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共8篇)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篇1

西校[2007]85号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按照西南大学“以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实施“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立足国际化视野和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等5大工程18项计划(简称518质量工程),到2010年,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西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三、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1.培养方案修订计划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多类型创新人才,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计划的实施:在2-3年内,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等几大模块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学分、课时,强化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的管理,切实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

基本建设目标:最终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类、分级、分流培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 以开设“创新实验班”为突破口,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计划的实施: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创设“创新实验班”,在课程开设、项目申报、实验室开放、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配备等条件上给予有效保障;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分类分级教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建立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和滚动竞争机制,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加大对“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的投入,创设“创新实践学分”,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光炯计划”的实施,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创新实验班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3.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计划的实施: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特色以及改革取向,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的立项管理,设立“西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立项申报,与教育部、重庆市、相关研究学会、研究机构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构成多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加强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结项验收;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经费资助和奖励力度;努力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基本建设目标:确立与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相一致的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和特色,力争在各级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奖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市级及其以上教改立项超过200项,市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超过50项,在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4.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

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计划的实施:设立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基金”,支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学术讲座和特色活动,奖励在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等,资助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工程”,精心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讲座、重点课程、特色活动、推荐图书和实践基地;建设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平台“雨僧网”和编辑文化素质教育《雨声》专刊。

基本建设目标:基本建成西部地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性基地。每年组织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讲座(“雨声讲坛”),每年开展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特色活动,每年推荐100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优秀图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门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课程,建成100个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二)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

5.教学内容更新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强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

计划的实施:吸收各学科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补充和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和体现各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与专题化改革,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为先导,推动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其他公共课课程教学改革和分类、分级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基本建设目标:分类、分级、分流的教学模式初步确立。各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教学的示范作用得以彰显;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术性和适应性得到显著加强。

6.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实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计划的实施: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农”计划;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建设10个左右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400个,力争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再上台阶。

7.研究性教学改革计划

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的探究性和学术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计划的实施:举办学习交流会、教改研讨会等引导师生对研究性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开展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加大学校“本科学生创新基金”对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支持力度,资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等创设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倡导和试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让优秀学生尽早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起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使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8.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牢固树立师资建设以学术为根、以教学为本的观念,致力于培养学术造诣精深的教学名师,促进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计划的实施: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校工作;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启动“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开展校、院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有效的团队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本科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重庆市教学名师8-1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

9.专业建设计划

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重点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建设,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带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新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丰富专业内涵,凸现专业特色;建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专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设立专业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品牌、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不善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全面启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90个左右,建设校级品牌、特色专业30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全国重点建设特色专业8-10个。

10.课程建设计划

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计划的实施: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加强研究型、课题型、探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的建设,着力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界定公共课程范畴,改革公共课程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和教师教育课程11个公共课程教学部,在所在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对全校公共课、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基本建设目标:课程总量显著增加,基本满足学分制实施要求,所有课程均达到达标课程标准,建成校级重点课程400门,校级精品课程150门,重庆市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11.教材建设计划

深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改革,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加强教材选用管理,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力争编出一批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精品特色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计划的实施: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组织落实校级、部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精品课程建设,着重搞好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启动新教材建设项目,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学校特色,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成校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

1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以校园网为依托,以现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改造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

计划的实施:全面实施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录编系统;启动重点建设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品牌建设专业必修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平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建成既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数字化教学中心;建设若干既能为开展案例课程教学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素材的案例库;建设一批既能够满足网上测试需要,又能够用于校内教学诊断的试题库;建成具有教学示范和推广意义的视频课程资源库。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涵盖400门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成以大学生英语、教师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为主体涵盖主要专业和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平台。

13.教学基本设施建设计划

按照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标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计划的实施:按照“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配置教学实验设备,满足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要求;建设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切实保证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公共教学楼建立网络中央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完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室管理信息化;加大对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尤其加大对新办专业、双语课程的图书文献资料的投入;加强对校园网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运动场与体育设施的建设,调整各类设施布局,充分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需要。

基本建设目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达到8000元以上;公共教室座位数达到生均1.5个,多媒体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60%,语音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15%,各种规格的微格教室座位总数达到500个;在公共教学楼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座位数达到1000个。

(四)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

1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计划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实施优化组合,对教学实施目标管理,对教学过程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监控,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维护良好的本科教学秩序,保障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计划的实施:完善包括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与教学督导委员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与督导组、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健全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在内的质量目标责任制;完善对教学目标的前馈监控、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对教学信息的反馈监控。完善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网上教学信息收集和“教学110”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等教学监控措施。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监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三部分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15.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计划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操作措施,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专项检查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进一步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定期采集和公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加大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奖惩力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评价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课堂教学网上评教制度,课堂教学评奖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成以学生网上评价为主体的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在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16.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要素,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应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立师德,铸师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狠抓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提倡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完善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学生专业调整办法,适当放宽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加强校纪校规教育,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加强诚信教育,严格违纪处理,狠抓考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干部、学生管理干部跟班听课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学习访谈制度;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学习管理工作新方法,实行教育、激励、严格、规范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形成教学不发水、学术不造假、考试不作弊的校园风气,创造教学质量有保证、学术水平有高度、学生毕业有去处的良好局面,促进我校教师重教、厚德、博学、严谨的良好教风和学生励志、勤奋、进取、成才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17.学分制运行体系创新计划

在总结1994年以来试行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国内外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教学管理思想大讨论,充分认识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修订学分制培养方案,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以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排课选课管理、信息检索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数量,提升课程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确保满足学分制教学需要并正常运转;建立教学及后勤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全天(8:00--22:00)不间断排课,实验室全天开放,图书馆全天服务。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18.分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探索分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明确学校、学院教学管理职责和目标,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稳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计划的实施:严格落实本科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学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各部处、各学院、党、团、工会、学生会等各级组织的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建立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和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督察;教务处作为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监督三大职能,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学院党政一把手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院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单位和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的主体,要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本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学院建立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导组,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督察,党政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实施对全院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评估、评议与监督,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把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篇2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现存的问题

1. 认识误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教学团队的功能和内涵认识较为模糊。例如有的学校将其视为行政机构, 在团队建设中就过于重视权利和层级的分配;有的学校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组织, 于是在建设中就缺少了明确统一的目标管理措施。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远远达不到原有的预期。

2. 缺乏团队精神和带头人。

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大多是独自面对着特定的教育情境, 相对孤立封闭, 教师之间彼此隔离防范, 缺少协同合作的氛围和气息。个别教师性格清高, 面对着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也是碍于知识分子的情面不愿意向别人请教, 更谈不上合作研究了。也正是这种团队意识的缺乏, 在教学中很难产生重大成果。另外, 一个团队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带头人, 而在一些新建地方院校中仍存在缺乏团队带头人的现象, 甚至在有的院校依据着科研成果选拔出来的带头人不能带头的现象。还有的带头人缺少奉献精神, 觉得指导其他青年教师浪费时间, 不如多发表几篇文章, 导致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缺乏了传、帮、带的过程, 自主发展困难较大, 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 导致团队松散。

3. 重申报, 轻建设。

只有通过了申报评选程序的教育团队才能够获得立项。一旦获得了省级或者是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项目申请, 不仅学校可以赢得荣誉, 还能够能到可观的建设经费, 因此, 不少兴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申报项目有很大的积极性, 想方设法积极立项。但在获得批准之后, 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往往大打折扣, 形成了积极申报草草建设的尴尬境地。

4. 缺乏绩效考核机制。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 教师在职称晋升上缺少一定的自主权, 只能依照刚性的晋升标准准备必要的科研成果。学校为了提升自身“实力”, 全力扶持教师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 由于较难引进和留住高职称的人才, 学校对教学和科研这二者在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明显失衡, 使得科研突出但教学效果一般的教师占据优势, 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甚感不公。这种制度也导致了教师攀升了科研的积极性而降低了教学的兴趣, 教学团队也失去了对教师的吸引力。

5. 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只有有了人力、财力、物力及团队文化的强有力支持, 教学团队才能够健康有效运行。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教学团队重视不够, 同时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支撑, 团队的活动无法展开, 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 尚未形成教学改革中的合作机制。还有一些学校, 虽然也有专项资金的支持, 但是由于缺少监管制度, 导致资金很难运用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理论

1.“教学团队”概念。

团队本是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 指的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所组成的共同体, 利用成员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信息、资源来共同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之后逐渐引申出很多的团队, 例如销售团队、教学团队等。教学团队指的是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们为了完成共同教学、建设目标而组成的群体, 在这一群体中, 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负责带头, 有着合理的知识和年龄结构, 合理沟通,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定期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教研与经验交流工作,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2. 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教学团队建设内容框架可从内部环境、支持环境和教学建设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选拔和培养团队带头人。本科院校团队带头人应是本学科中拥有较深学术造诣以及创造性学术思想的专家, 致力于本学科建设, 在教学一线坚持授课, 治学严谨、品德高尚, 有着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贯彻“质量工程”理念, 将所有团员的共同愿望作为团队建设的总目标, 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其次是团队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 将研究所、教研室、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作为建设单位, 把相关的系列课程和专业作为建设平台, 形成一个知识和职称、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团队结构。最后是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团队成员之间通过讨论、对话和备课以及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沟通, 实现整个团队当中经验和资源的共享与增值。

3. 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

教学团队的构建, 应遵循着以下三项原则来实施。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设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应紧密结合科研工作, 激励高水平的教师加入团队, 并充分地发挥出其优势,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的学术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工程”下的教学团队建设, 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知识与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自学、实践、交流、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 实现资源整合。在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过程中, 应鼓励跨学科、跨学校的方式来建设团队, 同时辅以多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1. 教学理念。

所选择的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要想整体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水平, 就需要选择既能体现本专业的最高水平同时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来作为支撑。教学团队的建设,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质量, 继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用先进理念来指导教学改革。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 容易形成自身的专业之见, 缺少教学长远规划和改革创新思路, 依赖于教学经验, 缺乏教育改革深化的动力。所以,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也是一次变革教学理念的过程, 需要团队做到不满足于现状, 积极探索改革, 坚持用科学理念指导教学。有了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撑, 教学团队的研究水平肯定是一流的。

2. 教学突破口。

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不仅要重视团队建设, 还要选择好教学突破口, 这是涉及教学团队发展方向的一个大问题。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 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在前沿性的教学问题中还欠缺全面深入的把握, 在这类院校中,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学术价值的且适合教学的教学团队;其次就是要根据新建院校培养人才重心下移的特点, 在选择教学突破口时重点着眼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现实, 力争培养极具学科特色和带动学科发展的教学团队。既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为应用型, 那么, 就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并且使其成为极具特色的教学突破口。

3. 高水平管理。

建设专业的学科教学团队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且需要较多的人员和较长的周期及较宽的工作面。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一方面是培养高水平的教师, 同时还要肩负着培养优秀管理人才的重任。所以说, 高水平的管理对于建设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 还要将管理影响教学建设的意识和目的贯彻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在团队管理的机制和模式的选择上, 也要考虑到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特殊性。管理工作在协调教学机制的运行、教学人员的流动、教学绩效工作的考核与认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 团队建设者要对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 因为如果将整个团队比作是一部机器的话, 那么要想维持机器的良好运转, 管理就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而随着院校规模扩大化和职能多样化的发展, 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 教学团队的管理问题也愈加地突出。同时能够保障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的就是健全的管理制度, 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因此, 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就要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

4. 明确目标与任务。

团队目标在教学团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目标反映出来团队的存在理由、活动界限、团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功能和地位等等。只有在有了共同的目标之后, 教学团队成员才能够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不断交流互动, 以碰撞出新的火花, 实现团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提高整个团队建设水平。在这期间, 团队管理者还要观察了解成员个体间的要求和期望, 适时设置共同目标以引导和激励成员的集体意识。

5. 评价机制。

目前, 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对教师职称和考核工作由第一责任人决定而其他合作者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的情况, 在客观上阻碍了教师之间的合作。针对这一情况,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构建一种利于团结成员共同合作的机制鼓励和促进团队建设的发展。这一机制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要求, 高校应将团队和个人的业绩进行双向考核且均作为参评依据, 将团队业绩和力量作为评价机制的重要导向。这一评价机制与传统机制不同, 原有的评价机制只是单纯地看重个人的绩效业绩, 而这一新型评价机制同时侧重个人和团队二项业绩的绩效, 以此来引导成员尽量追求团队力量和绩效的最大化。在评价机制的操作过程中, 学校除了奖励教师个人的业绩之外, 还要采用基于整个教学团队绩效的奖励和评价方式。由过去的重视个人业绩考核转向团队整体业绩考核, 由过去重视过程管理转向现在的重视目标管理, 由过去重视年度业绩考核转向重视团队间的业绩考核。宗旨是鼓励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 激励教师们共同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 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 加强团队凝聚力。在评价的方法上, 要设法消除教师之间的不恰当的竞争, 要促进教师真实地表现自己、主动地接纳别人、积极地帮助他人, 以实现教师间的真正的合作。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关系着区域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质量工程”背景下, 院校不仅要更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理论, 同时还要在实践路径等方面积极构建符合团队发展的制度和措施, 并进一步加以完善, 使其能够促进和鼓励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发展。

摘要:在教育部要求实施的“质量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 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存在的教学团队基础差和建设难度大等问题,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观点和意见, 力求摸索出来一条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路径。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04) .

[2]陈新刚.高校绩效考核工作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2) .

[3]孙丽娜, 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 2007, (05) .

[4]俞祖华, 赵慧峰, 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N].鲁东大学学报, 2008, (02) .

[5]黄玉飞.对高校教学团队的考核与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2) .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篇3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教学管理,虽然两者在具体操作层面和个别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原理与内在基本规律是相通的,尤其是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使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并受到检验和修正,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变革均带来极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同样如此。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 Management)被公认为代表了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它是一种以质量至上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组织长期成功的全过程管理。自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诞生以来,便广受关注,至今不衰。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一根本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它带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本科教学的高度重视,也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质量工程实施的两年时间内,每个学校都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比较具体地做了一些工作,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能忽视目前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成“重申报、轻建设”“重材料、轻实际工作”“重名誉、轻实效”“重要钱、轻花钱”“重个人、轻集体”的五“重”五“轻”现象。评前轰轰烈烈,评完后基本上就没什么动静了,把质量工程搞成了政绩工程或面子工程、名誉工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更主要的方面是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手段不科学造成的。因此,以企业“全新的质量观念、全面的质量标准、全程的质量监控、全力的目标应用、全员的质量管理”为特征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便对当下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及整个本科教学的管理具有极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针对目前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遵循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从机制建设方面对质量工程的有效实施作了如下思考与设计。

一、全新的质量观念: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立项目网络化管理机制

质量工程以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六大方面项目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创造性地通过竞争申报立项和项目管理的方式调动广大高校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学校在构建“质量工程”建设总体方案时,必须要在充分领会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念”,将质量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

1.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第一,科学规划、分清主次。质量工程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领域,基本囊括了本科教学的主要方面。作为办学主体的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类型、层次、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对象等定位和发展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宏观上统筹规划,系统设计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数量,首先练好内功,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遴选申报对象,争取在国家和省级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达到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的效果。

第二,确立原则、厘清步骤。确立“重组织、重规划、重特色、重培育、重立项、重团队、重管理”的“七重”建设原则;在具体建设步骤上要确立“教学单位预选、培育第一批,学校建设、储备第二批,学校遴选、上报第三批”的“三批次”建设思路,统筹抓好“三批”项目建设工作。管理上主抓三个重点体系,即课程建设体系、师资建设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体现项目建设的力度。

第三,构建体系、确保质量。根据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要求,构建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和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见下图),形成以学校项目为基础、省(市)级项目为骨干、国家项目为龙头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奖”等项目上进行专项培育和申报,并与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本科教学评估建立有机联系,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

2.项目整合

通过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创立平台式管理系统,在三个环节将相对分散、各自为政的项目整合统一为一个项目管理暨资源共享性的网络平台。

这一做法的具体优点在于:

第一,在项目申报环节实现项目申报与评审的网络化,改变过去先纸质材料申报,后网络建设的弊端,节约资源与人力。

第二,在成果展示环节。将各项目的建设成果和建设动态通过网络及时展示出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让“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产生应有的经济、社会、教育效益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名师及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育。

第三,在过程监控环节,根据项目管理办法和各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能够实时监控各项目的进展动态和完成情况,及时提醒和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规定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项目过程监控薄弱的局面。

二、全面的质量标准和全程的质量监控:量化指标,监控过程,建立质量问责机制

项目建设对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教学项目在本质上不同于科研项目,但现在教育部通过立项的方式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管理上便要遵循项目管理的基本规律,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点。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坚持质量项目管理的指标量化和质量监控的全程性。指标量化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建设过程监控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质量问责是确保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1.确立标准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原则意见,在制订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时,要从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环节出发,确立系统全面的校级质量工程遴选和建设标准。

2.指标量化

要本着“全程量化管理”的原则,建立“量化申报、量化中期考核、量化结项验收”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将申报和验收中能够量化的有关内容尽量量化。根据教学项目的特点,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和验收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在项目管理中因数据或表述模糊,导致项目验收无凭可依,最终项目的建设效果或推广价值也不了了之的局面。

3.过程监控

项目管理必须对事前申报、事中监控、事后验收进行全程管理。依据项目申报书和建设任务书,通过专门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学校和各教学单位负责对在建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和定期的中期预检查和结项预验收,按相关文件履行项目的质量监控职责。监控或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进展及量化指标的实现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4.质量问责

学校应制定详尽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实施单位(主体为各院系)及其承担项目的具体责任人的连带负责制,建立明确和操作性强的奖惩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度表彰和奖励,对在项目建设中有重大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没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给予处罚,并将奖惩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三、全力的目标应用:加强建设目标考核,突出应用,注重效益,建立项目推广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是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统一,目标管理是过程管理的最终归宿,过程管理服从和服务于目标管理。教学项目的管理目标在教育部质量工程1号文件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这一总体建设目标,各实施主体在项目验收时要重点考察如下方面是否达标:第一,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情况;第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第三,项目管理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第四,成果推广和验收情况。最后,由学校“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出具验收结论性意见。对验收未能通过的项目,将缓发项目负责人年度岗位津贴和职称津贴,要求在半年内完成整改,通过验收后再予补发;整改不力的,则取消其“质量工程”项目的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验收通过的项目上,学校或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建设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突出时效和实效,注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应用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通过举办建设经验交流会或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邀请校内外同行参加,主动到建设经验丰富、建设效果突出的校内外兄弟单位进行学习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提高这一最终目的。全力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无推广”的不良现象。

四、全员的质量管理:变革治理,下移重心,建立全员激励机制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起,由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一项旨在加强本科教学、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工作部署,它再次强调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从而带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但要管理这样庞大而复杂的项目,实现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单纯依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具体的治理模式上必须进行变革。

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要不同场合,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宣传质量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全员动员,要让质量工程的抓手意识深入到每个管理者的管理细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日常的“教”与“学”,全员动员,全员经营,形成全校一盘棋、劲往一处使的格局。

其次,健全组织结构体系,根据质量工程的建设特点和建设目标予以明确分工。学校应成立由校级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管理部门代行项目日常管理事务。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为副组长、由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转发、制订发布“质量工程”项目指南,提出立项方案;保证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组织对相关立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结项评估;编制“质量工程”年度进展报告等职能。各工作小组及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建设团队,制订规划;负责指导、组织、检查监督本单位“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遴选、初审、逐级上报及立项项目建设,安排专人管理并及时协调解决立项过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组织本单位申报人的培训活动,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制订项目建设计划并具体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预期目标。

再次,高等学校必须要将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增加教学单位在实施质量工程、办好本科教学方面的责任和主体意识。作为以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大学组织,在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必须要将管理重心下移,把主要的管理和监控权下放至教学单位或直接面对问题的项目研究组,把问责职能赋予这些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细胞,使他们从传统的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则要履行好建立有效的宏观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职责。

五、全面的质量管理:完善项目评价体系,以点带面,三级互动,建立质量提高长效机制

教学改革是一个学术性强、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高等学校在抓好以上环节的同时,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项目评价体系,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探索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1.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三级互动的方式、实现质量提升。

国家和省(市)级项目是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的龙头和骨干,对外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对内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要以点带面,重视国家和省(市)级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学校项目是教育部提出的三级质量工程体系的基础,质量工程实施的主体是各个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成败关键也在学校一级的建设。只有学校真正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在力求与国家和省级项目对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校项目的基础性地位,通过三级互动,长抓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育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项目评价体系,建立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虽各有侧重,但同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上,高等学校必须要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将项目实施与教学评估、项目建设与日常教学检查通盘考虑、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项目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完善项目内部质量监控,建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校性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评论员.将“质量工程”进行到底[J].中国高等教育,2003(9):3.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篇4

华师教(2003)第116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1]4号文件,简称4号文件)的精神,切实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完善与我校“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司函[2002]152号)中优秀标准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教育部4号文件,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和地位

教育部的两个文件是规范和加强本科教学的重要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针对性,全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要在全校牢固树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为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上,要明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强校之基”,要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的地位。

二、建立教学工作责任人制度和教学工作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领导体制 学校和院系党政一把手是学校和院系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办学资源的配置上,要保证教学人力、物力、财力的切实落实。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校长办公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决策和部署重大教学改革问题。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与教学管理研讨会,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落实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梳理,统一思想,推进全局性的改革。

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的部处长作为各部处保障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保障本科教学条件、保障本科教学的顺利运行作为本部处的重要工作,协助校领导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各院系要保证本科教学师资、教学设备设施、教学经费的落实。院系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关心院系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充分掌握院系本科教学的情况,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本单位本科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校各级领导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师生要求,发现存在问题并尽快加以解决,按照学校关于干部听课制度的有关规定,经常深入课堂、班级、实验室听课并了解情况。教务处将把校院(系)及部处领导每学期听课情况通过校园网及其它形式予以公布,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三、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本科教学的师资力量配备

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本科教学的师资力量配备。结合学校“十五”事业发展计划,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建设一支 适应创建研究型大学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立本科教学的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我校从事本科教学的主讲教师95%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及以上职务,三年内达到98%以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应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主干课程(没有本科教学需要的除外),对于因为承担重大课题等原因不能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必须经过有关院系批准,并由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院士、长江学者为本科生开设讲座和课程,鼓励知名教授为低年级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基础课。对于初任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经过相应的评审机制,获得任课资格证书才能独立开课。

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对于拒绝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质量要求的教师,不能聘任为教授和副教授。

建立本科主干课程主讲教师梯队,每门本科主干课程一般应配有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构成的主讲教师梯队。采取切实措施重视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采用外语原版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50%的课程,称为双语教学(不包括外语教学)课程,各院系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本科课程应当不低于8%。

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按照学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继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继续推动学校本科主干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十五”期 间211工程建设,增加资助力度,重点建设100门左右的本科主干课程和100门左右的本科双语教学课程。重视系列选修课程的建设,使学校选修课程每年开课门数增加10%以上。结合理科大楼和新校区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好本科基础教学实验室,尤其要重视综合性实验室的建设。

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的质量。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推动教材的更新换代,推动高水平有特色教材的出版应用。完善教材开发和选用的评审机制,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财经金融管理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尽可能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信息科学类、生命科学类和财经政法类专业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达到75%。

学校通过完善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鼓励教师多开课(包括跨院系课程),特别是多开优质课程。对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按150%计算工作量,并给一定建设费用。对因采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压缩的课时,仍足额计算工作量。对经过督导听课、评课后教学效果仍然不佳的课程,暂停任课教师开设该课程的资格。

学校鼓励各院系课程资源向外系相近专业和全校开放。根据授课时数及外院系选课人数,给院系适当经济补贴,涉及到实验消耗材料 的,院系间要协商划拨教学业务费。各院系也应给开课教师以必要的鼓励。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并在条件成熟时,对全校课程资源实施统一调配,向全体学生开放。

学校要增加教学设施的投入,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全校本科教学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达到30%以上。

结合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本科实验环节的教学,保证教学实验课的足额开出,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实验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科各专业的大部分实验室均应保证全天向本科生开放。文科各专业要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教学评价制度 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完善学校教学制度,建立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分制改革,研究和出台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时间、选地点、选课程、选老师、选专业)。为此,学校要全 面修订本科(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2003年起,启动校内二年级学生转专业的试点和按大类招生的试点。

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在部分有条件的院系试行“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尤其是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给予积极引导,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务处根据当进行的重要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学生问卷调查、校内外关于教学的来信等,对院系教学工作的进行综合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级。对不合格院系除提出限期整改通知外,学校扣发院系的部分岗位津贴。

学校根据下达到院系的编制数,考核院系应当完成的教学工作总量,不能完成的按比例扣发岗位津贴。学校鼓励各缺编单位采取积极措施,补充师资队伍。对于个别确实由于市场供需矛盾造成暂时性缺编单位,如果完成的教学工作总量超标、教学质量达标,学校核定后给予适当津贴。

院系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按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给以相应的奖惩。教务处将提供统一的课程授课质量调查表,供院系采用,并公布课程质量调查结果。学校设立校教学优秀奖(含教师奖、教材奖、管理奖),奖励优秀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工作马虎、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或管理人员,根据情 节轻重,给以不同等级的处分,直到取消当年申请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六、增加本科教学投入,实现本科教学经费的增长适度超前于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校逐年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在3年内达到将学费收入的30%(2003年达到学费收入的20%、2004年达到学费收入的25%、2005年达到学费收入的30%),用作日常教学经费,主要是指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和更新、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四项教学经费。

在教学经费中,下达到院系的教学业务费,自2003年起连续3年,生均经常经费每年增长10%。学校继续安排每年不少于100万的教学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各项教改项目。

建立教学实验室按拨款、每年有所更新的机制,每年预算额度为当年学费收入的3%左右。更新教学实验室工作采取立项方式进行,明确建设目标和责任人。要逐步改变现有教学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的状况,成立实验中心,由院系统一管理教学实验室,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七、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重视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全面转变。把学风、考风建设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营造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诚实守信、努力拼搏、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氛围,促进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

全面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 价系统、教学质量调控系统,通过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的评价,保证本科教学投入、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高。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发挥我校教育评价学科的优势,组织有关高等教育评价专家开发我校的学生评教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通过实地听课、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网上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本科教学质量信息,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客观评价。通过经常性的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建立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

完善学校已有的校内督导机制,发挥教学督导员的监督作用、指导作用和咨询作用,建立教学督导信息发布制度,并将其与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八、政策配套,措施到位,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进一步落实教学科研的经费、成果及奖励政策,保护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学科研经费、成果(包括教材、教学奖励)由教务处归口管理,统一汇总,院并归入院系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统计中。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学校落实配套经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的奖励和科研成果的奖励同样对待。凡在学校认定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在申报高一级职务岗位时均可作为科研成果予以认定。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篇5

(征求意见稿)

1.概述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等文件,进一步深化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标准。

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四次调整 中,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工业外贸”等本科专业合并,统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年,“贸易经济”专业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保留的特色专业,2012年正式设置为目录内专业。新形势下,我国内外贸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日益显现。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这两个具有共同理论基础和应用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

本标准是全国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在制定本校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过程中,可对本标准的条目进行细化,但不得低于本标准的相关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代码:0204 2.2本标准适用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贸易经济

020402 3.培养目标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和把握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言,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4.培养规格与基本要求 4.1 学制与学位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可实行弹性学制,但修 业年限不少于三年。鼓励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4.2 知识要求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 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

第一,基础性知识。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扎 实掌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专业性知识。了解从事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 规和惯例,掌握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专门知识的基本原理,熟悉商务活动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以及商务文书的中外文写作规范。

第三,工具性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所必 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

第四,通识性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 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状态和趋势。4.3 能力要求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的能力结构,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第一,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会利用现 代科技与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径获取新知识,具备自我学习知识、自我消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洞察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 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具 备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第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浓厚兴趣,养成尊 重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风俗等的良好素养,在读、说、听、写、译等各个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4.4 素质要求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包括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富于进取,具有团队意识。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 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自然科学常识,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 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贸政策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知识,掌握商务经营活动中的操作技巧,具备从事经济贸易理论研究或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 理品质。5.课程体系 5.1 总体框架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 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

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5.2 理论教学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要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通识课。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应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均衡设置。

第三,专业基础课。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合理安排给定课程的结构与课时。

第四,专业课。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条件设定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设课程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专业特色。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必修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物流学、国际服务贸易、服务经济与服务贸易、期货市场学、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 谈判等,各高校根据专业要求应至少从中选择开设6门课程。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性修读。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业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5.3 实践教学

第一,实验(实训)。各高校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或环节,利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专业实习。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至少包含一次专业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周。

第三,社会实践。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创业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应不少于4周。

第四,毕业论文。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学术性和实践性。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提倡聘请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6.教学规范 6.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应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修订。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应有规范的论证和审批手续。6.2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应在开课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内容视课程性质而定,一般应包括课程性质与简介、先修课程、课时数、各章节知识要点、教材、参考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6.3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前需认真备课,编制《教学进度表》,明确并公布课外辅导与答疑时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语言文字规范,仪表端庄。教师应适量布置课后作业,并认真反馈意见。6.4 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需制订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教师应直接参与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6.5 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考核 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成绩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7.师资队伍 7.1 师资规模与结构

第一,教师数量。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鲜明特点,为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确保教学质量,需保证有充足的教师资源,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人,18:1生师比仅为基本要求,提倡降低生师比。

第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30%。

第三,学历结构。专任教师学历的最低要求是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不低于30%。7.2 教师专业背景与水平要求

第一,教师专业背景。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研究背景,需通过岗前培训上岗。实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提倡定期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提倡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去国内外名校进行访学或交流。

第二,教师水平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爱岗敬业;应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不断 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积极开展并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8.教学条件 8.1 信息资源要求

各高校应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

8.2 教学设施要求

第一,教室和阅览室。教室数量应能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习的需要,阅览室应保证学生拥有座位和足够的空间。

第二,实验室。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规范,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切实保证实验室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实习基地。各高校应拥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成为学校与有关方面长期合作和交流的有效平台,通过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本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并通过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能等全方位的训练。8.3 教学经费要求

各高校要切实保障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专指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发生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非教学用途。各高校需合理确定教学经费的最低保障标准,并保障教学经费的稳定增长。9.质量保障 9.1目标要求

质量保障的目标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要满足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兼容,要有利于各高等学校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办出水平。9.2组织运行

各高校应围绕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建立并完善有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明确学校作为专业建设的责任主体地位,负责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提供经费保障等;强化教学单位作为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的实施主体地位,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负责动态修订和完善师资保障、教学计划、教材建设等具体事宜,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9.3 监控机制

通过多元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途径,完善常态化的内部质量管理自我评价机制;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相关评估机构的联系,积极构建质量监督的外部评估制度化机制;建立顺畅的教学名词释义

1.专任教师:是指高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并承担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

2.资源建设费:包括课程建设费、教材建设费、教学大纲编写费、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费、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购置费等。

3.教学运行费:包括课时费、命题费、阅卷费、监考费、课堂教学资料复印费、论文指导与答辩费、实习指导费、学生实习补助、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

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篇6

2012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2012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了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教学科研队伍。

同时,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工作,并形成了两年一届的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制度。2012年10月23日至11月22日,我院举行了2012年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活动历时一个月,经过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最后评出一等奖4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此次活动为深入推进学院教学教研工作,积极探索优质课堂教学模式,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北碚校区励精图治,潜心谋发展,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使我院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事业心强、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0人。根据北碚校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可知,本科教育生师比约为16:1,其中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2、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改善

教学资源是学校的办学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2北碚校区的教学经费投入为50万元,主要支出在教学、实验设备购置及维护、图书期刊资料购置、教育见习与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1.8万元,专项教学经费为18.2万元。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现有科学教育综合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言

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基础教学实验室面积近1384平方米,各类设施设备总价值3604750元。2012学院投入41万元用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维修购置,保障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在图书资料建设方面。我院图书馆藏书有42903种,达117939册,中外文期刊381种。2012学院在本科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中投入了约12万元,为本科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方面。学院计算机中心拥有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32个,微格教学实验室5个,课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达90%以上。2012学院在信息资源和设备建设中投入6.6万元,为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实践教学方面。北碚校区本科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有26个,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学生各学期均要前往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实践、考察。2012北碚校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09—2011级学生共7批次进行了教育见习、实习,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共3批次进行了专业实践活动。学院投入了13.6万元用于见实习、实践和基地建设,保障了本科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工程与教研教改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2北碚校区在狠抓本科教学常规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继续大力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果,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

(1)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并且积极组织实施,在全院范围内多次举行各层面、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座谈研讨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成功申办了“音乐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和“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本科专业”,扩大了北碚校区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举全院之力,依托教学、教研骨干,2012年7月,我院召开了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修订并制定了2012级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蓝本中,为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依据。

(2)学院在课程建设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a.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每期都自行开设有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和教师教育类选修课,2012北碚校区共开设各类选修课100余门次,开课率较高。

b.学院加大了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根据学校《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制定了学院精品课程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鼓励各系(教研室)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并不断建设完善已有各级精品课程。2012北碚校区成功申报一门校级精品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至此我院校级精品课程共有5门。2012年10月北碚校区启动了2012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评选工作,将在已有的5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之上再评选出1-2门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培育。

2、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建设情况

北碚校区狠抓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完善健全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措施及办法,效果显著:

a.2012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成功获批为学校特色专业;

b.肖其勇、林长春、杨祖涛、周洪、胡燕、路晨六人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被评选为2012重庆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c.6位教师成功获批2012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分别是:李阳洪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三笔字书写标准研究》、郑晓鸿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智能化在线辅助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周仁莲老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引入软式垒球项目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苏黎老师的《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逻辑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游泽生老师的《以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d.周洪、张漫琴等8位老师成功申报了2012年院级教改教研项目。

e.2012年教师在各类期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篇,全国小学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10篇,获奖1篇。例如,张丽珊老师的教改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发表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4)、《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状况的实证研究》发表在《基础教育》(2012.2),论文《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思考》获2012年重庆市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2012年11月我院8位教师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年会”,同时他们撰写的教研教改论文均被收录在此次年会论文集中,分别是:刘艳梅老师的《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小学教育(语文)专业为例》、蒋萍老师的《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叶志强老师的《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朱国会老师的《在<初等数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思考》、苏黎老师的《基于〈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熊志明老师的《职前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言语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刘应芬老师的《试培养凝练小学职业性语文教师素质的策略——基于“标准”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构想》、龙娟老师的《小学教育(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建构探讨》。

3、基层教研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积极引导各系(教研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与各系(教研室)自身优势和特点,要求各系(教研室)每学期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至少8次教研活动。依据《教研室管理办法》各系(教研室)每期开学初即制定教研室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期末还要及时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工作报告《201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整体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效果好。

4、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也是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北碚校区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创新了“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实践作为贯穿大学四年的系列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实现“未毕业先入行,一毕业即进行”的目标,实践教学投入和组织实施工作都开展得扎扎实实。

2012根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北碚校区共组织了10批次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了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和专业实践,涉及2009、2010、2011三个年级1097名本科学生。同时学院还积极响应、配合学校顶岗支教工作,2012年选派了两批次共46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前往各区县进行教育教学顶岗支教工作。

5、毕业论文工作

毕业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各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成效的全面检验,更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北碚校区也特别重视此项工作,从上至下认真组织、布置、落实毕业论文相关工作。

北碚校区2012届本科毕业生共135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有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讲师2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研究生3人,人均指导学生4人左右。2012届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自启动以来,我院毕业生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依照《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从拟题、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最后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检查,严格把关,并专门成立了毕业论文督查小组,对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全面检查,提出问题,督促整改,各个环节工作规范有序,严格井然。

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于2012年3月来我院对2012届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期工作进行了检查,9月对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结题检查,两次检查都得到了学校教务处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好评,在全校17个学院中名列第四,检查结果为优秀。

四、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力保障教学工作良好运行

2012北碚校区狠抓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规范、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理念,制定了各项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力保教学运行,使学院的教学工作正常、良好地开展。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院领导坚持每月召开会议,了解和研究本科的教育和教学情况,及时处理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坚持对教师教案和教学进度计划的检查。开学第三周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严肃性。

3、坚持教学常规检查并定时通报。教科办坚持每天进行教学检查,及时掌握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及时把学生出勤和学习状况反映给辅导员,每周定时进行公示,每月进行总结及时上报学院领导,保证了教学工作有秩开展。

4、坚持教学督导工作。学院坚持聘请在教学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督导工作,并制定了明确的督导任务,在重点关注青年教师和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的基础上,坚持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坚持召开期中学生座谈会。每期定时召开全院各班的、由学院领导参加的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全院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并将结果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每一位教师,以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院还召开教师大会通报座谈会等教学检查工作情况。

6、坚持学生期末评教工作。按照教师期末考评制度,积极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工作,评教结果及时与教师本人见面,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7、严格控制教师的调停课。学院制定了调停课三级审核制度,即系(教研室)、教学工作办公室和分管教学院长,对教师调停课进行严格的审核,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请假调课事件发生,以保证教学秩序的严肃性。

8、严格规范学生课程考核与试卷检查的管理工作。完善A、B卷考试方法,加强考试管理,对违反考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五、学生学习满意度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1、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北碚校区历来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将每期学生评教和半期学生座谈作为教学管理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从学生评教和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北碚校区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整体综合素质较强,应届毕业生毕业于学位授予情况良好。2012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有135人,应发给毕业证书共计131人,应按结业处理的学生共4人,毕业率为97.04%;应授予学位共128人,不能授予学位共7人,学位授予率为94.81%。;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多年来北碚校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适应能力强而普遍受到社会、学校的肯定和欢迎。其中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多数分布重庆市主城区和近郊区县的中小学校,成为重庆市小学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小学教育岗位上成绩十分突出,涌现出了“最美女教师”王洪英,她荣获了2011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特别奖;“最美乡村教师”曹瑾,她被评为了全国优秀教师。

2012届本科毕业生有135人,年终就业率达96%,超过学校平均就业率4个百分点,一次性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均居全校前列。毕业生中有近60%的学生被重庆人民小学、树人小学等市教委直属学校及各区县教委录用,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都位居前茅,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

4、学生参与各项专业技能活动情况

北碚校区特别重视本科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举行了各种专业技能实践活动。比如,“能力一刻”天天练活动、“三笔字”天天练活动、“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学生书法绘画汇报活动、“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比赛、魅力周末活动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2年4月我院组织了第三届师范生五项全能竞赛,一批教师素质高、技能强、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6月学院组织竞赛优胜者参加了学校第三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我院三位参赛同学表现优异,从全校14个设有本科师范专业的学院22个专业(方向)的41名同学中异军突起,分别获得了理科组一等奖、文科组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学院还获得本届比赛优秀组织奖。这是继2011年在学校举行的第二届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我院三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之后,我院在此项比赛上的又一佳绩,取得了新的突破。

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儿童诗文创作(配图)评比活动中,我院陈秋敏老师指导的学生张帆、张露的作品《童年的记忆》和唐俊秋、黄政的作品《快乐的一天》获得一等奖;学生沈丽丽、陈超的作品《男孩和他的云》、谭华群、陈婷婷的作品《小蝴蝶》、尹昶、覃文的作品《可爱的夏日》和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林慧、涂安琪的作品《海的礼物》获得二等奖;万奇颖老师指导的学生廖银银、王君的作品《大自然的美》和况娇、梁周念的作品《我是一滴泪》获得三等奖。

在2012年11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2)年会举办的书法创作评比活动中,我院李阳洪老师指导的学生郭金璐的作品《录古闲诗一首》获得一等奖;学生黄政的作品《山行》获得二等奖;梁佩凝的作品《古文节选》、阎星翰的作品《小篆》、杨茗月的作品《诗一首》获得三等奖。

六、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品牌办学之风

北碚校区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尤其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小学师资培养方面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逐步建立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全面发展、多能一专的小学教育师资的办学特色”。

1、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在已有教师教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对高等院校提出的需要和挑战,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办学目标,构建了完备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即建立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和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职后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有效地将学院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2、提出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现行的本科师范教育知识艰深,理论教育过多,实践和艺体等技能培养不足的弊端,提出了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观念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宗旨,以“一高两强”(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创新)和“五能五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导,能思会研)为培养规格,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高素质教师为专业培养目标的职前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3、构建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院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4、制定了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建立了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六位一体”的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板块结构的优化,充分体现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本素养与艺术、科技制作等特长的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和时间,高度重视师魂教育。

5、打造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活动。A.教师技能训练活动:大学一、二年级传承中师的固定教室管理模式,每天晚上7:00-7:45,各班在自己固定的教室开展“能力一刻”、“三笔字”和“课堂教学模拟”天天练活动。同时在全院招聘书法、普通话和文艺骨干担任各班的“书法辅导教师”和“能力一刻辅导教师”,为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课外平台。B.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定期开展书法、绘画、诗歌朗诵比赛、“师范生五项全能”大赛、辩论赛、声乐器乐大赛及魅力周末、看佳片写美文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学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七、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2012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教研教改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学院教学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和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北碚校区本科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影响本科教学。随着本科专业数量的激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应用技术学院本科专业增加,造成了专业师资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高职称的学科和教学带头人。

2.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年来我院在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理念,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运行,但教科办的新进管理人员多,对管理规范化的认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力不足,有时候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而有效的开展。

3.考研学生人数较少,录取情况差。尽管我院的学生就业率较高,但是考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报考率和录取率都较差。这是我们近几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4.教师上课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院绝大多数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较好。但从督导组和学院领导听课情况反馈,不少的教师上课仅仅满足于书本,对知识的挖掘与拓展不足,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不足,有待改善。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篇7

1 上好本课程第一课———绪论

绪论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第一课, 分子生物学绪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了解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框架的关键[1]。由于青年学生求知欲望比较强烈, 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原理都充满期待, 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并利用好这一点。通过对绪论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了本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一定兴趣。例如在介绍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成果时, 重点介绍各项成果的应用性, 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还要特别强调我国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如通过介绍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家蚕基因组创新团队先后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40个蚕类基因组遗传变异图”家蚕基因研究“三部曲”的艰辛历程,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 如介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近几年在世界普遍流行的“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流行病疫苗的原理和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欲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子生物学中的分子是一个微观的概念, 很抽象, 因而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内容很难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情景交融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理论知识的表达更加形象、直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有效地改善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 多媒体辅助分子生物学教学对扩大教学信息量, 提高记忆效果, 全面地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拓宽科研思路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分子生物学理论课中, 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就是课时少而内容多[3]。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 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以最大的信息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提高课时利用率, 解决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当然, 课件可以帮助教师辅助教学, 但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 因此应该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指导者, 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授课教师应该掌握、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和内容。同时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充分重视师生间感情上的共鸣与交流以及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都具有重要作用。

3 重视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 因此, 上好实验课,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必要。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操作及结果的分析都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过程中极小的误差将造成实验结果有很大的不同, 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一套将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与生物工程应用相联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细胞培养”实验, 首先要把本实验原理给学生讲清楚, 把“消毒”, “灭菌”, “接种”等的概念区分开来。其次, 强调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以免造成无菌培养基的污染。最后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 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加以提醒并向学生演示标准操作。同时进行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的尝试,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并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实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扩大学生知识面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与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息息相关, 互联网的存在让世界上大量的信息资料和研究成果达到共享。目前网络生物信息资源及软件利用主要包括生物信息中心、数据库、在线工具以及免费下载的生物软件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可以免费快速了解研究领域及具体研究内容的最新情况及进展, 为课题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内容。针对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而言, 介绍软件的种类不宜太多, 重点应该放在对软件运用的具体介绍及应用上。如讲授原核及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时, 可先介绍Gen Bank的查询方法, 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来掌握基本的查询策略和结果分析的方法[4]。

5 加强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分子生物学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 新知识、新技术在不断地涌现, 而且这些研究成果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是用英文撰写。学生要想了解、吸收和借鉴学科前沿知识的最新动态, 就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和能力。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在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的尝试和研究[5]。开展分子生物学的双语教学, 既可丰富教学内容, 也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 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近几年进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学生的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大大提高。

结束语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 而教学改革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积累教学经验, 结合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 不断实践,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和构建一种适合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 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分子生物学是普通高校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对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了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江, 辛莉, 马琳霞.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177-178.

[2]李玉晖, 朱清华.提高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 2009, (7) :174.

[3]凌雪萍, 卢英华, 敬科举.关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 :22.

[4]许伟, 王益群.工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9) :24-26.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篇8

【关键词】本科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措施与体会

一、前言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桥梁。学生的质量和学习成效才是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师不仅要把教学作为职业的一部分,还应作为一门艺术,不断探索,追求完美;把每次讲课看作一场演出,就如同演员上台的心情,有点紧张,也很兴奋,有种强烈的表现欲;对讲课应该高标准要求自己,经常反思总结。如果教师一堂课讲得好,课后会非常高兴,有成就感;讲不好,课后会很难受,甚至不思茶饭。教师应培养高度的敬业精神,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体会

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国内外名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课前精心备课,不仅考虑要讲什么,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应该学到什么,怎样让学生学到手。其中包括知识点和渗透于知识点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精辟地讲解,如何采用诙谐有趣的语言等。学生很看重教师是否有幽默感,是否有激情,是否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一个教师即使业务水平再高,如果对学生不公正,也立刻就会在学生中丧失威信。这样的教师上课,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没有办法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上课有激情。激情是自然的流露,来自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和感情。激情来自讲课的信心,精心备课之后在讲课时要点和精彩的语句也就自然而然讲出来了。课堂上用眼神去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当我看到学生听懂后那种喜悦的表情,就会受到激励,使自己振奋。如果学生抬头率低,或者表示疑惑,就要想办法再讲一遍,用眼神去搜索,吸引学生,了解学生。

讲课条理清楚,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利用肢体语言、语速、加重语气以及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到重点。讲完部分内容后,要总结归纳。语言的准确和流畅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听懂,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每次上课时,对上一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复习,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框架,最后简要小结,帮助学生回顾讲过的主要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讲课过程中,力求揭示问题的本质,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例如解决一个问题,不是拿来就解,而是首先从初学者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想到这个解决方法的,并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善于启发诱导,注意师生互动,活跃气氛,调动情绪;走近学生,在教室中转圈;对学生有点评,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充满爱且有耐心,善于观察、细心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用心去学习该教师教授的课程。目前“90后”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独立思想,怎样和学生成为朋友?例如,我建立了QQ群,并加单个学生为好友,在网络上不仅聊学习,还聊生活,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拉近距离,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三、措施

以前我都是对学生的作业采取亲自详细批改,多年下来发现有个顽疾始终无法解决,那就是部分学生的抄作业现象,而且有些学生只关心作业最后的分数,却不怎么看我批改的部分。今年我针对课堂教学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30人的小班课进行了试点。

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四条:1.作业当堂改。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红笔,在我用ppt详细讲解作业的正确解题过程和答案的时候,要求学生对照我的講解用红笔修改作业错误之处,我再利用课间逐一查看学生的作业原始情况和修改情况,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现场点评,课程结束之后我再收集作业;将学生每次作业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体系。这样,以课程知识重点为核心挑选典型题目布置作业,学生先做一遍,当堂又改一遍,课间教师查看并强调一遍。经过这三遍的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2.本科的课程考试通常只有期中和期末两次,很多课甚至只有期末一次考试,不足以把握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因此,安排3次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补充。3.以往把ppt课件拷贝给学生,但发现效果并不好,有些学生拷贝之后并不学习,现在改为只把例题拷贝给学生,别的内容要求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做简单的笔记。4.加强课堂管理,发现上课玩手机的学生,要求他把手机放前台桌子上;上课不抬头的学生,要求他坐第一排座位。

四、效果

学生上课抬头率明显提高,抄作业现象明显减少,师生互动活跃,从平时及考试情况来看,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在教务处匿名评教网站,学生对课程的评分为98分,文字评价“马教师风趣幽默,课堂氛围好;教师思路清晰,讲得好;教师认真负责”;等等。

【参考文献】

[1]保罗·伯顿, 戴维·伯德,盛群力译.有效的教学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马新玲.浅谈理论力学教学[J].教育界,2016(24).

[3]马新玲.课堂、实验、竞赛综合能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6:23.

上一篇:兵团兵团精神的稿子下一篇:哲学部分复习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