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会计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发展产生的作用一直都是金融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基于此,以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和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两方面为例,简要探讨了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创新会计制度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创新会计制度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创新中的会计制度研究

[摘 要] 现行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现状已难以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应从把握基本点、注重协调性和建立新机制等方面加强金融创新中的会计制度建设,对会计原则、会计计价基础、会计报告和会计要素等进行系统化的改革与调整。

[关键词] 金融创新;新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竞争与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新的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交易等层出不穷。解决好金融创新中的会计问题,对确保金融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创新活跃市场的作用,笔者将就金融创新中的会计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一、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始终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对金融业稳健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现代经济对金融发展的要求而言,中国金融会计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金融会计制度不适应性的几个表现

1. 对金融业特殊性不够适应。其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定过于笼统,强调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是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带来了现行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可行性差的共性问题。

2. 对账务处理规范性不够适应。主要是制度规定不细致,账务处理随意性较大。现行金融会计制度在不少金融业务会计处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模糊现象,易造成会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或随意性,不同系统或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3. 对会计电算化不够适应。现行金融业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设计的,需要根据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进行重新设计。这一滞后使得目前各行会计资料异常复杂和不规范,会计基础数据难以实现标准化。

4. 对稳健性要求不够适应。主要体现在会计制度支撑不足。一方面稳健性原则执行不到位。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没有按照贷款的质量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度进行提高,贷款风险分类在会计核算上的体现不全面。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限制较死,易造成企业前期虚增利润、资产超期服役的现象。另一方面,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机构设置上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会计体系不完善,时有滥用会计科目、账务核对制度执行不严的问题发生。

(二)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带来的新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带来了金融市场活跃发展的局面。一方面,衍生性金融产品大多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十倍或数十倍的巨额收益吸引着大量的投资者;另一方面,新金融工具筹资成本低,融资手段多样化,既为资金需求者提供廉价的多种融资手段,又为投资者提供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的多种选择。新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1. 要求规范相应配套的会计制度。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尤为突出的是缺乏与金融衍生工具相配套的规范的会计。这些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较快,种类繁多,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金额、期限均不相同,风险程度也不同,金融会计对它的反映、控制能力不足,造成相当部分新金融工具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隐患,存在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

2. 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原则。传统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报告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客观性、稳健性、历史成本等相关原则。而新金融工具会计的主要任务是预测性报告尚未发生、将来发生后才能精确核对的经济业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就带来了会计制度设计基点上的分歧,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原则上受到影响。

3. 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计价基础。传统会计主要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所有会计要素的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在客观形成的基础上对已经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因而计量模式讲求精准,计量结果具有确定性。对新金融工具会计要素的计量,由于不存在历史成本问题,因而改变了传统会计的计价基础,更多地依赖经验数据和知识性、规律性预测,其计价基础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4. 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报告体系。传统会计报表主要报告会计主体源于过去的交易及事项的会计信息,报表体系、报表内部结构及其项目均无法完全满足新金融工具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就要求对传统会计的报告体系从结构设计、项目内容和关联性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否则将难以体现报告体系的实际价值。

5. 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要素构成。在传统会计制度下,所有资产和负债确认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要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对其未来经济利益的测算,从企业的流入和流出都必须来自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对新金融工具来说,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来自双方签定的契约,规定的是未来的经济活动,不能据以确认购销业务。传统会计要素已经不能适应新金融工具会计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由上可知,金融产品创新对传统会计带来的挑战是原则性、根本性和全方位的,需要对传统会计制度从设计原则、计价基础、报告体系和会计要素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调整,逐步建立体现金融创新特点的会计制度。

二、金融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路

(一)把握金融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点

1. 强化理论基础支撑。金融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方面。其中,哲学作为方法论,是构建会计制度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石;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学科,是构建会计制度目标的两大支柱;法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构建会计制度思想的支柱。经验表明,任何一项会计制度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会计制度,产生了法典式、规章式、混合式和社会式等会计制度模式。从中国会计环境出发,应该继续坚持规章式会计制度模式。

2. 体现制度设计的多重性。不同层次的会计制度,其设计主体也不尽相同。规章级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财政部、国务院其他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

3. 坚持科学性与有效性相结合。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包括符合政府要求、考虑企业特点、采用综合导向、实施国际协调、坚持稳定适用、供求平衡以及遵循成本效益等方面。

4. 遵循会计制度的基本规律。会计制度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会计制度的构建离不开会计制度概念框架的支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离不开会计制度的规范,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有赖于会计实践,会计制度的繁简程度有赖于政府政策,会计制度的运作方式有赖于文化背景,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源于经济全球化等。

5. 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既推动了会计制度变革,又给会计实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计算机的出现,将原来的手工会计改变为计算机会计,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电子商务、ERP,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引发了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必然引起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重新思考与调整。

6. 扩大信息量,减少不确定性。符号经济的不确定性有两类:一类是初级的,即由自然的随机变化和消费者偏好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类是次级的,即由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前者系经济体系之外的力量所引起的,具有根本的不确定性;而后者则是经济体系中内生的。信息是不确定性的负量度,减少不确定性必须获取和处理更多信息。制度决定着信息的提供、处理、传递、分布及信息本身的准确性,成为对抗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为突破个人不确定性的理解力和结算力限度、规避风险提供了现实途径。

(二)正确处理金融会计制度创新中的协调性问题

1. 金融业系统内会计制度与金融业统一会计制度的协调。金融业统一会计制度的修订应经过充分酝酿论证,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尽量减少金融业各系统内部的补充制度。从务实的角度确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内容,既要适应金融业务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基本的技术层面,既要考虑中国经济环境又要体现国际惯例,保证金融业统一会计制度在各系统内的适用性,以及各系统切实按统一会计制度从事会计工作。这样,一则可以使各系统有权威性的参照依据,二则可以保证各系统会计信息与平时账务处理的一致性,便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披露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

2. 金融业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资本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公平和效率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准则,资本市场的顺利运作和健康发展有赖于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质量。目前,会计的国际协调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及有关国际性组织的支持,成为各国政府增强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公司企业降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的重要途径。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透明、可比和充分披露成为各国政府、财务信息提供者、财务信息使用者和有关国际性组织的一致性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程序和会计方法具有可通用性,各国在同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面差异并不大,其国际协调存在现实性。

(三)建立稳定性与应变性相结合的机制

会计制度作为一种会计规范,一方面要求保持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经营方式、新的金融业务不断涌现,会计制度也必须及时修订与完善。建立稳定性与应变性相结合的机制,有效防止由于会计制度的滞后影响金融业务的发展或导致金融会计信息的失真或混乱,是金融会计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会计制度的本质是节约交易成本。会计制度具有浓缩的特征,是内生性的“共有信念”,所有的交易主体从这些浓缩的信息中受益。这种“共有信念”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当随机变量因素作用过大以至于动摇了信任基础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大的偏离,产生“诚信危机”。为了防止陷入危机的恶性均衡,会计制度要通过纠错机制进行“补漏”,这既是制度完善的要求,也是制度演进的动力。按照演进博弈论,会计制度是在反复博弈中形成的渐进稳定动态均衡,即“进化均衡”,规则决策与“混合策略决策”相对应。这表明,正是随机因素的累积,而不是纯粹的竞争本身,确保了有效结果的长期稳定性。这一多重进化均衡,决定会计制度必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随机因素不断增加,会计制度的动态博弈过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明显。知识经济为合同的可实施性在技术上提供了保障,这就使得一些原本不可能的制度创新成为可能。可以预见,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收益相对变化必然会带来会计制度的创新,催生新的运行机制,成为与知识经济博弈的演进动力。

三、积极应对新金融工具挑战的对策措施

从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看,需要特别关注解决新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应对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挑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对会计原则进行重大调整。考虑到会计所确认和计量的业务特点,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办法,确立适宜的会计原则。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仍应坚持现行的一系列会计原则,以确保这类会计信息的质量;对新金融工具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用与传统会计相区别的原则,更加强调和注重相关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新金融工具的会计计价,应调整传统会计坚持的历史成本原则,针对该类业务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确立并坚持公允价值原则,并形成根据市场进行适度调整的机制,着力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2. 采用多重化的计价基础。传统会计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具有客观性、精确性等优点,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根据新金融工具不存在历史成本的情况,其会计计价最可行的办法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价。从国外经验看,不论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的计价,还是在新金融工具契约生效后的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均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这样,会计的计价基础就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成本,而至少是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价基础,不同的会计计价基础适应着不同的经济业务的计价要求,更符合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强调的是,理论界有人主张按持有目的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并分别以不同的计价标准来计价。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实务操作中难以实现。金融工具分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金融工具创新更是源源不断,尤其是对合成金融工具的归类计价难度很大。

3. 对会计报表进行动态化改造。适应新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对资产和负债,不仅按流动性分类,还按金融资产和负债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可沿袭现行做法,即按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对金融资产和负债则可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以更好地适应人们对风险往往特别关注的要求。进一步改造表外附注,使属于表外项目的一些新金融工具得以充分披露。对于报表改造后仍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可考虑增设一些诸如“金融头寸”表等报表。根据国外经验,新金融工具揭示的项目内容至少应包括两点:一是面值或合约金额,如果两者均无,则应当揭示名义金额;二是金融工具的性质及条件,其至少应当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现金要求、金融工具的存续期间、金融工具的交易不履行合约时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的金额和相关的会计政策。

4. 重构财务会计要素。针对传统财务会计要素及一些基本概念不能涵盖新金融工具的问题,需要对财务会计要素及有关基本概念进行重构。具体而言,应把握好两个重点:资产不再限定为由过去的经济业务产生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还应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在未来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不再限定为由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还应包括由现在契约约定的、在未来需要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这样会计要素的概念将明显扩大。对涉及金融工具的资产和负债,即通常所讲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会计要素确立时应充分考虑其具有不确定性的突出特点,与一般的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会计要素重构后,资产和负债按其确定性理所当然就分为确定性资产、负债和不确定性资产、负债。国内外实践已经表明,能够揭示金融与非金融关系的资产负债会计报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具有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耿建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M].大连: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

[3]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4]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许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6]于晓瑞,等.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涵育

作者:赵慧敏

金融创新会计制度研究论文 篇2:

探讨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摘要: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发展产生的作用一直都是金融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基于此,以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和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两方面为例,简要探讨了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会计制度;中间业务;影响探讨前言:二十世纪末,金融自由化成为金融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自由化趋势的引导下,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场核心理念为“金融创新”的金融革命。这一革命的领导人,同时也是金融创新理论的奠基人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息息相关,无论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资源的扩展,抑或是金融活动的分析与确立,都需要以金融创新作为其理论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金融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也再一次引起了金融领域中不同专家的关注。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中究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其相关的信用风险、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中间业务究竟又会因此有怎样的改变,逐渐成为了金融领域中专家探讨的核心话题。

一、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会计制度的影响初探

近几年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势头蒸蒸日上,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企业,其发展情况同样有着优秀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着眼于提高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不同领域内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对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无论是在制度的构成还是在制度的实施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会计制度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新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制度上进行了规范

与完善。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是具有客观性的,其多针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分析与报告,从而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期望运用在下一次的金融活动中。但近几年来,新的金融工具随着金融创新的浪潮逐渐出现在金融领域中,这些新的金融工具往往具有发展势头快,种类数目多的特点,能够针对于不同的金融活动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合理地运用相关的新金融工具对于会计业务进行分析,就可以取得更大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金融创新丰富了会计计价基础,提升了其预测的准确性。现行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仍是以传统的金融制度作为其计价基础,其只能针对于已经形成的会计业务进行计量和核对,其计量和分析结果具有确定性。这种计价模式的弊端在于无法针对尚未发生的金融业务进行计划与分析,缺少一定的灵活性。但金融创新很好地完善了这一点。金融创新中摒弃了传统的会计成本计价基础,对于尚未发生的金融业务,通过有效运用新金融工具与数据分析,在丰富的金融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减小尚未发生的金融业务的不可预知性,从而对此提出分析与预测。

二、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银行金融业务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某一规模时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衡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是渗透在许多方面的,其不像对于会计制度一般具有显然性和客观性,而是积极作用与风险共存。如同一把双刃剑的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利是弊,与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息息相关。本文对此展开简要分析。

(一)金融创新在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同时也加大了

银行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而言,意味着业务的扩展和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对此做出了优秀的论证。以我国的上海、深圳等经济中心城市为例,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这些城市逐渐形成了以承销商为主的一级市场和以自身为核心,以城市证券交易中心为外围,以各地券商为网络的二级市场。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也随着金融创新开始逐渐由单一性质的定期存款、保值储蓄存款等业务拓展到了新型的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型金融业务。除此之外,金融创新的过程也加快了金融工具的发展,以我国为例、新型的短期融资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市场性质的金融工具也在逐渐完善。基于此,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最主要影响就是业务的拓展和技术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就是完全有利的。在银行的金融业务范围随着金融创新的过程被扩大时,银行的盈利水平会在短期内有所提高,但随着这一系列表外业务的出现,银行的或有负债率也会开始逐渐上升,这一缺点就意味着银行的经营风险被迫上升。

(二)金融创新所导致的监管无力可能会给银行带来信用

风险。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迅速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棘手难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往往会迫使国家修改或是取消一些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而制度的修改需要较长的时间,新旧制度交替期间所产生的“真空期”,就成为了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的危险阶段。实际上,在旧的金融管制被迫取消,新的金融监管措施尚未完善时,金融创新活动就往往会因规范性、有效性、透明性等问题从而引发商业银行之间或是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从而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

三、结束语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总体上来说,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与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紧密相连,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使得其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针对性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率的管理,以规避更多的风险。其次,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渠道。基于此,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一次发展中的重要契机,商业银行能否在这一契机中争取主动权,加强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可以说是关系到自身的兴衰与存亡。

参考文献:

[1] 李茜. 金融创新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银行现代化,2012(04).

[2] 马章瑜,刘晓霞.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影响[J].经济师,2006(3).

[3] 郑荣鸣. 金融创新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4(07).

[4] 魏薇娇. 基于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会计制度的影响[J].金融与管理,2012(04).

[5] 傅伟. 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08(8).

作者:郑庆明

金融创新会计制度研究论文 篇3:

浅谈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摘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已成为其经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创新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往往又会产生新的风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交替演进。本文辩证分析了金融创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剖析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与控制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风险防控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金融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金融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客观上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动摇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加重了金融监管当局的责任和监管难度,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两者如影随形。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

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在实施金融创新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类风险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任何一种产品创新都可能潜含着信用风险,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由于创新业务特别是一些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创新透明度不高,自由度大、杠杆性强,信用风险程度与业务对象的信用状况、交易工具性质有关,银行与业务对象信息不对称,其包含的信用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放大性。而且,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或有资产负债类业务,业务对象的信用度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比率日渐提高,而可依靠的法律监管手段相对匮乏,无法对业务对象实施有效约束,风险一旦爆发,就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甚至致命性打击。

(二)市场风险

金融创新的一大趋势就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汇率风险不仅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水平,而且影响创新业务产品的经济价值。市场风险出现的原因包括市场利率的变动和各国经济活动的互动,其中部分市场风险因素银行无法控制。而且金融创新中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性质与操作手段依附于金融市场,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加快,银行必然更加倚重金融创新业务,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创新风险监管的关注重点。

(三)科技和操作风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金融业朝着电子化、信息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组织结构,如网络金融的异军突起。但随着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银行业务越来越多地利用复杂的交易工具和金融手段,交易量飞速提升,给银行的操作风险提供了更大的潜伏空间,金融创新中因技术不完善或技术缺陷而引发的风险;对新技术不了解、不熟悉而引发的风险;违规越权操作或利用技术的不完善故意从事金融犯罪与诈骗活动等引发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操作风险已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法律合规风险

虽然近年来我国针对金融创新的立法做了大量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释和意见,但立法依然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创新更多依靠对法律理念的理解进行风险把握,这种把握的结果往往不是很准确。金融新产品的开发、投入使用,甚至产品的外在设计形式、推广宣传方式等都有可能涉及到某些法律、法规,包括民商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和技术许可法等多个方面,有可能受到来自监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一旦某些产品政策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均将面临法律风险。

(五)管理评价风险

金融创新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内控制度不健全,缺少监督反馈机制、会计制度不科学、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而引发的风险。比如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或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等原因,开发最终以失败告终,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没有实现收益;再如由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高估了市场潜在需求,开发投资过大,短期收益过小,造成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经营亏损,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对于金融创新中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商业银行要树立辩证的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观念,科学比较利弊得失,在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积极作用的同时,注意防止和规避其不利的一面。

(一)建立健全金融创新体系

金融创新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包括组织体系、决策机制、协调机制、支持保障体系、开发推广体系、跟踪管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充分把握和跟踪国内外金融创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许可,明确创新目标、规范创新程序、确定创新重点、建立创新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尽最大努力推动金融创新效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二)加快金融立法创新

一是认真研究国际金融业的相关法律及操作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相结合,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金融创新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引导商业银行的创新行为。二是加强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支持与指导,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对法律合规、风险防范的作用,进一步解决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问题。三是立法保护金融创新成果,努力探索金融创新权益保护的行政手段和知识产权组合保护策略,切实维护创新银行的合法权益,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

(三)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如前所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商业银行要始终秉承“科技兴行”战略,加强金融创新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以金融工程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依托数理统计技术、自动化网络技术和网络加密技术等,不断设计、开发各种新的组合金融工具,防范技术风险,改进服务手段,真正把高科技作为金融创新的有效支撑。

(四)建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因为是创新,没有经验可循,每一个新产品、每一个案例判例都是先进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人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要以用人机制创新为重点,不断深化改革,为金融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加强人员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技能,培养一支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金融队伍;完善个人贡献与收益相匹配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

(五)统筹把握创新的内外部环境

一是找准自身定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离不开自身经营发展现状,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做好创新推广。创新的最终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广。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之前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需求偏好、压力测试等前期工作,有备而创新,同时加强创新的宣传与营销,在市场和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确保创新能得到及时推广。三是加强内控管理。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关键,创新不可避免地与商业银行加强内控管理形成新的矛盾和冲突,这就对银行内控与法律合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四是理顺外部监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要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争取获得监管者的理解与支持,要始终保持敏锐的经济政治触角对金融创新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未雨绸缪,尽量避免风险,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还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金融创新的内外部环境还亟待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还较为薄弱。商业银行要在积极做好金融创新的同时,着力做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控,争取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同步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庄国立

上一篇:法院个人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中专生自我鉴定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