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以课本为依据,充分利用乡土材料进行必要的充实。
讨论案例在于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从案例中抽取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如鞍山钢铁生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就属于讨论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工业联系的形式、工业集聚的`意义等。
运用案例在于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利用“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这样,演绎与归纳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原理规律内化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反思二:发展学生的否定性思维。
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等途径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培养学生的否定性思维。例如学习了工业联系的三种形式后,让学生思考“存在生产工序上联系的工厂不存在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这种观点正确吗?在学习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对工业发展有利的影响后,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不利的一面,以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其逆向思维能力。
反思三: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本节课所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课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分析,撰写地理小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 有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案例选取不当, 不够典型具体, 没有很好的蕴涵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就案例“教案例”, 教学操作随意, 缺乏科学规范流程;教学方法僵化, 不能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探究, 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认识不足, 教学实践中有偏差。什么是好的人文地理案例?应该按怎样的范式进行案例教学, 以增强教学流程的科学性?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具有哪些功能?这些问题, 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影响到人文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以下简称本章) 为例, 对以上问题予以再探讨。
二、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新课程教学中, 有些教师常把案例和实例混淆。地理案例是包含有地理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甚至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实例只是证明地理现象或原理的例子;案例能够引发讨论, 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地理案例素材也不同于一般地理教材素材。地理案例是以叙述地理事物为主要形式, 内容详实具体, 而一般地理教材则以阐述概念、原理为主, 文字表达简练、概括;地理案例叙述的是事物细节, 而有关地理概念、原理知识则“含有”或“蕴含”在案例中。而一般教材中的素材往往都是用结论性的语言直接阐述地理概念与原理, 结论明确。案例是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 对学生而言, 是创设学习情境, 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强的特征;对于教师而言, 是一种教学工具载体。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 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等情况, 并考虑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 信息具有充分性, 难度设置合理。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人文地理事件, 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 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内容形式和来源多样化, 应具有丰富和递进特点, 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强调启发性。人文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很好体现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示范性强, 地域覆盖广, 视野开阔, 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例如, 本章教材中的案例, “鞍山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浙江乡镇企业发展”、“德国鲁尔工业区”等, 对于“工业区位选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的学习, 都是价值很大的重要教学资源,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策略
人文地理的课程案例教学开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呈现案例阶段, 二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阶段, 三是师生评价提升阶段。教学活动流程上可分为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 即“教师指导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两条线索, 它通过“导入”“置疑”“研讨”“提炼”“拓展”五个环节来操作实施。案例文本, 研究问题, 相互对话, 拓展应用等要素组成教学的全过程, 这些要素通过五个环节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下面, 我们针对本章不同的内容, 以此操作范式为依据进行教学, 从中体现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1. 运用案例,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 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 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 (1) 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 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 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 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 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探究“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时, 笔者补充案例“首钢的搬迁”, 并与“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的案例进行整合, 目的是让学生从案例的发展变化中, 动态分析原因, 掌握规律, 提升能力。设计了如下问题: (1) 首钢目前的位置和搬迁后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新首钢迁址曹妃甸, 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 (2) 从鞍钢到宝钢再到首钢, 你能否发现钢铁工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 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 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 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到新首钢区位选择问题。
2. 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关注学生生活, 体现生活化的地理
案例2: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成 (原案例略) 。
案例3:凤翔长青循环经济工业园示意图及文字材料 (原案例略) 。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1) 凤翔长青工业园和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能否称为工业地域?什么叫工业地域?它们形成的条件有何不同? (2)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 归纳概括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 (3) 以宝鸡市或其它城市为例, 说一说, 你所知道的工业地域 (工业区)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并达成共识。
学习本章“工业地域的形成”时, 教材提供的案例为“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 对宝鸡的学生来说, 比较生疏, 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通过乡土“案例2”让学生探究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 应用乡土“案例3”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 进而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对两个本土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再来研究教材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就很容易。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特点, 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从学生身边选取案例, 起点低, 学生兴趣浓。由“生活世界”提炼而成“科学世界”, 让学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共同建构互动, 在充分交流中, 实现重点知识的整体突破。从这些案例出发, 先阐明原理, 再利用教材案例加以印证, 从而使学生驾轻就熟, 从已知推出未知, 从现象发现本质。同时, 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把握教学节奏。
3. 运用案例教学, 教师实现由“教案例”向“用案例教”转变, 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4: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学习本章“新兴工业区”时, 教材提供了该案例。探究的重点之一是借鉴意大利的成功经验, 实现我国新兴工业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讨论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形成的条件: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先决条件;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与国内经济的高度开放是保障;原料和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新兴工业区选择了低能耗、污染小的轻工业。教师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迁移问题: (1) 世界上有大批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很多, 为什么有些地区没有发展起大规模的新工业区? (2) 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工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3)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很有借鉴意义。我国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 自改革开放后,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一大批新工业区发展起来。请同学们思考:江浙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相比, 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 结合教材中的“浙江温州案例”思考, 江浙乡镇企业的发展暴露出什么问题?请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案例”就是“以本为本”“以案为案”, “用案例教”则是依据课标, 将教材中的案例作为学习素材, 同时用大量课外的案例、图表与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整合, 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在该教学行为中, 案例只是一种学习工具, 案例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 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而是通过案例悟出隐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 体现“问题解决”特色。对于“新兴工业区”的学习, 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就做到了这点, 注重了学生的知识迁移。
4. 案例学习方式力求多样化, 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 探索本质特征
案例5:德国鲁尔工业区。
在学习“传统工业区”时, 教材提供该案例, 探究鲁尔区兴盛的条件、衰落的原因、振兴的策略,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能很好地为解决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问题提供借鉴。对此案例, 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 课前2天—3天, 成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智囊团”, 以“考察鲁尔区、振兴东北”为主题, 分4个考察大组:政府官员组、经济学家组、企业家组和环境保护组。每个考察大组的主要任务以导学学案的形式下发。将每个考察大组分为两个考察小组 (考察任务相同) , 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 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时, 先由学生根据考察任务自愿分组, 再由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调配。分组完成后, 要求每个考察小组的学生在报刊, 或者网络上搜集“鲁尔工业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图像和资料。
模拟考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 力求使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 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启发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总结、归纳, 要求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通过鲁尔区的案例研究, 吸取可以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 也可以引发学生对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认识, 提炼出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对本章案例教学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对案例选编的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等, 教学过程中围绕案例展开讨论的问题设置、学生参与度、教师即时反馈、案例拓展、迁移与深化等, 效果评价中教学目标落实有效性、学科能力培养有效性、知识构建合理性、师生互动充分性、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等一系列观察视角进行综合研判, 认为本章案例教学, 学生不仅理解了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 而且也学会了工业区位和地域形成问题的研究方法, 增强了综合分析迁移能力。结合教材核心案例联系我国工业建设实际, 分析并提出解决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发展中的问题, 领会了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意义。课题组最后认定:本章教学, 针对不同内容, 按照案例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实施, 实现了教学目标, 提高了人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 采用案例教学演绎教材、创新教法, 提升了地理教师专业素养, 强化了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并且学会了人文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了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学习及其在人文地理中的实践探索, 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以下三个结论的认识。
1. 案例教学的运用实质上是师生对人文地理学科的探索过程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教学方式, 是一种学习模式。它是从个别到一般, 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过程。首先运用归纳法从案例中获取同一类事件的地理原理、规律与分析方法, 这是对案例提炼的过程;然后再用演绎法将已获得的原理、规律与方法, 拓展应用于其他个案的研究中去。以案例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为导向, 以探究为基础, 教师和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性教学。
2. 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科学规范的实施
案例的作用表现为三方面:学生归纳思维的基础、演绎推理的材料、理解抽象地理原理的材料。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 要优化课堂教学, 需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施中, 编选案例是教学的基础, 恰当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研讨, 置疑是用好案例的关键, 案例问题深入研讨是案例学习的根本, 提炼升华是案例教学的高潮, 拓展应用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老师有效组织灵活驾驭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模式, 其实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入丰富生动案例, 分析案例概括提升, 回归案例强化应用, 发现案例实践创新。要科学规范实施案例教学的操作流程。
3. 案例教学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和价值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探究发现, 以案论理, 追求创造, 重点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答案往往是多元的, 自然能起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造就新型的地理教师,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样就提高了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和学新, 袁树娟.教学的探究本质及其实现策略.课程.教材.教法, 2010 (3) .
[2]朱雪梅.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 (11) .
[3]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9) .
①交通运输
②信息联系
③商贸联系
④文化联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中M1、M2分别为两种不同原料产地,N为市场。读图,回答2~4题。
2.某企业布局在甲地,该企业最有可能的是( )
A.炼铝厂
B.水果罐头厂
C.高档服装厂
D.瓶装饮料厂
3.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m1、m2分别来自M1、M2,N是该企业唯一的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m1、m2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只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地最适宜建厂的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4.该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原料m2的量下降到原来的1/3。该企业在考虑新建工厂时,对其厂址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原料m1
B.原料m2
C.市场
D.技术
下图为某工业产品价格、成本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若只考虑经济效益,那么该工业部门应该布局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6.导致图中成本曲线由b到a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更便利
B.逐步接近消费市场
C.环境污染越来越轻
D.地租价格逐步降低
我国某企业的原料供应地和生产地长期稳定,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相同。下图示意该企业2000年和2011年产品成本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该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原料
D.能源
8.与2000年相比,2011年该企业( )
①产品销售范围扩大
②工人工资水平上升
③对外交通日趋便利
④生产工艺明显提高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下图为我国某工业地域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工业地域( )
A.因生产联系而集聚
B.工业布局接近市场
C.硫酸厂为主导产业
D.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10.该工业地域的突出优势是( )
A.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B.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C.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D.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降耗减排
天津是我国传统的自行车生产基地,我国第一辆自行车就诞生于此。进入21世纪,天津建成集研发、生产、交易、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创意产业基地。据此完成11~13题。
11.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创意产业基地建在天津的原因是( )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②地处沿海,水陆交通便利
③有政策扶持,吸引力强
④矿产资源丰富,原料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该产业基地的建立,反映出自行車产业的( )
①集聚现象
②分散现象
③产业升级现象
④产业转移现象
⑤衰退趋势
A.②⑤
B.①③
C.④⑤
D.②④
13.此类产业基地的建立,对天津市发展的影响是( )
A.增加就业压力
B.加剧能源紧张的局面
C.造成大气污染
D.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读某工业地域生产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在上图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工业区位因素是( )
A.动力因素
B.交通因素
C.市场因素
D.技术因素
15.导致众多工业部门在该工业地域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
A.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因素
B.各企业之间存在生产联系
C.当地政府的行政规划
D.区域内雄厚的科技力量
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世纪中叶开挖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下图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读图,完成第16~17题。
16.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的组合,最有可能是( )
A.汽车工业——科技发达
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
C.钢铁工业——铁资源丰富
D.机械工业——市场需求量大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区域产业升级
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
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下图为苹果iPad产业链及利润分配示意图(图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利润的分配比例),完成16~18题。
16.为改变中国企业在iPad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应采取的措施有( )
A.加强技术创新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扩大企业的规模
D.降低原料成本
17.苹果公司获利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技术先进
B.芯片技术顶尖
C.管理水平很高
D.原创设计独特
18.某市政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计划采取“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梯度扩散模式,将配套企业由卫星城转移到县城。为接受工业扩散,各县城要( )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③建立产品研发机构
④建立高校园区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企业总是布局在有利润空间的地方,这一原理可通过空间成本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下图示意某类企业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O代表市中心)。据此回答19~20题。
19.当成本曲线由1变为2后,仍停留在AE区域的企业( )
A.因离市场近,开始盈利
B.因有政策扶持,开始盈利
C.因地租上涨,出现亏损
D.因交通不便,出现亏损
20.该类企业的最佳区位是 ( )
A.A点
B.E点
C.D点
D.F点
21.环太湖和环杭州湾地区丝绸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今,这两大纺织业集聚区的核心分别是江苏盛泽、浙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下图为全球价值链下纺织业集群的空间等级体系示意图。绍兴、盛泽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①靠近棉花和桑蚕产地
②纺织技术全球领先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纺织业基础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该市计划在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污染类型的工厂。据此回答22~23题。
22.下列属于乙类工厂的是( )
A.化工厂、水泥厂
B.电镀厂、皮革厂
C.火电厂、酿造厂
D.造纸厂、钢铁厂
23.有關图中工业规划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③处可以布局以上四类工厂中的任何一类
B.在④处可以布局以上四类工厂中的任何一类
C.在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
D.在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甲类
读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图示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85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C.200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达80%
D.第二产业减少的就业人数都补充到了第三产业中
25.下列经济活动能促进鲁尔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的是( )
A.将废弃矿点改建成工业博物馆、休闲公园
B.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C.兴建废弃物和污水处理厂
D.扩大市郊养殖场规模,满足城市要求
明代有文记载:“北土广树(指棉花)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鬻于南,布则方舟鬻于北。”因此形成“北棉南运,南布北运”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纺织工业迅猛发展,至1990年石家庄市区县以上棉纺织企业发展到22个。2007年底该市最大的五大棉纺厂决定集体搬迁至常山纺织工业园。结合下图,完成26~27题。
26.明代形成棉花产业布局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 )
A.生产技术原因
B.劳动力原因
C.交通原因
D.市场原因
27.与五大棉纺厂决定集体搬迁至常山纺织工业园关系不大的是( )
A.土地成本
B.劳动力成本
C.政府的产业政策
D.城市规划
读清河羊绒产业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8~29题。
28.从产业链的角度看,P代表的工业部门是( )
A.纺纱
B.织布
C.染色
D.成品制作
29.以上产业部门都集聚在羊绒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市场
B.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扩大规模效益
C.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D.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30~31题。
30.19世纪,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一般在选址时靠近( )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31.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考虑运费成本因素,在布局上最适宜的选择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2.钢铁企业的布局要考虑环境效益。下图中铁铁工业区和居民区布局模式与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伯明翰
B.②——塔蘭托
C.③——上海
D.④——加尔各答
读下图,完成33~34题。
33.A区是著名的新兴工业区,它的特点是( )
A.资金高度集中
B.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高
C.以重工业为主
D.分布于小城镇,甚至农村
34.我国可借鉴本区经验最适宜的地区或产业是( )
A.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B.温州的乡镇企业
C.天津的“硅谷”区
D.新疆的纺织业
35.下面图甲与图乙分别示意苏南某镇工业产值比重构成和各产业中外来劳动力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城镇的主要产业。这些工业在该镇出口企业中占主体,说明其主要的竞争优势。
(2)该镇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该镇的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增长,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该地的电子装配企业近年有向苏北和皖中转移的趋势,试分析这种转移趋势产生的原因。
36.下图为某高科技园区空间结构示意图(甲)和用地构成示意图(乙)。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并说明其环境绿化用地比例大的主要原因。
(2)指出除环境绿化用地外,该高科技园区用地所占比例最高的用地类型,并说出主要原因。
(3)高科技产业地域分布一般具有集聚的特点,概括高科技产业集聚的作用。
37.下面是一幅雷达式统计图,该图反映两种工业结构模式(模式Ⅰ和模式Ⅱ)。读图,回答问题。
(1)依据图中信息,在空白圆圈中用所给图例绘制模式Ⅱ的产业结构扇形统计图。
(2)指出我国发展模式Ⅱ的优势条件。
(3)试分析图中模式Ⅰ反映出的工业生产投入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能具体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设计思路】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学上以襄樊市军贸服装厂、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区双沟镇赵营村王河面粉加工厂(乡土案例)、东风汽车公司襄樊基地为案例进行学习,引出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等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层层设问,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达到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创设情境 展示“襄樊市军贸服装厂”(ppt)
播放准备好的录像(服装的生产过程) 观看并思考:军贸服装厂为何建在纺织厂附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激趣导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找到问题的答案 板书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讲授新课 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阅读思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自然段,请大家以服装为例,说明它的主要生产过程,它与纺织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略)
加深对工厂之间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的认识
合作探究 引导补充,除了服装外,大家能否用其它的安全来说明在工序上存在联系的 学生列举其它案例(如:汽车、电脑、电视……) 思维拓展 引导提问 讨论:对比服装、汽车制造两者在工业联系方式上有何不同 比较差异 生产过程的联系: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产品用途的联系:如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 小结 工业生产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 承转 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之间并没有这种生产上的联系,展示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ppt) 思考开发区内各个公司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为什么会共同布局?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自然过渡 师生共同分析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板书 (一)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空间上的工业联系 阅读教材明确工业集聚内涵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那么,工业集聚有哪些有利之处呢?请大家阅读3、4自然段 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工业集聚优势:
阅读案例2,回答63页活动题 学生自行阅读案例2珠三角的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并分组讨论完成活动题,师小结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承转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如军贸服装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军贸服装厂为自发形成,后来又在政府规划下发展壮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政府规划形成。 板书 (三)、工业地域
1、按形成: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过渡 当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以分成:自发形成和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按照工业地域发育成的不同可以分成: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两种。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长沙模拟)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一是部分低端制造业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原有的产业链条被打断;二是智能时代某些可用机器的高端制造业重新回流美国。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市场 运输成本 B.劳动力成本 技术 C.原料成本 劳动力成本 D.技术 运输成本
2.近年来,美国政府重提“美国制造”战略,下列制造业中较难回流到美国的是()A.电子工业
B.汽车工业 C.服装工业 D.医药工业
【解析】 第1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本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低端制造业难以生存,只能寻找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东南亚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成本;高端制造业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第2题,美国为发达国家,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也高。回流到美国的产业主要是技术要求较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服装工业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难回流到美国。
【答案】 1.B 2.C(2016·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期末)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回答3~4题。
3.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A.a、b、c B.c、b、a C.c、a、b D.b、a、c 4.如果综合考虑土地、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因素,该工业部门的工厂应布局在()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组旨在考查城市土地、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第3题,据材料,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说明在城市中心土地成本最高,距离中心越远,土地成本越低,对应曲线是c;运费在中心最低,距中心越远,价格越高,对应曲线a;靠近市中心,地价越高,消费水平较高,劳动力价格也较高,对应曲线b。故C项正确。第4题,综合考虑土地、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因素,分别计算出四点各个成本的大小,选择其中成本最低的地点。布局在②处最合适,故B项正确,其他位置综合成本都较高,故A、C、D项错误。
【答案】 3.C 4.B(2017·乌鲁木齐模拟)用来制造羽毛球的鸭毛主要从活禽身上摘取,在羽毛球的制造过程中,干鸭毛是经过非常严格的筛选、消毒、晾晒、烘烤而制成的。中国是羽毛球器械生产的最大输出国。全球几大羽毛球厂商都在中国设有工厂,原材料也都引进到中国。据此完成5~6题。
5.羽毛球加工业属于()A.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B.市场导向型工业 C.原料导向型工业 D.技术导向型工业
6.尤尼克斯(YONEX)是世界最出名的羽拍品牌,其高端球拍都在日本本土生产,中端球拍在台湾生产,大部分低端球拍在中国大陆生产,该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资金差异 B.政策差异 C.市场需求差异 D.技术差异
【解析】 第5题,读材料,中国是羽毛球器械生产的最大输出国,说明市场在世界各地,羽毛球产品运输也方便,不是市场导向型工业;材料中说原材料也都引进到中国,说明中国并不是原材料的主产地;材料中所述的制造过程,并不需要高技术,所以不会是技术导向型工业;制造过程需要的劳动力较多,所以在中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利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第6题,球拍的生产在资金方面中国大陆比中国台湾要充足;政策方面大陆的优惠政策更多;球拍的生产不是市场导向型的工业,与市场需求关系不大;中国大陆是发展中地区,技术水平较低,日本和台湾是发达地区,技术水平较高,所以应是技术差异。
【答案】 5.A 6.D(2016·湖南株洲第二中学期中)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但与传统汽车的加油站相比,目前充电站数量太少。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示意图(甲图)以及美国建成和拟建电动汽车充电站分布图(乙图),回答7~8题。
7.图中体现了影响充电站(桩)选址的主导因素是()A.技术 B.市场 C.原料 D.动力 8.由乙图可知()①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及五大湖周围地区 ②充电站的密度与美国交通网的密度呈正相关 ③充电站能有效缓解美国东西客货运输压力 ④东部传统汽车产业的衰落是因为电动汽车的冲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选择。第7题,据图可知,充电桩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和大西洋沿岸、西部太平洋沿岸、南部墨西哥湾沿岸,这些地区是美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电动汽车销售的市场广阔,故充电桩选址主要因素是市场,B项正确。第8题,据充电站分布图可知,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及五大湖周围地区,①正确;充电站是沿着交通网分布的,故充电站的密度与美国交通网的密度呈正相关,②正确;充电站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电力,无法缓解美国东西客货运输压力,故③错误;东部传统汽车产业的衰落是因为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下降,与电动汽车的冲击无关,④错误。
【答案】 7.B 8.A(2017·太原模拟)新疆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据此回答9~11题。
9.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建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A.原料 B.市场 C.劳动力 D.技术
10.在中亚建设的家具厂在生产中需要克服的首要因素是()A.原料 B.交通 C.文化 D.技术 11.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⑤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新疆家具企业选择在中亚建厂主要是考虑利用中亚的市场。第10题,新疆和中亚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以荒漠环境为主,因此生产家具所需的原料即木材基本依赖其他地区。交通、文化和技术对中亚新厂建设的影响不大。第11题,随着家具厂的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得到促进,就业机会也会相应增加,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得到促进;中亚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工业的发展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家具厂属于面向市场的技术含量较低的 产业,对当地的科技水平影响不大。
【答案】 9.B 10.A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12.(28分)(2017·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北部,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塞内加尔河沿岸地带。该国铁矿资源丰富,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硫含量低,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扎迪特周围地区(如上图所示)。该地区铁矿石过去直接通过铁路运往努瓦迪布港口,主要出口欧洲国家,是非洲第二大铁矿石出口国。2013年该国加大了对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2014年与我国合作在塔扎迪特附近投资建设铁矿冶炼工业基地,使其成为集开采、冶炼、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国内和国际工业基地。
(1)分析毛里塔尼亚在甲附近建设国际铁矿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近年来,毛里塔尼亚在乙地南部沙漠边缘发现储量丰富的磷矿,该国矿产呈现“北铁南磷”格局。因此,有人提出应在南部乙地开辟磷肥生产基地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结合图分析,甲地附近有铁矿分布,铁矿石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含硫量低,开发条件好。甲地地处非洲西海岸,靠近欧洲,市场广阔。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靠近油气资源丰富的北非地区,能源成本低。我国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可以给予支持等,有利于钢铁工业基地的形成。第(2)题,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乙地位于塞内加尔河北岸,人口与城市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该国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乙地靠近水源和原料产地,便于就近取材。磷肥国际市场广阔。乙地濒临河流,直通海洋,水运便利,便于产品运往市场。所以赞同。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环境保护设施薄弱。地处沙漠边缘,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磷矿开发对水源、土地、大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等。所以反对。【答案】(1)有利条件:甲地地处非洲西海岸,靠近欧洲,市场广阔;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铁矿石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含硫量低,开发条件好;靠近油气资源丰富的北非地区,能源成本低;我国(合作国家)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可以给予支持等。
(2)赞同。理由:乙地位于塞内加尔河北岸,人口与城市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该国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靠近水源和原料产地,便于就近取材;濒临河流,直通海洋,水运便利,便于产品运往市场;磷肥国际市场广阔等。
反对。理由:该国经济技术落后,环境保护设施薄弱;地处沙漠边缘,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磷矿开发对水源、土地、大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等。
13.(28分)(2017·湖南四县三月联考,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其出产的酱香名酒因其资源的依赖性、不可复制性和限量性而深受市场追捧,此地独特的优质原料糯高粱更显珍贵。其工业发展中坚持向山要地,发展“工业梯田”(是把荒坡、荒山建设成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台阶式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粮食下田、工业上山”,仁怀市工业园区和城区统筹发展,许多“乡下人”不需进城就可以变成需要上班的“城里人”),昔日的贫瘠荒山变成了聚宝盆。下图为贵州省仁怀市位置示意图。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仁怀酱香名酒工业园区建立的条件。
(2)针对当地大力发展“工业梯田”一事,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不难确定,仁怀酱香名酒工业园区的建立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优质的水源、优质的原料、广阔的市场和独特的品牌优势。第(2)题,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着重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不赞成,着重从环境效益和对其他产 6 业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优质糯高粱产地;近赤水河,环境优美,水质好;品牌历史长,价值高;市场广阔,占有率高。
(2)赞成。理由:仁怀市山地多,平地少,工业用地缺乏;荒山、荒坡面积较广,开发利用潜力大;降低企业的建设生产成本;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劳动力就地转化,增加了就业;保护了“酒都仁怀”的生态环境。
化学组 张材意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1、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研究探讨这二者的密切关系,无论是对于地域性特征, 还是对于东北秧歌舞蹈的提升与深化、繁荣与发展,都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价值。为此,本文专门研究探讨这一重要艺术命题,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来说,这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断层扫描”式的系统化解析与研究。
一、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意义
研究地域性特征与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形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第一个层面,是全面认知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意义。
地域性特征主要指的是地域性文化的特征,而地域性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征愈鲜明,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愈强烈。而民族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与思想之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都以民族为主流和主导。而一切文艺作品,也都以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赫尔岑明确地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1]
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得十分精准透辟:“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2]的确如此,地域文化常常是民族文化的亮点与支点,许多文艺经典之作,都得力于地域文化特征的魅力。“自有文艺始,便有文艺的地域性及相应的文化意蕴。《诗》三百篇,地道的黄河文化, 北方风情;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属楚文化,南国韵致。考证家说,《金瓶梅》,山东味儿;《红楼梦》,京味儿。此外,如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等诸位大师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文化内蕴丰厚的地域文学之作。”[3]同样,仅就秧歌而论,在我国就有陕北秧歌、 山东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等多种,也都以地域文化特征各尽其妙、各放其辉。
由此可见,地域性特征的确对文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得更直接一些,地域性本来就是文艺的生命与灵魂, 这是勿庸置疑的。
二、东北秧歌舞蹈的地域风格
在东北地域文化特征的制约、指导、影响下,东北秧歌舞蹈形成鲜明的东北地域风格。
首先,东北秧歌产生于东北,带有东北地域文化的先天性艺术基因,据清人杨宾所著《柳边纪略》一书所载,东北秧歌舞蹈的产生大致情况是:“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 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巳。”[4]从中可知,东北秧歌产生于关东(边外)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俊扮(妇女) 与丑扮(参军)两种角色,而且载歌载舞,但以舞蹈为主。
后来,东北秧歌得以发展繁荣,并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与模式:秧歌队表演分“大场”与“小场”两种,“大场” 是集体舞蹈,队形变换有“编蒜辫”、“卷白菜心”、“走剪子股”、“珍珠倒卷帘”等。“小场”表演歌舞小戏或演唱东北民歌中的小曲小调,如《瞧情郎》、《丢戒指》等。 舞蹈基本动作是“秧歌步”。
由此可见,东北秧歌舞蹈的地域风格,与东北地域特征同步一体。
三、地域性特征与地域性舞蹈风格的关系
地域性特征与地域性舞蹈——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表格数据类
试题特点:此类试题重点考查学生提取、认定和加工、运用数据信息的能力,反映了地理学科重视定量分析的发展趋势。
解题关键:此类题要特别注意图表中数据的单位,准确认定和提取关键性的、具有知识性和特征的数据,运算时要理清思维,精确计算。
[例1]读“我国三大经济带GDP比重及三大产业比例表”(1999年),据此回答(1)~(3)题。
(1)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 )
A. 1倍多B. 2倍多 C. 3倍多 D. 4倍多
(2)东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约为中部地区的( )
A. 1倍多B. 2倍多 C. 3倍多 D. 4倍多
(3)为了加强三个地带的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 )
①资源密集型 ②资金密集型 ③技术密集型 ④劳动密集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看清表格所列内容均为比重。表格中所列数据未出现具体的GDP数值、三大产业产值及人口总数,则我们可将总数均看做100。(1)题,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应该是东部总GDP除以东部总人口,所以为59÷41.1=1.436,而西部人均GDP为13÷23.2=0.56,因而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1.436÷0.56=2.56倍。选B。(2)题,此题出错率很高,很多学生直接算出39÷34=1.14,错选了A。其实仔细审题,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应该为:59×39%=23.01,而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为:28×34%=9.52,则东部是中部第三产业产值的23.01÷9.52=2.41倍。故选B。(3)题选C。
二、直角坐标图类
试题特点:此类试题多结合统计图来呈现,包括坐标图、线状图、柱状图、折线图、雷达图、玫瑰图等,从坐标图中获取地理数据信息完成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等要求。
解题关键:①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②思考各项目之间的联系;③对柱值或曲线高低及变化过程进行分析;④对各信息进行交互联系、对比、分析。
[例2]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图1)。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回答(1)~(2)题。
(1)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
A.a、b、c B.c、b、a
C.c、a、b D.b、a、c
(2)如果综合考虑土地、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因素,该工业部门的工厂应布局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由于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城市中心的距离、交通通达度有关,所以距城市中心越近,土地成本越高、运费越低,a为运费,b为劳动力成本,c为土地成本,C答案相符。(2)题,②处的生产成本为:8+8+20=36,而①为45,③为52,④为45,故②处成本最低,最适宜建厂,选B。
三、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类
试题特点:此类试题常结合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等边三角形)来考查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形成及变化的掌握程度。
解题关键:①此类图的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总和必然是100%;②读取某点在一条边上的数据,可顺该点做此边0数值一侧另一边的平行线,对应的数据即是该点在此边的读数。简单说读图要诀就是:平行、同向、归一。
[例3]读三角坐标图(图2),回答以下问题。
(1)若a、b、c分别代表影响工业的技术、劳动力和其他因素,则最有可能表示冶金工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则④所表示的国家就业人口转化的趋势将主要是( )
A.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
B.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C.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流动
D.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解析](1)题,若a、b、c是影响工业的技术、劳动力和其他因素,则可判断①是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投入占80%),④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70%),③是技术和劳动力并重的工业(技术占50%,劳动力占38%),②对劳动力和技术要求都不是很高(技术占18%,劳动力占8%),结合冶金工业特点,②最符合要求。(2)题,若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④代表的国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60%,而第三产业比重很少,今后人口就业应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
答案:(1)B,(2)D。
四、几何图形类
试题特点:此类题一般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能利用几何图形所表达的地理信息,把握各要素间内在联系。利用已掌握知识或提供的公式做出计算,对比分析,并做出预测。常见公式有:
原料指数= 原料重量/成品重量;运费 =重量×运费率×距离。
解题关键:工厂的生产成本应综合考虑运费、劳动力、原料、土地、税收等因素,厂址应该选择这些因素总和的最小值处。即选址原则是:生产成本总和最小而获得利润最高。
[例4]读图3,均质平原上某一制造业的产品中,R1的原料占40%,R2的原料占60%,全部产品提供市场消费。若不论是原料或产品,单位重要的运费都相同且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回答(1)~(2)题。
(1)如果R1、R2两种原料的原料指数之和为1,那么工厂最佳应设于( )
A.R1产地 B.R2产地 C.N地 D.M地
(2)该企业最可能是( )
A.钢铁工业 B.电子装配工业
C.制糖工业 D.啤酒工业
[解析](1)由于R1、R2两种原料的原料指数之和为1,即两种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比为1:1,从重量比上看将工厂布局在图中R1、R2 、M三地均可,但为了节约运费,需要选择距离短且运费低的地点布置工厂。假若将工厂分别设在R1、R2、N、M四地,则运费分别是:R1地=100×0.6(原料R2运费)+100(成品运费)=160,R2地=100×0.4(原料R1运费)+100(成品运费)=140,N地=50×0.4(原料R1运费)+50×0.6(原料R 2运费)+87(成品运费)=137,M地=100×0.4(原料R1运费)+100×0.6(原料R 2运费)=100,由此可见,M地是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故选 D。(2)题,由材料“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比为1:1”,推知原料制成产品后,重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钢铁工业、制糖工业在制成产品后,重量会大大减轻;而啤酒工业由原料变为产品后,重量则大大增加,由排除法可知选B。
答案(1)D,(2)B。
五、等值线图类
试题特点:高考试题中新颖的等值线图不断出现,工业生产一章主要以等费用线为背景,依托隐藏的数值大小关系信息,重点考查原料指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解题关键:在读图时,首先应识别等值线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分析影响该地理事物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然后按照等值线图判断的共性特征,从曲线走向、弯曲情况、疏密程度、数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推测,最后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
[例6]图5中M1、M2表示工业原料产地,N表示市场。读图回答(1)~(2)题。
(1)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M1、M2,N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两种原料的等运费线,以N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如果仅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个地点建厂最合适的是( )
A.乙 B.丙 C.丁 D.戊
(2)该企业经过技术革新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料P2重量下降到原来的1/4。那么该企业在选择新厂址时,影响其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原料P1 B.原料 P2C.市场 D.技术
[解析](1)题,分别读出甲乙丙丁戊五个地点运输原料和产品到市场N的运费,算出总和之后再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最适合建厂的是丙地。甲地运费:2.7+10+0.5=13.2;乙地的运费:1+9+4=14,丙地的运费:2.5+4+5=11.5,丁地运费:4+3+8=15;戊地运费:4+8+4=16,比较下来丙地运费最低,故最适宜建厂。(2)由于企业技术革新,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原料M2降到原来的1/4,所以丙地的运费:M1运费仍为2.5,M2运费为4×1/4=1,运往市场的运费仍为5,相比较而言,产品运往市场所耗运费最高,故影响其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
在导课过程中我应用的是复习导入,既能巩固上节所学知识,又为学生形成整体的明清文化打下基础。在讲授古典小说高峰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我国小说发展历程,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四大名著的名称、时代、作者、题材、塑造人物和共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讲述名著故事的时候,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绘声绘色的演讲吸引了同学们的全部注意力,不时引起课堂欢乐的笑声,活跃着课堂气氛。
戏剧的繁荣一目,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了解明代著名戏剧家是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人其作品加深理解。对于国粹――京剧,学生比较陌生,我采用提问和多媒体展示其变脸形成过程及小知识补充来让学生理解,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书法和绘画的学习比较平淡,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增强感性认识,我采用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并请书画爱好者给与评价,实现了师生互动,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在讲螺旋圈转动实验时,我问学生“螺旋圈为什么会转动?”他的回答是“因为空气受热上升,上升的气流使螺旋圈转动起来,我想如果是张纸片可能会飞起来。”这时我不是马上给与肯定,而是请大家自己课下亲自试一试。”这样,课堂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后的观察、探索,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小学生还是很有探究能力的,我在欣喜中也有小小的成就感。
在做风的形成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交流与合作,感受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但由于实验准备不够细致,在风箱内点燃蜡烛,学生观察檀香烟的流动方向时,有的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这主要是教具的原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这一环节我还是要改进,努力做到全面、深入、细致。
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1.概念不清, 理解不透:如 (1) 25× (8+4) =25×8+4=200+4=204; (2) 25× (8+4) =25×8×4=200×4=800.
2.思路不明, 运用不活:如 (1) 45×201=45× (201-1) =45×200=9000; (2) 45×99+45=45×100-45=4500-45=4455; (3) 45× (3×2) =45×3+45×2=135+90=225.
分析原因有二:
客观原因:“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是四年级数学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学生只是依据表象识记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格式, 但不能灵活运用.体现在做基本题时能顺利迁移, 遇到诸如25×101、36×99+36等这些变化的题型时, 往往是方法不当错误百出.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多次练习, 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另外,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结构比较相似, 如果同时出现, 学生更是晕头转向混淆不清.
主观因素: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有很多的客观因素, 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上寻找真正的原因, 寻求突破口.回顾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 例题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一件夹克衫65元, 一条裤子45元, 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65×5+45×5和 (65+45) ×5, 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用等号连接两道算式, 65×5+45×5= (65+45) ×5.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写出一些类似的算式并验证结果是否相等, 认识这种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最后观察写出的一组算式, 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数, 归纳概括成乘法分配律, 形成表象.这样的教学三部曲看上去自然流畅, 学生也能积极配合, 得出结论.其实这只是从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上进行了分析、归纳、概括和建构, 并没有接触到其内在本质的东西.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模仿, 并没有从意义上深刻理解, 所以直接导致学生在题型变化后不能灵活正确地作出判断, 第一个关键步骤就出现了错误.
三、寻找支点, 改进教学
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种思维的瓶颈, 轻松而自然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各种简便计算呢?仔细分析, 我认为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应该是“同数连加”, 可以用乘法和加法的意义来解释乘法分配律,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链接到新的知识中, 为学生的思维寻找一个合适的支撑点, 于是便有了如下的引导:
出示例题情境用两种方法算出一共要付多少元后, 得到等式65×5+45×5= (65+45) ×5, 提问:为什么这两道算式结果相等呢?从题目本身理解:因为这两道算式都算出了5套衣服的价格, 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从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上理解:65个5加上45个5, 一共是110个5, 也就是右边的 (65+45) ×5, 所以结果相等.
以此类推:1.125× (8+4) 就是8个125加上4个125, 简算为:125× (8+4) =125×8+125×4.
2.38×17-38×7就是17个38减去7个38, 简算为:38× (17-7) .
3.67×101就是100个67加上1个67, 简算为:67×100+67.
4.75×99就是100个75减去1个75, 简算为:75× (100-1) .
5.26×99+26就是99个26加上1个26, 简算为:26× (99+1) ……
为了准确区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还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对比训练:
24× (5+3) 是5个24加上3个24, 而24× (5×3) 是15个24, 这两题是截然不同的.
125×88这题的简算则既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又可以使用乘法结合律.
9雨的形成
教 学 课 题 9雨的形成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5、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7、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
8、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9、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10、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教 学 重 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教 学 难 点
教学准备 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温水、铁架台、烧瓶、胶塞、玻璃管。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你们见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 师:这些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吗?
(二)学习新课:
1、小水珠从哪里来?
(1)师:上面图片中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3)学生填写解释。
(4)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你们猜一猜,哪个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5)学生汇报猜想并进行实验。(6)汇报实验结论。
(7)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2、雨的形成。
(1)师:在上一个实验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2)师:由此推断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3)师: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吧!(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研究计划。
(6)师:根据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吧!(7)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8)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并小结。
(三)巩固练习:
(1)阅读科学在线,进一步指导学生对雨的形成的认识。
(2)教师小结: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水蒸气
遇冷
水
凝 结 作业
一、基本信息(1)学科:生物
(2)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3)年级(册):七年级
(4)课题名称:《尿的形成和排出》(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形成有关的结构特点;(3)说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加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这些都是代谢废物。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问:排泄都有哪些途径呢?
答:
1、皮肤(汗液的形式);
2、呼吸系统(气体的形式);
3、泌尿系统(尿的形式)。
在这三个排泄途径中,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形式排出废物是人体最主要的形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懂得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人体有八大系统,尿液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因此,要了解尿的形成,就必须先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板书)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看大屏幕(在屏幕演示、然后讲解)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一个器官能完成一定的功能,必然有它特有的结构相适应,否则,怎么不是在心脏形成尿液呢?那么,肾脏是具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它能形成尿液呢?(板书)
二、肾脏
1、位置(出示人体躯干和内脏模型)
2、功能(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成尿液的场所)
3、结构(实物投影仪下解剖、观察新鲜的猪肾,大屏幕演示)
皮质(毛细血管丰富、颜色深)髓质(颜色浅)肾盂(漏斗状)
4、基本单位:肾单位(100多万个肾单位/肾)
肾小球、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囊、肾小管
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在肾脏的髓质部分,外面有与出球小动脉相连通的毛细血管网。大量的肾小管汇集成一些较大的管道(集合管)通入肾盂。(出示模型)
肾单位中,尿液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讨论,回答。
这件事情可能同学们一时无法接受,因为尿液来自血液。是的,血液是如此的宝贵,失去一些就常常让我们大惊失色,而尿液我们又是如此的鄙视它。而如此“低贱”的尿液居然来源于如此“高尚”的血液,请同学们再研究一下,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讨论……
(板书)
三、尿的形成 学生回答……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可分为两个步骤:
(板书)
1、滤过(肾小球的滤过,在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重吸收(肾小管的重吸收后,最终形成尿液)
人体的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其他成分两者相似。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最后流向肾盂。(大屏幕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
时间允许的话,考虑进行活动P58分析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 讨论
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红细胞、蛋白质)
讨论
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肾小球通透性增大,血液中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成为尿液的成分。)(板书)
四、尿的排出
肾单位产生的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有一个问题,同学们考虑一下,尿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膀胱的贮尿作用)膀胱具有较强的伸展性,但再怎么样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尿液一旦积存太多,就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有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这就牵涉到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了。(板书)
五、泌尿系统的卫生 人体每天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对平衡的,水摄取的多,排出的也就多,人体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无机盐等只有溶在水中才能排到体外。一个成人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才能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排尿若少于500ML,会造成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危害身体健康。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因此,我们每天必须饮用适量的水,使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刚才所说的,尿液的形成的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如果尿液贮存太多,膀胱过度膨胀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必须及时排尿。
女性的尿道比较短,长度为2~5cm。尿道外口附近有阴道和肛门等器官,容易感染病菌,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女性要特别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4、效果检测:
展示是对学生预习的延伸和检测,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质量,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具有激励性。
本节课在课前布置了预习内容并分配给了个小组,在课程进行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内容分配过早,导致有些同学在预习时只预习本小组的内容,对其它组的内容非常生疏。在展示时也存在对本组展示内容吃的不透,不能熟练运用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预习内容的布置上要更细致,目的更明确,让每名学生都充分明了自己要预习的内容以及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在展示时,效果就会更好。教学反思:
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有重要作用而且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所以这部分知识较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日常积累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例如学生常把排尿和排粪便同视为排泄,认为尿液是在排泄系统中形成的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不科学的认识。
就宏关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肾脏的过滤作用,以实验模拟,便于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地理地域文化11-18
地域文化创意产品11-29
西安地域文化作文12-31
地域文化试题及答案07-11
统计学地域分析11-01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1-09
俄罗斯地域性与民族性12-28
论艺术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06-20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06-07
工业工程理论案例教学研究论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