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精选8篇)
如今社会旅游成为当今社会部可缺少的一种休闲消遣的方式。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一直强调文化旅游,所谓文化旅游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众多的旅游口号,其实背后隐藏着众多的利益群体:在明媚的大海边吹海风晒太阳、在险峻高山背包探险、在体育赛事活动上热心观战,等等,都有不同的受益群体存在着。文化旅游将旅游活动依附在一些特别的文化主题上,知识趣味格调高,历史时空性强;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全人类创造发明的最高智慧,如何兼顾“消费文化”与“保护文化”不同需要也在时刻考量着我们人类的智慧。本书令我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就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适合开展文化旅游活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鲍勃·麦克彻的《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本书坦率地指出,遗产管理者不仅需要理解旅游,而且需要把他们所管理的资产通过商品化过程转化为旅游产品。作者要求旅游业的管理者要尊重构成他们所销售的旅游吸引物的文化遗产资产,并且要充分了解与这种旅游产品的长期保持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这本内容丰富的著作向读者介绍了文化旅游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基本方面。它既对这一重要的旅游领域进行了概念上的审察,又对基本的管理实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中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媒介管理系2009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国际旅游管理班的学生,再看待旅游方面已经不可以单单从最简单的定义去理解了,需要从更多的方面理解旅游,正如书中说的,要把旅游看做一种文化,看做一种遗产来面对,这样对以后学习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媒介管理系 旅游产业管理
范冰洁
1 贵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苗岭北坡、黔中腹地的贵定县, 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全县近三十万的人口中, 聚集在此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壮族、仡佬族、土家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约占了总人口数的一半。而贵定世世代代友好相处的各族儿女经过千百年的文化往来、文化沉积、文化融合, 在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祈福纳财、欢呼盛世之时, 都喜好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达情感。
贵定县布依族、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长期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特色文化品牌——既有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苗族《鼓龙鼓虎-长衫龙》, 被列为第四类民间舞蹈, 属4l项民间舞蹈之一, 排列序号为126Ⅲ-23苗族芦笙舞;省级非遗代表名录海葩苗《芦笙长鼓舞》;《益肝草》;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州级非遗代表名录《月子汤》;《引思鼓》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定县布依族、苗族厚重人文和灿烂历史的经典之作, 是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 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张张文化名片, 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一个文化品牌。
2 传承与保护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贵定县布、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笔者认为仍应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挖掘抢救为主, 传承保护并重”的原则, 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和抓实管理工作:
2.1 深化改革, 转变职能
优先考虑列入非遗名录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将其传承保护纳入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资金为非遗相关部门抓好此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同时要制定吸纳社会资金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逐步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 采取政府投入一点, 部门支持一点, 社会募捐一点, 企业捐赠一点的方式, 多渠道筹集资金, 设立非遗传承保护基金, 大力扶持非遗文化产业, 对非遗进行开发, 在开发中加以保护。
2.2 继续对布依、苗族传统文化的普查
全面了解、掌握全县布依、苗族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生存环境。通过实地调查, 深入挖掘, 运用文字、录音、录像以及实物展示等方式, 对新发现的非遗名录或过去的名录拾遗补缺都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 细心整理, 鉴别真伪, 同时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 建立档案数据库。
2.3 采取多种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对非遗的传承保护意识, 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形成以主管部门为主, 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的格局。采取政府主导, 专家学者、群众参与的方式, 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通过建立贵定特色非遗精品网站、广播电视对外宣传及把非遗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意识。
2.4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落实好非遗教育的整体规划, 大力培训非遗专业人才队伍, 提供必要经费, 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 促进对外交流。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强化工作力量, 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实干精神的专业队伍, 充分利用贵定师院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 努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 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工作。其三大力推进非遗名录进校园工作, 把非遗名录作为贵定地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纳入教学计划安排, 编写乡土教材, 培训师资, 通过学校教育保障非遗名录的传承和发展, 提高布依、苗族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其四是加强非遗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工作, 建立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 对传承人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为授予荣誉称号, 给民间艺人的生活补贴等, 进一步掀起尊重和爱护非遗人才的热潮, 使非遗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 兴旺发达。
2.5 加大对“非遗”的开发和利用
发掘一个民族文化品牌不易, 要使它发扬光大, 长盛不衰, 造福桑梓更难, 如“云雾系列贡茶”、“益肝草”等,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 改革的思路, 创新的思维, 市场的观念去应对工作的挑战, 去探索新的机制, 使这些非遗文化品牌的发掘和保护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这些非遗企业聚集, 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此同时对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鼓龙鼓虎-长衫龙》等非遗品牌, 则应与旅游精品景点 (如“金海雪山”) 的深度开发相结合, 依托旅游市场带动演艺产业的发展, 并积极开发以旅游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非遗民间工艺品、纪念品, 逐步壮大非遗民间工艺品加工业, 努力增加“非遗”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使非遗文化品牌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以此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更好更快发展, 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
3 小结
总之, 为了能保护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定县应健全组织机构,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等, 同时, 还不断的加强资金政策扶持, 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 各区镇也安排专门的保护经费并制定保护规划。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种文化现象、艺术模式空前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氛围。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贵定县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针对这些资源如何来传承与保护, 对此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元.论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振兴[J].攀登.2013 (03)
[2]席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当代贵州.2011 (18)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国外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17-01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瓶颈
1.1 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保护有保护的意义,开发有开发的目的
保护是有责任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给予完全的、可持续的、可解读的保护;开发是对文化遗产价值作为一种商品或资产进行有目的的利用,如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目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惑。
1.2 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与开发文化遗产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之间的悖论
地方政府为了科学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进行投入,但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遗产保护这一“惠遗产”功能,能够给政府带来多少政绩?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特别是居民利益之间的悖论
首先在文化遗产的规划方面我国目前往往是由少数专家讨论决定,没有引进社区参与机制,未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对遗产地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文化遗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介入,由于缺少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开发的收益大部分流入了遗产的经营者,社区居民还处于贫困的状态。再次,在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社区居民不仅需要保护他们物化的传统形态,也向往现代的生活方式,社区参与机制影响着社区居民对遗产公平性的感知和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1.4 文化遗产保护区最少干预原则与开发现代游览设施的悖论
最少干预性保护原则是《威尼斯宪章》中首先提出的,旨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时,以最少干预的方式进行,但是对文化遗产的修复以及为了使文化遗产对现代人具有可读性,在修葺和利用现代技术和游览设施上存在着对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干预。
2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2.1政府保护世界遗产的多样化措施
(1)设置“世界遗产城市奖”,鼓励地方政府保护遗产
西班牙是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第二大国,为鼓励地方保护世界遗产,西班牙政府设立了“世界遗产城市奖”,评判的标准是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和执行质量,以及是否与外部环境、城市形象十分融合,是否使历史遗迹重新得到社会关注,是否对其他遗迹的保存修复有借鉴作用[1]。奖项名额有两个,奖金共24,040欧元。
(2)多元化投资机制保护遗产
意大利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采用国家财政拨款、吸收私人投资以及社会公益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私人资本的介入包括“资助文化产业优惠法”、“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交易所”等,并从1997年起专设文物彩票,每年从彩票收入中按比例增拨1.5亿欧元用于文物保护[2]。
(3)维护遗产旅游的和谐环境
柬埔寨政府在遗产景区的管理中以提供公共服务、咨询服务及稳定和谐的社会旅游环境为己任,在每一个宾馆、餐厅、公共服务点免费向游客提供包括餐厅、宾馆价格、服务质量的对比、体验项目的特点、价格、交通的组织等的解说小册子,而且一般提供3—4中语言服务。
2.2 多种措施与遗产地周边居民互动
国外对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较早,早在1980年Seeking就指出“一个真实合理的旅游规划中必须依靠普通社区居民和私营机构、非盈利组织的多方参与[3]”而我国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多侧重于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性行动更少。
(1)英国哈德良长城与周边居民互动的措施[4]
①利用解说系统促进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通过解说系统让游客知道去周边乡村哪里购物、就餐、停留。
②促进地方利益最大化,包括向游客推广当地服务业的项目,雇佣当地人才,发展新行业和地方供应链,提高社区经济可持续的能力。
③培养社区居民主权感和认同感,包括加强与当地居民沟通,使其理解管理者的意图,通过促销遗产景观和品牌来增加收入,激励社区居民对遗产的认同。
④鼓励居民成为遗产景观的保护者,实施自愿土地管理计划,把商品补贴变为景观的管理费,鼓励遗产地实现多元化发展。
⑤为地方教育提供各种机会,发展“教育和信息”项目,从小培养遗产保护意识,为地方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2)柬埔寨对社区利益的重视
柬埔寨主管部门将文化遗产旅游收入的20%作为当地居民文化遗产保护、补贴以及教育的基金,并且鼓励当地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在吸引投资方面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投资和就业需要,外来投资者也必须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前提。
2.3 保证文化遗产景观原始、自然、和谐的状态
在对文化遗产的最少干预方面,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保持原真性
意大利首先提出了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整体保护原则,不仅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要保存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在对文化遗产的修葺方面,强调新修补处必须与原文物有明顯区别,形传统与现代的经典对话,并且要求尽量使用传统材料特别是文物原来的材料。
(2)保持原始性
柬埔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和对自然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修葺严格按照本来面目,并且认为文化遗产的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遗产的生活方式,需要具备生活的各种要素,绝不干涉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更不会为了保护遗产而将居民整体搬迁。
(3)保持生态性
美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侧重于对景观的保护,针对遗产保护的法律认为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是国民欣赏自然和精神活动的场所,是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之地,严格禁止在遗产地修建索道,除了必要的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
以上是国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举措的分析,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げ慰嘉南:
[1] 肖锡维.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工作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04.
[2] 张国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3] Potts, T., and R. Harrell . Enhancing Commun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A Travel Ecology Approach. Tourism Analysis 3.
2016121375申贵萍 学科教学历史
摘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活力,对我们长期以来建立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积极的意义。而现如今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少有问津,逐渐被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所遗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来思考中国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及解决措施
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是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为基础及历代王朝发展而来的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的一种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美好记忆,具有活态性的特征,它以人为载体,又需要依靠人来传承。然而我们对非遗的保护和重视却少之又少。实际上,我们目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着
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导致面临失传甚至绝迹的危险。而保护“非遗”,就是在帮助我们人类记住自己“回家的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回归我们最原始的文化面貌,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问题
1、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很多地方由于地处偏远,对于政府的政策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表现为“轻普查重申报、重申报轻保护”。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有申报,无保护,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如云南东川的彝族神鼓曾经获得“第七届中国民间才艺·山花奖”,荣登吉尼斯之夜,代表中国民间艺术访问韩国,是2008年奥运会和春节联欢晚会的备选节目,但是由于保护机制欠缺至今已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淡忘。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非遗”保护体系,国内目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应该是政府。因此,地方立法也是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2、后继无人。首先,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鲜的事物,更加方便的器械代替了原来的手工生产,很多人渐渐失去了这一项技能,同时又忙于生计,更加加速了原生态事物的退化和消失。其次,传承人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一些传承下来的老艺人因年逾古稀、生活缺乏保障,年轻人又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使得一些民间传承随着老人的离去而失传灭绝。
3、专业素养的缺乏。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很多青少年对保护非遗的重要性不了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非遗专业人员较少,缺乏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保护
对非遗的保护,除了政府立法之外,还有一些活化措施:
1、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规划优先,整体保护为原则。在民族聚居地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以规划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遗产为目标。根据非遗项目的产生背景、生存现状和独特形态分类分级,区别对待,分别编制我区非遗项目发展规划。着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协调力度,明确具体责任和任务,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可以借助当地的旅游资源,在不损害原生形态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嫁接、变形、重构,相互汲取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文化创意。
2、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坚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必经之路,首先,应该定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收集,汇报。定期开展非遗认定工作。资助一部分生活困难的继承人,给予表彰。对相关非遗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定期对非遗开展宣传,讲座、展示和交流等公益性。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半以技艺传承,口传等方式加以延续,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信息断链,使其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协会和社团组织等密切协作,通过高校的名师名家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将会是现今对非遗保护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学生是将来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是国家富强的有生力量,如果能把文化的保护推广到校园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从而保护我们国家现有的文化,同时也为非遗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研究。
3、与商业化、旅游化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日常生活中留下来的,对本地深远影响,是本地区人民的代表,然而其他地区的人民,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这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核心,保护是为了拯救即将灭亡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让人民群众了解这一文化,使得这种文化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认为不仅在“文化遗产日”呼吁大家参与遗产的保护,了解中华民族的精髓。保护不仅仅要政府,还需要商业的炒作,旅游业的支持。当地政府在保护的基础上,吸引外来游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表演,明信片,礼品等方式加以销售。形成产业链。不仅使国内游客了解这一遗产,也使中国的民俗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1972年在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遗产分为三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与1992年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一起归为物质遗产(这几类遗产是有形的,是看得见的实体)。
一类遗产是看不见的,是无形的,就是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简称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我们之前所介绍的京剧和端午节习俗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世界遗产就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到现在有四十五处,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有28处,世界自然遗产有10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有四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3处。
这些遗产怎样来分类,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来鉴定这些遗产属于哪一类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世界遗产的相关概念。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这个概念包含三个特征:一是具有实体的概念,也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二是它具有历史价值或审美价值,是前人通过卓越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三是这些文化遗产能够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以故宫为例: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是看得见摸得著的实体,它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明清)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家具及工艺品的8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不仅使独一无二的,而且具有明清时代中国文明的历史价值。因此故宫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重庆大足石刻:主要以佛教为题材,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2)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又称登封嵩山历史古建筑群。共八处十一项建筑(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这十一处建筑是有突出 普遍价值的单独建筑群。比如:和太室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例如:都江堰治水工程:李冰父子治水,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二)自然遗产
•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存区;
例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例如: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三江并流是三条著名河流的上游,怒江(萨尔温江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和金沙江(长江上游),这里是中国生物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世界上温带生物性最丰富的区域。
(三)双重遗产
特指既符合自然遗产定义,又符合文化遗产定义,两者兼具的世界遗产 例如:我国有四处双重遗产
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例: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同时地质构造雄伟,生物种类丰富。峨眉有四大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
云海:云腾雾绕,像是慈航普渡,因此佛家把云海称为”银色世界”。
佛光:又称峨眉宝光。佛家称为普贤菩萨眉宇间放出的光芒。实际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后,摄身岩下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
圣灯:金顶无月的黑夜,摄身岩下有时忽见一光如萤,继而数点,渐至无数,在黑暗的山谷飘忽不定。佛家称为“圣灯”,飘浮的神灯象是“万盏明灯朝普贤”。
秋天和春天去峨眉上最好,秋天树叶漂亮,不冷不热。春天花开,山上有积雪,风景美丽。
(四)世界文化景观(江西庐山、杭州西湖、山西五台山)
1、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
例如:,“杭州西湖,它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2、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
例如:从20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体现。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代表古代高科技建筑的观音桥
3、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例如:山西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非物质文化(无形的)例如:京剧、昆曲、端午节民俗
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由2001年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饰演变而来,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
二、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及其相关机构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 全称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 1946年12月成立(专门机构),总部设在巴黎 是联合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教科文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一般每两年召开一次。教科文组织的计划与预算,按一国一票的原则,由大会投票通过。
• 02、执行局:由58个会员国的代表组成,是一个行政机构,为召开大会作准备,并负责大会决议的有效实施。一般每年开会两次。
• 03、秘书处:是教科文组织的执行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在当选后,在任期六年的总干事的领导下,实施会员国大会通过的计划 •
2、世界遗产委员会
•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它是一个综合性组织,兼具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功能,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主要负责《世界遗产》入选和<<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由于这些年申请世界遗产的项目越来越多,为了减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负担,下面设立了世界遗产中心,具体执行公约。
•(2)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审查各缔约国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时,会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这个专业机构就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资源联盟。在遗产申请国提出申请后,是这两个机构对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要是对文化遗产考察,而国际自然资源联盟更侧重于自然遗产的考察。
•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 研究如何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对人员进行培训。现在我们国家有的大学也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说不定未来这个专业会很吃香,因为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
人类的第一处世界遗产
那么人类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是什么?也就是最早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项目是什么?我们学旅游管理的同学应该有了解过的吧?(提问)。是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这处遗产的由来,又缘于阿布.辛拜勒运动。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埃及第19王朝的第3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建造的,这座神庙是在尼罗河西岸的一处悬崖峭壁上由一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但是尼罗河经常出现水患。1959年,埃及与邻国苏丹商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坝,就是著名的阿斯旺水坝,但是阿斯旺水坝建成以后,水位会太高,这样就会将神庙淹没。埃及政府意识到这座神庙保护的重要性,连同苏丹政府向国际呼吁,请求财政和技术支持,很快这个呼应就得到响应。各国专家积聚于此,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对神庙进行编号,并分割成1000多块移神庙新址上,再按照原样重新拼装。这就是阿布.辛拜勒运动。也正是这个运动,让联合国科教组织意识到保护文物遗产的紧迫性,这也是促成《世界遗产公约》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这座神庙会如此受重视呢?下面我们来看这座神庙的特别之处。建于3000多年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拉美西斯二世一生颇有建树,是他把埃及帝国带入一个鼎盛时期。神庙的多柱厅
神庙的多柱厅中,16尊以奥西里斯形象出现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分两行左右排列。奥西里斯是埃及人们的王。相传,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和是一对相敬相爱的好夫妻奥西里斯教古埃及人耕作,深得人民的爱戴。他的弟弟赛特嫉妒他,将他杀害后碎尸万段,扔在埃及各地。伊西斯为了寻找丈夫的尸骨,跋涉千里,最后终于找全了丈夫的尸骨,并借助神力,使丈夫恢复了半个生命。后来,伊西斯生了一个鹰头人身的孩子名叫“荷鲁斯”。她偷偷地把儿子抚养成人,终于报了杀夫之仇。古代埃及人把伊西斯视为生命和母性的女神。他们认为,每年尼罗河水泛滥,是因为伊西斯在寻找丈夫时痛哭流泪形成的。
大厅尽头的圣坛,黑暗之神、天空之神、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和太阳神并排而坐。这位至高无上的君主追求不朽荣耀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堂而皇之地将自己列于众神之间。“日出奇观”
每年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1日)和登基日(10月21日),旭日的霞光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依次照亮右面的三座神像,而最左面的黑暗之神永远不会被阳光笼罩,营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70年代末由于修建阿斯旺水坝,寺庙被搬迁至现在高于高坝水库的位置,但是由于计算的误差,“日出奇观”比原来晚了一天。
三.《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1.文化遗产的登陆标准
真实性: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地,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从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针对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
完整性: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如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环境未被破坏。
标准①
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长城
金字塔:它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发明,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是一项创造性的杰作。它的材质是以吨计的巨石,那么大的石头,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埃及人是怎样把这些石头搬动的,以及如何将这些石头一块块累计的那样的高度的(金字塔几乎都是上百米),这几乎是个世界之谜。
标准②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平遥古城:是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它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
法国凡赛尔宫: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巴洛克是17~18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效果,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以及强烈的色彩,常用曲线穿插和椭圆形空间〕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影响欧洲几个世纪,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发现的兵马俑分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陪葬坑)。根据这几个坑,可以大致还原当时的历史。比如三号坑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宫,是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当时的情况,各国进贡情况,是文化证明。复活节岛石雕像
位于太平洋东南部岛屿上。据考察测定大约雕凿在公元前1680-前1100年间。这些巨大石像使人惊叹,这些雕像代表什么?是谁雕刻的?怎样雕刻的?怎样雕刻、运输、排列的?岛上居民对于这些石雕丝毫没有历史记忆,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谁,一点都不像当地的土著,是纪念什么人?或是神呢?(视频)
(4)可作为一种建筑、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区别于第二条,典范是指更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文化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和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
梵蒂冈
梵蒂冈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北京故宫五分之三大,是一个典型的城中之国。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庞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皖南徽州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与其他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而是保留和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文学艺术作品等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四、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第一步
一个国家通过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保证保护该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而成为缔约国
第二步
任何缔约国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个预备名单。第三步
然后从预备名单中筛选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 第四步
把填写好的提名表格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第五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检查提名是否完全,并送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或同时提交以上两个组织评审。第六步
专家到现场考察和评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按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上交的提名进行评审。第七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做出评估报告。
第八步
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的7名成员审查提名评估报告,并向委员会做出推荐。第九步
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做出录入、推迟录入或淘汰的决定。
申遗成功
= 一劳永逸? 第一个下榜——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 199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单。 位于阿曼中西部的吉达哈拉西斯沙漠地区,面积约275万公顷。
2007年,由于阿曼把保护区的面积缩小90%,并且计划在那儿勘探油气,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与阿曼多次磋商无效后,决定将它除名。
该地是濒危其唯一的自由生存地。1996年羚羊数量为450只。
2007年,阿拉伯羚羊数量仅剩约65只,其中只有4对具有繁殖能力。
第2个下榜——德国易北河谷
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德国德累斯顿,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
18世纪和19世纪的景观沿着河谷纵深有18公里长。
主要由古老的牧场、宫殿、纪念碑、公园,以及别墅和花园组成。
2009年6月25日,由于当地政府在景区中心修建一座四车道大桥,破坏原有风貌,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
五、世界遗产申报策略
整合策略:为适应中国丰富多样的遗产特点,提高中国遗产申报工作的成功率而提出的。是将若干相关项目的整合申报的策略。例如,普陀山和九华山申遗,如果单个项目申请,成功的机率不大,但是说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申请成功率更高。
口袋策略:遗产申报项目的题目具有一定范围的开放性,为未来类似项目的申报预留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空间。例如:“苏州园林项目”,先是申报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后面增补了沧浪亭、狮子林等。
六、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二、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三、它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七、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和特点
(一)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
1985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
• 1987年我国拥有了第一批共六项世界遗产项目
• 1988年泰山被命名为世界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 2004年在中国苏州举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2007年10月,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
• 至2013年,我国已拥有45个世界遗产项目,遗产数目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二)中国世界遗产的特点
1、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
2、中国是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3、中国拥有符合文化遗产全部标准的遗产数量最多
4、中国拥有符合世界遗产标准最多的遗产
5、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是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并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形标识(见附件3)。
第三条 文化部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权利人。文化部授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及其使用进行保护和管理,维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权利人的权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当依照相关法规,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管理。
第四条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使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时应当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五条 使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应当根据本办法附件一规定的式样和颜色用于相应场合,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不得更改图形的比例关系和样式。
第六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可用于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权利人鼓励将标识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活动。使用人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用于商业活动,应当事前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请,并取得许可。
第七条 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用于商业活动,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下列方式使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一)制造或者销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二)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用于服务项目;
(三)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用于广告宣传、商业展览和营业性演出活动;
(四)销售、出口含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商品;
(五)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
(六)其他使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相关商业行为。
第八条 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用于商业活动,应当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使用申请书》(见附件2)一式两份,以及申请人法人营业执照或法人资格证明文件的副本原件或复印件,并加盖申请人公章。
经审核同意的,申请人应当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许可使用协议书。协议双方应当按照协议书的具体约定,行使权利,承担义务。
第九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权利人的要求,处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用于商业活动的有关事务。所得收入,应当全部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十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当定期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使用和管理工作的情况报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权利人备案。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2]。“世界遗产”的得名,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有人提议在此名目下开展与之有关的国际性合作行动。1965年, 美国的白宫会议建议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 以促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0月17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则使“世界遗产”被公认为一个核心概念。该公约在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时, 反复强调“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从而为世界遗产规定了崇高的品位[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 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4]。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国际上“文化遗产”先进理念的吸纳并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情况, 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给予“文化遗产”以科学界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谈到的内容, 暂不涉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列出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三大标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与中国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息息相关, 其重要价值不容低估, 更不应忽视。截止到2010年8月, 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 列世界第3位[6]。中国的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分布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区域, 遍布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以及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 是中华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成就在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和“见证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它凸显出来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 都非同寻常、意义重大。
因此, 笔者认为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向外国学生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地认知、感悟和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都必然要依附于某种物质形态, 如现存的古代文化典籍以及古代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群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当然, 这其中还包括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语言以及族群的行为表达方式。与此同时, 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都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价值追求来决定的。因此, 弄清楚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历史遗存、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将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向其他民族推介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1.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
髓, 必须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品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包容以及对自身民族精神的历练浓缩和发扬光大。以“长城”为例, 迄今为止, 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包括各国的政要, 北京的长城无疑是一个必看的经典古迹。尽管它带给外国人的视觉惊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清楚表述, 但如果要说到它真正承载和蕴涵的思想精华与文化精髓, 则远不是简单几句话或仅仅只是将其单纯表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长城是自秦汉以来, 中国四方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共生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中铸就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2.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视为人类共有共享的全球文化来定位。
当今世界发展总体走向的一大特点, 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一体化与多极化之间进行的博弈, 与这一态势相伴的文化发展则是“冲突与共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题目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形式上看,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 但是,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文明的传统及特色与精华, 则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共同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为宽泛的世界眼光, 来研究、保护与推介它。可以肯定的是, 从古至今, 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迁徙、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彼此之间会在不断接触中相互碰撞、交流、借鉴与融合。如印度的佛教, 就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 日渐开始向本土化转变, 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河南登封历史建筑群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合作与认同,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媒介恰好能够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 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中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置身于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瑰宝的传承与保护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次是对全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进一步讲就是, 中华文化如果要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就必须把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呵护好, 并使之走向世界、惠及后人。文化自觉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我们的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所担当。
举凡世界知名大学莫不如此, 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振兴都做过卓越的贡献;举凡世界知名大学同时也都是国际性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 他们共处于一个学校, 进行着实质性的文化交融[7]。从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媒介, 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承、创新, 使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驾齐驱, 这是大学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必然要求。
三、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重视实地考察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是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实地考察 (旅游) 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果教师能借助学校所在地域范围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 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 效果将会十分明显。因此, 教师应鼓励并有序引导留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 通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去领悟中国文化精髓,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汉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
但不可否认, 实地考察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 有必要通过其他现代教学手段, 如用互联网络、电影电视、多媒体动画、专题教学片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的补充, 以弥补实地考察的局限性。
在实地考察 (旅游) 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尽管我们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建筑、园林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化, 但在气势恢宏、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体系当中, 它也只占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当中, 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方面, 要考虑中国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避免单纯借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传授中国文化, 因为这样做既不科学, 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一旦把握不好, 不仅会让留学生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甚至会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又要考虑讲授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华, 在外国留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教师将其作为“活着的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亮点设计包装到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当中, 并适时推出来给留学生讲授, 相信一定会使丰富多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扎根于留学生心中, 使他们在掌握好汉语的同时, 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2. 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8世纪的英国学者谢林认为:“从纯历史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国家, 中华帝国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 中国是最古老的帝国。它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 显示了其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8]谢林的这番话,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中华文明的历史最古老、最悠久、最绵长, 并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超稳定发展态势而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还曾多次站在了世界文化的巅峰, 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等。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既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又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如中国的儒家, 流行了几千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起着重大作用的并不是只靠当年孔、孟讲过的几句话, 而是由于历代贤哲为了适应他们的新时代所做出的新诠释。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影响了古代社会几百年;宋代有朱熹对儒学又一次新诠释, 又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9]。
毋庸置疑, 中国文化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 自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人身上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内容, 都是我们在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进一步把握好的。
3. 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 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0]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深入思考,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文化转型、中国的当代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自信稳步走向世界”的窗口。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也只有理解透、认识清、把握好“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舞台上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体现在历史的维度和现实需求当中的, 需要我们从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大小上去对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不断挖掘、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 并通过对它进行改革创新而促使它成功转型, 变成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同时变成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来推动世界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应主动弄清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空连接链———即历史的上下承接、不同支流的汇集以及不同时期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要搞清楚中国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即中国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今天的中国人正在进行怎样的文化选择以及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 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另外, 需看明白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即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觉”, 也才能确保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能信心十足、游刃有余、科学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文化因素中可能只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下功夫将其凸显出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时机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并不断挖掘出它在促进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潜在价值, 相信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巩固和提升高校作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主阵地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方彦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J].新华文摘, 2009 (23) .
[2]世界文化遗产[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89.htm.
[3]冯天瑜.“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02) .
[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EB/OL].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sjyc/tiaoyue/03.htm.
[5]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 (03) .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
[7]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C]//王小梅, 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27.
[8]何兆武, 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9.
[9]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74.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管理系统 专题数据库 知识分类
分类号 G250.74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Zhang Xiaofeng, Yu Naihua, Qian Yich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yles and character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 this paper argues its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and offers solutions to some critical problems. It puts forward an idea of constructing an online management system by drawing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the mature library scie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hyper text management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 through this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 management system. Database of special topic.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简论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虽然是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传统文化事项,但其往往是通过附着有这些传统文化事项的某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式保存和呈现出来,使我们得以能够使用文字、图像等某种“物化”了的形态去纪录、保存、总结研究非遗各种事项。例如对技艺、技能、原生空间等非程式化的过程性知识类事项,使用全程不间断录像纪录完整的制作流程,用照片纪录器物、工具、制成品的外观和质地,用文字、录音纪录和描述传承人口述史及有关该工艺的原理、用途、制作技艺、沿革流变、文化含义等相关知识要素……这样不但能够详细记录非遗传承人制作、表演的整个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还记载了他们对所传遗产的理解。在不割裂原生语境和个性情形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文字、图像、声音相互参照的“三位一体”形式将非遗知识转化为文献知识,这些纪录和保存构成了可供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非遗资料,有利于对非遗领域知识进行规范化组织管理,建设完整的资料体系并实现充分利用,能够对非遗知识进行更好的保护,促进交流、传播和发展,使其跨越时空,为人类所共享。“文化信息一经文献化,就借文献这种客观实在的物质形式得以外化,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物化特征。正是由于这种信息存在形式的转换才使它可以成为供众人共享的智力资源并为跨时空的存在与扩散奠定了基础。”[1]
1.2 非遗资料类型
非遗资料主要内容包含有相关事项源与流的各种显知识,文化空间等“言不尽意”的隐知识,传承人和传承流变情况纪录,资料采集者和研究学者撰写的调查报告、背景资料、备注及所作的文化诠释、科研成果等等。非遗资料主要载体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1.3 非遗资料特点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以杰出传承人口传心授活态传承与流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现象,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构成特殊的价值,非遗资料具有多样性、自然语言丰富、碎片化、异构性等特点。
1.3.1 多样性
其一,非遗事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传承变异过程,非遗资料是凝固的文献化信息与传承人活态文化信息的有机结合体。其二,非遗关联知识甚多,知识脉络交叉重合,很多知识处于一种隐知识况态。其三,受语言、地域、族群等影响,非遗知识结构地方特色鲜明,普遍性和独特性共存,相同主题表达方式不同,同一文化事项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存在和表达方式,名称也存在多样性和多义性,如某些题材跨越地区,甚至流传全国。不同的文化环境演变派生出多种表现形式、内容、种类、门类,不同的版本,同一地区也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差异。其四,口承传统的重复性、情节性、叙事场景化及韵语化使得口承传统文献化的形式本身具不稳定性,所谓同曲不同韵。不同传承人性格上的独特度带来的共性与个性区别,即使同一个传承人讲述由于表达程度、环境分围、时间长短、着重点差异、状态等也会产生差异,保存下来的口头传统艺术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口承传统操演由一定的程式化的文本为基础,但……每一年表演出来的文本,都具有某种随意性和偶然性,都是不可再现和不可重复的。”[2]最后,非遗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形态,在不断的发展传承中满足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特定现实需求,会不断出现新的形式和内容。
1.3.2 自然语言丰富
极强的地域性差异特征,使非遗事项表达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语言变体,运用大量来自民间,由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口语化、通俗化,语境化,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定型的语句,还存在大量的行话术语。
1.3.3 领域知识碎片化
“民间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不单一性。一个民间文化的品种或类型不是单一独立,而是混同一体,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文化的整体。”[3]非遗事项更多地来自民间基层群众的创作,缺乏有序完整的文字记载,原生状态的非遗资料大都未能经过系统的显性整理,处于支离破碎状态。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一个完整的非遗知识集合往往以许多相对独立而又通过某种纽带联结在一起的知识片断形式呈现出来。换言之,是许许多多零散分布的相关知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遗文化事项。如同属于某一个事项范畴的一则传说、一件实物、数张照片等。碎片化另外一层含义是指大量分散,还未能为研究者或传承群体所认知和清晰定义的相关领域知识。
nlc202309040339
1.3.4 数据结构各异
其一,非遗事项本身表达方式和纪录符号丰富多样(文字、语言、音乐、美术等);其二,同一事项可以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和不同的版本,如一则故事可以派生出文学、戏剧、剪纸等等;其三,现代化技术在非遗资料收集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多种形式的承载体(文本、磁带、照片等)。
2 非遗资料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从民间搜集到的大量非遗资料呈现出形式种类多样、内容繁杂混乱、彼此割裂、无法系统利用的状况,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实现非遗资料科学有序的组织和控制。寻求能够适应非遗领域知识内容特征与传承规律的知识融合、知识存储、知识组织、知识检索方案和法则,在最大限度保持原始性的同时,对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非遗资料各种相关知识元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解构和主题描述,通过各种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手段和技术清晰揭示这些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以及与其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促进非遗知识元素有序化、规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多角度、立体地反映该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实现超文本的知识连接、重构与检索,形成能够被用户所充分利用与共享的完整体系。
文献是纪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从文献学角度解读非遗资料,与传统文献并无本质改变,只是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历经长期发展,作为知识信息管理学科的图书馆学在针对知识的组织、规范管理和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有效,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习惯使用的理论与方法,充分汲取借鉴图书馆学文献分类、目录、语词控制、检索等专业知识技能,借助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成就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建设科学规范、结构合理、利用方便的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技术风险。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4]非遗事项更多来自民间,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非遗资料数据库的用户群体十分广泛,既有具备高深领域知识和检索知识的专家学者,还有大量没有接受过较高层次文化教育,信息素养相对偏低的基层百姓,他们可以是传承人、参与者、爱好者。结构层次如此丰富的用户群体访问使用非遗资料数据库的目的不同,需求各异,查询和使用的习惯和方法各不相同,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必须面向全社会,具备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系统构成和服务方式以基层用户能够理解和掌握为原则,提供人性化服务,在网页界面、检索策略和检索工具、搜索引擎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各类型用户的诉求,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熟悉和掌握的方式方法,方便、快捷地使用资源。网络是现代社会各阶层熟悉和习惯使用的访问平台,同时大量非遗资料用户的检索更着重于单元知识而非深入完整的过程性知识,使用的检索点主要集中在项目类名、传承人等,需要搜索引擎那样方便快捷易用的检索工具和功能,数字化与网络化成为非遗资料管理系统的必然之选。通过提供超级链接、专题跟踪服务、知识发掘工具等形式和手段满足高层次读者需求。
非遗资料管理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数字化非遗资料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需要实现以下技术指标:所记录和提示的相关信息全面、丰富;全系统拥有良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强;方便对资料进行动态更新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方便在不同文本及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之间进行超文本自由转换;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检索和调用;能够在调查人员、传承群体、研究学者、用户群体以及资料管理人员、数据库管理系统编程人员之间实现交流与互动。
3 非遗资料数据库建设述要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非遗知识内容体系的特殊性和丰富性,需要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知识组织技术和知识揭示形式进行创新,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
3.1 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人类非遗分划为五大类,我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中分为与联合国基本一致的六大类(将“文化空间”明确列为一个基本类别)。我国实际颁布的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只使用了一级类目,分别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项(三批名录只是少数项目的称呼有些变化),采用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五项内容以表格形式发布。综观联合国和我国颁布的分类方法和实际颁布的名录,都是笼统的出自保护目的产生的纲领性基本分类,难以与国际各种分类体系接轨,无法起到非遗领域知识组织和充分利用的作用。我国目前尚缺乏一种权威、统一的非遗事项分类方法,制定一个涵盖非遗所有事项,既充分尊重和执行联合国和国家分类标准,又能够与现行主流分类体系接轨融合,自上而下、层次丰富、脉络清晰完整,可资对海量资料进行实际操作管理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是建设非遗资料管理系统首要任务。
我们在此针对非遗事项及其资料进行主观的分类和解构,只是出于管理和研究上的方便,而不是人为的主观割裂和定义。具体解决方案如下:对照国家发布的第三批名录,将非遗资料划分为与名录十大项名称完全相同的十个基本大类作为一级类目,每个基本大类之下根据事项各个维度和向度的知识单元,严格依据《中图法》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对各次级类目的设定作进一步细分,需要的话还可仿照《中图法》的《地区复分表》《时代复分表》《民族和种族复分表》等附表制定符合本地域特点的方法和细则对主表类目进行复分,从而实现与《中图法》最大程度的接轨。分类代码使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
3.2 著录事项
参考依据国家文献著录正式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制定的规则和方法,结合非遗资料的内容和外形特征,将非遗资料的著录项目确定为题名与责任者项、版本说明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项、载体形态项、系列项、附注项、获得方式项八个大项目,下设若干小项目。结合非遗事项国际、国家、省级和县级四级名目划分确定著录的详简级次。款目有所区别侧重,一些普通文献著录中不甚重要的项目在揭示、识别和检索非遗资料时却显得富有意义,如文献特殊细节项、载体形态项、附注项和声像资料著录的系列项。著录格式沿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数据字段的结构、录入方法和使用的标识符号。
nlc202309040339
非遗资料碎片化给著录带来很大不便,因为它们既是同一个文化本体的构成要素,又以一种相对各自独立的姿态存在。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记忆》的技术方案,将“件”作为数字馆藏最小的知识元素单位对这些碎片进行分散著录,并将同一不同形态的内容进行表征统一化,制定整合融入标准,将相同文化事项范畴的“件”进行聚类,体系化组织在该文化事项之下,“聚件可以用来组织更为复杂数字馆藏”[5]。群体传承项目的著录问题类似碎片化,既包含纵向的历史沿袭产生的多名传承人,又存在横向的多位传承人,可仿照上述方案处理。
3.3 领域知识形式化
“活态传承”是非遗最为显著和独特的表征,存在大量模糊而不确定的自然语言,存在同一文化现象不同称谓和个性化释义现象,过程性知识缺乏统一、规范的概念和定义,内容特征抽取复杂,规范困难,给领域知识的形式化表示带来很大困扰。从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的角度来看,非遗资料管理体系必须保证对非遗知识理解和运用的一致性、精确性、相对稳定性、可重用性和共享性,根据非遗事项的核心内容特征和表达的基本形式进行规范标注和描述。
词表有助于实现某个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管理和利用。通过编制和利用非遗知识领域中文概念词典及兼顾语义和语法的范畴词典和范畴语法等对自然语言进行严格界定和语义规范,消除歧义,在充分保存“话语”体系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话语”控制,强化领域知识词条目录的规范控制以提高知识序化程度,保证语义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准确反映类目及词汇之间的等级关系、相关关系等特定关系,规范检索点,方便计算机理解、匹配与管理利用。由于只是出于利用目的,非遗对语义复杂逻辑的需求不是很高,可以通过对现行受控词表进行改造和补充的办法编制各种词表。例如参照《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模式编制非遗领域知识分类主题词表,使大量的民间词汇能够转换为正式主题词。还可以按照代表人物、传承谱系、流派等作进一步的区分,辅之以地区、民族等复分表,实现对内容和表达层面的揭示控制。增加叙词表相关词间关系语义描述、组织和揭示,在叙词下设置更多参照项,在叙词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反映主题词之间关系的概念完整的语义网络。叙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非遗事项的特点、现状和发展,从标引和检索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对主题词的标引深度,以内容和以内容结构类型为对象进行款目聚集,在类目下增设多重列表或多表列类与主题词对应,从多个角度组织揭示信息。例如同时从主题对象、环境、流派、题材等不同角度增加标引,提供更多检索入口。所编制的各种电子叙词表应当是开放形式的,能够实现动态更新和修改,增强词表的兼容性、涵盖性,避免缺漏、不够严谨等弊端。
元数据能够提供一个统一的语义基础和标准,使用元数据方案描述、管理和揭示非遗资料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格式相对简单、检索功能强大的要求。依靠现有DC元数据标准完全解决非遗知识领域语义异构的问题力有不逮,需要在15个DC元数据核心元素基础上,依据非遗事项中人物、事物、器物、文化空间的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内容和形式特征适当增加一些辅助标准,从描述型和管理型两方面设计、制定完善的非遗DC元数据标准。
3.4 知识检索路径
知识大多呈现为二维形态结构,可以用扁平树状或网状序列结构的有向图来表达。非遗事项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表示形式和特点,其构成形式类似立体多向度的化学分子式模型,是由多个二维结构形式的知识节点,如时间维度(悠久的历史)、空间维度(地域)、表现形式维度(不同的版本)、传承维度(传承人及流变)通过具有相同关联属性的知识节点联系在一起,层层叠加形成多维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全面、立体地反映该事项知识和知识关联,通过体系中某一个节点与另一个知识网络中有着相关领域知识联系、相互重叠的节点相连接,可以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维度,经过周而复始反复搜索连接,形成对该领域知识完整的遍历。知识元素之间按知识内在关联形成这种具有层次关系的网状知识结构体系,为我们实现非遗知识检索途径和检索工具的开发提供了指引和途径,通过多次检索、层层深入的方式,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3.5 统一技术标准
针对各项技术制定相应统一标准。如照片采用包含信息量大、无压缩的RAW格式存档,使用读取运行方便的JPEG格式提供阅读浏览。音频采用通行的MP3格式。视频文件尤其要注意保存好母带,根据不同播放器灵活设置相对应格式。
3.6 保护知识产权
在服务器上设置一个网关,避免信息系统直接暴露于外部。通过水印、标签、限定文件大小等方式对图像进行保护。
4 建立基于Web平台的非遗资料管理系统
4.1 选择Web平台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在数字化文献中,各个知识对象最终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着的,或者说它们可以脱离原来所属的物理载体,单独被用户或系统所访问、编辑和描述。”[6]非遗资料主要载体形态是文字、音频、视频、3D多媒体资料,非遗资料管理系统选择的管理机制必须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组织方式才能实现对项目的立体重现和完整描述。超文本的管理平台优势是允许把参考资料和非线性的补充信息混合起来使用,从而实现不同文本之间方便转换利用。“这种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从拓扑性质讲,超文本或超媒体是一个由若干个节点及节点间的链构成的语义网络,它模拟人脑的联想思维,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技术。”[7]超文本链接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机构,它将文档中的不同部分通过关键字建立链接,使信息得以用交互方式搜索,通过一组关键词或相关主题词不同的组合检索,利用超文本技术多媒体与文本共同作用实现知识网络的立体重构,多角度、全面反映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很方便地对站点上的信息进行更新和改变,实现跨平台、跨操作系统、跨语言数据交换。超文本平台是一种用户接口范式,一种有机融合体,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超文本中的文字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所指向的文字。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游览环境下的结合。用户不仅能从一个文本跳到另一个文本,而且可以激活一段声音、显示一幅图形、播放一段视频动画。
nlc202309040339
Web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它的三种表现形式即是超文本、超媒体和超文本传协议,具有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它是动态化和交互式的,可在一页上同时显示文本和图形。Web使得文本不再象一本书一样是固定的线性的,而是可以从一个位置跳到另外的位置,通过FORM的形式可以从服务器获得更多的动态的信息。基于Web的数据库访问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器可以实现很大的访问频率和更高的信息承载度。Web还具有强大的导航功能,可以方便地转到另一个主题上,想要了解某一个主题的内容只需要在这个主题上点一下,从一个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就可以跳转到包含这一主题的文档上,实现在各页面各站点之间进行浏览。Web技术传播信息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能够充分发挥用户的作用,构建的服务平台是开放的、共享的,不仅仅能支持用户与系统之间,还包含了用户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Web平台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如同为非遗资料管理度身定制,选择Web作为非遗资料管理系统平台是不二之选。
4.2 利用.net技术搭建非遗资料管理系统框架
非遗资源的特点决定了资料管理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和动态性,能够有效解决资源异构问题,提供高效的Web网站查询和服务。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平台,.net是一种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编程框架,可用于服务器上开发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构建互联互通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具有标准的、联通的、适应变化、稳定和高性能特性,其执行效率高,对代码控制好,支持Web cotenmet功能和多种语言,具高安全性、管理性和高扩展性,.net开发工具的兼容性非常好,能提供多种解决方案,能提供基于开放架构的服务器组件开发平台,对于开发人员来讲,开发成本较低,简单易用,效率高,可以轻松地创建网页和应用程序,将自定义功能集成到应用程序中。.net技术提供的正则表达式可以让用户通过使用一系列的特殊字符构建匹配模式,把匹配的模式与数据文件、程序输入以及Web页面的表单输入等目标对象进行比较,查看比较对象中是否包含匹配模式执行相应的程序,实现检索信息的提取,包括检索到的记录总数、每条记录的标题、责任者、超级链接、相应的摘要和背景资料等信息,是一种非常适合非遗资料实现超文本管理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 1 ] 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43.
[ 2 ] 朝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0-11,18.
[ 3 ] 陈勤建.寻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C].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23.
[ 4 ] 马盛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2(3).
[ 5 ] 真溱.美国记忆:特点、技术方案要点及质量标准(上)[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4):313-315.
[ 6 ] 张成昱.数字化文献的知识解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32-36.
[ 7 ] 毕强,杨达,刘田学,等.超文本信息组织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
张晓峰 黄山学院图书馆馆员。安徽黄山,245041。
俞乃华 黄山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安徽黄山,245041。
钱益查 黄山学院学生处助理工程师。安徽黄山,245041。(收稿日期:2013-01-06 编校:刘勇定)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读后感】推荐阅读: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11-03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09-16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06-08
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06-11
云南名族文化与旅游11-28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06-01
文化遗产特征09-21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工作总结06-13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