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精选13篇)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1

1 概念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校,预算会计包括第三产业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企业会计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是用货币来计量,把各种耗费综合地表现为统一的货币量,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 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会计主体、持续运作、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表述、内容。也有相差异的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前提的设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合法性前提表现为: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拨款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对于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核算一般原则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都具有真实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可表现为:

(1)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

如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两个原则。

(2)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没有,事业单位会计有。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包括专门使用原则,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一原则。

(3)事业单位会计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而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存在。

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按不同的单位类型选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同的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

(2)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3)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净资产和支出。

(4)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1)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净资产结余=收入一支出

(2)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其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一费用

5 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其结果是“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账户的贷方余额。

但也有特殊情况,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账户的余额不等。

6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

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相应地,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账基础。

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可以采用权贲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 支出核算的比较

支出核算的依据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取得支出的目的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是为了收入盈利,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支出的核算。

事业单位的支出与企业支出相比较是广义的支出概念,一般包括拨出支出、业务支出、其他支出等。不同的支出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记账基础,组织各项支出的核算。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2

关键词:预算会计,企业会计,比较分析

1 概念上的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企业会计比较而言, 预算会计的内容更加的广泛, 比如第三产业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为提供居民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的相关的各个行业中的会计。而企业会计则是指那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行业所使用的会计, 主要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在计量上采用的都是货币, 都是统一的将各种消耗转化成货币来计量, 在计量过程中都采用统一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对相关的经济业务形成连续、完成、系统的监督与管理。

2 对核算基本前提的比较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 又存在着不同点, 比如说两者在会计的主体上、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持续运作等的表述和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两者在设立合法性前提时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于事业单位来说, 会计的合法性前提具体指的就是, 那些可以获得财政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 要保证取得拨款时的合法性, 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支出财政拨款。而那些从社会上获得收益的企业, 合法性指的就是确保收入的合法性, 要将获得的收益按照相关比例上缴给国家, 并且进行相应的利润分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相比较也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的地方表现在两者都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有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配比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以及历史成本原则等。这些原则在表述和内容上都是相同的。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a.在企业会计中会存在一些一般原则, 但是这些原则不适用于单位会计。比如说, 在企业会计中核算的一般原则还包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原则中却不存在这两个原则。b.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存在一些一般原则, 但是在企业会计中没有。比如说, 在事业单位中会计的基本原则有专门使用原则, 但是这条会计原则并不适用于企业会计中。c.一般来说在企业会计中不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原则, 但是在事业单位中却存在。比如说在事业单位会计中不同的单位类型所采用的会计制度是不同的, 有的单位选择收付实现制, 有的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两种制度是相互矛盾的。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a.相同的会计要素, 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b.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 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 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 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c.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 如净资产和支出。d.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 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4.1 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

资产=负债+净资产

结余=收入-支出

4.2 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 其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5 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 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 其结果是“固定资产”帐户的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帐户的贷方余额。但也有特殊情况, 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 “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帐户的余额不等。

6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 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 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 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 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 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 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 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 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 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 相应地, 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 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帐基础。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 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 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 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 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 支出核算的比较

支出核算的依据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取得支出的目的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是为了收入盈利, 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支出的核算。事业单位的支出与企业支出相比较是广义的支出概念, 一般包括拨出支出、业务支出、其他支出等。不同的支出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记帐基础, 组织各项支出的核算。如拨出支出主要是拨付所属单位的日常经费或专项支出的款项, 事业支出也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支出, 这些支出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 宜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支出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支出, 发生支出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取得收入, 为了正确核算各期的损益情况, 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发挥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但是这两种会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也存在着相同之处。我们要想更好的利用会计为经济服务就要清晰的了解这两种会计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会计的作用发挥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刘学华.新编预算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李海波.刘学华.新编预算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耿建新.行业会计比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耿建新.行业会计比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2012年正式出台,并于2013开始应用实施,该会计制度对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一些重要的框架予以了保留,实现了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和财政改革、财务管理思想齐头并进,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日渐精细、科学的管理要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愈加相互交错,互有影响,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听到会计制度时的第一反应都是企业会计制度,因为和事业单位相比,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的关注度比较高,因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预算执行情况上更加完善,和企业会计制度愈加趋同。

1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关联

现代会计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社会的进步使得政府的职能在不断打破原有格局,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的核算主体,承担着维持政府职能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其会计核算制度和原则也正在和企业会计制度趋同,二者之间的差别逐渐减少。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相通之处颇多,因为它们都要有一定的会计主体,都以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会计分期为前提,二者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也大体遵循一致的原则,会计信息都要保证真实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可比性等等。虽然在会计报表中我们感觉到二者的会计要素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和支出,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反映的经济核算思想是一致的。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日益深入,其运行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事业单位运营经费全部由国家拨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就是进行定额的收支和补助以及定向补助,如果事业单位超支,国家是不予补足的,如果出现结余,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规定留用。新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是将所有收支都纳入到预算核算体系之中的运行模式,会计核算和会计要素都向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在兼顾财政预算管理的同时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由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内容上高度相关,很多针对收入确认、核算方法和会计报表列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区别探析

第一,核算基础有差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大多还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财政部针对采取权责发生制基础核算的事项进行具体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则是历来的原则。会计核算基础不同的话,那么会计核算中收入和支出反应的内容则大不相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核算类似于大杂烩,将其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财政部处收入和经营收入都纳入一个账户,支出则核算了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以及经营支出,企业单位收入核算要以收入确认条件为原则,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和所有者投入资金无关的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其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等,企业支出建立在和收入配比的原则下,是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和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配比原则要求将当期计入但是以后期间支出的成本都划入其中。

第二,会计平衡等式意义不同。事业单位会计等式区分为年度中间等式和期末等式,年度中间等式表达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期末等式可以表达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是动态的,随时反应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资金状况和净资产的增值状况,事业单位很多资金依然来自于上级拨付,所以动态等式非常重要,可以随时监督和控制各项支出的耗费情况。企业会计等式与此类似,但是企业常年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会计等式表达,这是一种静态反应方式,是对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企业资产的权利归属的一种直观地反应,它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会计等式是企业进行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财务成果计算方法大相径庭。事业单位财务成果划分为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两个部分,其中事业结余核算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之间的差额,经营结余核算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之差,这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和净收入是一致的,如果有结余的话期末要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账户之中去,如果有亏损的话就不予结转。企业单位用利润来核算一段期间内的经营成果,表现为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的整体结果。企业一般按照月份进行经营成果的结转,按照年度进行核算。

第四,会计报表差异明显。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涵盖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等内容。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反映了其在某个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对其经营和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综合反映,是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财政部门应该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进度有深入地把握,提升其预算管理质量。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附注,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直接反应,帮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的经济结构决策。

3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的特殊性

第一,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增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项目。事业单位收到的资金形成了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等,并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性的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两个会计科目,也就是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中要扣除折旧额和摊销额,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直接计入支出是不同的,这种处理方法是一种兼顾财务管理需求和预算管理需求的方法,一方面反应了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地使用发生的价值磨损,一方面坚持了事业单位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统一的管理要求,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有据可依。

第二,将基建数据并入到会计账簿之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照基建会计核算的规定和准则对基建投资进行了单独的核算和设账,并定期地将相关的会计信息到会计大账之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更加趋于完整性,使得事业单位具有更强的自我管理职能,降低自身财务风险,使得会计信息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第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突出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要求。原来事业单位实务中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的计量口径没有统一的规定,相关的资产存在着不在账面显示的情况,这导致了资产在没有相关凭据或者没有相关的二级市场的情况下,取得的资产只能按照名义价值入账,并在报表附注中对名义资产的状况进行说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对资产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使得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上述内容表达了笔者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时间较短,目前尚在适应和过渡的期间,所以笔者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可能存在偏差,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的细节上的差异,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但是笔者认为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刑名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杜蓉.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异同比较及分析[J].财会研究,2014.

[3]王立彦,伍莉娜.会计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4

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办法之比较

财政部9月25日,以“财会[]27号”文的`形式下发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要求1月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施工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本办法时,不再执行1992年印发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通过学习笔者认为,该办法与<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有两个不同、两个优点及两点质疑,分述如下:

作 者:唐飚 作者单位:新疆北新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20037(2)分类号:F2关键词: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的措施分析论文 篇5

5优化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评估

预算评估是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中的最后一项工作。企业应借鉴或引入一些先进的评价办法和评估模式,站在客观公正的中立位置上,对自身内部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理性评判。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要统筹兼顾全面覆盖和凸显重点这两大基本原则,既对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面面俱到的全局性评估,又对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重点突出的关键性评估。在把握好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主次问题后,还要注意利用管理评估发现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和修正。

6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营压力也逐渐增大,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都应该综合考虑到企业当下的实际水平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努力实现对会计预算管理的强化,以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文斌.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以会计预算为例[J].商业文化,(3).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6

一、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简析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基本内涵、作用和目标、现存问题等方面出发,对于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基本内涵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有着丰富的内涵。众所周知预算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了广义范围内的预算管理,这主要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于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其次,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通常还包括了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来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及时的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与此同时,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内涵还包括了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并且挖掘企业潜在的资源,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收入的最大化。

(二)作用和目标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执行可以达到许多企业的战略目标。通常来说预算管理的作用和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和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风险控制、绩效考核、成本节约、收入提升等效果也是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所带来的。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的作用和目的也在于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并且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用数字固定下来,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体现预算“刚性“管理,最终能够将企业管理机制进一步的具体化。

(三)现存问题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一般而言由于我国许多会计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理解不够全面,并且对于其运作环节和流程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了企业的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欠缺等问题的出现。其次,部分会计管理人员没有将战略预算具体进行细化和量化,从而使得管理层、各个部门只盯着战略预算,但是却忽略或不重视预算的基础工作,最终也没有正确的理解到战略预算来源于最基础、最本质的财务预算。

二、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需要诸多工作的有效支持,以下从提升管理合理性、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确保核算独立性等方面出发,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提升管理合理性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提升管理的合理性。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理合理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基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预算的概念和实时提供的数据来进行资金收支事项申报等工作,从而能够将会计核算出来的实际发生的成本、收入进行更加全面的管理。其次,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理合理性的过程中还应当全面的反映市场状况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预算的刚性管理,并且避免频繁的预算调整或预算外成本费用。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理合理性的过程中还应当提升预算管理手段、实际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需要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工作人员在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应当确保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围绕预算事项进行,从而能够在强化预算的执行的同时有效的避免会计核算陷入违背权责利的问题。其次,工作人员在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还应当使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来建立预算管理系统,并且整理预算科目。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实际业务遵循准则来进行账务的处理工作,从而能够为提升核算的独立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确保核算独立性

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在进行营业收入预算管理时应当着眼于确保核算的独立性。工作人员在确保核算独立性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运用核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其次,工作人员在确保核算独立性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会计核算的科目体系口径提供数据执行,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参照预算编制表格式提供,而不能采用会计核算的口径提供。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确保核算独立性的过程中还应当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整。如果考核采用的数据是以预算编制表的形式,需要将会计核算的结果导出后进行人工整理,按预算编制表的格式进行填列。如果考核采用的数据是以会计核算的结果,需要将预算编制表按会计科目的格式,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保证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三、结束语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从营业收入、企业支出等不同的方面来着手。因此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实施全面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就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l]王立彦,运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工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3]赵西卜.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大误区[J].财务与会计2013,2(3):45-47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保留了原有制度的框架体系, 并丰富了其内容, 体现了财政改革的相关成果, 突出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财政拔款的使用) 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会计都是指企业会计, 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 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 企业的效益直接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应。通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学习, 并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较, 总结出两种制度存在以下的联系与不同。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

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 事业单位会计属于政府会计的一种,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政府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 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 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 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 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 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 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 例如真实性原则, 完整性、及时性、相关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等;二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会计要素的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 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费用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 二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逐步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和结转按规定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 收支全部纳入预算, 会计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 逐渐强调成本核算, 注重资金使用效率, 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兼顾财政预算的管理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 二者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 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 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 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 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 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的理论指导, 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相同之处。

二、两种制度不同点的对比

(一) 核算基础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 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由于核算基础不同, 其收入与支出反映的内容也不同:事业单位反映收入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收到的各种收入, 收入按部门分类,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反映的支出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 支出按功能分类, 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企业单位反映的收入则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收入实现条件确认的, 指在日常活动中形成,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租金收入等。企业单位反映的支出则是与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 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权益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按照配比原则确定的, 包含了应归入当期成本在以后才需支付的各项支出。

(二) 会计平衡公式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平衡式: (1) 年度中间的平衡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2) 年末的平衡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此等式为动态等式, 反映事业单位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收支结余情况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 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拨款取得的, 所以要严格监督各项支出的耗费, 因此要采用动态等式, 资产负债表也是以此等式为依据的。企业单位的会计平衡式:不分年度中间和年末, 统一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平衡。此等式为静态等式, 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 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 同时, 这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三) 财务成果计算不同

事业单位净收入的计算: (1) 事业收入-事业支出=事业结余, (2) 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 事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每年末进行结转, 即事业节余和经营节余转入“非财政补助节余分配”, 经营亏损不予结转, 是按照年度来计算财务成果。企业单位净利润计算: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净利润, 企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 每月进行结转, 每期分别累加反映经营成果, 按照年度来计算财务成果。

(四) 会计报表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附注等。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 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 可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资料, 帮助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分析检查单位经营活动是否合规, 财政部门掌握预算进度, 正确核算支出, 提高预算管理质量。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等。报表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 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帮助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的特殊性

(一) 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用于核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本科目设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新制度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并规定了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的创新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 既不影响事业单位的支出口径, 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事业单位“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 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会计数据支持。

(二) 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 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 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了会计信息的支撑作用。

(三) 突出和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情况下的计量原则, 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 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取得的情况下, 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件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有利于促进资产及时入账, 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以上仅是作者在学习新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过程中, 对比《企业会计制度》总结的一点心得体会, 由于新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目前处于过渡衔接阶段, 故学习与认识还比较浅显, 在实践操作中还会发现大量的细节差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两类会计制度的差异将会逐步缩小, 但不可能完全消灭。

参考文献

[1]王立彦, 伍利娜, 罗正英.会计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 .

[2]袁振兴, 高景霄, 李永红, 赵翠.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12) .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人们广泛地关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满足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循环经济会计体系应运而生。本文主要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简要对比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并相应地提出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措施,旨在推动企业的快速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会计 循环经济会计 比较分析

一、引言

与传统经济的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理论研究、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人们对循环经济的需求在增加,人们提高对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视,加强对会计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对循环经济分析研究之前,则需要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的区别有更加细致的理解[1]。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概述

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循环经济思想在美国开始萌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理念开始迅速发展。然而,不仅受到水平机制的影响,更会受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起步相对比较晚,之后于2003年,我国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宣扬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会计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后我国于2006年便开始出台相关的研究的报告,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实质性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奠定循环经济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进步,在社会生产方面存在较大的危机,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由于企业需要采用循环经济,促使循环经济会计的出现。

由于传统的会计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无法确保计量与处置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不能够准确地对企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资源信息进行准确地核实与披露,由此便出现循环经济会计。大量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会计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且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三、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比

(一)本质比较

基于传统会计理念下,视会计为一种较为重要的工具,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好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然而,与传统经济存在较大不同,循环经济会计将以下几点重要内容纳入至管理单位之中。分别是:自然资源、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等,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2]。

(二)目标比较

传统会计着力于记录好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为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更为准确与全面的参考依据,循环经济会计工作同样具有上述几点重要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基本工作目标。此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间和谐的发展的相关的信息,都会由循环经济会计向政府反映,此外,循环经济会还需要仔细地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回收的废弃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对象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所包含的工作对象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资金与资金运动,以货币衡量的方式体现出来。然而,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充分地考虑资金与资金运动,更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如:所回收的废弃物数量与效率、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

(四)比较基本假设

首先,需要比较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主体。其中,传统会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例如:首先,所特定的企业;其次,在会计报告中指出的主体。然而,循环经济的会计主体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如: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以及破坏周围自然环境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

其次,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比较。通常情况下,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在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别,两者都需要充分地考虑会计分析以及持续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为永久性经营企业;

最后,货币的计量,传统会计会以货币为基本的核算单位,而循环经济会计则需要评估以下几点重要内容,如:植被破坏水体资源等,然而,其无法使用货币形式对其进行开展核算工作,这就要求复合计量方式的使用[3]。

(五)原则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应当保障会计确认以及计量的准确性,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应坚持以下几点重要原则开展会计工作,如: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然而,在上述几点原则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还添加生活环境保护,以及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重要原则。

总而言之,循环会计理论在具有传统会计理论内容基础上,在本质、对象、基本假设等基本原则基础上,添加一定的内容,进而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具体进行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的过程,则需要充分地考虑两者间存在的不同。

四、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措施

(一)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理论

1.开展学术交流会。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应用自身具有的自然资源,召开循环经济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的会计内容内外环境、框架以及必要性展开讨论与研究。

2.出版相关的专著。会计学界与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可以成立进行出版的资助基金。在循环经济理论通过专家学者的审批之后,则可以对会计学术专著提供出版的资助,促使整个会计学界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的发展。

3.加强试点运行的研究。首先;会计学会在指导下,构建一个试点运行的评估小组,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此外,需要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强化实践研究

1.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企业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循环经济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相关的理论技能与操作等方面内容,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2.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相关的基本法律,给予循环经济工作更多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完善基本法律构架与法规体系,进而约束循环经济会计的各方面,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施行的平稳性提供重要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会计,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与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更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可以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不同,在企业的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剑波.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5,14:45.

[2]陈伟.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4:188.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9

物业公司的预算管理主要是指从事物业行业的企业依据当前企业财务运营状况,并根据财务预算信息对本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等多项指标进行估算和判断的财务管理方法。企业财务预算的主要载休是编制预算报表,主要包括企业运营利润表、资产负债表、预算资金状况等。物业公司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发展还不成熟。持续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还存在许多发展的障碍,其中财务预算管理,始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只有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才能保障预算信息的淮确性,才能进一步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对物业企业的持续化运营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一、物业公司预算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物业公司预箅管理的内容

物业公司预算管理涉及到众多的内容,只有处理好每一步预算流稈,才能在总休上完善物业公司的预算管理。具休的内容包括:营业收入预算。物业公司的营业收入预算主要是指,在企业运营的同定预算周期中,物业企业对承包单位所提供的所有的劳务服务量和业务量以及特殊产品销售量的总预算。营业收人预算主要依据企业年度利润目标和外界劳务需求进行预算编制的。物业管理成本预算。这一方面的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在物业公司的预算周期中,企业为了实现营业目标和效益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直接性的成本。物业管理的成本价格在不同的物业企业中有不同规定和标淮,主要根据当期的物价水平进行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主要是指物业企业在运营过稈中所必须花费的管理费用、投资费用、营业费用等多样费用的预算。在进行预算时要有效的区分仆么是变动费用仆么是同定费用;仆么是可控费用仆么是不可控费用。要综合考虑上一年的实际费用,并结合预算期间内的变动因素进行预算编制。物资采购预算。主要是指,物业公司在运营期间为了支撑物业管理而购买的各类商品费用和各项材料的费用等。

(二)物业公司物业管理的犄点

物业公司是向社会提供高层次、全方位的统一性物业服务的新兴行业,物业公司从一开始就是走市场化运营的道路,集市场需求、管理和服务于一身。其中物业公司的财务管理是公司得以持续运营的关键,而预算管理则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因此在物业公司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物业公司运营的特殊性,物业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也有其独有的特点:预算管理的综合性特征。主要是指物业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几乎覆盖了公司财务运营的全过稈。不仅是企业物力资源的代表,也是企业运营最终结果的重要休现。因此物业公司的预算管理具有综合性特征。较强的市场适应性特征。主要是指物业公司是集服务和管理以一身的行业,物业公司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而独立存在。物业公司在经营过稈中资金流动的速度较快,几乎每时每刻都发牛着资金的流人和流出,预算管理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因此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较强的应变能力特征。主要是指,物业公司运营的好坏通常对照企业资金收人和支出的状况。并根据财务预算的信息制定未来发展战略。但是在物业企业运营过稈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就需要物业公司的财务预算编制有一定的弹性,在特殊的情况下,发挥其应变性特征。

二、物业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要点

(一)物业公司财务预箅管理中出现的问題

1、预算决策能力不足

当前由于我国物业公司发展还不成熟,许多企业的预算决策能力还有待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财务管理、财务控制缺乏针对性。内部各个部门和公司财务部门的协调性还有待加强。许多公司甚至出现脱节问题。这样不利于财务管理人员收集淮确的.预算信息,不能讲公司内部的预算管理进行细化。同时许多物业公司在预算管理中对国家的《预算法》缺乏有效的认识,不能讲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和预算策略应用到日常的预算管理中,从而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出现问题。

2、财务部门责仟休制建设不健全

责仟休制建设是避免业务企业财务预算混乩的有效措施。只有明晰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权责,才能有效的避免内部财务处理权责不明、财务管理混乩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控制业务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风险。当前许多公司财务部门内部依然没有建立健全责仟休制,这将严重制约着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3、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人员始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支撑。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好坏。目前由于物业公司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内部财务人员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逐渐明显,一些物业公司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远远赶不上专门的财务组织内的工作人员。财务处理的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物业公司预箅管理水平的策略

1、采用不同预算编制方式,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物业公司的预算管理要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的状况采用多样的预算编制方式。首先对于不可控制的和变动的费用可以采用弹性的和滚动的预算编制方式,对公司财务定期进行差额预算。其次对于可控制的和同定的费用可以采用同定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强调这一部分预算的淮确性。同时物业企业要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模式,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将企业预算贯穿到企业运营的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中,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利于预算信息的淮确性,避免在预算过稈中出现缺项和漏项的问题,而影响企业未来财务决策。企业还要根据现实情况,将年度预算和季度预算相结合,根据物业产业市场的发展环境和企业运营的微观环境合理制定未来发展战略。

2、创新财务分析方法,明确预算信息

财务预算分析是企业财务预算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在物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重视财务预算分析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决策的淮确性和可执行性。而有效的财务分析方法乂是建立在淮确的预算信息基础上的。因此就需要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的收集公司内部财务运作数据,并通过合理的分析、判断,制定正确的财务预算策略。为了提升财务人员收集财务信息的效率,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配合力度。同时物业企业也应该在公司内部建立一整套的财务信息数据休系,实时的更新和处理数据,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淮确性和规范性。其次还要注重内部财务信息的积累和统计,根据企业财务预算的不同信息需求,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物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束语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10

自1月1日全面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 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我国预算会计已摆 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 济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 的道路近几年,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 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 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 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 化,因此,现行预算会计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不足, 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

1、核算范围的比较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所指的“事业单位”是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同时排除适用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因此,预算会计体系中所指的“事业单位”的外延要小得多。

西方非营利组织包括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范围包括政府、学校、医院等其它非营利组织;狭义的范围包括公立的学校以及私立的学校、医院和慈善类组织等。

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范围上的区别主要在于所有制。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只限于国有,这与事业单位会计和国家预算管理的关系紧密相关。而西方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不限于所有制,其涵盖范围更加广泛。

2、会计目标的比较

西方国家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大致归纳为三点。第一,谁是财务信息使用者。非营利组织按照与非营利组织有没有利害关系的标准来界定信息使用者。第二,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他们一般需要管理的信息、业绩信息和财务状况信息等等。第三,财务报告能提供什么信息。一般财务报告能提供组织的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量情况、运营情况以及财政状况等信息。

根据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情况,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政府、人大、纳税人等。第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主要包括资财分配使用情况等。第三,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等。

3、会计处理基础的比较

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93号公告《非营利组织折旧的确认》规定,第一,非营利组织大部分的固定资产应该计提折旧。第二,如果资源提供者提供目前不能使用的资源,则该资源应该确认递延收入。第三,对于有限定用途的资源,应该在资源满足其所附限制条件的时候才确认收入。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它虽然手续简单,但是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

二、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1、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新公共管理模式”是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一个基本框架性建议,它主要包括了透明度、灵活性、负责任、前瞻性、法律及正直这五个方面的要素原则。

建立较为健全的会计体系,应该坚持中国特色,坚持我国的渐进式改革路线,充分借鉴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政府其他各项改革的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制度。

2、引入权责发生制,充分反映受托责任制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除了对部分涉及经济活动的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余发生的业务均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为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以及财务状况信息,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引入权责发生制,明确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真实、完整以及决策相关。

三、结束语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不同于企业会计,但它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以及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入手,研究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以及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差异,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完善做出贡献,推动事业单位会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力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J].中国外资.2012,17:99-100.

[2]常丽,何东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张静.国外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比较[J].工作研究,2007,04:47-48.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12

关键词:资产减值,成本模式,差异

一、适用准则不同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不同特点, 决定了企业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存在差异, 不可能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在同一项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 虽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 但该准则主要规范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理, 其他资产的减值则由其他相应准则规范。这种做法也与国际惯例相一致。

二、是否需要核算减值视资产的期末计价不同而定

资产的期末计价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以何种计量属性反映资产的价值, 这与资产的后续计量相关。中外会计中, 资产的计量历来有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采用成本模式时, 资产按成本 (实际成本) 反映, 客观、可靠, 数据容易取得, 而且可避免由于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差异, 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因而是传统会计中常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在原有的损益表重心观下, 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自用而非销售变现, 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 会计一般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但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 资产代表企业未来利益的流入, 在计量资产时, 就不应以反映“过去”的成本为基础, 而应以反映“未来”的价值为基础。此外, 在物价明显变动的情况下, 采用成本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可比性比较差, 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信息相关性强, 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 公允价值又比较容易确定, 因而受到推崇并广泛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在全面推广使用公允价值。

从资产的性质来看, 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流动资产可以随时变现, 对公允价值的变动非常敏感, 相关性强;非流动资产则不然, 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对其并不大。考虑到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需要, 针对我国市场欠发达的现状, 本次会计制度改革, 我国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 目的是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尤其是资产的现实价值, 强化相关性质量。从此理念出发, 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 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 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计入当期损益, 这也符合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趋势;少数资产 (如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 则沿用成本计量模式, 防止企业的操纵。期末计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 不存在减值的核算;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的资产, 无论从资产定义或谨慎性原则考虑, 亦或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 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会计上应以反映资产“未来”的价值为基础、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予以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以其变动金额调整权益, 但当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时, 应确认减值损失。

三、确认资产减值的比较范围不同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需要将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 (可变现净值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进行比较。

比较的方法或范围有三种:单项比较法、类别比较法和总体比较法。其中单项比较法比较准确, 但操作复杂;总体比较法操作简单, 但不准确;类别比较法介于两者之间。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一般要求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 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 对于数量繁多、单位价值较低的

存货 (含消耗性生物资产) , 可按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目的或用途、且难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 可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二) 单项金额不大或单项金额重大但未发生损失的应收款项, 可按期末余额总额或分别不同账龄计提减值损失。

(三) 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长期

资产, 如煤矿建的铁路专运线、某个营业网点等, 应按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

四、资产减值损失的列支不同

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是预计金额, 并未实际发生, 上称为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资产 (账面价值) 转化为费用 (或损失) 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将导致费用 (或损失) 的增加以及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这种减值损失如何列支, 是计入资产负债表还是当期损益?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的规定, 企业预计的资产减值损失, 一律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按不同资产的性质, 分别作为管理费用 (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 、营业外支出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 和减少投资收益 (长短期投资及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 处理。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准则, 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 其余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中单设“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 提示信息使用者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风险, 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 还核算资产升值的利得, 在利润表中专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反映 (可供出售的资产, 持有目的并非赚取差价, 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先计入资本公积) , 这种损益虽不产生现金流, 但将其计入利润表符合国际惯例及全面收益报告的趋势。

五、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处理不同

界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应否转回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当资产发生减值时, 依据资产定义和会计确认的四条基本原则确认损失价值;而当原来资产减值的条件发生变化、资产价值恢复时, 也应依据相同的原则对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只有这样, 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允许对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并在财务报表中体现, 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 (IAS36) 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规定当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减少时, 企业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 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必须增加至其可收回价值。同时规定, 对于资产减值的转回, 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究其原因, IAS36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是从资产定义 (未来利益观) 角度考虑的, 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 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进行的会计确认, 属于会计估计事项。所以当计量资产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因素发生改变时, 属于一般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 也应进行会计确认, 将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我国曾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已经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主要理由:一是发生减值的长期资产, 其后价值回升的可能性一般很小;二是长期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难以准确计量。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近几年中, 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 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见, 我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特别规定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出发点是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粉饰其经营业绩。同时, 也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这是我国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的一项实质性差异。其余资产的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张竞辉.浅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J].财务与会计, 2006, 5.

[3]、王丽.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 2005, 9.

[4]、严循建.资产减值准备及其对利润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05, 3.

[5]、李润成.浅谈新资产减值准则理论与实务[J].财会研究, 2006, 3.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分析与比较 篇13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行给高校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部分,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实践性探索,真正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在当前高校预算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改革与实践,期望能够对高校预算会计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预算编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对高校事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预算编制合理、支出规范、管理科学,能促进高校发展,反之,则会造成浪费和损失,制约高校发展。高校必须重视预算编制工作,积极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改革预算编制办法,使预算编制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1]。

一、当前高校预算会计存在问题

1、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目前高校预算编报程序不够规范。预算编制没有一个规范的操作规程,部门问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一套真正自下而上、广泛沟通、环环相扣的预算编制程序。需要针对当前高校预算编制程序进行规范,提出有效的方案,从而实现高校预算编制程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高校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增长法。与收入管理体制相比,高校的支出管理体制明显滞后,基本上处于传统形态,对资金使用方向缺乏指导性。高校现有的预算体制基本上运用“基数+增长”的编制方法,这种方法过分依赖基期数据,预算指标的松紧度把握不准,随意性大,如果原有基数不合理,就会造成新的预算年度经费安排不合理。

3、预算下达时间滞后。高校内部预算编制工作通常是春季开学后进行,一般要到3月或4月份下达,预算下达时,年度已过很长时间,致使年初预算执行带有盲目性。并且,由于预算编制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项目论证和需求调研,导致仓促制定定额,项目论证不充分,从而影响预算编制准确。

4、随意追加预算。由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同时在编制预算时,一般都留有一定的机动经费,导致用款单位频频要求追加预算,加上高校内部各部门间利益、目标不同,加大了预算执行的难度,造成随意追加预算,预算管理严肃性大打折扣,没有发挥应有的计划控制职能[2]。

5、预算安排没有充分体现中心工作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学费收入用于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基本教学经费不低于20%;普通高校的师生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年迸书量等指标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些指标是衡量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目前,高校的预算经费安排没有很好地体现高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要求。

二、高校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实践

1、建章立制,实现高校预算的制度化管理。首先,可根据现阶段的实际,建立健全校院(部门)二级预算管理体制。成本费用依其责任主体是否能控制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凡是责任中心能控制其发生及其数量的成本称为可控成本,凡是责任中心不能控制其发生及其数量的成本称为不可控成本。具体来说,可控成本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可以预计,即成本中心能够事先知道将发生哪些成本以及在何时发生;二是可以计量,即成本中心能够对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三是可以施加影响,即成本中心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调节成本;四是可以落实责任,即成本中心能够将有关成本的控制责任分解落实,并进行考核评价。凡不能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成本通常为不可控成本。属于某成本中心的各项可控成本之和即构成该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从考评的角度看,成本中心工作成绩的好坏,应以可控成本作为主要依据,不可控成本核算只有参考意义。

2、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高校的预算管理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竞争环境的巨大变化,使高校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竞争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推动高校经营管理各方面适时而变,也冲击着高校传统的预算会计管理模式。成本管理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其内容的管理要素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管理到战略管理,在近、现代最终完成了从传统成本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演进[3]。

3、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加强对整个学校预算工作的`指导和考核。许多高校的成本管理只限于教育领域和后后勤,对成本费用发生的其他环节缺少足够的关注,如对产品设计成本没有进行控制。其实,产品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设计是否合理,设计不合理、质量过剩会造成先天性浪费和损失。如果成本管理工作向技术领域扩展,那么成本控制将渗透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教学管理与高校基建项目与服务;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基础设施等。要加强对高校各个部门的预算会计管理,实现高校预算工作的全面性,通过建立高校预算管理机构,实现整个高校预算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4、将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内部各学院(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每个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考核和奖惩措施与制度,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并积极地运用到各个学院与部门中去,让这项制度真正是全校的制度,每个部门都是这个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要将预算管理的成效反馈到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实行考核制度。加强对高校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的成效考核,进行适当有效的奖惩制度[4]。让整个预算会计制度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完善,进而进一步指导高校各个学院与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引起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没有完善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实施就是空谈,更不用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结论

上一篇:辩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下一篇:对公司人力资源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