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共7篇)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逐年增加,非现金支付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一项便民、惠农工程,该工程通

过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布设POS机及自助终端设备,开通跨行小额取款、查询、电汇、转账、代理缴费等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助农取款服务点的设立,对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方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支持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银行总行从2010年3月起先后组织重庆、山东、浙江、湖南和陕西在辖区内选择2-4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试点开展助农取款,通过布设价格相对低廉的POS机或电话支付终端,延伸银行金融服务触角,解决持卡人的取款、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人总行于2011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银发„2011‟177号),明确在2013年底前实现助农取款在全国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基本覆盖,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所谓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是指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乡(镇)、村的指定合作商户服务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取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的业务。助农取款

-1-服务推广以来,业务内容不断扩充,逐步转化为业务更为丰富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契合了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推动落实中央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成效日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现状

我市于 2014 年开始着手开展辖内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工作。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指导下,我市辖区内金融机构(主要是农行、农商行)在乡镇行政村设立了大量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展POS机小额提现、农民刷卡领取涉农补贴、代缴费、转账和余额查询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

我市农商行2014年6月建成全市第一家 “助农取款村村通”特约商户,截止2015年底,已实现句容行政村全覆盖。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小额取现、代理公共事业缴费、兑换小额货币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业务现状:今年上半年,助农取款特约商户共交易xxx万笔,交易金额xxx万元,其中:小额取现笔数xx万笔,金额xx万元;转账笔数xx万笔,金额xx万元;刷卡消费xx万笔,金额xx万元;代理公共事业缴费xx万笔,金额xx万元。反假币宣传121次,小额零币兑换7241次。费用补贴:一是根据交易情况给予手续费,按取现千分之三,缴费单笔xx元。二是根据交易规模给予商户额外补贴。月均帐务交易达xx笔不足xx笔的,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月均帐务交易达xx笔不足xx笔的,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月均帐务交易xx笔以上,奖励特约商户xx元/月。

我市农行2014年10月初开展助农取款业务,即“金穗-2-惠农通”工程,目前,句容农行拥有3个经镇江农行核准、句容人行批准的五星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业务现状:今年上半年,句容农行在全市设立了xx个惠农通服务点,共发生金融交易xx笔,金融交易额xx万元,其中:小额取现xx4笔,金额xx万元;转账xx笔,金额xx万元;刷卡消费xx笔,金额xx万元;代缴费xx笔,金额xx万元。费用补贴:按季度发放,商户月均操作达3笔不足100笔,每月补贴100元,超过100笔的每增加一笔多补贴1元,单户每月补贴金额300元封顶。今年上半年共支出费用补贴68100元。

今年6月,我市中行潘冲村益农信息社暨中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顺利开业,这是句容中行在助农服务点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结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验点,以与益农信息社和农村淘宝店共同经营的方式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开业当天实现办卡400余张,业务开展较为顺利。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方面

1.发展不平衡。网点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由于都在同一村内选择特约商户,几家银行可能会在同一村内建立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甚至一个农户放臵 2-3 台多家金融机构转账终端,造成在相对发达地区“重复设点”、“叠加设点”情况普遍存在,造成机具的浪费、闲臵,而在一些人数较少、位臵较偏的村落,则可能无金融机构去设点,形成金融服务空白村。我市农商行乡镇网点多,此项业务开展较早,承担着发放新农合补贴、粮食补贴等方面任务,抢占了绝大部分市场,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业务发展迅速。农行该项业务发展也较为深入,而相较于农商行来说,-3-农业由于乡镇网点较少、业务人员不足以及重视程度不够,该业务发展状况不如农商行。除农商行和农行外,中行、邮储银行等也都尝试开展过助农取款业务,受多重因素限制,最终都没能持续下去。中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切入点是在传统的助农取款服务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势头良好。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工作人员急需进行农民小额取现业务操作以及对可能出现差错纠纷进行处理的培训与指导,此业务本身对营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目前,我市农村助农服务点多设在乡村便利店,工作人员为便利店店主,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3.服务点布局不规范。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推广助农取款服务文件精神,要求服务点应具备“有固定场所、运营稳定、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热心为农户服务”等基本条件,并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负责人身份证件、税务登记证”等经营证明材料。在业务开通前,“收单机构应将服务点的名称、类型、主营业务、所在乡镇或行政村、收单机构核实意见等信息资料报经当地人民银行审核同意”。而实际 上,在农村地区尤其在较为偏远的乡镇,供销社、超市、移动运营商网点等服务点经营实力普遍较弱、管理不规范,造成服务点选取困难,农商行和农行选取同一家商铺作为助农服务点的情况比较常见。

4.设备功能不全。我市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不够全面,参与商业银行之间业务交叉,助农金融服务点的服务不能够全面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例如,我市农商行助农取款服务点服务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齐全,但是代缴费这块不可代缴移动话费;农行业务不包括水费、有线电视费代缴、-4-新农合、新农保以及助农补贴的领取;中行由于刚开始该项业务,业务内容仅包含查询、转账、汇款和取现等基本业务。我市助农取款业务功能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取款限额偏低,单人单日累计取款不得超过 2000 元,已不能满足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是农村居民多用存折作为取款工作,助农取款服务点的服务设备尚不具备存折取款功能;三是业务范围尚未涉及交通违章查询和罚款缴纳;四是助农取款服务点配备的设备尚不具备信用卡交易功能。

5.管理成本较高。据调研,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前期投入很大,一部 POS机需要500元,若再配备一台验钞机又需要2000 元,再加上宣传公告、标识牌等,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助农服务点至少需要投入 3000 元,若选择在部分优质网点投入自助终端设备,则成本高达十几万元。此外根据有关要求对相关设备还要进行升级改造,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投入成本高,但受农户接受程度、跨行支付费用、通讯费用、取款额度低、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助农取款产生的经济收益较少,甚至有的金融机构反映几乎没有经济上的收益,仅能创造社会效益,在投入产出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挫,新业务的推广积极性不高。

(二)农户方面

1.费时费力,利润薄弱。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投入,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获得正效应,由于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业务较少,服务点商户能够获得的银行补贴有限。即便是现在业务量大的服务示范点,每年拿到的补贴金额也十分有限,而业务开展十分繁琐,当农户集中过来办理业务时,商

-5-户人手不足,以至于影响其正常店铺经营。

2.对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依赖程度不高。助农取款业务的范围主要是2000 元以下的小额现金取款、转账、查询、代缴费等,主要适用无银行机构网点或ATM机的乡镇、村。我市目前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加上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普及 较快,致使农户对助农取款服务的依赖程度不高。

3.金融意识较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商户、小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开展的产品营销、信贷推介较多,但针对农户、尤其是农村留守人员开展的金融服务宣传、银行卡知识培训等活动少,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受理环境方面

1.经费补贴机制不完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布放机具、发展助农取款服务点投入的补助,以及对商户手续费的补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亏损、商户微利的现状目前较为普遍。

2.风险防范措施有待加强。一是盗抢风险。助农取款大多数业务需要使用现金支付,业务量大的助农服务点每月现金往来最高可达4万元左右。目前,由于不少服务点设在农民的自家商店或小超市中,大多数助农服务点未配臵保险箱,安保措施及安全防范难以到位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业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可能付出的风险成本较大。二是假币风险。部分服务点未设臵验钞仪等设备,即使配备验钞机,由于大部分助农服务点工作人员受年龄、文化水平等影响,在机具操作、信息登记和假币、残币识别等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实际取款过程中无法防范假币的流通。三是道德风险。目前我-6-市助农取款服务点不办理存款业务,但如果出现商户欺诈客户办理“存款业务”而实际上是非法集资,将会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非常恶劣的声誉影响。四是操作风险。我市助农取款服务点由于部分业务,如转账、话费充值等业务具有不可撤销性,开办商户如误操作将会造成资金损失且无法追回。

3.存在管理风险。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大多着力于把好入口关,对助农取款业务的过程缺乏监控,尤其是对商户的经营状况、各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业绩等,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不利于今后加强管理。

四、对策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助农金融服务具有公益性、便民性、盈利性的特征,政府及人行应从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助农取款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是要对助农取款服务点适当的补贴,对交易量大,明显改善当地金融支付环境的服务点进行奖励。同时,对真正拓展助农取款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应按交易量进行补助,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负担,并要根据实际成效进行奖励。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同时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各方积极性。目前南京市的服务站建设便引入了政府补贴投入,具体办法为由市财政对每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给予一次性补贴 1 万元(不含高淳区、溧水区),对高淳区、溧水区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按每站5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鼓励高淳、溧水区根据本区情况予以相应配套补贴,补贴资金从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分次拨付。二是人民银行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办法,明确部分业务的手续费收取方法,鼓励商户与客户协商手续费,提供增值金融服务。三是地方政府应协调助农

-7-取款所涉及到的各种补贴资金、新农保、缴费资金等尽量存放在开办该项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开办该业务的积极性。

(二)合理设点布局,统筹区域发展。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应以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目标,在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村庄做好驻村网点的规划,对辖内助农服务点实施统一管理,在保留现有网点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网点业务的覆盖面,对发展速度快、有前景的中心村要考虑合理设臵网点,保证农民在方圆3公里以内能够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满足农村居民取款、汇兑、结算等基本金融需求。目前我市辖内仍有部分乡镇助农金融服务点数量偏少、覆盖率低,因此,要适当调整网点布局。对于“重复设点”、“叠加设点”的情况,应合理引导撤销调整,避免恶性竞争;对于服务网点少甚至空白的村落,则要给予适当补贴,调动商户积极性,加强现场指导,进行选址布放,以达到网点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发展。

(三)努力培树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培树典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助农金融服务点对周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和辐射能力。一是可以考虑建设一批“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点”,原则上每个乡镇可确定 1-2 个中心点,并建立定期考核机制;二是打造一批精品服务点,将部分具有区位优势、交易量大、受众面广、服务质量高或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取款服务点筛选出来,统一悬挂标牌、安装防盗监控设施、并配备POS 机、点钞机、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布放自助终端,升级服务点功能,从而强化品牌管理。最终通过“中心点”建设和“精品点”建设,达到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示范推动效用,整体提升全辖服务点建设水平。-8-经过调查发现,辖内多家涉农金融机构在这一方面已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农业银行目前已拥有3各五星级服务点,正在着手申请另外4家服务点为五星级服务点,同时已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了8家服务点。

(四)积极拓展功能,提高使用效能。拓展助农金融服务站功能,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多潜在收益。在不违反相关规章政策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功能,为商业银行业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使商业银行的投入得到相应的回报。一是要引导业务种类少、业务量较小的金融机构,依托代理居民健康卡、代收电费、代理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代发村镇企业工资等项目,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使用总量,提升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依赖度,丰富助农取款机具功能。二是组织各金融机构认真规划、整合资源,撤、并、转无效网点,以逐步提高助农金融服务点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三是将众多的助农金融服务站作为信息采集点,通过科学的分析获得大量可用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个人信用状况评价、银行业务决策等诸多方面,为银行后续发展准备详尽的客户信息。四是允许商业银行在服务站开展适量自有业务宣传。允许负责运行该服务站的商业银行通过宣传手册、业务员讲解等方式对银行的业务进行宣传,包括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等与服务站用户关系较为紧密的业务,为商业银行开辟业务宣传的新途径。

(五)强化多措并举,防范运营风险。一是强化助农金融服务点安全建设。各金融机构应为助农服务点配备保险柜、点钞机、监控等安全设备以保障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将应当 POS 机具和自助终端巡检、维护、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控风险,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加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篇2

一、法库县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基础条件

1.专业合作社基础优势。

为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法库县紧紧围绕“一村一业”、“一乡一业”和“多乡一业”, 引领农民走新型专业合作社道路。加入专业合作社, 由农民变成了股东, 同时又是可以打工挣工资的农民。截止到2008年底法库县共成立了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会员总数804人, 其中农民会员757人, 其他47人;会员出资额达2901万元, 其中农民会员出资金额为2502万元, 其他会员出资金额399万元。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平台和纽带的作用, 推动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特色产业优势。

根据法库的资源优势, 法库县确定发展万寿菊、辣椒、树莓、葡萄、花生、畜牧六大特色产业, 并建设农业经济区和合作社。现在几大特色产业都已经初具规模。以万寿菊产业为例, 2006年成立合作社时, 入社成员只有37人, 入股的土地只有130亩种植万寿菊。当年亩收益达到了950元, 农民入股的土地流转收入每亩500元。到2008年, 合作社成员增加了156人, 万寿菊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 亩纯收益1300多元, 农民入股的土地流转收入每亩600多元, 入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万元。法库县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2008年12月成立的“法库长岗子辣椒专业合作社”, 151户农民将自家承包的922亩土地自愿集中到合作社, 由专业合作社统一打理, 实行规模化经营, 与两家公司签订订单种植辣椒。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有益探索

1.合作社农民变股东, 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法库县长岗子村的做法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和创新, 从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到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通过类似股份公司的形式集约式经营和管理, 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农村的有效抵押物少, 以往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抵押, 农民贷款极难, 法库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使农民可以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 从而使土地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方式, 使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逐步向合作组织集聚, 生产经营某些特色农产品;并通过土地抵押贷款解决了种植业的资金投入问题。释放沉睡多年的耕地内在的融资功能, 真正成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土地生产要素的价值得到利用。

以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为基础的合作社经营, 使种植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系统化和规模化, 也为农户联保贷款提供了组织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目的是变现资产, 通过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融资的载体, 使农民拥有的主要资源变成致富的生产要素, 使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价值得到体现。土地资源可以转变成资本, 可以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瓶颈, 让农民从土地资源中获得致富的本钱, 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土地他项权利证书”, 使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成为农民的资产和财富, 使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出去, 使土地的要素价值得到充分的盘活。土地抵押贷款使农民获得投入生产的前期资金, 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着诸多挑战

法库县在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和抵押贷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结合法库县的实际,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制约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法理上的有效支持

根据现行《担保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的规定, 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原则上禁止设立抵押, 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下允许抵押, 即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 经发包方同意, 并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 可以设立抵押。而《物权法》第184条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农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各项权利共同组成了农地产权。农地使用权的抵押受到限制, 承包人获得信贷支持的能力就较低。当前, 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主体的虚位, 导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

2.相关配套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处置偿还和风险保障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生产周期一般为1年、效益相对较低。而且容易受自然灾害、虫害、天气等影响, 使产出不稳定、不确定。而且农产品行情随市场波动而使收益发生变化, 因此投资风险性比较大。目前, 我国的相关保险机构没有这方面的险种, 地方政府由于财力制约和分级多层管理, 也不能够建立有效的抵押贷款风险基金和险后补偿机制。同时, 土地作为一种抵押物, 不像其他不动产一样便于管理、交易, 金融部门在评价、处置上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体制和机制。因此,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行情波动就会导致农民收益缩水, 农民收益减少甚至无法偿贷, 抵押物如何处置就成为困扰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问题。

3.贷款支持范围仅限于开展试点的有限地区。法库县的试点对象主要集中在以特色农业为依托而形成的合作社。目前, 大多数地方还没有专门开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用贷款, 不适应广大农民扩大经营生产的需要。贷款金额也较小。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农业贷款品种一般仅限于短期流动资金为主, 如果专业合作社对农业投入需要长期资金投资, 只能以再贷先还的方式进行。可见,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作为新生事物, 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4.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导致权责不明晰。法库长岗子辣椒专业合作社实施的是“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 这种模式存在多重而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图1) , 而不会形成一个产权结构明晰的股份制公司。因此, 就必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一般来说, 农民的承包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村集体组织的负责人同时又是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样相当于村集体组织一边把村里的土地承包给农户, 另一边则以合作社的形式把承包给农户的土地又集中起来, 这就形成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同时村集体组织的负责人又代表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 并且村集体组织的负责人还要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这也必然会形成政企不分。此外, 在农户和村集体组织的博弈中, 农户处于非常明显的弱势地位。

5.合作社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农民土地入股和合作社经营表现出规模化生产、专业管理、科学种植、集体经营等优势。但是, 自主经营和利益共享之间、自负盈亏和风险分担之间又存在的一定的矛盾, 实际管理中很难准确把握。农户联合入股的合作社必然要有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管理成本等公共投资支出, 而公共投入设施的所有权不明确也会导致收益权和风险的分担权不明确, 这样农户的投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此外, 多数农户没有能力成为真正的股东, 会失去自己的话语权。由于监管缺失, 若大股东虚报合作社亏损, 会影响了农民的利益。

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对策建议

1.继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及推广。

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作用, 扩大信贷范围。要增加信贷主体, 鼓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共同参与, 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机制优势, 积极主动地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创新信贷支持模式, 努力形成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优势互补, 农业小额信用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和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3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齐头并进的推进格局。积极探索担保公司、龙头企业、农户联保贷款、村集体经济组织担保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按照抵押贷款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土地资产评估机构建设。

2.限制农户用于抵押的土地的比例。

在当前阶段, 家庭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性, 当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或者市场风险, 不能按时还债时, 土地承包经营权便会全部转移到债权人手里, 这样必然会危及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生存, 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为避免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设置一定的比例, 一部分土地可以抵押, 一部分土地不可以抵押, 使农用地确保它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 亦能发挥融资功能。根据联合国的一项测算, 人均0.8亩以下的土地仅具有生活资料的性质, 可以规定人均在0.8亩以上的土地才可以抵押。当然, 这些数值仅供参考, 广大农村发展不均衡, 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自行探索制定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标的的比例限制。

3.明确抵押农户的优先承包权。

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本身就蕴含着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象, 当农民因种种原因, 无力偿还贷款失去土地时, 农民的基本生存就得不到保障。因此, 我们可以设立抵押农户的优先承包耕作权和优先买回权, 即在同等条件下, 有向抵押权人优先租赁耕作原承包地的权利, 同时, 在以后的一定年限内, 在同等条件下, 有向抵押权人优先买回自己丧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这样, 可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产问题。

4.建立相应评价和评估体系。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涉及到很多需要评估和评价的内容。因此, 应逐步建立相应的评估和评价体系, 对相关评估机构和农业人员进行培训, 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方面的知识。要结合实际创新评估办法, 探索和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评价标准, 规范评估。在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评估时, 不仅要对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更需要对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 从中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案。

5.规范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合作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 合作社既有公司化经营的特点, 又跟村集体组织联系在一起, 而且这种既分散又集约的模式给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要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的价值。因此, 合作社要有规范的规章和条例, 尤其是财务上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此外, 合作社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应有它的基本的规范和要求, 通过分散经营和集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托当地农业龙头企业, 由龙头企业法人代表发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并由龙头企业组织和管理, 为社员提高技术、产品营销等专业服务, 特别是应按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包销社员产品。通过完善合作社章程,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保障机制, 向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目标发展。

摘要:本文对辽宁省法库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法库县试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对其他农村地区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建立和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需要立法支持、政策扶持和金融制度创新。

关键词:农村金融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肖建中.林权制度改革与抵押贷款的政策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0) .

[2]李怀, 高磊.我国农地流转中的多重委托代理结构及其制度失衡解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1) .

[3]付进宽等.林权引入信贷质押的实证观察与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 2009, (07) .

[4]向会许等.对资溪县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8, (17) .

[5]刘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农村金融新常态与创新思考 篇3

一、农村金融的新常态——银行的弱势化

1、竞争的日益激烈

第一,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差异化竞争未实现的情况下,富余的城市金融不可避免的外溢到农村,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第二,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也将广大农村市场作为自身业务的主战场,如阿里巴巴的千村万户计划和京东移植的尤努斯模式等等,一方面源于新金融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基本判断;另一方面源于新金融业态期望从农村金融市场中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第三,金融脱媒化现象将更加明显,主板市场改为注册制;新三板市场的繁荣;金融众筹的兴起;政府债市的开放等等都将进一步加剧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银行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将逐步降低。

2、利差的收窄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目的实质就是打破银行业对于整个金融乃至国家经济的垄断地位,减少甚至剥夺传统银行业因垄断地位获得的超额利润,理清国家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因此现阶段的改革必然以银行的真正市场化和国家信用的逐步退出为主要任务,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都基于上述理念的制度设计。随着垄断地位的逐步丧失和金融脱媒化的趋势,银行的高额利润将难以维系,利差的收窄不可避免,银行将逐步弱势化。从国家的角度,通过改革倒逼银行自身的改革,从银行而言,找到未来的利润支撑和内部改革之路将是银行涅粲的关键。

3、金融工具的多样化

从国际金融发展来分析,创新金融工具是应对市场包括公权挑战的必由之路,次贷危机中反映的正是银行经营模式的改变,即从过去的存贷模式和“发起持有”模式转变为“集中分散”模式,银行更多是搭建和利用自身丰富的平台资源,进行资源组织与整合,更多地是成为组织者而非自营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如资产证券化、对冲基金、货币远掉期、混业经营、企业直融业务、新型金融票据等新工具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业的合作,如信托、保险、租赁等,将彻底改变银行以存贷为主营销模式,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4年其资产管理收入达140亿元,增长1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包括债券认购、机构融资、并购咨询和私募股权,增长3%,达到300亿元,银行的多元化趋势已不司逆转。

4、传统农村社会形态的变化

传统农村曾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即“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人社会最重要的特性是讲究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最后是追求“做人”与“相处”的关系法则。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因为考虑到他人的评价,诚信的制度建设是较为容易的,也容易成为个人的习惯。但随着工业化的破坏,特别是贫富差距的加大和城镇化的推进,将导致农村社会形态发生深远的变化,以花溪高坡乡甲定村为例,全村有近46%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由于农村“主体”缺失导致的空心化,传统的熟人社会很多特性被打破,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或者“无主体熟人社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需求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农村金融资源开始与城市金融趋同,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村地区诚信的制度化建设较之前更加复杂和艰难。

二、农村金融的特点与优势——生存的空间

1、仍有熟人社会特征。虽然受到冲击,但仍然保留有熟人社会的特征,比如外出务工者会在重要节日中回到乡村,重续熟人社会的运转,村庄原有的结构又开始运转,熟人之间的舆论又开始影响个人道德行为,这也就是往往在春节期间是压降农村不良贷款的最佳时机。同时,出于对故土的依恋,外出者更重视乡村的亲属关系,也更重视“家”的建设,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建房是直接例证。因此利用熟人社会中道德及舆论的力量,建立良好的金融诚信体系将是关系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正视中国二元社会形态向一元社会形态转变带来的利与弊,更要参与到中国农村道德体系的重建之中。

2、金融资源的缺乏。虽然农村经济有了很大改变,但仍旧是经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旧默默承担着一轮又一轮的成本,现代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市场资源仍就缺乏,这种缺乏不仅是少还包括散,资源集中的成本很高,因此银行仍将关注重点放到资源多而集中的城市,传统银行业回归农村只能说是局部性和预期性的,仍然需要有力的机构组织网络定向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3、第一产业产品的不可或缺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在笔者看来主要因为农业提供的产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须之品,粮、蛋、肉、油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消费,不可或缺。古老的犹太谚语说:犹太人只做两种生意,一种是嘴的生意,也就是吃;一种是女人的生意,如衣服、首饰、化妆等,这两种生意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过时。农村产业的不可或缺性给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商业可行性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4、农村金融机构的本土化优势。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这里主要指农村信用社系统机构,下同)的主要优势就是其本土化,贵州信合系统的存款总额全省排名第一,县域农合法人机构的存贷款总量在当地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地位,依靠的正是本土化优势。本土化优势的取得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商业原因,长期以来农信社机构是农村地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金融机构,农民对于其服务却不能选择,特别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大型银行经历过一次大范围的县域机构收缩,大量网点被撤并,使农信社机构成为唯一的服务提供者,使农合机构与农民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商业关系,农民也形成了接受农合机构服务的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农村公共治理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很多都生于本地,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对于当地事务的参与性很高,同时由于掌握当地经济和家庭的第一手数据和主要的货币资源,使政府利用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公共治理的要求迫切,在出现治理难题时往往希望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居中解决,使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较深地嵌入到农村公共治理网络之中,使金融服务与政府管理结伴而行。

nlc202309090852

三、创新路径的思考——有效平台和欲罢不能的产品

全球自媒体营销泰斗迈克尔·哈耶特在其《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一书中说:在当今市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两个战略资产: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有效平台。直面农村金融的新常态和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新形势,目的是要找到未来的发展路径,结合自身优劣势的特点,整合、发挥农合机构的平台资源,巩固本土化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实现三个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售银行。

1、金融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变

分析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平台资源的成功开发与利用,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化可以归纳为服务中介平台向金融中介平台的发展过程。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在农村地区多年掌握的信用信息、客户资源和情感资源使其天生具有搭建平台的能力,需要拓宽平台建设的思路,从单纯的金融中介平台转变为综合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和利用自身积累的各类客户资源服务于农民的非金融需求并使之转换为金融需求,如农民有购车、购房、建房、装修等消费需求,采取创新性的做法将农民的需求与银行自身商户资源对接,打通买方与卖方之间信息阻隔,打造服务的中介平台,让农民享受到银行的增值服务,同时通过推出买方和卖方的双向信贷产品,进而把农民、居民的其他需求转化为金融需求并满足,让农民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形成反向的发展路径,即通过金融中介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将金融信息转化为商业信息,银行的职能随之拓展,并实现自身的平台化建设。

2、传统存货机构向农村产业孵化器和农村财富管理者的转变

农产品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挑动着我们的神经,国人到外国去高价买米、油、奶粉等等,既让我们痛心,也提示我们农村市场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转变传统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方式,借鉴天使投资理念,利用资本市场的开放,投资农村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现代转型的可操作性选项。

一是成为农村产业孵化器。农村金融机构的本土化优势使其无论定点扶贫还是投资龙头企业都具有信息和情感优势,可以以“农村信用工程”为抓手和平台,探索建立农业投行部,以米、蛋、肉、油等生活必需品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客户和大市场的“三级市场+三化”模式,孵化农村产业。具体做法可以采取“订单+农户”、“客户(资源客户)+农户”的方式,对信用评级高、诚信水平高、具有发展动力和前景的村、组、户,采取天使投资(信贷)的方式,明确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其规范生产(具体规范可按最优院长由银行与农户事先约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农户生产出的产品先由银行自身员工(包括其亲朋)队伍自然形成的“小市场”(一级市场)进行定向销售实现农户生产的商业化,银行对职工消费可以适度补贴,这样既实现了农户初期发展的销路问题也可以改善职工福利。当农户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控制达到一定高度时,银行帮助农户进行生产升级和品牌建设,通过银行的牵线搭桥,将农户推荐到自身的客户群中,帮助农户能够共享银行的客户资源,对接银行客户资源形成的“客户市场”(二级市场),帮助农户实现生产的工业化,并建立了较好的品牌信誉后,帮助企业化的农户真正走向大市场(三级市场),鼓励企业适时与资本市场对接,在创业板、中小板或新三板中实现上市,实现企业的金融化,银行最终通过战略合作方式实现业务和客户资源升级。

二是成为农村财富管理者。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使农民有了快速积累财富的机会,鉴于农民财富状况的脆弱性(如单一的生产技能、主要生产资料的丧失、金融知识的缺乏等),对财富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这实际也是金融平等的一种体现。农村金融机构应成为农村财富的管理者,从单一的存贷款机构过渡到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使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享受到平等的投资渠道,实现自身财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民返贫。基于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农民可承担的风险水平开发适合农民特点的理财产品和理财工具,产品和工具的设计需要强调其方便性、体验性,如按月付息的定期存款产品;有较高偿债保证的委托信贷产品:较低风险的银行间市场投资产品等等。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从传统的重资产经营模式向现代的轻资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即从“发起持有”向“发起分散”的转变,将有限的资产更多配置到小微、农户贷款等零售业务。

3、从单一金融服务者向社会治理参与者的转变

当今的公共治理已经发展成为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网络式共同管理。在前文分析农村金融机构本土化,已论述过银行参与农村公共治理的信息优势和情感优势,农村金融机构应从长远发展的高度,通过与政府、村自治组织的治理合作,采取对农村、农户、农民的关怀行动和金融的乡村教育,促进农村诚信体系的建设,实现农村的自我管理,如通过金融公共教育,提高农民金融知识和意识;又如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关怀;再如发动企业客户举行返乡农民工本土就业专场招聘,实施农民工就业关怀等等,将自身嵌入到公共治理网络中,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在合作中体现自身的治理价值,从而取得较高的品牌认可度和情感依存度,与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篇4

识和思考。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达到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发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项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2元,同比增长9.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大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篇5

中共深圳市委

《 人民日报 》(2012年08月21日20 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实有人口管理的要求随之不断提高。保持30多年高速发展的广东省深圳市,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奇迹的同时,在城市管理特别是实有人口管理方面面临着问题先发、矛盾凸显的复杂局面。为此,深圳坚持以人为本,以共建促共享,不断加强和创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初步探索出一条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实有人口管理之路。

快速城镇化使传统人口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凸显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尤以人口集聚为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到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大军大规模跨区域转移,对传统人口管理模式造成明显冲击。

传统人口管理模式在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三分离一狭窄”。所谓“三分离”,一是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传统人口管理模式主要采用静态管理方式,把人口“拴”在土地上,人户高度合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人口流动户籍却不能随之流动,造成人户分离,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人口管理与服务分离。传统人口管理模式缺乏服务内容,呈现人口管理与服务相分离的状态。三是财富创造与分享分离。户籍制度是传统人口管理模式的基本制度,由于三大差别的存在,户籍制度上附带着较大的福利差异。流动就业人口为居住地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但由于不具有本地城镇户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分享城镇发展成果。所谓“一狭窄”,是指入户通道狭窄。长期以来,乡村人口、流动人口入户城镇主要有三个通道:学历通道,军旅通道,随迁通道。这三个通道都不是常态化通道,特别是与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相比,入户总人数很少,通道狭窄。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显著的体制机制优势,吸引了大量城乡富余劳动力,由此带来实有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目前,深圳实有人口总量达1400万人,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结构比为5∶1。大规模流动人口聚集,使得传统人口管理模式“三分离一狭窄”的缺陷日益凸显,深圳实有人口管理面临一系列困境。

公共服务需求迅速膨胀与有限供给的困境。一方面人口快速流入,规模激增,公共服务需求呈迅速扩张之势;另一方面,人口快速膨胀使深圳土地、环境、水、能源等资源短缺问题明显暴露,城市承载力达到极限,公共资源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而且还存在“公共服务陷阱”,就是公共服务投入越大、水平越高,引致的需求越大、缺口越大,市民尤其是外来人口越不满意。在这方面,深圳一直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努力缩小户籍与非户籍的差别。目前,在36个方面做到了“同城人、同待遇”。但是,受公共资源瓶颈制约,深圳在住房保障等一些方面仍然不能实现均等化,保障性住房

仍然只能覆盖到户籍困难群体和非户籍人才群体,还有1000多万外来人口居住在出租屋,他们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

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困境。1000多万外来人口聚集的事实带来巨大的人口管理难题。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那么连基本的社会秩序也很难维持,更不用说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了。很明显,新形势下传统管理手段已不可行、不适用。深圳最早推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最早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如果仍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施人口管理,必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在探索解决人口管理与服务难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曾经探索实行暂住证管理,把暂住证作为“深圳人”的身份识别和管理载体,拥有深圳暂住证某种意义上就成了深圳人。但暂住证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强制的人口管理手段,几乎没有服务内容,而且暂住证信息容量小,服务短缺,支撑乏力,不能解决“三分离一狭窄”问题,因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口管理边界的困境。如果以户籍人口作为人口管理边界,则管理范围太小,不能满足深圳以外来人口为主、人口快速流动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建设和谐深圳的要求,甚至不能维持基本的社会稳定;而资源不足和户籍制度刚性,决定了短时期内不可能大规模扩大户籍人口。如果扩大人口管理边界,势必要突破现行户籍制度,那么新的管理边界与户籍制度如何衔接?此外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扩大到什么范围、以什么为具体抓手和操作平台等。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本世纪初,深圳在取消暂住证后,创造性地实行居住证管理,在居住证中捆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内容。应该说,居住证在强化服务理念等方面有巨大进步,但目前居住证也有服务内容较少、信息不畅等缺陷,还不能完全实现居住证与户籍之间的对接。

深圳面临的这些人口管理和服务困境表明,人口管理问题仍然是深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

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镇人口会越来越多,城镇人口管理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是我国大中城市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深圳尤需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城市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完善居住证制度平台。从深圳的实际来看,居住证是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下最能体现现代人口管理理念的制度平台。居住证制度的核心就是突出居住概念和服务理念,对持有长期居住证的人员赋予其“居住”身份,可以享受户籍制度所对应的社保、子女教育等一系列服务。深圳近7年来推行的居住证制度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接受和高度认同。今后,深圳将继续参照以实际居留作为入户要件的国际通行惯例,以缩短居住年限标准为重点完善居住证制度,把居住证制度精心打造成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衔接平台,为根本解决人户分离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拓展居住证在商业、金融、就医就学、出境入境等领域的服务功能,将个人就业、社保、信用等信息纳入居住证管理,尽快实现“一卡多能、一卡通用”,增加居住证持有人的查阅功能,让其了解可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平台。户籍和非户籍最大的差别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差别待遇。在现行户籍制度存在刚性、户籍人口不可能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的根本含义,就是要缩小户籍和非户籍的差别待遇。今后,深圳将以实有人口作为配置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边界,实现实有人口全覆盖,进一步加大投入、明确标准,适度超前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优质高效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012年,深圳要在已经实行的36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新增8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如,实行全民医保,将外来人口及其子女纳入医保范围;实行全民社保,无论身份和工作性质,应保尽保;出台“失业动态归零”方案,开展公益性就业介绍培训等;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实有人口,普惠所有居民。

完善积分入户制度平台。户籍仍是现阶段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多年来,深圳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010年9月以来推行了积分入户制度。积分入户制度的设计思路是,克服入户通道狭窄的制度缺陷,在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构建一个不断扩大的常态化通道,流动人口可以通过积分入户成为户籍人口,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对于目前已经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人员,即刻准予入户;对于目前暂不符合条件的人员,通过明确的政策引导,使他们形成合理、明确的入户预期,这样有利于外来人口在深圳长期稳定就业和守法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今后,深圳将进一步加大积分入户政策实施力度。在积分入户政策实施过程中,引入公益服务、诚信记录和荣誉奖励机制。外来务工人员入户评价机制从原来的“条件制”、“门槛制”变为“综合评价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平台和综合评价机制。大幅增加居住条件的含金量,大幅提高居住年限分值。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篇6

思考

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观察和思考2007-02-10 16:48:36

××

×摘要:多年来,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步履维艰,困难与矛盾重重;三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许多政策难以兑现;四是农村医疗保障机制严重滞后,已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着力从思想认识、运行机制、现行体制、领导管理等方面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并试图对“如何在农村建立切实可行的医疗保障体制”问题进行探讨,论述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以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关键词:农村农民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村三级预防保健体系基本建立,农民就医比较便利,医疗技术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农村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的现象,在我市农村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亟待我们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

一、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现状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虽然有成绩、有进步、有发展,但总体上还是呈弱化的态势,其状况令人担忧,其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

(一)农村缺医少药,就医难的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农村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最基本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保障。⒈偏僻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医疗资源不足,村医难维持生计。这几年,受人口搬迁、外出打工等影响,边远山村人口锐减,不少卫生所门庭冷落,相继关闭,村医为谋生计,只好另寻出路。柄建镇个行政村,大部分原多人口的行政村,现仅剩下多人。有个自然村仅剩下两位多岁的老人。石头镇一行政村,原有村民人,现剩下百来人,村医外出打工,村民看病只得跑到镇卫生院。据统计,全市农村卫生所空白点就有个,占全市行政村的。⒉就医费用居高不下,农村群众难以承受。过去一个阑尾手术费用开支约多元,现高达多元,相当于农民担谷子或一年的农业收入。据有关

部门统计,乡村患病人群医疗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在卫生所就医,费用约元;在卫生院住院,要元;在市级医院住院则需元。由于医疗费用攀升,低收入人群就医难的现象显得突出。我市乡村农民收入大都处在元之间,这样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人只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一旦生病,这些人就束手无策。医疗费用的攀升,使许多地方出现赊欠医疗费的现象。大部分医疗所年平均被赊欠医疗费,达元至元不等。⒊乡村群众因病返贫现象突出。石头镇浆佳村,一位村民来岁,开拖拉机跑运输,收入颇丰,盖了新房,尚有存款万多元,后因喷农药时中毒,先后送镇、市、省级医院治疗,花了万多元,两年来不能从事劳务,妻子、孩子又相继生病,一下负债万多元,很快就成了贫困户。柄建镇坑口村一位村民,胆囊炎穿孔,送省立医院手术,仅天就欠下债务万多元,立即跌入贫困深渊。“大病拖、小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在不少农民家

庭中也是明显存在的。⒋农村卫生所站还存在缺药、少药等问题。鉴于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当部分边远山区的村医无能力、也不敢进一些好药。加之目前进药渠道多样,伪劣药品充斥药品市场的现象不断发生。据各地药品检查的情况看,伪药、劣药、过期药和缺药的现象,在一些个体医疗所时有发现,这种情况,直接危及病人的病情、影响患者的健康,市卫生监督所鞭长莫及,很难管得过来。

×

(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行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则一直在困惑中艰难跋涉,其困难与矛盾重重。⒈许多基层卫生院设备简陋、人才缺乏。全市医疗单位设备总值万元,只相当于地区医院的。个乡镇卫生院没有超诊断仪和×光机,个卫生院没有心电图机,个卫生院不能进行三大常规化验,且大部分设备老化或作废,使用率较低。村级

卫生所医疗设备更差,诊病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由于基层基础条件差,造成医务人员分布很不合理,不少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紧缺,农村卫生所更是缺医少药。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家,从业人员人,其中市直医疗单位家,在职人员人;乡镇卫生院家,在职人员人;村卫生所家,从业人员人;个体诊所家,从业人员人。卫生系统在职卫技人员人,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占,中专人,占,医科院校本科毕业生一个都没有;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少,特别是妇产科、外科、创伤科、影象专业、防疫专业卫技人员和医院管理人才缺乏。⒉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资难以兑现。国家政策规定,乡镇的卫技人员的工资属全民的由财政拨给,属集体的财政补助。这一政策出台后,我市没有很好地兑现,××年仅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积极性,也给经济负担已经很重的基

层卫生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⒊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开展。我市广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民生活较为困难,对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热情不高,而当地财政又无法补助,加上我市老、少、边、岛和山区的村落不少,近几年人口流动很大,造成医疗业务量少,村医队伍极不稳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⒋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整顿难度大。乡镇卫生院不具有执法主体,没有执法权,市里虽然成立了卫生监督所,但人员少,经费缺,任务重,对无证行医现象屡禁不止,伪劣药品在市场上时有发现,直接危害了广大农民的用药安全。

×

(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及乡(镇)财政运转困难,长期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使国家许多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难以兑现。一是乡镇卫生院全民职工,集体职工的补助工资政策未能全面兑现,欠帐较多;全市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人,退休人员人。

按政策应拨补万元,实拨补万元,差额万元,造成医疗机构负债重。至××年,市直医院负债总额万元,乡镇卫生院负债总额万元。二是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世卫贷款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了事业发展;三是一些地方财政挪用、挤占、克扣卫生专项资金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影响了卫生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四是政府应当支持卫生事业的专项资金相对减少。这种不良的量的积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将逐年加剧。

×

(四)农村医疗保障机制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在困难中有所发展,在防“非典”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意识逐步增强。另一方面,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也明显存在“三个不适应”:农村卫生医疗水平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投入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手段不适应当前经济状况。

×

二、形成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主要原因

×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当前出现的困难和不足,其造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是长年积累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综合表现;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表面的管理因素,也有深层的体制因素。

×

(一)思想认识不足。中央有关文件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福利性的、政府举办的、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事业。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也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抓卫生事业的力度远不如抓教育事业、计生工作那么大。教师工资可以由各级财政统筹优先发放,乡镇计生服务站的卫技人员可享受工资,而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全民、集体的工资却一直难以兑现。教育和计生工作关系到人口素质问题,而卫生事

业则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但由于各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认识不一,加之卫生宣传工作还没有深入千家万户,尤其是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强,导致各地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一。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对卫生职工的工资问题、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医疗保险、劳动保险的缴纳问题,均作了明确规定,但各地执行不力,明显地阻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二)运行机制不科学。我市基层卫生院还未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院长负责制,其工作和业务的运行还要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制约。比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在院长,医务人员的调整充实,院长无力控制。该进的人进不了,不该进的又挤进来,以致直接影响队伍的结构和素质的提高。再比如,药品的购置方面,院长没有选择权,必须按规定到医药公司购买竞标药。而

市场药品店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药价比卫生院低至。这样卫生院的医疗成本明显增加,这种不平等的竞争,加重和影响了卫生院的经济负担和效益提高

×

(三)现行体制不协调。中央已明确规定,农村医疗保健属福利性质的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号)文件规定:“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这种现行体制要求,至今全市上下未能落实到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更是制约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四)领导管理低下。主要是对一些基层卫生院的院长和班子未能精心的调配,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风貌差;有的业务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低下;还有的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团结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以致影响了基层卫生院整体功能和水平的发挥。有的卫生院甚至

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的状态,极大地削弱了其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中心地位。

×

三、对加强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探讨

×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大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乎民生大计,关乎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并按照《福建省农村实现“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要求,财政对卫生的支出比重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争取年达到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实行乡镇卫生院长负责制,采取公开招聘等形式选好院长,并推行全员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切实改变这种管人不管事、管事不管人的状况。建立卫生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深造机制,尽快扭转人才匮乏、水平低下的局面,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增强基层卫生院所的自身造血功能。要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

(二)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认真落实好农村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资全民、集体应由财政拨补的要求。要切实解决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三项改革制度方面,我市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未能享受国家同等的福利待遇,政策规定应由国家财政支付的部分应予以保障。医疗保险:按规定,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缴纳医

疗保险费用,其中,政府和单位贴补,个人交纳,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养老保险: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按工资总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个人交纳,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参加人员按工资总额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政府贴补和单位贴补,个人交纳,而我市政府补贴仅占。各级政府也应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在三项改革制度中补贴偏低的问题。

×

(三)建立有效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之有关规定,本着扶持空白村的卫生所建设,优先给予个空白村村医适当经济补助,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本着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担负的原则,逐步建立乡村医生退休保险制度,以解决他们退休后的“老有所养”问题,以政策留人、待遇留人,逐步解决边远

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卫生专项经费的清理整治,对被挤占的,应制订计划,限期清还。对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从事相关业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收入,也应按照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外帐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返还用于发展卫生事业。要认真研究,抓紧制定实施新型合作医疗方案,具体实施方案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在这方面,古田县黄田镇已进行了偿试,也可予以借鉴和推广。

×总之,我们要从卫生事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从当前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依法行医、依法治医”为原则,通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彻底改变农村农民看不起病和不敢看病的现状,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

×参考文献:

×⒈左学金、胡苏云:《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

×⒉佚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中国科技信息》××年月日

×⒊周立耘:《农村医疗卫生不能走市场》,《人民日报》××年月日

×⒋孙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尚需改善》,《北京日报》××年月日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篇7

一、高职教辅人员构成

所谓教辅人员即教学辅助人员从事着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图书、后勤服务等等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教师编制不直接从事具体的教学工作但直接与学生、教师接触参加跟教学相关的各类活动也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广义上的教辅人员包括各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后勤人员等狭义的则指直接服务于教学的人员通常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如图书馆、实训室、教育技术中心、实验、教务人员等。本文的教辅人员指的是狭义上的教辅人员。

二、主动服务工作模式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根本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职业人才和应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始终处于学校的核心地位, 因为教学传播知识、创造知识教给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教学虽然主要由教师承担但单独依靠教师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特别是在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化的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需要教学辅助人员提供帮助。高效的教学依赖于教师专心致志的教学, 也需要教辅人员提供服务将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才有更多的精力钻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图书馆人员主动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 没有实训中心工作人员购买、安装、维护、管理设备, 没有教育科技中心提供现代化的教学科技手段, 一切都需要教师安排、调遣甚至要亲力亲为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教学。如果将教师比喻为在教学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 教辅人员则是在“后方”提供资源的人员是幕后工作者。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辅人员的工作状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高职教辅人员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上:未能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虽然高职院校倡导教辅人员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从而服务于学校的科学发展已有一段时间, 但有些教辅人员并未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具体表现为有些教辅人员认为主动服务是“窗口”行政部门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面对师生的一些需求或疑惑有些教辅人员常脱口而出“我又不是老师”将问题踢给专职教师。比如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 也是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由于师资力量有限, 学生课后自行进行的实训不可能每次都安排专职教师, 学生遇到问题时自然会向负责实训室管理的老师求教, 有些老师不理不睬以自己只负责管理、维护实训资源为由不愿辅导学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高职院校是若干所中专、小型院校合并而来, 历史上这些学校由于规模很小对教辅人员要求不高, 因此教辅人员本身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另一方面也跟教辅人员在有些高职中的特殊定位或“尴尬”处境有一定关系。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教辅人员是处于辅助的从属地位, 长期处理的是一些琐屑的事务不像行政后勤人员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其决策直接关系学校的长远发展。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对教辅人员不够重视, 在待遇、晋升、奖励机制、进修机会等方面未能给予其平等的“国民”待遇,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辅人员“被边缘化”带来一定的自卑情绪轻视自身工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长久以往有些教辅人员也并不把自己当做教书育人使命的承担者, 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自然谈不上主动服务的意识。

(二) 工作上:未能形成主动服务的工作机制

服务意识不强自然在具体工作上随意性较强。做不做、做得好坏都是取决于教辅人员的自觉性或与教师的亲疏关系。在高职院校扩招后学生数量大大增加, 由于资金有限高职教育资源扩展的速度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 这更加考量着教辅人员的工作智慧, 如何整合、组织好能利用的资源最限度地位教师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但很多高职的教辅人员仍延续着以往“行政化”的工作模式。“行政化”指的以行政指令和经济惩罚训诫为主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教学、科研等学术事业, 强调整齐划一忽视教学、科研工作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教师创新教学的积极性。这在教辅人员的主要三类构成中均有体现。比如在教务工作中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用统一的标准、量化的指标来管理约束教师, 而不是让标准、指标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在管理系统的设计方面忽视教师、学生的使用体验, 教师在上传教案、提交成绩、开课等, 学生在选课、查询成绩中遇到很多系统方面出现错误, 教务人员通常的回答是这是系统的问题没法解决。但修正错误的过程需要经历一段繁琐的程序并且由教师、学生承担。以最常发生的网上选修为例, 很多学生按程序操作后直接去上课却发现没有他的名单于是向任课教师补报, 任课教师得带着一堆的名单到教务处找分管领导签字然后再自行补入名单。补录后有可能会发现名额超标了又形成了新的问题。而实验室、实训中心有时未能事先调试设备, 让机器处于正常状态导致教师在上课使用时会碰到突然开启不了或运转故障方面的问题浪费很多的时间。上述各项教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都跟主动服务的工作机制未能形成有关系。

四、实现高职教辅人员主动服务模式的途径

(一) 引导教辅人员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教学辅助人员在学校中处于辅助位置其“天生”的使命即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因此服务是教辅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辅人员工作意识的题中之义。学校应引导教辅人员树立这种主动服务的意识, 潜移默化地将服务意识内化为工作人员意识的组成部分。这首先要做的是从思想转变入手明确服务理念, 让每位教辅人员都深知教辅岗位的工作对象是教师, 而不是物品, 管理好物品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教学、科研需求。要尊重、关爱教师、学生。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辅人员的重大使命。每个教辅岗位都是学校发展的一颗“螺丝钉”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有着其特定的价值所在。教师与教辅只是承担的具体工作角色不同, 前者传播知识教授技能后者整合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教辅人员应有这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才有可能真正树立服务理念。二是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尽量模糊或淡化教辅与教师之间的差别, 在待遇、进修、奖励机制等方面不人为地设置差异, 让教辅人员同等地享受教师的待遇, 以此消除教辅人员的负面情绪提升信心和为人师表的自豪感形成良好的工作心理。

(二) 主动服务工作模式:事前调研倾听意见

主动服务不是挂在墙壁上或领导嘴上的一句口号更是是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也不仅仅是态度热情、用语文明等表层工作, 而是逐层深化且相对固定的工作机制按照事前调研事中解决事后跟踪几个步骤展开。

高效的教辅工作需要能围绕教学核心工作帮助一线教师排忧解难, 提供信息、设备、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撑, 让教师能从这些庞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由于教辅人员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对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精品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不甚了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更好地提供服务, 教辅工作应“关口”前移, 改变以往等着问题、需求上门的被动式服务方式, 主动出击与各学科组、教研室、学科带头人保持常态化的沟通机制, 开展调研了解一线教学人员对其工作的需求, 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整理掌握第一手信息, 从而为后期工作打下好的基础。比如图书馆可事先征集各学科教师、学生对图书资料、数据库的需求, 还可将书商邀请至校园让师生进行选择图书馆再进行订购。这样就能很好地缩短图书馆与师生需求之间的距离。实训中心则可及时关注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计划的变化, 根据这些变化调试设备, 让设备处于最佳运转状态。而教育技术中心则需对电脑设备及时地更新、升级、定期检查、杀毒, 教师在上课时就无需再花时间做该项工作。事前的调研能让教辅人员的服务工作做得更到位更契合师生需求。

(三) 主动服务工作模式:事中解决问题不推诿

在教学过程中教辅人员应做好一线教师的助手、副手角色, 不离岗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全程陪伴以随时帮助解决各种突发性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不推诿, 不踢皮球。建立“首问”责任制尽量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在课后是开放的, 允许学生自行操作练习。虽然这些实训室都会安排值班教师以便维护设备, 但很多工作人员仅仅止于开门、关门、开机、关机其他一概不管不顾。学生在操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常求助无门可能还会引发一些小事故。教辅工作人员应改变这种“只管物不管人”的工作状态, 主动在场帮助学生答疑解难。更积极的做法还可以将学生的操作、使用设备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记录, 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针对这些问题集中讲解教学就更加有的放矢。

(四) 主动服务工作模式:事后跟踪评估

师生教学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难以当场解决或者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针对这些问题教辅工作人员应建立跟踪机制, 关注问题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师生, 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避免有些问题“石沉大海”。同时教辅还可邀请师生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评估以此作为教辅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教育技术的工作人员可利用网络完善师生信息反馈与服务体系善于总结问题, 全面科学地评价教辅工作。

结语

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并以此服务社会的高职院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承载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期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仰赖于一线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工作, 也离不开一大批辅助教学、提供帮助的教辅人员。社会对教学的要求在提高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这些都需要教辅人员主动思考, 积极调研为教学提供主动服务, 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都有工作机制,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摘要:教辅人员的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辅人员的工作状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有些教辅人员并未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也未能形成主动服务的工作机制。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高职院校应引导教辅人员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并建立逐层深化且相对固定的工作机制, 可以按照事前调研事中解决事后跟踪评估几个步骤展开。

关键词:高职,教辅人员,主动服务,工作,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唐炯.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行政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

[2]刘仁春.浅谈高职院校实训中心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工作意识[J].探索, 2010 (3)

[3]周玉华, 周昌菊.完善教辅人员职责做好教学服务工作[J].卫生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3)

上一篇:企业人才培养下一篇:小鸟作文四年级优秀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