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可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关键,因此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势在必行。该文通过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从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并结合我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其他工科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理念下的“非常规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课题《常规课堂中“非常规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目前,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对非常规能力的认识不够,作者通过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实例展开研究,希望能在非常规能力培养方面给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非常规能力

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传统大学对人才培养是单一化的,都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追求高深理论作为它的培养方向。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除少数精英型高校之外,大量高等学校,应当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一、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教育界十分重视的问题。除毕业人数增多给就业造成的压力外,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导致大学生缺少这种可雇佣性的主要原因,应集中在高校的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问题,怎样改进教学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同样是高校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急需解决的。

在国内外学者在就业能力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和机构通过调查研究都给出了就业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个人管理能力等。另外,组织能力、忍耐能力、专业能力、基本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个人特质方面的能力在学者的研究中都被放入了就业能力的要素构成中。我们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针对一般环境下的常规能力。而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对常规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渐趋下降,非常规分析能力和非常规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我国的教学与国际上其它一些国家的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显著特点,因而我国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理论水平较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不足。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科问题,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而这里面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非常规能力。

如果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常规能力,而忽视非常规能力,尚可以培养出研究性人才的话,那么,应用型高等教育是绝对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全国约有30%的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部分高校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对于应用型学科,课堂上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以及忽视非常规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势必是“过时与不实用”的,课程形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与“非常规能力”相对应的是常规能力。这种常规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必修内容,而“非常规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则是一个空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能引起国人的重视,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不知何谓“非常规能力”。“非常规能力”是指在已知条件不足,又必须求解的情况下,将其他领域的思维和方法用于当前领域的能力。这种“非常规”是相对的,“非常规能力”包括非常规认知能力、非常规动手能力、非常规分析能力、非常规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非常规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老师切实有效的实践才能得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设计、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

麦可思为高校评价培养质量时使用了35项基本工作能力,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以下三个能力。一、表达能力。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会广泛运用的能力,也是作为公民和一切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在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同时,实现让用人单位领导的认可和赏识,就需要个人非常规分析能力和非常规交流能力的融合。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的另一大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清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一些心理学家坚持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而只有解决不同问题的特定推理方法。许多学科非常复杂和独特,学生必须首先掌握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方法和完整的专业知识,才能对该学科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这里面包括: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辨出同一问题的不同论点与利益关系;搜集相关材料,并分析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围绕某一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分析证据并运用推断、类比等常见的推理方式考察各种方案,最后提出合理的判断和最佳方案。而这些都需要非常规能力的辅助。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指导他人的能力。在我过去所经历的填鸭式教学中,缺少了像“指导他人”这样的职场中需要的基本能力。而这类能力不能通过满堂灌来掌握,要通过“做中学”来培养。这一能力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改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很好的体现。

二、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非常规能力培养的实例分析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2013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全面启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室由“排”变“圈”,组建3—4人的学习小组,变“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式学习”。此教学改革基参与式教学理念和伙伴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快乐性学习、娱乐性评价”为原则,以培养学生“五会”(学会开发项目、学会集体讨论、学会团队合作、学会陈述报告、学会评估取舍)能力为目标,以工程任务或典型问题为学习任务,课堂上学生可以“玩”手机,用于讨论或查阅资料,教师组织学生借鉴电子游戏规则创制考核方案,建立班级“分池”,学习小组间开展“抢分”、“夺分”,变教师考核全体学生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相互考核。依据“小步伐,高频率,快反馈”原则,把分数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在团队式学习模式促动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基于数据支持的决策能力等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其实质就是非常规动手能力、非常规分析能力和非常规交流能力等非常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

齐齐哈尔工程学将TRIZ理论讲座安排在新生入学的职业前瞻教育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活动,开发个人的思维,捕捉创意,通过TRIZ理论的指导完成一件工程小制作,进而实现专利开发、创新作品制作等。同时在工程实践过程中,设计非常规工程实践活动,主要是设置一些工程实践项目由学生利用专业实习基地、专业实验室或身边的一些材料自己制作非常规实验器材,利用这些“非常规”的实验器材,使工程实践活动具有趣味性、新颖性、独特性,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冒险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学会将非常规思维能力、非常规分析能力融入到工程实践设计中,提高学生的非常规实践能力。

(三)在课堂重视非常规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非常规性问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它意味着以独特的方式选择多种方法法则,并且把它们综合起来运用,它将建立起学习者先前不知道的更高级的方法。它与常见的问题不同,非常规问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规性问题的解决中包含学科本身的内容。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于解决问题者的新颖性,使得问题解决者没有现成的对策,因而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要顺利地进行问题解决,其前提是已经了解、掌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在问题解决中要综合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

所以非常规性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该学科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帮助。

作者:张莹 张巍 郭玲玲 陈景鑫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2: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可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关键,因此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势在必行。该文通过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从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并结合我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其他工科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自2016年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1]以来,工程教育认证在各大高校积极推进。目前,全国227所高校的1170个工科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9个。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关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明确规定了毕业生标准的12项要求,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之间有明确的映射结构关系,课程为能力构建的载体,每一种能力要求都要有对应的课程群去支撑。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开始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还不太成熟。加上对学生培养定位也与重点本科院校有所差异,故不能完全沿用他們的课程体系。因此,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针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例如:潘杨等人[2]通过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明确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出发,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李月华等人[3]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重点讨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赵亚妮等人[4]阐述了西藏民族大学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和具体做法;于雷等人[5]讨论了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提出以现代工科专业理念为核心的“SER”课程思想,构建“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蒋敏兰等人[6]根据自身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经验和实践,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各课程与认证标准之间的关系,各模块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支撑关系。

综上所述,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我校办学目标和特点,本文探索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构建,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修订,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相应课程体系,落实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

1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势在必行

课程体系通常是指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与配合的形式,主要解决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内容[7]。课程体系具有三大特征:系统性、群聚性和关联性。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专家指出[8],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需要大批新兴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可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关键。虽然,中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但是当前中国工程教育下工科人才实践能力不足,具备企业经验的工科教师比较缺乏,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比较落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科专业,中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宗旨就是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在电子通信系统的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撑。近年来,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开始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侧重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但相应的课程体系还不太成熟。由此可见,在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培养新兴工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首先要为新兴工程科技人才打下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所以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势在必行。

2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办于2003年, 2016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高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开设了智能服务机器人和嵌入式系统开发2个专业方向,有专任教师25人(博士15人,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600人。

通过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本专业获得了一些很好的成绩。(1)平台建设突出,教学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南省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10个省级教学平台,拥有全固态储能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省教改、教育规划项目2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7项,发表教改论文30多篇,主编教材21部,与华为合编《智慧社会技术与实践》等教材,获省级教学竞赛奖9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金课6门。(2)应用创新能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近三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参加行业协会学科竞赛获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6项、省部级9项;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呈上升趋势,2020年录取率为11.24%。

目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由于我校属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所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学成果奖励缺乏;(2)国家级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缺乏;(3)与电子、通信专业直接相关的教授和博士人数较少;(4)35岁以下的青年博士数量缺乏。

3 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围绕“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人才培养定位,产教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电子、通信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呢?首先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然后通过学生就业行业及岗位分析,最后通过行企业调研等方式来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原理分析、研究和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的构成分为工程基础类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类理论课程和专业类理论课程三个教学模块,如图2所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基础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等;专业基础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等;专业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单片機原理与应用、FPGA原理与应用、嵌入式原理及技术等。

为促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同时使学生掌握宽泛的专业知识,本专业先后邀请了校友、省内外相关兄弟学校、用人单位等人通过座谈,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优化课程体系。特别是2015年10月31日,我校承办《湖南省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会学术年会》,来自省内28所高校的100余名老师和相关企业代表与会,利用此次机会我们请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相关兄弟院校把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5级及以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改革了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课程体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制订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例如:针对专业基础类理论课程中的《模拟电子技术》,2015级之前的课时为56课时,2015~2018级修改为64课,从2019级开始增加为72课时;为了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数,专业理论类课程《DSP技术及应用》由32课时增加为48课时;根据专业调研和已毕业学生反馈的就业市场需求,增加了《PLC原理与应用》《FPGA原理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发展工程教育认证的时间较短,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代表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时,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指导下,本文讨论了工程理论类课程体系构建,引导课程教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郑育英, 方岩雄, 叶飞.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浅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19): :188-189.

[2] 潘杨,朱磊,张晓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0):85-86.

[3] 李月华, 郭玮, 杨斌, 等.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构建探讨——以南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8(14): 107-111.

[4] 赵亚妮, 闫刚印, 张春玉. 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设计[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9,9(3):163-167.

[5] 于雷, 安玲玲.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 科技视界, 2019,35(11):184-186.

[6] 蒋敏兰, 张长江, 黄志亮, 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高教学刊, 2020(31):83-86.

[7] 李菲.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科技与创新, 2018,117(21):119-120,123.

[8]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2):26-35.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邓杨保 肖卫初 邓曙光 胡赛纯 谭跃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 篇3: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导向研究

摘 要: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地方特色和行业背景,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对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的导向作用,以此期望推动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机械工程 应用型本科

2006年3月,我国教育部于正式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1-2]。2013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临时签约国[3]。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创建于1978年的工程机械系,是我校的老牌工程类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如何在这个经济发展浪潮之中培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机械专业人才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课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我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将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1 工程教育认证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体系导向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主要参考了美国ABET的认证标准制定,认证程序和认证政策也广泛参考了《华盛顿协议》的做法[4]。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也是“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并从12个方面对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提出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5]。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我校机械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以下目标导向作用。

1.1 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导向作用

在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都立足于宽口径,这样确实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面,但同时也导致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没有很好的切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按照工程专业认证要求,结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和高等学校机械工程专业规范,围绕工程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从12个方面制定毕业生所具备的目标要求。同时,根据我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紧跟机械专业的专业特性,重点调研已经通过机械工程专业认证的同类高校,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等6类课程又制定相应的培养标准,进一步明确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1.2 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的导向作用

根据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理论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们从培养目标、水电行业背景和人才能力需求等基准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并且按照机械工程专业大平台培养要求,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体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的通识核心课程以及以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选修课程为主的素质拓展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占专业课程教学总学分比例大于30%。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依据机械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成,设置了三类专业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既要充分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要求,又要突出专业特色,强化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教育课程占专业课程教学总学分比例为69%。

此外,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迎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需求,我们还针对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最新应用开设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对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培养。

1.3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导向作用

依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为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中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在培养目标中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理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设立开放创新实验实践项目。学生根据兴趣愛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潜能。

在设定开放性创新实验实践项目时,针对参加实验实践项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合理设定项目的难度系数,并指导学生制定实验实践项目的实施计划。开放性创新实验实践项目的特色在于“创新”,因此在引导学生实施项目时,一定要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开放性创新实验实践项目完成后,一定要综合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给予综合评价,因为过程中的表现才能体现学生各个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能仅仅依赖实验结果来衡量。

2 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以目标达成为导向,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本文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培养体系导向,以此期望推动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6,北京,2015.

[2] 王欣欣,杨振中.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学的导向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3):81-82.

[3] 汤赐.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学生评估[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40-42.

[4] 黄进刚,陈婷婷,陈建军,等.工程教育认证对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6(32): 59-61.

[5] 孔祥杰,夏锋,宁兆龙.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9):9-14.

作者:陈法法 陈大伟 陈保家

上一篇:关于责任胜于能力演讲稿下一篇:电力企业员工精彩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