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消费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摘要: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有助于通过集聚效应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消费与产出是同时增长的,因此,居民消费率如何变动,似乎难有显见的结论。在中国,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居民消费率是不断下降的:2000-2018年,城镇化率从36.22%上升至59.58%,居民消费率却从46.72%下降至39.37%。那么,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还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居民消费率将会如何演进呢?大量文献对此现象展开过研究,虽然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但是大多数文献倾向于认为,城镇化率和居民消费率之间存在自发的“U型”演变关系。目前,中国仍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边,所以,两者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在城镇化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居民消费率的上升。然而,这些文献并未用众多国家的海量数据进行经验检验,显得这一研究缺乏充足的实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世界162个国家(地区)1960-2017年面板数据展开经验研究以填补这个空白。本文研究发现,这种演变关系并不能自发产生,工业生产率对演变过程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工业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地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间呈正相关关系;在工业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地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间呈负相关关系;在工业生产率一般的国家(地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具体到国内,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时期,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城镇户籍管制的约束下,以及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不同的城市具有不等的行政级别。首先,中国的城镇化伴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下降。1995-2018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264平方公里扩大至594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3.52亿人增加到8.31亿人,但用于表征城镇集聚效应的指标——城市人口密度却不断下降,从1.83万人/平方公里下降至1.42万人/平方公里。从理论上来讲,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能最大限度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率。因此,本文认为,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很可能是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据此,本文在第五章提出理论假说:城市人口密度而不是人口规模是影响居民消费率的主导性因素,基于282个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无法推翻这一假说。其次,中国的城镇化所具有的另一个独特性在于城市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和县级市等。行政级别不同的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差异较大,人口规模大相径庭。城市吸引人口能力的差异,会引致资本广化、深化的程度和住房需求的不同:一方面,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人均资本拥有量越大,新流入人口数量越多,城镇化进程越快,需要“填平”的资本越多,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就越大。另一方面,新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引致商品房价格上涨,提高生活成本、降低居民消费能力。上述两种挤出效应在投资驱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被放大,导致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居民消费率相对更低。然后,利用地市级面板数据展开经验分析,结果发现无法推翻上述假说。最后,城镇化伴随着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这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现有关于城镇化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两者间关系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却少有文献关注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传导机制,而这一链条恰恰是我们理解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内在机理的关键。本文尝试整合现有研究结论,深入剖析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具体来讲,本文在评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推测,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的中介链条之一是收入分配,即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可能存在关于收入分配的中介效应。那么,这一理论设想是否正确呢——城镇化是否会通过改变社会收入分配格局,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行为,从而构成国内区域层面“城镇化→收入分配→居民消费”这样一个传导机制?如何沿着这一传导链条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本文证实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关于收入分配的部分中介效应,且这种间接影响可以解释总效应的27%左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一是,中国应立足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创造条件。二是,应逐步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粗放扩张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挖掘城市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充分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三是,城市间权力关系决定着资源集聚能力,高行政级别城市所具有的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是抑制居民消费率提升的根本性因素。在现行严格的城市等级管理体制下,若贸然放开城市户籍管制,高政治级别城市必然快速“膨胀”,加剧对居民消费份额的挤占,进一步压低居民消费率。四是,应全盘考虑传导链条中的城镇化、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三个变量,顺畅城镇化通过收入分配影响居民消费的传导链条,根据城镇化、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居民消费;工业生产率;人口密度;城市行政级别;收入分配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主题与创新点

(一)基本概念

(二)关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研究主题

(四)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消费理论与文献评述

一、经典的消费理论

(一)绝对收入假说

(二)相对收入假说

(三)生命周期假说

(四)持久收入假说

(五)随机游走假说

(六)预防性储蓄理论

(七)流动性约束理论

(八)行为经济学中的消费函数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城市集聚效应或密度效应的研究

(三)关于城市行政级别经济社会效应的研究

(四)关于商品房价格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研究

(五)关于政府民生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研究

(六)关于城镇化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

(七)关于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

(八)关于城镇化、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城镇化背景下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分析

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一)低位徘徊和低速增长阶段(1949-1978 年)

(二)稳步推进和快速增长阶段(1978-2018 年)

二、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

(三)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四)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推进模式

(五)大量流动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市,“半城镇化”特征明显

三、中国城镇化的生成机制

(一)产业结构转换: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二)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城镇化的实现机制

(三)制度变迁:城镇化的推阻机制

四、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分析

(一)计划经济时期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五、城镇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 城镇化、工业化与居民消费: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评述和理论假说

三、实证检验:基于世界发展指数的经验研究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定

(三)模型设定

(四)回归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六)扩展性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镇化、人口密度与居民消费: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说

三、实证检验与稳健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定

(三)主要解释变量的统计特征

(四)计量模型设定

(五)回归结果分析

(六)稳健性检验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镇化、城市级别与居民消费: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制度背景

(一)中国城市行政级别的变迁历程

(二)高政治级别城市享有的资源配置便利

三、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说

四、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定

(三)主要解释变量的统计特征

(四)计量模型设定

(五)稳健性检验

(六)机制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镇化、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引言

二、收入分配的中介效应:一个理论逻辑

三、理论分析:一个跨期效用函数模型

四、实证检验:收入分配的中介效应存在吗?

(一)模型设定、估计方法与数据样本

(二)检验结果及讨论

(三)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论文提纲下一篇: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