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精选6篇)

《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 篇1

说课稿

高二政治 田德鹏

一、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和主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社文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理解《文化生活》模块内容的基础,在整个模块起着中的统领和导入作用。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舞台上,文化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影响?这些就是第一单元要探讨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懂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和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从感悟文化现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巨大力量,然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早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第二课从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入手,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第一单元分别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透视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从知识方面看: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理解经济政治的密切关系,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从能力方面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比如,透过纷繁的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本质,透过西方文化输出认识文化霸权主义的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辩证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看:通过感受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感受先进文化的对人的巨大影响,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作用。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四、本单元教学方法

本单元主题是“文化与升华”,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还是从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看,都力图实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呈现问题,以循循善诱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得出基本观点。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发现知识、培养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利用各种机会去看去听去触摸,了解文化现象。

3.情景探究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结合情景探究活动,自主讨论、交流、经历辨析的过程,生成观点,提高能力。

3、课堂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本单元主要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讨论式、探究式方法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实现教学互动。本单元主要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调查研究法、情景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六、本单元教学实施过程

本单元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一开始,就设计几个社会调查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文化生活、参与文化学习的热情。初步设计让学生开展一个“走近文化生活,关注文化消费”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一起走进文化产业,体验文化的精神力量,感悟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在这一课一开始,我安排一个小组进行本地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比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村居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开展情况,再比如比如当地书店、网吧、影剧院、庆典公司营业情况等。通过本次主题活动,调查了解当地文化发展的特点、优势、存在的问题等基本状况,认识文化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以此帮助学生从最熟悉的文化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逐步把握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初步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为等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和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这一课里,我安排二个小组分别进行本地文化习俗调查和中学生读书、上网情况调查。通过通过第一项调查,比如,中秋节习俗对人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习俗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方式、特点,掌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

通过第二项调查,比如对暑假读书活动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暑假是否读书;(2)读了什么书;(3)有什么感触。然后,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再比如,对本班同学上网情况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是否上网;(2)每周或每天上网的时间;(3)上网对自己学习的影响等。以“网络文化的两面性”为主题,组织一次辩论会。通过这两项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读书活动和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优秀文化对人发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感受落后文化对人的危害,由此,然学生感受“文化塑造人生”的重要价值。

这样,通过这些调查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内容和特点,真正感受文化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渐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在课前,我安排三个小组分别上网调查中外外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让学生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及教师总结和讲解等形式,明确文化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感受各国各国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力,探讨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科技意识和成才意识。

活动过程如下:

1、学生收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料,并要求制成简单的课件,对比图表。在大屏幕进行展示。

2、分组讨论

①为什么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如何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②应该如何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三个小组同学之间注意资源共享,成果交流,通过调查讨论,学生多家度、多侧面的感受到文化竞争力,感受到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我让学生就本次探究写出探究报告或小论文,并对当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至此,本单元教学,圆满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本设计主要遵循了一下教学理念: 1.整体构建单元教学

就是把整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围绕单元的主题,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活动探究、情景探究和课外实践中体验、感悟,把“纸上谈兵”变为“实践应用”,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内化知识,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3.尊重学生的探究精神

《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 篇2

一、档案与中国的政治文化

说起档案, 我认为说它是政治生活的产物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 档案始终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 这使得档案产生在夏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是顺应发展的。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 档案从甲骨、简牍到缣帛、纸质, 再到今天的电子档案的不断推广, 我认为这是档案体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第一个方面, 不难看出, 档案的载体在不断地缩小, 重量减轻, 而相应的数量也是不断增加的, 这说明档案的产生量在不断增加。统治阶级利用档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在封建社会, 档案主要采用的是大体积的载体, 例如甲骨档案, 当时的统治阶级崇尚迷信, 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 所谓是“每日必卜, 每事必卜。”而甲骨正是占卜的重要材料, 同时作为档案材料就不难看出这是和统治者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符的。如此大体积的档案———甲骨、简牍甚至是将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刻录在青铜器上, 这样的档案何谈开放?这样的载体如何让国人阅读且完全了解其内容?这样的载体价值如此珍贵, 又怎能记载属于普通人的世界?而且从封建社会档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 有类似于起居注、日历这种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档案, 说明皇帝的普通生活在当时来看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再从当时文书的体式制度上看, 有抬头制度、避讳制度, 在书写文书的时候只要遇见与皇帝有关的事项都要显示出尊敬, 都要刻意地去避讳, 这不难看出, 封建社会的档案制度体现了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文化, 所以说封建社会的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阶级服务的, 这是由当时封建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2]137。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档案工作是在不断进步的, 档案的载体也是从纸质慢慢进步发展到电子档案, 档案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 政府的政务公开工程的实施, 让我们在政府的门户网站上可以看到许多政府的文件, 政府办事相比传统的封建社会而言也是具有民主性和公开性的了;真正反映当今社会发展和民生民情的事情了, 作为普通百姓, 我们能从这些档案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内容。而作为文件形成的制度来看, 也再没有避讳或者抬头这类制度了, 即使是向上级发的请示、报告也无需刻意地避讳什么, 只需要简单扼要的说明所请示或者报告的内容即可, 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进步吧!

二、档案与中国的经济文化

档案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了它与政治文化不可分离的性质, 这是它与生俱来的, 同时, 档案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与经济文化的进步也是不可分离的。

在商朝, 档案记录在甲骨上, 那个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十分落后,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人民在生产中遇见问题只能听天由命, 只能靠神灵的力量来解决, 因此大事小事都要占卜, 甲骨作为占卜的重要记录工具, 变成了日后的甲骨档案。在西周时期,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大量的青铜器随之产生, 青铜礼器也被敬奉为神殿中无比威严的圣物, 而商周时期, 随着青铜器的发展, 铭文也起了变化, 铭文字数多, 记事范围广。这使得金文档案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所以商周时期金文档案的产生无疑体现了青铜铸造水平的发展[3]41。

在汉代出土的缣帛档案也是体现了当时丝织业发展的情况。在东汉以后, 档案的载体慢慢变成了纸张, 这也是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分不开的。而到了现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输文件可以由过去的邮递变成了通过e-mail传输, 这减少了办事时间, 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应运而生。

从档案的载体和档案记录的内容来看, 档案反映的经济生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 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人们对经济方面的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大, 科技档案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凭证的作用, 无论是修建房屋还是产品更新都离不开科技档案, 而会计档案也是一个企业或者组织生产发展的最真实的记录, 通过会计档案的利用, 我们可以轻松地对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 而几个相同企业或者组织的会计档案又会使得我们横向比较其发展的水平和在社会中的档次。个人利用会计档案, 可以便于劳动者维护自己的权利, 劳动合同、工资发放统计表都是重要的会计档案, 由此来看, 档案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有效地利用档案对整个国家来说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作出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 而对个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一起努力开展好档案的利用工作, 也需要社会各界认识到利用档案的重要性。

三、档案与中国的精神文化

档案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情况, 很大程度是物质上的财富。而中国作为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厚重的文化底蕴, 档案在记录历史真实面貌的时候, 对精神文化的记录是屡见不鲜的, 对档案的查考, 对于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朝时候产生的, 保存在四川省涪陵县的白鹤梁, 现在已经成

谈档案意识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孙洁

摘要

关键词档案意识高度封闭开放利用公众需求

一、高度封闭的档案意识———档案是君王的奴隶

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我国的政治高度统一, 尊重君权神授, 档案工作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保护君主政权、维护封建体制, 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古代高度封闭的档案意识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档案管理制度的森严。

档案的管理, 早在商鞅治秦时期就十分严密。《商君法》载:“法令皆副, 置一副天子之殿中, 为法令, 为禁室, 有铤钥为禁而以封之, 内藏法令一副, 禁室中封以禁印, 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 及禁剟一字以上, 皆罪死不赦”。可以看出, 档案的保管律法相当严密残酷。汉代时期的统治者在宫廷内外都建有“藏书之所”。宋代时期, 要严格挑选架阁库官员, “择选人有时望者为之。”[1]213直到元朝, 档案的管理制度也甚为严密, 非但官府公文档案不准私人查阅, 而且实录、国史这些经过官方编纂过的史料, 也被元统治者视为禁密。

2. 档案是君主实施统治的重要政治工具。

在“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时代, 君王和贵族需要通过档案记载自己的身世和贵族血统, 以此保证自己合法的统治权力。律法档案的利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汉书·刑法志》所载:“其后奸猾巧法, 转相比况, 禁罔寝密, 律令凡

为重要的文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而在现存的唐代档案中, 敦煌遗书是在敦煌的藏经洞发现的, 不仅有汉文还有藏文、梵文的抄本,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是我国的文化财富。到了鸦片战争时期, 近代学校档案的形成正是教育领域向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记录, 而在报馆、图书馆、出版机关等近代文化事业中, 也形成的有关的专业档案, 这都是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 也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 但很遗憾的是, 很多珍贵的文化档案或是在朝代变革、社会动乱、文化大革命等时期遗失、损毁, 或是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被随之带走, 这是我国档案事业中的巨大损失, 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巨大损失。

在当代, 档案虽然不会再刻录在石碑上, 但是利用档案编史修志的传统始终被保留着。我们只有利用档案才能了解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历史研究都是离不开档案的, 同时, 现代社会对档案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档案资源被广泛利用, 国家有国家的文化, 企业有企业的文化, 高校也有高校的文化, 我们不难看到,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在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 这就需要利用到档案。我所在的四川大学是一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 四川大学档案馆的建设也是很注重文化的建设, 其馆藏档案连续记载了四川大学从建立至今110年来的创建、发展、联合、壮大的历程, 其有吴玉章、张澜在校期间的任职材料, 原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原科学学院院长郭沫若以及烈士江姐在校的求学档案, 邓小

本文结合社会背景, 分析并阐述从古至今我国档案意识的演变以及未来档案意识的发展趋势, 得以为今后的档案服务提供发展方向, 以便于档案更好地为社会所用。

三百五十九章, 大辟四百九条, 千八百八十二事, 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文书盈于几阁, 典者不能徧睹。”[1]131可以看出, 统治者利用档案残酷压迫人民的严重情况。

3. 编修国史。

汉统治者重视档案的典籍收藏, 随后的时期, 各个朝代也都开始编史修志。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 各国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大规模的档案修史活动, 档案史料的丰富和纸张的广泛使用使得修史的规模、次数、成书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虽然修史发展较快, 但是修史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每个时期不同的修史行动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施政的利用考察, 是政治再度统一下加强封建政治的需要。档案意识并没有因为修史而开始扩大影响范围, 而是更加集中于封建统治者, 档案的阅读范围仍然局限于上统阶层。

二、档案意识公开化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期)

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高度封闭的档案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档案不再是上层统治者控制社会的工具, 档案的利用人群由最初的贵族君主统治阶层发展到社会不同的阶层。公开化的档案意识逐渐延伸并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 档案的利用涉及各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和阶层。

1.档案公开意识的兴起。1906年, 御史赵炳麟奏请刊布内外档

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原件,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来校演讲的材料等, 这些都是体现了川大在发展中的文化积累, 是学校发展重要的文化历史记录, 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档案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的原始记录性为我们了解历史, 学习传统中国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不难看出, 我国档案的发展史体现了文化的发展史, 我国档案的传承体现了文化的进步, 许多重要的档案制度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 这也是文化不断延续的象征。我认为, 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档案的作用, 因此促进我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档案的公布制度, 为档案的提供利用创造有利的平台, 在实习、实践中, 我可以看到, 档案的利用工作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人们利用档案的意识并不是很强, 这是档案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 只有档案被利用了, 文化才能有效地被学习、被了解、被传承。在我看来, 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工作仍任重道远, 这不仅仅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要为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出谋划策, 同时需要整个社会提高档案的利用意识。为国守史, 为党管档, 不仅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更是我们崇高的事业, 也是我们为国家档案事业、文化事业贡献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2]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经济、政治、文化与股市关系初探 篇3

因此,尝试构建一个系统框架,将上述各项因素与股市的关系统筹考虑,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于解决认知冲突和思维混乱,进而有效分析它们对股市的综合作用,就显得极为必要。

股市作为股票流通和交易的场所,由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两部分组成,其中投资主体是指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内;投资客体是指各种股票,其实质是上市企业股权。对于投资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投资者群体心理等主观因素,这些会通过估值水平的高低反映出来;对投资客体的研究则主要涉及上市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其直接衡量指标是每股收益。完整的股票市场未来趋势研究,必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股价等于每股收益乘估值);但本文限于篇幅,所做的研究仅限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对上市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分析。

对三个概念本质的分析

人们之所以不能将经济、政治和文化与股市统一起来,原因首先在于对“经济”、“政治”和“文化”本质内涵的理解和定义角度不尽相同,从而无法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而言,认知的不统一存在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由于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不同而造成对这一概念认知上的不统一。

第二个层面则是由于对不同概念的定义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概念之间认知上无法纳入统一的框架。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就需要找到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概念所共同具有的核心出发点,并围绕这一共同出发点从各自侧重的方面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这三个概念各自的特性。

由于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其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不管人们对其具体定义如何,其描述的内容都是与人相关,不能离开人这一要素。基于此特征,笔者从“人”这一共同核心出发,分别从“人的需求”、“人的关系”和“人的行为”角度,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做出定义(如图1)。

人无疑是经济的根本意义所在,没有人经济的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人的需求,经济活动将失去目的;没有由人的劳动转化而来的各种供给,经济的概念将缺乏实现渠道。也正源于此,“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 model)”等诸多经典经济理论在论证经济增长时也都将推动经济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人口因素。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笔者从满足人的需求角度将“经济”定义为“人的各种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的过程和结果”。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绝大部分的物质需求和相当大部分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

当然,人的需求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除了人的主观意愿之外,劳动生产率水平代表着满足需求的客观能力。即需求含有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两方面。由于人的主观需求意愿弹性较大(即较少内在的自我克制,欲望无止境),所以人的需求满足主要受制于客观条件,人们通过能力的扩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满足其需求的主观意愿。

人无疑也是政治的根本意义所在。政治作为一种现象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集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脱离人这一核心因素,政治的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对象,若不包含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读,则政治的概念将丧失自身特性。从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将“政治”定义为“人与人之间、人群之间关系的调整过程和结果”。当然,并非全部人与人的关系均由政治来调整,但人群关系却主要外化为政治关系。

文化更是一种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文化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人作为基因的“载体”在自然选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若有人不接受某种主流文化,那么他将被自然和社会淘汰,相关的文化基因也因此消亡,其结果就是生存繁衍下来的人们对该文化基因上的适应性)。而文化一旦形成并被人们接受,就会以“潜意识”方式作用于人们的行为,进而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来自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学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对文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都会涉及文化对于人们行为倾向的影响。从影响人们行为倾向的角度将“文化”定义为“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下,人们主观意识中所具有的某些行为倾向作用于其客观行为”。

三者与股市联系和作用机制

在完成了从“人”这一核心因素角度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定义后,接下来将解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揭示三者如何作用于上市企业整体经营业绩。

一 经济涵盖并决定上市企业整体经营业绩

作为股市投资客体,上市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中各行业的优秀代表。根据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器官,从根源上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它体现着某种社会特殊要求,而这种要求就是创造顾客;换言之,企业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来发现人们的潜在需求并设法给予满足、从而推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前面所定义,由于经济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上市企业实际上就是经济实现其功能的载体之一,投资客体(即上市企业)包涵于经济之中。

从影响上市企业经营业绩的诸多因素来看,它们即使不是来自于经济内涵,也必然要通过作用于经济内涵来间接影响上市企业,从而决定上市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单个上市企业在经营状况上存在差异,但作为整体的上市企业,其总体经营业绩很大部分取决于经济环境)。

二 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体而言,经济、政治和文化是通过共同作用于“人”这个因素而有机联系在一起,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服务于人这个核心因素并对人施加影响,进而彼此影响。

首先,经济和政治的联系机制在于,政治作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利益来实现,即人们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换言之,要想调整人们的关系就必须满足他们的某种需求,通过利益引导来促使人们接受这种关系上的调整。所以政治要想通过满足需求来调整人们的关系,最现实的途径就是依靠经济手段,这就把政治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另一角度看,为了保持某种满足人们需求经济状态的稳定性,会产生相应人群关系上的调整,以确认和保持某种经济状态,这就产生了对政治的需求。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将会要求政治也相应发生改变。在两者之间,逻辑上是经济先行,即人们的需求先发生变化,再调整关系以适应需求的变化。在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时,即使人们有较高的满足需求的主观意愿,但却没有满足需求的客观能力。此时政治上很难发生变化,因为缺乏相应的调整人群关系的迫切需要。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的人的需求被满足时,随着经济变化,对政治变化的要求也随之产生。

在一种经济状态相对稳定的时期内,政治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主政者能够利用政治权利来干预经济,由于人的主观需求意愿难以琢磨,所以这种干预主要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间接影响来实现,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机制在于,经济涉及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认知所塑造的,前者代表了需求的客观能力,后者则形成需求的主观意愿。文化对人需求中的主观认知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并决定人们的需求习惯——即以何为自己的需求、在这些需求中哪些更重要等。从自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经济。按照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层次需求理论,人必须在具备一定经济条件时,在满足了较低层次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较高层次需求更多地具有文化活动属性。而文化一旦改变,就将对人们的需求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政治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机制是,政治在调整人群关系的过程中,哪些关系更重要、选择怎样的政治工具进行调整等问题,很多都是从主观角度进行判断决策,主观决策往往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样从自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政治。

三 三者与上市企业之间的联系

由于经济决定上市企业之整体业绩表现,而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又相互作用,因此政治和文化也会通过经济对上市企业施加影响,而具体影响方式由于时间周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短期来看,文化因素在三者中最为稳定,它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它受两者的影响。它影响上市企业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作用于政治、进而影响经济及上市企业,另一种则是直接作用于经济并影响上市企业。文化因素作为人主观意愿的需求偏好和行为倾向,构成了经济和政治的可行边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内涵和政策选择。

政治因素短期内则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但受经济的影响不大,它主要通过经济对上市企业产生影响。政治在短期内受文化的影响形成各项政策的优先次序,并以政府既定经济目标对经济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到上市企业。

经济因素短期内变动性最大,除了经济自身的波动之外,还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因素在三者中的短期变动性最强。(见图2)

从中长期来看,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更趋复杂,它们对上市企业的最终综合作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作者是华西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员

《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一框的理论归宿,也是认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要重视发挥人的自身能力,即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除了要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之外,重点要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主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关系。2、能力方面:着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初步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从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首先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是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才能区别于唯心主义对主观能动性的.夸大与机械唯物主义对它的否定。其次,这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要顺利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2、难点:“客观条件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按形而上学的思维习惯,制约就意味着纯粹的“限制”看不到限制中所存在的自由。

四、教学方法:

本框可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事例论证法解决理论重点与难点,尤其是难点的突破,更要选取典型事例证明,另外,应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效果。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多媒体播放“三峡水库”建设的一系列技术、实践难关的图片或画面,提出问题:“这些技术,实践难关的突破靠什么?从而引导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通过举例说明:

得出第一个原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板书)]在此,选取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如,美国攻打阿富汗、伊拉克、南联盟等,以及其他的一些外交政策。比如,对 、反恐问题双重标准,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这些眼花僚乱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即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然后再由事例引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原因:[2、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板书)]

这儿,我们再用三峡水库的事例进行分析,我们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来修建的。教师提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会不会一帆风顺呢,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3、战胜困难、挫折和失败(板书)]在此,可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并从中引出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由学生讨论,一个人的决心、意志、干劲对于成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通过过渡引出下一个问题。

[二、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

由学生讨论得出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所以,要想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1、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板书)]这里从两个层次分析:

第一个层次,从质上讲,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上讲,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第二个层次:正因为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更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可举三大领域的事例来说明。只有从实际条件出发,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客观条件之外,我们还要[2、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板书)]这里关键讲如何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从而加强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总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并用练习来巩固知识。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3、战胜困难、挫折和失败二、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 篇5

稿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属于《经济生活》第四单元“面向全球市场经济”的一节,具体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定阶段,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同时,他们又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了解了经济生活进行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了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4.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5.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6.知道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能力目标:

1.能准确分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入世的利弊影响的辩证思维能力。2.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实质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四、说教学重难点

立足本单元和本节课的内容,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确定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利弊和实质。教学难点: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辩论法,来展开我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我将以回顾历史的方式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

通过回顾历史发展,引出全球化的概念。环节二 新课讲授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根据刚才的回顾,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理解的全球化的含义。

然后,我结合学生的理解作补充归纳: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对含义进行解析: 技术从高往低走——是指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资源从低往高——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即被发展中国家加工之后在流向发达国家,获得利润。

多媒体展示图片 麦当劳,三星,可口可乐

提问:我们身边的洋货很多,屡见不鲜,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吗? 学生纷纷回答。

除了国外的产品涌向中国,中国的产品也走向世界,简单介绍下大家熟知的李宁,狗不理,同仁堂等。

2.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介绍了全球化的概念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

我从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给出系统的分析:

第一,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资本的全球奔走,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生产力方面,主要是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并举例:世界各国的银行每天可以从容的处理一点五万亿美元的交易——正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全球化,带动资本全球化运营、发展。

今天的海陆空,每天都要将数亿个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生产力的发展,先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本国的跨国公司,可以了如指掌的指挥全球的跨国公司——生产关系的扩张。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载体 多媒体

以“空中客车”宽体飞机的生产,引出,全球化的表现。同时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一架飞机要有许多国家圣餐?(2)你还知道哪些产品是有许多国家生产的? 结合案例,点出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波音七四七分机的生产,耐克鞋子的全球化生产,日本袖珍计算机。贸易的全球化——原因在于发挥比较优势。以节约人力、自然资源、社会劳动,取得好的结果。

资本全球化——资金周转快的话,对每个国家的金融也是个挑战,如果一个国家金融防范不强,大量的资金从国内流出,这个国家的金融就会遭遇考验。

注意:什么是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人力、技术、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注意:什么是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举例:世界五百强,有四百多家进驻中国,世界上排位靠前的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也有进入世界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过渡句)有人描述,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有一股浪潮叫反全球化。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讲完全球化的表现,我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化是有谁主导的呢?它的本质和影响有哪些呢?

学生畅所欲言,我进行归纳总结:

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资本重组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过程。

发达国家占据主动地位,一经济科技优势,二能够凭借自己的地位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际游戏规则。

高精尖的产品——本国生产,劳动密集型,或者是高耗能,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生产。结果造成国与国之间的贫困差距越来越大。

多媒体:

辩论:全球化是陷阱&全球化是福音

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代表福音和陷阱,陈述各自观点,进行辩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影响:它促使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影响:这种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促使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要影响到他国,甚至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给我们的启示是: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克服它的消极影响,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环节三 小结和作业

讲完本节课的内容我跟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同时布置课下作业。

作业: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应该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呢?请撰写一篇小论文。

七、说板书

本着直观清晰、重点突出的原则,我做出如下的板书设计:

中公资深讲师黄丽晓解析

《文化与经济、政治》高二政治说课稿 篇6

王红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本课的最后一框,是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获得认识升华的关键一课。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依据:面对当今社会各种错误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2、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依据:很多错误观点认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学情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已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经常会用伟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因此对此问题会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或对自己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不清,需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使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正确道路。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意图: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2、活动探究法。意图: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组织能力。

3、讨论归纳法。意图: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写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2、分析归纳法

3、反思评价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资料 制作课件 书写教案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三)授课:

1、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张丽莉视频,思考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多媒体展示思考题: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学生自主查阅课本,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请同学们自主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讨论,思想碰撞,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品德。

畅所欲言:“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 你有切身体会吗?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延伸了学生的思维。

(2)多媒体展示思考题: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合作探究:阅读林书豪背后的故事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 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客观条件,领悟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成功的起点。

学以致用: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社会为你的成长提供了什么你要如何回报社会,他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会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合作探究:播放无臂钢琴师刘伟的视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 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观条件,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阅读教育箴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主观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合作探究:比较沈星与冷漠的路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主观条件: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迁移升华

多媒体展示:准高三的同学们,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又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的理想、价值,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树理想、比奉献的情感。实现对这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和实现的。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强调重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张丽莉---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林书豪---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刘伟,沈星---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上一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论文下一篇:试卷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