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本研究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并举,围绕理论依据、多案例分析、困境透视、路径抉择四个向度,以多维视角进行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通过阐述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理论和启示,为融入路径提供理论基础;选取四所高校作为典型案例,总结融入经验;在现状调查中构建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理论,从发挥教育主体引导作用、激发教育客体主体意识、促进教育介体合作效力、强化教育环体熏陶功能四个层面探究融入路径,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借鉴。

关键词:优秀地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的四维向度;文化育人;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他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精神命脉”“文化根脉”,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宝库。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瑰宝,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可行性和操作性,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项相关文件,凸显出党对文化育人的重视,彰显了政策关怀。各地及时响应,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让优秀地域文化进校园,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沃土、熔铸文化力量。与此同时,多所高校积极探索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累宝贵经验。这些均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现实基础,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优秀地域文化与教育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些共识,认可优秀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滋养作用,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从概念性质、内容结构、特征价值等层面阐述优秀地域文化概念[2][3][4];从学生个体发展、高校建设发展、课程体系建设等角度探讨优秀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5][6][7];从强化人才培养、推进高校发展、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论述融入意义[8][9][10];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揭示融入困境[11][12][13];从遵循融入原则、挖掘融入内容、创新融入路径等视角探索融入对策[14][15][16]。国外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国外学者重视文化教育作用,从文化与教育关系[17][18][19]、相关教育方式[20][21][22]、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23]170-171[24][25]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概括了融入现状,肯定了融入价值,丰富了融入理路,但着眼于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仍需不断拓展。

本研究以理论依据、多案例分析、困境透视、路径抉择等四个向度为主线,多维视角探讨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力求增进优秀地域文化研究深度、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研究视域,同时在实践上促进优秀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势所趋。从根本上来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运用相关理论。

(一)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必要性

第一,是强化学生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逐渐加快,大量外来文化思潮与产品涌入我国,冲击着中华文化,对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影响;“网络上还有很多乌七八糟的东西”[27],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亟须借助有效载体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自信。第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应有之义。以优秀地域文化为教育载体,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理论、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具体的教育,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洗礼。第三,是实现优秀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通过文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熏陶,也能使学生成为传承和创新优秀地域文化的生力军,并用其独特思维和视角赋予优秀地域文化新的生机。

2. 可行性

第一,党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全面强调了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和意义。他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8]。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结合提供保障并催生动力。第二,优秀地域文化同大学生存在内在联系。优秀地域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亲切感优势,大学生既能从生活细枝末节处品读优秀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能从优秀地域文化中感悟当地人民的智慧,在认同优秀地域文化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三,优秀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9],优秀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亲缘性,二者均提倡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都具有固本培元、凝心聚力的强大魅力。

(二)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及启示

1. 基础理论

(1)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文化理论,提出人是文化生成的主体,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0]492。他们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化,文化“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1]487,又反过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列宁基于社会历史视角,认为无产阶级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其自觉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自由愈少,公开的阶级斗争愈弱,群众的文化程度愈低,政治上的乌托邦通常也愈容易产生,而且保持的时间也愈久。”[32]297他强调,要重视文化改革在整个社会改革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提高全体人民文化素质。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我们党一贯重视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毛泽东同志从湖湘文化中汲取资源,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33]。他所作的《浪淘沙·北戴河》《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昆仑》等诗词,为弘扬北戴河、湘江、昆仑山等地文化增添了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双百”方针,认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34]211。他表示,文艺工作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34]210。江泽民同志肯定了“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极其宝贵的”[35],主张“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36]。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37]757,“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8]176。

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论述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对文化进一步作出了阐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39],充分褒扬了优秀地域文化价值,“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40],“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41]。他提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42],“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43]。他主张,“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44],“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45]。他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6],“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7]。

以上论述,对梳理优秀地域文化发展脉络、理解优秀地域文化禀赋、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了理论基石。

(3)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问题的探讨成果丰硕,可归纳为“三要素说”“三体一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十要素说”等[48]。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认为,从基本构成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基本要素的系统[49]235-250,依此形成“四要素”理论。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具有主体能动性,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具有客体性,且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时具有主动性。主体与客体间具有民主平等、双向互动、主导与主动、互相转化的关系,是相关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和性质,以及诸要素其他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介体是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及作用的中介因素,具有中介性,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具有纽带作用。环体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在有关要素的相互关系中起着条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四个要素间的结构方式主要体现为主体中心、客体中心、多元主体、等级结构、双向互动等五种模式。

2. 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能为本研究提供根本的理论指导;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理论,能更好地汇集合力,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上述理论启示我们:

一应强化优秀地域文化育人功能。优秀地域文化不仅是各地区的“名片”,也体现着各地区人民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风貌。应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和时代价值,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二要探索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方式。如通过讲好地方历史及人文故事,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掀起大学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另外,构筑正气充盈的网络空间,推进全媒体建设,运用网络优势促进优秀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三需构建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多位一体的融入环境。加强党的领导、优化政府管理、激发全社会合力、发挥家庭“第一所学校”作用、筑牢高校“主阵地”,形成教育合力。

二、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案例分析

多案例分析能较为快速地在各高校促进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提炼有益经验。

(一)研究方法

典型案例既可较好反映案例共性,又不失其个性光芒,使共性和个性有机综合[50]60。可靠的资料来源能增强研究权威性。因此,笔者依据“选取案例———整理资料———划分对比维度———资料分析”思路,经过较长时间的资料检索,最终选定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四所高校作为多案例分析样本,其传承项目分别为秦腔、相声、南音、湘绣。取材的依据主要是以下四点:

第一,从案例权威性来看,它们均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已获高度认可。第二,从文化地域性来看,它们的传承项目均为当地特色文化,符合研究需要。第三,从地域分布来看,它们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地域覆盖性较强,能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且全面折射出不同地区高校的融入情况。第四,从高校层次来看,它们包含“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普通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各层次高校的融入现状。

(二)案例介绍

为了解四所高校在融入过程中与政府、社会、家庭三者间的联系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举措,笔者依据各高校官网信息,从社会环境场域构建、融入情况和融入成效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1. 西安交通大学:秦腔

在社会环境场域构建方面,与陕西省文化厅等共同推进秦腔文化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同企业家等探讨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事宜;依托秦腔传承基地开展艺术扶贫扶志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推进秦腔作品进高校,同其附属小学进行秦腔文化校际交流。在融入情况方面,以多层次课程讲台和新媒体创新展示平台,促进秦腔文化资源开放共享;设立戏曲学院,打造工作坊,建立中国首个秦腔博物馆。通过讲座、夏令营、晚会等活动,让师生共同感知秦腔文化魅力;聘请知名艺术大师,开展培训交流等帮扶、指导,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在融入成效方面,与中国唱片总公司联合制作了《思源新声》等专辑;培育了大量优秀艺术文化作品,参加省部级以上比赛及活动,斩获奖项上百项,《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作品向社会展示了交大特色的思想文化。大力营造创新氛围,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搭建各类“梦工厂”,原创歌曲MV、木偶唱秦腔等均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 天津师范大学:相声

在社会环境场域构建上,同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与中华曲艺学会等联合举办的活动获得众多艺术家、优秀青年相声演员、海内外相声团体等青睐,共同推进相声文化在学生中传播与发扬。在融入情况上,扎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摸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育人模式;聘请优秀艺术家为指导老师,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和理论学习,提倡教学创新。依托传承基地和马季艺术研究会两个主阵地,促进相声传承推广;开办研修班,开展学术研讨会、讲座、比赛等文化活动,将相声融入美育实践。在融入成效上,木偶相声创作团队勇于创新相声艺术,成为新时代推进相声融合创新的经典范式;创作的“木偶相声防疫专辑”等系列木偶相声集受政府重视,并在各类官方媒体平台上广为传诵。该校师生在“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等活动中获优秀成果,并得到相声表演艺术家高度赞扬;完成中国曲艺艺术基金项目“马季相声艺术风格研究”等,出版《马季生前与身后》等系列相声书籍。

3. 泉州师范学院:南音

在社会环境场域构建方面,与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泉港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泉港海丝·闽台“三同文化”青少年游学营交流展示;以“人类非遗泉州南音走进百所高校系列活动”等强化校际联系。在融入情况方面,设立南音专业,推出省级在线课程,完善本硕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研究中心、艺术实践工作坊、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中心等,以推介会为平台,形成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引领方式。汇聚学科专家、非遗保护专家、国家级南音传承人等,组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音双导师团队;组织学生参加海内外南音展演和文化交流,开展系列培训,探索南音的保护、传播、推广与创新。在融入成效方面,南音办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示范性作用;创作了《凤求凰》等优秀作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出版了专著、教材、论文集、南音专辑等。学生既能在推介会中独当一面,又能将南音文化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还有部分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较深入的理论研究。

4.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

在社会环境场域构建上,教学成果获得省领导肯定;同青竹湖湘绣等湘绣企业就毕业生就业情况、校企合作等事宜深入交流。创建湘绣文化交流和体验舞台,与湖南师范大学、潮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湘绣体验活动、考察交流等;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推动家校携手、共育英才。在融入情况上,建有湘绣艺术学院和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设有《湘绣技法》等课程;构建“五位一体”非遗传承创新模式、“1+N”社区教育体系,将传统师徒融入现代高职教育,打造“新湘绣”。建有设计研发中心、名师大师工作室、实习实训场所等;拥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高水平教学团队,重视规章制度建设,注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技能、道德品质修养和身体素质。在融入成效上,推出湘绣新工艺新技法,出版湘绣教材、著作,建成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湘绣艺术学院入选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三)案例对比

以上四个案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态势良好。它们融入的异同点在于:

1. 相同点

第一,良好的社会环境场域。各校均积极响应并落实政府相关政策,与政府合力建设基地或开展相关活动,共同推进文化传播与发展。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合作共赢。第二,融入形式呈现出共性。一般是将优秀地域文化融进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基地机构建设,或是同校园文化活动、师资力量建设等结合。第三,融入成效均获社会各界认可。它们的文化传承基地均入选国家传承基地名单;均取得较好的理论或实践成果;积极履行服务地方的文化职能,并取得良好效益。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较高,多数能主动将其融进实践且取得较好成绩,对文化传承和发展意愿较高。

2. 不同点

第一,社会环境场域构建方面,在同政府和社会联系中,西安交通大学建立秦腔文化基地,成立戏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组建马季艺术研究会,举办多场活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校企合作稳步发展。在校际交流中,西安交通大学常开展夏令营等活动,并以参观体验式为主;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供具体操作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为湘绣传播者;泉州师范学院多以汇演形式传播南音。此外,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同家庭的联系更为密切。第二,融入情况方面,在文化活动表现形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多为感受式体验,重视师生共同领略秦腔文化魅力;天津师范大学大都通过表演呈现;泉州师范学院以研讨会、推介会、汇演为主;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重视作品展演。相对来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更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经常性组织师生开展理论学习。第三,融入成效方面,西安交通大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天津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都能自创文艺作品。四校中,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

3. 启示

依照以上分析,高校可进行如下借鉴:一应强化组织机构和基地建设。从四所高校整合各方资源的实践途径可知,各高校依托组织机构或文化传承基地开展活动较为常态化,在一定程度上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二应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应坚定理想信仰,既全面掌握优秀地域文化精髓内涵,又永葆学习状态,做有深度的教育者。三应结合优秀地域文化具体内涵探索融入形式。从各校的实践可以看出,文化差异使其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展现形式。应充分考虑文化具体实质及特点,选择适宜的融入方式。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绣常在各项赛事中“大显身手”;而西安交通大学的秦腔则常以文化熏陶为主。四应集聚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合力。各校的实践证明,四者协同更利于实现优秀地域文化的融入。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高校的“独角戏”,政府、社会、家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找准定位,建构良好环境场域,扎实推进“三全育人”。

需要说明的是,受研究中资料信息采集局限,本研究多案例分析所得结论的信度和效度仍有待考据,需要结合更多文献研究成果和数据资料。

三、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透视

为全面把握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本研究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一)研究方法

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2020年9月,通过问卷星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共填答问卷501份,其中有效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1.0%。问卷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多案例分析维度、研究具体需要,主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认同情况”“融入的环境场域情况”“融入的基本情况”三个维度展开。个别访谈以层层递进的设问获取研究所需材料,弥补问卷不足,其中共访谈了政府相关负责人5人、本领域专家12人。

为保证问卷质量并检验相关性,通过SPSS26软件进行了信度、效度和相关性分析。其中,学生的认知认同情况总体信度系数为0.703,融入的环境场域情况总体信度系数为0.853,融入的基本情况总体信度系数为0.751,说明问卷三个维度的测量题信度总体均为良好。从问卷总体信度来看(表1),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88,表示问卷总体可信度较高。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知(表2),KMO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881,KMO检验的系数取值范围为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问卷的效度越好;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也表示,本次检验的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问卷具有良好效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3),各变量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所以全部是正相关关系。

(二)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剖析

调查表明,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情况较好,学生拥有基本的认知认同、融入的环境场域建设良好、融入取得的整体成效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认同程度和实践力度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就读高校所在省(市、区)的优秀地域文化不甚了解,或是对文化的总结和提炼缺乏深度。这从过半学生对“准确阐述就读高校所在省(市、区)优秀地域文化内涵”问题持否定态度可以看出。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欠缺正确认识,有的更偏爱西方文化甚至存在中华文化魅力不如西方文化的危险思想。当被问到是否“喜欢过洋节、吃洋餐,追捧外国电影”,高达36.6%的大学生予以肯定就是一个例证。一些专家在受访时提出,“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宣传者、践行者”,但部分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意愿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主动关注优秀地域文化,更别提深入掌握精髓。正如“愿意弘扬和发展优秀地域文化”问题所示,11.0%的大学生持负面态度,比例虽小,但危害不小。

2. 融入的环境场域影响力度待加强

部分专家表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形成多元化格局,即“政府主导,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家庭作为支撑,积极参与”。可见,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域构建至关重要。从调查来看,关于“日常生活中常触及优秀地域文化”,40.6%的大学生否认;对“常参加政府或社会举办的优秀地域文化相关活动”,仅34.6%的大学生认可;关于“政府和社会开展优秀地域文化传承的效果”,仅54.2%的大学生满意;55.0%的大学生不认可“父母对您就读高校所在省(市、区)优秀地域文化了解较多”;关于“您对家庭开展优秀地域文化传承的效果”,学生满意度仅52.9%。这些数据表明,当前支撑动力不足,政府或社会开展的相关活动对大学生教育效果不足,家庭在融入过程中作用不够。

3. 高校具体融入的实践活力待凸显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优秀地域文化蕴藏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别是在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上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在具体融入过程中的实践活力还需进一步显现。其一,途径有待多样化。关于“从学校了解和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问题中,选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媒体宣传”的人次比例约为“其他”的两倍,体现出融入途径相对固化,需要不断开拓。其二,针对性有待强化。47.6%的学生认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结合不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仍然不足。其三,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专家表示,目前融入存在“学校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系统规划;教师融入意识不强,运用优秀地域文化不够自觉”等问题,可见融入意识尚需强化。

(三)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针对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立足于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学生等维度,分析其生成原因。

1. 政府举措落实不够到位

第一是政策的针对性偏弱。各地文化特性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遵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特征。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多数基于宏观角度,能从整体推动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并不一定利于文化融入工作。第二是实际对接密度偏低。在具体实践环节,高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得到政府足够重视;政府对高校一般仅在大方向上指导和规划,经济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二者的合作易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并保证其育人效果的持久性。第三是活动影响范围偏小。在政策落实环节,更多依赖于具体实施单位的意愿和实行程度;且多数对于活动实施细节未作明确规定,出现宣传不到位、难以普及等情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 社会整体氛围不够浓郁

一是多元文化强烈冲击。各种因素交织影响下,西方文化渗透进来,欲抢占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阵地、争夺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肆意输出“普世价值”、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对优秀地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同。二是社会组织较为零散。有的为寻求自身利益而与高校合作,积极性容易消减,使合作出现断层。以往合作中,较常出现固定或无序性的合作对象,暂未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三是网络化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促使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加复杂、多元化,但其负面影响亦不可小觑。“洁洁良”“季子越”等事件折射出,网络监管不到位易使社会舆论导向迷失、削弱优秀地域文化话语权,也会使部分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前无所适从,甚至为他人所用。

3. 家庭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第一,家长知识面有所欠缺。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异地求学的学生家长中,较广泛地存在不了解子女就读高校所在地优秀地域文化的情况。部分家长可能对家乡的饮食、婚嫁、节日等习俗更为了解,而对需进一步探究内涵的文化知晓不深。例如,一些福建高校本地生源的学生家长对祈福祭祀等习俗谙熟于心,但对闽商文化、闽台文化等精神内核不甚了了。第二,错误的教育观念尚存。“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27],但是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到子女大学阶段依旧唯分数。有些家长并不认可优秀地域文化对子女学习成长的益处,对学校开展的优秀地域文化教育视而不见、甚至横加干扰。第三,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辈通过及时引导、言传身教等方法,使子女熟稔地域优秀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子女铸牢文化自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家长对子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投入成反比,重物质支持、轻精神补给。

4. 高校融入实践不够优化

一是教师素质还需强化。一些教师匮乏优秀地域文化的知识积淀,缺乏融入意识、缺少融入自觉。有些教师既不了解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需求,也不能深入有效挖掘优秀地域文化,难以激发优秀地域文化的育人效用。二是融入氛围尚需营造。部分高校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出现人文关怀弱化等问题。比如,在课程体系上缺乏对应教材,教学内容较大众化、手段相对固化等;对优秀地域文化的探索浮于表层、不够纵深。有些高校融入实践相对枯燥,无法使优秀地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三是融入体系仍需完善。师生互动较少,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较为单一,优秀地域文化的特色相对缺失。评价反馈偏于形式化,无法从中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以进一步完善融入方案,掣肘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5. 学生学习动力不够强烈

其一,认识存在局限。高校学生个体具有复杂性,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实践经验等不尽相同,在主观或客观上影响着他们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知。部分大学生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性说教,并未看到它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甚至有些还衍生出排斥心理,抵触且不愿配合教育教学。其二,兴趣较为低下。一些大学生认为优秀地域文化对其学习生活和工作作用不大,对优秀地域文化缺乏探知欲。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缺少学习渠道,无法全面掌握优秀地域文化精髓内涵,从而降低了深入了解和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兴趣。其三,思辨能力偏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养成期,自我控制和心理意志能力也处于提升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并被蛊惑。当前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烈,一些大学生思辨能力较薄弱,很难对优秀地域文化形成强烈认同感。

四、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抉择

立德树人守初心,“三全育人”担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对其功能以及整体效应的形成和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49]235。因此,可从其基本结构入手,充分发挥“四要素”协同效能,推动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发挥教育主体引导作用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往往更具有责任意识和主导能力,更能推进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增强融入意识

首先,正视融入价值。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教育者应认识到,优秀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帮助大学生塑造精神世界。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其次,明确自身责任。教育者在融入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优秀地域文化,更要用优秀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滋养大学生心田,帮助他们受益于优秀地域文化,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者应当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成为优秀地域文化的践行者,以身作则弘扬优秀地域文化,让大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外化于行。最后,涵养自身品质。教育者应修心开智,不断提升自我品德与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立场,“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1]。

2. 遵循融入原则

一是注重方向性与规律性相互统一。任何教育都有明确方向,且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也有自身规律。教育者在融入过程中应兼顾方向性与规律性,让优秀地域文化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涵养大学生心灵,从而促进教育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52]。二是寻求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即让大学生通过理论灌输得到文化滋养,进而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导生活实践。优秀地域文化内容广泛、理论深厚,教育者应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既帮助大学生全面掌握优秀地域文化内涵,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驾驭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强化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三是推动传承与创新无缝衔接。优秀地域文化刻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是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凝聚的智慧结晶。教育者应善于选取适宜的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赋予优秀地域文化时代意蕴,形成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强教育成效的文化资源。

3. 提升融入能力

其一,强化文化理论学习。教育者应持续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理论知识,通过查阅地方史、现场调研、生活经验积累等方式不断扩展知识面。教育者要对优秀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浅出地解读,弥补具体实践过程中对文化掌握力度欠缺等短板,从而用强大的真理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其二,挖掘文化适宜资源。教育者应主动了解大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需求,挖掘出适合他们且利于教育取得成效的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保证融入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重点,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和接受性较强的文化知识。其三,善用文化融入手段。教育者应综合考虑融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方方面面影响因素,着重凸显优秀地域文化特性。教育者可通过实地调研、榜样熏陶、动手实践等形式让融入有趣、有效。例如,让大学生在老北京胡同、三坊七巷等地方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中感受城市文化底蕴;在陈嘉庚、张謇等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苏绣、景德镇瓷器、福州角梳等传统手工艺中感知文化魅力。

(二)激发教育客体主体意识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身上映射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动参与的程度决定了融入成效。

1. 注重同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

教育者既要重视客体个体间的差异,也要遵循客体群体规律。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的复杂性使他们在接受优秀地域文化熏陶时存在不同反应,教育者应善于把握大学生个性化特征,制定差异化方案。如对于学习意愿强烈且已掌握较为丰富理论知识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其理论认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对于学习意愿强烈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大学生,应引导他们学会表达需求,并结合实际需要帮助他们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对于不想学、觉得没有实质效果或学不学都无所谓的大学生,首先应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进而让他们在享受文化权益过程中意识到文化效用。另一方面,教育者应提升教育格局,从整体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及时、准确地将优秀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输给大学生,嵌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他们主动吸收优秀地域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 增强学习和实践探究能力

激发大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和实践探究能力离不开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共同发力。一方面,教育者应充分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把握大学生学习节奏,有理有利有节地推动融入,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教育者要化繁为简,生动讲解优秀地域文化,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优秀地域文化的兴趣,进而主动并乐于接受理论灌输、自发学习;鼓励大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新本领。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大学生应自觉判断并选择适用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主动学习并钻研优秀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大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举行的优秀地域文化体验活动,享受文化之美;接受教师的文化熏陶,提升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境界;善于联系实际,敢于深入实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宣传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文化认知。

3. 提高传承和发扬文化自觉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化,用汲取的文化精神有效指导实践,“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45]。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教育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域文化的自觉,通过讲好地名、地标等故事践行优秀地域文化,以示范带动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大学生应明辨是非,争当文化解读者,主动向朋友或家人普及优秀地域文化知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找寻优秀地域文化同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将文化知识进行物质转换,例如相关网站的运营、手工品的制作等。大学生也可将优秀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如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使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域文化成为常态,将其作为使命时刻坚守,自觉做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促进教育介体合作效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联系依靠介体“搭桥”才能得以维持。在融入过程中,应注重运用介体的传播、反馈、调节信息功能,充分发挥其中介性。

1. 坚持物质介体和精神介体相融合

促进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又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教育者应强化党的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学校以及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模式下构建全方位组织领导机制。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高校与社会密切合作,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有序开展文化活动,落实具体举措。教育者也应结合融入实践,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形成“挖掘文化资源,寻求契合点进行文化创新,选择融入方式推进文化正式融入,持续跟踪、形成评价反馈、整理经验,挖掘文化资源”的循环模式。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融入的优秀地域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相适应、相契合,使优秀地域文化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

2. 重视直接介体和间接介体相联合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和手段的传递方式主要有直接传递和间接传递。一方面,将优秀地域文化有效嵌入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课程体系中,为大学生传输系统、科学的优秀地域文化知识;并以“弘扬中国精神”等专题为契机,组织学生结合优秀地域文化开展小组研讨等,使他们加深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重视其他专业课程与优秀地域文化的耦合,结合各类课程特点,使专业知识与优秀地域文化深入大学生内心,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时,依托优秀地域文化传承基地或组织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开展优秀地域文化讲座和体验等日常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分析不同类型的优秀地域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融进实地调研、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实践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其形成历史与精神内核,增进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发展。此外,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紧扣专业,例如在政府举办的街区改造公益计划中,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可在教师带领下赴历史文化街区调研并进行改造设计。

3. 注重传统介体和现代介体相结合

其一,重视传统媒介在融入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学习、解读的形式深化大学生对党委和政府相关会议、报告精神的理解,并以互动讨论的形式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并自觉接受精神洗礼,真切领略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整理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以一定的逻辑搭建系统框架,形成读物,辅以生动的案例解析,让大学生感知优秀地域文化总体情况,明确其重要意义。各地方政府或高校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和当地文化资源,组织编写凸显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读本,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其二,发挥现代媒体在融入过程中的作用。紧扣优秀地域文化内涵,实现新媒体与优秀地域文化的顺畅联结。有效管理相关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运营平台,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赋予优秀地域文化活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平台吸引力和影响力。关注大学生在网上的浏览足迹,把握其思想动态及需求,把准融入优秀地域文化的切入点。

(四)强化教育环体熏陶功能

外部生态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力日益扩大[53],亟待创建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环境。

1. 塑造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实现的最大环境场域,也是检验融入成效的最佳场所。为提高融入成效,党委和政府、社会组织应着力创设和谐的社会融入氛围,筑牢优秀地域文化的思想和舆论阵地。党委和政府要重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组织专家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入方案,明确规定融入细则,深化校地合作;加大资金投入,为优秀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打牢物质基础;建立监督机制,确保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实。各地方政府应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指引它们积极参与融入实践。各社会组织也应增强融入意识,促进校企合作有序、深入开展。政府、媒体、广大群众等应共同加强网络监管,营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人人重视参与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格局。

2. 营造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54],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机构应发挥阵地作用,为强化家庭建设提供利器,推进融入。首先,纠正错误观念。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传播优秀地域文化,将德智并重、文化育人等观点植入家长心中,让他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支持高校的文化融入工作;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优秀地域文化塑造子女精神世界,帮助子女健全人格。其次,提升综合素质。组织公益讲座等活动为家长提供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渠道,选树优秀家庭代表,调动学习热情,在“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最后,注重身体力行。提倡广大家长“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55],用和谐的家庭理念传递优秀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用传统风尚规范子女言行,成为子女学习、领悟、践行优秀地域文化的榜样。

3. 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高校作为优秀地域文化教育重要阵地,其校园环境不仅应展现浓厚的优秀地域文化氛围,更需彰显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治学风格,以学生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通过环境浸润功能强化文化凝聚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一方面,将优秀地域文化嵌进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中,建设文化楼、名人文化园等,使校园规划布局注满优秀地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在各项建筑、标识中感受优秀地域文化精神,提升审美能力、促进精神蜕变。另一方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易班、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校园主流宣传媒介宣传优秀地域文化,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加强对优秀地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内在精髓,找准耦合点,构筑校园文化之魂,形成科学且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校风、能够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校训以及体现优秀地域文化特征的优质教风、学风。有效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选树践行优秀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01).

[2] 吴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

[3] 王艳黎,毕耕.本土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大学教育科学,2017(04).

[4] 万颖萍.高校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探索———以海南大学图书馆“地方民俗文化协同实验平台”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0).

[5] 杨涛,曾长秋.地方文化资源与体验式德育教育结合的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02).

[6] 罗铿.融合地方文化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2).

[7] 刘建明.乡土文化背景下以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训练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08).

[8] 刘政元.民族高校英语教育本土文化融入时代路径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6).

[9] 刘福来,李东斌.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6(01).

[10] 孙玲玲,布莉华,关利革.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调查研究———以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09).

[11] 吴秋凤,黄冠兰.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2).

[12] 侯林.地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

[13] 毛明娟.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探索,2020(04).

[14] 顾莉.地方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效用研究[J].江苏高教,2019(04).

[15] 吴安宇,王北海.湖湘高校音乐专业本土音乐文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科学,2015(03).

[16] 杨洪涛,李兴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圣文化对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4).

[17] Jorge Faber. Improving the Culture of Orthodontic Education[J]. Journal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Orthodontists,201 4,3(4).

[18] Neil Hooley,Martin Levinson.Investigating Networks of Culture and Knowledge:a Critical Discourse between UK Roma Gypsies, Indigenous Australians and Education[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4,41(2).

[19] Erica L. Suchman. Changing Academic Culture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 STEM Education[J]. Trends in Microbiology,2014,22(12).

[20] Andrew Stables. Multiculturalism and Moral Education:Individual Positioning, Dialogue and Cultural Practice[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5,34(2).

[21] Leonie Huddy,Nadia Khatib. American Patriot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7,51(1).

[22] Robert L. Williams,Lisa N. Foster,Katherine R. Krohn.Relationship of Patriotism Measures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Emphasis on Civil Liberties versus National Security[J]. 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2008,8(1).

[23] [日]村田雅宏,小林毅夫.综合性学习编: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展开[M].东京:明智图书,1999.

[24] Robert Kunzman. Religion, Ethic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a Critique of Nucci's Morality and Religious Rules[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3,32(3).

[25] Kyung-Yur Lee,Hoon Lee. Traditional Costume Experience at a Cultural Heritage Festival[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9,32.

[26]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7] 杜尚泽.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9]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01).

[30]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3] 沈学玕.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湖湘文化因子[J].江苏社会科学,2017(02).

[3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5] 杜颖.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N].海南日报,2013-04-26(035).

[36] 江泽民:大力弘扬延安精神[EB/OL].[2002-04-03].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2/04/id/2957.shtml.

[3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9]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02).

[40] 习近平.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幸福吉祥祝伟大祖国繁荣富强[N]人民日报,2021-02-06(01).

[41] 习近平.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20-10-16(01).

[42] 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光明日报,2019-09-19(01).

[43] 习近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N].光明日报,2019-11-04(01).

[44] 习近平.向广大干部群众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伟大祖国繁荣吉祥[N].光明日报,2019-02-02(01).

[45] 习近平.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报,2021-03-26(01).

[46]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5-13(01).

[47] 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光明日报,2019-07-17(01).

[48] 杨增岽,张再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思考———“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的对比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49]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0] 刘有升.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

[51] 赵锦飞,郑雨萱,蒋丰蔓.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N].福建日报,2021-03-26(07).

[5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53] 谷松岭,熊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21-23.

[5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N].光明日报,2015-02-18(01).

[55] 习近平.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光明日报,2016-12-13(01).

上一篇:祁连山保护区建设培育优质苗木的重要意义下一篇:高职高专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