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本科双学位培养方案(共11篇)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计划注重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备第一学位的专业知识,又较好掌握英语语言,能够自如地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训练。
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了解英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
三、招生专业范围
本专业招收非英语专业2010级本科学生。
四、授予学位
在取得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学位的前提下,修满英语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199学分者,可获得英语双学位学位证书。
五、主要课程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文报刊选读、英语视听说、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科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实践包括:军训及入学教育,公益劳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翻译实践,人才市场调研;
综合实践包括:第二课堂与创新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七、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计划教学总学分:199 学分
其中:1.必修课:93学分
2.自修课:40.5学分
3.学分互认: 65.5学分
八、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专业学位以培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满足特定社会职业需求,创造性从事专业工作人才为目的,不同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目的(以培养具有文化科学技术原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目的)。它具有4个特征。
(1)特定的职业指向性。第一,具有较强的行业或职业背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有严格的从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水平考试。第三,具有较高层次教育、复合型知识、综合素养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且需经过系统的教育。第四,有广泛、持久、大量的社会需求。
(2)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专业学位教育建立在专业知识教育基础上,不仅有鲜明的职业性,而且有较强的学术性。
(3)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度统一。专业学位教育着重于理论知识在管理、技术或工程等应用领域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
(4)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或理论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精神、能力、素质。
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专业教育的内涵更丰富,不仅着眼于职业导向,而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包括专业本身的发展。
2 广西高校本科生培养融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
本人才培养方案要着眼于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升本科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培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要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有利于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广西高校本科生培养融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设计如下:
2.1 坚持融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在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对应的本科专业中,坚持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突出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的制订借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条件要求,通过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和彰显广西财经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2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注意把握好定位,与普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有明显区别。人才培养方案要保持相对统一,在具体培养环节和内容上可有所侧重。
2.3 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学生类型,提供个性化培养途径,对学生在导师选择、课程选修、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灵活安排。
2.4 坚持试点与连续性的原则
人才培养涉及专业为学校批准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规划建设专业,通过在各专业中进行分流或选拔,每个专业确定一个创新实验班作为试点。从2010级普通本科专业开设创新实验班起,以后每个年级持续开设。
2.5 坚持课程编码唯一性的原则
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相同时,各培养单位应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设置,并由开课单位进行课程编码。
3 广西高校本科生培养融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
3.1 学科介绍
介绍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师资、科研情况、创新实验区建设培养条件、主要特色和研究方向。
3.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主要阐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专业面向及未来可适应的工作岗位。以培养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
3.3 基本要求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身心健康,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借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掌握专业领域(职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细致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3)掌握计算机应用和英语知识,并通过国家相应水平的考试,具有扎实的信息化技能和良好的外语阅读、交流能力。同时,取得至少1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能力水平认证。
3.4 培养方式
以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模式为导向,融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采用“以学习者为主体,注重知识传递、融通应用和拓展创造,强调教育增值”的新课堂教学方式。
(2)实行模块化实践教学。主要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模块,要求实践课程学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紧密衔接,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需在实习基地完成。
(3)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聘请跨学科专业领域并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4)实行衔接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需与职业资格认证或专业能力水平认证紧密衔接。
(5)实行应用导向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形式应多样化,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研究等形式。
3.5 基本学制
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大类招生的专业,各教学单位按照“1+3”培养模式进行设置和调整,并明确标注。
3.6 课程设置
充分吸收借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及全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人才培养的文件精神。课程设置具体涉及以下4个方面:
(1)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2)增设应用型课程,可与“校地、校行、校企”等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开设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并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衔接。
(3)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类。各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应明确总学分要求和各模块学分。
(4)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涉及的主要课程和学分安排如下:
首先,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修课程,2学分)、《大学英语》(必修课程,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必修课程,3学分)。以上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设。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按照学科类别进行设定,其中经管类课程一般不少于3门,每门2~3个学分。
其次,专业课程(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充分吸收和借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创新实验区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设置和所需学分根据本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其中专业课程一般不少于3门,每门2~3个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一般不少于2门,每门2个学分。
再次,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类。进一步推进“三类实践互促”的机制,将三类实践协调安排,有序展开,使其时间上前后继起,空间上不断拓展,层次上逐步提升,充分体现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学时(包含毕业论文)不低于创新实验区研究生课程总学时的30%,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习。
3.7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且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毕业论文须独立完成,要充分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指导、评阅、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 广西财经学院金融学专业融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4.1 学科介绍
广西财经学院金融学是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是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之一,2010年获批为自治区级紧缺专业。本学科以自治区级重点研究基地——广西金融研究中心、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财经实验中心,以及投资理财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广西金融工程学会等为教学科研平台,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过硬、科研能力较强的58人师资团队,其中拥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41人,博士25人,硕士29人,“广西十百千工程人才”1人,“广西高等教育优秀人才资助对象”1人。本学科坚持“紧盯学科前沿、夯实理论基础、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应用创新、规范运行机制、提高教研效能”的发展思路,突出“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社会”的特色办学理念,着力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思想库建设,取得一批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公开发表论文394篇;完成各级纵横向课题53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2项、广西重大课题1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教材15部,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9项、三等奖17项,多项科研成果在区内外处领先水平,已形成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区域金融、农村金融、证券投资等研究方向。
4.2 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20104,专业名称:金融学。
4.3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和金融基础理论,熟悉金融企业管理及经济法律相关知识,具备银行、投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应用外语和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在金融机构、政府、企业等部门从事相关金融管理和业务操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4.4 培养要求
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本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细致、开拓创新的学习态度,身心健康,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明确金融特有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经济金融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金融惯例,具有细致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分析、解决金融业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
(3)掌握计算机应用和英语知识,并通过国家相应水平的考试。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信息化技能和良好的外语阅读、交流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至少取得1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能力水平认证。
4.5 培养方式
以产学研合作育人培养模式为导向,融入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以学习者为主体,注重知识传递、融通应用和拓展创造,强调教育增值”的新课堂教学方式,采取案例法、交互法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
(2)实行递进式实践教学。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需在实习基地完成。
(3)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聘请跨学科专业领域并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写作。
(4)实行衔接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国家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衔接。
(5)实行以应用为导向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采用调研报告、应用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形式。学位论文指导、评阅、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包括在相关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6 基本学制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课程安排采用“1+3”模式,招生时按金融大类招生,第一年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第二学期开始按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3个专业分流),后面3年分专业学习专业课。
4.7 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及条件
本专业毕业生符合《广西财经学院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4.8 毕业学分要求及条件说明
本专业学生应修学分为160学分(各模块应修学分见表1),操行评定合格方可毕业。
4.9 课程安排
(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应修学分为128学分,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100学分、专业选修课18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
(2)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独立的课程实践、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及毕业论文等模块。
(3)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社会调查和实践、各种学科竞赛、等级水平考试和科学研究活动等,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成绩优异者可申请创新学分。
我国自1991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设置了38种专业学位,己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不长,还没有充分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以致依然存在许多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有一种误区,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仅仅是本科教育加技能培养,将其矮化为缓解就业难问题的一种途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研究生教育,保证其高质量的关键更是在于不断的创新。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这些问题,从而探索多元化创新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新体系,对于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校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学实践,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提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支撑—科研实践—生产强化”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在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效果显著,可供其他专业的工科研究生培养借鉴。
一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来源。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两部分生源组成: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定年限的材料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国家研究生统一考试入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的研发、新材料应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开展工作。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因特殊原因学习年限可延长,最长不超过四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培养目标的实现。以我校2011级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20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比较为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太明显。各类课程学习(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类课程、选修及其他课程)所占学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占81.8%,而实践环节只占总学分的12.1%。而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均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完全相同,也没有完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立开设的课程。因此,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上看,未体现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目标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较一般,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以及适当增加课程量,加快构建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2校内、外双导师制缺乏有力保障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而《意见》规定必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而各种专业学位导师选聘的不同要求,有的要求双导师制、有的要求成立导师组,有的则明确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可以选聘到导师队伍中来,标准不一,各有侧重,不能像校内研究生导师的遴选统一标准,从而给校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带来困难。然而,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需求数量将急速增加,如何在短时间内选聘出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校外导师参与教学实践工作也是制约双导师制实施的重要因素。
高校研究生导师担负着学科建设和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有一定规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根本保证。
3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缺乏职业性培养目标
目前,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目前仍然以1981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依据。因而,一方面,各高校在努力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却沿用了学术型学位的质量评价体系。由于沿用了学术型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同化、矮化、弱化”的弊端。例如,在我校2011级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评审应审核要求中指出: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从中不难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审核要求几乎都集中在学术要求及学校教育体系内部评价方面。这也清楚地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专业学位因立足于为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培养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类型,因而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要来自社会,特别是行业或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
4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评价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完成至少半年的实践,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作为校内导师很难了解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具体动向,所能起到指导把关的就是研究生的实习总结报告。而校外导师也存在对研究生的实习内容、考核方式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本身工作的繁忙,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也缺乏真正的指导。研究生自身也存在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或研究课题不对称性的问题。从而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研究生往往感到花了时间,但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
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性教学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分析的依据。
业技术类课程、选修课的方式组织,在总体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学科化特征,研究生能自主选修的课程所占比例很小,较少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因此,需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第一,专业学位课针对学科基础,要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鼓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求课程授课教师具有相关研究基础,从而保证每个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质量。第二,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选”字,研究生充分拥有选修自主权,能够根据个人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课程,以增强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和研究的广泛适应性。
2评价体系多元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高校、政府、学生、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立场和利益出发,不同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取向和标准取舍必然不同。任何单一的评估制度都难以全面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复杂的问题。因此,建立多元化分类的质量标准、满足不同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和质量保障的基点。
针对我国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现状,应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评与高校自评多元一体的评价体系。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来规范评估主体的行为,从宏观上监督和规范评价行为。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角色。企业既担负着检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任务,也担负着提出具体培养要求并协助高等学校完成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能实习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这就要求企业要树立“使用和培养相结合”的人才观,主动与对口的高等学校合作,根据自身需求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和评价要求。高校作为对企业及学生的一种责任,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评价规章制度和措施,使研究生培养评价与培养模式中的其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常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数据库。
3“双导师制”多元化
导师的素质与指导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指导能力,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导师遴选制度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化学工程领域430117)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苏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化学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化工、制药企业、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化工、制药、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如下:(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服务。(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3)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5)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入学要求
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教师与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并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与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尤其是与企业等实际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
要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现场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
具体如下: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传热与节能、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
2、高分子化工: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材料。
3、环境工程:工业分析测试技术、工业品质量管理、工业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学位课程(27学分)
1、公共课(9学分)课程名称 外语(含专业外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工程数学
2、专业必修课程:(18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环境工程方向:
学时/学分
144学时/4学分18学时/1学分18学时/1学分54学时/3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须选修2门课程,至少达4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环境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高等高分子化学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功能高分子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化工工艺计算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三)必修环节(4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 工程实践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论文评阅、答辩
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1学分 1学分 2学分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学位是指你接受教育被封了什么头衔,常见的学位头衔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学历是指毕业(或没毕业)以后能得到什么文凭,这也是指能得到的最高文凭,常见的.有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
论文开题报告
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研究
学科专业:教育研究方法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导师姓名:孙来勤 教授
开题时间:2014年6月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论证
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克服大学生公选课逃课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有效根治的顽疾。所以,本次将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逃课的调查研究,找出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我们能够尽快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改变学校教学模式,加强在校教师、学生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
(一)理论意义
(1)学术的角度。选择这个主题是为了能够通过客观的调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最重要的是与之前的研究形成比较,从而有利于达到借鉴的目的,完善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模式。
(2)现实性角度。目前“大学生逃课”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深刻认识、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3)宏观的角度。“大学生逃课”从表层看来,似乎只不过是大学的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它却关乎着学生本人的自身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对于学校、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公选选课逃课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学生。
3.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解决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的呼吁越来越多。王益民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一文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5点建议。具体为(1)明确培养目标,营造校园文化。(2)抓紧课堂教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3)指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4)加强校内学术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5)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黄萍在《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一文中提出六点解决方案:(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2)实行弹性学分制;(3)改进教学方法;(4)改变考试方法;(5)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6)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逃课概念界定:人们一般所说的“逃课”多是认为学生没有按时到课堂上课,有时也称为“翘课”。事实上,“逃课”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形逃课”两个概念。“显性逃课”概念,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曾这样定义: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
选课概念界定:选课制,也称课程选修制,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在校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大学生公共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的文献,对此现象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大学生公共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人数6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大学生公共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对调差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问卷法
四、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2014年1月论文选题014年2月开题报告
2014年5 月抽样检查
2013年6 月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郝爱花《大学生逃课分析及改革探讨》2011年第2期
[2]王益民 《大学生选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03)
[3]李介.王雄雄 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6(01)
[4]聂冬栋《大学生违纪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9).136 6.[5]周彩.《大学生旷课违纪的特殊心理探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六、文章大纲:
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研究
一、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研究应然分析
(一)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的涵义
1.逃课现象
2.逃课现象特征分析
(二)大学公选课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
(三)改变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研究实然分析
(一)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研究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研究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三)调查结论
三、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2.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3.课堂乏味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显得松散,弹性较大,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制、“个性发展”。
2.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3.父母对大学生的大学学习关系程度降低。
四、大学生公选课逃课现象对策:
(1)加强纪律教育,防患于未然
(2)加强学风建设和考风考纪
(3)不断改革学生管理工作
(4)增强依法管理意识,完善违纪处理制度
(5)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
(6)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7)重视对受处分学生的再教育,做好违纪学生的思想工作
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18号文),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促进IC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安排了集成电路设计重大专项。 在863计划集成电路设计重大专项的实施和带动下, 北京、上海、无锡、杭州、深圳、西安、成都等七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大规模需要,改善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我国设置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的工程技术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置以来,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由于其生源广泛、数量巨大,培养方法和模式更需要一定的创新性。近年来,在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探讨了一些办学和培养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验。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1.优选导师,确保培养质量。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式较新,最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众多地方借鉴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办学经验,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只要能够胜任学术型学历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就能胜任专业学位教育。这恰恰忽视了专业学位的知识背景和面向的行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与学术型研究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首先,两者专业基础及学术背景不一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系统性方面不如学术型研究生。其次,两者的治学环境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应该选拔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指导工作有所不同,应更加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而且在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将自身融入到学生的实践研究中,带领学生参与技术上的创新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2.做到课堂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多年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理论易于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要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学历背景、 知识结构和现在的工程方向等,在此基础上,做到课程理论联系工程实际,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满足微电子领域内不同行业的需求,在多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学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理论课程的选择。例如,进行SOC设计的可以选择《SOC及IP技术讲座》课程,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以选择《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题讲座,研究空间通信的选择《深空通信技术专题》等等。有针对性地,使学生不是单纯盲目的学习, 这样的培养才能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真正结合。实践结果表明,那些课堂上刻苦学习,能够将理论用于实践并努力钻研的学生,将有更好的培养效果和未来发展空间。
3.学位论文选题恰当,工程背景好。选题重要性要放在首位,要求“论文选题来自于工程实践,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有的放矢,结合工程实际问题才是最好的选题。从现实意义上讲,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发现工程问题并确认研究方向。当前有些专业学位论文质量不高、没有创新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题不恰当。因此,在选题时,学生应急科研工作之所急, 通过论文工作,使自己既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又能提高科研工作能力。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学术型研究生的选题不同,其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应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其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或技术攻关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是否合格不仅看其理论水平的高低,还要看是否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由于论文选题时,应该从以下几点之一进行把握。1研究性,是否在工程实际中有技术改进和提高。如果是结合重大工程实际课题,在技术上的创新将具有研究性。2创造性,是否在工程领域中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如果一般通过查新,能够申请发明专利的都具有创造性。 3实用性,是否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三、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方法和步骤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题目确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环节。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二年,原则上用0.75-1学年完成课程学习,用1-1.25学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这些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合理安排,搞好各个环节的链接,进行一体化考虑。 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够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两年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达到国家硕士生培养的要求。作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专业基础相对学术型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以单纯拿到毕业证为目标,应更加严格管理、 严格把关,保证培养质量。通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例,一般按照下列的步骤进行:第一学期,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并在课堂学习中,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对本实验室从事的科研项目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开展的课题研究方向和从事的科研项目,从总体上进行了解和把握,逐渐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开展教师或高年级学生关于研究课题的专题讲座和基本软件使用方法技能培训,使学生尽快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所需要的基本软件操作方法,如从事ASIC接口电路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就要求掌握Hspice和Candece等软件。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知识进行摸底考核,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末位学生进行督促教育,使其尽快的减小自身差距。第二学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经验有针对的进行训练。在进入实验室期间,可以将科研任务进行分解,将非核心技术部分交给学生独立去完成,让学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坚定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定期通过实验室的学术活动检查学生课题的完成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第三学期,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课题研究。在学生进入课题研究工作时,导师指导学生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技术发展的现状,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国内外文献的能力,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大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明确了课题目标,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就能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第四学期,主要是督促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在其课题研究过程中应当定期进行检查,避免学生课题研究偏离方向,选择错误的方法。导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本学期多发表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勤于思考,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法,对学生后期的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踏实的论文工作是提高个人学术素养和掌握综合知识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实践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培养自主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总之,通过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相融通;实践与课程学习、业务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使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养成了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及自我创新的能力。已经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形势一直是供不应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好知并乐知,才能使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断稳定和不断提高。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大规模需求,改善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我国设置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的工程技术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置以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近年来,在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探讨了一些培养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其中关键是优选导师,确保培养质量;做到课堂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学位论文选题恰当,工程背景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研究,按照学生特点制订课题方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
参考文献
[1]谭晓昀,刘晓为.信息企业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探讨[J].科教论坛,2009,(2):7-9.
[2]朱宪荣.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7,(6).
[3]朱高峰.新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3-9.
[4]张华,沈毅.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科教论坛,2008,(5).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关键所在。实习实践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但总体上看,在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评价、保障和管理等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结合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从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对如何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大力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实践基地
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培养,可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两种方式[1]。优质的实践基地,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3]。
抓好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承担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实验教学任务,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阵地。学校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加大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投入,特别是一些研究型的实验,要充分发挥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自制和研制一些仪器设备,既能改进实验室条件,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每年以科研立项的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实验设备研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科研实验室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成果汇集的主要基地,往往聚集了比较尖端的仪器设备、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独立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就业创业计划开展一些独立的活动。创新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工具等。
大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最直接的接触社会、参与实践锻炼的场所,是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最佳场所,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制造类企业或科研机构,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基地等模式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双方参与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真正实现互惠双赢。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我校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等大中型企业以及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设立了2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有力地支撑了该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
二落实“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首先要厘清校内校外导师的职责。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风,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对校内导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把一些与企业合作紧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导师选拔到指导教师队伍中。鼓励校内导师到企业实训来提高其生产实践能力。通过鼓励暂不具备导师资格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实训,不断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年派出5名左右的年轻教师到各大矿业集团、大中型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挂职锻炼或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遴选优秀的校外指导教师。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外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教师遴选条件,包括专业要求、职称条件等,同时要明确导师的责权利。特别是学校应该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指导报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校要对校外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理论和方法等。目前,我们共聘请了42名校外指导教师,为每名指导教师颁发聘任书,明确导师责任,考核与报酬挂钩。
建立校内外导师合作交流平台,使得具有相同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的校内外导师能够建立合作机制,导师之间可以通过“自由搭配”结成导师对,共同指导学生。同时,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科研合作搭建了桥梁。
三抓好过程管理,强化评价与考核
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一般为实践报告或者是日志等,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实践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全过程管理体系,做到前期有安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考核,明确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前期有安排,即在学生入校制定培养计划时就把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规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中期有检查,即在实践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后期有考核,即实践结束时对其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要建立多元化的量化评价考核机制。要成立由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共同组成的实践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报告、实践日志、技能掌握、协作关系以及导师评价等。考核方式可以通过座谈、现场考察、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考察。对各项考核指标要尽量量化,既要便于在考核过程中操作,又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效果。
要畅通实践效果反馈渠道,及时反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实践基地存在的软硬件问题、指导问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和沟通,并及时予以解决。
总之,专业实践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制”以及实践效果的评价与考核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但要真正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符合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和长期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03-19.
[2]杜占元.系统谋划,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1-4.
[3]唐继卫.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1-4.
[4]吴小林,宁正福,雍太军.依托特色优势,着力打造卓越的工程硕士教育品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32-35.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充分利用西南科技大学多学科的教育资源,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及社会竞争力,学校决定试行双学位教育。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学有余力,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经自愿申请,学校考核同意,再完成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个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授予学位条件者,可同时获得另一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为做好双学位教育工作,特制订本办法(试行)。
一、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双学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2、办公室具体职责:负责双学位专业申报、指导和管理,拟定相应的文件。
3、学校学位办负责审核并颁发双学位证书。
二、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
1、双学位专业的培养方案由各学院制定,其中总学分要求:文科类专业75学分左右、理工科类专业80学分左右(含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2、取得双学位专业修读资格的学生,依据该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按照主修专业的方式、方法和学校有关学分制管理规定参加选课、修课、考试(考核)、实习、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并按该专业课程学分费用标准交纳修课费用。
三、报名条件
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无违纪记录;
2、学习成绩优良,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在2.5以上学有余力的本校二年级(第三学期)本科生;
3、学生应修读与主修专业跨学科门类的双学位专业;
4、身心健康。
四、审批程序
1、各学院根据其专业特色、办学条件确定当年双学位专业招生名额并于每年10月向学生予以公布。
2、符合修读条件的学生可在当年11月(第三学期)向双学位专业所在学院申请,经接收学院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批。教务处将于12月公布获得修读双学位学习资格的学生名单。
3、取得双学位专业修读资格的学生即可按学校学分制管理要求参加选课并从第四学期开始予以修读。
4、取得双学位专业修读资格的学生,原则上不得中途退出修读资格。确因无法坚持学习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中止学习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有关学院和教务处同意后,可终止修读双学位专业。学校根据其修课情况,可出具修读该专业课程的证明材料。
五、学籍、成绩和学生管理
1、修读双学位专业学生的学籍关系保持在其主修专业不变,学生管理仍由主修专业所在学院负责。
2、双学位的成绩与主修专业课程成绩同时在学籍档案中记载。
3、学生因故未修满双学位专业要求的学分而终止学习,其所修课程可作为素质选修课处理。
4、修读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如下,学制为4年的,学习年限为3-6年(不含休学时间);学制为5年的,学习年限为4-7年(不含休学时间)。
5、其他未及事项按照《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执行。
六、毕业与学位资格审定
1、双学位学生主修专业的毕业和学位资格申报及审查工作由主修专业学院负责,修读的双学位专业学位资格申报和审查工作由开设双学位专业的学院负责。
2、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取得主修专业学位证书的学生,如符合双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校审核后颁发双学士学位证书;
3、未获得双学位的学生,如修课学分符合学校辅修专业要求的,可颁发该专业的辅修证书。
七、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西南科技大学双学位专业及其培养方案学分汇总表
序号 学院 专业
双学位开课课程学分统计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毕业实习、设计环节学分 总学分 1 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 20 45 15 80 2 环资 地质工程 47 11 22 80 3 计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7.5 15.5 17 80 4 经管 工商管理 39 18 18 75 5 经管 经济学 44 14 17 75 6 经管 市场营销 41 18 16 75 7 生命 生物技术 45 19 16 80 8 文艺
汉语言文学 47 12 16 75 9 信息 自动化 51 15 21 87 10 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9.5 14.5 16 80 11 土建 工程管理 45 25 11 81 12 政治
政治学与行政学 44 14 16 74
西南科技大学“双学位”授位细则
为确保双学位授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双学位”教育的通知》(川学位[2009]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授位细则。
1、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在学分制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可授予双学士学位:
(1)学生必须是本校在校生并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或毕业证书)和主修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资格(或学士学位证书);
(2)按照所修读“双学位”专业的培养方案,缴费选课,修完规定课程,取得规定学分,达到“双学位”专业的毕业条件;
(3)所修读“双学位”专业全部学位课程(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除外)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O0;
(4)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不低于70分;
(5)较好地掌握申请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2、如果在校修读“双学位”期间,因考试作弊等违反校规校纪而受到“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以学校处分决定为准),不得授予双学士学位。
3、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其“双学位”专业达毕业要求和授位条件的,由“双学位”专业所在学院报送名单,并需经“双学位”专业所在学院和主修专业学院领导签字,上报学校审核批准后,发放学位证书。
4、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授予的双学士学位,国家承认学位,纳入学位信息备案。
5、本授位细则适用于西南科技大学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在校本科修读“双学位”的学生。从2009年开始执行。
6、其他未尽事宜按照《西南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西南科大学位字[2008]8号)执行。
甲方(培养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乙方(工作单位):丙方(研究生):身份证件号:乙方委托甲方培养丙方。为共同做好委托培养工作,甲、乙、丙三方签订协议如下:
一、委托培养丙方的招生、考试、录取等工作由甲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甲方按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进行培养和管理。学制:2至4年。
三、丙方不能继续学习或被淘汰时,自动退回乙方。
四、丙方结业后,不论是否获得学位,自动回到乙方。
五、方应向甲方支付培养费:全过程32000元(叁万贰仟圆)。此费用分两次缴清,第一次16000元(壹万陆仟圆)在入学报到时缴清,第二次费用16000元(壹万陆仟圆)于第二学年9月注册前缴清。如未按期缴清费用,甲方将根据丙方所处的不同学业阶段停止其学业(取消入学资格、取消课程成绩、停止开题报告、不接受论文答辩申请等)。有关缴费事项的其他说明:。甲方开户名称:电子科技大学
甲方开户行:工商银行成都市沙河支行
帐号:***3354
六、甲方不负担丙方在读期间的各项保险、医疗等费用。
七、每学年开课一个月后如丙方退学,缴纳的本学年费用(包括培养费)均不退还。若乙方或丙方违约,缴纳的所有费用(包括培养费)均不退还。
八、本协议须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并由甲方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录取丙方合格后生效。
九、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各执一份。协议中未尽事宜,由三方协商解决。
甲方:电子科技大学乙方:丙方:(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代章)(盖章)
代表:代表: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议书
甲方(培养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乙方(研究生):身份证件号:
为共同做好培养工作,甲、乙双方签订协议如下:
一、培养乙方的招生、考试、录取等工作由甲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甲方按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进行培养和管理。学制:2至4年。
三、乙方不能继续学习或被淘汰时,自动退学。
四、乙方报到入学后,不转移个人档案及户口;乙方结业后,不论是否获得学位,甲方均不负责乙方的派遣、就业等工作。
五、乙方应向甲方支付培养费:全过程32000元(叁万贰仟圆)。此费用分两次缴清,第一次16000元(壹万陆仟圆)在入学报到时缴清,第二次费用16000元(壹万陆仟圆)于第二学年9月注册前缴清。如未按期缴清费用,甲方将根据乙方所处的不同学业阶段停止其学业(取消入学资格、取消课程成绩、停止开题报告、不接受论文答辩申请等)。有关缴费事项的其他说明:。甲方开户名称:电子科技大学
甲方开户行:工商银行成都市沙河支行
帐号:***3354
六、甲方不负担乙方在读期间的各项保险、医疗等费用。
七、每学年开课一个月后如乙方退学,缴纳的本学年费用(包括培养费)均不退还。若乙方违约,缴纳的所有费用(包括培养费)均不退还。
八、本协议须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并由甲方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录取乙方合格后生效。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电子科技大学乙方: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代章)
代表:
【摘要】作为新疆首所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如何结合新疆的区域特色和农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及优势,确定新疆农业大学《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结合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15JXYJ0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4-01
引言
在“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是“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在发展包括物联网工程在内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的决定,把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办好专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联网的发展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推动国家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它是抢占发展制高点、改善民生、利国惠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技术手段。而大力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国内开设该专业的情况
物联网是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是全球各发达国家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必须紧跟产业发展,201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7所高校成为首批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部分高校已于2011年首次招生,物联网工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但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
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批准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80所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3年又有一百多所高校获批增设该专业,加上2014年新增的院校,目前全国共有316家本科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其中985高校15所(占5%),211高校22所(占7%),其他院校高校279所(占88%)。
2.专业发展定位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前沿”,已经制定了“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物联网是自治区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且,在新疆“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物联网应用推广是8个信息化重大工程之一。可见,从国家层面到自治区层面,均亟需培养一大批物联网专业人才,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于2010年设立的新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归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年,教育部就已批准新疆农业大学设立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是迄今为止新疆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2016年已为新疆各行各业输送了第一批物联网专业紧缺人才。
新疆农业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是:立足新疆,面向西部,侧重“三农”,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服务社会,凝练具有地方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体系,构筑西部地区物联网高等教育平台,打造培育物联网骨干人才的摇篮,全力为各行各业持续输送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紧缺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Conceive 构思,Design 设计,Implement 实施,Operate 运行)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几所大学于 2004 年创立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按照工程师的要求,能够通过团队努力进行从工程产品的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全过程能力,因此,该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欢迎,对我国工程教育及新兴本科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新疆农业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正在逐步推行CDIO培养模式,已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并且积极寻找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会。
4.课程内容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也参照了内地高校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因为是工科专业,大一阶段重点强化数学及基础物理功底,基础课程中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同时,我们也要求在大一大二重点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和Python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课程的内容借鉴国外名校在MOOC平台提供的视频资源的同时结合学院多年来的教学经验。C语言程序设计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Python程序设计建立了学校的MOOC学习平台,完成了从教学视频、课程学习资料、项目设计等教学的全过程的建设任务。除此之外,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模式做了全面的调整,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课程的内容按照结合项目展开,最终成绩的评定中加大过程了考核的峰值。
其他的专业课程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及应用、物联网编程技术等。这些课程目前也在建设中。建设的重点是课程的理论授课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及考核模式。
同时,加强优势课程的建设力度,其中,农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仅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该课程获得学校本科教学研究项目建设资助,通过一年的建设,完善了各类教学资源,作为特色课程准备在全校推广。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定位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网络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通信系统理论和物联网技术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有较强适应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将不断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重视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把物联网工程专业办成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0,10(21) :26-28.
[2]贾旭.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08-110.
[3]钱红燕, 陈兵, 燕雪峰. 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1(23): 21-25.
[4]李卢一, 郑燕林.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2): 8-10.
[5]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4(1):119-124.
作者简介:
【工程造价本科双学位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方案10-21
工程造价人员素质培养10-07
工程硕士学位设置方案范文09-11
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论文07-04
工程造价专业工程导论07-05
造价工程师工程计量06-24
工程造价及工程预算07-04
控制工程造价11-08
工程造价监理控制05-29