生活,也是日落日出冷热温凉,花谢花开雪雨风霜,欢笑与泪水浇灌着自己辛勤耕耘的园地,终于在三度金秋收获了可以慰藉心灵的果实:

敢为舵手

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来自于吉林省农安县,于2004年8月考入我校,入学伊始我就定下目标,要时刻努力学习,完善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的大学时光虚度,我给自己每天都定下了学习任务。有目标的学习就如茫茫的大海里,舵手看见了灯塔,就朝着灯塔的方向驶去。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理想就有了力量的源泉。理想是人们生活中的指路明灯,是人们用毕生的力量攀登的高峰,是巨大的动力源泉。

青春铿锵扬工大,壮志凌云酬四方

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单单要有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锻炼自己的工作和交往能力,这是以后迈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的必要保证,所以我在进入大学之后就在班级竞选担任团支书,在协助班级搞好各项活动外我还组织开展了红旗社理论系列学习活动,学习事实政策让同学们多了解国家社会,做与时俱进的大学生。组织党章、团章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加强党团意识。作为班级团支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团里的每一项工作,并将红旗社的理论学习创造性融入到团的工作中,并被评为“优秀团干部”。我也从中收益很深。在自己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大一时候我就想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向党组织靠拢,于 2006年10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第一位的。作为学院理论学习阵地“红旗社”的秘书长,我更加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学习并带领同学们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和培训,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国家大事,通过广播报纸等途径了解时事

动态,如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并和同学一起讨论,共同提高思想认识。除了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生活中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同学。

现在我在学院中担任团委组织部部长,向学院的同学们宣传的党的精神和党的章程,积极配合党组织,让更多的同学走进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协助老师管理学院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档案,这是一项相当琐碎的工作,我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把工作做得踏踏实实,得到了学院党支部书记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肯定,并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可以说学院的工作和紧张的学习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真的感觉很累。每学期学校会发展一些党员,这时我就得帮老师整理档案和一些文件,忙的时候甚至会牺牲自己很多时间来忙工作。但我从来没有怨言。谁都知道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而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对于学习,我从来没有放松过,我知道,若要自己比别人得到的多,就必须比别人付出的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在学习上不落后,我总会去挤时间学习。有点空闲我就会去图书馆学习,经常还会为了赶上课程,晚上点灯学习。在这种紧张的生活中,使我领悟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做到高效率。

作为学院“学习的革命”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我积极组织同学学习张德江校长关于“学习的革命”的有关精神,使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

可以说,在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我总会对我要做的事情做下计划,到了晚上睡觉前还会对今天所发生的事回顾总结。在这一点点总结中让成熟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尤其从今年的就业洽谈会中可以看出现在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单单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还要有较强动手能力,善于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大学就是走进社会的一个桥梁,我会在大学生活中不断的夯实自己的基础,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至此,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大学生活是人一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财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越发感受到它的弥足珍贵。对我而言,大学生活走过一半有余,所有的辉煌都已成为过去,接下来的路依然很远很长,未完成的挑战永远在前方等待着我。泰戈尔说,只管一路走过去,一路上的鲜花自会开放的。我只有一路沿着梦想去追寻,也许会更辛苦,但支撑我的,是永远不变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收获在金秋,奋力乐争春。我学习上刻苦勤奋工作上踏实肯干,并在学院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入学以来,已连续五个学期获得一等奖学金,在大一时被评为学院“三好学生”。在大二时一次性通过了全国英语四级及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荣获校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并被授予校“三好学生”及“文明大学生”等荣誉称号。在大三时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并被授予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部”及学院“学习之星”等荣誉称号。在每次期末考试中,几乎总成绩均为专业第一,且有多科成绩为专业第一,并荣获高等数学、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单科状元。所在寝室获“文明寝室”称号。

红色文化参考资料 篇7

从1927年10月井冈会师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在这7年的时间内, 苏区的文艺运动发展得轰轰烈烈。除了“文明戏” (话剧和歌剧) 的兴起之外, 带有鲜明特色的苏区音乐也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 由于一些知识分子的加入及派送往苏联学习的红军干部的回归, 苏区的文艺运动也加入了典型的苏俄特色及欧洲特色。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有留苏“赤色明星”、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女士;先在法国学习音乐, 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最后使用俄文名字“亚历山大·阿列克塞·沙可夫”的陈微明;以及早年在美国留学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随后转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原名谢启泰的章汉夫;更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瞿秋白。在这些有过留苏、留法、留美经历的知识分子的带领下, 苏区时期的音乐文化也被赋予了苏联及法国革命音乐的色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主张音乐密切配合政治斗争, 强调音乐的思想性。这一音乐指导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苏联音乐界处于主导地位, 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在大量借鉴苏联革命经验的中国革命早期, 这种音乐理论也在中国的苏区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古田会议”之后, 文艺工作被认为是党的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指明了文艺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方向。因此, 苏区的整个文艺工作活动都是围绕为政治斗争服务这一中心, 初期以模仿苏联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 包括苏区时期的革命歌曲创作与表演活动。

在这一时期, 苏区先后创立了各类工农剧团和表演学校, 包括由李伯钊担任团长的“蓝衫团”和“蓝衫团学校”。1934年, 瞿秋白建议把蓝衫团改名为“中央苏维埃剧团”, 蓝衫团学校也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在这个带有鲜明苏联色彩的学校里面, 瞿秋白等人制定了学校简章, 规定学员要“唱歌 (发音和音符) 、跳舞……”, [1]P264音乐分为中乐和西乐。在这个学校里面, 李伯钊、刘月华担任音乐课的教学工作。除了传统的中国乐器外, 钢琴、风琴、小提琴也加入了乐队的行列中, 担任独奏和伴奏的任务。例如, 在蓝衫团的表演中, 朝鲜族的音乐家崔音波就曾表演小提琴独奏;而沙可夫也表演过苏联歌曲独唱;李伯钊也经常表演苏联歌舞;连邓小平也曾用法语表演过法国大革命时非常出名的《马赛曲》。这些表演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时, 一大批苏维埃歌曲也被翻译并传入中国。如瞿秋白就翻译了《国际歌》和《共产儿童团歌》等歌曲。苏区的文艺工作者们对苏联歌曲进行改造, 形成了自己的音乐。例如, 当时苏区的许多话剧都插入了歌曲, 有很多是引用现成的从国外引进的曲调。如话剧《旧世界》、滑稽剧《松鼠》就引用了《国际歌》的曲调;而话剧《春耕突击队》则引用了《共产儿童团歌》的曲调。这种引用旧有外国曲调填新词以形成自己的革命歌曲的方法在初期的革命歌曲创作过程中被多次采用。如, 《保卫根据地战斗曲》就是采用了美国波兰特市主教布里格姆所写的赞美性的圣经调填词而成的歌曲。还有根据苏联革命歌曲填词的《霹雳拍》、《进行曲》、《上前线去》等。原有的进行曲、战斗曲等的欢快、激昂的曲调与节拍非常适合用来表现红军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精神, 因此, 此类曲调也多用来展示红军及苏区斗争的一面。这些旧曲填上新词以后, 在曲调上、节奏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内容和形式上获得了新的统一。

但是, 苏区音乐在利用旧有的外国曲调的同时, 也会做一定改编。有时候是改变节拍, 有时候是只截取其中的一段, 以适应国内的歌唱习惯。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红歌》就改编自苏联的革命歌曲《红军最强大》。《红军歌》的部分曲调和苏联原曲调相同, 但是在某些地方, 文艺工作者们缩短了原《红军最强大》的节拍, 把原来的6#5 6|7·7 7换成6 5 6 7 7 7, 使新的曲子更欢快、朗朗上口。有时候又会延长音值, 如由苏联歌曲《你们已英勇牺牲》改编的《悼亡曲》, 这首曲子部分采用了原苏联曲调, 把原来的1/4节拍延长为1/2节拍。这种改编都是为了符合中国歌词的歌唱方式与节奏习惯, 使歌曲更通俗上口。

除了初期的外国歌曲的中国化过程, 苏区的音乐文化创作也开始逐渐走向了本土歌曲马列化的道路。在苏联的革命歌曲中, 很多进行曲、战斗曲都是由原来的民歌改编而来的。因此, 民歌、山歌、小调被填入富有苏维埃政权特色的题材歌词, 形成了中国自己特有的革命歌曲。而且, “红军部队的歌曲的传统就是以民歌为基础……”[2]P78赣南、闽西的客家山歌对苏区的革命歌曲创作影响尤为巨大。

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其中兴国山歌又在苏区革命歌曲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兴国山歌分为两类:一种是山野间的即兴唱和, 另一种则是职业歌唱人员的室内娱乐性质的表演。苏区时期, 兴国山歌成为有力的战斗宣传武器, 有“一首山歌三个师”的美名。《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以兴国山歌的形式谱写出来, 并唱遍了整个苏区的。《争先恐后当红军》也是兴国竹片山歌的一首代表作。

民歌、小调纷纷成为苏区革命歌曲创作的有力凭借。用《苏武牧羊》调填词的《土地革命歌曲》、用民歌调《玉娥郎》填写的《四季读书歌》等都是典型的例子。用同样的曲调编出不同的歌曲也是这段时期的重要特色。《苏武牧羊》的调子还被应用到新歌《骂军阀歌》上。在这些歌曲里, 通俗的歌词、大家都很熟悉的题材是歌曲能够被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红军战士和群众迅速接受的原因之一。瞿秋白同志曾经指出:“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大, 没有人写谱就用民歌曲调填词, 好听好唱, 群众熟悉, 能马上流传, 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1]P263因此, 苏区时期的本土歌曲的马列化主要是通过歌词的创作和题材的选择实现的。

苏区的题材丰富多样, 但大部分是以政治宣传为主。一种是号召工农起来反抗剥削压迫的歌曲, 如在湘鄂川黔苏区的印江、沿河、德江等县流传的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唱道:“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3]P124一种是拥护苏维埃政权的, 如在永顺县、桑植县流传的《拥护苏维埃》;一种是鼓励青年参加红军的, 如《当兵就要当红军》;一种是反映妇女解放的歌曲, 如在桑植县流行的《妇女歌》、《放脚歌》、《妇女放哨歌》;一种是歌颂红军, 军民鱼水情的《早盼晚盼红军来》、《爱红军》、《十送红军》等;一种是歌颂党的领导人的, 如歌颂贺龙的《贺龙带来红三军》;还有其他一些控诉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的歌曲, 如《逃难曲》、《苦债歌》、《抓新兵》, 等等。这些以歌颂红军、歌颂党、歌颂苏维埃政权, 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洋人、地主土豪的剥削的歌曲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使他们鼓起勇气, 坚定了和一切反动派斗争, 保卫自己的家园和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苏区时期的革命歌曲创作, 一方面展示了苏区时期根据地受到的苏联文艺理论及马列主义的影响, 另一方面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党、红军及苏维埃政权的部分发展史。进行曲、抒情歌曲、表演歌曲、颂歌、叙事歌、小型歌剧等作品形式共同组成了苏区的音乐文化。其中叙事歌由于有时间、有情节, 对于研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党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叙事歌《1929年的红军》里唱道:“正月里来梅花香/四军全部出井冈/红旗飘飘高举起/吓得白匪起恐慌/二月里来雪花飞/官兵团结心唔灰/大柏岭上迎头击/刘逆士毅狗命危/三月里来气象新/红军浩荡进长江/郭逆凤鸣不量力/长岭寨下命归阴……”[4]P421这首山歌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 对研究党史、军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学习、模仿苏联歌曲到扎根于本土民族文化、创作本国特色的红色革命歌曲, 七年期间的苏区音乐文化运动经历了开始、繁荣、遭受挫折等阶段, 对苏区革命根据地宣传土地革命、保护苏维埃政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苏区音乐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特色化的过程。可以说, 没有包括戏剧运动在内的苏区文化运动, 苏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进行得那么顺利, 马列主义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地为广大普通红军指战员和群众所接收, 并牢记于心。

摘要:在以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指导下, 七年的苏区革命时期内的音乐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国歌曲中国化、本土歌曲马列化的道路, 对宣传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苏区文艺,红色音乐,革命歌曲

参考文献

[1]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8.

[2]李晓莹, 张青云.20世纪上半叶苏俄音乐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1 (5) :78.

[3]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5.

红色偶像剧中普世的红色文化 篇8

在观众的印象中,传统红色剧缺乏剧情的铺垫和转承,缺乏生活及感情的描写,全剧只为歌颂或赞扬某种精神、某个人物、某段事迹。这种将某一面无限放大的表现手法,除了不符合影视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外,也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致使红色剧一直无法与商业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红色剧已将要跨入以文艺片为主的“小众”阵营。

然而,这种以年轻演员出演,以爱情和生活为主线的红色剧,即红色偶像剧的出现,使“疲软”的红色剧出现了新的生机。当传统的红色剧披上偶像的“外套”后,原先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革命英雄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感情、生活,以此拉近他们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和接受他们的事迹和故事。本刊就此问题特地采访了著名影视策划人、影视评论家李洋,针对红色偶像剧的来龙去脉为我们“授业解惑”。

电视指南专访:李洋

李洋:文艺学硕士,就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影视艺术局,任职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特约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电视剧制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电视指南:正值建党90周年,影视作品中的红色剧特别多,但对于红色剧的概念好像一直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它。

李洋:红色剧好像还真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感觉上红色总是跟经典挂在一起。我理解的红色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的故事、和平建设,这两块都包括,跟党的事业、党的历史、党的事件、党的领袖人物,都是挂在一起的。

电视指南:《我的青春在延安》,《风华正茂》这些红色剧最近开始流行起来,这与它加入的偶像剧元素有关吗?

李洋:不管怎么说,《我的青春在延安》是写了一代青年投奔到延安,寻求革命的真理,它的革命色彩很浓。其实红色题材剧可以有很多种表述方法,一个就是用经典的方法,所谓经典的方法是将曾经非常流行的一部经典小说或经典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我们所说的红色经典大概是这个意思,也同样是在那个革命年代的事件,革命年代的人物,加以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达,来讲述过去的故事。比如说《延安爱情》、《我的青春在延安》还是有一些当下偶像剧的理念,但是讲的仍然是过去的故事,70年代的爱情,革命年代的青春,革命年代的精气神。

电视指南:那红色偶像剧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找来年轻的俊男美女,把他们放置在红色题材的情境下,就是红色偶像剧了吗?

李洋:红色偶像剧,我觉得它只是一个炒作和包装的概念。红色经典实际上也是一种包装理念,像《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翻拍,“翻拍剧”听起来总是有一种投机的色彩,借鸡下蛋,没有多少原创的东西。但哪怕是翻拍的,每一个创作者也想为之找到一个新的概念,或者说换一顶帽子戴上。红色偶像剧这顶帽子很时尚,虽然实际内容还是一样的,但它贴上了红色偶像剧的标签,然后可能再在这样的理念下去找帅哥美女,配置相应的阵容和面孔。

电视指南:其实最早的红色剧里也有俊男美女出演,也是高大全式的人物,那时候的作品为什么就能深深影响一代人的青春呢?

李洋:这可能是影视剧的普遍规律吧。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个电影的时代,那时候没有电视剧,随处可以看到很多人收藏的十大电影明星的照片,而那个年代明星的寿命都很长,他们可以在穿越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依然在观众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明星地位。像当时的王心刚,父辈那时候的人迷他的原因就是觉得他帅,其实这跟今天是一样的,只是今天的明星没有那么幸运,速产的多,来得快去得也快,淘汰得也快,这跟我们今天的生活以及媒介方式流转比较快有关系。那时候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娱乐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可能也是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实刨开这个外衣的话,都是人对艺术的想象,通过艺术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的想象,只是方法不同,内容都差不多,所以说甭管你穿的是什么外衣,红色偶像剧也好,红色经典也好,它所涉及的内容和它所获取的享受,大同小异。

电视指南:国外一部《阿甘正传》,如今时隔20多年,依然能打动人心,相比起来中国当下的一些红色剧显得花拳绣腿贫血得很,是我们不再需要信仰了吗?还是制片人缺乏耐心?

李洋:也不能排除说当下的作品中有急功近利的东西,因为有献礼这样一个诉求。献礼嘛,肯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作品播出来,才能达到一个献礼的效果,这样从时间准备、精力准备,包括剧作艺术上的准备,资金准备等等,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定,一个艺术家的表达不是免费的,都有成本的发生,每个人可能拥有的条件不一样,当然这跟他个人的追求也有关系,他可能在各方面物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投入了很大的心力,他也把它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艺术创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献礼行动,这两个活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它的结果也会有很大区别。可能很多东西是急就章,可能没有用太多的心思,所以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个不排除。

电视指南:前面说到红色偶像剧,你认为红色偶像剧是拍给谁看的呢?

李洋:肯定是要给年轻人看的。红色偶像剧除了说有一个包装的概念之外,良苦用心是想让红色的历史、革命的历史,要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80、90后的观众,中小学生记住,喜欢看是一方面,因为现在他们可能对于那段历史,不像他们的父母辈、爷爷奶奶辈那么清楚,因为他们是在游戏机、网络这么一个时代里长大的,相比之下他们对于那段历史可能也不会有那么浓厚的兴趣,红色偶像剧就把这样一群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让他们来了解、认识一下中国革命的历史,那个年代是这么回事,通过他们所认可的所喜欢的演员来表演。他们可能刚开始是奔着演员来的,奔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来的,不是主动的,是非常被动地来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熏陶,最后逐渐被他们所感动。这种熏陶式的教育,有非常强的设置定位。像湖南台的《我的青春在延安》,它的目标观众就

是年轻观众,所以采取了这样一种措施和方式,找了一群非常年轻的面孔,甚至把热播频道的主持人也拉入到演员的阵容,来跟年轻观众互动。这个是主要目的。

电视指南:一部红色偶像刷应该具备哪些元素才能被称之为红色偶像剧呢?

李洋:其实红色偶像剧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红色,一个是偶像。红色,就是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事件,还有中国革命的精神,这个是红色范畴的。偶像就是偶像的面孔,青春的,深得广大受众关心、喜欢的,有很强的公众亲和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红色偶像剧所要具备的元素。一个就是红色的基调,基调里面包含着故事的来源,精神的气质,基本的旋律,肯定不是完全商业的东西,它有一定的限定性、规定性,有一定的规范。所谓红色偶像剧,偶像一定得是年轻人,如果是找很资深的斯琴高娃来演女一号,你就是再红色的,也肯定不叫偶像剧,也一定要是青春的、靓丽的,一定是健康的、向上的。这些阳光的、健康的明星面孔和革命的历史基调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电视指南:那一部好的,能打动人心的红色偶像剧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洋:打动人心的还是要靠故事,故事为王,甭管是红色偶像剧还是非红色偶像剧,还是别的剧,只要你是个剧,首先得要有一个很结实的很诱人的故事,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故事,其次才是演员的表现。好的故事,需要好的面孔,对面孔的依赖,仅次于故事。反过来,有很好的面孔,但故事很差,也会一败涂地。这两个东西非常重要。

电视指南:假如说要抛开偶像化的浅层,红色剧的普世价值又在哪里呢?

李洋:普世价值,是一个很深的话题,其实应该是大众化的,也是共产党的一个普世价值,为了人民,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天下为公”。在我看来,普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我所认定的好剧,在普世价值上一定会有它的追求,应该是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追求,就是舍身取义,舍小我,取大我。红色本身,它是有些限定,它有一个题材的时间变迁,显然辛亥革命不能叫红色,再往前民国、清朝,这些都不能叫红色,它一定是跟主人公所从事的共产主义革命相关。这么多年的历史,无非就两个关键词:革命和建设。像《钢铁年代》,解放后的这些大的事件,像《奠基者》,这些就都跟我们革命和建设这两块息息相关,这个在我理解是红色题材的范围,普世价值好像还不太好扣它,但肯定有。我觉得起码有这么几个主义吧:英雄主义,我觉得这是普世价值的一个追求;理想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爱国主义,这也是一个普世价值,红色题材的一个主义。我觉得至少在我所抓的这么多军旅题材的作品里,基本上都属于红色题材,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这是永恒的主旋律,还有一个集体主义。这些东西应该都属于红色题材的普世价值。不知道理解得准不准确,这是我个人理解的。

电视指南:像红色剧、红色偶像剧这些。假如离开了建党90周年,建国60周年这样一个诉求概念的话,它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李洋:红色剧也好,红色偶像剧也好,有点像红色季,要有它好的生长气候和它好的亮相期,一旦这个季节过了再亮相的话可能你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因为作为一个投资者和制作者,他绝不会不考虑这样的季节的,比如每年都有几个这样固定的季节,像每年七一党的生日,红色题材肯定有一个机会,八一作为军事题材的红色剧肯定有一次机会,每年的十一不管大年小年还是普通年份,你总要给共和国献一个蛋糕,再加上抗战,“九一八”前后,有一个抗战剧的亮相机会,一年算下来,红色季大概一年有四五次的机会。如果跟电视台之间能形成一个对应的,比如说预购、跟踪,或者是定制的一种契约关系,还是可以做的,但如果没有的话,一年365天,我要奔那四五天去的话是不是很危险的事呢?打个比方说,你本来是给五月份做的一个蛋糕,五月份没有卖掉,到六月份谁会要呢?这个比喻不一定很准确,但的确是。在建党90年,或是建国60年,国家会要求全国各个制作单位,国营的、民营的请你们一定要考虑到献礼,而后把你献礼的计划报上来,然后加以统筹安排、鼓励和支持,国家会要求各个电视台,比如像今年建党90年,就要在5、6、7这三个月的红色月里,所有的卫星电视台黄金时间都要播红色剧,这就是国家行为、国家规划。这个戏就比较幸运,反之你在红三月当中做了一部作品或由于各种原因你没赶上,这就比较麻烦了,“过了那村就没那店了”,所以它既是一个神圣的献礼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很严峻的产业行为。

电视指南:就红色偶像剧的影响和渗透,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篇:网校学习心得下一篇:初二读书笔记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