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发展探讨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已经普及到每家每户,网络金融也应运而生。网络金融的便利、快捷也对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客户量逐渐减小。而从整体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壮大则是必然趋势。而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是传统金融方式,在商业银行中存取款、贷款则是主要的收入。网络金融的兴起则势必会瓜分商业银行的收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商业发展探讨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商业发展探讨论文 篇1:

农村电商的商业模式及发展探讨

摘 要: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子商务随之产生。以京东、淘宝为主的电商占据了传统商品市场,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电商在城市市场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农村市场却没有完全被打开。为了开发农村市场,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为此,本文分析了农村电商商业模式,并且提出了一些发展措施,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电商 商业模式 发展 措施 问题

电子商务的产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鮮力量。以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为代表的平台,每年的收入非常高,而且加入电商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城市属于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阵地,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电子商务也开始逐渐产生,促使农村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和城市之间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在发展农村电商的过程中,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

1 什么是农村电子商务

所谓的农村电子商务,指的是近几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来自于农村。在农村的电商模式中,计算机和网络是基础的设施设备。借助计算机网络,可以为农村的一些资源和商品构建一个虚拟平台。农民通过这个虚拟平台来贩卖自己的商品,从而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收入。另外,商家也可以将产品贩卖到农村,从而扩宽电子商务的市场。农村电商的产生为农民带来更多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电商的基本特点

2.1 作坊式生产

大部分农村电商的生产结构都是家庭作坊。这是因为很多农民的生产技术不高,只能在自己家创业。以家庭作为单位,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放在网上售卖。在家庭作坊中,一般都分工明确,员工基本都来自于家庭。因此,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也在一个建筑物里完成。一些经济收入较高的作坊会购买一些加工设备,然而这些加工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而且缺乏创新,一般都是对同类高端产品进行效仿。

2.2 草根创业

一些农民在前往城市打工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经验,也得到了一些资源和人脉,因此产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这被称为是“草根创业”。通俗地说,也就是在农村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农村网商移植而产生的创业模式。大部分参与创业的人,都来自于创业者的家庭。一旦有农民创业成功,那么四周的人也会进行效仿。从而有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到农村电商的行列中,规模也随之而不断扩大。

2.3 同业聚集

农村的一些村寨因为自身的格局,使得居民之间非常亲近、融洽,从而产生了一种互助的现象。农村电商在平时所建立的熟人模式,会逐渐被合作关系所取代。通过构建农村电商模式,除了能够吸引下游产业,同时也能衍生出全新的上游产业。淘宝村的主营业务与其他产业之间产生的联系,也被称为是“熟人模式”。举个例子,为了解决淘宝村的快递业务问题,作为淘宝村下游产业的快递公司,会和淘宝村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此外,淘宝村需要生产纸箱的商家,那么这些商家也会和淘宝村建立合作关系,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3 农村电商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的交易必须在网上进行,但很多农民电商的素质、能力不高,同时也不了解网络平台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这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此外,很多不法分子会以农民电商作为目标,在他们进行网络交易时散播病毒,从而攻击电商的计算机,获得不法的利益。一旦产生这种问题,就会损坏农民电商的利益,使得他们对电子商务失去信心。

3.2 农村电商模式太容易被移植

在农村电商模式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模式的可移植性。因为农村电商的重点平台是淘宝、京东。这两个平台的入驻不需要门槛,所以很多农民和机构都加入了这些平台中。农村电商可以打破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从而被其他农村的电商所使用和移植,使得淘宝村的范围不断增加。目前,淘宝、京东已经不再是农村电商最大的平台了,很多农村电商也逐渐转移到了另外的平台中去。

3.3 发展的空间不大

在农村的电商群体中,大部分售卖的都是加工制造产品,而且很多都是当地生产的农业产品。因为不能发展其他的产业,所以农村电商的发展空间有限。电子商务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场地资源得以缩减。因为农村电商不会占有农村土地,这就导致了农村电商用地稀缺,最终对网商生产规模的增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4 缺乏专业的电商人才

因为农村地理位置偏远,而且交通也非常不便,所以不容易吸引专业的电商人才。而且农村电商一般都来自于本村,属于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民本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高,所以容易在创业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由于电商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比如产品加工、服务、物流、存储、运营等,所以必须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但是农村电商的规模很小,难以吸引外面的电商人才。而且农村电商的参与者大多是创业者的家庭成员,所以产生了人才缺口,这不利于提升农村电商的整体服务水平。

3.5 淘宝村的主营业务容易被同质化

正是因为其具有同质化现象,所以生产高度也非常集中。也因此,淘宝村内容易产生不良竞争,这种不良竞争甚至会朝着产业链进行上下传递,给农村电商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农村电商中,大部分都是同类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一些农村电商为了获得市场和竞争,不惜极力降低自身的价格,从而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同时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3.6 没有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

农村最大的资源便是农业、农产品。但目前很多的农村电商已经不再经营农业产品,甚至开始发展生产制造业。而且和城市比起来,农村的生产制造业并不具备优势,生产工艺和设备都落后于城市,竞争力非常低。也因此,尽管农村拥有很多的农业产品资源,但很多农村电商却没有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更没有发挥出农村电商的优势。

4 农村电商模式的种类

4.1 按照格局来进行划分

根据农村电商的发展格局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自组织、产业再造两种。第一种自组织模式指的是农村自己进行创业,在淘宝平台上售卖自己的产品,并且鼓励四周的农民共同进行创业。举个例子,福建灶美村在农民们的带领下,不断壮大。如今,灶美村已经成为了我国藤铁工艺品网络销售最大的农村电商群体,农民也获得了较多的收益。还有第二种产业再造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统市场已经逐渐没落,网络销售的份额则在不断提升。浙江省西岱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村主要是生产和销售玩具、教具的主要阵地,竞争力很强。但随着电商的兴起,其竞争优势也逐渐变成劣势。为了促使教具玩具有着全新的销售渠道,該村生产商利用了淘宝平台来进行销售,为自身拓宽了市场,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4.2 按照电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进行划分

按照电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农村电商分为资源型、特色产业型两种模式。第一种资源型模式必须要依赖本地的资源,借助网络来进行销售。常见的有浙江省新都村,该村主要种植和生产核桃。借助这个资源优势,农民们开辟了淘宝平台,并且在淘宝上售卖本村核桃,提高了核桃的市场占有率。对于本地来说,特色产业不具备任何优势,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提高产业集群效应的辐射力。常见的特色产业型模式有江西大众村,该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资源,建立网络销售平台,产生了规模非常大的板材加工产业链。

4.3 按照农产品、资源的类型进行划分

相比于城市的自然资源,农村拥有更多的优势。很多农村都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比如黑龙江的一些农村地区,有着众多的农产品,比如水稻、马铃薯、玉米等。因为农村依山傍水,有着非常独特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能生产出一些有特色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高,质量好,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北方常见的特色农产品有山东高邮的咸鸭蛋、北京密云的金丝小枣,以及门头沟大核桃等,南方的特色农产品则包括了海南香蕉、四川的辣椒,还有云南的苦荞等。而当地农民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这些农产品放在网上进行售卖,并朝着全国推广。这样一来,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电商的收入。

4.4 按照参与电商的类型进行划分

按照参与电商的类别,可以将农村电商的模式分为这几种:(1)自产自销模式。农民需要自己进货、生产,然后在网上进行销售。比如江苏省沙集镇,当地农民将板材加工为家具,并且在网上进行销售,这就是自产自销模式。(2)“订单+网商”模式。因为农民自身不能进行生产,所以只需要在网上销售产品,而生产则由其他农民完成。因为缺乏生产场地,所以只能将生产交由他人完成。而厂商则需要入股另外的生产商,才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量,达到市场的要求。(3)“自产+多平台”模式,电商为了提高产品销售量,采取了多平台销售的方式。比如一些电商既选择了京东,也选择了淘宝。(4)共生模式,虽然淘宝村的一些业务具有同质化特点,但一些产业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甚至衍生出了其他上下游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组合,提高了产业链的运行速度。举个例子,快递、包装行业能够根据电商的实际需要来完成产品包装、物流运输等工作。

5 农村电商的发展措施

5.1 加强对农村电商的监管

为了促使农村电商得到大力发展,还必须加强对农村电商的监管。监管主要分为这几个方面:第一,对农村电商的交易安全进行监督,避免产生交易风险。第二,对农村电商产品进行监督管理。因为产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而网络平台却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很容易隐藏产品安全问题。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对农产品的检测,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合法性。

5.2 借助电商来挖掘农村的资源优势

在2016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利用电商扶持农村经济的文件,并且制定出了各种政策。在战略方面,需要将农村的生态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电商进行结合,从而挖掘资源的价值。也因此,电商除了应该发挥出交易平台的作用,更要收集购买者的信息,将资源开放给有需要的购买者。因为农村贫困地区有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比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所以可采用分享经济模式。比如可以借助民宿分享网站将农民闲置的房屋分享出去,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为农民的就业、创业带来更多机会。

5.3 对农村电商进行培训

在农村电商的发展中,农民的素质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对从事农村电子商务的农民进行培训。从而促使农民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能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的内容需包括网络操作技术、电子商务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网络交易安全流程等。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农民电商的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电子商务中来。

5.4 鼓励农民进行创业

为了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还必须要鼓励农民进行创业。目前,淘宝和京东是农民创业的理想平台,进入的门槛很低,而且投入也不多。为此,农民可以在淘宝平台上找到适宜的寄主企业。随着网络电商的大力发展,农民已经不需要依附于其他企业,便能在淘宝平台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所以,鼓励农民创业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的增长率,促进电商的大力发展。

5.5 培养各种不同的农村电商类型

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一致,如果电商的规模已经比较大,那么则可以作为龙头企业来进行发展,这种类型占所有电商的21%。而农村电商大部分是以中型群体的规模存在的,小型群体的规模则占所有电商的19%。如果农村电商的竞争力较强,那么就能吸引企业的投资、合作。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非对称模式也会逐渐形成和使用。

6 农村电商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

6.1 农村电商服务环境得到改善

在未来,各种不同的服务商会进驻农村,为农村电商提供运营策划、融资理财、产品图片处理、物流运输、法律咨询等一系列的服务。从而使得农村电商各个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电商的规模也得以扩大。此外,各种不同的电商模式,比如B2B、C2B、B2C、O2O等,也会逐渐在农村电商中产生。

6.2 农村电商产业链进行延伸

随着农村电商的大力发展,为了防止产生同质化竞争,很多农村电商会开始延伸产业链。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零售、分销,而是逐渐转变成了品牌商。同时也不再仅仅只是原材料采购,而是寻找生产工厂,将产品分销给另外的淘宝商,最终建立起以品牌商、零售商、批发商为核心的电商横向产业链层级。另外,农村电商的交易类型也越来越丰富,逐渐从过去单一的网络销售转变为复合模式。农村电商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了电商行业的大力发展。

6.3 发展势头越来越猛

将来的农村电商,发展势头会越来越猛。因为三网会逐渐的融合,云计算、网络、大数据等技术也会得到一定的使用。这使得农村电商的规模逐渐扩大,并且将智能物流、智能消费、智能农业进行了结合。而且我国每年大概有200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业务,而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农村电子商务还会朝着跨境的趋势发展。从农村延伸到城市,从我国延伸到国外。也因此,更多农村电商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主要的发展趋势。

7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生非常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其不但为当地农民电商带来了收入,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大力增长。所以,国家必须对农村电商进行扶持,解决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宝丹,司凯.基于徐州发展多元化“互联网+农村”电商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

[2] 沈莉,李慧巍,林彦均.创业者特质、创业环境对农村电商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政研究[J].河北企业, 2017(12).

[3] 韦好.普惠金融視角下银行业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研究——以广西桂林为例[J].经济师,2017(12).

[4] 李毅.浅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以湖南省祁东县为例[J].中国商论,2017(33).

[5] 刘初明.借力电商发展 实现城乡联动 努力成为承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N].中华合作时报,2017-12-01.

[6] 雷兵,钟镇.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共生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7,17(11).

作者:李妮

农村商业发展探讨论文 篇2:

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与对策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已经普及到每家每户,网络金融也应运而生。网络金融的便利、快捷也对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客户量逐渐减小。而从整体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壮大则是必然趋势。而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是传统金融方式,在商业银行中存取款、贷款则是主要的收入。网络金融的兴起则势必会瓜分商业银行的收入。本文就针对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与对策进行分析,主要从网络金融的优势、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对策三方面进行研究,让农村中小商业和网络金融共同发展。

【关键词】网络金融 商业银行 冲击 对策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元年”就是指2012年,这是被专家学者共同定义的。在2012年,网络上推出了信贷、P2P借贷等,而传统的中小商业银行也接二连三的推出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同时也就说明了网络金融的快速崛起,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农村中,交通相对来说不便利,而且中小商业银行办理业务相对比较浪费时间。整体上来看,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有着很大的冲击。

二、网络金融的优势

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逐渐的渗透到金融领域。以支付宝、P2P、大数据、网上融资、保险等新名词的出现,使金融格局发生了改变。而从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后,两个月的时间内,余额宝的业务量就发展到250亿人民币,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使网络金融更上一个台阶。对于这样打破传统金融格局的网络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较大冲击。但整体上网络金融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金融的主要优势就是只要有网络,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可以进行业务的办理。而传统的商业银行则是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这样就限制为人们提供服。其次就是网络金融成本低,主要是表现在网上银行的费用比中小商业银行的费用要低,有些银行在网上转账都是没有手续费的。并且在网上办理业务,对于农村来说,即省去了交通的费用还省去了到银行排队、等候的时间,提高了客户办理金融业务效率。最后就是网络金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能及时的反馈并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因此网络金融在整体上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对交易平台、成本的冲击

网络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冲击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交易平台和交易成本的冲击。交易平台是网络金融发展的前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P2P、网络融资等平台也越来越多。2014年仅双十一一天淘宝的交易额就创下571亿元的新高,这些性能优越、交易便捷的交易平台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是很大的。而对于交易成本来说,网络金融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而农村中小商业银行有较高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和固定成本。相比来说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交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对商业银行业务、中间业务的冲击

在农村中小商业银行中,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存取款业务和贷款业务。而网络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收益率要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并且网络金融在信息处理上更为便利,互联网企业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而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相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周期短、下款快等优势,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有很大的冲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也给很多的互联网企业颁发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主要以支付宝、财付通等平台进行银行卡收单、货币的汇兑、电话支付等。随着顾客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抢占第三方支付市场。如果第三方支付线下POS收单业务成熟,这样会严重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的POS刷卡手续费的收入。与此同时,基金也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主要发展的方向,支付宝、财付通、汇付天下、银联电子等七家机构已经通过了证监会的审批,直接成为了销售基金的渠道。这样就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代销业务和中间的手续费收入。

(三)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冲击

对于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网络金融在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极低的营销成本便可以提供高效的服务。能更好的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就给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冲击,这就意味着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就应该适度的改变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更好的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四、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对策

(一)实现网络金融和农村中小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

我国的农村相对来说比较多,而农村市场则是更值得拓展,网络金融则成为了农村转账汇款的主要方式,这成功的弥补了基础设施不足和空间、地域的限制。而农村的金融服务整体来说并不完善,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和网络金融进行合作并宣传,进而解决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稀缺的问题,方便更多的人们。总体上来说,网络金融只是弥补了商业银行的未能涉及的领域。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网络金融的技术和发展模式,通过合作来降低经营成本,拓展网络上的业务,建立网上银行,促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网上银行能保留原有的客户,并提出优惠政策来鼓励客户用网上银行来办理业务。相应的推出理财产品和移动支付产品来带动本银行的网络金融发展,抢占网络金融的主动权。

(二)提高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有很多,相对网络金融来说,商业银行的历史比较悠久,资金比较雄厚。现在的银行体制下,所有的资金划拨和结算清算都必须通过银行的平台进行完成,因此这种核心的作用是不能被替代的。而农村的人们大多数比较保守,投资观念也不强,人们大多数喜欢将钱存在银行中,虽然银行用储户的钱借出去,但是人们看不到盈亏,而网络金融则相反,会让你清晰的了解每笔交易的损益,这样会觉得网络金融的风险大。而农村相对年龄较大的人们,并不会使用网络,因此只要提高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注重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在农村完善基础的设施,多建立银行的网点,以便方便客户办理业务。并对客户进行网络安全金融的教育,提高风险意识。

(三)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商业银行中多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既懂得金融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在工作中加强工作人员的金融知识、微笑服务等培训,普及基础知识并对最新的网络金融发展动态进行宣传。培养一批既懂得专业计算机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借鉴国外优秀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使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下去。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网络金融对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该重视起来,并积极去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对网络金融冲击中占到先机。网络金融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冲击但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只要使网络金融和农村的中小商业银行相互融合,才会使银行业发展的更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应才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以及应对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8).

[2]黄莺,邢伟.网络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3]李苗,史李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与应对[J].品牌(下半月),2014.(6).

[4]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5]钟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4.(3).

[6]郑国强,童彤,潘文杰.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6).

[7]李勇军.浅议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J].财经界(学术版),2014.(3).

作者:侯旭东

农村商业发展探讨论文 篇3: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传统业务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经营困难

[摘要]各种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服务农村方面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许多文献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该类研究可以发现并深入分析目前存在困难的根源,并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对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农村所面临困难的各种理论视角的分析和整理,并结合我国目前特定的农村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对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相关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经过多年的改革,正逐步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形式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仍然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非常薄弱的环节。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类,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要部分,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国农业银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源基础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明显占据主导和支柱地位,因此在农村金融中积极引导和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发挥金融骨干作用,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在服务农村方面遇到较大的困难,也显示出大型商业银行的支农信贷骨干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何安耐、胡必亮通过估算认为,目前民间融资在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总融资中占到了70%以上的比重。史清华等通过大规模调查发现,在我国农村,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借贷占到借贷总额的80%。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12个省份(直辖市)进行的农户金融需求大型调查发现,农户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覆盖率不足15%,即大多数农户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民间借贷在农户金融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正规金融的重要替代物。而且该项调查显示农户对正规金融服务认可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农户对金融网点的数量和布局满意度低。2.农户对获得银行贷款缺乏信心。3.农户对贷款利率水平认同度较低。4.农村金融服务品种难以满足农户的现实需要。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困难,许多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该类研究可以深入分析目前存在困难的根源,并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从不同角度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以期为改善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支农服务。使其在农村金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参考。

本文其他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农村一般所面临的困难;第二部分分析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农村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下,商业性金融机构服务农村所面临的特殊困难;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并对解决困难的可能途径进行展望。

一、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农村所面临的困难——多理论视角

目前有多种针对大型商业银行或正规金融服务农村的理论,各种理论都有其侧重点和独特的分析视角,之间也互有交叉的内容,本文经过对多种理论的分析、融合和整理,总结出最有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的几种分析视角。

(一)信息不对称视角

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信贷市场运行与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是导致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农村经济主体(如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具有的财富禀赋较低、资本积累程度较低,往往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而且还具有贷款规模小、分散程度高等特点。因此,相对于城市金融,大型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市场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

王元、刘朝晖等认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能够充分反映经济主体是否符合授信标准的信息呈现出人格化、碎片化、非正式化和社区内部化的特征,这些重要的信息是在长期社区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借款者的经营能力、家族情况、人品道德等。在农村经济主体信息的收集方面,贴近农户、占据地缘人缘优势的金融机构更加占有优势,大型商业银行往往处于劣势或是信息成本相对更高。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大型正规商业金融机构往往以标准化、容易量化与传递的信息作为发放贷款的判断依据,而不是每个贷款需求者定性的、人格化的信息。因此,大型正规商业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收集、交互和处理能力存在不足,一方面,许多真实的有效贷款需求因为无法提供符合正规商业金融机构要求的资信证明而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相对较高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成本和难以量化控制的信贷风险使得正规商业金融发展农村业务动力不足。

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信贷配给”由Stiglitz and Weiss、Wette等最早进行研究,是指企业对信贷的需求高于银行对信贷的供给,一部分企业的信贷需求无法被满足;即贷款者(如银行)对待超额需求的反应不是提高利率,而是采用配给的方法,即使贷款申请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部分申请人的贷款要求也会被拒绝。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点(信息成本高、缺乏高质量的抵押品等),更容易成为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对象。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主体生产性金融需求方面,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规模较小,其特点和性质非常类似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的金融供给主体方面,现有的文献表明,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存在“小银行优势”,即相对于大银行而言,小银行更倾向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Berger等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分为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based lending)和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lending)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基于贷款申请者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贷款者的信用记录所进行的分析,这些信息也被称作是“硬信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后者则主要依赖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私有信息”,也被称作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软信息”,难以量化和传递。在以上的分析框架下可见,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往往缺少正规的财务和审计制度、缺乏高质量的抵押品、信息更加不透明,可见其缺乏的正是交易型贷款所依赖的信息。同时,[BAnerjee等、Levonian等研究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具有

较强的地方性和社区性,更加贴近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在长期的合作和多种渠道的接触中积累了大量“私有信息”(或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软信息”),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了解,这就有效缓解了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可见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主要通过关系型贷款的形式更好地服务了中小企业。

(二)信息不完备视角

信息不完备,即哈耶克提出的局部知识分析范式(lo-cal knowledge paradigm),是另一种分析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问题的视角。这种分析方法认为:市场上有许多分散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可以通过知识的分工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而竞争有助于促进知识分工以发现这些知识;竞争是一种发现信息、减少信息不完备的过程。不同的金融机构善于发现和利用某种特定类型的局部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某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因此单独的一类金融机构只能部分地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可见局部知识论主张金融机构的多样性以及促进互相之间的竞争。_

在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备情况的大量存在的表现就是分散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大量局部知识。按照局部知识分析范式的观点,金融服务的供给者应该贴近于存在局部知识的地方和经济主体,因此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众多分散的局部知识的最佳利用者就是贴近于农村经济主体的合作金融机构、地方中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机构和非正式金融等;这些机构应该是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其运行的绩效和活力与其是否能充分发现和利用局部知识密切相关。冯兴元从局部知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非正式金融在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方面优于正式金融机构,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被发现和利用,这也是农村非正式金融大量存在并在局部地区高效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综上可见,按照局部知识论的分析范式,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和金融产品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三)社会资本视角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这种信任对于市场交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参与市场交易的各方之间可以产生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使得交易具有可预测性。在金融业务和工具发达的现代社会,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卢曼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Zucker将信任分为经验信任、特征信任和制度信任;就分析农村金融市场而言,一般可以将信任分为两类:建立在正式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信任和建立在道德、伦理、习俗、感情、血缘等基础之上的非制度化信任。

在现阶段的我国农村,非制度化信任对于农村金融的作用非常关键。我国目前相当多的农村具有村庄共同体的特征,即封闭、内聚、紧密,社会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村庄内居民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在这种村庄环境下,农村经济中的信任关系有一部分是靠正式的法律法规维系,同时也有相当多的部分是由乡村道德、习俗、感情、血缘等非正式制度来支持的,而且这些非正式制度往往对农户具有较大的约束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第一,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社会的法制建设滞后,农民法律素质较低,正式制度影响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滞后,立法方面,一些法律内容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立法不完善;执法和司法方面,执法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更加存在局限性,法律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农户的法律期望值。另外,农民法律素质也不容乐观,目前农村仍然相对封闭、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差距明显、经济发展滞后,这些特征就导致了农户所接触的信息量少,传统观念浓厚,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单薄。郭星华等的实证研究显示,农民对于一般纠纷,更倾向于通过社会关系解决;国家法的影响范围很小,在严重纠纷中成为人们合法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而且对于各种类型纠纷的解决,人们对于社会网络的满意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政府部门,最不满意的是司法部门。

第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力较大。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相当多的农村规模较小、比较传统和封闭,具有一定的村庄共同体的特征。胡必亮认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道德、习俗和习惯法等非正式制度对村民的影响力和约束力通常较大;而且在一些村庄,居民不但受到具有自然秩序特征的习惯法约束,也同时受到由宗族势力主宰的宗族秩序的约束。_

第三,由于受到农村经济规模的制约,农户更倾向于在非正式制度下从事日常经济活动。官兵认为在农村经济市场(包括金融市场)上,人们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因此相对而言,通过正式法庭程序解决一般性纠纷的成本往往较高,甚至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而且通过前文的论述可见,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的不完善因素使得农民使用正规法律途径的手续烦琐、效率低下、最终的处理结果可能难以满足农户的法律期望值,这就使得在现有的农户经济的经营规模下,农民更加不愿意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解决一般性纠纷。

总之,非制度化信任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尽管处于地下状态,得不到正式制度的认可和支持,但仍然依靠非制度化信任得到了快速而顽强的发展,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而言,正规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难以利用非制度化信任,在服务农村时,难以与农户建立起广泛而有效的信任关系,从而对金融交易的充分展开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四)动态博弈视角

在理论上,也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经营会遭遇到困难,而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某些新型贷款形式拥有独特的优势。

在动态博弈理论中,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包括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重复博弈与单次博弈具有重要的区别: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不会顾及其他博弈方的利益;如果博弈是重复多次的,博弈参与人在当前阶段的博弈中要考虑到是否会引起其他博弈方在后面阶段的对抗、报复或恶性竞争,因此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因此重复博弈的次数会对博弈的均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王元等从博弈参与能力方面对农村民间借贷、正规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以及近年来的新型业务(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进行了分析;蒋永穆等、胡必亮等建立了具体的博弈模型来分析农村金融问题。概括来说,在村庄共同体特征明显的村庄里,在农村小农经济和熟人社会的环境下,农户之间的日常生活在血缘、地缘、人缘等诸多方面联系紧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熟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发生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农户间的博弈不仅是多次博弈,而且是多种博弈(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合作关系),因此植

根于农村、利用农户之间的制约与信息传递的金融服务(如各种农村的民间金融)约束力强,风险可以控制在小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以封闭、内聚、紧密为特点的村庄共同体中,信息的传递高效而迅速,一个农民的违约行为将面临惩罚的“扩大效应”,其不好的信用声誉将容易成为整个村庄内部的共同信息,因此将面临在村庄内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社会福利长期损失,这就更加大了农户在民间金融交易中的违约成本。

相比之下,农民与正规金融机构传统业务之间的博弈往往是一次性的,近乎单次博弈;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系仅限于资金的借贷活动。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违约并不会对农户的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情况下发生的借贷关系更是如此。因此农民在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交易过程中的违约可能性更高。

农村的信用网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村庄内部自发产生的、村民之间通过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的合作而形成的社会信用网络;另一种是农村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正规信息化网络。由以上的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可见,目前社会信用网络的约束力更强更有效,利用该种网络的金融服务往往更容易有效控制风险,更具有发展前景,但是传统的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利用这一网络的独特优势。

(五)规模经济视角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较小。许清正认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银行处理一笔业务的流程大致是相似的,成本也基本不变,因此单位贷款的处理成本会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大银行的放款能力较大,因而在风险和收益程度类似的情况下,大银行有动力将更多的贷款借给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可能会成为大银行信贷配给的对象。而对于小银行,其放款能力较小,因此基于风险规避理论中的分散投资原则,其更倾向于将贷款分散放给多家中小企业,而不是少数大型企业。

(六)组织结构视角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主要属于关系型借贷,其依赖于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软信息”。张捷认为该种信息难以量化和传递,也就难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标准化的描述和统计,因而难以在组织结构复杂的大银行内部传递。根据企业组织理论,决策权应该与可利用的信息相匹配;大银行组织结构复杂,委托代理链条较长,因此决策权分割所造成的委托代理成本较高,这就是相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大银行的地方性分支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存在困难和劣势。

二、目前我国商业性金融机构服务

“三农”所面临的困难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问题,而且我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也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农村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下,商业性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我国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投入分布不均衡状况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目前农村由于财政支持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金融财政化”现象,即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政策性支持“三农”的工具。在农村财政应该起到的作用缺位的情况下,在某些时期和地区难以做到将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清晰分开。谢平等通过对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研究发现:由财政公共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金融财政化”现象严重。朱喜、李子奈认为按照农村金融改革的设想,农行、农信社和农发行将分别承担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功能,但是这种分工并没有真正实现。商业性金融机构填补财政资金不足的现象将从三个方面影响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发展:首先,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政策性项目和业务往往是具有正外部性、收益小、收效慢、成本高等特征,本不应该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涉足,否则必然会影响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可持续性。谢平等的研究显示,在贵州部分县的金融机构中,由政府债务产生的不良贷款高达80%以上。由政府牵头,企业出面贷款进行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也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其次,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都提供了产生道德风险的空间。就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难以区分其亏损部分哪些是由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哪些是由自身经营不当造成的,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再次,如果商业性金融机构(如农行)长期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那么农民可能会认为从国有大型商行借的钱本身就含有补贴和帮扶的性质,因此还款动力下降,不利于农村健康信用环境的建立。

第二,我国财政资源与其他公共服务资源在农村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医疗、教育、低保等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完善,这种状况会导致农村强迫性金融需求较多存在,从而影响商业性金融机构健康经营所需要的良好的需求方环境。强迫性金融需求是指需求量或贷款发生率与利率没有明显关系的、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尤其是部分生存性业务)的非营利性的、纯消费性金融需求,如由于自然灾害、重大医疗费支出、大额教育支出、婚丧嫁娶等造成的应急金融需求。该种金融需求不产生任何投资回报,而且往往出于生活所迫,没有可靠的未来现金流支持,风险非常大;因此显然属于非有效金融需求,应该由财政救济、社会保障和其他种类的政府公共服务解决,不属于商业性金融服务的范围。强迫性金融需求如果由商业性金融满足,那么贷款方的违约概率必然非常高,违约之后的结果往往是金融机构出于伦理、道德、声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难以执行违约惩罚,或者即使强制执行也难以得到足量的补偿,而且容易使得贷款方的生产生活彻底破产,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财政资源与其他公共服务资源缺位的情况下,强迫性金融需求和带有部分强迫性金融需求性质的金融需求出于无奈,必然会部分转向求助于商业性金融,使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环境混乱和恶化,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障碍。

第三,从长远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发展农村金融的根本力量。Lucas认为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而促进金融部门的发展,因此经济增长会带动金融发展。Robinson认为经济发展为特殊的金融配置创造需求,金融系统自动对需求做出反应。从风险方面考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往往只能解决一部分风险,不能充分防范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系统风险,因此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是支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性环境。李明贤等专门针对我国农村,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田力等认为:中国农村的金融问题,其根本是中国农村的经济问题。

对我国来说,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中的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的基本面。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由于难以有效控制的自然风险(主要指自然环境的改变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更强的市场风险和生产特点(农产品的鲜活性、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肖彬、姚耀军、官兵等许多研究都认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性贷款需求一般都与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关联,其不但具有一般性的商业风险,还容易受到农业自然风险的影响,季节性和生产的不确定性更强。在财务制度和经营管理方面,他们的不正规化更加突出,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更加分散,获取信息和监督的成本更高。大型银行对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投资风险、信誉等了解更少,获取此类信息更加困难。因此农村经济主体生产性金融需求就更难获得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而在历史因素和各种经济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还具有要素禀赋程度低、相关及辅助产业落后、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特点。从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来看,我国农业的知识与资本密集程度低,其现代化程度显然处于初级阶段;田力等(2004)对农业经济的各方面规模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农业在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产出规模、农民收入与消费规模和流通规模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制约了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从2004年以来的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均把加强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措施,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发改委(2009)发布的报告显示,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如农田水利、物质装备、动植物防疫体系;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如饮水、交通、燃料,还是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如教育、医疗、文化生活水平等,都具有明显的薄弱性。总之,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长期地、根本地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三、结论与解决困难的途径展望

针对近年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服务农村方面遇到的较大困难,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国内外主要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一方面,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视角、信息不完备视角、社会资本视角、动态博弈视角以及规模经济与组织结构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层面上,本文认为“金融财政化”、农村强迫性金融需求的较多存在和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的基本面情况都会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服务农村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目标与风险控制与我国农村贷款需求者的分散经营和风险测算之间的矛盾使得商业银行服务农村困难重重;而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任务以及农村其他金融借贷渠道的局限性使得大型商业银行不能回避这方面的业务。因此,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金融服务操作与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两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在金融服务的操作层面,要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比如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基于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等;可以挖掘消费类贷款的特有潜力,努力拓展金融服务的新市场,有针对性地服务农村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应当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以及新型金融机构(包括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同时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鼓励和推进大型商业银行与微型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推广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经验,以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还要为农村金融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着力改善农业的弱质性。

center

[责任编辑 陈翔云]

作者:潘功胜 杨 帆 姚一曼

上一篇:颁奖晚会策划书下一篇:调换宿舍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