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分析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报告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在帮助企业做出决策的同时也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提供直接依据。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财报质量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的使用。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财报的改善也就十分有必要,科学化的财务报告不仅对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对于明确企业的会计责任都有很大帮助。本文从财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分析论文 篇1:

论会计责任

一、会计责任及其研究现状

(一)会计责任的界定 责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定义为分内应做的事,这里的责任与义务同义;责任在法律中的解释是未做好分内之事的过错或过失。同理会计责任就是会计人承担的义务,以及当未能做好会计人分内之事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突破狭隘的微观主体概念,会计责任就是除了要真实的计量、核算、监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还要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可以分为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直接责任就是会计人对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负责,间接的会计责任是对这些会计信息所引起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也即经济后果负责,包括会计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等。会计责任是一个宏大的上位概念,涵盖会计的社会责任于其中。

(二)会计责任产生的基本原理——社会性 会计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其中会计的社会性说明了会计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1)会计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社会环境决定并制约了会计的发展,同时会计也以自己的力量在影响着社会环境,力量的性质表现为桎梏或是推进器。如果将影响会计的一切环境因素统称为会计存在的话,那么就可以表述为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而会计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会计存在。(2)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应社会需求的,社会需要会计按照社会的要求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所形成的所有信息,向会计主体以外的外部领域披露,并按规范释疑。社会本身的这种客观需求赋予了会计生存的权利。(3)社会同时对会计加以约束,要求任何经济组织的会计行为都必须按照社会确定规则、程序、方法进行,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的追究。(4)会计存在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下: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等。通过会计信息将这些复杂广泛的社会关系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会计行为将对他们产生各种影响,甚至某种程度上支配了他们的选择。(5)会计的产品即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来对社会资源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或非经济利益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具有社会性后果。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社会性越来越凸显。会计人只有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履行了社会对自身角色的规定性,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企业讲求经济效益,期望会计能把好关,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承担起经济责任;会计行业事业长青万年,就要做到自觉自强,除了用刚性的制度就是要依靠强大的精神支柱,这就给与了会计人的文化责任;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期望能通过会计信息对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进行公平效率的分配,就给与了会计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国家为防止混乱,制定各种法规制度,为保证这个过程的公平明主,就赋予了会计人的政治责任。会计的社会性决定了会计人要切实完成自己的责任,而责任就是会计的根基。

(三)会计责任的研究现状 关于会计责任的研究国内外都较多。国外,accounting ability 的含义是受托经济责任,包括所有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经济责任,当然包括会计责任。国内会计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会计工作的描述、法律后果的研究。杨燕(2008)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将会计责任定义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告所应负有的责任,包括四个方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经济事项做出完整的记录;保证财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叶陈刚等(2001)从会计责任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角度出发,将会计责任分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张忠民(2005)在其《会计责任论》中集中论述了会计的法律责任,并对国内外的会计法律责任进行了分析比较;车冬梅则从会计的法律责任出发,认为会计人员应对《会计法》负责。

目前对会计责任的认识偏重于微观主体层面,认为会计责任指会计人以其必要的权限从事财产保管及对会计主体整个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核算、报告、监督等活动并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以及当所从事的这些活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时会计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这种认识是与当时特定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会计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拓展,正如张忠民所说,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了会计责任的发展。会计是一定环境下的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会计做出相应的变化。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时代走到知识经济时代,利用会计信息来对社会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或非经济利益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使会计的社会性日益凸显。这从根本上要求会计人改革思维模式,使会计走出狭隘的微观主体,站在社会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因而会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

二、会计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学基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将资产的使用权以契约的形式转让给代理人,以期其能用掌握的资源采取行动,使资产增值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对称,需要会计人做“第三者”,沟通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在这种中介关系中,会计人首先受托于企业代理人即管理当局,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结果,寻找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完成。同时会计人又间接的受托于外部委托者,如股东、债权人、政府、消费者等,有责任和义务向他们提供真实公允相关的会计信息。现代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决定了其受托责任范围和具体内容还在不断拓展,从内部拓展到外部,从主体单元拓展到多元。委托代理理论是产生会计责任的基本理论。

(二)哲学及伦理学基础 在现代企业观形成以前,企业唯一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这种社会价值观可上溯到企业发展初期“功利主义”哲学。在这种经济哲学环境中,企业自然而然地将纯经济目标——即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而作为经济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并依赖于企业的会计,也就必然依存并服务于企业营运这一基本目标。然而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必然与他人和集体发生利益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开始向社会价值伦理观转变。社会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会计也从企业的狭小视角中走出来,以全社会利益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责任。

(三)福利经济学基础 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外部性理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所谓外部性是指个人(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它使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分离,使得市场主体不需承担其行为的所有后果,或不能获得其行为所产生的全部利益。这就产生两个亟待面对的责任:一是当具有公共产品特点的会计信息遭遇到外部性时,就会使公司会计信息产量不足,导致的政府管制也就赋予了会计人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活动具有外部性,这就需要会计从社会的角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计量和报告。福利经济学是会计责任的重要依据。

三、会计责任特征

(一)内生性 内生性是指会计的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不论会计人是否意识到,它都是客观性的事实存在。会计责任并不是一个行业附带的问题,而是会计这个行业根本性的、本身就要面对的问题。放弃了这个责任,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履行好会计人自己的责任就会使行业兴旺发达,漠视它只会让会计行业日渐衰弱直至消亡。

(二)外延扩展性 外延扩展性是指会计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不断的延伸扩展着。会计责任实质上就是对会计角色的伦理反思。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计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会有相应的社会期望、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从而承担着不同的具体责任。从数量上看是不断增加的,从内容上看是不断丰富的:会计最初只是计量和记录两项职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会计核算内容也正不断扩展和丰富,逐渐增加了计算、核算、报告、监控、分析和预测、决策等内容。早期自然经济时代的会计的角色就是管家,主要的责任就是保管钱粮物的安全、完整,并向东家如实陈报;工业时代到来之后,以手工记账为主要方式的会计人承担了账房先生的角色,此时会计不仅要记录计量反映国家的钱粮、财物,而且更要服务民间企业组织,开始广泛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会计人的角色转变成了信息人,会计人逐渐从核算型会计转变成了管理型会计,不仅要完成记录和报告的基本职能还要能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为各级管理部门服务,参与管理,辅助决策;目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行为的社会性得到一致认可,会计不仅要对企业股东和投资者负责——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且也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为他们提供其所需的最相关的各种信息,使他们利益最大化。

(三)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会计责任涉及的范围、人与事都是非常广泛的。由于会计是对资金运动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记录和反映的专门活动,每个需要进行资金管理的企业、机构都要运用,会计人产生的会计信息在各种决策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会计人的责任也是非常广泛的。

四、会计责任构成

(一)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始源于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将企业的经济责任委托给经营者,经营者又将一定的经济责任委托给了会计人,形成了一个层层代理的关系。经济责任简而言之就是帮助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它是会计责任中最基本的责任。如若会计人的经济责任履行不好,其他责任就更无从谈起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应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其直接动因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经济效益的衡量必须借助于会计。会计受企业所有者委托就要对企业的所有者负责,挖掘企业增收节支的潜力,合理使用资金,严格财务计划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揭露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努力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葛家澍、唐予华1983年说过:“企业必须努力降低消耗和生产占有,力求资本的经济使用,因此都必须通过会计,获得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信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经济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就越需要注重经济效益,从而越需要会计履行好其经济责任。

(二)社会责任 会计的社会责任包括两块:一方面是向外界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会计处理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会计人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按照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核算,并向有关各方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这里强调的是必须保证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法》对这方面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任何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得伪造、编造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只有出具的财务信息是真实的、完整的,才能对决策行为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否则不但不能为做决策提供帮助,反而会造成社会混乱。目前会计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够理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是忠实描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的社会责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奥利沃·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的,随后引起了学术界深层的讨论。西方福利经济学的社会责任观念是,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一项义务,只有完成了社会福利目标后还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才能说明履行了社会责任,范围扩大到经济责任外的企业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员工和公众福利应负的责任等社会责任。如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小环境与大气候的关系日益紧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企业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会计作为社会与企业的中介系统,通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起到督促、监督、影响的作用,促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这就要求将会计人核算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中,使会计人成为连接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之间的桥梁。我国对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方法体系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实务操作尚还处于初期阶段,如何确认和计量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也正在摸索之中。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对企业的社会贡献情况反映不足,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文字表述的方法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履行情况加以说明和评价,无法满足国家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快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建设的步伐。

(三)政治责任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就注意到,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外部力量的影响日渐增强,出现会计政治化现象。《英汉现代财会大词典》对政治责任的解释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以及国会中各社会集团的影响,从而使会计实务逐渐脱离会计理论指导,并使会计失去了客观性和中立性”。任何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会引起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会计准则的政治化倾向实质上是经济后果的直接体现和延伸。准则的制定既是一个对利益的竞争与分割的经济过程,又是一个利益主体参与博弈的政治过程。只要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上的差异,会计准则的政治化倾向和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就必然存在。这种政治化的过程在我国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主导制定的,准则的制定仅仅代表了政府机构以及给予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许多利益相关方的意见都被忽略了,没有能体现出企业会计政策各相关利益集团参与制订过程的决策民主性。企业常以实际行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寻求准则制定的破绽,伺机钻营牟利。这给准则制定者变更准则和发布新准则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准则的频繁变更带来很大的制度转换成本。现阶段会计的政治责任就是要以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增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广泛代表性,公平地考虑各种经济成份的利益,保持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平性与独立性,从而有效地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 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引导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

(四)文化责任 会计技术方面不能解决会计学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尤其解决不了会计人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文化素质等问题,更头疼的是人们手中似乎永远有对付制度的武器。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为我国解决这些问题指出了方向,即建设积极先进的会计文化。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认识世界费用的工具,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Joynt和Warner认为“文化能对管理和组织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会计文化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制约着会计人员的价值观, 通过人的自律性实现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毛伯林认为会计文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从长期中外会计实践中创造形成的,为会计人员所共享的,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的作用,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的总和。优秀的会计文化定能产生一种整体力量,具有凝聚功能,创造出良好的会计环境,长期激发每个会计人潜在的动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尽心尽力的完成本职工作,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目前我国会计界独立性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会计行业自身的强大会形成一股社会力量,便于会计人员的交流与提高,最重要的是能使会计人得以勇敢地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又会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进一步增强行业的威信力,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故现阶段会计人面对的文化责任就是在整个会计行业内建立起诚实守信、公正客观、超然独立的优秀会计文化,为会计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会计责任履行

(一)提高会计人自身素质是根本 会计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影响会计责任履行的内部因素。会计人的素质包括其知识能力素质也包括其思想素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其分析处理经济事项的能力;再者企业的社会责任计量不确定性事项很多,这就要求会计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业务素质和其他综合学科的知识;加强职业道德的定期培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会计责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履行会计责任,使其从“不得不做”到“自觉去做”。

(二)改善会计人履行会计责任的外部环境是关键 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可以改善会计人履行会计责任的外部环境,避免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人的操纵,使会计人敢于客观披露其信息。

(三)强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是保证 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可能有逃避社会责任的投机心理。现阶段社会责任的履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我国可借鉴法国社会责任的做法,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在政策规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也要考虑激发企业披露的冲动,对于企业造成的好的外部性给予奖励,如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等,对产生坏的外部性时给予惩罚,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

(四)加大舆论宣传和行业自律是途径 加大舆论宣传,使会计人明确自己肩负的会计责任,革新传统会计观念,突破狭隘的微观主体观念,让会计人逐渐认识到,不仅要为股东的经济利益负责,更要为利益相关者负责,站在社会利益的立场上去承担会计责任。 同时加大行业自律,对有着良好职业操守的会计人加以奖励和宣传, 树立典型, 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促进会计职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09YJA790101)、江苏省教育厅哲社项目“基于会计视角企业社会责任及培养机制研究”(09SHD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开田:《会计行为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开田:《会计进化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李进秋:《会计角色论——演变与冲突》,南京财经大学 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4]张忠民:《会计责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年版。

[5]阎德玉:《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6]杨秋林:《中国社会责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编辑 熊年春)

作者:张萍

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分析论文 篇2:

电力企业的会计责任与财务报告的改进分析

财务报告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在帮助企业做出决策的同时也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提供直接依据。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财报质量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的使用。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财报的改善也就十分有必要,科学化的财务报告不仅对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且对于明确企业的会计责任都有很大帮助。本文从财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大型企业,其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高额的经济利润是广为人知的特点,正是由于体量大的特点,部分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乏竞争力,管理层面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随着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企业也应把握当前机遇,提高经济的效益的同时也应对自身体制进行革新,这就要求企业提高财报质量的同时对会计责任进行更进一步的明确,推进国家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一、会计责任与财务报告的重要性

(一)明确会计责任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其不仅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生产决策,同样为投资者给出数据支撑,还为债权人的贷款审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对于各方主体的利益都将是一种损害,因此提前明确好各方的会计责任,提供虚假资料的会计人员将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影响企业会计资料完整与真实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单位的负责人,会计资料往往并非由会计人员直接提供虚假信息,企业业绩的好坏往往与单位负责人的薪资待遇相关,因此部分部门或企业的主管人员便通过虚构数据、装饰业绩的方式完成上级的目标或者骗取股东或消费者的信任,进而逃避经营责任或逃避税收,企业中会计业务相关人员作为被领导者,直接受负责人员的管控,对于此类伪造甚至篡改数据的行为也就无可奈何,进而令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由此看来,对于财务制度中令会计责任明确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强化负责人的主体地位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才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关键,才能维持企业良好发展。

对于明确会计责任,在会计法中也有条款对其法律责任进行了强调,其中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为单位的负责人,并且其必须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盖章对财报的质量进行负责;并且对于单位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也应由单位负责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反对于会计业务人员,也并非其对造假也就不承担任何责任。在我国《会计法》中规定出现会计信息不实状况时,除追求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外,直接负责会计业务人员同样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会计责任的分担应由视案情具体情况而定,例如会计人员出于私利而进行的数据造假并非受负责人指示为之,显然应由会计业务人员自身承担责任;同样若单位负责人已尽到对于其应尽的审慎管理义务时,也不应将其作为主要责任承担者,仅应处罚其失职职责。

(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必要性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类往来账目,对账是保证账目准确性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经营项目的账目数据进行核算,以此保证账务记录的一致性。核查各类账目则要保证凭证与业务的一致性,准确的财务报告的作用也就因此而体现出来,通过核查各类项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企业核算中会计部门通常会将当季度发生的计提为资产的减值用于下一个季度的冲减,因此出现了虚假盈利现象,在财务报告的数据中可查看出企业经营收入的提升。而按照原先的会计准则企业对于高价值的资产进行计提后,资产价值也就发生变化。而依据新的会计准则,资产发生计提后资产总量减值则不可进行转回,这也也就避免了虚假盈利现象的出现。

二、电力企业财报存在的不足

(一)财报未能突出重点

目前电力企业在绘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会出现数据堆砌导致财报中所要表达重点不明确的现象出现,对于企业进行数据进一步分析就产生了较大阻碍,进而影响最后财报呈现的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对当前生产经营状况的误判,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数据不够突出也应避免数据的过分详细,无法客观将数据呈现给决策层。

(二)财务报告披露量不足

电力企业因其行业中地位,其普遍对于财务报告的作用认识不足,财务报告中所披露信息量较少,并且内容普遍较为简单、模式较为单一也缺乏细致的描述等问题,对于经济体量庞大的电力企业,也就并无法较好的展现出其生产经营状况。行业地位也易使企业缺乏忧患意识,在财报中的体现便是对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不足,信息量较少。

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应注重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电力企业尤为重要,但在财报中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部分的披露不够规范,信息碎片化且信息不够连贯、全面,都直接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质量。 同样对于社会责任方面,电力企业对于社会捐助支出以及员工福利薪资方面信息也不足,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树立企业社会形象,造福人民群众的重要方面,在财报中加强这方面的披露将很大程度提升企业社会认可度。

(三)会计人员影响信息质量

会计人员直接对财报进行绘制工作,因此他们的职业技术水平以及道德水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财报质量的提高。不可否认当前财会从业人员众多,也拥有会计从业资格,但系统掌握会计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较少,针对会计实务方面经验少也将影响制作财报质量。会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会计准则、法律法规都在随市场发展进行着变化,即使是经验老道的相关从业者,不关注行业信息的变化也会出现失误。同样会计行业也是一个需要较高道德水准的行业,在高额利益的驱使部分会计也会为之所动,被金钱诱惑而迷失最初的行业操守,也将影响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性。

三、改进电力企业财务报告的方式

(一)企业内部提升途径

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向外部进行信息披露的方式,所披露信息应满足股东、债权人以及社会大众对于信息的要求,为维护股东利益,财务报告应具有预测价值,对于企业当前经营状况以及营利水平进行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为今后的状况做出一个预估,这样的预估不仅对企业发展设立一个目标也为股东利益也是一种保障。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的同时应结合资本市场以及国内外大环境的波动,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考虑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向股东或债权人予以明示。

财务报告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信息,也需要各部分进行配合,对于电力企业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机制必不可少。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对出现的风险消灭于萌芽阶段。同时在企业资产发生变动时,应保证其内出现在账面中,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于决策部门,对资产负债结构或经营方针出现的偏误如实反映,最小化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企业内部相关会计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应针对实时发生变化的行业规范进行普及,有效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定时开展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令其了解最新的会计准则以及发展动向,使其日常工作能够更加高效,避免财务报告中的失真现象。对于会计从业者也应提高其法律素养,不仅为会计行业规范也能够对其职业道德素质进行提升,避免因眼前利益走上犯罪道路现象的出现。

(二)外部约束措施

目前电力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方式大多为自愿进行披露,因此对于社会责任以及一些重点领域的财务数据也就不够重视,为各企业有效进行信息披露,应采取强制披露与资源披露结合的办法,对于大众关心的数据进行强制性要求。并且对于其财务报告披露水平的评价过程采取差异性评价,鼓励企业披露富有行业特色信息,提高其披露的积极性。

制定相关法律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规制,与行业准则进行结合,令行业财务报告真实化且规范化的同时,对数据造假行为进行规制,提高其违法成本,从法律角度控制数据造假的出现,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四、结语

财务报告直接透露出电力企业的经营现状,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如今财务报告的作用也就更加重要。电力企业目前财务报告仍存在不足,应从企业内外方面双管齐下,确保企业披露数据真实的同时提高財务报告的质量,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作者单位:国网许昌供电公司)

作者:毛磊

会计模式与会计责任分析论文 篇3:

浅论会计造假的原因手段与对策

摘 要:根据审计工作实践分析会计造假的六个原因,列举了会计造假的五种表现手段,针对会计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机构主体等行为主体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会计造假防范对策。

关键词:会计造假;原因;手段;防范对策

众所周之,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绝少题词。但也有例外,他在2001年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就亲笔题写了“不做假账”作为校训。这么一个惜字如金的大领导,为什么不题“做好会计工作,服务经济发展”之类的宏谋大论呢,足见“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在多年审计实践中发现,会计造假问题时有发生,原因多种多样,表现五花八门。因此,很有必要从不同会计行为主体如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实施主体(会计人员)、机构主体(行政企事业单位)等角度,剖析造假原因,鉴别造假手段,进行针对性的对策研究。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或直接原因

筹措资金、偷逃税款等为单位或个人谋取各种不正当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对部门形象、领导升迁等政治利益的追逐和法律意识不强,也往往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计后果。

(二)两权分离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最多盈余,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较大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甚至还要考虑薪水、福利、分红等回报。若出资者不能对经营者的行为实施有效控制,资本运作者就可能利用对资产的控制权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三)监督乏力是会计造假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是会计受聘于单位,受制于领导,对单位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导致会计监督失灵;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外部监督主体社会化,以及审计缺乏独立性问题,导致内部审计监督缺位、外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三是财税、审计、物价等监督部门标准不一、各自为政,导致综合监督效果不佳;四是国家审计对企业监督弱化和执法监督不严,或社会审计对查找舞弊职能的忽视,导致会计造假事件不断出现;五是各种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中介机构飞速发展形成了监督市场的无序性或逐利性竞争,导致社会审计协助造假现象发生。

(四)会计人员职业的从属性,造成屈从领导、被动造假

目前,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单位负责人为了实现政治或经济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会计法规、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五)政府管理部门观念错位、管理缺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盲目下达经济增长或企业扭亏指标,企业为完成任务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缺乏经常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财务的监督与检查不够严格,甚至流于形式,造假者不断尝到甜头,导致会计造假者风险意识淡薄、侥幸心理过重。

(六)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一些承担会计业务的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品质较差、觉悟不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常常利用职务之便编造、篡改会计数据,隐匿、毁损会计资料,进行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活动。或者为投个别领导所好,借口自己受制于人、缺乏独立性等等,不去履行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按照领导人意图去做假账。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

二、会计造假的表现手段

会计造假手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假报表,帐外设帐或者假造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假利润,违反财务会计制度,乱挤乱摊成本,随意核销或增加费用,任意增减企业利润;三是假业绩,向上级部门报告虚假经营业绩,隐瞒亏损,或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收入,私设“小金库”;四是假验资,一些会计中介机构为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等;五是假电算化,使用会计应用软件,在输入、输出和商议程序上,经过计算机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虚假信息。具体的会计造假案例是非常多的。

(一)假报表中的假会计账簿

某税务机关决定对某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时,该企业却发生了火灾,烧毁了部分财务资料,而事后经查发现,该企业想借意外事故掩盖其财务舞弊行为。又如某企业为了申请银行贷款,由于多项指标不符合贷款的有关规定,总经理与财务经理商量由财务部负责对本企业的账面进行一些“微调”,以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于是财会人员便利用倒轧的方法,虚列利润,从报表入手至账簿、凭证,调整了企业所需的一系列数据。

(二)假利润中的虚报盈亏、假验资

一些单位为达到某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者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如某地一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均为500万元人民币,但5年后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陡然增至5000万元人民币,经查实,这次“大跃进”纯属某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取高额审计费而出具的虚假审计报告所为。该企业也凭着假报表和假报告套取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人民币,给国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三)假业绩中的假效益

审阅某企业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时,我们发现该企业12月份毛利率比其他月份高出几倍,通过详细审查,发现该企业的一笔销售收入未结转成本,经函证其对应的应收账款账户名单位不存在。经查问才知是企业负责人为完成承包任务年底虚增的一笔收入。一些企业领导为在上级主管部门面前表现自己,人为调低坏账准备提取比例的情况也很常见。

(四)私设小金库现象更为普遍

一些企业为给职工搞额外收入,或进行一些非法支出,设帐外物资“小金库”。某企业车间和管理部门领料,实物以领代耗,将领取的材料物资不用或少用,但在帐务处理时却依据领料单将领取的材料物资数额,全部作为耗用计入了成本费用帐户。由此形成的大量帐外材料物资,既不作退库处理,也不作盘盈入帐,而是将卖出获取的价款存入“小金库”。

(五)假电算化是一种新兴的会计造假手法

其手段更为高明,危害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恶劣。例如,1986年我国首例计算机舞弊案,即大连市工商银行某办事处计算机会计系统管理员伙同他人利用计算机修改账目文件,截留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利息,以达到贪污的目的。

三、会计造假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法制诚信教育,从源头上杜绝会计造假现象发生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因此,必须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克服其功利思想和享乐主义,真正做到不为利益所动。而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必须坚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会计职业底线,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程度。还要加强全社会的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真正树立“依法治假”、“诚信为本”的思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做到以诚信示人、以诚信立业、以诚信发展。通过全方位教育和法律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二)推进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独立地位

会计信息造假的关键就是管理层或经营层对会计、审计人员有直接领导权、任免权、奖惩权,会计人员在地位上缺乏独立性,在经济上存在对单位管理层、企业经营层的依赖性。就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可以探索实行财务人员全员委派制,由专门会计事务管理机构管理委派会计人员、统发会计人员工资,使其独立于派驻单位。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以及“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理应由派出会计人员的财政部门发放工资,由专门的会计事务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可以实行会计、内部审计人员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委派制,切断会计、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经营层地位从属和利益依附关系,使经营层“造假”失去直接“技术工具”,从根本上杜绝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产生。

(三)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监督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切实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消除会计造假的各种环节、载体。企业可以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经营层“三足”鼎立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变过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法人治理结构高度一元化的企业治理模式,实行企业管理分权,从制度上弱化总经理的绝对控制权。同时建立包括企业会计和内部审计等内部监督、董事会和监事会上层监督、企业投资者(股东)利益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和公共媒体诚信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强制监督等多层次企业监督管理体系。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强化政府监督管理作用

以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自己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会计人员是主要的、必不可缺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要加大对会计、审计等法律、法规的建设与执法力度,严格对单位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的法律监督和行政管理。就政府层面来讲,要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对注册会计师监管的工作规则及有关惩戒办法,理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体制,形成对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强化社会审计工作的同时不应忽视国家审计的强制性作用和内部审计的监督性作用。

(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要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确保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知识水平,真正符合会计准入条件,能够适应会计工作要求;二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当受到单位领导的强令、胁迫、指使、授意和诱惑需要做假帐时,能够顶得住压力,敢于抵制不正当要求,防止造假现象发生;三要在建立系统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并通过法律约束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会丧失原则和图谋私利;四要大力推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不断接受新理念、吸收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能够严格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不做假帐。

参考文献:

[1]史力文.论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与应用[J].中外企业家,2009,(16).

[2]陈春红.管理会计发展的策略[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0,(3).

[3]袁艾华.浅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坚持的理念[J].中国水运,2008,(3).

[4]吴桂莉.浅议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6).

[5]邵凤钦.企业财务造假及其识别[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6]胡海华,胡海香.加强我国会计监管的几点对策[J].当代经济,2003,(5).

[7]罗爱芳.会计造假的方式、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广场,2004,(7).

作者:连亚丽

上一篇:关于班级演讲稿下一篇:个人爱国主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